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章對外經濟關系二、外國在華投資一、對外貿易三、促進與壓迫一、對外貿易(一)對外貿易的擴展(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三)對外貿易的國別變動(一)對外貿易的擴展每年平均進出口總值指數(shù)物量指數(shù)關兩美元進口出口1864-188013.529.531.139.51881-190025.634.247.952.41901-191269.065.478.476.51913100.0100.0100.0100.01914-1920109.1154.775.2108.01921-1930194.1191.2118.8139.61931-1936139.879.796.7122.2中國各時期對外貿易指數(shù)概要1.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外貿易嚴格的對外貿易限制:四口通商——廣州一口通商(1757)“公行”與“商館”制度中國一直處于出超地位。
三大貿易方向:日本、南洋、西方國家2.甲午戰(zhàn)爭前的中外貿易中外貿易制度的變化與洋行、買辦勢力的增長“公行”制度被廢除,關稅自主權喪失。洋行、買辦勢力的增長。對外貿易的緩慢發(fā)展(1)“五口通商”時期:外國工業(yè)品在中國嚴重滯銷;鴉片貿易泛濫,長期占據(jù)進口商品首位。(2)70年代以后洋貨進口增長。洋貨進口從1870年的6369.3萬關兩增至1894年的16210.3萬關兩;出口由5529.5萬關兩增至12810.5萬關兩。進口貿易的增長速度快于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3)仍然保持貿易順差。3.清末至北洋時期的對外貿易買辦制度的變化及外商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控制20世紀后,買辦制度被高級職員制和經銷制所取代。高級職員制,主要是對以往買辦與洋商之間的關系作了一些改變,即取消保證金、傭金等買辦之內容,改為單純雇傭性質的職員制。經銷制也叫地區(qū)包銷制,由外國在華商人資本直接與眾多華商建立密切的商業(yè)聯(lián)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出口貿易比甲午戰(zhàn)前增長了兩倍多,年均增長率為5.9%;進口貿易增長了3倍多,年均增長率為7.4%。大戰(zhàn)期間,來自歐洲的洋貨進口值大幅度降低,日貨進口不斷增長,相抵后洋貨進口之比戰(zhàn)前略有增長;土貨出口較戰(zhàn)前有大幅度增長,年均增長率為6.1%。大戰(zhàn)后,中國進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1917-1927年10年間,進口增長了10.7%,出口增長了6.4%。巨額貿易逆差。中外貿易的不斷增長4.國民政府前期的對外貿易30年代中國對外貿易的衰落:1931-1936年平均每年對外貿易額比1921-1930年低得多。以物量指數(shù)言,進口減少18.6%,出口減少12.5%。貿易總值若按銀兩計算,降低28.0%,按美元計算則降低58.3%。原因:銀價下跌,新訂稅則,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普遍萎縮,日本的軍事威脅和侵略,國內無休止的內戰(zhàn),自然災害,民族意識的高漲及國內貿易的發(fā)展。5.國民政府后期的對外貿易(1)抗日戰(zhàn)爭時期淪陷區(qū):日本控制了淪陷區(qū)的對外貿易,但在太平洋戰(zhàn)爭前,日本在淪陷區(qū)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下降了,而美國與淪陷區(qū)貿易卻大幅度上升。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淪陷區(qū)對外貿易大幅度下降,盡管日本在淪陷區(qū)的貿易比重大為增加,但絕對值卻下降了。國統(tǒng)區(qū):國民政府對對外貿易的統(tǒng)制。對出口的農礦產品進行控制,禁止一切緊急的軍需及必要物資的出口;最初完全禁止從日本和它控制的地區(qū)進口,后逐漸采取現(xiàn)實的放寬政策。太平洋戰(zhàn)爭前,進口商品的實際值隨國統(tǒng)區(qū)的貿易政策的變化而上下升降,而按美元計算的國統(tǒng)區(qū)出口貿易值卻大幅度下降。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對外貿易大大下降。(2)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國民政府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除了大量的聯(lián)合國救濟總署的救濟物資外,還鼓勵一切日用必需品的進口,導致該年貿易逆差創(chuàng)紀錄地達到了41200萬美元,致使外匯儲備大量消耗。