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北工大附中2025-2026學年高一上大練習(2)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陜西省西北工大附中2025-2026學年高一上大練習(2)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陜西省西北工大附中2025-2026學年高一上大練習(2)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陜西省西北工大附中2025-2026學年高一上大練習(2)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陜西省西北工大附中2025-2026學年高一上大練習(2)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西北工大附中2025—2026學年高一上大練習(2)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29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唐人賀知章的詩句眾口相傳。此君浙江人,為官后長居長安,晚年回到故鄉(xiāng),寫下《回鄉(xiāng)偶書二首》。在朝當官,必須說唐代的國語(雅言),這跟自小熟悉的吳越方言有很大差別。幾十年后回去,還能“鄉(xiāng)音未改”嗎?在外謀生者,游走四方時,必須跟使用國語或各地方言的人打交道,不知不覺中,鄉(xiāng)音就改了。前些年我在港中大教書,某次參加香港潮州商會雅集,恰好汕頭電視臺來錄節(jié)目,希望大家都為家鄉(xiāng)說幾句。在場的人要不粵語,要不普通話,只有我自告奮勇,用自認為標準的潮州話侃侃而談??珊芸斓?,我就意識到自己語言笨拙乏味,都是簡單的判斷句,像初中生一樣。事后反省,口音沒變,語法沒問題,但我離開家鄉(xiāng)四十年,這四十年中涌現(xiàn)的大量新詞及新的表達方式,我都必須在腦海里翻譯一遍,才能磕磕巴巴說出來。這不太流暢的“鄉(xiāng)音”,還能說“未改”嗎?當然,賀知章生活的時代,語言變化沒有今天這么大,但長期在外生活的,說話不可能不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鄉(xiāng)音”其實很難保持純粹。這種尷尬局面,是方言區(qū)長大的人所必須面對的。我在《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文學教育的方法、途徑與境界》一書中,專門討論為何上一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大課堂一定要發(fā)放講義,主要原因是教授們方音很重,北方學生聽不懂。等到八十年代我在北大教書,溝通沒有問題,但南方口音依舊是個遺憾。可我沒有自卑感,甚至半開玩笑說,北方朋友太可惜了,他們缺少方言與國語之間的巨大張力,語言敏感度不夠。八九十年代中國電影里的中共領袖,為何選擇講方言而不是普通話?中央文史研究館開會,我提出這個問題,有知情人回答:當時電影主管部門曾召集各地影院負責人征求意見,問銀幕上的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到底該怎么講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認為,毛澤東應該講湖南話、鄧小平應該講四川話,因為此前的電視新聞或紀錄片已做了大量鋪墊,大家對他們的聲音有記憶,讓他們在銀幕上改講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不好接受。于是有關方面規(guī)定,歷史影片中,中共政治局委員以上講方言,以下說普通話。當然,考慮到接受度,講的都是改良過的方言或方言腔的普通話。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大學老師上講臺,不用測試普通話,學生能聽得懂就行。最近這些年,常有年輕的潮籍朋友來訪,若不特別說明,單從口音已經(jīng)分辨不出來了。這讓我既喜又憂。喜的是家鄉(xiāng)普通話推廣得很好,憂的是方言逐漸喪失。在大一統(tǒng)國家,因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方言及地方文化日漸衰微,是個大趨勢。幼教提前,影視發(fā)達,與此相應的是童謠消失,戲曲沒落,這實在很遺憾。梁文道在籌劃用方言講述歷史文化,就選了粵語與上海話兩種。其實,在我看來,因政治體制及文化傳統(tǒng),目前只有珠三角尤其是香港的學者能用粵語開學術研討會。這里說的不是日常溝通,也不是方言學會議,而是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文史哲等,都能用方言來討論,這大概只有香港能做得到。五十年代我們的任務是推廣普通話,如今則反過來,必須有意識地保護方言。以廣東為例,廣府、潮汕與客家三大方言區(qū),其實兼及文化、經(jīng)濟與政治。若編地方文化讀本,我不看好籠而統(tǒng)之的“嶺南文化”,而主張按方言區(qū)來編。與“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的上一輩乃至上幾輩人相反,而今走出家鄉(xiāng)的大學生,普遍鄉(xiāng)音不明顯。一方面是學校推廣普通話,已經(jīng)取得絕大成績;另一方面,為了日后闖蕩世界,方言區(qū)的孩子們也都自覺不自覺地遠離方言。以致到了今天,談及如何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必須從方言、童謠及地方戲曲入手。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二者如車之雙輪,最好能并駕齊驅,因其背后的思路是國際化與地方性、國家與鄉(xiāng)土、經(jīng)濟與文化??紤]到當下中國,方言及其代表的區(qū)域文化處弱勢地位,需著力扶持。(摘編自陳平原《如何談論“故鄉(xiāng)”》,有刪改)材料二:在面對面社群里,連語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語言本是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征體系。象征是附著意義的事物或動作。我說“附著”是因為“意義”是靠聯(lián)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動作本身具有的性質。這是社會的產物,因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為的時候,個人才需要有所表達;而且表達的結果必須使對方明白所要表達的意義。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數(shù)人共認的意義,也就是這一事物或動作會在多數(shù)人中引起相同的反應。因之,我們絕不能有個人的語言,只能有社會的語言。要使多數(shù)人能對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義,他們必須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就是說在相似的環(huán)境中接觸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著了同一意義。因此在每個特殊的生活團體中,必有他們特殊的語言,有許多別種語言所無法翻譯的字句。語言只能在一個社群所有相同經(jīng)驗的一層上發(fā)生。群體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經(jīng)驗愈繁雜,發(fā)生語言的一層共同基礎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語言也愈趨于簡單化。(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第二章《文字下鄉(xiāng)》)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

