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23小寒養(yǎng)生篇課件_第1頁
二十四節(jié)氣23小寒養(yǎng)生篇課件_第2頁
二十四節(jié)氣23小寒養(yǎng)生篇課件_第3頁
二十四節(jié)氣23小寒養(yǎng)生篇課件_第4頁
二十四節(jié)氣23小寒養(yǎng)生篇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二十四節(jié)氣-小寒養(yǎng) 生 篇網(wǎng)絡資料E-mail文化傳播網(wǎng)2013-8-14編制:沈劍平二十四節(jié)氣-小寒 養(yǎng) 生 篇第1頁,共37頁。第2頁,共37頁。第3頁,共37頁。二十三、小寒宜養(yǎng)腎(1)(公歷1月57日)雁北鄉(xiāng)鵲始巢雉始鴝【宜】養(yǎng)腎,保護脾胃【忌】大魚大肉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天已經(jīng)變得很冷了。 關于“大寒”和“小寒”哪個更冷,古書和氣象上記載不盡相同。群芳譜上說:“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未至極也?!薄按蠛酢保按笳?,凜冽之極也”。意思是說大寒比小寒冷。第4頁,共37頁。然而在氣象記錄中,卻是小寒比大寒冷,我們常說“冷在三九”,而“三九天”正是在小寒的

2、節(jié)氣內(nèi),所以小寒應該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那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這是因為節(jié)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那個時候的確是大寒比小寒冷,但 又因為小寒還處在“二九”的最后幾天里,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去“三九”,而且小寒正與消暑相對,因此稱之為小寒。 小寒正處在三九隆冬的時候,中醫(y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因此這個時候正是關節(jié)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fā)期,所以這個時候要注重保養(yǎng)腎。第5頁,共37頁。寒冷冬季,打響“保胃”攻堅戰(zhàn) “小寒”,顧名思義,寒就是寒冷,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天寒地凍,相傳古時候家家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 九九消寒圖的形式很多,最簡單的就是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線形,

3、共得八十一線,每天涂一線,涂法是“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正如歌謠中唱的那樣“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币灿械倪x擇九個九畫的字聯(lián)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lián)句為“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第6頁,共37頁。 要知道,這只不過是人們記載寒冬的一種方式,希望九九消寒圖畫滿了之后,人們就不用再忍受寒冷了??墒乾F(xiàn)在不一樣了,我們不僅有各種取暖措施,在飲食上更是琳瑯滿目,各種溫補的食物更是使勁的補。 雖然是滿足口欲了,卻把我們的脾胃給累壞了。您想啊,從夏秋季節(jié)的清淡食物立馬兒轉到脂多厚味、辛辣之品,可憐的脾胃就會像千金小姐落魄成為女傭一

4、樣,因無力承擔繁重的勞動而累到 第7頁,共37頁。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是我們身體吸收營養(yǎng)的來源,如果脾胃“病”了,自然對營養(yǎng)的吸收也就少了,人自然也就容易生病了。我們都知道,冬天是收藏的季節(jié),也是積蓄力量以待“萌發(fā)”的季節(jié),這時候人體的陽氣是內(nèi)斂的,胃的陽能自然也屬于內(nèi)斂狀態(tài),因此這個時候人的消化能力特別好。如果這個時候大量地進補,加上自身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好,很容易加重脾胃的負擔。因此在冬天,保養(yǎng)脾胃刻不容緩 第8頁,共37頁。那么我們該如何保養(yǎng)自己的脾胃呢?小寒宜養(yǎng)腎(2)“保胃戰(zhàn)”吃軟 不吃硬。有胃病的人都知道,當胃不舒服的時候,如果吃了些“硬”菜,像大魚大肉之類的,就會感覺到不舒服。

5、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簡單,當脾胃虛弱的時候,脾的運化職能失常,如同一個虛弱的鐵匠拿不起沉重的大錘敲打鐵塊一樣,對于大魚大肉的消化不是很好。因此這個時候,我們最好采取“軟 兵”政策,多吃點粥、牛奶、面條等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要想保胃,不妨在這個時間吃點粥。第9頁,共37頁。 其實,在民間,小寒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盛行了吃粥。臘八,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tǒng),也最有講究的習俗。其實它主要就在小寒中,吃了那么久的大魚大肉了,吃頓粥品,養(yǎng)養(yǎng)自己的脾胃,不枉為小寒時節(jié)的保胃方略。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

