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漢代官方儒學的社會思想_第1頁
《中國社會學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漢代官方儒學的社會思想_第2頁
《中國社會學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漢代官方儒學的社會思想_第3頁
《中國社會學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漢代官方儒學的社會思想_第4頁
《中國社會學思想史(第二版)》第十章漢代官方儒學的社會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章

漢代官方儒學的社會思想

漢武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轉型時期,更是儒家學說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黃老之學不可長用,漢武帝便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

一、關于《禮記》一書

儒家的經(jīng)典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經(jīng)”,一類是“傳”,一類是“記”?!坝洝笔怯脕韺?jīng)文進行注解,說明和補充的資料。

第一節(jié)《禮記》的社會思想

二、論禮的起源及其社會功能(一)何謂“禮”禮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抖Y記》的作者將漢初及漢代以前的儒家的禮論加以整理,歸納,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何謂禮?我們從《禮記》中可以看出禮有多重內涵。

(二)論禮產(chǎn)生的基礎第一,禮效法于天,是天地、萬物自然秩序在人類社會中的體現(xiàn)。第二,禮的產(chǎn)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也就是“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第三,禮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風俗習慣及一定的社會生活方式。

(三)論禮的社會功能首先,表現(xiàn)在維護國家機器運轉方面,禮是治理國家的根本。第二,表現(xiàn)在維護社會秩序,明確等級關系方面。第三,表現(xiàn)在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方面。第四,表現(xiàn)在節(jié)制人的自然性而煥發(fā)人的社會性方面。第五,表現(xiàn)在區(qū)分人與動物方面,“禮義”是根本標志。

三、論樂的起源及其社會功能(一)何謂“樂”(二)論樂的社會功能四、論理想社會模式(一)“大同”社會模式(二)“小康”社會模式

第二節(jié)

董仲舒的社會思想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縣)人,其生卒年月《漢書》本傳語焉不詳,蘇興作《董子年表》,認為他生于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年于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一、人性論與欲望論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惡論”。從陰陽學說出發(fā),他主張人性由天道決定,既然天有陰晴,人性并不是全善全惡的,包含著善與惡兩種成部分。

二、論社會規(guī)范

董仲舒認為,道德倫理規(guī)范是人類所特有的。這關乎人是否能組織勝于鳥獸的合理社會,過安和樂利的社會生活。

三、論社會的貧富懸殊問題董仲舒是一位行為端正、頗富正義感的學者、思想家。他耳聞目睹當時政治上的酷吏統(tǒng)治、經(jīng)濟上的貧富懸殊、社會上的劣風敗俗、倫理上的薄情寡義,看到村野農(nóng)夫過著豬狗一般的生活,就產(chǎn)生出無限的惻隱與義憤。

四、理想社會構想

漢代政治、文化大一統(tǒng)的社會現(xiàn)實,方便了董仲舒在天人合一、古今同貫的廣闊背景上,整合有史以來的各種典制、文獻和傳說,構建他的理想社會模式。

第三節(jié)

《白虎通義》的社會思想

自漢武帝時代以來,儒學思想成為國家所崇信的學說,居于社會政治發(fā)展的指導地位,并不斷得到士大夫階層的完善。但是,士大夫階層在詮釋和研習經(jīng)學的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抱負和主張,既有對天下秩序的認識,也有超出統(tǒng)治者預期的地方。

一、道德管理的理想社會模式自從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的社會政治治理原則之后,對社會進行道德管理是儒家的一貫傳統(tǒng)。相對于行政技巧、政策和刑法等,儒家更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認為用道德來引導人民,用禮教來整頓社會,人民才會樹立人格的尊嚴,社會才能真正和諧。

二、“太平制禮”的社會規(guī)范變革思想

社會是人類生物性與文化性的共同產(chǎn)物。具體而微,一個人長大成人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接受文化、禮俗的過程,一個適應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

三、“三綱六紀”式社會關系模型

所謂“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