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家開放大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試備考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年國家開放大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試備考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年國家開放大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試備考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年國家開放大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試備考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年國家開放大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試備考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國家開放大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試備考試題及答案解析所屬院校: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場號:________考生號:________一、選擇題1.地球內部結構主要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組成,其中地幔位于()A.地球表面B.地殼之下C.地核之上D.地球中心答案:B解析:地球內部結構分層分布,地殼是地球最外層的固體圈層,地幔位于地殼之下,是地球內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核位于地幔之下,是地球最內部的圈層。因此,地幔位于地殼之下。2.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是()A.晝夜更替B.四季變化C.晝夜長短變化D.地球公轉答案:A解析:地球自轉是指地球繞自身軸線旋轉的運動,自轉產生的直接地理現(xiàn)象是晝夜更替,即地球不同部位因自轉而交替經歷白天和黑夜。四季變化、晝夜長短變化是地球公轉產生的現(xiàn)象,地球公轉是地球繞太陽運動。3.地球公轉的軌道形狀是()A.正圓B.橢圓C.拋物線D.雙曲線答案:B解析:地球公轉的軌道不是正圓,而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種軌道形狀是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所描述的。4.地球大氣層中最主要的大氣成分是()A.氧氣B.氮氣C.二氧化碳D.水蒸氣答案:B解析: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大氣總體積的78%,其次是氧氣,約占21%。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雖然重要,但含量遠低于氮氣和氧氣。5.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化學元素是()A.氧B.硅C.鋁D.鐵答案:A解析: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化學元素是氧,約占地殼質量的46%;其次是硅,約27%;鋁含量約8%,鐵含量約5%。因此,氧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6.地幔的主要物質狀態(tài)是()A.固態(tài)B.液態(tài)C.氣態(tài)D.固液混合態(tài)答案:A解析:地幔位于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其主要物質狀態(tài)是固態(tài),但具有可塑性,能夠承受高溫高壓并緩慢流動。這種固態(tài)但能流動的特性是地幔的重要特征。7.地球內部的熱源主要來自()A.地球形成時的殘余熱量B.地幔物質的對流C.地核放射性元素衰變D.太陽輻射能答案:C解析:地球內部的熱源主要來自地核中放射性元素(如鈾、釷、鉀)的衰變,這些元素衰變釋放出大量熱量,維持著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地幔的對流。8.形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地殼運動B.地幔對流C.地核運動D.太陽活動答案:A解析:地震主要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特別是地殼板塊的相互作用,如碰撞、張裂等,導致巖石圈破裂和應力釋放,產生地震波。地幔對流和地核運動與地震發(fā)生沒有直接關系,太陽活動主要影響地球大氣層。9.形成大陸架的主要原因是()A.海底擴張B.海底沉降C.大陸板塊邊緣D.海洋沉積作用答案:C解析: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部分,通常位于大陸板塊邊緣,其寬度變化較大。