6、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鄙鲜鍪澄锞鶠楦蕼刂罚姓{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yǎng)血、 第10頁,共37頁。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國古人稱“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認為吃粥可以延年益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粥能“益氣、生津、養(yǎng)脾胃、治虛寒”。張耒的粥記中也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钡?1頁,共37頁。當然,在平時我們也可以熬點粥吃。像糯米,具有補脾胃、益肺氣的功效,吃了能補養(yǎng)人體氣血,滋養(yǎng)脾胃。所以在寒冷的冬天,熬點糯米粥也是養(yǎng)脾胃的好方法,而且糯米還有御寒的作用,

7、像廣東人每年小寒早上都吃糯米,主要就是看中了它御寒的功效。第12頁,共37頁。 要注意的是,糯米雖好,但不能貪吃。因為糯米本身黏滯,不容易消化,吃多了很可能會引起胸腹脹滿,尤其是老人、兒童這些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此外,吃糯米時要細嚼慢咽,而且最好減半,比如說平時能吃150克米飯,那么吃糯米飯75克就足矣。 其實不僅僅是吃糯米時細嚼慢咽,吃任何食物都應該細嚼慢咽。養(yǎng)病庸言中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贬t(yī)說曰:“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咀嚼是食物消化之始,是胃腸消化的基礎。第13頁,共37頁。在這里,給您推薦一個特別適合小寒節(jié)氣吃的紅棗桂花糯米飯。做法也很簡單,先把紅棗去核煮

8、熟,糯米洗凈后先浸泡半個小時,然后把糯米連同桂花糖攪拌均勻煮成米飯,在八成熟的時候加入紅棗。當然,您也可以加入有補血功效的葡萄干或者有溫腎壯陽效果的核桃仁。第14頁,共37頁。小寒宜養(yǎng)腎(3) 挑選“精良”,方可?!拔浮背浅亍5?,對于知道自己脾胃不好的人來說,千萬不要再“折騰”它了,所以平時吃飯的時候要“精挑細選”,少吃一些生冷辛辣的食物。冬天天氣本身就比較寒冷,而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就更大了。像冬天的時候喝冰凍啤酒,很容易讓這些寒氣在體內(nèi)形成濕邪,從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說到這兒,相信有人就說了,那我就不吃生冷的東西了,那就多吃點火鍋、烤羊肉串這些辛辣的食物,其實這也是損傷脾胃的。因為辛辣的

9、食物“火氣”太大了,很容易耗傷胃陰。第15頁,共37頁。要想養(yǎng)脾胃,飲食規(guī)律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千金方中所說“飲食以時”,也就是說飲食要有規(guī)律。您想啊,冬天本來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于其他季節(jié)來說比較好,可是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飲食不規(guī)律,那么脾胃的工作也自然就不規(guī)律了。我們都知道,在養(yǎng)小孩子的時候,孩子的飲食一樣要規(guī)律,到時間了,就得給孩子喂奶了,如果到點了,卻沒有給孩子吃的,孩子自然也就會哇哇大哭。相同的道理,當身體饑餓時,脾胃卻在“睡大覺”,不給它喂吃的,身體自然也就會“不高興”,到時候,其他臟器也會罷工;而當身體不餓時,脾胃卻在大量吸收營養(yǎng),可別的臟器卻不接受陰陽,那么脾胃自然也就會因為

10、勞累而“病了”。所以,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素食為主、葷索搭配是養(yǎng)脾胃的重要原則。第16頁,共37頁。我們常常贊美雪中送炭的熱心人,其實對于我們的脾胃來說,在寒冷的小寒季節(jié),在一點一滴中保護我們的脾胃,無異于雪中送炭。風濕病,寒風來臨時,該怎么辦 如果說什么人最不愿意過冬天呢?相信風濕病患者肯定居于榜首。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到冬天,尤其是最冷的三九天,他們的風濕病很容易再犯或者加重。第17頁,共37頁。 俗話說,內(nèi)因決定外因,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因為內(nèi)部出現(xiàn)問題,才讓“敵人”有懈可擊的,風濕病也是如此。黃帝內(nèi)經(jīng)說:“風雨熱寒,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睗街懈用鞔_的指出:“

11、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也就是由于人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松于“防守”,讓外邪悄悄滲入經(jīng)絡、肌肉、關節(jié)當中,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局部腫脹、彎曲不利,甚至關節(jié)畸形等癥狀。第18頁,共37頁。至于外因則與多氣候條件、生活環(huán)境有關,主要是風、寒、濕邪氣的侵犯。黃帝內(nèi)經(jīng)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币簿褪钦f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者住的地方特別潮濕、寒冷,或者涉水、冒雨,風寒濕邪氣就會乘機侵入人體,注于經(jīng)絡,留于關節(jié),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當然了,人與人的體質不同,以及根據(jù)當時的環(huán)境病邪有所不同,就像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其風氣勝者

