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113-2021 砂生槐種苗繁育和規(guī)?;a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54T 0113-2021 砂生槐種苗繁育和規(guī)?;a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54T 0113-2021 砂生槐種苗繁育和規(guī)?;a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54T 0113-2021 砂生槐種苗繁育和規(guī)模化生產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54T 0113-2021 砂生槐種苗繁育和規(guī)?;a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40CCSB6154代替DB54/T0113—2017IDB54/T0113-2021前言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種源調查和優(yōu)質采種林篩選 24.1種源調查與評價 24.2優(yōu)質采種林選擇標準 25采種 25.1莢果成熟期 25.2莢果采收 26脫粒凈種 26.1脫粒 26.2清雜 26.3漂洗 36.4晾曬 37種子質量分級檢測 37.1種子提純 37.2種子分級 38種子貯藏 38.1短期保存 38.2中期貯藏 38.3長期貯藏 39種子吸脹處理 49.1Ⅰ級種子吸脹處理 49.2Ⅱ級種子或新鮮Ⅰ級種子吸脹處理 49.3新鮮Ⅱ、Ⅲ級種子吸脹處理 410催芽促根 410.1催芽 410.2促根 511容器播種育苗 511.1容器選擇 511.2栽培基質 511.3播種床 511.4播種 511.5容器育苗栽培管理 5DB54/T0113-202112圃地播種育苗 612.1圃地選擇 612.2播種苗床準備 612.3圃地播種 613規(guī)?;a 713.1生產基地選擇 713.2生產基地建設 813.3露地定植時間 813.4定植密度 813.5苗木運輸與囤苗 813.6移栽修剪 913.7根部防護 913.8大田定植 914大田管理 914.1灌溉和排澇 914.2追肥 914.3中耕除草 14.4病蟲害防治 14.5修剪養(yǎng)護 14.6越冬防護 附錄A(規(guī)范性)砂生槐種子質量分級 附錄B(規(guī)范性)砂生槐種子質量分級及貯藏和吸脹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DB54/T0113-2021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54/T0113-2017《砂生槐種苗生產技術規(guī)程》,與DB54/T0113-2017相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a)修訂了標準名稱,由《砂生槐種苗生產技術規(guī)程》修訂為《砂生槐種苗繁育和規(guī)?;a技術規(guī)程》(見封面和標題);b)更改了“適用范圍”(見第一章,2017年版第一章);c)更改了“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見第二章,2017年版第二章);d)更改了術語和定義中“砂生槐”術語