大陸架的形成與大陸板塊邊緣的地質構造和沉積作用有關,是大陸地殼向海洋過渡的地帶。10.形成珊瑚礁的主要生物是()A.藻類B.珊瑚蟲C.??鸇.海星答案:B解析:珊瑚礁是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堆積形成的,珊瑚蟲屬于腔腸動物,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珊瑚礁的形成主要依賴于珊瑚蟲的骨骼生長和堆積。11.地球的赤道半徑約為()A.6357千米B.6371千米C.6434千米D.6471千米答案:B解析:地球的赤道半徑是地球半徑的一種,指從地球中心到赤道平面的距離。地球并非完美的球體,而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略扁的橢球體。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而赤道半徑略大于此數值,約為6378千米。在給出的選項中,6371千米是最接近赤道半徑實際數值的選項。12.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A.23小時56分B.24小時C.27小時D.30小時答案:B解析: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日,其時間長度約為23小時56分4秒。但由于地球同時在進行公轉,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天是指太陽日,即太陽連續(xù)兩次經過同一子午線的時間間隔,約為24小時。因此,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以太陽日計)大約是24小時。13.地球大氣層中最主要的熱量來源是()A.太陽輻射B.地球內能C.大氣環(huán)流D.水汽蒸發(fā)答案:A解析:地球大氣層的主要熱量來源是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地球輸送能量,這些能量被大氣層吸收和散射,從而加熱大氣。地球內能對大氣加熱的貢獻相對較小,大氣環(huán)流和水汽蒸發(fā)雖然對大氣溫度分布有重要影響,但不是大氣熱量的主要來源。14.地殼中含量第二豐富的化學元素是()A.氧B.硅C.鋁D.鐵答案:C解析: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化學元素是氧,約占地殼質量的46%。含量第二豐富的化學元素是硅,約占地殼質量的27%。鋁含量約8%,鐵含量約5%。因此,鋁是地殼中含量第二豐富的元素。15.地幔物質的主要組成是()A.巖石B.熔融巖石C.固態(tài)巖石D.液態(tài)巖石答案:A解析:地幔物質的主要組成是硅酸鹽巖石,這些巖石在高溫高壓下保持固態(tài),但具有可塑性,能夠承受高溫高壓并緩慢流動。地幔物質并非完全熔融,也不是純粹的液態(tài)或固態(tài),而是處于一種特殊的固態(tài)狀態(tài),稱為塑性狀態(tài)。16.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其中傳播速度較快的是()A.縱波B.橫波C.兩者速度相同D.兩者速度無關答案:A解析: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v波是質點振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一致的波,橫波是質點振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垂直的波。在地球內部,縱波的傳播速度通常比橫波快。這是因為縱波在介質中傳播時,介質的壓縮和稀疏變形較為容易,而橫波需要介質的剪切變形,而剪切變形比壓縮變形更難實現(xiàn)。17.大陸漂移說的主要提出者是()A.魯道夫·魏格納B.阿爾弗雷德·魏格納C.埃德溫·哈勃D.弗雷德里克·拉普拉斯答案:B解析:大陸漂移說是20世紀初由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魏格納通過研究大陸形狀、地質構造、古生物分布等證據,提出了大陸曾經相互連接并逐漸漂移到今天位置的理論。魯道夫·魏格納是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父親,埃德溫·哈勃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拉普拉斯是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與大陸漂移說無關。18.海洋底部地形最顯著的特征是()A.海洋盆地B.海洋山脈C.海洋平原D.海洋島嶼答案:A解析:海洋底部地形最顯著的特征是廣闊的海洋盆地。海洋盆地是地球表面最廣闊的depression,占據海洋總面積的很大一部分。海洋山脈、海洋平原和海洋島嶼雖然也是海洋底部地形的一部分,但它們在規(guī)模和分布上都不如海洋盆地顯著。19.珊瑚礁主要分布在()A.寒帶海域B.溫帶海域C.熱帶和亞熱帶海域D.極地海域答案:C解析: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這些地區(qū)水溫較高,陽光充足,適宜珊瑚蟲的生長。珊瑚蟲需要從海水中吸收二氧化碳和營養(yǎng)物質,并在其分泌的石灰質骨骼上生長。因此,珊瑚礁的形成與水溫、光照、營養(yǎng)物質等因素密切相關。20.地質年代劃分的基本單位是()A.