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康氏源流與播遷康姓出自姬姓,為康叔封后裔,以祖上封邑為氏。通志氏族略也記 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謚號“康”,后人有以其謚號為氏者,是為河南康姓。以 謚號為氏的說法,早已被古代典籍記載和現(xiàn)當(dāng)代研究者所否定??凳献钤绲陌l(fā) 源地是康叔封地康城,周公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康叔因有功,又是文王嫡 子、武王之弟,徙封衛(wèi)地。當(dāng)時的衛(wèi)國,是在今河南省的東北部、山東省的西 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幅員相當(dāng)廣大。而康叔則居住在黃河、淇水之間商 朝的舊都,即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曾幾次遷都???叔第十四代孫懿公赤在位末年(前668前661),衛(wèi)國被北方少數(shù)民族狄族所 滅,懿公為國死難,戴公即位,收集遺
2、民,在曹邑臨時安置,保存了衛(wèi)國一線 國脈,史稱“廬于曹?!贝鞴谖灰荒旰笕ナ?,文公繼位。文公繼位后,諸侯 封衛(wèi),衛(wèi)國將都城遷到楚丘(今河南浚縣與濮陽之間),文公帶領(lǐng)臣民,經(jīng)過 近三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才使衛(wèi)國國力得以恢復(fù)。衛(wèi)成公(前634前600年) 在位時,為改變衛(wèi)國屢次被北方的狄族、邢國侵擾的局面,又于公元前629年, 將都城徙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的顓頊城)。衛(wèi)元君在位時,秦以濮陽 為東郡,衛(wèi)國被迫將都城遷野王(今河南沁陽),作為秦的附庸。衛(wèi)國都城的 屢次遷徙,使得康氏后代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生息繁衍,由黃河以北的淇縣、滑 縣、??h、濮陽縣一帶逐步播遷到黃河以南。而從康氏早期播遷的足跡上,亦
3、不難看出康氏早期播遷主要源于衛(wèi)都的遷移,當(dāng)然康氏子孫的活動區(qū)域此時期 還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qū)。但西周中葉以前,康氏就有向關(guān)中遷徙的。據(jù)周宗 衛(wèi)世家康氏志譜記載,衛(wèi)武公右公子翩居雍州關(guān)中,當(dāng)然是由中原西遷的。 傳至十六代康鼐時,徙于宋。傳至二十代康鵠時,隱居嵩山。殆傳至三十代康 安順時,秦始皇在位,安順徙居下邳。早期徙居關(guān)中的,不僅只有康翩一支, 還有康季。1944年前后,在陜西岐山縣東北六十里周家橋程家村出土一康季 鼐。鼐是一種口稍微內(nèi)斂的大鼎。其上有銘文曰:“王乍康季尊鼐?!币馑?是周王為康季作寶鼎??导矩局挥嘁粴埰s當(dāng)全器二十分之一,重18斤,全 器約重360斤左右,文物家王獻唐先生認為這
4、只巨型的鼎屬于牛鼎。作器者是 周王,器主是康季。既然天子為之作器,康季地位必甚尊貴,或為周王朝卿 士,因在宗周為官,死后葬在關(guān)中,以此重器為陪葬。王先生認為康季可能是 康叔的幼子,也可能是某一代衛(wèi)國國君的幼子,僅據(jù)器上銘文難以判定。而且 從銘文的字體上看,王獻唐先生此鼎有可能是周初的,也可能是康、昭時代 的,但康季是支子的身份,居關(guān)中會形成康氏新的分支,這一點是沒有疑問 的。漢代,康氏繼續(xù)在河南繁衍生息,其中影響較大的應(yīng)該是漢東郡太守康超 家族。據(jù)顏真卿撰銀青光祿大夫海濮饒房睦臺六州刺史上柱國汲郡開國公康 使君神道碑銘,康希銑,字南金,其先出于周,武王同母少弟衛(wèi)康叔封之后。神道碑銘中記載,康希
5、銑祖上也是支子的身份,以封地康城得姓,周時作 衛(wèi)國大夫。至漢有東郡太守康超,始居汲郡(今河南汲縣)。這支康氏,下傳 五代,到康翼時,官蘭陵令、奮節(jié)將軍,隨晉元帝過江,為吳興郡丞,因居烏 程(歷史上湖州地區(qū)一個舊縣名,民國時曾名吳興縣,縣域包括今吳興區(qū)大部 及南潯區(qū)東部)。山謙之吳興記曾記其事。到陳代,有給事中、五兵尚 書、山陰令康宗諤,子孫始居會稽,遂為會稽人。從秦代開始,康氏子孫已經(jīng)向西、向東繼續(xù)繁衍播遷,以致后來在陜西、 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東平一帶的望族,并形 成京兆、東平兩大郡望。漢代,康氏就有北遷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到江 浙一帶的。漢代康氏還有一重要宗
6、支,即來自康居國的康姓人。據(jù)漢書西 域傳記載,漢代西域有三十六國,月氏、安息、康居是其中的大國??稻?“距長安一萬二千里”,最盛時,據(jù)有今新疆北部和中亞部分地區(qū)。當(dāng)時漢朝 聲威遠播,西域三十六國莫不臣服。朝廷也在西域設(shè)立都護府,管理西域諸 國。梁書康絢傳記載:漢,初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世子待詔于 河西(今黃河以西的甘肅青海等地),因留為黔首,其后即以康為姓?!逼渲?有文獻確切記載的是康居國質(zhì)子康乘。目前,我們也只是知道康乘是康居王 子,是來漢的質(zhì)子,其祖上和后裔傳承如何,還需要用心考證。來自康居國的 康姓人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帶,也就是今天的甘肅、青海的黃河以西地 區(qū)。魏晉之際,逢隴右
7、戰(zhàn)亂,河西康氏徙居藍田(今陜西藍田西),形成當(dāng)?shù)?一大望族,后漸向東南遷移。這支康姓中的康因做過前秦王苻堅的太子詹事, 侍奉東宮。其子康穆初仕后秦,為河南尹,到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他帶領(lǐng)家 族三千余家,遷湖北襄陽之峴南,朝廷專門為之設(shè)華山郡藍田縣(今湖北宜城 縣),用以安置這批康氏族眾,并任命康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 宦,康穆二子元龍、元撫相繼被推選為華山太守,孫康絢(元撫子)在南朝齊 時為雍州刺史、西曹書佐、東宮直后、華山郡太守,入梁為南康王中兵參軍、 輔國將軍、北兗州刺史、司州刺使、衛(wèi)尉卿??的乱恢焓来@赫,枝繁葉 茂,人丁興旺。從康穆、康絢祖孫的事跡,可以知道南北朝初年康氏的