作者認為賀知章說“鄉(xiāng)音未改”不符合語言變遷規(guī)律。唐代官員必須使用雅言,長期離鄉(xiāng)者其語言習慣必然改變。B.

個人語言能力受環(huán)境制約,人們離開故鄉(xiāng)后即便鄉(xiāng)音猶存,其方言表達也會退化,并喪失對地方文化的認同。C.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習慣影視作品中的領袖人物說方言,是因為觀眾有這方面的歷史記憶,聽來熟悉親切。D.

作者反對編寫籠統(tǒng)的“嶺南文化讀本”,而主張按三大方言區(qū)來編,他認定方言才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載體。2.根據(jù)兩則材料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

語言是用聲音來表達意義的象征體系,傳達和理解這些意義需要人的聯(lián)想,并且需要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認可。B.

普通話和方言都是社會語言,用它們進行交際,除了相通的語言體系,彼此還須具有一定層次上的相同經(jīng)驗。C.

對于某種方言,不屬于此方言區(qū)的人很可能聽不懂,影視劇中的領袖人物要講改良過的方言,原因也正出于此。D.

珠三角和香港的學者能用粵方言召開研討會,討論文史哲等學術問題,這是因為他們具有獨特的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3.下列選項中,與材料二核心觀點(劃線句)最為吻合的一項是()A.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B.

薩丕爾提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C.

《周易》云:“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盌.

諺語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討論了語言問題,但其論述方式卻有很大區(qū)別,請簡要說明?!敬鸢浮?.C2.D