定義(見3.1,2017年版3.1);e)刪除了“培養(yǎng)基”(2017年版3.2);f)刪除了“物候觀測”(2017年版3.3);g)增加了“硬實”(見3.2);h)增加了“梯度浸種”(見3.3);i)增加了“硬實率”(見3.4);j)更改了“種源調查和優(yōu)質種源地篩選”(見第四章,2017年版第四章);k)更改了“莢果成熟期”(見5.1,2017年版5.1);l)更改了“莢果采收”(見5.2,2017年版5.1.3);m)更改了“脫粒凈種”一章(見第六章,2017年版5.2);n)更改了“種子質量分級檢測”一章(見第七章,2017年版5.3);o)更改了“種子貯藏”一章(見第八章,2017年版5.4,5.5);p)更改了“種子吸脹”一章(見第九章,2017年版5.6);q)更改了“催芽促根”一章(見第十章,2017年版6.1.1,6.1.2);r)更改了“容器播種育苗”一章(見第十一章,2017年版6.1.3,6.1.4,6.1.5,6.1.7);s)刪除了“換盆分栽”(見2017年版6.1.8);t)更改了“圃地播種育苗”一章(見第十二章,2017年版6.1.9);u)更改了“規(guī)?;a”一章(見第十三章,2017年版6.2.1);v)更改了“大田管理”(見第十四章,2017年版6.2,第七章,第八章);w)合并、修改了附錄A、附錄B(見附錄A,2017年版附錄A、附錄B);x)刪除了附錄C、附錄D、附錄E。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qū)林業(yè)和草原局提出。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區(qū)林業(yè)和草原局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唐宇丹、普布次仁、畢作林、邢全、格桑曲珍、姚娟、王玉婷等。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2017年首次發(fā)布為DB54/T0113-2017?!敬螢榈谝淮涡抻啞B54/T0113-20211砂生槐種苗繁育和規(guī)?;a技術規(guī)程標準規(guī)定了豆科槐屬砂生槐(Sophoramoorcroftiana(Benth)Baker)種苗繁育和規(guī)?;a的術語和定義、種源調查和優(yōu)質采種林篩選、采種、脫粒凈種、種子質量分級檢測、種子貯藏、種子吸脹處理、催芽促根、容器播種育苗、圃地播種育苗、規(guī)?;a和大田管理等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小于(包括)4500m地區(qū)砂生槐種苗繁育和規(guī)模化生產。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2772林木種子檢驗規(guī)程;GB/T16620林木育種及種子管理術語。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砂生槐別名西藏狼牙刺,豆科槐屬,多刺灌木,產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雅魯藏布江流域及支流地區(qū),海拔3000m~4500m,多生于河谷兩岸、沖積扇和干燥陽坡。3.2硬實種子種子成熟干燥后,種皮不透水、不能吸脹發(fā)芽的種子。3.3梯度浸種種子干燥凈種后,用常溫水漂洗,清除漂浮種子,沉淀種子先后經2d常溫水、3d初始溫度50℃溫水和5d初始溫度80℃~100℃高溫水自然降至室溫浸種的方法。