8、 南遷,規(guī)模是相當(dāng)龐大的,一次就遷徙了三千多家。在隋時則有另一支南遷的康氏。南北朝宋永初年間,有康蘧者,仕為丹陽 令,蘧之子穆,生琦,為宣城太守,梁天監(jiān)十二年其子如絢,又任兗州刺史, 又四傳到康煥之子諱顯,隋平陳時,至德元年(公元583年)為弘農(nóng)上洛令, 隋仕金陵。公元589年由河南南徙到金陵烏衣巷,遂為康氏金陵始祖。這一支 后來再遷江西泰和,形成左、右兩派,亦以“京兆”為堂號,發(fā)展成一大望 族。至今子嗣散布江西、湖南、廣東、云南、貴州、臺灣等省,亦有旅居海外 者,成為康氏一大支系。至隋唐時,康居國仍在,但已改稱康國,居住區(qū)域也和康居國不同。舊 唐書:“康國,漢康居之國也?!笨祰讼染訌堃雌?/p>
9、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一帶),后為匈奴擊敗,越過蔥嶺,遷居中亞,建立了安、曹、何、 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稱“昭武九姓”,而康國為九姓之 中心。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后歸附內(nèi)地,其中的康姓子孫逐漸在 中原定居繁衍。據(jù)現(xiàn)存康居國和康國人的墓志看,播遷到內(nèi)地的康居國子孫, 散布范圍極廣,但中心在長安和東都洛陽??祰宋镉写笫最I(lǐng)康艷典。康 艷典的后裔康拂耽延曾任石城鎮(zhèn)將,康拂耽延有弟康地舍拔。后居六胡州的康 待賓以及唐代將軍康洛、康磨伽、康留買等也都是康國人。康洛唐時任上柱 國,康磨珈以軍功授游擊將軍、上柱國。如今洛陽市藝術(shù)博物館還收藏有屬于 “昭武九姓”的墓志銘,來自
10、康國的康敬本就是其中的一位??稻幢灸怪荆骸翱稻尤艘病T鈨?nèi)遷,家張掖。酋率望重,播美河西?!笨稻雍秃髞?的康國都在絲綢之路上,子孫除保留尚武傳統(tǒng)外,還特別善于經(jīng)商。 舊唐 書西戎傳這樣描述“昭武九姓”人善于經(jīng)商的特性:“男子年二十,即遠 之旁國,來適中夏,利之所在,無所不往?!痹谔拼?jīng)商的“昭武九姓”胡 人被稱為“興生胡”或“興胡”,唐代富商康廉就是康國人??盗缮倘牍?, 玄宗時官安南都護,肅宗時官鴻臚卿??稻雍涂祰诉@種四處流徙的經(jīng)商生活 也造成了他們的子孫向內(nèi)地播遷繁衍的機會。隋唐時期,來自康居國和康國的 康姓是一個大發(fā)展的階段,不但人口增多,而且多富商顯宦。長安的延壽里、 彰善里、日月
11、里、陶化里、嘉善里、勝業(yè)坊、醴泉坊、利仁坊、等街坊和洛陽 的毓財里,當(dāng)時都是康氏聚居之地。如果沒有良好的生存條件,在長安和洛陽 絕對不會聚居很多康姓人。漢代王符潛夫論志姓氏:“故有同祖而異姓,同姓而異祖,亦有錯 雜?!惫糯丝谶w徙的原因是非常復(fù)雜的,而且有時候并沒有固定的方向。比 如與康居國有關(guān)的康姓的遷徙,從現(xiàn)存史料看,既有從西域遷往內(nèi)地的,也有 從內(nèi)地遷往西部的,這可能與絲綢之路有關(guān),也可能與康姓祖上本來就發(fā)祥于 西部有關(guān)。由康居入內(nèi)地的前面已有不少例子,此處不再贅述。下面我們再看 由內(nèi)地入康居再遷回內(nèi)地的例子:唐代墓志匯編康智墓志(公元694年):“本炎帝之苗裔,后有康 叔,即其先也。自
12、后枝葉分散,以字因生,厥有斯宗,即公之謂也。其五代祖 鳳,任潁川郡侯,青州刺史。祖仁基,陳寧遠將軍。父玉,朝散大夫。智初為 唐游擊將軍。長壽二年卒于長安日月里思順坊私第,年七十一。夫人支氏,咸 亨年間去世。長壽三年四月七日,嗣元暕將其合葬于洛陽城北三十里平樂鄉(xiāng)北 邙山原?!笨抵悄怪疽彩杖肴莆难a遺第431頁。從墓志追述其五代 祖看,其家族遷入中原已久,而且每代皆有朝廷官員。此君攜家?guī)Э谌腴L安 后,居住在康居人聚居的思順坊。唐代墓志匯編康續(xù)墓志(公元679年):“河南人也。昔西周啟祚,康王承累圣之基;東晉失圖,康國跨全涼之地??叵绎w鏑,屯萬騎于金 城;月滿塵驚,辟千營于沙塞。舉蔥巖而入款,寵駕侯
13、王;受茅土而列封,葉 傳枝胤?!睆目道m(xù)墓志上看,祖上得姓于西周立國之時,祖上是累代圣賢之后 康叔。家族曾生活在康國,并且是馳騁疆場的將領(lǐng)。后歸款中原,受到極重的 封賞,并且蔭及子孫。唐代墓志匯編康暉墓志(公元765年):“其先潁川人也,昔成王 封康叔于衛(wèi),其后枝派因為氏焉。故前燕有歸義侯康遷,從此因官卜居,今為 長安人也。”前燕(公元337370年),是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政權(quán),起自東 北,先后以昌黎(今遼寧義縣)、大棘城(今義縣西北)、龍城(今遼寧朝 陽)、薊縣(今北京市)、鄴(今河北臨漳)為都,控制區(qū)域曾“南至汝潁、 東盡青齊?!笨禃熂易濉耙怨俨肪印保丛谀木庸?,家人在哪居住,因為墓志 中沒
14、有說明居官之處,只能推斷一個大范圍,既有可能居于東北,也有可能居 于中原,總之是從西域遷徙的??凳迩淦弈怪荆ü?56年):“公諱叔卿,其先衛(wèi)人也?!碧拼怪緟R編康坎墓志:“河南鞏縣人也。原夫吹律命氏,肇跡東 周;因土分支,建旗西魏?!睗摲蛘撝拘帐希骸按德啥ㄐ眨刈攒庌@; 胙土命氏,傳之唐世,由來尚矣?!贝德啥ㄐ赵从谲庌@黃帝在位時,是中原地 區(qū)才有的習(xí)俗。東周時代的中原康氏,有可能是康叔的后代。先居鞏縣,后因 遷徙分支,到西魏,并建立軍功。在康居國諸姓之中,不單有康姓人物自述祖宗根在中原地區(qū),其他姓氏也 有相同的記載。唐張說安忠敬碑:“軒轅帝孫,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國為姓?!?這已不是指某家
15、某人,而是整個安息國人都根在中原。安忠敬是安息王子后 代,是“昭武九姓”中人,說明“昭武九姓”中的安姓本來就根在中原。新唐書卷七五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 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漢末,遣世子高入朝,因居 洛陽?!边@一條材料,可以和上一條材料互證。總之,西域諸國臣民種姓問題是一個復(fù)雜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供 答案的。這些墓志材料陸續(xù)公諸于世后,也引發(fā)了當(dāng)代研究者的諸多爭議。有 些研究者認為這些西域人稱自己根在中原是冒籍,是附會;還有些研究者認 為,“安史之亂”后,內(nèi)地人有一種仇恨來自西部、北部少數(shù)民族人的傾向, 這些人不得不冒用別人的姓氏,以此對他們