3.B4.材料一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列舉了大量事例,依事說理,易于使人信服;材料二以理性分析為主,層層深入揭示了語言的本質,論述縝密。【解析】【導語】兩則材料探討了語言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材料一以個人經(jīng)歷切入,反思方言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困境,強調保護方言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材料二則從社會學角度分析語言作為象征體系的本質,指出語言與社群經(jīng)驗的緊密關聯(lián)。兩則材料共同揭示了語言變遷背后的文化認同與社會變遷問題。【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必然改變”錯,表述絕對。根據(jù)材料一“當然,賀知章生活的時代,語言變化沒有今天這么大,但長期在外生活的,說話不可能不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鄉(xiāng)音’其實很難保持純粹”可知,原文說的是“很難保持純粹”。B.“并喪失對地方文化的認同”錯,屬無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僅提及離開故鄉(xiāng)后方言表達會受影響,如作者“離開家鄉(xiāng)四十年,這四十年中涌現(xiàn)的大量新詞及新的表達方式,我都必須在腦海里翻譯一遍,才能磕磕巴巴說出來”,但并未說會“喪失對地方文化的認同”。相反,作者擔憂方言逐漸喪失,主張“按方言區(qū)”編地方文化讀本、“有意識地保護方言”,可見其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并未因方言表達退化而消失,“喪失認同”屬無中生有。D.“他認定方言才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載體”錯,歸因失當。原文僅提及“廣府、潮汕與客家三大方言區(qū),其實兼及文化、經(jīng)濟與政治”,認為籠統(tǒng)編“嶺南文化”讀本不合適,主張按方言區(qū)編,并未論定“方言才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載體”。作者只是基于方言區(qū)在多方面的差異提出編書建議,并非歸因于方言是地域文化核心載體,屬過度解讀。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是因為他們具有獨特的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錯,以偏概全,在材料一的第三段,論及這一問題時,作者特別強調了“政治體制及文化傳統(tǒng)”的作用。原文明確指出珠三角尤其是香港學者能用粵語開學術研討會,原因是“因政治體制及文化傳統(tǒng)”,而非“獨特的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作者強調其討論范圍涵蓋“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文史哲等”,這一現(xiàn)象的關鍵在于特定的政治體制與文化傳統(tǒng)支撐,而非地理因素,“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的歸因與原文不符,屬以偏概全。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jù)及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核心觀點是“語言與社會文化、社群經(jīng)驗的緊密關聯(lián)”。A.