3.4硬實率隨機取出4組各1000粒干燥凈種后的種子,每日更換清水前將吸脹種子取出計數,統(tǒng)計經3.3所述梯度浸種最終剩余硬實種子數,計算平均值。硬實率計算公式如下:DB54/T0113-20212式中:H:硬實率,單位為%;a:硬實種子數,單位為粒;b:種子總數,單位為粒。4種源調查和優(yōu)質采種林篩選4.1種源調查與評價4.1.1種源調查根據林木育種或種苗生產目標,按照GB/T16620對砂生槐不同種源地、不同群落進行調查,篩選采種群落作為采種林;采種林最好選自不同區(qū)域的不同群落。4.1.2種源質量評觀察群落中砂生槐植株生長狀態(tài)、植株數量和生長及結實狀況,評價群落穩(wěn)定性。4.2優(yōu)質采種林選擇標準種源地應交通便捷、地勢平坦,土質和水源條件優(yōu)越,且環(huán)境應與育苗生產地氣候和土壤環(huán)境相似;種源地的砂生槐群落應整體處于青壯年期,砂生槐植株數量在群落中處于絕對優(yōu)勢,植株密度適中,植株健壯、生長勢強、豐滿,無或極少病蟲害。5采種5.1莢果成熟期夏末至秋季砂生槐莢果由青轉黃至褐黃漸變至莢果皮開裂落種期間為莢果成熟期。5.2莢果采收砂生槐采種應根據GB/T16620技術要求進行。手工采收莢果放置在通風、透氣良好的尼龍紗袋、布袋、編織袋或麻袋中,也可用掃帚、篩子收集植株下脫落的種子。6脫粒凈種6.1脫粒將莢果攤放在平整干凈的地面,太陽光下曝曬。莢果充分干燥后,用腳踩、棍棒敲打或磙子碾壓,使種子脫落。6.2清雜風選法去除豆莢殼、樹葉等雜質,用7mm孔徑篩子取出大顆粒雜質,再用2mm~3mm孔徑篩子去除沙土等細小雜質。DB54/T0113-202136.3漂洗清水倒入種子,迅速充分攪拌,清除漂浮在表面的樹葉、破損種子和蟲蝕種子等;篩出沉淀在底部的沙石、土壤。6.4晾曬將漂洗干凈的種子平鋪在平整干凈的地面,晾曬2d~3d,不斷翻攪,待種子完全干燥后,用通風透氣的沙袋、布袋、麻袋、編織袋或容器包裝。7種子質量分級檢測7.1種子提純按照GB2772取樣測試種子純度,若種子純度、破損率和蟲蝕率合計超過總重的10%,用冷水浸種24h,清除破損種子。再按照專利ZL201110401611.3方法進行砂生槐種子質量分級檢測。7.2種子分級顆粒飽滿、種皮有光澤、硬實率大于85%的砂生槐種子為Ⅰ級種子;適于長期保存。7.2.2Ⅱ級種子≤5%種子顆粒不飽滿、種皮無光澤且硬實率為70%~85%的砂生槐種子為Ⅱ級種子;可干燥通風保存2年~3年。7.2.3Ⅲ級種子5%~30%種子顆粒不飽滿、種皮無光澤且硬實率為50%~70%的砂生槐種子為Ⅲ級種子;可短期保存1年。7.2.4Ⅳ級種子≥30%種子顆粒不飽滿、種皮無光澤、硬實率小于50%的砂生槐種子為Ⅳ級種子。Ⅳ級種子應及時處理、播種,必要時最長可低溫保存1年。Ⅳ級種子不適于作為本文件繁育規(guī)?;a用。8種子貯藏8.1短期保存采后1個月內播種的種子,適于在室溫條件15℃~20℃、通風干燥保存。8.2中期貯藏需保存1年的種子應放入0℃~5℃低溫冷庫或冰箱的冷藏室中,用封口袋或容器密封保存。8.3長期貯藏DB54/T0113-20214需要作為種子庫長期保存的種子,應選擇7.2.1所述Ⅰ級種子,經梯度浸種處理,篩選出硬實率高的種子,放入低溫冷藏或冷凍條件下密封貯藏;按照GB2772和種子庫種子管理辦法,定期測定種子萌發(fā)率和種子質量。9種子吸脹處理9.1Ⅰ級種子吸脹處理9.1.1梯度浸種經低溫冷藏的Ⅰ級種子播種前先用50℃溫水自然降至常溫浸種1d,再用80℃~100℃高溫水浸種自然降至常溫浸種2d~3d,水與種子的體積比為5∶1,每天更換溫/高溫水,換水前將吸脹種子撈出,催芽備用。