16、碑志的真實性采用了一概否定的態(tài) 度,我們認為這種一概否定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從現(xiàn)存史籍看,中原華夏民 族與西域漠北兄弟民族的交往,從上古三代已經(jīng)開始,有商書伊尹朝獻 記載為證。現(xiàn)代人類學(xué)通訊2011年第五卷刊載復(fù)旦大學(xué)現(xiàn)代人類學(xué)教育部 重點實驗室研究報告新疆古代人群的來源:顱骨測量學(xué)和古DNA研究稱:“通過對新疆古代人骨測量學(xué)研究和古DNA多態(tài)性研究都表明,新疆古代人群 從青銅時代早期起,就是東西方混合群體,多元文明、多元文化和多種族群體 聚居繁衍的基本格局在新疆一直延續(xù)至今。”科學(xué)研究也證明,至少從夏末開 始,中原地區(qū)的人已開始進入新疆。到西周東周時,如果有康叔的后代進入新 疆,難道會成為不
17、可能的特例嗎?況且,康智、康續(xù)去世的時間距“安史之 亂”發(fā)生還有60多甚至近100年,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說他們改變了自 己的祖根和姓氏,不是太主觀了嗎?要知道,數(shù)典忘祖歷來為中國人所不齒, 況且,當(dāng)時的生存環(huán)境他們也沒有改變自己種族和姓氏的必要??傊?,來自康 居國和康國的康姓是康氏大家庭中十分重要的成員,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是投入更 多的精力進行深入研究,而不是憑主觀好惡匆忙的提出各種結(jié)論。佛學(xué)東漸也為康居和康國人播遷內(nèi)地提供了機會,因為康居和康國是 佛學(xué)東漸的重要媒介,因此出現(xiàn)的名僧很多。從史料上看,最早來到中原傳播 佛教的康居僧人是康巨和康孟祥??稻蓿瑬|漢末年著名僧人,康居人。東漢靈帝、獻
18、帝時,他在都城洛陽譯 出問地獄事經(jīng)一卷??得舷椋瑬|漢末年著名高僧,康居人。東漢靈帝、獻帝時,他在洛陽譯出 中本起經(jīng)2卷,修行本起經(jīng)2卷。他譯出的佛經(jīng)曾受到著名高僧道安的 高度稱贊??瞪畷龂鴷r期著名高僧,康居國人,世居天竺。本名會,皈依佛門 后,取名僧會??瞪畷诠?47年從交趾到吳都建業(yè),譯經(jīng)傳教。吳國為他 修建的建初寺,是吳國的第一座佛寺。康僧會是佛、儒、道兼通的人,來到中 原后弘揚佛法,廣結(jié)善緣。關(guān)于康僧會在吳國譯經(jīng)情況,梁代高僧傳卷一 記載:“會于建初寺譯出眾經(jīng),所謂阿難念彌、鏡面王、梵皇經(jīng) 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喻等,并妙得經(jīng)體,文義允正?!笨瞪z,康居人,著名高僧。嘉平(魏
19、齊王曹芳年號,公元249-254年) 末年到魏都洛陽,譯出在家出家菩薩戒經(jīng)一卷,又翻譯出宣傳西方佛教凈 土的無量壽經(jīng)二卷。康僧淵,晉朝著名高僧,祖籍西域,生于長安,通曉漢語,誦大乘佛教經(jīng) 典放光般若經(jīng)、道行般若經(jīng)。東晉成帝時,與高僧康法暢、支敏度等 人渡江南下。初不為人所知,后與大臣殷浩、王導(dǎo)皆有交往。后于豫章(今南 昌)城后數(shù)十里建佛寺,閑居研經(jīng)修煉??傮w說來,隋唐以前,康姓的分布還是以北方為主,且呈點狀分布,即河 南、陜西、山東以及河西走廊一帶較多,其它地方較少。但從漢代開始,各種 身份的康姓人物已經(jīng)逐漸向南、向東遷徙。至唐代康姓已經(jīng)播遷全國,散居在 今河南、山東、陜西、甘肅、新疆、山西、
20、河北、安徽以及江西、浙江、福建 等地。唐代初、中期,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有康姓人因為做官移居南方, 像唐玄宗時期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在開元年間平六胡州有功,授左武 衛(wèi)大將軍,封為泰山縣男。當(dāng)時的泰山縣,就是現(xiàn)在的泰縣(今江蘇泰州 市),這一家康氏,自此定居于蘇北。傳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之時,又以功被 唐德宗封為檢校尚書左仆射和會稽郡王,于是舉家再度南遷,到了現(xiàn)在紹興縣 (今浙江紹興市)定居??等罩涌抵灸郎聿目?,善于騎射,官大將軍。后 來討平張韶,升平盧節(jié)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封為 會稽郡公。加上陳代徙居會稽的康宗諤家族、隋唐之前徙居會稽的康穆家族 等,康姓在會
21、稽子孫發(fā)展繁衍,日漸壯大,成為當(dāng)?shù)氐囊淮笸?。那里的康?也都以會稽為郡望。特別是康國安家族??祰策h祖是漢代東郡太守康超???國安與康宗諤都是康超的后代。康國安的祖父康孝范南朝陳時曾任江夏王府法 曹、會稽(臨海)縣令,父康英隋朝時曾任齊王府騎曹、江寧縣令??祰埠?早就考中進士,在朝廷國子監(jiān)任職,后來升太學(xué)博士,崇文館學(xué)士。有駁文 選異義二十卷,康國安集十卷。其子康希銑年僅14歲即考中明經(jīng),先后 六任刺史。著有康希銑集二十卷??迪c姷男值芎蛢鹤右捕己苡姓儭??氏家族世代以博學(xué)多才著稱,子孫世代為官,從康國安到康南華,四代人共有 7位進士,考中明經(jīng)者則有13人之多。這個家族與靈州遷來的以武功
22、名揚海外 的康氏交相輝映,會稽康氏一時享譽全國。他們所居的會稽郡則成為了南方各 地康姓遷徙的源源頭之一。唐“安史之亂前后,隨著北方人口的大量向南遷移,康姓也隨之南遷, 而且規(guī)模越來越大。如福建省鳳山康氏族譜入閩始祖世表舊譜系記:入閩始祖 康子元 字右昌,號毓琦,唐開元四年(716)丙辰科進士,歷官至金紫光祿大 夫、上柱國、宗正卿、右丞相,以經(jīng)文孝行稱于時。配孔氏誥封賢德夫人。世 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因天下離亂,奸臣當(dāng)?shù)?,觀天下將亂,請求致仕,夫婦二 人奉準(zhǔn)入閩觀光,在閩隱居,同子仲璟居建寧府建陽縣,為入閩始祖。卒后,葬于建陽北山澄林下寢陵。因子元公曾做過尚書,故康氏祖宗有聯(lián)曰:“康叔 遺徵綿世澤
23、,尚書衍派振家聲”。鳳山始祖康糞號孟聰。錄古譜載:閩之有康 皆光州固始人也,乃永春之洪山粵稽。鳳山分居各處地名:鳳山、古坑、英 溪、蓬萊丘、溪邊、苦村、竹林兜、陳珩。鳳萊坂、陽曲、草鋪美、玉斗、伯 卿、梅田洋、爐地、大埔、玉版、含村仔、蛇頭、毫光、洞口、內(nèi)坑、沙坑、 福地、大榮、下洋、長坑、壺口橋、南安西林、福清漁溪蘇田、浙江東門、湖 南湘潭、江西鉛山。(紅山村、八鄉(xiāng)、鵬溪、鳳溪、竹溪、玉美、詩元村、玉 西、西坪村、曲斗、尤溪。五代時,北方社會動亂,戰(zhàn)爭頻仍,更使得這種南遷成為一種潮流。 此時,康氏南遷更多,南方的康姓人口已經(jīng)明顯多于北方。由河南遷徙到金陵 烏衣巷的康顯衍至六世孫子元,唐開元間