孔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強調語言需有文采才能廣泛傳播,側重表達形式與傳播效果,與材料二語言是基于社群經(jīng)驗、附著社會共認意義的象征體系的核心觀點無關,不吻合。B.薩丕爾“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指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背后的東西”即社會文化與社群經(jīng)驗,與材料二核心觀點高度契合。C.《周易》“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強調語言(言辭)的鼓動與行動影響力,側重社會功能,未涉及語言與社群經(jīng)驗、社會意義的關聯(lián),不吻合。D.諺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僅描述地域方言與習俗差異的現(xiàn)象,未解釋差異成因及語言與社群經(jīng)驗的關系,僅為現(xiàn)象陳述,不吻合。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比較辨析文章論述方式的能力。材料一結合親身經(jīng)歷與具體事例說理。如作者提及在港中大教書時參加香港潮州商會雅集,用潮州話表達卻因新詞匱乏顯笨拙,還列舉八九十年代歷史影片中領袖講方言、年輕潮籍朋友鄉(xiāng)音消失等事例,借真實場景與事件自然引出對鄉(xiāng)音變化、方言保護的思考,貼近生活,說服力強。材料二以理性分析為主,層層剖析語言本質。先指出“語言本是用聲音表達的象征體系”,再闡明意義是“社會的產物”“多數(shù)人共認”,進而推導“每個特殊的生活團體中,必有他們特殊的語言”“群體越大……語言也愈趨于簡單化”,邏輯鏈條清晰,論述縝密,側重揭示語言與社會的深層關聯(lián)。(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兒子在遠方彭荊風火塘里的火燃得正旺,把這景頗人的矮竹樓內烤得暖洋洋的,把母子倆的影子也擴大了好幾倍,映到竹篾墻上。瑪土大娘一邊捏弄著白線團,一邊用她那慈祥的眼光,默默地注視著兒子。兒子正在用刀削一個木頭和竹筒制的東西,一邊削著,一邊還不時放在耳邊比一比?!澳阌衷诟墒裁??”過了好半天,瑪土大娘才問了一聲。她發(fā)現(xiàn),兒子自從去了一次山下的縣城后,變了很多?!白鲭娫挋C?!眱鹤宇^也不抬地答道。仍然細心地削制著那個“電話”?!坝质请娫挕_@么大的人了,還這么愛玩?!爆斖链竽锊粷M意地叨念著。兒子已經(jīng)不止一次向她比畫過這奇怪的電話的形狀和作用,她都聽得有些厭煩了?!拔乙院笠惨律饺プ龃螂娫挼娜?。”兒子突然說。“不準亂說,你走了,我這個老人怎么辦?”她真的生氣了,她只有這一個兒子,她最害怕兒子遠遠離開她。寨子里突然來了一伙陌生人,這些人背的、帶的,盡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當寨子里的景頗人驚詫地望著這些人時,瑪土大娘的兒子突然高興地從竹樓里跳下來:“是架電話的來了?!焙芸欤瑑鹤泳秃瓦@些架電話線的工人要好起來了。他告訴寨子里的景頗人,這些人是要從山下拉一條電話線經(jīng)過這里,架到寨頭的文化站去。白天,他也不管地里的活了,整天挎著腰刀跟著那些工人在山里轉,幫他們做向導,幫他們在密蔭的森林里砍出架線的路來。他的腰刀是那樣的鋒利,砍樹的技術是那樣熟練,工人們都稱贊他:要是好好訓練一下,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架線工人呢!聽了這話,他就更得意了,索性晚上也不回去了。吃了夜飯,工人們照例點起汽燈學文化,他雖然不懂漢文,也拿了一只破筆桿在紙上亂畫著,好像他已經(jīng)成了架線隊中的一員。第三天,架線隊收拾東西離開。兒子抹著眼淚跑了好遠去送他們?;貋硪院?,他就若有所失地整天呆坐在火塘邊,飯也不吃、覺也不睡,只是拿著架線工人送他的半截鉛筆和一本小筆記本玩弄著。