此后兩年,國民政府改變對外貿易政策,削減進口鼓勵出口,貿易逆差減少到23500萬、4100萬美元。(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基本格局:進口以消費資料為主體,出口以農產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為主。進口:直到1900年,鴉片、棉制品、棉紗始終占中國進口總值的50-70%。其中,鴉片進口至90年代占首位,20世紀最初二十年里,棉制品進口占首位,其次是棉紗,二者合計占30-40%。在此期間,液體燃料、農產原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比重上升。30年代,進口商品結構進一步發(fā)生變化。1936年,棉制品僅占進口總值的1.5%,棉紗占0.2%,原棉占3.8%;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包括化工品、機器、五金、交通設備、液體燃料)已占中國進口總值的40%以上。出口:(1)茶葉和生絲是中國的兩項主要出口商品,但它們的地位卻在逐年下降。(2)中國農牧礦產品出口擴大,過去的小商品,如皮類、毛類、豬鬃、豆類、豆餅、籽仁及植物油發(fā)展成為大宗出口商品。(3)一些原來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的商品,如棉紗、機制棉布等,出口不斷擴大。(三)對外貿易的國別變動英國:1868年占中國進口貿易的33.4%,出口貿易的61.8%;如果連印度、香港等地一并算上,占中國進口貿易的92.4%以上,出口貿易的80%多。直到19世紀末止,中國的對外貿易操諸英國之手。甲午戰(zhàn)爭以后,因日本在華貿易勢力的興起,英國、印度及香港在貿易中的地位減退,但仍居各國首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對華貿易興起,英國地位繼續(xù)下落。1936年,英本國、香港及印度三地雖然仍占中國進口貿易的22.6%,出口貿易的32.4%,可是同1868年時的獨占地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日本:日本對華貿易的興起,始于甲午戰(zhàn)后,尤其是1905年日本繼承了俄國在東北地區(qū)的大部分特權以后。1888年日本僅占中國進口貿易的4.6%,出口貿易的3.9%;而1896年增至8.2%和8.7%;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增至20.4%和16.2%,進口貿易的百分比超過了英國本國,而出口貿易方面為英國本國所占百分比的四倍。一戰(zhàn)以后,日本更是利用時機發(fā)展對華貿易,1919年,日本竟占中國進口貿易的36.3%,出口貿易的30.9%。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的比重急劇降至不足20%。美國對華貿易以1914年世界大戰(zhàn)為關鍵。1868年,美國在中國進口貿易中的比例不過1.1%,出口比例不過9.5%;1913年,進口貿易比例為6.0%,出口為9.3%;大戰(zhàn)以后,1919年,美對華貿易進口比例升至16.2%,出口比例升至16.0%,此后呈平穩(wěn)發(fā)展之勢。30年代以后,因美輸華小麥、棉花激增等原因,美國在華進口地位猛增,1931年占進口貿易總額的22.2%,超過日本一躍而居對華進口貿易的首位。俄國對華貿易除在日俄戰(zhàn)爭后數(shù)年間停滯外,一直在穩(wěn)步增加。1913年俄國占中國進口貿易3.8%,出口貿易11.1%,這是俄國在近代中國所達到的最高比重。十月革命以后,中俄兩國貿易聯(lián)系有所阻滯,此后兩國間貿易額始終不大。日本占領東北后的1932年,蘇聯(lián)與中國關內的貿易幾乎降到零。直到1936年,中國對蘇聯(lián)出口或由蘇聯(lián)進口的商品,在進口與出口總值中的比例從未超過1%。法國與德國在中國對外貿易總值中所占比重各在5%以下,但這兩個國家同中國的貿易性質截然不同。1906-1913年間,法國占中國出口總值的10%左右(主要是絲),進口總值的1%,中國對法貿易為順差,順差總額達2,000-3,000萬關兩。戰(zhàn)后,中法貿易在貿易總值上無重大變化,仍保持順差態(tài)勢。中國對德貿易呈逆差態(tài)勢,1906-1913年間,德國占中國出口總值的3%左右,進口總值的4%左右。一戰(zhàn)以后,德國因戰(zhàn)敗,國力受損,中德貿易實際上并不存在。直到20年代后期,德國與中國的貿易才開始迅速發(fā)展,到1936年時,中國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已達9643萬關兩,對德出口的商品則達2514萬關兩,分別占中國進口和出口總額的15.9%和5.5%。二、外國在華投資(一)外國在華投資概況(二)外國在華的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三)外國在華投資的國別變動(一)外國在華投資概況1.