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庸(節(jié)選)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鬃由?,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史記·孔子世家》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一、何謂《中庸》《現(xiàn)代漢語詞典》:①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tài)度。如,中庸之道。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程頤、程顥: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敝姓撸煜轮?。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p>
中:折中,調和,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庸:平常,普通,循常規(guī)常理而不變。二、文本解讀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上天賦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就是道,依照道修身叫作教。道,一刻也不能離開,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道了?!疤烀^性”,所謂天命就是指人得之于先天的稟賦。在儒家看來,這種先天的稟賦首先表現(xiàn)為人與生俱來的“性本善”。“率性之謂道”,所謂率性,就是遵循本性。這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尊重。承認人性本善,人人向善,便是尊重人性的體現(xiàn)。二是順應。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遵從這一本性,順應人性的發(fā)展而非禁錮甚至摧殘人性。“修道之謂教”,所謂修道就是依照道修身。對個人而言,即用道不斷改造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并使之不與生命規(guī)律的大道相悖;就社會而言,即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歷史潮流而不斷進步。這一修道的過程就是“教”,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靶浴薄暗馈薄敖獭钡年P系人之性,是上天所賦予的;道,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聯(lián)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道”,因為“道”是“性”的具體表現(xiàn),而“教”是用來“修道”的,教是為“道”服務的。因而,《中庸》強調,“道”是不可以須臾離開的?!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笔恰吨杏埂芬粫目偩V。
(一)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以,君子在看不到的地方也保持謹慎,在聽不到的地方也保持敬畏。沒有什么比隱蔽的東西更明顯,沒有什么比細微的東西更顯著、所以,君子在一人獨處的時候很謹慎。“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于心”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清葉存仁
(一)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作中,喜怒哀樂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了,萬物就能生長繁育了。致中和,“致”是達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達到“中和”的境界?!爸轮小笔窍騼鹊墓Ψ?,要求起心動念以及行為方式時時刻刻都能達到中正和諧的狀態(tài);“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時能夠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如果把“中和”做到完善,那么天、地、人的位置就擺正了,萬事萬物就都能健康地發(fā)育成長。
(一)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闡釋:“致中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個人性情的中和,通過修身養(yǎng)性、涵養(yǎng)性情,達到個人內心的中正和諧;二是社會群體的中和,家庭和睦、鄰里友善、社會和諧;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個人生命與天地生命相互感應,達到天人合一。拓展: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幅。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幅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么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幅。蝙福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落在野馬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幅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拓展:秋時期,齊桓公有個寵妾叫做蔡姬。在一次劃船的時候,蔡姬嬉笑玩鬧,故意搖船,嚇到了齊桓公。齊桓公大怒,把她趕回了娘家。蔡國國君看到自己妹妹被攆了回來,心中很是屈辱,一氣之下把妹妹改嫁給了楚成王。齊桓公聽聞后,直接出兵滅掉了蔡國,并俘虜了蔡國國君??伤€不解氣,又對楚國出兵。結果楚國沒有拿下,齊桓公自己的軍隊卻一敗涂地。本來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最后竟然弄得國力大傷,齊桓公懊悔不已。如果情緒總是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就會被感情牽著鼻子走,喪失自由?!岵伞渡茞旱谋税丁?/p>
(二)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天下人通行的人倫關系有五種,用以通行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系,這五種關系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智、仁、勇,這三種德行是天下通行的德行。實現(xiàn)這三種德行則是一樣的。
(二)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有的人學習以后才知道它,有的人感到了困惑以后才知道它。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一樣了。有的人自愿去實行它,有的人為了利益去實行它,有的人勉強去實行它。只要最終都實行了,也就一樣了。
(二)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敝谷撸瑒t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鬃诱f:“熱愛學習就接近智了,努力實行就接近仁了,知道羞恥就接近勇了?!敝肋@三點,就知道怎樣修身了。知道怎樣修身,就知道怎樣治理眾人。知道怎樣治理眾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國家了。”三達德儒家把“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并提,構成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fā)。
