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1899-2011 公共建筑節(jié)能(65%)設計標準_第1頁
DB21T 1899-2011 公共建筑節(jié)能(65%)設計標準_第2頁
DB21T 1899-2011 公共建筑節(jié)能(65%)設計標準_第3頁
DB21T 1899-2011 公共建筑節(jié)能(65%)設計標準_第4頁
DB21T 1899-2011 公共建筑節(jié)能(65%)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地方標準備案號J11895-2011公共建筑節(jié)能(65%)設計標準Designstandardfor(6ofpublicbuildings新遼寧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聯合發(fā)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姜慶君樓世竹華玉斌本標準主要審查人:白云徽賈連光王海剛高漢民曹輝任志生王惟□賈潔王慶輝鄭寶華張光宇劉大陽郭曉朝楊國強常春 12術語和符號 2 2 43室內環(huán)境節(jié)能設計計算參數 54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 8 8 8 9 5節(jié)能設計判定 6采暖、空氣調節(jié)和通風節(jié)能設計 21 7建筑照明節(jié)能設計 28 附錄A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氣象參數 附錄B外圍護結構瓦度值、傳熱指標、傳熱系數計算、外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 34附錄C建筑外遮陽系數計算方法和外窗、透明幕墻的傳熱系數 附錄D建筑物內采暖和空氣調節(jié)冷、熱水管的經濟絕熱厚度 附錄E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判定計算表 附錄F面積和體積的計算 47本標準用詞說明 條文說明 2 4 5 8 8 8 9 34 1thickness 43AppendixEDesignthatthelaborfunctionbuildingfeverofhstructuredecidescalculationform 44AppendixFBuildingAreaandvolume 47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49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為貫徹國家有關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內環(huán)境,提高采暖、空調、通風和照明的用能效1.0.2本標準適用于遼寧省新建、改建和擴建的設有采暖空調系統(tǒng)的公共建筑。1.0.3按本標準進行的建筑節(jié)能設計,在保證室內環(huán)境參數條件下,與未采取節(jié)能措施相比,全年采暖、空調、通風和照明的總能耗率應減少65%。1.0.4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2.1.1采暖度日數(HDD18)heatin一年中,當某天室外日平均溫度低于18℃時,將低于18℃的度數乘以1天,并將此乘積累加的和。一年中,當某天室外日平均溫度高于26℃時,將高于26℃的度數乘以1天,并將此乘積累加的和。2.1.3透明幕墻transparentcurtainwall可見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內的幕墻。2.1.4可見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透過透明材料的可見光光通量與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見光光通量之比。2.1.5建筑物體形系數(S)shapefactor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的比值。外表面積中,不包括地面面積。2.1.6窗墻面積比windowtowallratio某一朝向的外窗(包括外門)洞口總面積與該朝向墻面的總面積(含門、窗洞口)之比。2.1.7參照建筑物referencebuilding采用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判斷時,作為計算圍護結構總體熱工性能的虛擬建筑。參照建筑的平面形狀、大小、建筑朝向和使用功能應與設計建筑完全一致;參照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的熱工參數應符合本標準的規(guī)定。2.1.8設計建筑designedbuilding在設計的需要進行節(jié)能設計判定的建筑。2.1.9圍護結構傳熱系數(K)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在穩(wěn)態(tài)條件下,圍護結構兩側空氣溫差為1K,在單位時間不同地區(qū)、不同朝向的圍護結構,因受太陽輻射和天空輻射影響,使得其在兩側空氣溫差同樣為1K情況下,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圍護結構的傳熱量要改變。這個改變后的傳熱量與未受太陽輻射和天空輻射影響的原有傳熱量的比值,即為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為無量綱因次。2.1.11外墻平均傳熱系數(K)mean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考慮了外墻存在的結構性熱橋影響后得到的傳熱系數。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的內、外溫差為1K,單位時間內外圍護結構(含地面、地下室外墻)的有效傳熱量。ture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的內、外空氣溫差1℃,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外圍護結構(含地面、地下室外墻)的有效傳熱量與建筑面積的比值。2.1.14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powercomsumptionofunitvol-umeoffan空調和通風系統(tǒng)輸送單位風量的風機耗功率。2.1.15耗電輸熱比(EHR)ratioofelectticityconsunmptiontotrans-在采暖室內、外計算溫度條件下,全日理論水泵輸送耗電量與全日系統(tǒng)供熱量的比值。無因次量。2.1.16輸送能效比(ER)ratioofaxialpowertotransferiedheatquanite5空調冷熱水循環(huán)水泵在設計工況點的軸功率與所輸送的顯熱交換量的比值。無因次量。2.1.17名義工況制冷性能系數(COP)refrigeratingcoefficientofperformance在名義工況下,制冷機的制冷量與其凈輸入能量之比,無因次量。2.1.18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integratedpartlondvalue用一個單一數值表示的空調用冷水機組的部分負荷效率指標,它基于機組部分負荷時的性能系數值、按照機組在各種負荷下運行時間的加權因素,通過計算獲得,無因次量。2.1.19建筑物內區(qū)innerzoneofbuilding體量較大建筑物內部,無外圍護結構,但存在內部發(fā)熱量,需要全供冷的區(qū)域。Z—計算采暖天數,單位:d;t—計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單位:℃。S—建筑物體形系數,單位:m-1;qH—建筑物耗熱量指標,單位:W/m2;K—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單位:W/(m2·K);ε—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無因次。η—室外管網熱輸送效率,無因次;η2—鍋爐運行效率,無因次;HER—耗電輸熱比,無因次。43室內環(huán)境節(jié)能設計計算參數3.0.1集中采暖系統(tǒng)室內計算溫度應符合表3.0.1-1的規(guī)定;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室內計算參數應符合表3.0.1-2的規(guī)定。