9.1.2酸蝕處理經9.1.1余下的硬實種子充分曝曬干燥后,放入玻璃或陶瓷器皿中,用98%分析純濃硫酸H2SO4酸蝕處理;濃硫酸使用量視酸蝕種子量而定,通常淹沒種子表面1cm~5cm,用玻璃棒不停緩緩攪拌使酸液充分浸泡種子;酸蝕2h,緩緩排出硫酸廢液,將清水沿容器邊壁緩緩倒入,并不停攪拌,倒出廢酸水,反復大水量沖洗5次~10次,直至將種子表面清洗干凈。9.1.3浸種吸脹用初始溫度80℃~100℃高溫水浸泡經9.1.2處理后的種子,降至常溫后撈出吸脹種子,再反復數次浸泡未吸脹種子至90%以上種子充分吸脹,催芽備用;始終不吸脹種子為強硬實種子,可用于長期貯藏或再酸蝕處理。9.2Ⅱ級種子或新鮮Ⅰ級種子吸脹處理9.2.1用9.1.1方法將Ⅱ級種子或新鮮Ⅰ級種子中的硬實種子挑出。9.2.2用9.1.2方法處理9.2.1的硬實種子,酸蝕時間為1h~1.5h。9.2.3浸種吸脹同9.1.3。9.3新鮮Ⅱ、Ⅲ級種子吸脹處理9.3.1同9.1.1方法篩出新鮮Ⅱ、Ⅲ級種子中的硬實種子,80℃高溫水浸種自然降至常溫浸種時間29.3.2同9.1.2方法處理9.3.1的硬實種子,酸蝕時間為40min~1h。9.3.3浸種同9.1.3。10催芽促根10.1催芽經過高溫滅菌消毒的潮濕無紡布、棉布、吸水紙或報紙等材料平鋪在萌發(fā)盤上,厚度1cm,將處理好的吸脹種子薄層平攤在萌發(fā)盤上,上面覆蓋消毒潮濕棉布或麻袋等材料,用塑料膜或保鮮膜封蓋保濕。萌發(fā)盤放置在25℃~30℃黑暗、恒溫培養(yǎng)箱或培養(yǎng)室中催芽。缺乏控溫、控光條件時,可將平盤放置DB54/T0113-20215在室溫20℃以上、陽光可直射的位置。每日觀察種子發(fā)芽情況、用噴霧噴濕鋪蓋材料,以保持吸脹種子濕度。25℃~30℃通常1d~3d集中萌發(fā),15℃~20℃通常3d~7d萌發(fā)。10.2促根待胚根伸長至1cm~3cm時去除遮蓋物,全光照下促根2d~3d,注意保溫保濕;待種皮脫落、子葉變綠色時,完成促根催芽。11容器播種育苗11.1容器選擇可選擇直徑10cm、高度12cm或直徑12cm、高度15cm的無紡布營養(yǎng)袋或孔徑5cm、深度10cm的50孔穴盤。11.2栽培基質宜選擇輕質、蓬松、透水性好、持水力強的材料,選用珍珠巖、水洗沙與草碳土按照1∶1體積比,建議混合1‰~3‰體積比的1mm~3mm細小顆粒保水劑。11.3播種床陽光溫室或小拱棚內做底面水平、寬100cm~120cm、深10cm的下沉播種床,四邊呈直角切面,播種床長度依溫室或拱棚而定;播種床底部和四壁用塑料布鋪墊。填裝基質的營養(yǎng)袋碼放整齊。11.4播種11.4.1容器苗播種時間砂生槐容器苗溫室或保護地育苗最佳時間早春2月~4月,播種床基質內最高溫度≥25℃。也可在種子成熟的夏秋季采收凈種后立即吸脹處理,在溫室或保護地內保溫、保濕播種。11.4.2吸脹種子播種播種床及容器用浸水或噴淋方式灌溉,將經過處理的吸脹種子直接按入充分浸水的栽培基質中,營養(yǎng)袋或營養(yǎng)缽2粒/缽~3粒/缽,穴盤1粒/孔~3粒/孔,深度1cm~2cm。噴淋清水使基質表面平整。11.4.3萌發(fā)催芽種子種植將經過條款10催芽促根的幼苗按照營養(yǎng)袋或營養(yǎng)缽2株/缽~3株/缽,穴盤1株/孔,用11.2所述基質、種植深度為將綠色子葉露出基質表面。種植后整齊碼放在11.3播種床中,充分噴淋澆水。11.5容器育苗栽培管理11.5.1育苗期溫度容器育苗栽培空間平均溫度應保持23℃~27℃,溫度小于20℃時,搭建小拱棚或表面覆蓋塑料布保溫保濕。