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固定的概念原理及方法_第1頁
生物學固定的概念原理及方法_第2頁
生物學固定的概念原理及方法_第3頁
生物學固定的概念原理及方法_第4頁
生物學固定的概念原理及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AO生物學固定的概念原理及方法趙志國1產(chǎn)生背景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由AO學派推崇的內固定技術,一直是骨折治療領域中的經(jīng)典法則AO在建立之初,通過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提出了骨折治療的四項原則①解剖復位;②堅強固定;③無創(chuàng)操作;④早期無痛活動其核心目的是,通過骨折端的加壓固定和解剖結構的重建,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動,使骨折達到無骨痂性的一期愈合。如果骨斷端出現(xiàn)骨痂,通常認為是固定不穩(wěn)的征兆,應該盡量避免。在骨折愈合過程中,堅強固定可以使關節(jié)肌肉盡早進行充分、主動、無痛的活動,而不需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發(fā)生。AO技術歷經(jīng)40余年的發(fā)展與普及,現(xiàn)已形成一個從理論、原則、方法到設備、器材的完整體系,成為當今骨折治療領域中的經(jīng)典手段之一。然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正反兩個方面,近年來,隨著AO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其弊端也愈發(fā)突出。諸如常發(fā)生術后骨不連、感染、固定段骨質疏松和去固定后再骨折等并發(fā)癥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AO原則雖然也含有無創(chuàng)操作的內容,但是,為了達到堅強固定和解剖復位的目的,常常以嚴重損傷骨的血供為代價,無創(chuàng)操作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針對上述情況,AO學者對其固定原則的科學性進行反思后認為,AO技術的弊端主要是,過分追求固定系統(tǒng)力學上的穩(wěn)定性,而未重視骨的生物學特性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AO學者Gerber[3]、Palmar[4]等相繼提出了生物學固定(biologicalosteosynthesisBO)的新概念,強調骨折治療要重視骨的生物學特性,不破壞骨生長發(fā)育的正常生理環(huán)境。其內容主要包括:①遠離骨折部位進行復位,以保護骨折局部軟組織的附著;②不強求骨折的解剖復位,關節(jié)內骨折仍要求解剖復位;③使用低彈性模量的內固定物;④減少內固定物與骨皮質之間的接觸面積等。不難看出,BO核心宗旨是保護骨的血供。在BO作用下,骨折愈合為典型的二期愈合[5],即骨愈合歷經(jīng)血腫機化、骨痂形成和骨痂塑形等階段,表現(xiàn)在X線平片上的大量外骨痂生成。與既往AO追求的無骨痂性一期愈合相反,BO認為,骨痂的出現(xiàn)提示骨折愈合出現(xiàn)積極的反應,是一種受歡迎的象征[6]。

概念和內涵

迄今為止,BO并未建立一個確定的內涵。其基本概念是,在骨折的復位固定過程中,重視骨的生物學特性,最大限度保護骨折局部的血供,而不騷擾骨的生理環(huán)境,使骨折的愈合速度更快,防止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其概念可以看出,BO的外延較廣泛,而內涵則不確定,概而言之,凡能保護骨血供的骨折治療手段和技術,均可看作BO范疇。因此,從這一點上講,BO并非是一種理論體系,而只是一種“策略”BO概念下,骨折愈合并非象既往AO那樣追求一期愈合,而是二期愈合,這表明骨的愈合方式并不重要,最短的愈合時間和最好的功能恢復才是目的。另外,從BO的產(chǎn)生背景上看,提出BO這一概念者,正是AO學者本身[3,4],因而BO與AO并不矛盾,前者是對后者的補充和完善。技術和方法