表3.0.1-1集中采暖系統(tǒng)室內計算溫度建筑類型及房間名稱度(℃)建筑類型及房間名稱度(℃)會議室、接待室、多功能廳走道、洗手間、公共食堂5休息廳運動員、教練員更衣、休息室餐廳、飲食、小吃、辦公室洗碗間制作間、洗手間、配餐間廚房、熱加工間干菜、飲料庫8營業(yè)廳(百貨、書籍)魚肉、蔬菜營業(yè)廳副食(油、鹽、雜貨)、洗手間米面貯藏5觀眾廳、放映室、洗手間休息廳、吸煙室化妝間大廳、接待廳客房、辦公室餐廳、會議室走道、樓(電)梯間公共洗手間候車廳、售票廳公共洗手間走道、洗手間樓(電)梯間洗手間報告廳、會議室特藏、膠片、書庫76續(xù)表3.0.1-1建筑類型及房間名稱室內溫度(℃)建筑類型及房間名稱室內溫度(℃)10學校:教室、實驗室、教研室行政辦公、閱覽室人體寫生、模特所在局部區(qū)域風雨操場11醫(yī)院門診:診斷室、化驗室放射診斷室手術室、分娩室掛號室、藥房消毒間、污物室、解剖室藥品室參數夏季溫度(℃)一般房間高標準房間大堂、過廳室內外溫差≤10風速v(m/s)0.10≤v≤0.200.15≤v≤0.30相對濕度(%)30~603.0.2公共建筑主要空間的設計新風量,應符合表3.0.2的規(guī)定。建筑類型與房間名稱旅游賓館4星級餐廳、宴會廳、多功能廳4星級大堂、四季廳4~5星級2~3星級美容、理發(fā)、康樂設施4星級續(xù)表3.0.2建筑類型與房間名稱文化娛樂影劇院、音樂廳、錄像廳游藝廳、舞廳(包括卡拉OK歌廳)酒吧、茶座、咖啡廳體育館商場(店)書店飯館(餐廳)辦公室初中高中診斷室、化驗室放射診斷室手術室、分娩室掛號室、藥房消毒、污物、解剖室太平間、藥品室病房一般病房傳染病房兒童病房4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4.1.1建筑總平面的布置和設計,應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夏季應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建筑的主體朝向宜采用南北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間宜避開冬季最多頻率風向(北向、北4.1.2按全年圍護結構能耗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特征,劃分為以下兩大類建筑:1單幢建筑面積大于20000m2,且全面設置空調系統(tǒng)的建筑,為甲類建筑;2其他為乙類建筑。4.2.1遼寧省各市、縣建筑氣候分區(qū)應按附錄A表A.0.1和表A.0.2確定;各主要城鎮(zhèn)公共建筑節(jié)能計算氣象參數應按附錄A表A.0.2采用。4.2.2建筑的體形系數應小于或等于0.40。當不能滿足本條文規(guī)定時,必須按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定進行權衡判斷。4.2.3外墻與屋面的熱橋部位的內表面溫度不應低于冬季室內空氣露點溫度。4.2.4建筑每個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墻)墻面積比不應大于0.70。當窗(包括透明幕墻)墻面積比小于0.40時,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的可見光透射比不應小于0.40。當不滿足本條文的規(guī)定時時,必須按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定權衡判斷,判定外圍護結構總體熱工性能。4.2.5屋頂透明部分的面積比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甲類建筑不應大于屋頂總面積的30%;2乙類建筑不應大于屋頂總面積的20%;3乙類建筑超過屋頂總面積的20%時,必須按照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定進行權衡判斷。4.2.6外窗的可開啟面積,不應小于外墻總面積(包括窗和透明幕墻面積)的12%,當外窗總面積小于外墻總面積(包括窗和透明幕墻面積)的12%時,外窗應全部可開啟。透明幕墻應具有可開啟部分或有通風換氣裝置。4.2.7建筑物主出入口的外門,應設置門斗或其他減少冷風進入的設施;高層建筑的平面設計,宜采取能控制的防止冬季煙囪效應的措施。4.2.8建筑總平面布置和建筑平面設計,應合理確定冷熱源和風機房的位置,盡可能縮短冷、熱水系統(tǒng)和風系統(tǒng)的輸送距離。4.2.9公共建筑中的房間采暖溫度≤10℃時,該房間與其他房間之間的圍護結構應按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隔墻或樓板的傳熱系數限值設計;地下室的房間采暖溫度≤10℃時,地下室的圍護結構可按下列規(guī)定執(zhí)行:外墻的熱阻應R≥1.80(m2·K)/W,地面可不按節(jié)能構造設計。4.3.1甲類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和其他熱工指標應符合表4.3.1-1、4.3.1-2的規(guī)定。如果其中有一項不符合標準規(guī)定,必表4.3.1-1甲類建筑屋頂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限值透明部分與屋面總面積之比M遮陽系數非透明部分透明部分非透明部分透明部分M≤0.200.20<M≤0.250.25<M≤0.30注:(1)M——屋頂透明部分(窗)的面積與屋面總面積之比;(2)嚴寒I(C)區(qū)屋頂透明部分遮陽系數SC,因不設遮陽,故無要求。表4.3.1-2甲類建筑外墻、窗等圍護結構傳熱系數限值圍護結構部位I(C)區(qū)傳熱系數K外墻(包括非透明幕墻)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隔墻或樓板外窗(包括透明幕墻)傳熱系數K(東、南、西向)傳熱系數K(東、南、西向)單一朝明幕墻)M≤0.20不限制不限制0.20<M≤0.30不限制不限制0.30<M≤0.40不限制0.40<M≤0.500.50<M≤0.70注:1M為窗墻面積比;2有外遮陽時,遮陽系數=玻璃的遮陽系數×外遮陽的遮陽系數;無外遮陽時,遮陽系數=玻璃的遮陽系數;外遮陽的遮陽系數計算方法詳見附錄C;3外墻的傳熱系數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傳熱系數Km;4北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墻)的遮陽系數SC值不限制。4.3.2乙類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和其他熱工指標,應符合表4.3.2-1、4.3.2-2的規(guī)定。如果其中有一項不符合標準規(guī)定,必須按照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定權衡判斷,判定外圍護結構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節(jié)能要求。表4.3.2-1乙類建筑外窗及屋頂透明部分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限值外窗(包括透明幕墻)體形系數S≤0.300.30<S≤0.40傳熱系數遮陽系數SC(東、南、西)遮陽系數SC(東、南、西)單一朝明幕墻)M≤0.2不限制不限制0.2<M≤0.3不限制不限制0.3<M≤0.4不限制不限制0.4<M≤0.50.5<M≤0.7續(xù)表4.3.2-1體形系數體形系數S≤0.300.30<S≤0.40遮陽系數SC單一朝明幕墻)M≤0.20.2<M≤0.30.3<M≤0.40.4<M≤0.50.5<M≤0.7遮陽系數SC不限制不限制不限制不限制傳熱系數外窗(包括透明幕墻)屋頂透明部分注:1S一體型系數,M-窗墻面積比;2有外遮陽時,遮陽系數=玻璃的遮陽系數×外遮陽的遮陽系數;無外遮陽時,遮陽系數=玻璃的遮陽系數;外遮陽的遮陽系數計算方法詳附錄C;3北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墻)的遮陽系數SC值不限制。S≤0.300.30<S≤0.40S≤0.300.30<S≤0.40屋面注:外墻的傳熱系數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傳熱系數Km;4.3.3地面和地下室外墻熱阻,應符合表4.3.3的規(guī)定。