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PAGE大學語文課后題答案課文選講篇目:1樊遲、仲弓問仁2馮諼客孟嘗君3容忍與自由4我的世界觀5又呈吳郎6秋水7張中丞傳后敘8嬰寧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13秋興八首14長恨歌15無題16苦惱17飲酒18赤壁賦19哭小弟20斷魂槍1樊遲、仲弓問仁練習題1、簡述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2、從本文節(jié)選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論語》的語言具有哪些特色?3、《論語》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學習、擇取的價值?附參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從本文所輯錄的內(nèi)容來看,“仁”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的倫理關系——“愛人”。孔子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準則,并圍繞“愛人”的內(nèi)涵,構造了仁學的思想體系??鬃拥摹叭省边€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這就是推己及人:別人與自己一樣是人,因而應當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別人。所以“恕”其實也就是“愛人”之仁。孔子從未給“仁”一個固定不變的定義,而是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對象,結合具體事例談論“仁”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所以,只有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綜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與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質(zhì)特性。2、語句簡潔,文辭閑雅,意蘊豐厚。3、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征都可以從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墩撜Z》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內(nèi)容十分廣泛,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的各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zhì)及道德行為起過重大影響?!墩撜Z》中雖有些許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今天我們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tǒng)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和探索它的不朽價值。2馮諼客孟嘗君練習題1.文中描寫馮諼初為門客時頻頻爭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畫馮諼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揚先抑、層層深入的方法。開始寫他“無好”、“無能”,寄食于人卻再三彈鋏而歌,要求優(yōu)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饜足的小人。但當孟嘗君召人收債時,他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迅速“市義”而歸。在孟嘗君失勢就國看到“市義”的奇效后,馮諼又作出了更遠的謀劃,為孟嘗君“復鑿二窟”,孟嘗君從此高枕無憂,長保榮華富貴。由此可見,馮諼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試探,而在盂嘗君禮賢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遺余力地為之出謀劃策,這體現(xiàn)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既彰顯出馮諼的獨特個性,又收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2.從哪里可以看出馮諼與孟嘗君之間是互為對照的?答:孟嘗君與馮諼形成對照。馮諼的再三彈鋏,反托出孟嘗君的寬容大度。而當馮諼大展奇才的時候,又顯出孟嘗君的目光短淺:他不懂“市義”的意義,不明諸侯之間的矛盾可資利用,不知借宗族關系保護自己。而馮諼則深知百姓的艱難,以“市義"來贏得民心,利用齊王與梁王之間爭奪賢才的矛盾來抬高孟嘗君,以宗廟之重鞏固孟嘗君封地。人物之間的映照,使全文波瀾迭起,姿態(tài)橫生。3.請談談你對馮諼為孟嘗君營就“三窟”的看法。答:策士馮諼為孟嘗君營就“三窟”、鞏固政治地位的經(jīng)過,展現(xiàn)了馮諼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同時也表現(xiàn)了孟嘗君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品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的“養(yǎng)士”風氣和政治風貌。當然,對馮諼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嘗君的禮賢下士,在今天也應當給予充分肯定,但對其中的權術觀念和“士為知己者死”等意識,則還須進行現(xiàn)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盤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3容忍與自由練習題1.談談你對“容忍”與“自由”之關系的理解。答:容忍為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2.胡適認為不存在“絕對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作者分三個層次來闡發(fā)這一中心論點:首先從“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說起,說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著指出“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揭示出容忍難以實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則指出“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的態(tài)度是極其錯誤的,強調(diào)“絕對之是”根本不存在。3.識記文中的三個例證及其所說明的道理。答:作者年少時援引《王制》專制律條痛罵《西游記》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爾文活活燒死塞維圖斯等科學家,提倡白話文時陳獨秀“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這三個典型例證,分別證明了文章中三個層次的分論點,說明歷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話文學運動時,那種不容他人匡正的態(tài)度,都是基于“我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更強調(diào)容忍異己的難得。4.談談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風范。答:文章從自身的經(jīng)驗談起,坦誠地進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說法,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靈距離,極具親和力。作者不擺理論架勢,將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話之中,剴切道來,排除了讀者閱讀和理解的障礙,極易被讀者接受。這種文筆和態(tài)度,充分體現(xiàn)出胡適所倡導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風。