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過。這里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質。好學近乎知孔子韋編三絕力行近乎仁陸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歷,無咎?!薄吨芤住で浴吩酵豕篡`與吳王闔閭作戰(zhàn),闔閭傷足,氣病而死。夫差繼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你忘了越國之仇了嗎?夫差則涕泣說:不敢忘!后來勾踐成為他的奴隸。這就是“知恥而后勇”!勾踐做了奴隸,含羞忍辱,當牛做馬,舔食糞便,臥薪嘗膽,訪貧問苦,發(fā)展生產。那種形狀,在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中絕無僅有。最終一舉滅掉吳國,勾踐也成為春秋霸主。這也是“知恥而后勇”!知恥近乎勇五達道三達德九經(jīng)五達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jié)五種人際關系。這五種基本人際關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將君臣關系視為上下關系,這五種人際關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系。調節(jié)這些人際關系靠什么?靠人們內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達德。三達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來調節(jié)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系的。九經(jīng)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yǎng)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yōu)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
(三)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準則。就是:修養(yǎng)自身,尊崇賢人,關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徠工匠,懷柔遠方,安撫諸侯。修養(yǎng)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困惑,關愛親族,同宗兄弟就不會結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慌亂無措;體恤群臣,賢士們就會傾心效命;愛民如子,百姓們就會盡心盡力;招徠工匠,國家就會財用充足;懷柔遠方,四方之人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之人都會敬畏。修身是九經(jīng)之首,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主要是在兩個方面: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即加強學習,增長知識,同時嚴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水平。治國需要尊賢,就是要“親賢臣,遠小人”。尊賢就是尊敬那些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尊賢,則不惑。歷史上的周文王尊姜太公齊桓公重用管仲、唐太宗用魏微等,都是君主禮賢下士的例子。治國需要親親。古人認為,一個人對父母、兄弟、妻子要講親親,此為孝悌慈愛;推至君臣、朋友、長幼之間,也要講親親,此為恭友仁忠;至于天地之間,則為民胞物與,即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亦即愛人和一切物類。親親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治國還需要敬重大臣,關懷百官。只有君事臣以禮,臣才會事君以忠。唐太宗將他的臣子們視為朋友,對群臣推心待之。唐太宗和宰相杜如晦“子庶民”要求君王愛民如子。唐太宗李世民就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以時時警示自己。漢文帝劉恒規(guī)定,自己的陵墓要全部使用瓦器制造,不準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的金屬作為裝飾。“來百工”,是說治國需要招徠各種工匠。也就是說,要廣泛吸引專業(yè)技術人才,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技能,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這對于發(fā)展經(jīng)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許多能工巧匠和科學家。例如,魯班墨翟、扁鵲、李冰、張衡、蔡倫、張仲景、劉徽賈思勰、孫思邈、郭守敬、祖沖之、畢昇、宋應星、李時珍等。治國還需要懷柔邊遠民眾和各國諸侯。行遠必自邇,中國哲學強調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對于遠處的人,要寬厚對待,要心胸寬廣,包容萬物,這樣才能以德服人。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
季氏將伐顓臾》
(四)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所有事情,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中途卡殼;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陷入困境;行為先有準備,就不會后悔自責;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陷人窮途。
(四)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迨天之為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詩經(jīng)鴟鸮》描寫了一只母鳥在失去幼鳥后,仍孜孜不倦地修窩筑巢一事。意思是說趁著雨還沒下,趕緊用桑根上的皮把巢的空隙纏緊,巢穴牢固了就不怕被損害。后來,人們從這幾句詩中引申出“未雨綢繆”一詞,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事先準備,以免臨時手忙腳亂。陳壽《三國志·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五)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誠實是天道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道的法則。天生誠實的人,不必勉強為人處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語行動得當。從容不迫地達到中庸之道,這種人就是圣人。做到誠實的人,就必須選擇至善的美德,并且要堅定不渝地實行它才行?!墩f文解字》:“誠,信也。”從倫理學角度來看,誠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tài)度,屬于道德范疇,強調待人忠厚,講究信用。至誠,指的是心性修養(yǎng)達到的最高境界,表里如一,不欺騙他人,也不欺騙自己“誠”需要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出自《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崩献有麚P返璞歸真,淡泊寧靜,與孟子的“赤子之心”異曲同工。赤子之心,就是一顆率直、純真、善良、熱愛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誠”還需要不欺人,不自欺。不欺人,不自欺需要人們敬畏規(guī)則?!吨杏埂匪f的“誠”不能理解為單一行為的誠實,這里的“誠”是事物的運行規(guī)律,是事物的發(fā)端和歸宿,是世間萬物的秉性。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蘇軾《書李簡夫詩集后》陶靖節(jié)云“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余之世農,亦不能識此詩之妙也。---《蘇軾文集》卷六七《題淵明詩二首》