又過了幾天,兒子突然振奮起來。山谷里濃厚的白霧還沒散,他就帶著腰刀拿起繩索砍柴去了??吹絻鹤用刻炖鄣脻M頭大汗地回來,瑪土大娘又高興又心疼,她勸兒子道:“雨天還沒來,你忙什么嘛!歇兩天再砍吧!”兒子仍是每天早出晚歸,直到竹樓外堆起了一座又長又高的柴墻,才歇下來,笑著對母親說,“這夠我們家燒兩年了。”這天早上,兒子背起長刀和背簍悄悄出去了??傻搅它S昏,別家的都回來了,她的兒子卻遲遲不見回來,她有些急了,只好去問那些景頗人:“你們見了我兒子么?”人們搖頭:“沒看見。”小伙子們還埋怨:“他好久沒和我們一起砍柴打獵了。”她慌忙往竹樓上跑,這才發(fā)現(xiàn)兒子常用的那床破毯子和幾件衣服不見了。顯然,兒子是瞞著她下山去了,那幾天砍柴都是為了準備走才做的呵!她痛苦極了,跌跌撞撞追了出去…”天完全黑了,她哭著、罵著,希望兒子能聽到她的聲音回來,可夜是這樣靜,只有那高懸在半空中的電話線孤獨地在夜風中發(fā)出“嗚嗚”的響聲。她隨手拾起一塊石頭,狠力向身旁的電線桿扔了過去……雨季到了,兒子依然沒有捎信回來,他到底往哪里去了呢?瑪土大娘想呵,想呵!夜里,雨水敲打著竹樓,她的眼淚也像雨水一樣淌下來。一天,一個去山下趕街子的景頗漢子來到竹樓上,告訴了一個使她非常高興的消息:他在壩子里看見她兒子了。她的兒子和政府的架線隊在一起,已吃得又紅又胖的了,還學會了架線本領……說著,他又拿出了一串鍍金的項鏈和一匹青布包頭。告訴她,這是她兒子特意買給她的。望著閃閃發(fā)光的項鏈,這個頭發(fā)斑白的老母親不斷流著眼淚。兒子雖然在遠方,還是沒有忘記母親啊!也許是人老了,有天半夜,瑪土大娘全身忽而發(fā)冷忽而發(fā)熱,病中她更加思念在遠方的兒子,可是,她兒子現(xiàn)在哪里呢?寨子里的人商量了一下后,決定到文化站找政府工作同志,他們也許會知道他的消息。她整夜都在痛苦地呻吟著,只在天快亮的時候,才昏睡了一會。但,醫(yī)生的到來很快驚醒了她。“不要緊,是惡性瘧疾。吃了藥,打了針,睡一覺很快就會好的?!惫唬人傩褋頃r,神志已經(jīng)比較清楚,頭也沒有先前那樣沉重疼痛了??吹结t(yī)生還在旁邊守著,她不由問道:“同志,你怎么知道我病了?”“是你兒子從西山打電話告訴我的?!贬t(yī)生笑著說道。“我兒子?他在那里干什么?”瑪土大娘幾乎想坐起來了?!八谖魃郊茈娫捑€呢!”“西山?”她微擺了擺頭。西山離這里有三四天路呢!兒子在那遠遠的地方怎么知道母親病了?醫(yī)生知道她不相信,就向她解釋:“你兒子接到這里文化站的電話,知道你病了,就打電話到醫(yī)院找我們,醫(yī)院就派我連夜趕上山來……”瑪土大娘還是微微搖著頭,她不相信這種名叫“電話”的東西會有這樣的作用。“不要說這隔三四天路的地方,就是隔幾萬里也可以在電話機里說話呢!等你病好了,就到文化站打電話給你兒子?!辈痪茫斖链竽锏牟∪?,她一清早就來到文化站。雖然,她還是初次拿起這微微有些沉重的電話聽筒,手也有些發(fā)抖,但她的確聽到了兒子那熟悉的聲音……她完全相信這電話的作用了,大笑著說道:“好,好,就像我兒子在身邊和我說話一樣?!薄斑@下不怕你兒子走遠了吧?”“不怕了,再遠也不怕了?!彼χ吡顺鋈?。1957年3月(有刪改)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景頗族生活場景,火塘旺燃、竹樓暖洋,都烘托出母子相依的溫馨氛圍。B.小說中的兒子拿著破筆桿在紙上亂畫,表明他不僅將會掌握現(xiàn)代技術,而且能在精神生活上獲得進步。C.小說中“電話”的意義遠超通訊工具本身,電話既是現(xiàn)代文明的具象,也是青年走向遠方的催化劑。D.小說結構安排精妙,瑪土大娘的兒子最終成為架線工人,這與前文來到寨子的工人稱贊其潛力相照應。6.關于小說中瑪土大娘這個人物,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A.瑪土大娘是傳統(tǒng)景頗母親的典型代表,她對山外的現(xiàn)代文明充滿了疑慮,生怕兒子因此遠離自己。B.瑪土大娘怒擲石頭、雨季流淚等細節(jié),生動展現(xiàn)出景頗族一位傳統(tǒng)母親對兒子遠行的不舍與焦慮。C.看著兒子從遠方捎來