這種文風,是一種胸有成竹、透徹于心、而后返璞歸真、深入淺出的極高境界,故被譽為“大家風范”。4我的世界觀練習題1.作者認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卻得出一個“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結論,這如何理解?答:人是為別人而活著,這是對人的短暫生命價值的透徹感悟,他投身科學、參與社會的熱情,是出于對人類相互依存關系的強烈責任感。2.作者既認為“客觀世界"是“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卻又堅執(zhí)探索“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的“宗教感情”,這如何理解?答:作者探索“奧秘”、探索“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理念的獻身精神,同時也說明科學和藝術確有相通的底蘊。3.談談這篇演講詞的文風與作者人格的一致性。答:思理深遠而言語樸實,見解獨到而態(tài)度謙遜,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動,是這篇演講詞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風中的體現(xiàn)。5又呈吳郎練習題1結合中間兩聯(lián)體會詩人在批評吳郎是措辭的委婉和藝術性。頸聯(lián)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lián),以迂回的方式勸說吳郎。作者本意是勸說吳郎,希望他體恤老婦人的難處,任其前來打棗,卻先從承認老婦“多事”入手,措辭極其委婉,可謂煞費苦心。2這首詩揭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詩人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持怎樣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當時戰(zhàn)亂頻仍,廣大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社會現(xiàn)實。詩人對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下層人民的深切關懷和熱愛,也體現(xiàn)了對當時戰(zhàn)亂現(xiàn)實的不滿。6秋水練習題1、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對今人有何啟迪?本文通過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種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今人的啟迪是人們不可囿于個人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進取。2、本文用什么方式表達作者的觀點?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達作者的觀點的。首先,在整體構思上,作者虛構一個河神與海神對話的寓言故事,以此展開說理,闡明文章主旨。其次,在文章展開說理之前,先設置了一段對河水與海景的描寫,以具體景物的比照來陪襯河神與海神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再次,通過援譬設喻的手段來揭示所欲闡述的深微玄奧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使抽象的結論蘊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聯(lián)想,發(fā)人深思。3、試析本文類比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本文在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過程中,恰當?shù)剡\用了類比和對比的論證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較抽象的議論也具有很強的形象性。(1)類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話中用排比句將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蟲、鄉(xiāng)下的書生進行類比,說明受生活環(huán)境局限的人難以理解這環(huán)境之外的大道理。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話中用另一個排比句把智者對遠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舉出來,通過類比,讓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對主義的觀點。(2)對比:本篇首段河景與海景的對比,暗示主題,并對河伯與北海若的不同認識境界起陪襯作用。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則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對比論證。7張中丞傳后敘1.體會并說明本文議論與敘事緊密結合的特色。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議論與敘事并重。前半部分側重議論,駁斥了污蔑許遠的錯誤論調(diào),并補敘和贊揚了張巡、許遠守城捍衛(wèi)天下的事跡。后半部分側重敘事,著重記敘南霽云乞師于賀蘭進明的英勇事跡,然后補敘張巡、許遠的軼事。前后兩部分雖各有側重,但又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前者議論是后者補敘的“綱”,后者是前者的事實佐證,兩部分相輔相成,緊緊圍繞著贊美英雄、斥責小人的主題。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時,采用了哪些方法?試作具體分析。答:本文通過細節(jié)描寫,將張巡、許遠、南霽云這三個主要人物,寫得生動傳神。如寫南霽云拔刀斷指、抽矢射塔的細節(jié),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人物的剛烈和嫉惡如仇的個性。補敘張巡軼事幾乎全用細節(jié),如讀書過目不忘,不過三遍,就能記一輩子;寫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揮而就;對守城的近萬名士卒,只要見過一面,以后沒有不認識的。這些細節(jié)充分表現(xiàn)了張巡過人的記憶和非凡的文才,使張巡的形象更加生動、豐滿。作者筆下的張巡不僅是為國殉身的武將,同時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雙全的英雄。3.本文為什么叫作“后敘”?答:本文是韓愈在讀了李翰《張巡傳》后,感到有所不足,用來補敘張巡、許遠、南霽云等人守衛(wèi)睢陽的英雄事跡和其他軼事,因此名為“后敘"。4.概括南霽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細節(jié)描寫手法。答:作者補敘南霽云乞師賀蘭,未加一句評論,而是抓住三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行動,表現(xiàn)南霽云氣概豪壯、忠心為國、嫉惡如仇的英雄氣概。(1)寫他拒絕宴請而慷慨陳詞:“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2)寫他拔刀斷指以為志:“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薄拔釟w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3)寫他箭射浮圖以為記:“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同時文中還記敘了南霽云與張巡同時殉難的情景。當城陷南霽云被俘,敵人勸降,南霽云初“未應”,而張巡一句話,南霽云笑答:“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的場面描寫、側面烘托的手法,歌頌了南霽云的凜然正氣.贊美其忠肝義膽。8嬰寧1.把握嬰寧的個性特點和性格轉(zhuǎn)化軌跡,體會小說所展示的社會人生內(nèi)涵。答:嬰寧的性格最終發(fā)生了很大轉(zhuǎn)化,由“無時不笑”到“矢不復笑”,再到“笑須有時”。顯然,這轉(zhuǎn)化意味著嬰寧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對社會禮法的順應;雖然這是不得已的,但卻是社會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際社會,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就必須經(jīng)由這樣一番洗禮。