初期的外國資本土地投資(租界、教會):1853年,租界制度確立,各國趁中國地主富紳大批逃往租借避難時開始了房地產的投機生意。1869年上海英租界的土地約值670萬兩,美租界約值135萬兩,到1899年英租界的土地已增值到2330萬兩,美租界增值到1430萬兩。教會則深入內地侵占土地。航運與貿易投資:1865到1894年,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貿易額增加不到1倍,在中國進出口的商船噸位卻增加了3倍以上,這時期外國商船運輸噸位中有70-80%是航行于中國沿海各口岸和內河。大的輪船公司有美國旗昌洋行的上海輪船公司(1862)、英國太古洋行的中國輪船公司(1872)、怡和洋行的中印輪船公司(1877)和公和祥碼頭公司(1871)。金融業(yè)投資:1845年,上海出現(xiàn)第一家外國銀行英商麗如銀行。自此到1894年,英國的有利銀行(1854)、麥加利銀行(1857)、匯豐銀行(1865),法國的法蘭西銀行(1865),德國的德意志銀行(1875),都陸續(xù)在中國設立機構。外國在中國工業(yè)企業(yè)的設立:甲午戰(zhàn)爭前,列強還未在中國取得設廠權,但外國資本所取得的非法工廠至少已有100多家,其中英商63家,美商7家,俄、法、德約33家。其中英商耶松船廠(1865)、怡和絲廠(1882)、屈臣氏藥房(1850年代)等直到中國解放時都還在。
這一時期外國在華投資的特點:(1)土地和航運是這一時期列強在中國最重要的投資;在企業(yè)資本中,除了航運和貿易以外,其余都不占重要地位。(2)外國在華投資具有明顯的為商品輸出服務的特征。外國銀行的主要業(yè)務在進出口和國際匯兌方面,沒有與工業(yè)資本融合在一起,不具獨占資本輸出中樞的地位。外國資本的工業(yè)企業(yè),主要是為國際貿易服務的造船廠和出口品加工工廠。后來作為帝國主義在華工業(yè)投資的主體的紡織工業(yè)和煙草工業(yè),都還沒有出現(xiàn)。列強在華資本大約2-3億美元。2.帝國主義資本的擴張新的投資項目:(1)對中國政府的政治和軍事借款。1895-1910年約27000萬美元,1911-1926年約52000萬美元,1927-1948年約168000萬美元。(2)鐵路和礦山投資。鐵路投資初期著重于直接經營的方式,后來主要是通過借款的形式控制中國的鐵路。不計“九一八”后的東北,帝國主義在中國所獲的礦權不下90多處,而重要的外資礦山大都是他們從中國人手中兼并或強占的。外資銀行的增多與作用的變化:外資銀行已變成帝國主義壟斷資本輸出的指揮機構和執(zhí)行機構。他們掌握中國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國的財政;投資于鐵路和礦山;在中國吸收存款、發(fā)行紙幣來壯大自己的資本,削弱中國的資本;操縱金銀、獨占外匯,控制中國的貿易和金融。1920年代后,外資銀行還進行狂熱的金融投機和地產投機。航運貿易投資的增加:1895-191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增加了2.5倍,外國航行輪船噸位增加了2倍;1913-1930年,進出口貿易增加了1.3倍,外國輪船噸位增加1倍。同時,外洋航行噸位中遠洋航運的比重增高,自20世紀前的25%左右增加到30年代的40%左右。世界性托拉斯組織侵入中國。工業(yè)投資的迅速增長:甲午前設立的重要工廠改組擴大,逐漸變成了壟斷性的大企業(yè)。租界公用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許多新設立的工廠屬于大托拉斯組織,表明外國在工業(yè)投資不再是進出口公司的附屬品,這一特點又在外國棉紡織工業(yè)的建立和擴張中表現(xiàn)出來。1914年有日本紗廠3家,英國紗廠4家;1930年有日本紗廠45家,英國紗廠3家;1936年關內有日本紗廠48家,英國紗廠4家。190219141930193619411948英國344.1664.61047.01045.91095.31033.7美國79.499.1285.7340.5482.41393.3*法國211.6282.5304.8311.9285.1297.3德國300.7385.7174.6136.4137.0-日本53.6290.91411.62096.46829.0-俄國450.3440.2其他國家69.692.7263.9354.3333.0374.6合計1509.32255.73487.64285.49161.83098.9**不包括未轉作借款部分的美“援”,估計有4709.2百萬美元。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資本單位:百萬美元1902-1914年,外國在華資本增加了近一半,平均每年增加6000多萬美元;1914-1930年,增加了一半以上,平均每年增加7000多萬美元;而1930-1936年增加了23%,平均每年增加13000多萬美元。1936年以后,增加的速度更快了,抗日戰(zhàn)爭期間增加了1倍以上;從1941-1948年七年中間,如果不計戰(zhàn)后被收回了的日、德資本,增加在40%以上,如果連同為轉入借款的美“援”合計,增加超過二倍半。上述數(shù)據(jù)包括了庚子賠款的未償本息,若不計庚子賠款,1902年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資本合8億余美元,1914年合17億余美元,1930年合33億余美元。這意味著每期投資增加的速度不是一半,而是一倍。(二)外國在華的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投資