氣候區(qū)屬部位地面:周邊地面(距外墻內表面2m以內地面)非周邊地面地下室外墻(與土壤接觸部分)地面:周邊地面(距外墻內表面2m以內地面)非周邊地面地下室外墻(與土壤接觸部分)②地下室外墻熱阻——與室外土壤接觸的墻體各層材料熱阻之和。③地下室內采暖設計溫度t;。1外窗的氣密性不應低于《建筑外門窗氣密性、水密、抗風壓性能分及檢測方法》GB/T7106中規(guī)定的6級。2透明幕墻(包括屋頂透明部分)的氣密性能不應低于《建筑幕墻》GB/T21086的規(guī)定,建筑幕墻開啟部分和整體氣密性能不應低于3級。4.4.1外圍護墻體保溫應采用外保溫體系。當難以實施外保溫時,可采用其他保溫構造做法,且結構性熱橋的內表面溫度(在冬季)必須大于冬季室內設計溫、濕度條件下的露點溫度。1陽臺、雨蓬、外墻陽臺底板及欄板、空調機擱板、附壁柱、凸窗、裝飾線等應采取保溫措施;2門、窗框外側周邊墻面應保溫,門、窗框與墻間的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抗?jié)B材料填實;3不同材料的接縫處應做好防水處理,外圍護結構懸挑構件、洞口部位應做構造防水;4外圍護墻體應按照《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的規(guī)定進行內部冷凝受潮驗算;5全玻幕墻位于樓層梁板及窗檻墻處為“非透明幕墻”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胺峭该髂粔Α辈课坏膫鳠嵯禂祽c外墻主斷面的傳熱系數相一致。4.4.3圍護墻體外保溫系統(tǒng)及裝飾防火設計,應符合有關消防安5節(jié)能設計判定5.0.1設計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判定,應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圍護結構性能指標要求和采暖、空調和通風指標、照明指標要求。5.0.2甲、乙類建筑應嚴格執(zhí)行本標準4.2、4.3中相應條款的規(guī)定,當圍護結構的性能指標符合表4.3.1-1、4.3.1-2或表4.3.2-1、4.3.2-2規(guī)定的指標限值,可直接判定該設計建筑的圍5.0.3甲類或乙類建筑圍護結構性能指標中有任何一項不滿足表B規(guī)定進行外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判定設計建筑的外圍護結構為節(jié)能設計。5.0.4設計建筑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符合5.0.2條或5.0.3條規(guī)定,并應符合采暖、空調和通風節(jié)能設計的強制性條文規(guī)定要求,則判定該設計為節(jié)能建筑設計。6采暖、空氣調節(jié)和通風節(jié)能設計6.1.1施工圖設計階段,必須以房間或區(qū)域為單位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作為選擇末端設備、確定管道直徑、選擇冷熱源設備的基本依據。在施工圖設計說明中應標注建筑物的冷、熱負荷指標。6.1.2嚴寒地區(qū)的公共建筑,不宜采用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進行冬季采暖。冬季宜設熱水集中采暖系統(tǒng),空調系統(tǒng)可以用于輔助供熱。對于寒冷地區(qū),應根據建筑等級、采暖期天數、能源消耗量和運行費用等因素,經技術經濟綜合分析比較后確定是否另設置熱水集中采暖系統(tǒng)。6.1.3集中采暖系統(tǒng)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取值,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集中采暖系統(tǒng)室內設計計算溫度,不宜高于表3.0.1-1的數值;采用低溫輻射采暖系統(tǒng)時采暖室內設計溫度應降低2℃2空調系統(tǒng)室內設計計算參數,不宜高于表3.0.1-2的規(guī)定。1采用區(qū)域性冷源和熱源時,在每棟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熱源入口處,應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2冷、熱源站房總管上應設置總冷、熱量計量裝置。3公共建筑內部歸屬不同使用單位的各部分,應分別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6.2.2公共建筑內的高大空間,如大堂、候車、候機、展廳等處,宜采用輻射采暖方式,或用輻射采暖方式作為補充。1集中采暖系統(tǒng)應能保證進行分室(區(qū))進行自動室溫調2嚴格進行水力平衡計算,并正確使用水力平衡裝置,使并聯環(huán)路之間(不包括共同段)的壓力損失相對差額不大于3采用垂直雙管式系統(tǒng)時,應采取帶有阻力可以預調的閥門裝置防止重力作用水頭引起的垂直水力失調。1根據房間采暖熱負荷和散熱器生產廠家提供的技術資料2應從房間采暖熱負荷中,扣除室內明裝管道的散熱量;3散熱器的散熱面積還應滿足室溫調節(jié)需求及供熱運行調6.2.6公共建筑集中熱水采暖系統(tǒng)的每組(或每個房間)散熱器或輻射采暖地板每個環(huán)路,應配置與系統(tǒng)特性相適應的、調節(jié)性能可靠的溫控閥或手動調節(jié)閥。2工程設計中可采用設計工況下的指標,按下式計算耗電H—水泵設計工況點的揚程,m;△,—設計供回水溫度差℃,按照設計要求選??;η—水泵設計工況點的水泵效率,%;3耗電輸熱比(EHR)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的限值要求:式中L—室外供熱管線總長度(包括全供、回水管),m;α-包括局部阻力因素在內的沿程比壓降,按表6.2.7取值。0.01150.00920.00691采暖供熱管道保溫厚度應采用經濟厚度計算方法確定。2在建筑供熱區(qū)域內的采暖供熱管道保溫厚度亦可按本標準附錄D的規(guī)定選用。6.3.1使用時間、溫度、濕度等要求不同的空調區(qū)域不應劃分在同一個空調風系統(tǒng)中,并應設置集中或分區(qū)、分室自動室溫控制6.3.2房間面積或空間較大、人員較多或有必要集中進行溫、濕度控制的空氣調節(jié)區(qū),其空調系統(tǒng)宜采用全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不宜采用風機盤管系統(tǒng)。6.3.3設計全空氣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并當功能上無特殊要求時,應采用單風道送風方式。6.3.4公共建筑規(guī)模較大,空調負荷存在明顯內、外分區(qū)特征時,空調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下列節(jié)能要求:1應根據室內進深、分隔、朝向、樓層以及圍護結構特點等因素劃分建筑物空調內、外區(qū);2內、外區(qū)宜分別設置系統(tǒng)或末端裝置;3對于有較大內區(qū),且常年有穩(wěn)定的大量余熱的辦公、商業(yè)等建筑,宜根據技術經濟分析采用能夠回收余熱的空調系統(tǒng);6.3.5設計定風量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時,宜采取實現全新風運行或可調新風比的措施,同時設計相應的排風系統(tǒng)??照{系統(tǒng)的工況轉換與新風量的控制,宜采用新風和回風的焓值控制方法。6.3.6下列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宜采用變風量空調系統(tǒng)型式:1同一個空調風系統(tǒng)中,各空調區(qū)的冷、熱負荷差異和變化大、低負荷運行時間較長,且需要分別控制各空調區(qū)溫度;2建筑內區(qū)全年需要送冷風。6.3.7設計變風量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時,其空氣處理機組的風機宜采用變頻調速等節(jié)能運行方式。在設計文件中應標明每個變風量末端裝置的最小送風量。6.3.8在人員密度相對較大且變化較大的房間,宜采用新風需求控制。即根據室內空氣CO?濃度檢測值增加或減少新風量,使CO?濃度始終保持在衛(wèi)生標準規(guī)定的限值內。6.3.9空調、通風系統(tǒng)在冬季和過渡季應最大限度地采用新風冷源。室內、外條件允許時,采用夜間通風方法降低晝間空調能6.3.10當采用人工冷、熱源對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進行預熱或預冷運行時,新風系統(tǒng)應能關閉;當采用室外空氣進行預冷時,宜利用6.3.11設計風機盤管系統(tǒng)加新風系統(tǒng)時,新風宜直接送入各空氣調節(jié)區(qū),不宜經過風機盤管機組后再送出。