出苗期溫度須≥22℃,真葉1枚~3枚的幼苗期須≥20℃,成苗生長期最低溫度15℃。11.5.2育苗期光照DB54/T0113-20216日光照時間12h/d~14h/d,須全光照,若連續(xù)數日光照不足時,應采用補光燈補光升溫。11.5.3育苗期水管理11.5.3.1出苗前水管理吸脹種子出苗期應保證種子周圍基質濕潤,但不能積水。通常5d~7d播種床灌水一次。基質加入保水劑播種時應反復多次充分噴淋,保證保水劑吸水充足,后期可適當延長灌溉間隔時間。11.5.3.2幼苗期澆水幼苗期灌溉應根據氣溫、光照和容器中基質濕度,應保持濕潤。11.5.3.3苗期澆水苗期灌溉應注意保持土壤濕潤,干濕交替;避免積水和過分干燥。11.5.4煉苗生長季定植容器苗須提前10d~20d進行煉苗。晴天通風5d~7d,適應后晝夜通風5d~7d,移至溫室外或清除保護地覆蓋物、完全裸露再煉苗5d~7d,使保護地繁育的容器苗完全適應露地環(huán)境。煉苗期注意保持濕潤。春季萌動前定植可提前將容器苗移至露地。12圃地播種育苗12.1圃地選擇應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質疏松,灌溉、排水設施齊備之地。12.2播種苗床準備12.2.1整地播種前深翻土地、深度30cm以上;耙平整細,使土壤疏松、孔隙度適宜。12.2.2苗床準備播種育苗床應做成低畦,畦埂高15cm~20cm;苗床寬度根據所用農業(yè)機械或耕作農具的作業(yè)軸距設定,苗床長度因地塊面積和灌溉條件而定,通常寬2m~3m、長30m~50m;手工精細管理苗床通常寬1m~1.5m、長5m~10m。12.3圃地播種12.3.1圃地播種時間宜在雨季6月下旬~8月上、中旬。12.3.2圃地浸水播種前1d~2d灌溉苗床,充分浸水,保持土壤濕潤。12.3.3圃地播種DB54/3.3.1撒播小苗床撒播,將經過第九章處理的吸脹種子均勻撒播在苗床表面,密度2500粒/m2~3000粒/m2,輕輕壓實,覆蓋1cm~2cm細沙土,播后充分噴淋使播種床土壤充分吸水。12.3.3.2條播按行距15cm~20cm開溝,溝寬5cm~10cm,深2cm~3cm;將吸脹種子均勻撒入溝底、壓實,溝底充足澆水、覆土、耙平。12.3.3.3穴播株行距10cm×20cm、深1cm~3cm,3粒/穴~5粒/穴,壓實,穴底充足澆水、覆土、耙平。12.3.4幼苗期管理沙地播種宜覆蓋無紡布,四周掩埋、表面揚撒細沙固定;子葉露出地表后,立即去除覆蓋物。播種至幼苗真葉3枚~5枚期間應保持土壤濕潤,連續(xù)晴天1d~3d噴水一次。降雨造成圃地積水,應3d內排澇。宜手工除草松土。選擇適當包衣農藥處理吸脹種子,可在苗床上方搭建防蟲網。12.3.5越冬防護12.3.5.1露地越冬土壤上凍前充分灌足凍水,起壟土覆蓋幼苗基部,同時切斷幼苗主根。12.3.5.2假植越冬準備翌年春季定植的砂生槐苗,可在秋末至冬初落葉后從距幼苗基部20cm處深挖,避免切斷苗主根中上部,并排向前推進挖掘。假植在陽畦中一排排碼放、覆土、壓實,排與排間距10cm,充分澆水,陽畦表面覆蓋塑料膜和遮蔭網,四周壓實。12.3.5.3越冬管理間隔10d~20d觀察假植陽畦土壤濕度,保持濕潤。12.3.6起苗露地定植前,去除假植越冬苗或露地越冬苗木上面的覆蓋物,挖掘出苗木;容器苗應輕輕分離容器苗側面和底面長出的根,將容器苗從苗床直接移出備用。13規(guī)?;a13.1生產基地選擇13.1.1環(huán)境標準規(guī)模化生產的大田應交通便利,地勢平坦。13.1.2氣候條件DB54/T0113-20218年平均氣溫大于(包括)10℃,≥10℃年有效積溫應大于(包括絕對最高溫40℃。年降水量300mm~800mm。