單位:百萬美元190219141930193619411948企業(yè)財產478.31000.31977.12693.57080.4698.6房地產*50.1134.9440.4671.31142.2788.6借款284.4576.0897.1814.1872.91581.6**賠款696.5544.5173.0106.566.330.1合計1509.32255.73487.64285.49161.83098.9*不包括外商企業(yè)所占有的房地產,但包括外商房地產公司所占有的房地產。**不包括未轉作借款部分的美“援”,約合4709.2百萬美元。直接投資所占成份特別高:如果不計算戰(zhàn)爭賠款的未付額,外國在華資本中,直接投資所占比重依次為:1914年66.3%;1930年72.9%;1936年80.5%;1941年90.4%??谷諔?zhàn)爭勝利以后,由于美國提供大量貸款供國民黨政府作內戰(zhàn)經費之用,間接投資才居于重要地位。原因在于:超國民待遇,舉債的難度(舉債的限度、證券市場的不發(fā)達)。年份191419301936(關內)*1948百萬美元%百萬美元%百萬美元%百萬美元%金融業(yè)6.30.6317.116.0310.222.6143.320.5貿易業(yè)142.114.2555.028.1397.729.096.013.8運輸業(yè)338.833.9407.220.6169.312.468.69.8礦業(yè)59.15.9151.17.669.85.155.37.9制造業(yè)110.611.0312.215.8281.620.6163.023.3公用事業(yè)26.62.7119.06.0132.39.7172.424.7其他316.831.7115.55.98.40.6合計1000.3100.01977.1100.01369.3100.0698.6100.0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企業(yè)資本*1936年日本在東北的企業(yè)投資為132420000美元。在近代中國,企業(yè)投資一直是外人在華投資的主要方式。1902年-1941年的40年間,外國在華企業(yè)資本增加了14.8倍,1902年外國在華企業(yè)投資占全部外國資本的31.7%,1914年為44.3%,1930年為56.7%,1936年為62.9%,1941年占到了全部外國資本的77.2%,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龐大的日本企業(yè)被收回,美國以大量借款支持蔣介石政權進行內戰(zhàn),企業(yè)投資才開始下降,1948年只占到全部外國資本的22.5%。外國在華的企業(yè)投資主要是商業(yè)性資本。金融、貿易、運輸三項合計,1914年約占外國企業(yè)財產總數(shù)的49%,1930和1936年占64%以上,1948年占44%以上。生產和資源掠奪性投資,礦業(yè)、制造業(yè)、公用事業(yè)合計,1914年只占外國在華企業(yè)資本總數(shù)的19.6%,1930年占29.4%,1936年由于東北的巨額鐵路投資未包括在內,他的比重增加到35.4%。帝國主義在中國占有土地是不平等條約的產物,租界制度和教會權力是各國在華進行土地掠奪的重要支柱,銀行也是掠奪土地的重要機構。此外,在侵略戰(zhàn)爭中占領土地、假借中國人名義購買土地、騙取強索等也是各國掠奪土地的重要方式。據(jù)估計,各國在中國的房地產價值(不計企業(yè)房地產),1914年約22500萬美元,1930年增至72600萬美元,1936年不計日本約77470萬美元,至1948年,儲備收回的日、德、意財產,約114000萬美元(戰(zhàn)后幣值)。其中地產約4/5,房產約1/5。間接投資:軍事財政借款呈逐期增長趨勢,而鐵路借款呈下降趨勢,鐵路借款的總數(shù)(5億2千萬美元)不過占軍事財政借款(約25億美元)的1/5。軍事財政借款鐵路借款總額年均總額年均1865-1902286.4?7.548.31.31903-1914238.319.9205.217.11915-1930304.119.0161.510.11931-193635.86.051.28.51937-1941635.9127.218.83.81942-1948999.8??142.834.24.9合計2500.329.8519.26.2帝國主義對舊中國的借款