如果說這里有一種“隱于笑”的悲劇情味,那就是因為它象征著人類永遠也無法解脫的個體性與群體性、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說的深刻內(nèi)涵和普遍意義或許就在這里。2.作者說嬰寧是“隱于笑者”,這話應如何理解?答:隱于笑者,在抄本作“何嘗憨耶”。3.談談這篇小說的整體建構特點。答:鬼母形象具有整體建構和主題深化的雙重價值。小說的表層敘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尋美女、娶美女的經(jīng)過,但內(nèi)里實情,卻是鬼母養(yǎng)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過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與巧合,實際上都是鬼母為完成托養(yǎng)義務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的無所不能,則是她導演這一幕幕喜劇的真正機杼。特別是她對嬰寧的一再教誨,督導嬰寧從“笑輒不輟”到“笑須有時”,從“少教訓”到成為“全人”,更是加速了嬰寧自然天性的失落,從而也就十分鮮明地彰顯出小說披露人類困境的主題。這就是《嬰寧》整體構思的奧妙所在。4.具體分析作品中描寫花兒的表現(xiàn)作用。答:花與笑,是嬰寧的兩大愛好。小說中對笑與不笑的描寫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轉(zhuǎn)變。對鮮花的描寫,一方面推動著情節(jié)發(fā)展,一方面襯托主人公純潔質(zhì)樸的性格特征。初見王生時,嬰寧手中拈著一枝梅花。喜好清幽而不濃艷的梅花,表明她安于僻野、不事浮華的品格。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見王生時,俯首自簪的也是一朵杏花。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純凈自然的品格。她喜愛的海棠花與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嫁到王家后,她仍“愛花成癖,物色遍戚黨”,甚至背著丈夫典賣金銀首飾,用以購買上好的花種。幾個月后,庭階、籬笆、廁所,到處都是花草。經(jīng)過她的打扮,這個庭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但令愛花的嬰寧始料未及的是,這個庭院的木香架引起與鄰人的風波,并進而改變了她的性格,使故事情節(jié)得以進一步發(fā)展,這是鮮花描寫在象征嬰寧性格之外的另一個作用。9蒹葭《詩經(jīng)》練習題1、寫作特點1.以景起興,借景抒情。以景起興,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詩中所寫的“蒹葭”,既是用來起興而懷“伊人”,又是用來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對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他就不斷克服艱難險阻,希望與“伊人”一遇。詩的每一章開頭都用“蒹葭”起興,引出對“伊人”的追尋,用清秋蕭瑟的景象來烘托主人公空虛和惆悵的感情。2.重章疊句,回環(huán)往復。本詩所采用的重章疊句形式,不僅有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之美,有一種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而且有層層推進、步步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為霜”、“未晞”、“未已”,體現(xiàn)了時間的推移,暗示了追尋時間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體現(xiàn)了空間的移動,暗示了追尋對象的飄忽難覓,雖然只用了幾個字來表現(xiàn),但其間的微妙變化和幽深意蘊卻十分耐人尋味。3、詞匯豐富,富于變化。描繪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別用“蒼蒼”、“凄凄”“采采”三個同義的疊詞,表現(xiàn)道路的艱難。分別用“長”、“躋”、“右”,描述道路的遙遠、陡峻、迂曲,表現(xiàn)“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分別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顯示“伊人”位置的移動。在重復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重復。4.意境矇眬,含蘊不盡?!遁筝纭分髦己睿饩巢壉€?!耙寥恕憋h忽不定,給人以撲朔迷離、悠渺難測之感。其實,如果把“在水一方”視作一種象征,它就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這樣,賢才難覓、情人難得的悵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失望等心靈的回響,也就都可以從《蒹葭》矇眬的意境中得到感應。2.練習1.有人認為《蒹葭》“是一首懷念情人的詩,詩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蹦銓Υ耸窃鯓永斫獾??我們認為《蒹葭》是一首懷人的詩。將此詩簡單地理解為“懷念情人”的詩,失之主觀偏頗。至于所懷何人,因年代久遠而不可考,但從詩人所流露的情緒來看,全詩只有敬慕之意,只有渴望愿見之思,而無兒女之私。顯而易見,這個“伊人”是超凡脫俗、可欽可敬之人,又是難求之人。對于此詩,理解為懷人之作即可。如“固執(zhí)以求之”,就會失之于穿鑿附會。2.詩中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對表現(xiàn)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詩中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對表現(xiàn)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以下作用:(1)形成纏綿婉約的基調(diào)。全詩由三章組成,每章分別由“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興,造成一種迷茫、矇眬的氛圍。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形式,使詩歌形成纏綿婉約的基調(diào),恰到好處地配合了詩人纏綿情感的抒發(fā),具有委婉動人的藝術魅力。(2)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詩歌在重復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干涸的過程,表現(xiàn)了時間的推移與思念之情的流動。章法的重疊也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使詩人的情感抒發(fā)顯得更加濃郁。10湘夫人1.詩中湘君對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有幾個層次?答: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娛神、送神四個基本步驟,大致可分為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飄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約未遏,心中充滿憂傷。第二節(jié)描述湘君對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復追尋,表現(xiàn)出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第三節(jié)鋪敘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顯示出對理想愛情生活的無比向往。第四節(jié)寫湘夫人終究沒有來,湘君十分遺憾地將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對湘夫人的思念。2.舉例說明詩中的多種抒情方法。