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宋明理學_第1頁
第四課 宋明理學_第2頁
第四課 宋明理學_第3頁
第四課 宋明理學_第4頁
第四課 宋明理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4課 宋明理學三教合一1導入新課 作為中國人,我們都應該要繼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那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學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其中處于重要發(fā)展地位的宋明理學到底有哪些內容?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宋明理學?從而導入新課。2一、三教合一理學興起 的歷史背景之一1、三教合一的歷史背景(1)魏晉以來佛教和道教的傳播(2)儒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危機講授新課3請思考 :1、佛教和道教為什么會興盛?2、儒學的發(fā)展為什么會出現(xiàn)危機?42 、 三教合一的表現(xiàn)(1)相互吸納滲透(2)許多知識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3)儒學深受佛、道哲學的影響5 三教圖 (清) 丁云鵬材料一 據(jù)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隱

2、居深山一心煉丹;號稱“詩佛”的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劉禹錫還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歷程。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園曾經(jīng)說:“嘗謂三教之大,其不可遺也。行正常,正三綱,得人倫之大體,儒有焉;絕圣棄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歸真,俾千變萬態(tài),復乎心性,釋有焉?!?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時期我國思想文化發(fā)展呈現(xiàn)出怎樣的歷史趨勢?對儒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請思考:6二、理學的兩大流派(1)程朱理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1、1)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 (1、2)儒、道、佛“三教合一” (1、3) 新儒學面臨的問題 (1、4)宋代的“重文”國策和科舉制的完善1、程朱理學

3、的興盛7 (2)程朱理學的興盛(2.1)程朱理學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8 程頤北宋思想家,程朱理學創(chuàng)立者之一。 朱熹 程顥北宋思想家,程朱理學創(chuàng)立者之一。南宋思想家,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主要代表人物9(2、2)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A、理學:它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 B、“理”的概念: “理”是萬物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C、認識“理”的方式:格物致知10材料一 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 朱熹說:“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學習和修養(yǎng)

4、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二 唐代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領神秀所作 佛偈(佛教唱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結合材料一,談談你對朱熹思想主張的理解。分析程朱理學與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間的淵源關系。11(3)程朱理學的影響及其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傳播想一想,程朱理學被官化的原因是什么?12 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qū)別?探究132 陸王心學的發(fā)展 王守仁明思想家, 世稱陽明先生。 陸九淵南宋思想家, 人稱象山先生。14(1)陸九淵的心學(1、1)陸九淵心學興起的原因(1、2)“心”的概念(1、3)認識“心”的方式:發(fā)明本心15(2)王陽明的心學(2、1)王陽明

5、心學興起的歷史背景(2、2)“心”的概念(2、3)認識“心”的方式:致良知16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 同: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兩者的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異:一是認識理解世界的本原,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認識世界應由己及人、由內向外。陸王心學認為“心”是世界的淵源,認識世界回歸內心;二是認識事物的方法,程朱理學認為把握“理”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陸王心學提出“發(fā)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請思考:17三、宋明理學的歷史影響和評價宋明理學的影響和評價(1)影響:宋明理學對政治、文化和社 會的影響(2)評價:宋明理學的消極影響 宋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