時期B.完整個C.紀D.代答案:D解析:地質年代劃分的基本單位是代。地質年代是地質學家用來劃分地球歷史的一種時間單位,它代表了地球歷史上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代以下還有紀、時期、世等更小的地質年代單位。例如,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都是地質年代中的代。二、多選題1.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A.地殼B.地幔C.地核D.地幔和地核E.地殼和地幔答案:ABC解析:地球的內部結構通常分為三個主要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地球最外層的固體圈層,地幔位于地殼之下,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因此,地殼、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內部結構的三個主要部分。選項D和E只是部分圈層的組合,并不全面。2.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包括()A.晝夜更替B.經度差異C.地球形狀D.時區(qū)劃分E.四季變化答案:ABD解析:地球自轉是指地球繞自身軸線旋轉的運動,它產生了晝夜更替(A)、經度差異(B)和時區(qū)劃分(D)等地理現(xiàn)象。地球形狀(C)是地球本身的物理屬性,與自轉無直接關系。四季變化(E)是地球公轉產生的現(xiàn)象,而非自轉。3.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包括()A.氮氣B.氧氣C.二氧化碳D.水蒸氣E.惰性氣體答案:ABCD解析: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1%)、二氧化碳(約占0.04%)和水蒸氣(含量變化較大,但總量約占0.25%)。此外,大氣中還含有少量惰性氣體,如氬氣、氖氣等。因此,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惰性氣體都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4.地殼中的主要巖石類型包括()A.花崗巖B.片麻巖C.礦石D.大理巖E.板巖答案:ABDE解析:地殼中的主要巖石類型包括巖漿巖(如花崗巖A)、變質巖(如片麻巖B、大理巖D、板巖E)和沉積巖。礦石(C)是指含有有用礦物或金屬的巖石,它可以是巖漿巖、變質巖或沉積巖的一部分,但礦石本身并不是一種巖石類型。因此,花崗巖、片麻巖、大理巖和板巖是地殼中的主要巖石類型。5.地幔物質的主要狀態(tài)和特征包括()A.固態(tài)B.可塑性C.高溫高壓D.熔融狀態(tài)E.流動性答案:ABCE解析:地幔物質的主要狀態(tài)是固態(tài)(A),但與地殼巖石相比,地幔物質具有更高的溫度和壓力,因此具有可塑性(B),可以在長時間內緩慢流動(E)。這種流動是地球板塊運動和地震波傳播的重要原因。地幔物質并非完全熔融(D),而是處于一種特殊的固態(tài)狀態(tài),稱為塑性狀態(tài)。因此,固態(tài)、可塑性、高溫高壓和流動性是地幔物質的主要特征。6.形成地震的原因主要包括()A.地殼運動B.地幔對流C.隕石撞擊D.地核運動E.人類活動答案:ABE解析:地震主要是由地殼運動(A)引起的,特別是地殼板塊的相互作用,如碰撞、張裂等,導致巖石圈破裂和應力釋放,產生地震波。地幔對流(B)雖然對地殼運動有影響,但不是地震的直接原因。隕石撞擊(C)可以引起地震,但不是主要原因。地核運動(D)與地震發(fā)生沒有直接關系。人類活動(E),如地下核試驗、大規(guī)模工程建設等,也可以引起地震,但通常規(guī)模較小。因此,地殼運動、地幔對流的間接影響和人類活動是形成地震的主要原因。7.海洋底部地形的主要特征包括()A.海洋盆地B.海洋山脈C.海洋平原D.海洋溝E.海洋島嶼答案:ABDE解析:海洋底部地形的主要特征包括廣闊的海洋盆地(A)、綿延的海洋山脈(B)、深邃的海洋溝(D)以及散布的海洋島嶼(E)。海洋平原(C)雖然也是海洋底部地形的一部分,但通常指的是較淺的海域,其地形特征與深海盆地有所不同。因此,海洋盆地、海洋山脈、海洋溝和海洋島嶼是海洋底部地形的主要特征。8.珊瑚礁的形成條件和生物包括()A.熱帶和亞熱帶海域B.清潔的海水C.適當的鹽度D.珊瑚蟲E.藻類答案:ABCD解析:珊瑚礁主要形成于熱帶和亞熱帶海域(A),這些地區(qū)水溫較高,陽光充足,適宜珊瑚蟲的生長。珊瑚礁的形成還需要清潔的海水(B)和適當的鹽度(C),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珊瑚蟲(D)是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它們分泌的石灰質骨骼堆積形成礁體。藻類(E)在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yōu)樯汉飨x提供食物,并參與礁體的生長,但并非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因此,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清潔的海水、適當的鹽度和珊瑚蟲是珊瑚礁形成的主要條件和生物。9.地質年代劃分的依據主要包括()A.地層B.古生物化石C.