答: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過描述舉止神態(tài)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如“登白蒴兮騁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過描寫周圍秋色來渲染濃郁的愁情,如“娟娟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有因情造景,通過描寫事理顛倒的假想景象來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焦慮和不安,如“鳥何萃兮蕷中”、“罾何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3.試說明“--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為什么能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答:首先,它點明季節(jié);其次它寫出了無窮的境界,那種秋水初漲,浩渺無邊,一望無際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這種情感跟那種憂愁的情緒和寥落的自然景觀是完全吻合的。屈原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謂一首純詩杰作。它所呈現(xiàn)的大自然的脈動,在文字的節(jié)律中,無疑是由“裊裊”二字啟搏的?!把U裊”的疊音,給人以一種不斷的持續(xù)感,并聯(lián)想到時間的流動,消逝。而隨后的“秋風”,則似乎是對“裊裊”的注釋——一種秋風的時間,生命最后的時間。賦體詩中的語氣助詞“兮”字很有意思,它不僅心律一般鼓蕩著詩篇,它還將一句詩在形式上分成了兩座島嶼,相互注釋,相互呼應,打破了單向的主屬關系。散文的語言中,“裊裊”顯然是“秋風’’的形容詞,而屈原的詩意中,將它們的關系調(diào)個方位同樣成立。“兮”字在第二句“洞庭波兮木葉落”中的作用,亦可作如是理解:洞庭之水之所以波涌而揚,是因為那翩舞而下的落葉;或落葉之所以翩翩而舞,是因為洞庭之水波涌著的激情。上述局部的分析后,把“洞庭波兮木葉下”與“裊裊兮秋風”再合并成一個整體,然后,屏息靜視,因為在文字的節(jié)律外,還透視到了這樣的一種語言結構:“兮”字兩邊的“洞庭波”與“木葉下”,仿佛并置的左右肺,由“兮”字的氣管與上句連通,吐吶著時緩時緊的“秋風”——從而有了心臟(詩)的脈動。11春江花月夜1、藝術特點1.立意新穎,詩情哲理融為一體。《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tǒng)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立意新穎,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2.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以月為主體。這首詩描寫了春、江、花、月、夜,以月為主體,逐漸展現(xiàn)春、江、花、夜神話般迷人的景色。詩情圍繞著明月的初升,高懸、西斜、下落的過程而展開,前起后收?!霸隆笔窃娭星榫敖蝗谥铮鴦又娙说拿}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用月統(tǒng)攝群像,在色調(diào)上是以淡寓濃,體現(xiàn)出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3.詩的韻律節(jié)奏饒有特色。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換一韻,共換九韻。以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zhuǎn)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韻律婉轉(zhuǎn)。加上對仗、頂針句式的靈活使用,前呼后應,一唱三嘆,既回環(huán)往復,又頓挫悠揚,瑯瑯上口,音樂節(jié)奏感強烈,語言清新流暢。2練習1.為什么說“月”是全詩的靈魂?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現(xiàn)出來的。全詩以月升起,以月落結。開篇八句點題:將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最后八句收題:將春、江、花、月、夜逐字抹倒收回。中間由景生情,轉(zhuǎn)情換意,蟬聯(lián)而下,若斷若續(xù),纏綿悱惻,章法靈活而不紊亂。詩情圍繞著明月的初升、高懸、西斜、下落的過程而展開。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飛霜、沙汀、白云、青楓、扁舟、高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以及長夜不眠的思婦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間的相思之情等,交織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江月夜圖。而在這種神話般迷離優(yōu)美的藝術氣氛中,詩人對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贊美,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對人間純真愛情的歌頌都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收到十分完美的藝術效果。2.前人曾評論說該詩藝術技巧極高,試簡要分析該詩藝術手法。(1)詩的藝術結構嚴謹完美。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霸隆笔窃娭星榫凹嫒谥?,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jīng)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2)善于烘托和鋪墊。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漸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將“春江花月夜”組合成一個優(yōu)美完整的畫面,譜寫了一首春的頌歌,這首春的頌歌又反襯著青春的哀愁。接著詩人面對春江明月,抒發(fā)了宇宙永恒、時空久遠的感悟,從中寄寓著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慨嘆!然后,推出游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這是詩的精華、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與詩人層層鋪墊、步步烘托有關。匯細流而成江海。讀者的欣賞正好沿波討源,漸入佳境,隨步步烘托而達高潮。(3)選擇景物極具典型性。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畫,本身就很優(yōu)美,很典型。敘離別選“青楓浦”以抒情,述哀愁選“妝鏡臺”以達意,都是很典型的。按說月照高樓,樓上景物無所不照,為什么寫獨照“離人妝鏡臺”呢?景物的選擇,包蘊了豐富的內(nèi)容。古人云:“女為悅己者容。”女子是為心愛之人而打扮的。此妝鏡臺在夫婦原來和美團聚時,是天天開鏡梳妝打扮的,丈夫離去后,又一直閑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妝鏡臺上,何日夫婦團聚,使美人重開妝奩,重新梳妝呢?物景關情,妝鏡臺凝聚了過去相聚的歡樂;離別后的悲苦和對將來重逢的企盼,包蘊了一段濃濃的感情歷程。(4)語言清晰,韻律婉轉(zhuǎn)。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換一韻,共換九韻。全詩隨著韻腳的轉(zhuǎn)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huán)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jié)奏感強。另外,詩句韻律婉轉(zhuǎn),對仗工整,加上頂針句式的靈活使用,又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瑯瑯上口,連綿不絕。12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1、寫作特點1.抒寫憂愁卻并不低沉絕望。這首詩表現(xiàn)了李白的進步理想與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他陷于無法排遣的“愁”緒之中,找不到出路。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經(jīng)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伴L風”二句,“俱懷”二句,更像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diào),在黑暗的云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俺榈丁倍?,也在抒寫強烈苦悶的同時表現(xiàn)出倔強的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郁絕望,而是于憂憤苦悶中顯現(xiàn)出豪邁雄放的氣概。