鍍金項鏈,瑪土大娘不由淚水漣漣,這表明她直至此時才真正理解了兒子。D.結尾寫瑪土大娘病愈到文化站與兒子通話,既表現(xiàn)對兒子的思念,也表明接納了兒子遠行的選擇。7.小說中的“兒子”沒有具體的姓名,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8.小說與《哦,香雪!》都體現(xiàn)了青年與“遠方”的關系,請根據(jù)文本分析其異同。【答案】5.B6.C

7.①“兒子”無具體姓名,使其成為一類人的代表,象征渴望走出大山、擁抱現(xiàn)代文明的少數(shù)民族青年群體,擴大人物形象的普遍性;②弱化個體特征,更能聚焦“青年與現(xiàn)代文明”“親情與成長”的主題,避免因個體特殊性分散讀者對核心主題的關注;③增強故事的代入感與共鳴感,讓不同讀者都能從“兒子”的經(jīng)歷中聯(lián)想到身邊類似的青年,感受其追求與抉擇。

8.相同點:①都體現(xiàn)青年對“遠方”(現(xiàn)代文明、外部世界)的向往與追求,“兒子”渴望下山成為架線工人,香雪渴望擁有鉛筆盒、了解山外世界;②“遠方”都對青年產生積極影響,促使他們突破傳統(tǒng)局限,實現(xiàn)個人成長(“兒子”掌握架線技能,香雪變得更勇敢、有見識)。不同點:①“遠方”的內涵不同:本文中“遠方”是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架線、電話等),青年走向遠方是主動投身現(xiàn)代建設,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哦,香雪!》中“遠方”更多是現(xiàn)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象征(如鉛筆盒、火車帶來的外部信息),青年對遠方的追求更多是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②青年與“遠方”的關系不同:本文中“兒子”走向遠方后,通過電話與家鄉(xiāng)保持聯(lián)系,實現(xiàn)了“遠方”與“家鄉(xiāng)”的情感聯(lián)結;《哦,香雪!》中香雪對遠方的追求更多是單向的探索,尚未形成與家鄉(xiāng)的深度互動與融合;③主題側重不同:本文側重青年在現(xiàn)代文明推動下的成長與對家鄉(xiāng)的反哺(如兒子關注母親病情),《哦,香雪!》側重青年在接觸現(xiàn)代文明過程中的心靈蛻變與對尊嚴的堅守?!窘馕觥俊緦дZ】這篇小說通過景頗族母子間的溫情沖突,巧妙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的碰撞。電話作為核心意象,既是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也是青年追尋遠方的精神紐帶。作者以細膩筆觸刻畫母親從抗拒到接納的心路歷程,在質樸的民族風情中,完成了對時代變革下親情關系的深刻思考?!?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表明他不僅將會掌握現(xiàn)代技術,而且能在精神生活上獲得進步”錯,原文僅寫兒子“不懂漢文,也拿了一只破筆桿在紙上亂畫著,好像他已經(jīng)成了架線隊中的一員”,這僅體現(xiàn)他對架線隊的向往與融入意愿,無法推斷出“將會掌握現(xiàn)代技術,而且能在精神生活上獲得進步”,拔高了人物行為的象征意義,屬于過度解讀。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這表明她直至此時才真正理解了兒子”錯,原文“望著閃閃發(fā)光的項鏈,這個頭發(fā)斑白的老母親不斷流著眼淚。兒子雖然在遠方,還是沒有忘記母親啊”,僅體現(xiàn)瑪土大娘因兒子惦記自己而感動,并非“直至此時才真正理解了兒子”,此時她仍未理解兒子對現(xiàn)代文明的追求與遠行的意義,真正理解兒子是在結尾通話時。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體裁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①象征少數(shù)民族青年群體:“兒子”無姓名,代表渴望擁抱現(xiàn)代文明的少數(shù)民族青年。他從“削制木頭電話”到“跟著架線隊干活”,再到“下山成為架線工人”,其經(jīng)歷契合眾多走出大山、追求新事物的青年形象,擴大人物普遍性。②聚焦核心主題:弱化個體姓名,避免分散對主題的關注。文中圍繞“兒子”的選擇,展現(xiàn)“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生活的碰撞”“親情與個人追求的平衡”,無姓名更能讓讀者聚焦這些核心矛盾,凸顯主題。③增強代入感:無具體姓名讓“兒子”形象更具共性,讀者易聯(lián)想到身邊類似青年。如他“為母親砍夠兩年的柴”再遠行,既顯對親情的牽掛,又藏對理想的執(zhí)著,這種矛盾與抉擇易引發(fā)讀者共鳴?!?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和探究作品意蘊的能力。相同點:①均向往遠方現(xiàn)代文明:本文“兒子”削木頭電話,直言“要下山做打電話的人”;《哦,香雪!》香雪渴望鉛筆盒、追火車探山外,皆顯對外部世界的向往。②遠方推動成長:本文“兒子”最終“學會架線本領”;《哦,香雪!》香雪為鉛筆盒走夜路,均突破傳統(tǒng)局限。不同點:①遠方內涵不同:本文“遠方”是架線等工業(yè)文明,“兒子”隨架線隊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價值;《哦,香雪!》是鉛筆盒等,是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②與家鄉(xiāng)聯(lián)結不同:本文“兒子”用電話聯(lián)系母親、關注病情;《哦,香雪!》香雪是單向探索,無深度互動。③主題側重不同:本文側重“兒子”對家鄉(xiāng)的反哺;《哦,香雪!》側重香雪的心靈蛻變與尊嚴堅守。二、古詩文閱讀(31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公少機警,有權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頤異焉。玄謂公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征拜議郎。建安二年,張繡等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zhàn),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抄,公擊破之。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于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后不復敗矣?!彼爝€許。四年冬十一月,張繡率眾降,封列侯。初,公舉魏種孝廉。兗州叛,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奔奥劮N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初,公為兗州牧,以東平畢諶為別駕。張邈之叛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敝R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出,遂亡歸呂布。及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币詾轸斚?。(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材料二: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節(jié)選自曹操《求賢令》)材料三: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yè)矣。(節(jié)選自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9.材料一中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天下將【A】亂【B】非命【C】世之才不能【D】濟也【E】能【F】安之者【G】其【H】在君乎!10.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所以,與《歸園田居(其一)》中“池魚思故淵”的“故”意思不同。B.降,使投降,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栗深林兮驚層巔”的“驚”用法相同。C.“屬以河北事”與“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兩句中的“以”用法不同。D.亡,逃亡,與成語“亡羊補牢”中的“亡”意思不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曹操年少時機敏警悟,有謀略,但尚義任俠,放縱不拘,不被當時人認可,但卻得到橋玄、何颙的賞識。B.張繡投降曹操后又反叛,一度擊敗了曹操,殺害了曹操長子曹昂,后來在舞陰一戰(zhàn)中,曹操擊破了張繡。C.曹操曾推舉魏種為孝廉,兗州發(fā)生叛亂,曹操以為魏種不會離開他,但魏種卻逃走了,這讓曹操很生氣。D.曹操打敗呂布,生擒了畢諶,眾人都為畢諶擔憂,曹操認為畢諶雖然不忠于君王,但孝順父母,沒有殺他。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2)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答案】9.BEG10.C

