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單選題1.西漢政權剛一建立,劉邦便立即恢復了秦的上計制度,并啟用“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又善用算律歷”的張蒼為計相。張蒼以列侯的身份居于相府,主持全國的上計工作。由此可知,張蒼當時主要負責(

)A.協(xié)助宰相,制約君主專制 B.審核各地計薄,考核官員政績C.抑制王侯,加強中央集權 D.貫徹秦制漢承,完善監(jiān)察體系2.東漢時,廣漢太守與司徒長史段遼叔在同一年被舉薦為孝廉,互稱為“同歲”。后廣漢太守將段遼叔毫無節(jié)操的長子舉薦為孝廉,沒有受到絲毫阻力。據(jù)此可推知,當時(

)A.儒學正統(tǒng)地位發(fā)生動搖 B.中央集權受到極大威脅C.察舉制失去了最初功效 D.宗法制得以發(fā)展與延續(xù)3.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所依賴的鄉(xiāng)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那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自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頒行九品中正制,將評議權收歸中央。據(jù)此可知,當時選官制度調整表明(

)A.人才選拔更加開放 B.封建統(tǒng)治基礎不斷擴大C.中央集權有所加強 D.社會局勢決定選官制度4.《隋書·劉炫傳》載:“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shù)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材料可以用來佐證,隋代(

)A.通過地方官的任命加強中央集權 B.加強對地方官的監(jiān)察整頓吏治C.通過完善地方行政體制提高效率 D.完善科舉制度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5.某學者統(tǒng)計,唐代官員總數(shù)大約18000多人,而進士錄取數(shù),平均每年不過29人,十年還不到300人。且唐代考上進士,并不能直接當官,需要過吏部考核關。部分世家大族憑借家庭的優(yōu)勢,更容易考中進士。該學者意在表明,唐朝科舉制度(

)A.對門閥統(tǒng)治造成的沖擊有限 B.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C.進士的錄取率低不利于統(tǒng)治 D.適應了中樞機構的權力調整6.武則天時期,科舉考試曾專門設立了選拔縣令的“縣令舉”科,其考試規(guī)則和選拔極為嚴格,除考儒家經(jīng)典,還要考“時務策”,以考查對當時政治的見解。這一做法(

)A.打破了士族政治 B.首創(chuàng)了郡縣制度C.有利于基層治理 D.克服了科舉弊端7.宋代考試官從受命之日開始,直到放榜之日,一直被鎖宿于試院,試院天數(shù)視考官人數(shù)和試卷多少而定,有時長達兩個月之久。這種鎖院制度(

)A.徹底杜絕考試不正之風 B.進一步加強君主的權力C.有利于人才選拔的公平 D.體現(xiàn)了科舉制度的僵化8.宋代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比前朝擴大了很多,唐代每次進士及第的人數(shù)不過二三十人,宋朝時錄取名額擴大了十余倍,一般總有二三百人,最多時達到五六百人。這一變化(

)A.促使考試人數(shù)逐年在增加 B.客觀上加劇了社會矛盾C.表明科舉制度的逐漸完善 D.導致官員素質明顯降低9.宋代,在養(yǎng)親法令的保障下,官員在履行養(yǎng)親義務的過程中擁有較多的選擇。他們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請閑職來解決養(yǎng)親問題,同時還可以致仕、辭官養(yǎng)親。據(jù)此可知,宋朝統(tǒng)治者(

)A.以養(yǎng)親作為考核官員主要標準 B.意在強調官員知行合一C.弱化血象親情對社會的影響力 D.重視官員的忠孝一體化10.宋神宗時期,外戚向氏兄弟“交通賓客、漏泄機密”,翰林學士蔡京等“奔走其門,務相交結”,因而“物議籍籍”。右正言陳璀上疏指責道:“諂事外戚,不畏上天,一至如戲”,請求朝廷“流竄蔡京”。最終,蔡京被貶官出京城。朝廷這一做法(