2.感情波瀾迭起,結構騰挪跌宕。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在這首詩里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詩一開頭就平地突起波瀾,揭示出郁積已久的強烈精神苦悶;緊接著卻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秋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覽明月”的壯舉,扶搖直上九霄,然后卻又迅速跌入苦悶的深淵,抽刀斷水,愁苦難以排遣,只得“散發(fā)弄扁舟”。這種起落無端、大開大合、斷續(xù)無跡的結構,最適宜表現(xiàn)詩人因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而產(chǎn)生急遽變化的感情。3.自然豪放的語言風格。自然與豪放和諧結合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里也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這首詩開頭兩句,簡直像散文的語言,但其間卻流注著豪放的氣勢?!伴L風”二句,境界壯闊,氣慨豪放,仿佛脫口而出。也正是這種自然豪放的語言風格,才使這首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并沒有顯得陰郁低沉的一個原因。必須有李白那樣闊大的胸襟抱負、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才能達到豪放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2練習1.分析“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兩句的藝術手法。(1)比喻。用“抽刀斷水”比喻詩人極力想擺脫煩憂苦悶,而憂愁卻無法排遣,“水更流”比喻愁緒的深長和綿綿不斷。(2)對偶。“抽刀斷水”對“舉杯銷愁”,“水更流”對“愁更愁”,寫出了詩人力圖擺脫愁緒,反而加重了內(nèi)心的痛苦。2.本詩語言的幾次轉(zhuǎn)折對表現(xiàn)作者感情變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本詩的語言轉(zhuǎn)折對表現(xiàn)作者由于理想與現(xiàn)實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痛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詩一開頭就平地突起波瀾,揭示出郁積已久的強烈精神苦悶;緊接著卻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秋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覽明月”的壯舉,扶搖直上九霄,然后卻又迅速跌入苦悶的深淵。抽刀斷水,憂愁痛苦難以排遣,只得“散發(fā)弄扁舟”。這種斷落無端、直起直落,大開大合的語言轉(zhuǎn)折與作者的矛盾心情十分吻合,所以對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變化有很大的作用。3.比較此詩與其樂府詩《將進酒》在感情表達上的異同。13秋興八首1、寫作特點1.寓情于景,并使情與景的色調(diào)有所不同。這首詩既寫出了景物的特點,又寓情于景。如第二聯(lián)所寫之景:浪濤洶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濤的沖擊;巫山風云,下及于地,仿佛與地下的陰氣相接。寫波濤,是由下而上,寫云氣,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氣匝地,秋日的蕭森之氣充塞著整個巫山巫峽之中。這里所寫的景,即不是詩人耳聞目見之景的自然主義的描摹,而是滲透了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人在這里所寫的景,顯示了它們各自的內(nèi)在精神,還具有詩人所賦予的某種性格。詩人寫作這首詩,不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還采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著不同的色彩?!敖g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兩句,描繪的是豪邁、宏闊的景象,“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表達的卻是因憶“他日”、“心系故園”而生的愁,這雖然不能說是以樂景寫哀情,但至少可以說是以豪邁、宏闊之景去寫愁。這種景與情對比的反差越大則表達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濃郁。盡管情和景在色調(diào)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諧統(tǒng)一的。2.循環(huán)往復抒情方法的運用。詩人從眼前菊花盛開的夔州神馳于“故園”,由對“故園”的神馳到聽見白帝城的暮砧聲,又由于游子趕制寒衣的暮砧聲而懷念“故園”。夔州—→長安—→夔州—→長安,正是通過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身在夔州心向長安的深沉感情。循環(huán)往復方法的運用,有助于強化抒情的力量,加強抒情的表達效果。3.對仗的運用。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除了講究平仄押韻外,還講究對仗。中間兩聯(lián)對仗。即“江間波浪兼天涌”對“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對“孤舟一系故園心”。而對仗的要求是平聲對仄聲,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shù)詞對數(shù)詞,虛詞對虛詞。如平聲方位名詞“江間”對仄聲方位名詞“塞上”,仄聲名詞“淚”對平聲名詞“心”等。對仗能使詩句整齊優(yōu)美,收到抑揚頓挫、和諧悅耳的表達效果。2.湖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大學語文自學輔導》,1991年7月版。2練習1.“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在寫景上有何特點?“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波浪洶涌,仿佛天也翻動;巫山風云,下及于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風云匝地,秋天蕭森之氣充塞于巫山巫峽之中。我們感到這兩句形象有力,內(nèi)容豐富,意境開闊。詩人不是簡單地再現(xiàn)他的眼見耳聞,也不是簡單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風云、三峽秋深的外貌特征,而是捕捉到它們內(nèi)在的精神,賦予江水、風云某種性格。這就是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郁悶不平,也象征了國家局勢的變易動亂。詩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把自己人生經(jīng)驗中最深刻的感情融匯進去,并用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使景物有了生命。2.這首詩是怎樣運用循環(huán)往復的抒情方法的?詩人從眼前菊花盛開的夔州神馳于“故園”,由對“故園”的神馳到聽見白帝城的暮砧聲,又由于游子趕制寒衣的暮砧聲而懷念“故園”。夔州—→長安—→夔州—→長安,正是通過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身在夔州心向長安的深沉感情。循環(huán)往復方法的運用,有助于強化抒情的力量,加強抒情的表達效果。14長恨歌1、寫作特點《長恨歌》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寫作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1.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這首敘事詩的藝術魅力,首先來自于它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詩人在史實的基礎上,經(jīng)過精心構思,把李、楊的愛情悲劇寫得起伏跌宕,曲折動人,纏綿悱惻。