24、,仕為侍講??党杏?xùn),唐咸通九年, 桂州戍卒亂,詔為行軍都招討遣發(fā)諸兵討平,為河南節(jié)度使。其子君立。李克 用軍渭橋,潛入長安焚積聚,斬虜而還,以君立為昭義節(jié)度使。君立子如絢, 二十評事,仕唐為華州刺史,生子五,長子大明諱文一,唐以明經(jīng)擢秘書少監(jiān) 會真四門博士;次子大全諱文二,仕唐宋正少卿;三子延康諱文三;四子延和 諱文四,唐尚書左丞;五子延孝諱文五,仕后唐為天德軍防御使,延孝子 國輔 行八十評事(輔佐皇帝記文的臣相)聯(lián)姻金陵司馬氏,一產(chǎn)三男,封“人 瑞”。長子子文,尚南唐公主,為正將軍,次子子忠為參將軍,三子子信為副 將軍。南唐以延孝孫三將軍功,推贈延孝京兆郡侯。公元975年李后主歸附大 宋,三
25、將軍奉母命南遷江西泰和,卜居銅莊、古瑞山、橫乾,堂弟子行卜居義 禾(爵譽),傳衍于鄱溪(今鄱陽湖),爵譽、千秋等地。國輔是為泰和康氏 左派的始祖,次子國弼是康氏右派的始祖。右派始祖國弼公,在金陵烏衣巷生 子子行號能甫,南唐初為潭州司戶參軍,轉(zhuǎn)白下(泰和古稱)邑宰,遂以官為 家,秩滿解官,卜居本縣義禾村,子華甫生子二,長祥甫,奉祖命回南京奉祀 先祠,次子祥應(yīng)留義禾村。明嘉靖年間,四房修夫號德齊,徙居凰駐山村,至 今400余年;長房梅竹堂道行公,于康熙年間徙居董瓦村,至今300余年;長 房長春公、長房從美公徙居秋山(今龍溝);二房從昭公、四房寧泗公徙居雩 川(今圳口);四房從哲公后裔徙居雁口、田心
26、兩地。先后 徙居縣外有:安 福、遂川、永新、吉安、吉水、崇義、上猶、會昌、于都、瑞金;還有徙居廣 東、廣西、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福建及臺灣等地者。全國各地有 爵譽康氏后裔,子孫日益繁盛。遂形成爵譽安遠、雷岡定遠、禮門衍恩三大 房。人丁興旺,根繁葉茂。湖南省新化縣溫塘鎮(zhèn)康氏,始祖南八公,原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千秋鄉(xiāng)早禾 塘慶度金仙廟王萬段井土地圳上谷林人。子發(fā)詔,官居光祿大夫。發(fā)詔子和 仲、政仲、明仲,將墳山屋宇基業(yè)付外房子孫掌管,攜家眷于后唐莊宗同光二 年從豫章遷楚,初落湖南湘鄉(xiāng)三十二都萬家園,三載轉(zhuǎn)安化黃砂龍坳龍灣,及 明鼎定而來新化,六世昆弟十有九人,惟福一福三福十六安居本縣(溫塘)
27、而 散居于桃茶坡頭村戶長山吉慶鳥石龍?zhí)短J茅江等處。福五居安化坪上,福八居 邵陽武崗,有離本里而立籍他縣若益陽寧鄉(xiāng)桃源,漢壽攸縣,有徙外省而立業(yè) 者或蜀秦或鄂桂,五湖四海遍滿天下,南八公后代已繁衍至數(shù)十萬。福建省尤溪康氏是唐末五代時,王審知由河南光州入閩,始祖文忠公隨王駕 前指揮使住侯官(今福州),耕讀世家,至后周廣順三年(953年)朝鳳公遷尤 溪、沈陽、南溪,起架錦屏山下基磋,越至伯寧公又為經(jīng)營重整祠堂,是伯寧 公之肇造康室者,其詔謀氣象之宏深有由來矣,由是而開基二十五都膳巖鄉(xiāng)(朝鳳公長孫千三之子成二),由是而開基仙邑可溪鄉(xiāng)(朝鳳公長孫千三之子 成四),由是而開基十都乾美,由是而開基四都比宅,
28、由是而開基我九都三圭 頭,支派之分兒孫之濟上乘祖德后啟云撈幸宗族之蕃衍實祖德之汪洋。溪墘康 氏源自征閩越部隊,干戈平息,就地戍邊開墾地,發(fā)展生產(chǎn),安居樂業(yè)。可以 說,福建康氏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是康叔的后裔。福建莆陽康氏乃唐大理寺 卿康澄后裔。澄公暨其子節(jié)度使揚公因石敬瑭之亂逃難西昌始而入莆陽霞江, 數(shù)傳之后,徙居塔山,莆陽、塔山康氏,實同宗連枝也。宋代,康姓人更是大放光芒。當(dāng)時康姓人口近15萬,約占全國人口的 0.19%,排在第85位。河南為康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康姓的26.8%,占河南 總?cè)丝诘?.5%。全國分布主要以河南、陜西、河北、山西、安徽為多,這五省 占康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
29、于湖北、湖南,這二省又集中了康姓人口的 16%。從全國分布情況來看,康姓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地區(qū),形成以中原的河南 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同時,由北方遷居江蘇、浙江的康氏,又繼續(xù)南遷 至福建、廣東一帶。當(dāng)時,康氏中有杰出子弟跟隨宋王室南征北戰(zhàn),為國效力,其家族也是顯 達一時。例如洛陽康再遇一家人??翟儆龅母赣H康志忠本是后唐軍隊將領(lǐng),在 討王都的戰(zhàn)役中殞職。康再遇跟隨宋太祖開闖天下,出生入死,立下輝煌戰(zhàn) 功。后來在征伐李筠時戰(zhàn)死?;⒏笩o犬子,其子康保裔也是一名杰出的將領(lǐng), 他作戰(zhàn)英勇,功績顯赫,累遷彰國軍節(jié)度使,出為并州都部署。在與契丹交戰(zhàn) 時,因為寡不敵眾,矢絕殉國??当R岬淖訉O在父祖的余蔭之
30、下,自此顯達。 據(jù)宋史記載:其子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使,仕至左衛(wèi)大將軍、貴州團練 使,嚴(yán)于馭軍;子繼彬為洛苑使;子繼明為內(nèi)園副使;幼子繼宗為西頭供奉 官;孫康惟一為將作監(jiān)主簿。另有宋代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康延澤,也以彪 炳的軍功而聲名顯著。其父康福,曾任護國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蹈Hナ篮?,延 澤以蔭得補供奉官。太祖乾德年間他被任為晉州刺史,當(dāng)時正逢全師雄作亂, 他以散卒千余人大破賊眾三萬,晉、遂等州皆平。入蜀先為成都府都監(jiān),后任 東川州招安巡檢使,在四川定居。其兄延沼亦是虎將。太祖親征太原時,曾以延沼宿將,熟悉邊境事務(wù),詔領(lǐng)兵屯潞州。二人宋史皆有傳。還有康 德輿,河南洛陽人。其父康贊元,曾經(jīng)以作坊