13.1.3土壤條件土質疏松、透氣、透水;以沙土、沙質壤土或壤土為宜,避免粘重土壤;土壤pH值6.5~8.5之間;可溶性鹽小于(包括)3‰;地下水位1m以下。13.2生產基地建設13.2.1總體規(guī)劃按照生產大田規(guī)模和生產目標進行總體規(guī)劃,包括基本農田、道路體系、水電管網及倉庫、配電室等工作用房。13.2.2生產基地道路系統(tǒng)按照生產計劃、生產規(guī)模和機械化設施作業(yè)需求,設計基礎道路系統(tǒng)。13.2.3排灌溉設施規(guī)劃排灌溉設施應根據當地具體條件進行,建議安裝水肥一體化智能式節(jié)水灌溉設施。13.2.4土地河灘地可選用孔徑2cm~3cm的粗篩篩除50cm厚表層土壤中的石礫;重鹽堿或粘重土壤的低洼地,應高畦種植,宜挖掘深溝排澇、排鹽堿;貧瘠沙地,應均勻撒施有機肥或腐熟羊糞等農家肥,農家肥45kg/hm2~60kg/hm2,腐熟羊糞150kg/hm2。13.3露地定植時間容器和圃地播種育苗最適宜定植時間為雨季6月下旬至8月上旬,容器育苗或露地直播的播種苗可于播種的翌年或第3年早春萌動前,地溫≥10℃時定植。13.4定植密度大田生產適宜采用機械開溝,依據機械工作軸距確定行距,通常70cm~100cm,株距30cm~50cm。13.5苗木運輸與囤苗13.5.1苗木運輸運輸過程中應注意保濕,防止風干、日曬、凍害和擦傷等。不同地區(qū)調運種苗,應按照國家和地區(qū)相關要求,辦理審批備案和檢驗檢疫手續(xù)。13.5.2臨時囤苗不能及時定植裸根苗,應在定植地附近選取背風、濕潤處修建臨時囤苗陽畦或假植溝。13.5.3高海拔移栽DB54/T0113-20219從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區(qū)移栽,應參考專利ZL200910241928.8《一種高原特色囤苗方法及其專用囤苗坑》提前起苗、運輸和假植,待溫度條件合適時定植。13.6移栽修剪13.6.1根系修剪和促根處理裸根苗定植前應將根系傷口剪齊,過長主根短截至30cm;必要時可噴施1000ppm~2000ppm的吲哚丁酸和萘乙酸混合生根激素。13.6.2地上部修剪剪去植株高度的1/2~2/3;定植時間晚、根系傷害嚴重、管理粗放者應重剪。13.7根部防護起苗后將裸根苗根部直接浸泡在泥漿中蘸根。13.8大田定植13.8.1定植將定植苗按照條款13.4定植密度,容器或營養(yǎng)袋苗3缽/穴、或穴盤苗3株/穴~5株/穴,將定植苗集中放到種植溝中央,先填埋地表層熟土,覆土壓實,使根系與土壤充分貼合。13.8.2定根水定植后應及時充分灌溉,使定植苗根系充分吸水,必要時多次噴淋或連續(xù)灌溉2次~3次;定植后1個月內須保持根際周圍土壤濕潤,通常每5d~10d灌溉一次。14大田管理14.1灌溉和排澇14.1.1生長期灌溉砂生槐大田灌溉應采用滴灌、噴灌等節(jié)水灌溉方式,建議用水肥一體化的智能式節(jié)水灌溉。定植成活后灌溉應保持干濕交替,灌溉頻率視氣候而定,通常2年生苗2次/月~3次/月,3齡~5齡苗1次/月~2次/月。14.1.2返青水和凍水每年早春萌動前和秋季上凍前充分澆足返青水和凍水。14.1.3排澇雨季前應對低洼的粘重土或壤土的大田做好排澇準備,挖好排洪溝。14.2追肥DB54/T0113-2021追肥適宜在春、夏季,每10d交替噴施或滴灌稀釋500倍液~1000倍液的復合肥、尿素或復合磷酸二氫鉀,2齡苗低濃度、3齡~5齡苗施用較高濃度肥料。或春季、初夏距苗基部10cm~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