11.D12.(1)當今天下莫非還有身穿粗衣懷有真才在渭水岸邊釣魚的賢人吧?(2)從這一點來說,一個人(如果)有些缺點,難道就要拋棄而不任用嗎?【解析】【導語】文章通過幾則材料展現(xiàn)了曹操的性格與治國理念。材料一展示了曹操在用人方面的靈活性和對人才的寬容,偏重能力而非僅僅依賴道德標準;材料二和三闡述了他的求賢策略,表現(xiàn)出他“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思想。他重視實際才能,意識到賢才對于時局安定的重要性。這反映了曹操作為一代梟雄的識人眼光與包容度,為他的成功奠定基礎?!?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將要大亂,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夠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天下將亂”

主謂短語,可獨立成句,故“亂”后B處應斷開;“也”是句末助詞,E處應斷開;“其”,放在句首,表揣測,其前G處應斷開。故選BEG。【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所以/從前的,舊的。句意:所以當時的人并不認為他異于常人。/池里魚向往著從前的深淵。B.正確?!敖怠保箘佑梅?,使……投降/“驚”,使動用法,使……震驚。句意:我讓張繡等人投降。/使深林戰(zhàn)栗,使層巔震驚。C.“用法不同”錯誤。用法相同,都是介詞,把/憑借。句意:把黃河以北地區(qū)的事務都委托給他治理。/那么齊桓公憑什么能稱霸于世呢!D.正確。逃亡/丟失。句意:就逃亡歸附了呂布。/丟失了羊趕緊修補羊圈。故選C?!?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曹操認為畢諶雖然不忠于君王,但孝順父母,沒有殺他”錯誤。由材料一第四段“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可知,意思是孝順父母的人也會忠于君主。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無……乎”,莫非……吧;“被”,穿著;“釣于渭濱”,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渭濱釣”。(2)“由”,從;“偏短”,缺點;“庸”,難道。參考譯文: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是沛國譙縣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輕時機敏警悟,有謀略,但負氣仗義而放縱不拘,不從事操行的修養(yǎng)和學業(yè)的研習,所以當時的人并不認為他異于常人;只有梁國的橋玄、南陽的何颙都認為他與眾不同。橋玄對太祖說:“天下將要大亂,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夠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歲時,曹公被推舉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為議郎。建安二年,張繡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戰(zhàn),軍隊戰(zhàn)敗,被流箭射中,大兒子曹昂被殺害。曹公就帶領軍隊返回舞陰,張繡率領騎兵攻掠,曹公反擊打敗了他。曹公對將領們說:“我讓張繡等人投降,過失就在于沒有立即扣押他們的人質,以致于落到這種地步。我已知道失敗的原因。請大家看著,從今以后我不會再失敗了。”便撤兵回到了許都。建安四年冬季十一月,張繡率領士卒投降,曹公封他魏列侯。當初,曹公舉薦魏種作孝廉。兗州叛亂,曹公說:“只有魏種將不會背叛我。”等到聽說魏種逃走,曹公生氣地說:“只要魏種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會饒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種,曹公說:“只因為他是個人才啊!”松開捆綁他的繩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種為河內太守,把黃河以北地區(qū)的事務都委托給他治理。當初,曹公擔任兗州牧,任命東平的畢諶為別駕從事。張邈發(fā)動叛亂,劫持了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太祖就拜別遣還畢諶,說:“你的老母親在張邈那兒,你可以離去?!碑呏R磕頭向太祖表明自己沒有二心,太祖贊賞他,并為他流下眼淚??僧呏R離開之后,就逃亡歸附了呂布,等到呂布被打敗,畢諶被生擒。大家都為畢諶擔憂,太祖說:“那個人能對他的雙親孝順,怎會不對君主忠誠呢!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為魯國國相。材料二: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個不是得到賢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呢?在他們得到人才的時候,(這些人才)往往都沒出里巷,難道是偶然的際遇嗎?是上邊的人尋求發(fā)現(xiàn)的呀。當今天下還未平定,這是特別要訪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時刻。假如非得是廉潔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齊桓公憑什么能稱霸于世呢!當今天下莫非還有身穿粗衣懷有真才在渭水岸邊釣魚的賢人吧?諸位要幫助我發(fā)現(xiàn)那些埋沒在下層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舉薦出來,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們。材料三: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為;有所作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陳平難道是一個行為惇厚的人嗎?蘇秦難道是一個恪守信用的人嗎?但是陳平鞏固了漢代大業(yè),蘇秦濟助了弱小的燕國。從這一點來說,一個人(如果)有些缺點,難道就要拋棄而不任用嗎?各級官府要仔細考慮,弄清這一點,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遺漏,官員就能不荒廢工作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破陣子陸游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1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人以“空花”“昨夢”喻指過往的虛無,“看破”“放輕”宣示自己告別過去。B.詞人著屐拄杖、登山穿林,一個遠離塵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隱逸形象躍然紙上。C.細雨初晴的春日,依然會使人感覺到寒冷,但這并沒有影響詞人的輕松自得。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14.這首詞是如何表現(xiàn)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敬鸢浮?3.D14.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現(xiàn)方法;②開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輕塵世浮名;③在描寫登山、穿林等生活場景時,也直白地表達出感受?!窘馕觥俊?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希望遠方友人……表達了真摯