)A.有助于政府公信力提高 B.打擊了勛貴舊族勢力C.推動了監(jiān)察制度的完善 D.杜絕了朝綱不良風氣11.明制,凡朝廷遇有文武大臣出缺,若是四品以上大臣缺員,必由六部官員、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計議,討論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而后推薦,再經(jīng)皇帝取旨定奪,稱“廷推”。大臣們若未經(jīng)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簡拔的話,則深以為恥。據(jù)此可知,廷推制度(

)A.有利于理性構建政治領導層 B.標志國家行政體系成熟定型C.使得行政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D.有效制約了君主專制的強化12.明初,總兵由皇帝親自選任。1488年,弘治皇帝下令"今后將官有缺,須會府、部、三法司并科道官,從公推舉"。此后,會推總兵成為定制。明代總兵會推制度的出現(xiàn)(

)A.體現(xiàn)了明代決策機制的變化 B.保證了地方軍官素質的提升C.促進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加強 D.反映了官員考核制度的嚴密13.明代對官吏的考課,不但考其政績,還重視對工作量的考察,把工作的繁簡不同作為考課獎懲的依據(jù)之一。下列屬于明朝考核制度的是(

)A.上計制 B.吏部考核 C.考滿、考察 D.考課制度14.明朝參加武科考試是衛(wèi)所子弟特權,清朝將武科舉向府州縣民眾開放,對各行省山澤猛士“羅之以科舉”,文舉不中者也可改習武舉。清朝武科考試(

)A.推動教育體系的完善 B.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C.適應軍事改革的需要 D.有利于打擊世家大族15.在徐珂《清稗類鈔》中就有“新進士殿試用大卷,朝試用白折,閱卷者但重楷法,乃置文字于不顧,一字破碎、一點污損皆足以失翰林"的記載。清代應舉士子莫不潛心書法。這說明了當時(

)A.殿試開始成為定制 B.八股取士使科舉僵化C.書法功利色彩濃厚 D.科舉考試程序的嚴密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王權,可以用我國早期文獻中的兩句話概括,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英非王臣”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宗法權緊密結合的王權受到一次次的沖擊。先是大國爭霸,周天子大權旁落;進而是卿大夫執(zhí)國政,諸侯國內亂不已。最后,天子、諸侯、卿大夫的寶塔式政治結構,大宗、小宗交錯編織成的宗族關系網(wǎng)統(tǒng)統(tǒng)被打破。材料二:對于“官”的解釋,《說文解字》釋為“事君也”,即替為君者效命,為君主服務。換句話說,不論公卿,還是臣仆,只要為君主做事,即是官。古代實行品級、俸祿制,目的自然是使為官者隨時想到“食君之祿,為君效忠”。考課、監(jiān)察、回避、致仕等制度,雖然有管理官員制度化的一面,但也有君對臣更加嚴密控制的另一面。權力制約,其出發(fā)點是為了防范大臣擅權,避免皇權旁落,試圖用以牽制整個官僚系統(tǒng)。因此,歷朝歷代的皇帝在設官分職的同時,又無不想方設法建立種種權力制約機制?!鲜霾牧暇幾灾x保成著《官制史話》(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夏、商、(西)周三代王權的主要表現(xiàn)及賴以生存的政治基礎。(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jīng)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薄逗鬂h書?百官志》材料二: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材料三:(隋朝)明確規(guī)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與此同時,選舉權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舉制。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首先設立秀才、明經(jīng)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放寬錄取標準?!畼渲尽秶犯乓?1)指出與材料一相符的選官制度及其選官標準。(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兩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弊端。(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選拔標準和選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1.B2.C3.C4.A5.A6.C7.C8.B9.D10.A11.A12.A13.C14.B15.C16.(1)主要表現(xiàn):擁有對土地和臣民的占有權;掌握兵權;掌握主祭權;擁有對重大國事的決策權。政治基礎:宗法制;等級制;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