6.3.12建筑頂層、或者吊頂上部存在較大發(fā)熱量、或者吊頂空間較高時,不宜直接從吊頂內回風。6.3.13空調風系統(tǒng)不應設計土建風道作為空調系統(tǒng)的送風道和已經進行過冷、熱處理的新風送風道。不得已而使用土建風道時,必須采取可靠的防漏風和絕熱措施。6.3.14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除空氣處理過程中需要采用噴水濕處理或水蓄冷等情況外,均應采用閉式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2只要求按季節(jié)進行供冷和供熱轉換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應采用兩管制水系統(tǒng);3全年運行過程中,供冷和供熱工況頻繁交替轉換或需同時使用的空調系統(tǒng),宜采用四管制水系統(tǒng);4系統(tǒng)較小或各環(huán)路負荷特性或壓力損失相差不大時,宜采用一次泵系統(tǒng);在經過包括設備的適應性、控制系統(tǒng)方案等技術論證后,在確保系統(tǒng)運行安全可靠且具有較大的節(jié)能潛力和經濟性的前提下,一次泵系統(tǒng)可采用變流量運行方式;5系統(tǒng)較大、阻力較高、各環(huán)路負荷特性或壓力損失相差懸殊時,宜采用二次泵系統(tǒng)。二次泵系統(tǒng)宜根據流量需求的變化采用變流量調節(jié)方式;6冷水機組的冷水供回水設計溫差不應小于5℃。在技術可靠、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宜加大冷水供、回水溫差;7空調水系統(tǒng)的定壓和膨脹宜采用高位膨脹水箱方式;8選擇兩管制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水泵時,應滿足冬、夏工況循環(huán)水泵處于節(jié)能運行狀態(tài)。冷水循環(huán)泵和熱水循環(huán)泵宜分別設置;9應合理劃分和均勻布置環(huán)路和水力平衡計算,并在計算的基礎上,根據水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裝置。6.3.15空調冷卻水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具有過濾、緩蝕、阻垢、滅菌、滅藻等水處理功能。滿足國家現行標準及有關產品對冷卻水水質的要求;2冷卻塔應設置在空氣流通條件好的場所;3冷卻塔補水總管上設置水流量計量裝置;6.3.16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送風溫差應根據焓濕圖(h-d)表示的空氣處理過程計算確定??諝庹{節(jié)系統(tǒng)采用上送風氣流組織形式時,宜加大夏季設計送風溫差,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送風高度小于或等于5m時,送風溫差不宜小于5℃;2送風高度大于5m時,送風溫差不宜小于10℃;3采用置換通風方式時,不受限制。6.3.17建筑空間高度H≥10m、且體積V>10000m3時,宜采用分層空調系統(tǒng).6.3.18有條件時,空氣調節(jié)送風宜采用通風效率高、空氣齡短的置換通風型送風模式。6.3.19除特殊情況外,在同一個空氣處理系統(tǒng)中,不應同時有加熱和冷卻過程。6.3.20建筑內空調和通風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下列節(jié)能要求:1作用半徑不宜過大;豎向風系統(tǒng)所轄層數不宜超過10層;2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應按下式計算:式中Ws—單位風量的功耗,W/(m3h);p—風機全壓值,Pa;n,—包含風機、電機及傳動效率在內的總效率,%。3在設計文件中應標注風機全壓及最低總效率;4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不應大于表6.3.20中的數值。表6.3.20風機的最大單位風量耗功率WsW/(m3/h)系統(tǒng)形式辦公建筑商業(yè)、旅館建筑粗效過濾粗、中效過濾粗效過濾粗、中效過濾冷熱盤管合用的定風量系統(tǒng)0.420.480.450.52冷熱盤管分設的定風量系統(tǒng)0.470.530.510.58冷熱盤管合用的變風量系統(tǒng)0.580.640.620.68冷熱盤管分設的變風量系統(tǒng)0.630.690.670.74普通機械通風系統(tǒng)0.32注:1)普通機械通風系統(tǒng)中不包括廚房等需要特定過濾裝置的通風系統(tǒng);2)嚴寒地區(qū)增設預熱盤管時,單位風量耗功率可增加0.035W/(m3h);3)當空調機組內采用濕膜加濕方法時,單位風量耗功率可以再增加0.053W/(m3h);4)當采用熱回收裝置時,Ws數值可以根據熱回收裝置的阻力特性增加;6.3.21空調水系統(tǒng)循環(huán)水泵的輸送能效比(ER)應按下式計算,且不應不大于表6.3.21中規(guī)定值:△T一設計供回水溫度差℃;η—水泵設計工況點的效率,%。注:兩管制冷、熱水管道系統(tǒng)中的耗電輸熱比(EHR)限值采用6.2.7規(guī)定。6.3.22應通過水力計算,確定合理的采暖、空調冷熱水循環(huán)泵的流量和揚程,并確保水泵設計工作點在高效區(qū)。6.3.23空調冷、熱水管道絕熱層厚度的計算應按下列原則進行:1單熱管道應采用經濟厚度法計算,必要時也可按允許表面熱損失法計算;2單冷管道應按防結露方法計算,再按經濟厚度法核算,對比后取其中較大值;3冷熱合用管道,應分別按冷管道與熱管道的計算方法計算絕熱層厚度,對比后取較大值;4空調區(qū)域內空調冷、熱水管道絕熱層厚度亦可按本標準5非空調區(qū)域內空調冷、熱水管道絕熱層厚度可按推薦厚度選用。表6.3.24空調風管絕熱層的最小熱阻風管類型一般空調風管0.74低溫空調風管6.3.25空氣調節(jié)管道的絕熱層外,應設置隔汽層和保護層。1優(yōu)先采用自然通風排除室內的余熱、濕量或其他污染物;2自然通風不能滿足室內空間的通風換氣要求時,應設置3盡量利用通風消除室內余熱、濕,以縮短需要冷卻處理4優(yōu)化通風氣流組織,提高通風系統(tǒng)效率,應優(yōu)先采用局部排風,必要時輔以全面排風;5體育場比賽大廳等人員密集的高大空間,宜具備全面使用自然通風的條件,以滿足過渡季群眾活動的需要。6.4.2公共建筑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小熱量散失:1嚴寒地區(qū)門斗、門廳空間設置熱風幕等局部供熱設施改2所有通風系統(tǒng)與室外連接處應設置保溫密封措施;3控制中庭等高大空間溫度梯度,減少“煙囪效應”造成的熱量散失,改善室內溫度環(huán)境;6.4.3設有集中新風和排風系統(tǒng)的建筑,宜設置排風熱回收裝1排風熱回收裝置(全熱和顯熱)的額定熱回收效率不應低于60%;2新風和排風熱回收傳熱溫差不小于8℃,或根據技術經濟3新風和排風熱回收裝置的選擇應滿足新風處理的衛(wèi)生要求。條件允許時宜采用全熱回收裝置;4熱回收裝置應設置非使用工況的旁通管路。6.4.4有人員長期停留且不設置集中新風、排風系統(tǒng)的空調區(qū) (房間),宜在各空調區(qū)(房間)分別安裝帶熱回收功能的雙向換23226.4.5風系統(tǒng)應通過計算進行管路設計及設備參數選擇。風管路系統(tǒng)應設置完備的調節(jié)閥及控制裝置。6.4.6選配空氣過濾器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粗效過濾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50Pa(粒徑大于或等于5.0μm,效率:80%>E≥20%);終阻力小于或等于100Pa;2中效過濾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80Pa(粒徑大于或等于1.0μm,效率:70%>E≥20%);終阻力小于或等于160Pa;3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的過濾器應能滿足全新風運行的需要。6.5.1空調與采暖系統(tǒng)的熱、冷源宜采用集中設置的冷(熱)水機組或供熱、換熱設備。