31、使從曹光實襲擊李繼遷,獲其母 妻,擢崇儀使、武州刺使。贊元死后,宋真宗追念其功,將德輿任命為三班奉 職,后改任右班殿直、涇原路走馬承受,又升為門祗侯。天圣中,因為出使 夏州(今陜西靖邊)有功,回來后改任西頭供奉官。由于樞密使曹利用舉薦, 升為為內(nèi)殿崇班、河陰兵馬都監(jiān),后歷任原州、慶州知州,益州兵馬鈴轄、果 州團練使、冀州知州、趙州知州等職。最后,死在陳州鈴轄的位上。這時期的 康姓名人還有以詩詞供奉朝廷,以一首題徽宗畫像之詩“王輦宸游事已空,尚 余奎藻繪春風(fēng),年年花鳥無窮恨,盡在蒼梧夕照中”而被譽為才華橫溢的滑州 (今河南滑縣)人康與之以及在戰(zhàn)場上威風(fēng)八面,誓死力抗金軍英雄人物康杰 等,名氣都分
32、常響亮。北宋末年到元代,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蕩,故有許 多康姓人士徙遷南方安居樂業(yè)。宋代的匡姓,因避帝諱而改康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像上面提到的衡山 康氏,本匡姓,因為祖上正巧在宋朝作了官,為避宋太祖的名字因而改姓康。 這支康姓族人遷徙繁衍,后來分居三大處,分別是江西安福、盧陵和衡山以及 重慶云陽。江西泰和晉陽康氏,本姓匡。晉陽句須公為魯匡邑宰,因以邑為 氏。漢時有通公,為丹陽令,因家金陵。通公之孫曰崧、曰嶠、曰嶷。崧生 綱,為東海太守。二子長曰衎,次即漢匡衡。自衎公歷二十七世至胄,貞觀中 為吉州別駕,因家泰和祁州匡家坊。南唐蘄州刺史諱稠者,歸宋,避太祖諱, 易匡為康。稠公三子,長曰宣,守先
33、祠,復(fù)居金陵;次曰寧,徙仙槎前溪;三 曰寶,徙廬陵儒林鄉(xiāng)。數(shù)傳至?xí)x用公,愛隴口株林之盛,因家焉。后生齒日 繁,有徙碧山、秀水、蒲田者,皆同宗也。廣東省吳川市美沃村康氏,一世祖 濤公字鎮(zhèn)江,號提控,授文林郎,官 任司獄,原籍福建莆田珠璣巷,元末年間勢亂干戈擾攘,被迫離別其鄉(xiāng),于元 統(tǒng)二十五年遷居廣東省吳陽肇基,此地號為羅山。廣東順德龍江康氏,世居南雄枸杞巷,后因兵亂,遷南海龍江。因譜牒不 傳,昭穆莫辯,以元富公為始祖,今已傳二十余世。河南修武康氏,始遷祖:強,元朝末年由江南定遠遷居河南修武大東村。湖北省薪春康氏,宋高宗時,康隨字應(yīng)功,為四川令,因曲端誣罪遂棄職 隱遁於蘄州,此來蘄之鼻祖也。隨公則
34、為遷蘄之星宿昆侖也,越八世而茂才公 于明代崛起爵蘄國公,生子三,長曰鐸字伯聲襲爵封侯,次曰字昭明,三曰 鎮(zhèn)字靜穆號鳳堂均誥授中憲大夫。鐸生子二,長曰淵襲爵南京;次曰源字以 忠,卜居墩上。生子三,長曰汾;次曰澄宦籍廣西;三曰溶字以信,卜居車 坊沖。鎮(zhèn)生子七,長曰泳,次曰治,三曰浹字維澤守父墓於廣濟龍坪,四曰 洽,六曰泗字惟兗明末遷居黃州,五曰洙字學(xué)宗,七曰漉字惟本誥授朝奉大 夫,與洙同卜居祖地康司堡也。迨國朝定鼎編圖出戶,以忠以信出戶,青 山惟本出戶大同雖星居散處派分三支,均茂才公一派之流衍,則又以茂才公為 黃河之源泰岱之根也。明代的大移民,造成康氏向全國各地的較大范圍的播遷與繁衍。據(jù)史書記 載
35、,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先后從山西移民18次,姓氏共有812個,康姓也在其 中。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是移民集中地,移民分布到今河南、陜西、山 東、湖北、河北、京津等18個省市。山東省莘縣康氏,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明朝洪武年間 (1386年一1392年)遷山東東昌府莘縣城北四十里許,有西凈家荏者面古塔而 臨渰山,其地山清水秀;襟洞河而帶馬夾見 其荏又龍蟠而虎踞。始祖遂之而家 焉。越數(shù)傳而子孫眾多宗支繁盛,人多則情難同居,族繁又勢難并處。遂至關(guān) 東者有人,居口外者有人,居御州者有人,居冠縣城里者有人,居鄒家巷者有 人?!鄙綎|莘縣燕店康莊,南爐里、康雀莊,莘城鎮(zhèn)北街、莘亭鎮(zhèn)前高廟等地 康
36、氏,系明初移民而來,始遷邑城西北馬顧村。山東成武、曹縣康氏,始祖:代深年遠,前世祖無譜可稽,惟有舜民先祖 以后墓碑尚存,歷歷可考。故以十一世祖兄弟三人明吾(字舜民)、明義(字 智民)、明盛為始。明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東遷,長兄遷居成武(武邑) 之西南三里地康樓;繼之弟明義遷居曹縣康莊;明盛居西北康洼。一傳再傳, 由所分之地點康樓蔓延他鄉(xiāng)者不計其數(shù),十三世士略遷居兗州分縣街,士舉遷 居城東劉莊,十六世伯智遷居康董莊,十八世學(xué)知遷居北劉樓、其和遷居兗州 分縣街和侯家營、殿顯遷居康董莊、殿榮遷居劉鋪、元成遷居金鄉(xiāng)縣馬廟東宋 莊,二十世玉廩遷居沛縣城南孟家集張莊、玉田遷居單縣高韋莊鎮(zhèn)大劉 莊。至今五
37、六百年。山東省鄄城康氏,始祖:弟兄二人,長子端,號仲達;次子方,號仲方。 自明永樂二年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魯,傳至今,共18世。長門始祖子端公有 四子:與長景樂居鄄城西南康劉莊,次景若居曹州康莊(荷澤康堤口),三景 賢居曹州(荷澤)康葫蘆溝又名耿莊,四景祿居曹州(荷澤)小留集東康莊又 名郭樓。二門始祖諱子方,有三子:與長明哲居濮陽東(今鄄城西南)康屯, 次明禮居濮陽石槽,三明智居濮陽東名曰西康屯。同遷的有伯父之子等人:子 嶺、子祿、子山,分居鄆城南康集、康垓,鄆城北康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康氏,始遷祖佰生,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晉遷魯暫居 兗州府白家店,宣德年間,又轉(zhuǎn)遷魯西南。山東省郛城康氏,
38、源于山西洪洞故族。一世祖昆弟四人,長支諱仲華,字 子路;二支諱仲禮,字子嶺;三支諱子山,字鎮(zhèn)宇;四支諱仲信,字子 岫。 元末明初之際,因兵燹連年,水旱頻仍,山東一境,人煙稀少,田地荒 蕪,朝命由山西移民墾殖山東。大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吾始祖兄弟四 人聯(lián)袂由晉遷魯,先居兗州府白家店,后徙鄆邑,按官府安置于城南八里河離 分,各擇地落籍,開基創(chuàng)業(yè)。長支仲華公于曹州府東北七十五里立村康家集; 二支仲禮公安家于鄆城南四十五里許白狀元集;三支子山公于鄆北十八里金線 嶺立村康家莊;四支仲信公于嘉祥北立村康家莊。吾祖居處黃河沖積平原,地 沃水甘,先人墾荒造田,勤務(wù)耕稼,節(jié)衣儉食,歷數(shù)世,家業(yè)豐饒,子