12、,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币簿褪钦f如果風比較重,那么稱為行痹,寒氣比較重叫做痛痹,濕氣重則是著痹了。 第19頁,共37頁。小寒宜養(yǎng)腎(4) 由于冬天的時候又冷又有寒風,所以風濕病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卷土重來”。如果這個時候不加以注意的話,很可能會加重病情。正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邪風之至,疾如風魚,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钡?0頁,共37頁。要知道,風濕病病發(fā)的過程,其實就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過程。您想啊,本來在體內(nèi)正氣與邪氣已經(jīng)達成了某種平衡,如果這個時候受到風寒濕等邪氣的襲擊,那么自然也就是邪壓正

13、,這時正氣奮力抵抗,我們自然也就感覺到了疼,如果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所以這個時候,只要我們給體內(nèi)的正氣派去一隊“奇兵”,那么正氣自然也就大勝了。第21頁,共37頁。那么,我們該去哪兒找這支奇兵呢?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是怎么治療風濕病的。古代醫(yī)書中記載,曾經(jīng)有位大夫治療風濕病往往讓病人坐在土坑中,脫去衣服,然后用熱水從頭上開始淋澆,當病人渾身冒汗時,就用一個竹蓋將土坑蓋上,讓病人在里面不斷出汗來治愈風濕病。其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夫用熱水通其經(jīng)絡,把風濕之邪通過汗趕出體內(nèi)。后來李時珍對這個方法進行改良,即“治寒濕,加艾煎湯;治風虛,加五枝煎湯淋洗。”第22頁,共37頁。柳

14、宗元可謂是風濕病的老患者了。相傳當年他被貶謫到湘西后,因為不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因此患上了風濕病,走路的時候還得需要拐杖的幫助。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當?shù)厥a(chǎn)的一種“靈藥”仙靈毗。沒想到才服用了不到十天,居然能健步如飛了,后來就像他詩中寫的那樣“靈和理內(nèi)藏,攻疾貴自源”親自炮制這種藥。于是,他作詩記載了這件事。其中“壅覆逃積霧,伸舒委余暄。奇功茍可征,寧復資蘭蓀?”這四句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仙靈毗的功效。據(jù)古代本草記載,仙靈毗能“堅筋骨”、“生氣力”,驅風祛濕,主治腰膝乏力、風濕痹痛等證。他形象地寫道:服了仙靈毗后,風濕阻滯像堆積的云霧一樣煙消云散了,腿腳自然也就好了。第23頁,共37頁。可能有人覺得古

15、人這些方法可操作性不是很高,那么,我們不妨先從飲食上來借點兵。冬季風濕粥可謂是一支養(yǎng)精蓄銳的奇兵。在最冷的小寒時節(jié),每天晚飯熬點冬季風濕粥,可以給自己的正氣添點援兵,減少風濕的折磨。 其實做法也很簡單,桂枝10克,大米100克,蔥白2根,生姜切3片。桂枝洗干凈之后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浸泡10分鐘左右,再水煎取汁。把大米放入煎好的桂枝水中熬煮,當粥快熟的時候,把洗好的蔥白和姜片放入鍋中,再煮兩開即可。連續(xù)食用35次即可。 需注意的是,粥一定要趁熱吃,可別等到粥都快涼了才吃,那樣效果就不太明顯了。第24頁,共37頁。小寒宜養(yǎng)腎(5) 冬天風濕粥之所以有效,關鍵還在桂枝上。桂枝性辛味甘,歸心、肺、

16、膀胱經(jīng),具有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對于賴在經(jīng)絡、肌肉、關節(jié)中不走的風寒之邪有很好的驅散作用,與生姜同用,可以溫經(jīng)散寒,緩和風濕病帶來的疼痛。 在這里提醒您的是,雖然冬天風濕粥對風濕病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但 終究 不能去其根本。要想徹 底治愈風濕病,還需要醫(yī)生的幫助。第25頁,共37頁。 那么,在生活中我們該如何保養(yǎng)自己,才能免受風濕病的折磨呢? 對于風濕病患者來說,冬天最應該注意的便是保暖問題。特別是病變位置的保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風濕病患者每天最好用熱毛巾或者熱水袋熱敷患處2次,每次保持半個小時,而且水溫最好要保持在60左右。要注意的是,當內(nèi)衣被汗浸濕后,要注意及時換洗