間接復位

間接復位最早由AO學者Mast等[7]于1989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常規(guī)切口進入骨折部后,不剝離骨膜,在骨膜外用器械或者鋼板和器械聯(lián)合應用,牽引骨折的遠近兩端,使骨膜產(chǎn)生張力,借助骨膜和其他軟組織的梳理和擠壓,使骨折碎片得以復位,必要時可利用帶尖的復位鉗幫助并維持復位,復位滿意后再行鋼板內固定。常用的復位器械是牽張器(distractor)和多關節(jié)加壓器(articulatedtensiondevice)。間接復位也可以通過擠壓機制來完成,即先將鋼板按骨折部的解剖輪廓預彎,待鋼板與骨折的一端固定后,通過鋼板與骨折另一端的貼附和擠壓,使骨折復位,這一方法特別適用于脛骨遠端的斜行骨折。由此可見,間接復位的關鍵之處在于,保護骨折碎片和骨膜、軟組織之間的附著,避免廣泛的剝離和暴露,不強求骨折的解剖復位,推擠骨碎片復位的動力主要來自骨膜和軟組織本身。因此,這一技術又被稱為韌帶整復術(ligamentotaxis)。由于骨端血供破壞較少,骨愈合的速度較直視下的解剖復位明顯加快,這對粉碎性骨折尤為有利。

間接復位的療效難以單獨評價,因為骨折復位后必須配合固定,方能取得療效。Hessmann等[8]回顧性地分析了應用間接復位和支撐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98例患者在平均術后34個月進行測評,優(yōu)良率為76%,功能欠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畸形連接,X線顯示有4%病例出現(xiàn)缺血性骨壞死,無骨不連的發(fā)生。Chrisovitsinos等[9]對20例股骨粉碎性骨折經(jīng)間接復位和生物學內固定治療的患者,進行了長達1~4.5年的隨訪,其中包括11例粗隆下、6例股骨干和3例髁上骨折。內固定物選用動力髁螺釘、加壓鋼板、有限接觸鋼板和支撐鋼板等,平均術后5個月骨折全部愈合,4例有輕度膝關節(jié)僵硬,4例下肢短縮1~2cm。

不擴髓髓內釘固定術

近年來,交鎖髓內釘固定術逐漸發(fā)展成為治療長骨干骨折的主流技術。在髓內釘插入時,采用擴髓還是不擴髓的爭議由來已久。反對擴髓者認為,擴髓可引起髓內高壓,因擴髓摩擦生熱導致骨壞死,以及脂肪栓塞綜合癥等并發(fā)癥。最重要的是,擴髓造成髓內血管損傷,使骨皮質去血管化(devascularization),因而,不擴髓更符合BO原則。Schemitsch等[10]制作羊脛骨短螺旋型骨折模型,分別采取擴髓和不擴髓兩種方法行帶鎖髓內釘內固定,用LDF監(jiān)測不同時間骨皮質血流量變化,發(fā)現(xiàn)擴髓后皮質骨的血流量明顯比不擴髓組低,而且不擴髓組皮質骨的再血管化現(xiàn)象在術后6周即出現(xiàn),而擴髓組則需12周。在擴髓插釘?shù)倪^程中,損傷髓內血管者主要是擴髓操作,而插入釘子不會加重已有的損傷。后來Schemitsch等[11]用同一動物模型又進一步證實,擴髓后包裹在脛骨周圍的肌肉血流量顯著高于不擴髓組,這是由于擴髓損害了內骨膜和內側骨皮質的血供,在骨皮質的再血管化過程中,軟組織血流呈現(xiàn)代償性增強,提示臨床上對軟組織廣泛剝脫的粉碎性骨折,最好不要擴髓插釘??紤]到擴髓和不擴髓各有利弊,近年來在髓內釘固定時采用了折衷的手段,即有限或部分擴髓。

然而,堅持擴髓者認為,擴髓可以插入較粗的髓內釘,使固定獲得較大的穩(wěn)定性,如果不擴髓,在手術時只能插入較細的髓內釘,對骨折固定的穩(wěn)定性較差,容易造成疲勞斷裂。也有證據(jù)表明,擴髓和不擴髓以及擴髓的程度對骨皮質血供的損害并無顯著差異。盡管如此,目前總的趨勢是,在髓內釘固定時,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采用不擴髓技術。Blum等[12]采用逆行不擴髓髓內釘技術治療100例肱骨干骨折,90%的肩關節(jié)和86%的肘關節(jié)獲得了優(yōu)良的功能恢復,3例患者需要再手術治療,與順行的擴髓法相比,本方法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質量具有明顯優(yōu)勢,而且并發(fā)橈神經(jīng)損傷的幾率也低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