39、孫興 旺,儼然名門望族。后族人滋眾,漸至人稠地窄,遂有族人遷出原地,另創(chuàng)新 業(yè)。自始祖遷魯,已逾六百余年,傳24世,眾二萬余人。支派蔓延,世有播 遷,為免派別混淆,宗支失傳特續(xù)譜以記之。吾族人星羅全國各地者,主要有 山東、河南、江蘇、黑龍江、吉林、遼寧、云南、四川、江西、湖北、貴州等 省份。荷澤、鄆城、巨野、嘉祥、梁山、汶上、金鄉(xiāng)、范縣、沛縣、龍江縣等 縣市。山東省巨野康氏,始遷祖仲禮,原為山西故族。祖上兄弟四人,長佰萬、次佰生、三佰平、四佰安。本族支系佰生后裔。佰生祖生四子:仲華、仲 禮、子山、仲信。公元1404年我祖仲華公兄弟四人奉旨由晉遷魯,暫居兗州府 白家店,宣德年間(1426-143
40、5)又轉(zhuǎn)遷魯西南,聽從官府安置,于城南八里河 離分,各擇地立村。我支始祖仲禮公安家于鄆城南四十五里許白狀元集,生子 泰,泰生三男:志賢、志德、志貴。志德公后裔四世亭于明弘治年間遷巨野城 西二里許立村康家莊。再后世,播遷分布更廣。志德公后裔汝美公四子玉樓公 遷居巨野城南18里華崗,其后裔十世相明公由華崗遷居嘉祥焦城,十五世明魁 公1860年自華崗遷居江蘇沛縣孟店,十七世玉田公1900年由華崗遷巨野獨山 高海,十八世思祥、思文、思存、思榮1975年由華崗遷居葡萄架姚樓。山東歷城康氏,始祖不詳,洪武二年由河北冀州棗強縣遷居于山東濟南市 章丘縣小康家莊,(始祖至三世不詳,四世康福臺、五世康益、六世康亭
41、、七 世康瑾、八世康拳、九世康慶)傳至十世,分為六支。一支留居小康家莊;一 支遷居大康家莊;兩支遷居明水;一支遷居萊蕪縣;其中一支為十世祖康盛, 明朝成化年間遷居歷城縣康爾莊。十一世祖康龍由康爾莊遷居董家莊。十七世 祖康旺明于康熙五十年由董家莊遷居西彩石。在此辛勤躬耕,忠厚傳家,識書 知禮,歷經(jīng)近三百年之久,人繁葉茂,堪稱西彩石之望族。山東省陵縣康氏家譜遠祖出北直永平府玉田縣。南遷始祖仲德由北平過天津至陵縣。河南鎮(zhèn)平東袁莊康氏,始遷祖:康阜。明朝初年始祖由山西洪洞縣遷移 到北直隸西(河北)靈壽縣康莊康家灣,明朝中葉康阜,字選南,中進士,官 任淯陽知府。長子醫(yī)生,藥鋪字號福壽康藥鋪;次子、三子經(jīng)
42、營藥業(yè),條牌號 福壽康藥棧。家族隨到淯陽經(jīng)商的七家??蹈纺赀~辭職后跟兒子幸渡晚年,經(jīng)介紹遷居涅陽六家(今河南鎮(zhèn)平西北十里雙柏樹河西魏家,以耕讀行醫(yī)為生, 稱為中醫(yī)世家)。河南鄢陵康氏,先祖明初由山西洪洞遷居鄢陵,至今已600余載,已傳23 世。河南鞏義康氏,明洪武三年(1374),先祖自山西洪洞遷河南鞏義太平 頭,初到鳳翅城(鳳翅嶺、鳳凰嶺,今河洛鎮(zhèn)官殿村)落腳,百余年傳四世, 約1480年以后移居康溝定居,前祖不詳。該譜記:保公后裔不斷從太平 頭、羅口、老井溝等處進一步播遷。不完全統(tǒng)計,遷居地鞏縣境內(nèi)有羅泉、姜 溝、鐵生溝、核桃園、大南溝、蔡莊、清易鎮(zhèn)、柏峪、南山口、車園、東村、 圣水、雙河
43、、官莊等,縣外本省有登封大麥灘、大金店、偃師邰溝、牛莊、密 縣、澠池、義馬、靈寶、鄭州、開封、洛陽、南陽、舞陽、寶豐、禹縣、平頂 山等,外省有陜西的西安、眉縣、周至、咸陽、扶風(fēng)、永壽、禮泉、乾縣等, 新疆的烏魯木齊、石河子、伊犁以及山西、河北、山東、安徽、兩湖、兩廣、 江浙、四川、甘、東北、港臺等省區(qū)的很多地方。河南禹州康氏,有記載者絕大部分為明朝初年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移民河 南禹州順店定居。始遷祖之父讓、母呂氏葬于順店西南黃垌村東地。始祖伯從 公叔伯兄弟七人,伯亮、伯昌、伯盛、伯從、伯敬、伯(其名不詳)。其中四 人伯亮、伯昌、伯聚、伯盛留山西原居,伯從公遷禹州順店定居,胞弟伯敬公 遷舞陽縣北
44、舞渡龍村康即現(xiàn)康莊定居;其三弟不知名,性情暴躁,于是背半個 鍋鐵為記,向龍村東南而去,不知在何處定居,至今下落不明有待考證。鞏縣 康店的守信公為始祖之堂兄弟或縱堂兄弟有兩子,一子曰貴公,在鞏縣定居, 生有四子(即俊、英、安、雄);次子祥也有四子,在開封祥符縣掃頭街定 居,先后有四子(即美、茂、端、正)。禹州之康姓多集中于順店其周圍鄉(xiāng) 鎮(zhèn),亦有部分集居城關(guān)鎮(zhèn),以康家拐比較集中,其零星散居者亦不少,總有萬眾 之多。河南南召康氏,明朝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縣移民河南洛陽的宣 陽,居住約448年。太高祖宜陽公兄弟三人率全家,約于清嘉慶二十四年南遷 到南召縣城(今云陽)西口子河南坡根居住。河南鞏
45、縣康店康氏,據(jù)河南鞏縣康氏家譜(1998年修)記:明朝洪武 七年(1374),先祖守信公由山西洪洞縣移民河南鞏縣康店(昆弟七人:伯 亮、伯昌、伯聚、伯盛在山西本籍,伯從遷禹縣順店、伯敬遷舞陽。有順店第 十八世康德元珍藏的祖軸照片為證。)守信公生二子,長貴次祥。貴之四子: 俊、英、安、雄,列為四門,居康店。迄今600多年,子孫繁衍已達二十四 代。祥生四子:美、茂、端、正,從鞏縣康店順黃河而下,到祥符縣掃頭街上 岸,遷居掃頭街。后人口增多,移居大康寨、小康寨,大約清朝末年又移居小 崗村(開封縣杜良鄉(xiāng)),子孫繁衍達二十二代,約1200多人。湖南省雙峰縣康氏,始祖康世福,于明太祖初開年間由江西吉安泰和
46、灌溪 遷楚湘邑上云田、大嶺下、白沖塅而家焉,迨三世祖永忠公于明永樂年間再遷 于邑治之西上里、石埠、山塘、康家灣、水竹,次子康思明又轉(zhuǎn)遷鰲亭、黃 安、白石巖、洪山殿等處。其后裔有徙居安化、新化、龍陽、瀏陽、道州、寧 鄉(xiāng)、湘潭及遠徙四川、湖北、廣西、陜西省者。云南綏江、四川屏山康氏,始祖康君祥,始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蘇定鄉(xiāng)頓 里壩水確溝康家橋之-此譜以第八十九代君祥公為一世祖。云南綏江縣、 四川屏山縣兩縣康氏族人的遷徙頻繁,源于君祥公在明朝洪武四年由江西提督 率兵入川馬湖府(注:元朝至正十三年間,云南的綏江、四川的屏山、 雷波、沐川和馬邊共五個土司,統(tǒng)稱馬湖部,明朝四年改稱為馬湖 府。綏江城早叫副官
47、村,明朝及清朝為平夷土司副官村駐地。此地為 今四川宜賓地區(qū)),平夷功成,返回江西泰和祥告后世川地肥美,加之故鄉(xiāng) 諸姓互掠奪,九十五代大俊公由江西泰和遷居湖北麻城孝感,又遷湖南邵陽曾 復(fù)鄉(xiāng)查溝落業(yè);九十七代福俊公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又遷四川南溪縣留賓 里(今宜賓市轄),再遷康家壩(今江安縣桐梓鎮(zhèn)境內(nèi))繁衍。河南周口康氏,始遷祖:康賀字正德,明永樂二年(1405),始祖子端 攜弟子方,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集點遷至山東鄄城西南康劉莊、曹州康 莊(即康堤口)等地。后因兵亂洪災(zāi),生息環(huán)境不便,族人仍有向外遷居。周 口康氏一脈于明萬歷初年,從山東鄄城遷居河南周口東六里康樓,400余年, 子孫繁衍