篇末“長恨”可看作本詩的主旨。此恨從何而來,詩人首先從李隆基貪求美色寫起,接著以大量筆墨鋪陳李、楊荒淫的生活,結果招致安史之亂,造成國家的悲劇,隨即也造成了李隆基、楊玉環(huán)個人的愛情悲劇。李、楊既是悲劇制造者,也是悲劇的承受者。白居易的這一藝術構思使《長恨歌》的主題更加豐富、深刻而使人深思。正因為有了這條主線,所以楊玉環(huán)死后,唐玄宗對她的無窮思念,就更加耐人尋味?!伴L恨”與“貪色誤國”有著內(nèi)在的因果聯(lián)系。為了突出“長恨”主題,詩人不拘泥于歷史,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虛構了方士升天入地尋找貴妃的情節(jié),創(chuàng)造了楊玉環(huán)在仙境亡魂再現(xiàn)、贈物寄詞表深情的動人故事,使悲劇的情節(jié)再生波瀾,出現(xiàn)轉(zhuǎn)折,更富有傳奇色彩。2.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這篇長達八百四十字詠史詩之所以膾炙人口,歷久彌新,是因為詩人以深情之筆,對故事作了生動的描寫,而且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了死而復生、恩愛不絕的愛情奇跡,提出“天上人間會相見”的預約,使這個愛情悲劇極富真實感與普遍性。故能寄相思于人間天上,托遺恨于地久天長。《長恨歌》繼承并發(fā)揚了《詩經(jīng)》以來的愛情詩的傳統(tǒng),又對明清傳奇以極大的影響。湯顯祖的《還魂記》中之杜麗娘夢慕柳夢海而死,死而復生,終于結成夫婦的故事;洪升的《長生殿》中明皇與楊妃天上相會的情節(jié),皆與此一脈相承。3.敘事、描寫和抒情的高度融合?!堕L恨歌》是敘事詩,既有敘事、也有寫景、抒情,作者善于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詩人寫出了唐玄宗求色和楊貴妃得寵的經(jīng)過,敘述安史亂起、玄宗出逃、馬嵬縊妃的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楊貴妃的情景,最后讓楊貴妃在仙山中出現(xiàn),表現(xiàn)玄宗與楊貴妃至死不渝的愛情。作者敘事均不是純客觀的敘事,而是揉進了詩人濃郁的思想感情。對唐玄宗荒淫誤國,楊玉環(huán)恃寵而驕恃批判態(tài)度,對他們的愛情悲劇給予極大的同情。詩人或者將人物的思想感情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或者選擇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景物,描寫人物對這類事物或景物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內(nèi)心世界。或者以樂景寫哀,或者以哀景寫樂。行宮的月色、雨夜的鈴聲、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宮里的楊柳,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觸景生情。正因為詩人是以情敘事,以情寫景,使三者統(tǒng)一于全詩之中,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是比較強的。4.語言美、音律美。這首敘事長詩,語言流暢婉轉(zhuǎn)、明麗、優(yōu)美,而且對仗工整,音節(jié)和諧,形象鮮明。加上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詩的語言別具魅力,格外動人。如描寫楊玉環(huán)選入宮中的美貌嬌態(tài),“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僅兩句詩就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人物的情態(tài)?!皻w來池苑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讀來流暢、明白、上口。而且詞句優(yōu)美,比喻貼切、生動。像“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梨園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等詩句對仗極為工整,音律和諧。詩中還運用了借代、比喻、對比、對偶、頂針等修辭手法,以增強語言形式美。2練習1.關于此詩的主題,歷來有爭議。有“諷喻說”,有“愛情說”,有“雙重主題說”,你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題?我們認為:《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復雜的、雙重的,詩人白居易的態(tài)度也是矛盾的。這首詩既對唐玄宗寵愛楊貴妃而廢棄朝政荒淫誤國,以致發(fā)生安史之亂,有批判;同時也歌頌了李、楊之間的愛情,特別是對楊貴妃的悲慘結局寄予了極大同情。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對唐玄宗迷戀楊玉環(huán),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亂,很明顯是譴責、批判的。詩的開頭“漢皇重色思傾國”,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按合喽倘崭咂?,從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妝成矯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對李隆基不理朝政、淫樂貪色顯然是諷諭的。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還在欣賞歌舞,“漁陽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譏諷的態(tài)度顯而易見。從馬嵬兵變、楊玉環(huán)被處死開始,詩人態(tài)度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從批判轉(zhuǎn)向同情、乃至歌頌。李、楊的愛情最終以悲劇為結局。白居易作為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對君王雖有所諷諭,但“忠君”思想是難以動搖的,李隆基作為君王,其愛情落得如此悲劇下場,詩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從“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芙蓉如面柳面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這些詩句里都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傾向。結尾部分詩人以豐富的想象虛構了楊貴妃亡魂再現(xiàn)的故事,這里也表現(xiàn)詩人對李、楊愛情的極大同情。2.《長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試結合本詩具體分析。《長恨歌》是敘事詩,既有敘事,也有寫景、抒情,作者善于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詩人寫出了唐玄宗求色和楊貴妃得寵的經(jīng)過,敘述安史亂起、玄宗出逃、馬嵬縊妃的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楊貴妃的情景,最后讓楊貴妃在仙山中出現(xiàn),表現(xiàn)玄宗與楊貴妃至死不渝的愛情。作者敘事均不是純客觀的敘述,而是揉進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對唐玄宗荒淫誤國、楊玉環(huán)恃寵而驕恃批判態(tài)度,對他們的愛情悲劇給予極大的同情。詩人或者將人物的思想感情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或者選擇人物周圍富有特征的事物、景物,描寫人物對這類事物或景物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內(nèi)心世界?;蛘咭詷肪皩懓?,或者以哀景寫樂。行宮的月色、雨夜的鈴聲、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宮里的楊柳,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觸景生情。正因為詩人是以情敘事,以情寫景,并且使三者和諧地統(tǒng)一于全詩之中,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是比較強的。3.封建帝王是否會有真正的愛情?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感情果真能真摯到詩中所寫的程度嗎?