地質事件D.年代數據E.地球形狀答案:ABCD解析:地質年代劃分的主要依據包括地層(A)、古生物化石(B)、地質事件(C)和年代數據(D)。地層是指地球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沉積巖層,不同地層通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年代。古生物化石是不同地質年代的重要標志,通過分析化石的種類和分布可以確定地層的年代。地質事件,如火山噴發(fā)、地震、造山運動等,也可以作為地質年代劃分的依據。年代數據,如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數據,可以提供更精確的地質年代信息。地球形狀(E)與地質年代劃分無關。因此,地層、古生物化石、地質事件和年代數據是地質年代劃分的主要依據。10.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A.地球表面由若干板塊組成B.板塊在地球內部物質對流的作用下運動C.板塊運動引起地震和火山活動D.板塊邊緣是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帶E.地球內部是均勻的答案:ABCD解析:板塊構造理論是解釋地球表面地殼結構和地質現(xiàn)象的一種理論,其主要內容包括:地球表面由若干板塊組成(A),這些板塊在地球內部物質對流(B)的作用下運動。板塊的運動會導致板塊邊緣的碰撞、張裂等,從而引起地震(C)和火山活動(D)。板塊邊緣,如洋中脊、俯沖帶等,是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帶(D)。地球內部并非均勻的(E),而是存在地殼、地幔、地核等不同圈層,這些圈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不同,導致了地球內部的復雜結構和運動。因此,地球表面由若干板塊組成、板塊在地球內部物質對流的作用下運動、板塊運動引起地震和火山活動、板塊邊緣是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帶是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內容。11.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A.地殼B.地幔C.地核D.地幔和地核E.地殼和地幔答案:ABC解析:地球的內部結構通常分為三個主要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地球最外層的固體圈層,地幔位于地殼之下,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因此,地殼、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內部結構的三個主要部分。選項D和E只是部分圈層的組合,并不全面。12.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包括()A.晝夜更替B.經度差異C.地球形狀D.時區(qū)劃分E.四季變化答案:ABD解析:地球自轉是指地球繞自身軸線旋轉的運動,它產生了晝夜更替(A)、經度差異(B)和時區(qū)劃分(D)等地理現(xiàn)象。地球形狀(C)是地球本身的物理屬性,與自轉無直接關系。四季變化(E)是地球公轉產生的現(xiàn)象,而非自轉。13.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包括()A.氮氣B.氧氣C.二氧化碳D.水蒸氣E.惰性氣體答案:ABCD解析: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1%)、二氧化碳(約占0.04%)和水蒸氣(含量變化較大,但總量約占0.25%)。此外,大氣中還含有少量惰性氣體,如氬氣、氖氣等。因此,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惰性氣體都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14.地殼中的主要巖石類型包括()A.花崗巖B.片麻巖C.礦石D.大理巖E.板巖答案:ABDE解析:地殼中的主要巖石類型包括巖漿巖(如花崗巖A)、變質巖(如片麻巖B、大理巖D、板巖E)和沉積巖。礦石(C)是指含有有用礦物或金屬的巖石,它可以是巖漿巖、變質巖或沉積巖的一部分,但礦石本身并不是一種巖石類型。因此,花崗巖、片麻巖、大理巖和板巖是地殼中的主要巖石類型。15.地幔物質的主要狀態(tài)和特征包括()A.固態(tài)B.可塑性C.高溫高壓D.熔融狀態(tài)E.流動性答案:ABCE解析:地幔物質的主要狀態(tài)是固態(tài)(A),但與地殼巖石相比,地幔物質具有更高的溫度和壓力,因此具有可塑性(B),可以在長時間內緩慢流動(E)。這種流動是地球板塊運動和地震波傳播的重要原因。地幔物質并非完全熔融(D),而是處于一種特殊的固態(tài)狀態(tài),稱為塑性狀態(tài)。因此,固態(tài)、可塑性、高溫高壓和流動性是地幔物質的主要特征。16.形成地震的原因主要包括()A.地殼運動B.地幔對流C.隕石撞擊D.地核運動E.人類活動答案:ABE解析:地震主要是由地殼運動(A)引起的,特別是地殼板塊的相互作用,如碰撞、張裂等,導致巖石圈破裂和應力釋放,產生地震波。地幔對流(B)雖然對地殼運動有影響,但不是地震的直接原因。