48、已達25代。由于年代久遠,譜書失蹤,二三四五世祖名諱艱查。幸從 殘譜中找到康樓康氏先祖六世祖康賀,為此次修譜之史據(jù),故以六世祖康賀為 起點。先后從康樓外遷的村莊有:康下樓、康莊、胡吉、郭埠口、南楊莊,又 從康下樓外遷的有:康灣、康店、水灌臺、聶堤、東楊莊、董橋、張莊七個村 莊,又從康灣外遷康橋、北王莊兩個村莊,康店又外遷到淮陽七里棚、陶河兩 個村莊,以上村莊都是一脈一族,世族相親。河南汝州、伊川康氏,始遷祖:康廣德,明朝年間(1557年),“先祖夫 婦攜四子,遷居康溝墾田畝”。先祖康廣德夫婦攜四子由山西洪洞縣移民河南 伊川康溝村(原名梨樹溝,縣城西十余里的康溝),墾荒耕種。先祖依四子的 喜好、
49、天質(zhì)而誘導(dǎo)之務(wù)農(nóng)、作工、讀書、經(jīng)商。長子世金善耕耘,隨父居康溝 務(wù)農(nóng);次子世銀體壯有力學(xué)榨油,在康溝西南臨路建油坊,開作坊(今之康莊 村);三子世秀愛讀書,其子(明勛)承父教,讀書有成,游學(xué)汝州,后定居 汝州之南(今康莊村);四子世俊喜經(jīng)商,在嵩洛路的南府店(今伊川縣城) 蓋房開店,后定居于府店(今伊川縣城康家街)。兩縣市三村一街康氏四門,歷四百余年,俱傳到第十八代人。其中長門發(fā)展到238戶,1086人;二門275 戶,1138人;三門150戶560人;四門82戶434人;總計745戶,3218人。河南社旗、泌陽、唐河縣康氏,明朝天啟七年(1627),高祖帶妻子與二 弟、兩個妹妹,從山西洪洞縣
50、大槐樹遷于河南省羊冊鄉(xiāng)西北官田洼東康莊。在 此耕居32年,由于康莊地處丘陵,土地瘠薄居住環(huán)境不適,高祖與弟留守耕 耘,護家產(chǎn),令三雙兒媳和孫子等,棄貧境,擇寶地,另建新家園。于是,三 兄弟在官田洼東南“木橋”聚齊,別離官田洼東康莊,天各一方。這就是康家 流傳之“木橋”分手的家族史話。二世祖康進朝排行老二,于清順治15年(1658),在“木橋”與哥弟分手后,率全家奔向東南,至泌陽縣雙廟鄉(xiāng)西北 林里村安家就業(yè)。二世祖康進科與妻子和三弟康進國向西南而去。行至今社旗 縣郝寨鄉(xiāng)取平川沃土定居。明命名為下康(后分為上康和下康)。三弟康進國 先到下康,后擇居于唐河縣馬振扶康河。河南鄭州市金水區(qū)崔莊八里廟康氏
51、,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遷居鄭州東 門內(nèi)。河南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七里河康氏,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遷居鄭州 東門內(nèi)。世祖遷入七里河應(yīng)該是明朝萬歷年間。河北省滄州康氏,始遷祖:文晉、文明(字慶云)、文治,生自山東省武 定府惠民縣省屯莊康家鋪,明朝永樂二年(1404)遷居河間府滄州(雍正九 年,改歸天津府管)。文晉居黃驊縣康家莊、文明居南皮縣康家莊后人遷居馬 棚口、文治居青縣城東康家莊,以耕讀為業(yè)。河北省行唐縣康氏,始遷祖:康成。始祖兄弟三人,長仍居山西洪洞,次 康成明代永樂年間遷至河北行唐縣北橋村(直隸真定府玉山莊),又次遷至河 南(上蔡?)?,F(xiàn)存康氏宗譜為清代光緒乙巳(1905年)本,完整記載了
52、 自明代永樂至清代光緒年間行唐康氏宗族十八代四大股(按世祖居住地分東西 南北股)各支系的繁衍生息情況。始祖康成自遷行唐縣北橋村己600多年,已 傳二十六代,族人已達5000余眾。部分康氏后人又從當(dāng)?shù)剡w移到山西和本省 的靈壽縣、阜平縣等十余村莊。河北省清河縣康氏,始祖康成,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遷入清河縣峨二 莊,距今大約有六百多年歷史。已發(fā)展到二十五代。安徽省蒙城、渦陽、利辛、鳳臺縣康氏,始遷祖均系于明朝洪武十七年, 由山東省老國(舌鳥)巷被迫遷往安徽省的。一支定居蒙城縣南60里現(xiàn)楚村鎮(zhèn)康 老莊;一支定居利辛縣闞瞳鎮(zhèn)(原屬鳳臺縣)西康莊;一支定居利辛縣馬店鎮(zhèn) (原屬阜陽縣)東南6里心悟寺康莊,
53、己600余年。陜西波羅康氏,陜西榆林橫山康氏有兩大宗支,一支為武鎮(zhèn)鄧家墕、康 莊、興莊康氏;一支為波羅高家溝、沙河、邵小灘康氏。武鎮(zhèn)、波羅康氏都源 自山西大槐樹下,同居橫山縣,然源地不一,不屬于同一宗支,雖系一姓,是 否同一先祖,史實沓然,查證無稽,不能妄自硬套,淆亂世系。橫山武鎮(zhèn)鄧家 墕、康莊、興莊康氏,相傳明朝年間從大槐樹移至米脂東溝朱麻地,后遷至玉 皇廟灘,可考始祖康鳳祥,武鎮(zhèn)康氏系此祖后裔。武鎮(zhèn)康氏宗譜立康印為一世 祖。波羅高家溝、沙河、邵小灘康氏,相傳明朝年間從大槐樹移至榆林芹河鄉(xiāng) 航墩,兄弟二人,一居航墩(榆林航墩),一居白墩界(現(xiàn)橫山波羅邵小灘康 梁,該村有鐘銘為據(jù)),后分散各地
54、,現(xiàn)存可考資料最早始祖康月管。貴州六盤水市水城縣阿嘎鄉(xiāng)田壩(茅草坡)康氏,始遷祖 康秀南,祖籍 山東濟南府西門竹巷三牌坊,于大明洪武元年春三月與常遇春入南京應(yīng)天府輔 佐,洪武十一年南征有功,加封為平夷元帥。洪武十五年孟春回京后,落業(yè)江 南應(yīng)天府柳樹巷。二十四世云從敕封征南大將軍威鎮(zhèn)梁山都督府,云從子康 舉,名隆慶授職敕封貴州烏撒衛(wèi)懷遠將軍征南第二元帥,“大明洪武十六年隨 朱公大人指揮平南,鎮(zhèn)守烏撒衛(wèi)以防土府之頑。創(chuàng)業(yè)城官封名為康家海子?!辟F州畢節(jié)納雍康氏祖籍明朝江南應(yīng)天歸德府珠市巷耿家灣榮慶堂??等f鐘 公來黔康氏始祖,大明洪武二十一年,鐘公領(lǐng)授衛(wèi)指揮降衛(wèi)守備職同元帥付友 德領(lǐng)兵征滇南并及水西酉
55、長,復(fù)征貴州九溪洞,不數(shù)月平之,元帥付公奏準(zhǔn)其 功,準(zhǔn)令吾祖鐘公實授管田指揮使職,晉守貴州之清鎮(zhèn)衛(wèi)。鐘公生有三子,長 子曰端于洪武二十四年回江南祖宅,以承崇祀,未官;次子曰祥、三子曰誥二 祖因領(lǐng)襲職晉守之命,從鐘公于黔地居住,落業(yè)于黔省城外安樂寨居焉。曰祥 公生于貴州清鎮(zhèn)鎮(zhèn)西衛(wèi),襲職衛(wèi)千戶行都司事,撥守貴州所屬之貴陽府清鎮(zhèn)縣 南地六十里鎮(zhèn)西衛(wèi)。今之貴定、安順、黔西、大定等處之康姓是祥祖之遺派 也;曰誥公生于貴州清鎮(zhèn)鎮(zhèn)西衛(wèi),襲職衛(wèi)守備同道員指揮使,守畢川以轄鎮(zhèn)西 北,肇后改畢赤衛(wèi)。今之畢節(jié)、威寧、東西川之派是其所出。四川會理康氏,明德堂會理康氏源流記:通安康氏宗祠大門對聯(lián)云:“自 周封衛(wèi)三千年宗