機組或設備的選擇應根據建筑規(guī)模、使用特征,結合當地能源結構及其價格政策、環(huán)保規(guī)定等按下列原則綜合論證后確定:1具有城市、區(qū)域供熱或工廠余熱時,宜作為采暖或空調2具有熱電廠的地區(qū),宜推廣利用電廠余熱的供熱技術;3具有充足的天然氣供應的地區(qū),宜推廣應用分布式熱電冷聯供和燃氣空調技術,實現電力和天然氣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4具有多種能源(熱、電、燃氣等)的地區(qū),宜采用復合式能源供冷、供熱技術;5有條件時應積極利用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熱技術。如太陽能、淺層地下水源、土壤源、污水源熱泵技術等。6.5.2除了符合下列情況之一外,不得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等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唯一熱源:1電力充足、供電政策支持和電價優(yōu)惠地區(qū)的建筑;2以供冷為主、采暖負荷極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提供熱源的3無集中供熱與燃氣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環(huán)?;蛳绹栏裣拗频慕ㄖ?;4夜間可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且蓄熱式電鍋爐不在日間用電高峰和平段時間啟用的建筑;5利用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地區(qū)的建筑;6內、外區(qū)合一的變風量系統(tǒng)中需要對局部外區(qū)進行加熱6.5.3鍋爐的額定熱效率,不應低于表6.5.3中的規(guī)定值;表6.5.3鍋爐額定熱效率鍋爐類型額定熱效率(%)燃煤(Ⅱ類煙煤)蒸汽、熱水鍋爐燃油、燃氣蒸汽、熱水鍋爐6.5.4燃油、燃氣或燃煤鍋爐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根據建筑對熱源的多種需求和負荷變化,合理確定鍋爐臺數和單臺鍋爐容量,以確保在最大負荷和變負荷工況下盡可能提高運行效率;2鍋爐臺數不宜少于2臺,當中、小型建筑設置1臺鍋爐能滿足熱負荷和檢修需要時,可設1臺;3應充分利用鍋爐產生的余熱。6.5.5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汽壓縮循環(huán)冷水(熱泵)機組,在額定制冷工況和規(guī)定條件下,性能系數(COP)不應低于表6.5.5的規(guī)定值;表6.5.5冷水(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額定制冷量(kW)活塞式/渦旋式螺桿式離心式活塞式/渦旋式風冷或蒸發(fā)冷卻螺桿式6.5.6蒸汽壓縮循環(huán)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性能系數(IPLV)不宜低于表6.5.6的規(guī)定。表6.5.6冷水(熱泵)機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額定制冷量(kW)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W/W)螺桿式528~1163>1163離心式注:IPLV值是基于單臺主機運行工況。6.5.7水冷式電動蒸汽壓縮循環(huán)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宜按下式計算和檢測條件檢測:IPLV=2.3%×A+41.5%×B+46.1%×C+10.1%×D式中A—10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30℃;B—7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26℃;C—5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23℃;D—2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19℃。6.5.8名義制冷量大于7100W、采用電機驅動壓縮機的單元式空氣調節(jié)機、風管送風式和屋頂式空調機組時,在名義制冷工況和規(guī)定條件下,其能效比(EER)不應低于表6.5.8中的規(guī)定。表6.5.8單元式機組能效比能效比(W/W)風冷式不接風管接風管水冷式不接風管接風管6.5.9蒸汽、熱水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及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組應選用能量調節(jié)裝置靈敏、可靠的機型,在名義工況下的性能參數應符合表6.5.9的規(guī)定。24表6.5.9溴化鋰吸收式機組性能參數機型名義工況性能參數冷(溫)水進1出口水溫度℃冷卻水進/出水溫度℃蒸汽壓單位制冷量蒸汽性能系數(W/W)制冷供熱蒸汽雙效≤1.31直燃供冷12/7供熱出口60注:直燃機的性能系數為:制冷量(供熱量)/[加熱源消耗量(以低位熱值計)+電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6.5.10冬季運行性能系數低于1.8時,不宜采用空氣源熱泵機組6.5.11冷水(熱泵)機組的單臺容量及臺數的選擇,應能適應空調負荷全年變化規(guī)律,滿足設計負荷及部分負荷要求。當冷負荷大于528kW時不宜少于2臺。6.5.12淺層地下水源熱泵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地下水源換熱系統(tǒng)應以水資源勘察為依據,并在設計文件中提供水資源論證結論;2地下水源換熱循環(huán)系統(tǒng)采用需求側控制,按照熱泵負荷變化控制水源水流量。6.5.13蓄冰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當地實施峰谷平電價政策,電力部門鼓勵采用移峰填谷的空調系統(tǒng);2蓄冰系統(tǒng)設計應以空調動態(tài)設計負荷計算為依據,實現空調負荷及用電負荷的移峰填谷功能;3采用自動控制系統(tǒng),根據空調負荷預測合理控制蓄冰、融冰過程。避免使用峰值電力,并最大化使用谷電力。6.5.14采用蒸汽為熱源,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應回收用汽設備產生的凝結水。凝結水回收系統(tǒng)應采用封閉系統(tǒng)。256.5.15在冬季或過渡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經技術經濟分析合理時,宜利用冷卻塔提供空調冷水。6.5.16當冷卻塔與冷卻循環(huán)泵的高差大于10m時,不應采用在冷卻水循環(huán)泵處設置低位開式冷卻水箱的冷卻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6.6.1集中采暖、空調與通風系統(tǒng),應進行監(jiān)測與控制。其內容包括參數檢測、參數與設備狀態(tài)顯示、自動調節(jié)與控制、工況自動轉換、能量計量以及中央監(jiān)控與管理等。具體內容應根據建筑功能相關標準系統(tǒng)類型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6.6.2甲類建筑空調、通風和冷、熱源系統(tǒng)的設備,宜設置中央監(jiān)測控制系統(tǒng)。并與樓宇自控系統(tǒng)聯接。6.6.3間歇運行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宜設置自動啟??刂蒲b置;控制裝置應具備按預定時間進行最優(yōu)啟停的功能。6.6.4設集中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公共建筑,根據計量需求分設樓層、室內區(qū)域、用戶和室的冷、熱量計量裝置;建筑群的每幢公共建筑及其熱、冷源站房,應設熱、冷量計量裝置。6.6.5冷、熱源系統(tǒng)的控制,應滿足以下節(jié)能配置要求:1對系統(tǒng)的冷、熱量的瞬時值和累計值進行監(jiān)測。冷水機組優(yōu)先采用由冷量優(yōu)化控制運行臺數的控制方式;2冷、熱源設備主機、換熱器、水泵、冷卻塔等設備連鎖啟停;3對供、回水溫度及流量進行控制及監(jiān)測;4對設備運行狀態(tài)進行監(jiān)測及故障報警;5集中采暖系統(tǒng)的熱源,應采用根據室外氣象條件自動調節(jié)供水溫度的裝置;6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水質控制。