17、。第26頁,共37頁。在住上,居住的環(huán)境最好要向陽、通風、干燥,被子也要經(jīng)常洗曬。此外冬天的時候,水比較涼,所以風濕病患者最好不要沾涼水。洗臉洗手也最好用溫水,晚上睡覺之前要用熱水泡腳,而且熱水最好浸泡到踝關節(jié)以上,泡腳的時間也最好在20分鐘左右。我們都知道,腳上的穴位比較多,而且諸多經(jīng)脈都從腳上通過,所以用熱水泡腳,能相對的疏通經(jīng)絡,促進氣血流通。第27頁,共37頁。說到吃,在冬天的時候,風濕病患者最好離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生冷、油膩之物遠一點,而多吃一點比較有營養(yǎng)、容易消化的食物,像雞蛋、瘦肉以及豆制品,也可以多吃一些像薏米仁、山藥這些祛濕的食物。值得提醒您的是,當風濕活躍、關節(jié)紅腫熱痛時,要

18、忌吃辛熱燥火的姜、辣椒、蔥、羊肉、狗肉等。 冬天雖然冷,但千萬不要因為冷就不去鍛煉。因為經(jīng)常參加鍛煉,像慢跑、散步、打太極這些運動能活動活動關節(jié),不至于因為不運動,而導致氣血走到這兒就被風濕所阻。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說,經(jīng)常運動能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使病患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減輕疼痛感。第28頁,共37頁。寒冷的冬天,讓我們從細節(jié)做起,把風濕病拒絕在門外吧!遠離“暖氣”病,暖出好身體“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紋,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這首詩是唐代孟郊所寫的苦寒吟,所描述的是寒冷的冬天,冷與蕭條占據(jù)了主要位置。即便是如今,冬天依舊是個“冷”字,這個

19、時候,很多人,尤其是北方人,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有暖氣的屋子里待著,把寒冷關在門外。 第29頁,共37頁。小寒宜養(yǎng)腎(6) 要知道,整天在有暖氣的屋子里待著也并非健康之舉。因為長時間待在有暖氣的屋子,很可能會有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焦躁不安、皮膚發(fā)緊、口鼻干燥、胸悶的癥狀,其實這些都是讓暖氣給熱出來的“暖氣病”。 中醫(yī)認為,“人法自然,人順四時”,也就是說人要順應自然的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個規(guī)律來養(yǎng)生,才會減少疾病。就像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賊風”在冬天就是指過于暖和的屋子,因為它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我們知道冬天的時候,人的陽氣是閉藏的,而如果屋子過于暖和,那么本來是內(nèi)藏

20、的陽氣就會向外耗散,陽氣受損了,自然也就容易出現(xiàn)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的情況了。第30頁,共37頁。小寒宜養(yǎng)腎(6) 要知道,整天在有暖氣的屋子里待著也并非健康之舉。因為長時間待在有暖氣的屋子,很可能會有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焦躁不安、皮膚發(fā)緊、口鼻干燥、胸悶的癥狀,其實這些都是讓暖氣給熱出來的“暖氣病”。 中醫(yī)認為,“人法自然,人順四時”,也就是說人要順應自然的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個規(guī)律來養(yǎng)生,才會減少疾病。就像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賊風”在冬天就是指過于暖和的屋子,因為它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我們知道冬天的時候,人的陽氣是閉藏的,而如果屋子過于暖和,那么本來是內(nèi)藏的陽氣就會向

21、外耗散,陽氣受損了,自然也就容易出現(xiàn)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的情況了。第31頁,共37頁。 中醫(yī)上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也就是說如果冬天的時候腎精沒有養(yǎng)好,使得陽氣開泄于外,那么春天就容易生病。例如,有些人春天的時候容易感冒,也常常與冬天經(jīng)常待在有暖氣的屋子有關。正像老百姓說的那樣“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 對于空調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點什么呢?第32頁,共37頁。最重要的便是室內(nèi)通風,每天早上和晚上開窗通通風。因為,如此暖和的屋子已經(jīng)沒有了冬天的痕跡,經(jīng)常通通風,讓身體與自然保持相同節(jié)奏,這樣可以在維持屋子暖和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接近天人合一,讓身體的陽氣趨于閉藏狀態(tài)。 此外,屋子的溫度最好不要太高,保持在20度左右即可。因為一直在比較暖和的屋子里待著,人的毛孔是開著的,當走到比較冷的外面時,人是很容易感冒的。第33頁,共37頁。 對于暖氣病來說,保持室內(nèi)濕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屋子里溫度高,如同人為地把冬天的環(huán)境變成了秋天的環(huán)境,燥氣比較大,這個時候人很容易出現(xiàn)秋燥的情況,像煩躁不安、皮膚發(fā)緊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