隕石撞擊(C)可以引起地震,但不是主要原因。地核運動(D)與地震發(fā)生沒有直接關系。人類活動(E),如地下核試驗、大規(guī)模工程建設等,也可以引起地震,但通常規(guī)模較小。因此,地殼運動、地幔對流的間接影響和人類活動是形成地震的主要原因。17.海洋底部地形的主要特征包括()A.海洋盆地B.海洋山脈C.海洋平原D.海洋溝E.海洋島嶼答案:ABDE解析:海洋底部地形的主要特征包括廣闊的海洋盆地(A)、綿延的海洋山脈(B)、深邃的海洋溝(D)以及散布的海洋島嶼(E)。海洋平原(C)雖然也是海洋底部地形的一部分,但通常指的是較淺的海域,其地形特征與深海盆地有所不同。因此,海洋盆地、海洋山脈、海洋溝和海洋島嶼是海洋底部地形的主要特征。18.珊瑚礁的形成條件和生物包括()A.熱帶和亞熱帶海域B.清潔的海水C.適當的鹽度D.珊瑚蟲E.藻類答案:ABCD解析:珊瑚礁主要形成于熱帶和亞熱帶海域(A),這些地區(qū)水溫較高,陽光充足,適宜珊瑚蟲的生長。珊瑚礁的形成還需要清潔的海水(B)和適當的鹽度(C),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珊瑚蟲(D)是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它們分泌的石灰質骨骼堆積形成礁體。藻類(E)在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yōu)樯汉飨x提供食物,并參與礁體的生長,但并非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因此,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清潔的海水、適當的鹽度和珊瑚蟲是珊瑚礁形成的主要條件和生物。19.地質年代劃分的依據主要包括()A.地層B.古生物化石C.地質事件D.年代數據E.地球形狀答案:ABCD解析:地質年代劃分的主要依據包括地層(A)、古生物化石(B)、地質事件(C)和年代數據(D)。地層是指地球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沉積巖層,不同地層通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年代。古生物化石是不同地質年代的重要標志,通過分析化石的種類和分布可以確定地層的年代。地質事件,如火山噴發(fā)、地震、造山運動等,也可以作為地質年代劃分的依據。年代數據,如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數據,可以提供更精確的地質年代信息。地球形狀(E)與地質年代劃分無關。因此,地層、古生物化石、地質事件和年代數據是地質年代劃分的主要依據。20.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A.地球表面由若干板塊組成B.板塊在地球內部物質對流的作用下運動C.板塊運動引起地震和火山活動D.板塊邊緣是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帶E.地球內部是均勻的答案:ABCD解析:板塊構造理論是解釋地球表面地殼結構和地質現(xiàn)象的一種理論,其主要內容包括:地球表面由若干板塊組成(A),這些板塊在地球內部物質對流(B)的作用下運動。板塊的運動會導致板塊邊緣的碰撞、張裂等,從而引起地震(C)和火山活動(D)。板塊邊緣,如洋中脊、俯沖帶等,是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帶(D)。地球內部并非均勻的(E),而是存在地殼、地幔、地核等不同圈層,這些圈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不同,導致了地球內部的復雜結構和運動。因此,地球表面由若干板塊組成、板塊在地球內部物質對流的作用下運動、板塊運動引起地震和火山活動、板塊邊緣是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帶是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內容。三、判斷題1.地球的自轉軸是固定不動的,始終指向北極星。()答案:錯誤解析:地球的自轉軸并非固定不動的,而是會發(fā)生緩慢的進動,就像陀螺旋轉時其軸會發(fā)生搖擺一樣。這種進動使得地球自轉軸指向的天空位置會發(fā)生周期性的變化,大約每26000年繞一個小圓圈。因此,地球自轉軸并非始終指向北極星,而是會在天空中緩慢移動。導致北美洲在21世紀初曾經短暫地失去了北極星這一現(xiàn)象,就是因為地球自轉軸的進動。2.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層能夠吸收大部分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答案:正確解析: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層位于平流層,它能夠吸收大部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特別是對生物有害的UV-B和UV-C射線。臭氧層就像一道屏障,阻止了大部分有害紫外線到達地球表面,從而保護了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線的傷害。如果臭氧層被破壞,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將面臨嚴重威脅。