6.6.6總裝機容量較大、數量較多的大型工程熱、冷源機房,應采用機組群控制方式,通過優(yōu)化組合確定設備運行臺數,達到系統(tǒng)整體運行節(jié)能目的。266.6.7下列的水泵循環(huán)系統(tǒng)應根據末端負荷變化自動調整流量:1采用二次泵系統(tǒng)的空調水系統(tǒng),其負荷側二次循環(huán)水泵;2采用熱交換器間接供熱、供冷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負荷側的二次水循環(huán)泵。6.6.8風機盤管加新風空調系統(tǒng),應采用房間溫控器與水流通斷相結合的控制方式。6.6.9空調冷卻水系統(tǒng)應滿足下列控制要求:1冷水機組運行時,冷卻水最低回水溫度的控制;2冷卻塔風機的運行臺數控制和風機調速控制;3采用冷卻塔"免費"供應冷凍水時的供水溫度控制及防凍保護控制;4冷卻水水質控制;6.6.10空調風系統(tǒng)(包括空調機組的控制)應滿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2采用定風量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時,宜采用變新風比焓值控制方式;3采用變風量系統(tǒng)時,風機宜采用變速控制方式;4設備運行狀態(tài)的監(jiān)測及故障報警;5換熱盤管防凍保護;6過濾器的超壓報警或顯示。1采用可調新風比運行的系統(tǒng),宜根據室內、外焓值的比較,實現增大新風比或新風量控制;2在人員密度相對較大且變化較大的房間,宜采用新風需求控制。根據CO2濃度檢測值,實現最小新風量比或最小新風量控制。6.6.12地下停車庫的通風系統(tǒng),應根據使用情況(臺數)對通風機設置定時啟??刂?,或根據車庫內的CO濃度進行自動運行控制。2728297建筑照明節(jié)能設計7.1.1辦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7.1.1的規(guī)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guī)定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房間或場所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現行值普通辦公室9高檔辦公室、設計室會議室9營業(yè)廳文件整理、復印、發(fā)行室9檔案室877.1.2商業(yè)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7.1.2的規(guī)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guī)定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房間或場所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現行值一般商業(yè)營業(yè)廳高檔商業(yè)營業(yè)廳一般超市營業(yè)廳高檔商業(yè)營業(yè)廳7.1.3旅館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7.1.3的規(guī)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guī)定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表7.1.3旅館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一客房層走廊547.1.4醫(yī)院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7.1.4的規(guī)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guī)定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表7.1.4醫(yī)院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治療室、診室9候診室、掛號廳87病房659重癥監(jiān)護室97.1.5學校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應大于表7.1.5的規(guī)定。當房間或場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規(guī)定時,其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減。表7.1.5學校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功率密度(W/m2)對應照度值(Lx)教室、閱覽室9997.1.6設裝飾性燈具場所,可將實際采用的裝飾性燈具總功率的50%計入照明功率密度值的計算。7.1.7設有重點照明的商店營業(yè)廳,該樓層營業(yè)廳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每平方米可增加5W。7.2.1房間的采光系數或采光窗地面積比應符合《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T50033的規(guī)定。7.2.2有條件時,宜隨室外天然光的變化自動調節(jié)人工照明照7.2.3有條件時,宜利用各種導光和反光裝置將天然光引入室內進行照明。7.2.4有條件時,宜利用太陽能作為照明能源。A.0.1遼寧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氣候分區(qū)應按表A.0.1采用。表A.0.1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氣候分區(qū)氣候分區(qū)分區(qū)依據嚴寒地區(qū)(I區(qū))3800≤HDD18<5000寒冷地區(qū)(Ⅱ區(qū))2000≤HDD18<3800,CDD26≤90A.0.2遼寧省主要城鎮(zhèn)公共建筑節(jié)能計算氣象參數應按表A.0.2表A.0.2遼寧省主要城鎮(zhèn)公共建筑節(jié)能計算氣象參數城市氣候度日度日計算采暖期天(d)室外平均溫度室外平均相對濕度沈陽-4.5新民-4.3遼中-4.1康平-4.8法庫-4.9鐵嶺-5.0鐵嶺縣-4.9鐵法-4.8昌圖-5.5開原-5.66-7.2撫順-5.5撫順縣-5.6清原8-6.3新賓3-6.6桓仁5-4.9續(xù)表A.0.2城市氣候度日度日計算采暖期天(d)室外平均溫度室外平均相對濕度本溪本溪縣-5.2阜新-4.6阜新縣-4.5彰武-4.9遼陽-3.9遼陽縣-3.9燈塔市-4.1盤錦盤山-3.2-3.1鞍山-3.0海城-3.5-3.7-3.7營口-2.9大石橋-3.1-2.9蓋州-2.6錦州-2.5凌海-2.6-4.1-3.7黑山-3.9葫蘆島-2.3綏中建昌-3.5朝陽-3.1朝陽縣-3.1凌源-3.3續(xù)表A.0.2城市氣候度日度日計算采暖期天(d)室外平均溫度室外平均相對濕度-3.5-3.8-3.5丹東6-2.25-2.2鳳城-3.54-4.10.1旅順0.1長海5-0.2金州-0.5莊河8-2.0普蘭店7-1.7瓦房店-1.9注:根據遼寧省氣象局的1979~2008年30年55個氣象臺所數據資料整理。城鎮(zhèn)沈陽新民遼中法庫遼陽遼陽縣燈塔市撫順撫順縣清源新賓鐵嶺鐵嶺縣西豐鐵法開原昌圖康平本溪本溪縣桓仁阜新阜新縣彰武朝陽朝陽縣北票建平建昌凌源營口大石橋蓋州熊岳大洼盤錦盤山臺安鞍山海城鳳城錦州葫蘆島凌海北鎮(zhèn)黑山義縣綏中丹東東港莊河金州長海普蘭店瓦房店旅順屋頂非透明透明南向東向北向西向南向東向北向西向外門南向東向北向西向B.0.3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ε)在不同地區(qū)、或同一地區(qū)建筑物外圍護結構不同朝向其值也不同。由于建筑物的外圍護結構受太陽輻射和天空輻射的影響,其實際的傳熱量發(fā)生了改變。改變后的傳熱量與無天空輻射影響的原有傳熱量的比值,就是該地區(qū)該朝向建筑物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ε按表B.0.2規(guī)定B.0.4建筑物外圍護結構傳熱指標(Kw),按式B.0.4計算。式中:Kw—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的傳熱指標,W/m2·K;Wk—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的瓦度值,W/K;B.0.5非透明圍護結構主斷面的傳熱系數K與其修正系數4的乘積。