如果其中有虛構,為什么兩人的愛情故事又歷來深受人們的同情和贊賞呢?封建帝王是否會有真正的愛情?恐怕人們的答案不一致,也不必強求一致。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感情不一定真摯到詩中所描寫的程度,其中有作者的虛構。但是我們認為《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它不等于歷史,它是經(jīng)過詩人藝術加工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學作品。作者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進行了藝術虛構,而且對李、楊愛情悲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對李、楊愛情故事生動、細膩的描寫,使得白居易筆下的李、楊愛情悲劇遠遠超出歷史事實本身,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詩人把它作為愛情故事來創(chuàng)作,表達了人民對美好感情的一種追求。而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不論是貧民、還是帝王后妃,都會得到人們的同情與憐憫。這正是《長恨歌》為人傳誦,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之一。15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1、寫作特點1.運用比喻、象征,婉曲抒懷。這首詩的頷聯(lián)“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成為千古名句。詩人將人們熟知的形象——春蠶、蠟炬加以精心提煉,運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賦予了深刻的寓意。用春蠶之死,比一對戀人的相思,綿綿不斷的蠶絲正是詩人情思的象征;而燃燒中滴下的蠟淚象征著詩人忠于愛情的淚水。比喻貼切、形象,兩句合起來構成深邃的意境,內(nèi)涵十分豐富。2.回環(huán)深轉(zhuǎn)的抒情旋律?!稛o題》首聯(lián)兩句開篇不凡,別開新意。一般都認為分別容易相見難,而這首詩開頭卻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可見對所思念對象非同一般的情感。接著“東風無力百花殘”以寫景作襯托,使別恨更增。頷聯(lián)轉(zhuǎn)換角度,從實寫轉(zhuǎn)入曲筆,用“春蠶到死”,“蠟炬成灰”作比,婉轉(zhuǎn)含蓄地表達對戀人的思念和對愛情的忠貞。而頸聯(lián)又一變,將筆鋒轉(zhuǎn)向?qū)Ψ?,設想對方從早到晚都在思戀自己,并越來越孤獨憔悴。這里雖然是在想象對方思念自己,其實是更深一層地寫自己的思念。尾聯(lián)又由痛苦轉(zhuǎn)入希望,作者借用神話表達自己仍然存在希望的光環(huán),避免陷入絕望的深淵。全詩回環(huán)往復,層層轉(zhuǎn)換角度,加深了情感的濃度。3.精當、工穩(wěn)的對偶藝術。七律詩的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包括詞性相對、平仄相對。李商隱的七律詩不但內(nèi)容深沉,語言典雅,而且對偶極見功力。頷聯(lián)中“春蠶”對“蠟炬”,“絲”對“淚”,名詞對名詞,“盡”對“干”,動詞對動詞。腹聯(lián)中“曉”對“夜”,“云鬢改”對“月光寒”,對得精當、工整。這兩聯(lián)中不但實詞對得工,虛詞如“方”對“始”,“但”對“應”也很自然、精巧,相當準確地傳達出詩人情感運動的軌跡,增強了語言的形式美。2練習1.詩的開頭為什么說“相見時難別亦難?”首聯(lián)寫相思別離之情,兩個“難”字各有側重,相見不易,故惟恐離別;相會是暫短的,故行將離別時就更難舍難分了。所以,這對戀人相見時就意味著離別。前一個“難”字是客觀阻隔之難;后一個“難”字是感情上的別離之難。詩人連用兩個“難”字,暗示出他曾經(jīng)歷過的不尋常的愛情波折,含蓄地吐露了他對外來阻力的不滿。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聯(lián),被后人譽為愛情詩章的千古絕唱。試分析其中的原因。(1)巧用比喻,用春蠶比喻對戀人的思戀,用蠟炬比喻離別后的沉痛。婉轉(zhuǎn)含蓄地表達對戀人的思念和對愛情的忠貞。(2)對偶精當,“春蠶”對“蠟炬”,“絲”對“淚”,名詞對名詞,“盡”對“干”,動詞對動詞。(3)諧音雙關,“絲”有雙關意,諧音相思的“思”;“淚”明是蠟油,暗指情人淚。詩人表白相思之情,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盡,愛情之深,如蠟炬燃盡奉獻一切,詩人從自己一方表白對愛情的忠貞。(4)看似重疊,實則各有側重之點:上句情在纏綿,下句語歸沉痛,合則兩美,不覺其複,懇惻精誠,生死以之。16苦惱1、寫作特點1.運用對比、映襯手法,反映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1)對比。在小說的整體藝術構思中,作者將“人與人”、“人與馬”進行鮮明的對比。姚納滿腔痛苦想向人傾訴,但是軍人、尋歡作樂的青年,還有看門人、青年車夫都對姚納的痛苦無動于衷,一個個都極端冷漠、麻木、自私;而小母馬卻“聽著,聞聞主人的手”。這反差強烈的對比,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冷漠,讀來令人驚愕震顫。(2)映襯。小說中“人與馬”的關系處處相互映襯,如開頭寫姚納“坐在車座上一動也不動”,與小母馬呆呆不動的姿態(tài)極為相似,說明人與馬的處境是一樣的,他們都孤立無援,命運悲苦。而在姚納每一次要訴苦時,都有對小母馬的描寫。尤其是三個尋歡作樂的青年罵馬與罵人幾乎一模一樣:“給它一鞭子!他媽的!”“你這老不死的,我要給你一個脖兒拐啦!”作者通過這種相互映襯,寫出了人與馬同樣悲苦的命運。2.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1)運用對話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車夫姚納的語言達到了高度的個性化。從姚納的語言中,可以看出他卑微低下的處境和忠厚、善良的性格。如姚納想向坐車的老爺訴說自己的苦惱時,總是吞吞吐吐,語不連貫。例如他對軍人說:“老爺,我的……嗯……我的兒子在這個星期死了,”他害怕冒犯軍人,又禁不住要訴說的矛盾心理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又如,他為了讓三個青年聽他訴說,先是有意討好他們:“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然后才嘀嘀咕咕地說:“這個星期……嗯……我的兒子死了!”。其他幾次對話也都表現(xiàn)了姚納的老實木訥、惶恐謙卑的性格。此外,在姚納與其他人物的對話中,將軍人的蠻橫霸道,青年的卑劣無賴、年輕車夫的麻木冷漠也表現(xiàn)得十分鮮明。(2)運用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這篇小說既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也沒有恢弘的場面,而是多用一些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這些細節(jié)仿佛是作者從司空見慣的生活中信手拈來,卻折射出整個社會狀況和人物心態(tài)。如小說開頭對姚納呆滯動作、麻木神情的細節(jié)描寫,逼真地反映出人物內(nèi)心的極度痛苦;姚納對人傾訴兒子死亡卻無人搭理的細節(jié),反反復復出現(xiàn),將人生的悲哀和人間的冷酷展示出來;姚納拉那三個無賴的年輕人時,不但沒有為他們?nèi)枇R和動手打他感到痛苦,反而是“他聽著罵他的話,看著這幾個人,孤單的感覺就漸漸從他的胸中消散了?!边@個催人淚下的細節(jié)顯現(xiàn)出他內(nèi)心的苦痛到了何種程度!小說結尾姚納對小母馬傾訴衷腸的細節(jié)描寫,更強烈地深化了主題。3.濃郁的抒情筆調(diào)。《苦惱》是契訶夫創(chuàng)作的抒情短篇佳作,全篇充滿濃郁的抒情筆調(diào)。(1)充滿抒情筆調(diào)的景物描寫。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幅有抒情氣氛濃郁的冬季街景——“雪夜車馬圖”。時值隆冬,暮色晦暗,大雪紛飛,車夫姚納·波達波夫傴著身子,“周身白色,像個幽靈”,紋絲不動地坐在車座上,瘦骨嶙峋的小母馬也一絲不動地呆立著,他們被遺忘在“這個充滿古怪的亮光、不斷的喧嘩、熙攘的行人的漩渦里?!焙涞木拔锖鸵{的呆滯是他內(nèi)心的折射,渲染出寒冷悲苦的氛圍,襯托了主人公的孤寂、凄涼,有很濃的抒情意味。寫出了車夫姚納在光怪的街景與茫茫人海中的孤獨。(2)充滿感情的心理描寫。車夫送走了三個青年乘客后又覺得十分孤單,作者用一段充滿感情的心理描寫展示姚納內(nèi)心巨大的痛苦:“……那苦惱是浩大的,無邊無際,要是姚納的胸裂開,苦惱滾滾流出來的話,那苦惱仿佛會淹沒全世界的??墒窃掚m如此,苦惱偏偏沒人看見……”這既是對人物心理的描寫,也是情感的直接抒發(fā)。