單位:百萬美元?不包括庚子賠款。??不包括未轉作借款部分的美“援”。自1865年至1930年軍事財政借款總數(shù)82880萬美元,截至1930年結欠達71350萬美元;而同期鐵路借款總數(shù)41500萬美元,截至1930年結欠只有17300萬美元。自1865年至1948年,軍事財政借款總額250030萬美元,截至1948年結欠142680萬美元;同期鐵路借款51920萬美元,結欠是18500萬美元。(三)外國在華投資的國別變動19世紀至20世紀初,四強:英、德、俄、法:20世紀開始時,四國在中國投資占外國在華資本總額的86.6%,約共13億美元,其中英德同俄法各占半數(shù)。到一戰(zhàn)快要爆發(fā)時,這種均衡被打破:英國的勢力大大增進,投資增加近一倍;德法的投資增長較慢;俄國在1905年日俄戰(zhàn)爭中被削弱;同時與英國結成新同盟的日本在中國的投資已經同德、法相抗衡了;英、日同盟掌握了2/5的中國投資市場。一戰(zhàn)前,六強:英、德、俄、法、日、美:日本在英美等幫助下戰(zhàn)敗俄國,進入中國市場;它自歐洲和美國輸入資本,又將它投于中國。美國在1905-1911年曾數(shù)次奪取在東北的投資權,但都遭失敗,不得不擠入英、法、德的集團。美、日侵入中國市場,形成新的局面,即1911年后“銀行團”統(tǒng)治中國的時期。一戰(zhàn)后,三強:英、日、美。一戰(zhàn)后,俄國被推翻,德國在戰(zhàn)爭中被削弱,法國也失掉了資本輸出的能力,支配中國的只有英、美、日三強了。但各自在中國增進的速度有差異,1914-1930年,英國在中國的資本增加了近60%,美國近2倍,日本則增加了4倍半。九一八事變后,兩強:日、美。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東北的投資,包括它所控制的偽滿洲國的資本,從1930年的5億5千多萬美元增加到1936年的14億5千5百多萬美元,但關內的投資基本沒有增長。這一時期美國在關內投資大量增加,達40%;國民政府從國外取得的財政借款有76%是美國供給的。同時期,英、法、德的投資都陷入停滯狀態(tài)。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在中國的資本增加了3倍以上,1944年達到了68億多美元,戰(zhàn)時日本投資仍主要在東北,1937-1944年,日本在東北的投資增加了近3倍,達57億4千萬美元,關內只增加了1倍多。同時,美國的投資,主要是對國民政府的借款,也大量增加,1937-1941年建增加了4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獨霸中國:1937-1948年,美國供給國民政府14億4千多萬美元借款,連同“美援”,超過60億。到1948年,這些“美援”和其他美國投資合計,將近各國在華投資總數(shù)的80%。同時,其他各國在華投資也逐漸轉入美國之手。三、促進與壓迫(一)積極作用:“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帶來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所不能容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國考包頭市安全監(jiān)管崗位申論題庫含答案
- 學生課堂行為分析評價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
- 考點攻克人教版八年級物理《運動和力》難點解析練習題(含答案詳解)
- 考點攻克人教版八年級《力》綜合測評試卷(附答案詳解)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光現(xiàn)象《光的直線傳播》單元測試試題(含答案解析版)
- 考點解析-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和機械能》專項測試試題(含答案解析)
- 河道整治項目的施工人員安全培訓方案
- Xentry-生命科學試劑-MCE
- 攜程商旅2025企業(yè)出海商旅管理報告:《逐浪·共棲》
- 達標測試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聲現(xiàn)象《聲音的特性》章節(jié)訓練試題(含答案解析)
-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課件
- T/CHES 115-2023水庫淤積及其影響評價技術規(guī)程
- 2025年河北省公需課《雙碳目標下綠色能源轉型趨勢》答案
- 聯(lián)通運營合作協(xié)議合同
- 8.1 走進人工智能 課件 2024-2025學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
- 鄂爾多斯盆地地質特征與沉積模式分析
- 數(shù)字化賦能設計企業(yè)轉型升級
- 鼻部解剖結構及其臨床表現(xiàn)
- 生鮮農產品配送商業(yè)計劃書模板
- 2025年股東退股權益申請協(xié)議書范例
- 小學生乘坐飛機安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