3.地殼是地球內部最堅硬、密度最大的圈層。()答案:錯誤解析:地殼是地球內部最外層的固體圈層,但其密度和硬度并不是地球內部最大的。地核,特別是外核,是地球內部密度最大、溫度最高的部分。地幔雖然也處于固態(tài),但其密度和硬度通常低于地核。因此,說地殼是地球內部最堅硬、密度最大的圈層是不準確的。4.地幔物質主要是固態(tài),但在高溫高壓下可以像液體一樣流動。()答案:正確解析:地幔物質在高溫高壓下具有可塑性,雖然其宏觀形態(tài)表現(xiàn)為固態(tài),但在漫長的地質時間尺度上,地幔物質可以像非常粘稠的液體一樣發(fā)生緩慢的流動。這種流動是地球板塊運動和地幔對流的主要原因。地幔的這種特性對于理解地震波傳播、地殼板塊運動等地質現(xiàn)象至關重要。5.地震波中的P波(縱波)傳播速度比S波(橫波)慢。()答案:錯誤解析: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在地球內部介質中,縱波的傳播速度通常比橫波快。這是因為縱波是質點振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一致的波,介質只需要發(fā)生壓縮和稀疏變形即可傳播;而橫波是質點振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垂直的波,介質需要發(fā)生剪切變形才能傳播,剪切變形比壓縮變形更難實現(xiàn)。因此,P波的傳播速度一般快于S波。6.海洋盆地是地球海洋底部最廣闊、最年輕的地形區(qū)。()答案:正確解析:海洋盆地,特別是洋中脊兩側的洋盆,是地球海洋底部最廣闊的地形區(qū),占據了海洋總面積的很大一部分。同時,海洋盆地也是地球洋殼最年輕的地形區(qū),因為它們主要形成于洋中脊的火山活動,隨著洋殼的生成和向外擴張而不斷擴展和變新。與大陸邊緣的海溝等古老地形相比,海洋盆地確實更年輕。7.珊瑚礁主要是由珊瑚蟲的骨骼堆積形成的,因此珊瑚礁只能在溫暖、清澈、鹽度適宜的海水中生長。()答案:正確解析:珊瑚礁是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堆積形成的。珊瑚蟲需要生活在水溫較高(通常在20℃以上)、海水清澈、光照充足、鹽度適宜(通常在35‰左右)的海水中才能正常生長和繁殖。這些環(huán)境條件對于珊瑚礁的形成和發(fā)育至關重要。如果水溫過低、海水渾濁、光照不足或鹽度不適宜,珊瑚蟲就無法生存,珊瑚礁也就無法形成。8.地質年代劃分的主要依據是地層和古生物化石,年代數據只是輔助手段。()答案:錯誤解析:地質年代劃分的主要依據確實是地層(巖層的順序和接觸關系)和古生物化石(化石種類的演化順序和分布),這種方法被稱為相對地質年代測定法。然而,年代數據(如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數據)是確定地質年代絕對年齡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為相對地質年代提供精確的時間標尺。在現(xiàn)代地質年代劃分中,地層、古生物化石和年代數據是相互結合、相互驗證的,年代數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輔助手段。9.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各大板塊是獨立、靜止的單元。()答案:錯誤解析:板塊構造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地球的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若干個巨大的、rigid塊段,即構造板塊。這些板塊并非獨立、靜止的單元,而是在地球內部物質對流的作用下,不斷地相互移動、碰撞、張裂,形成各種地質現(xiàn)象,如地震、火山活動、造山運動等。板塊的運動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礎和核心。10.地球內部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形成時的殘余熱量和地核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答案:正確解析:地球內部的熱量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地球形成時,物質碰撞和壓縮所積累的殘余熱量;二是地幔和地核中放射性元素(如鈾、釷、鉀)的衰變所釋放的熱量。其中,放射性元素衰變是地球內部熱量的主要來源,它持續(xù)不斷地為地球提供熱量,維持著地幔的對流和地球的整體溫度。四、簡答題1.簡述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其主要特征。答案:地球內部圈層根據物質狀態(tài)和性質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主要部分。地殼是地球最外層的固體圈層,厚度不均,大陸地殼較厚,海洋地殼較薄,主要由硅鋁酸鹽巖石組成;地幔位于地殼之下,是地球內部最廣闊的圈層,主要由硅酸鹽巖石組成,呈固態(tài),但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是板塊構造運動的物質基礎;地核位于地球中心,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