外圍護結構的平均傳熱系數Km。Km=4·K(B.0.5)式中:K—外墻平均傳熱系數W/(m2·K);表B.0.5外墻主斷面?zhèn)鳠嵯禂档男拚禂低鈮鳠嵯禂迪拗礙m外保溫夾心保溫普通窗普通窗普通窗0.50<K≤0.550.45<Km≤0.500.40<Km≤0.450.35<K≤0.402.1Km≤0.352.1C.0.1水平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和垂直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應按下列公式計算確定:水平遮陽板:SDH=a?PF2+b?PF+1遮陽板外挑系數:式中SD—水平遮陽板夏季外遮陽系數;SD—垂直遮陽板夏季外遮陽系數;PF—遮陽板外挑系數,當計算出的PF>1時,取水平遮陽水平遮陽垂直遮陽水平遮陽水平遮陽氣候區(qū)遮陽裝置計算系數東南西北寒冷Ⅱ水平遮陽垂直遮陽a注:1其他朝向的計算系數按上表中接近的朝向選取;2表中的數據為夏季平均值。C.0.2水平遮陽板和垂直遮陽板組合成的綜合遮陽,其外遮陽系數值應取水平遮陽板和垂直遮陽板的外遮陽系數的乘積。C.0.3窗口前方所設置的與窗平行的擋板(或花格)遮陽的外遮陽系數應按下式計算確定。SD=1-(1-η)(1-η*)(C.0.3)式中SD—窗口前方設置的與窗平行的擋板(或花格)等的外遮陽系數;η—擋板輪廓透光比。即窗口面積減去擋板輪廓由太陽光線投影在窗口上所產生的陰影面積后的剩余面積與窗口面積的比值。擋板各朝向的輪廓透光比,按該朝向上的4組典型太陽光線射入角,采用平行光投射方法分別計算或實驗測定,其輪廓透光比取4個透光比的平均值。典型的太陽入射角按表C.0.3-1選用;η*—擋板構造透射比按表C.0.3-2選用。窗口朝向南東、西北4組太陽高度角0000太陽方位角00擋板的材質及構造混凝土、金屬類擋板0.1厚帆布、玻璃鋼類擋板深色玻璃、有機玻璃類擋板淺色玻璃、有機玻璃類擋板金屬或其他非透明材料制作的花格、百葉窗類構造C.0.4幕墻的水平遮陽可轉換成水平遮陽加擋板遮陽,垂直遮陽可轉化成為垂直遮陽加擋板遮陽,如圖C.0.4所示。圖中標注的尺寸A和B用于計算水平遮陽和垂直遮陽板的外挑系數PF,C為擋板的高度或寬度。擋板遮陽的輪廓透光比η可以近似取幕墻水平遮陽幕墻垂直遮陽C.0.5外窗、透明幕墻和屋頂透明部分可見光透過率、遮陽系數和傳熱系數。1外窗、透明幕墻、屋頂透明部分的遮陽系數SC,見表C.0.5-1。表C.0.5-1外窗、透明幕墻及屋頂透明部分顏色和遮陽系數SC可見光(%)太陽能(%)著色中空玻璃8.588熱反射中896969輻射率≤0.25Low-E中空玻璃(在線)88輻射率 9注:外窗、透明幕墻及屋頂透明部分的遮陽系數SC計算:1)有外遮陽SC=玻璃遮陽系數×(1-窗框面積比)×外遮陽系數;2)無外遮陽SC=玻璃遮陽系數×(1-窗框面積比)。402外窗、透明幕墻中空玻璃系數傳熱系數K。、K。,見表C.0.5-2。表C.0.5-2外窗、透明幕墻中空玻璃傳熱系數K,及窗的傳熱系數K透明玻璃種類玻璃間凈距mm玻璃間層氣體玻璃傳熱系數K框材外窗、透明幕墻傳熱系數K。中空玻璃6空氣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輻射率Low-E中空玻璃(在線)6空氣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9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6氬氣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414342續(xù)表C.0.5-2透明玻璃種類玻璃間凈距mm玻璃間層氣體玻璃傳熱系數K框材外窗、透明幕墻傳熱系數K。2.輻射率Low-E中空玻璃(在線)9氬氣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輻射率中空玻璃(離線)空氣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氬氣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雙銀Low-E中空玻璃空氣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氬氣塑料鋁合金PA斷橋鋁合金附錄D建筑物內空氣調節(jié)冷、熱水管的經濟絕熱厚度表D.0.1建筑物內空氣調節(jié)冷、熱水管的經濟絕熱厚度絕熱材料管道類型離心玻璃棉柔性泡沫橡塑公稱直徑(mm)厚度(mm)公稱直徑(mm)厚度(mm)單冷管道7℃~常溫)按防結露要求計算DN40~DN100熱或冷熱合用管道5~80℃)DN50~100DN70~DN150DN125~2501)絕熱材料的導熱系數λ:式中t-絕熱層的平均溫度(℃);2)單冷管道和柔性泡沫橡塑保冷的管道均應按防結露要求驗算。3)當采用其他絕熱材料時,應根據實際導熱系數進行修正計算。附錄E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判定計算表工程號工程名稱設計建筑屋頂透明部分與屋頂面積之M限值南東西北設計建筑標準限值傳熱系數遮陽系數傳熱系數遮陽系數M≤0.20≤一0.20<M≤0.25≤一0.25<M≤0.30≤一M≤0.20≤0.20<M≤0.25≤0.25<M≤0.30≤≤一≤一≤一≤一≤≤≤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挑樓板、底層地板≤一≤一≤一主持人表E.0.1-2乙類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判定表工程號工程名稱建筑面積(m2)建筑外積(m2)建筑體積體形系數S設計建筑窗墻比單一朝向窗墻設計建筑屋頂透明分與屋頂總面積之M東南西北圍護結構設計建筑體形系數傳熱系數K遮陽系數S≤0.300.30<S≤0.40傳熱系數遮陽系數傳熱系數遮陽系數屋頂非透明部分≤ ≤屋頂透明部分≤≤外墻≤一≤外窗窗墻面積比≤不限制≤不限制0.20<窗墻面積比≤0.30≤不限制≤不限制0.30<窗墻面積比≤0.40≤≤0.40<窗墻面積比≤0.50≤≤0.50<窗墻面積比≤0.70≤≤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底層地板≤一≤—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隔墻或樓板≤≤一設計建筑的傳熱系K、遮陽系小于傳熱系數系數限值SC。主持人審定人審核人4647表E.0.1-3設計建筑建圍護結構熱傳熱指標計算表圍護結構傳熱計算圍護結構傳熱系數修正傳熱系數傳熱面積E;KF;嚴寒區(qū)寒冷區(qū)屋頂透明部分屋頂非透明部分外墻南東西北外窗窗墻面積比≤0.2南東西北0.3<窗墻面積比≤0.3南東西北0.3<窗墻面積比≤0.4南東西北0.4<窗墻面積比≤0.5南東西北0.5<窗墻面積比≤0.7南東西北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外圍護結構傳指標K計算審定審核附錄F面積和體積的計算F.0.1建筑面積(A。),應按各層外墻外包線圍成的平面面積總和計算(含半地下室的面積)。F.0.2建筑體積(V),應按與計算建筑面積所對應的建筑物外表面和底層地面所圍成的體積計算。F.0.3屋頂面積,應按支撐屋頂的外墻外包線圍成的面積計算。F.0.4外墻面積,應按不同朝向分別計算。某一朝向的外墻面積,由該朝向的外表面積減去外門、窗洞口面積構成。F.0.5外窗面積應按不同朝向分別計算,取洞口面積。F.0.6外門面積應按不同朝向分別計算,取洞口面積。F.0.7地面?zhèn)鳠崦娣e,應按周邊和非周邊分別計算。周邊地面系指由外墻內側算起向內2m范圍內的地面面積,余者為非周邊地F.0.8地板面積,應按外墻內側圍成的面積計算,并區(qū)分為接觸室外空氣的地板和不采暖地下室上部的地板。F.0.9凹凸墻面的朝向歸屬某朝向墻面有外凸部分時,如果凸出部分的長度(垂直于該朝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1.5m,則該凸出部分的全部外墻面積計入該朝向的外墻總面積;如果凸出部分的長度大于1.5m,則該凸出部分應按各自實際朝向計入各自朝向的外墻總面積;墻上窗的朝向的歸屬同外墻。某朝向墻面有內凹部分時,如果凹入部分的寬度(平行于該朝向的尺寸)小于5m,且凹入長度小于或等于凹入部分的寬度,則該凹入部分的全部外墻面積計入該朝向的外墻總面積。如果凹入部分的寬度(平行于該朝向的尺寸)小于5m,且凹入長度大于凹入部分的寬度,則該凹入部分的兩個側面外墻面積計入北向的外墻總面積,該凹入部分的正面外墻面積計入該朝向的外墻總面積。如果凹入部分的寬度大于或等于5m,則該凹入部分按各實際朝向計入各自朝向的外墻總面積。F.0.10內天井墻面的朝向歸屬內天井的高度大于等于內天井最寬邊長2倍時,內天井的全部外墻面積計入北向的外墻總面積。