(3)具有抒情意味的對話。小說最后一段寫車夫向小母馬訴苦,也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靶∧格R嚼著干草,聽著,聞聞主人的手……姚納講得有了勁,就把心里的話統(tǒng)統(tǒng)講給它聽了……”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的語言表現(xiàn)了姚納的孤苦悲涼,含蓄生動地揭示了車夫悲苦的心態(tài),催人淚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2練習1.概括小說的主題思想,體會小說以小見大的特色。契訶夫的小說善于以小見大,《苦惱》描述的是一個剛死了兒子的老車夫,想向別人訴說心中的痛苦,竟找不到一個聽他訴苦的人,最后他只好對著自己的小母馬訴說。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卻匠心獨運,借此揭示社會下層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tài),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批判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黑暗。2.說明作品將人與馬對比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在小說的整體藝術構思中,作者將“人與人”、“人與馬”的進行鮮明對比。姚納滿腔痛苦想向人傾訴,但是軍人、尋歡作樂的青年,還有看門人、青年車夫都對姚納的痛苦無動于衷,一個個都極端冷漠、麻木;而小母馬卻“聽著,聞聞主人的手”,充滿了溫情。這有著強烈反差的對比,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讀來令人驚愕震顫。人與馬的對比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冷酷,突出了作品的主題。3.結合具體段落,說明人物對話對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這篇小說既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也沒有恢弘的場面,而是多用一些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這些細節(jié)仿佛是作者從司空見慣的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卻折射出整個社會狀況和人物的心態(tài)。如小說開頭對姚納呆滯動作、麻木神情的細節(jié)描寫,逼真地反映出人物內(nèi)心的極度痛苦;姚納對人傾訴兒子死亡卻無人搭理的細節(jié),反反復復出現(xiàn),將人生的悲哀和人與人之間的冷酷展示出來;姚納拉那三個無賴的年輕人時,不但沒有為他們?nèi)枇R和動手打他感到痛苦,反而是“他聽著罵他的話,看著這幾個人,孤單的感覺就漸漸從他的胸中消散了?!边@個催人淚下的細節(jié)顯現(xiàn)出他內(nèi)心的苦痛到了何種程度!小說結尾姚納對小馬傾訴衷腸的細節(jié)描寫,更強烈地突現(xiàn)和深化了主題。4.以本篇為例,談談契訶夫小說“不動聲色”的“客觀性”及其藝術效果。小說的主人公是貧苦的馬車夫姚納,他不幸失去兒子,痛苦不堪,但周圍的人誰也不愿意聽他訴說自己的不幸和苦惱,他只好向他與相依為命的小母馬作獨白式的傾訴。契訶夫在講述他的主人公的故事時是不動聲色的,這種冷靜的客觀性也是本篇的特點之一。契訶夫曾說過:“人可以為自己的小說哭泣呻吟,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塊兒痛苦,可是我認為這應該做得讓讀者看不出來才對。態(tài)度越是客觀,所發(fā)生的印象就越有力?!薄犊鄲馈返膹娏业乃囆g感染力,顯然也得力于這種“客觀性”。17飲酒(其五)1.本詩反映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對此應如何評價?答:這首詩表現(xiàn)了陶淵明棄官歸田后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他厭棄世俗、不滿現(xiàn)實、潔身自好的心態(tài),也流露出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體現(xiàn)出陶淵明摒棄渾濁的俗世功名后,返璞歸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2.深人體悟詩中“心遠’’的三層內(nèi)涵。答:全詩以“心遠”為綱領,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內(nèi)涵和深度: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功名的虛靜“忘世”心態(tài),有“大隱隱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致的物化“忘我”心態(tài),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諦,有“美在無意識之中’’的深致。三層意蘊是層層推進的。3.你認為作者所謂“真意”指的是什么?答:“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直接抒寫詩人心靈的感受,含有濃厚的哲理色彩,它表明詩人的愉悅絕非出自偶然,而是真正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達到了無須辯說的大徹大悟的境界。4.請說說適意自然心態(tài)與本詩風格的關系。答:從虛靜、到物化、再到“得意”,從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這是陶淵明適意自然人生哲學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歸真詩歌風格的充分體現(xiàn)。而構成這人格、詩風的關鍵,則都在“無我”二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耙晕镉^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態(tài)觀物。顯然,這首詩是陶淵明“以物觀物”所創(chuàng)造的“無我之境"的代表作。5.“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有的版本作“望”字。對全詩意境來說,用哪個字更好?為什么?答:用“見”字更好。因為“見”字寫出了詩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悠然自得、自由愜意、被動的、無意識的心態(tài),而這與全詩的主旨和意境是一致的?!巴眲t顯示出主動的、有意識的心態(tài),與全詩的意境不和諧。18赤壁賦練習題1.本文表現(xiàn)出蘇軾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答: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經(jīng)胞弟蘇轍及一些大臣的營救,方才得免死罪。獲釋后被貶謫到黃州,為團練副使,生活艱難,行動也受到監(jiān)視。在如此重大的打擊面前,蘇軾感到沉重的苦悶,想從山水之樂及佛老思想中尋求精神解脫。寫于元豐五年的這篇《前赤壁賦》,就反映了作者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文章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考化學模擬考試卷(附帶答案)
- 2025年咸陽中考英語試卷及答案
- 化學教師招聘真題及答案
- 2025年江門小考科學試卷及答案
- 模擬月嫂實操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初級課程講義題庫及答案
- 走進東營中考試題及答案
- 化學實驗基本操作規(guī)范試題
- 2025年高三物理上學期“波與粒子”綜合測試卷
- 構圖思路考試題及答案
- JB-T 8881-2020 滾動軸承 滲碳軸承鋼零件 熱處理技術條件
- 2023年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固井技術規(guī)范試行
- 《光合作用(第1課時)》公開課課件
- 物業(yè)經(jīng)理競聘演講稿課件
- 陜09J08 樓梯 欄桿 欄板圖集
- 危化品的風險管控與監(jiān)控措施
- 手動液壓叉車安全技術培訓
- 五上快樂讀書吧《中國民間故事》導讀課課件
- 業(yè)務序列應知應會測試題5月份
- 2022年05月2022廣東深圳市文化館公開招聘專業(yè)技術崗位人員2人事業(yè)單位14筆試參考題庫答案解析版
- 唐宋八大家簡介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