56、功綿遠;遷滇徙蜀十八代后裔繁昌?!遍T額為“淇水家風(fēng)”。 此聯(lián)概括了本族的起源及變遷情況??敌漳丝凳逯蟆=?jīng)歷代演變,特別是南 北朝時期,中原地區(qū)人口大規(guī)模游離,有三支康姓族人南遷福建、湖廣及江南 一帶。本族系遷入江南一支,落籍應(yīng)天府(南京)高石坎。元末,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江蘇為根據(jù)地??敌障容叄嘤袇⒓诱?。明朝 建立后,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1 )遣義子沐英等經(jīng)略云南,后命沐英長期 駐滇,我族遷滇初祖康恭、康戚為沐英部伍,隨沐英自江南入滇后亦長駐云 南,遂定居于云南澄江府新興州(即今玉溪市)之康家營(又稱康井,即今玉 溪市郊李棋鎮(zhèn)上康井、下康井二村)。其子孫在此地不斷繁衍分支,成為當(dāng)?shù)卮?/p>
57、族之一。自康恭、康戚二公洪武時遷滇,至今歷時600余年,下傳至第22世 “智”字輩,可謂源遠流長,子孫繁昌。湖北紅安、麻城縣康氏,始遷祖:重五公。洪武二年(1369),奉詔命由 江西南康府筷子巷遷于湖北,擇居黃安之土敦會栗林店南里許(黃州府麻邑 縣,邾城中和鄉(xiāng)西邊畈,現(xiàn)為紅安縣永佳河鎮(zhèn)康家畈)。其后散居于紅安麻城 諸處:即康家老屋,康家榨,康家大灣、細灣、許家田、山路邊,及散居于湖 北、四川、陜西、河南、云南、安徽,“考其人口遷移之眾,至河南、四川、 云南三省居者多矣”, 已傳30世。京兆郡于贛入黔康氏,康鐸公為康氏入黔始祖,康姓郡屬京兆郡原籍江西省 南昌市四牌坊菱角塘石灰巷,蘄春康茂才后裔,
58、明末時,始祖以軍功來黔,遂 家居焉,散居安順、普定、畢節(jié)各地。惟當(dāng)時始遷何地,繼遷何地,闕后更無 記述。安徽合肥西鄉(xiāng)康氏,始祖康鴻照(字彥修,生卒年失考)公,僅知系遠祖 康茂才嗣孫、世襲千戶。明末清初,偕妣王氏避亂從婺源(明清屬安徽的徽州 府轄,今屬江西省婺源縣)流徙合肥西南燒脈崗,受聘周府西席館課,后見該 地山環(huán)水抱俗美風(fēng)淳,遂卜建康塆圩定居,耕讀為業(yè)。河南魯山(鄧家寨)康氏,始遷祖:應(yīng)為十四世孫 士道,“本族原源” 部分記:傳說本族明末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出,首先在鞏縣定居,后屢遷洛 陽、伊川、寶豐、葉縣、郟縣、嵩縣、南陽、蒲山、內(nèi)鄉(xiāng)、湖北等地,均有康 氏散居者,雖系一姓,有識者少,既無記
59、載,又少聯(lián)系,何時何族遷居,無可 考。從伊川康莊、康溝遷居魯山者定居在滾河、鄧家寨、南溝、西辛莊、平高 城、順河莊、趙村、石龍區(qū)、半截樓、湖泉店、張官營、肖營、楊村南康莊、 北兆店、吉莊、三間房、蒼房莊等地。維有本族支十四世孫士道由伊川康溝遷 居鄧家寨,后十七世孫連也遷鄧家寨并居落業(yè)。山東省臨清五股道康氏,始祖:九齡字益仙、存仁。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 洞縣遷于臨清五股道定居至今,已有六百年,族人人丁興旺,已歷二十世,繁 衍已達千人。山東省臨清市吉莊同心堂康氏,始祖康進用,明朝初年自山西省洪洞縣被 遷發(fā)到現(xiàn)在的山東省臨清市戴灣鄉(xiāng)大柳莊落戶。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大柳莊的 康氏家族,一支遷往吉莊,一支遷
60、往景莊。遷往吉莊的康氏家族成為遠近聞名 的望族,子孫遍布全國各地。四川東鄉(xiāng)(宣漢古稱東鄉(xiāng))縣康氏,始遷祖康同通字一貫。明末嘉靖年 間由湖北省麻城遷川。譜記:衛(wèi)傳三十四主滅于秦,始生康天民,封于北燕京 兆府五馬太守大夫第也,今直隸省之地。當(dāng)始元之時,秦強欺弱,將五馬太守 削職為民,我祖康封鼎出奔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母舅萬其富之家。萬勸外侄當(dāng)(買)地數(shù)百余畝。傳至第二十七代祖康徜模及子康徉吉,按皇命(1391年左 右,皇王有示,遷民。)率一家大小男婦由江西省泰和遷到湖北省黃州府麻城 縣塔耳門高增麓坎和漢陽府孝感縣,填因戰(zhàn)和災(zāi)而人民稀少之地,抱畝完糧立 戶,耕讀持家?!懊鞒跄觊g,八大王剿四川之地,黎民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家居控制系統(tǒng)安裝維護合同
- 農(nóng)村土地流轉(zhuǎn)后農(nóng)業(yè)綜合開發(fā)合作協(xié)議
- 端午節(jié)的故事初一作文13篇
- 漁業(yè)資源利用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協(xié)議
- 2025采購合同范本匯編
- 讀天藍色的彼岸有感900字15篇
- 電路圖繪制與問題分析
- 農(nóng)民家庭農(nóng)場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控制協(xié)議
- 2025年大學(xué)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試檢測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初級會計考試真題及答案
- 2025小紅書電商簡介
- 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高速公路項目風(fēng)險預(yù)警與應(yīng)對模型-洞察及研究
- 醫(yī)院疾病診斷證明和病假證明制度
- 電解鋁企業(yè)隱患排查清單參考模板范本
- 銷售部評比方案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全冊)
- GB/T 2828.2-2008計數(shù)抽樣檢驗程序第2部分:按極限質(zhì)量(LQ)檢索的孤立批檢驗抽樣方案
- 精密驅(qū)動與傳動-以超聲電機為例
- 自力式調(diào)節(jié)閥技術(shù)培訓(xùn)課件
- 分布式光伏發(fā)電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帶狀皰疹及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