內天井的高度小于內天井最寬邊長的2倍時,內天井的外墻按各實際朝向計入各自朝向的外墻總面積。48本標準用詞說明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標準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5標準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zhí)行時,寫法為:“應符合……的規(guī)定(或要求)”或“應按……執(zhí)行”。492附錄E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直接判定計算表表E.0.1-1甲類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直接判定表工程號工程名稱建筑面積(m2)設計建筑窗墻比窗墻比限值設計建筑屋頂透明部分與屋頂總面積之比M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圍護結構設計建筑標準限值傳熱系數限值K遮陽系數屋頂非透明部分屋頂透明部分M≤0.20≤0.20<M≤0.25≤0.25<M≤0.30≤外墻(包括非透明幕墻)≤外窗窗墻面積比≤0.20≤0.20<窗墻面積比≤0.30≤0.30<窗墻面積比≤0.40≤0.40<窗墻面積比≤0.50≤0.50<窗墻面積比≤0.70≤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隔墻≤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樓板≤≥≥采暖地下室外墻熱阻R(m2·K/W)≥數SC應分別小于傳熱系數限值K和遮陽系數限值SC。主持人審定人審核人3表E.0.1-2乙類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直接判定表工程號工程號建筑面積(m2)建筑外表面積建筑體積(m3)體形系數S設計建筑窗墻比單一朝面積比設計建筑屋頂透明部分與屋頂總面積之比MM南北東西圍護結構設計建筑體形系數傳熱系數K遮陽系數S≤0.300.30<S≤0.40傳熱系數遮陽系數傳熱系數遮陽系數屋頂非透明部分≤≤屋頂透明部分≤≤外墻(包括非透明幕墻)≤≤外窗窗墻面積比≤0.20≤≤0.20<窗墻面積比≤≤0.30<窗墻面積比≤≤0.40<窗墻面積比≤≤0.50<窗墻面積≤≤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樓板≤≤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隔墻≤≤底層地面周邊非周邊采暖地下室外墻設計建筑的傳熱系K、遮陽系數SC,應分別小于傳熱系數限值K和遮陽系數限值SC。主持人審定人審核人4工程號工程名稱建筑面積(m2)窗墻面積比南北東西設計建筑(原型)建筑體積(m3)體形系數S參照建筑設計建筑(調整后)圍護結構傳熱量計算體形系數計算項目E設計建筑(原型)參照建筑設計建筑(調整后)0.30.3<SKFKFE,.4.FKF傳熱系數限值屋頂非透明部分≤≤透明部分≤≤外墻東≤≤西南北外窗窗墻面積比≤東≤≤西南北窗墻面積比≤0.30東≤≤西南北窗墻面積比≤東≤≤西南北窗墻面積比≤東≤≤西南北窗墻面積比≤0.70東≤≤西南北5工程號工程名稱建筑面積(m)窗墻面積比建筑南北東西設計建筑(原型)建筑外表面積(m2)建筑體積(m3)體形系數S參照建筑設計建筑(調整后)圍護結構傳熱量計算體形系數計算項目E設計建筑(原形)參照建筑設計建筑(調整后)0.3FKFKF傳熱系數限值外門透明部分非透明部分樓板≤非采暖與采暖房間之間≤樓板≤底層地面周邊R≥非周邊R≥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的“瓦度值”≥/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的耗熱指標K≥/1本表中各類數值由建筑專業(yè)計算。3ε,詳見本標準附錄B附表B.0.2。4標有“/”一欄為空格,不填數值。5A。一建筑面積(m2)。工程負責計算專業(yè)審定公共建筑節(jié)能(65%)設計標準條文說明 53 553室內環(huán)境節(jié)能設計計算參數 4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 7建筑照明節(jié)能設計 附錄C建筑外遮陽系數計算方法和外窗、透明幕墻的傳熱系數 1.0.1節(jié)約能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根本要求。我國建筑用能已超過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4,并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到1/3以上。公共建筑用能數量巨大,浪費嚴重。因此,抓緊公共建筑節(jié)能已是當務之急。遼寧省屬北方高緯度地區(qū),主要建筑能耗是冬季采暖、通風,兼顧夏季空氣調節(jié)。嚴寒地區(qū)的建筑能耗占社會能耗的30%左右,公共建筑耗能數量巨大,存在建筑節(jié)能潛力。2005年國家正式頒布《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遼寧省相繼出臺《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B21/T1477,對新建或改、擴建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進行了規(guī)范。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建筑節(jié)能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公共建筑的節(jié)能還有潛力。因此,公共建筑的建筑能耗量應在現在的基礎上再度降低,達到本標準規(guī)定的熱耗指標要求。本標準在2006年發(fā)布的遼寧省地方標準《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B21/T1477的基礎上進行編制,編制過程中強調了科學管理、智能監(jiān)控和提高暖通、空調系統(tǒng)的能效率比等實現公共建筑的節(jié)能65%目標。1.0.2本標準適用于各類公共建筑(暫不含已建的設計建筑節(jié)能率50%的建筑),包括采用和尚未采用采暖或空調的公共建筑,采暖能源包含采用煤、電、油、氣或地熱等自然能源,以及使用集中或分散供熱的熱源。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量,根據其所在地點的氣候條件、圍護結構及設備系統(tǒng)及使用情況的不同,有相當大的差別,但絕大部分都是用于采暖、通風、空調及照明用能。首先保證室內熱環(huán)境質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提高采暖、通風、空調和照明系統(tǒng)的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共公建筑的節(jié)能目標、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和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紤]到經濟、技術和建筑結構與保溫構造的實際情況,為了合理設定節(jié)能目標的基準值,并便于銜接與對比,本標準提出的建筑節(jié)能率65%,即在原節(jié)能設計標準節(jié)能50%的基礎上再節(jié)能30%。2.0.1采暖度日數為遼寧地區(qū)近期(1979~2008年30年55個氣象臺所數據資料整理)連續(xù)30年的滑動統(tǒng)計平均值。2.0.3透明幕墻是可見光能直接投射入室內的幕墻。除玻璃外,透明幕墻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透明材料。本標準中,安裝在常規(guī)的墻體外側的玻璃幕墻不作為玻璃幕墻處理。2.0.9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將原標準中的1℃改為1K,是為與本條的量綱W/(m2·K)統(tǒng)一,為更科學嚴密,也便于量綱分析、計算。2.0.12外圍護結構傳熱指標。為建筑物內外溫差為1K,圍護結構的計算傳熱量,在單位建筑面積中的平均值。單位W/(m2·K)。2.0.17空調系統(tǒng)運行時,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