思念之情”錯誤,尾句“與君同醉醒”中的“君”為泛指,并非針對某人的實指,“醉”和“醒”也都是閑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現(xiàn),是對“真率飲”的呼應。詞作通篇與遠方友人和真摯思念無關。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技巧以及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題干先說明詞作“表現(xiàn)詞人閑適心情”,設問涉及“如何表現(xiàn)”,實際考查的是考生對具體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從整體和細節(jié)兩方面進行思考。通觀全詞,以直抒胸臆為主,直接表達詞人閑居中“身閑心太平”的適意之情。具體而言,詞人開篇言說志向,屬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別過去;之后描寫日常生活,在著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達了個人內心情緒。另外,“苔紙題句”的描寫中著一“閑”字,也是閑適心情的直白表達。(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5分)1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鄉(xiāng)村民宿“愛陶居”開業(yè)了,房屋周圍按照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栽種了多種樹木,受到游客喜愛。(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自己希望接納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3)《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記載,齊王接受鄒忌的意見,廣開言路,一開始有很多人進諫,以至“____________”?!敬鸢浮?/p>

①.榆柳蔭后檐

②.桃李羅堂前

③.山不厭高

④.海不厭深

⑤.門庭若市【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榆、蔭、檐、庭。三、作文(40分)16.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順治七年冬,書生周容前往鎮(zhèn)海縣城,小書童背著一大摞捆扎好的書緊隨其后。眼看太陽就要落山,周容問一擺渡人:“待我們趕到縣城,城門還開著嗎?”擺渡人仔細打量了小書童一番,回答說:“若是慢慢走,城門還會開著;若是慌急趕路,城門怕就關上了?!敝苋萦X得擺渡人是在戲弄人,便帶小書童快速前行。城門在望了,急著趕路的小書童卻摔了一跤,捆扎書的繩子摔斷了,書散落一地。等他們把書整理捆好,城門已關了。直到這時,周容才明白了擺渡人那番話的意思。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據(jù)此寫一篇議論文。要求: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