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minimallyinvasiveplateosteosynthesis,MIPO)[13]是近年在BO思想指導下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其設計思路也是為了保護骨折的血供。以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為例,手術方法如下[14]:患者仰臥,大粗隆處皮膚小切口3cm,在X線透視下,先用座鑿在股骨頸內開槽,將角鋼板的刃板尖對著術者,順行把鋼板的遠端從小切口內插入,沿骨膜和骨外側肌之間鈍性建立鋼板隧道,待鋼板主體完全插入后,將刃板尖扭轉180°,擊入預制骨槽內,手法牽引骨折復位,在骨折的遠斷端皮膚小切口3cm,用3~4枚螺釘固定鋼板。為增強螺釘?shù)陌殉至?,在攻入螺釘時,使之在骨內呈扇形分布,同時也避免釘尖過長對骨周組織造成損傷。由于跨越骨折段進行固定,通常需要很長的鋼板,對不適合髓內針固定的病例也可應用。用很少的螺釘固定較長鋼板有兩個優(yōu)點,一是減少對骨折血供的進一步干擾,二是通過載荷分享(loadsharing),避免因應力集中導致的內固定斷裂。

Krettek等[15]報告了1組從1994年6月至1995年12月間,應用MIPO治療11例股骨髁上、粗隆下骨折和3例股骨截骨后矯形的病例。結果顯示,14例患者中,12例術后骨愈合順利,1例術后鋼板斷裂,經(jīng)二次手術治愈,另1例97歲高齡患者死于術后6周。術后無感染發(fā)生,平均手術時間為125分鐘。Wenda等[14]等應用MIPO治療17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包括粗隆下和髁上骨折,內固定物選用角鋼板,取得滿意療效。其中13例愈合優(yōu)良,無任何并發(fā)癥,3例12周后進行了骨移植,1例旋轉畸形需截骨矯形。所有病人術后均不需石膏外固定,術后第2天即進行部分負重鍛煉,2~4月后完全負重。合并關節(jié)內骨折的長骨干粉碎性骨折,也可以應用MIPO,需要注意的是,關節(jié)內骨折必須在直視下解剖復位。此外,也適用于治療其他內固定失敗后的病例。

可喜的是,從1997年Krettk等[15]首次報告MIPO的應用以來,只有短短的幾年,該技術已發(fā)展成為微創(chuàng)固定系統(tǒng)(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16],擁有規(guī)定的手術步驟、專門設計的內植物和操作器械。其操作器械主要包括[17]: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鉗(MIPO-clamp)和鋼板取出器(remover)以及配套的螺絲攻和瞄準器等,其中固定鉗由鉗鉤、T形把手、固定器和臨時固定螺釘?shù)冉M成。在固定骨骼時,LISS位于肌下骨膜外,與骨膜之間有一層薄薄的縫隙,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種“不接觸”鋼板。改進接骨板構形

通常認為,接骨板下的皮質骨疏松主要是由于骨血供的損傷,繼發(fā)哈佛管的重塑而形成[1]。盡管也有人堅信,板下皮質骨疏松是接骨板的強大的應力遮擋所致,并且提供了確鑿的證據(jù),但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仍傾向于,血供損傷是造成板下皮質骨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理由如下[18]:①板下皮質骨疏松出現(xiàn)在哈佛氏管的重塑過程中,而且是一過性的;②骨質疏松只出現(xiàn)在接骨板下皮質骨血供受損的區(qū)域,而同樣在應力遮擋下未受接骨板固定的骨皮質并不出現(xiàn)疏松;③塑料接骨板的應力遮擋效應低,其引起的骨質疏松卻比鋼板還要高;④使用減少骨血供損傷的接骨板,可以明顯降低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率。

有資料表明,在破壞骨血供的因素中,接骨板的貼骨面形狀和面積最為重要,而接骨板的材料性質則無足輕重。近年來在BO思想指導下,圍繞接骨板的形狀進行了許多改良,先后有有限接觸動力加壓接骨板(limitedcontactdynamiccompressionplate,LC-DCP)、點狀接觸接骨板(pointcontactfixator,PC-Fix)、不接觸鋼板、梯形鋼板以及波型接骨板等相繼問世,其設計目的都是盡量減少內固定與骨皮質的接觸,更符合BO概念的需要。傳統(tǒng)的AO動力加壓接骨板(dynamiccompressionplate,DCP)具有平滑的貼骨面,當固定后與骨皮質的接觸面積較大,故對骨血供的損傷也更嚴重。應用雙亞磺藍行微血管造影[19],觀察DCP對完整骨皮質血供的影響,發(fā)現(xiàn)術后10min,板下和鄰近的皮質骨即有缺血表現(xiàn),24h后缺血區(qū)波及全部板下和鄰近區(qū)域的皮質骨,4周后缺血區(qū)域逐漸縮小,12周后板下血供才完全恢復。鑒于DCP對骨血供的損傷,LC-DCP除了在貼骨面的形狀有所改變之外,固定方法與DCP相似,PC-Fix則不同,其固定原理與外固定架類似,并且使用單側皮質骨螺釘把持,對骨皮質血供的損傷更小。而波形和橋接式接骨板,除了減少對骨折局部血供的損傷之外,還改變了接骨板的載荷方式,使接骨板承受純粹的張應力[20]。與BO一詞相對應,這些內植物統(tǒng)稱為“生物學鋼板”[1,Swiontkowski等[21]用LC-DCP和DCP固定完整的羊脛骨,術后12周發(fā)現(xiàn),LC-DCP組血管增生反應明顯弱于DCP組,表明LC-DCP在術后早期對血供的激惹確實低于DCP。Jain等[22]將10只犬的脛骨中段制成短螺旋型骨折,分別用不銹鋼和市售的純鈦LC-DCP進行固定,在骨折前、骨折后、接骨板固定后以及術后10周等4個時相點,用LDF測定骨血供的變化,發(fā)現(xiàn)骨折對骨的血供造成明顯的損害,應用兩種LC-DCP固定后并不加重骨血供的原有損傷,術后10周兩組骨皮質的血供較接骨板固定術后當時明顯恢復,但兩組間無差異。從而證實,LC-DCP有助于骨皮質的再血管化,但與其材料性質無關。生物學鋼板近年來臨床應用日益增多,Hofer等[6]等應用PC-Fix治療38例前臂骨折的患者,通過定期X線觀察,發(fā)現(xiàn)PC-Fix能顯著加快骨折愈合,且81%的骨折部出現(xiàn)大量外骨痂,是典型的二期愈合方式組合式固定技術

高能創(chuàng)傷導致的小腿粉碎性開放骨折,常伴有軟組織的廣泛損傷,為了盡早恢復肢體的功能,骨折的固定必須達到力學上的穩(wěn)定,又不能加重骨血供的損傷。應用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技術(combinedfixationtechniques,CFT),可以達到既不增加對骨的創(chuàng)傷,又能提供固定的穩(wěn)定。Weiner等[23]用CFT治療50例脛骨近端復雜的骨折,其中A3型5例,C1型6例,C2型16例,C3型23例,通過長達平均2.7年的隨訪,48例平均12周愈合,2例骨不連。按功能評分,17例優(yōu),24良,6例可,3例差。

Gerber等[24]也應用CFT治療18例復雜脛骨開放骨折,15例骨折順利愈合,3例延遲愈合。Gerber認為,盡管CFT相較MIPO而言,對骨的繼發(fā)創(chuàng)傷稍大,但是該技術吸收了內外固定的優(yōu)點,在外固定架的輔助下,內固定物的體積可以更小,在這種固定情況下,可以達到真正的彈性固定,便于調整固定系統(tǒng)的力學性能,還可以矯正對位畸形。可同時達到力學穩(wěn)定和保護骨生物學特性上的雙重滿意,因此,近年CTF較多應用于治療脛骨遠端和近端的骨折。目前CFT中,鋼板或螺釘?shù)闹萌肴孕枨虚_暴露骨折部,也許MIPO與外固定架的聯(lián)合應用是今后CFT的發(fā)展方向。存在問題與展望

如前所述,BO屬于發(fā)展中的新概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