(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要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盡細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要謹慎思考,辨清是非,當獲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堅決地去實踐它。有的東西不學習也就罷了,學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還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學習;有的東西不問也就罷了,問就得問一個清楚,如果還沒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罷休;有的問題不思考也就罷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體會,如果不能獲得什么體會,那就不要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別也就罷了,要辨別就一定要把是非辨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別;有的措施不實踐也就罷了,要實踐就一定要做做好的,我做它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別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一個人如果能夠按照這個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剛強?!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廣泛地獵取知識,對不明之處追問到底,認真分析仔細考察,對所學加以區(qū)分取精華去糟粕,堅定地將真理付諸實踐。王陽明
知行合一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義嗎?折中主義把根本對立的立場、觀點、理論等無原則地調和在一起?;咎攸c是或把矛盾的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雙方調和起來不分是非,不要斗爭。
(《新華詞典》)把它看成“折中主義”是不妥當?shù)?。中庸并非是無原則的調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三、拓展思考“中庸”適當平衡和諧精神實質過猶不及和而不同是非分明綜合起來,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準確性)在處理矛盾時善于執(zhí)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wěn)定、和諧。(適中性)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適時性)三、拓展思考2.結合《論語》,分析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三、拓展思考過猶不及
子溫而不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質(樸實)勝文(文雅)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說:做人如果樸實勝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勝于樸實,則顯得欠缺誠心;兩者調諧適勻,互補其不足,方可成為君子也。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之道并不遠離于人;假若有人修道而故弄玄虛,故作高深,以致道遠離了人,那就不可以稱為修中庸之道了。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現(xiàn)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不偏不倚的標準,小人的言行違背了中庸的標準。拓展延伸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處理問題的最正確的思想方法?!独献印匪恼麓呵飸?zhàn)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約公元前770年老子孔子約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551年約公元前479年約公元前468年約公元前376年?約公元前369年莊子約公元前313年約公元前238年約公元前221年約公元前286年荀子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tǒng)天下約公元前289年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墨子約公元前471年?春秋約公元前475年戰(zhàn)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亦說謚號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于陳國苦(hù)縣(后為楚國所滅),曾擔任“周守藏室之史”。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一、老子和《老子》(一)老子其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法則。老子試圖建立一個適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論,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道)。老子認為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轉化的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guī)律(道)。老子的思想
思想的核心是“道”?!暗馈保怀龅氖恰白匀弧?,即把“自然”看成是萬事萬物的最高法則。
1.樸素辯證法思想?!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2.政治主張“自然無為”。不妄為,讓事物順著自然之性萌生、發(fā)展,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爸未髧襞胄□r?!?.修身主張“謙虛”“不爭”“柔弱”“知足”等,認為“柔弱勝剛強”?!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p>
《老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道德經(jīng)》《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并分為81章。
(二)老子其書(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當人們知道了美之所以為美,就有了丑的概念與之對立;知道了善之所以為善,就有了不善的觀念與之對立;有和無,互相生成;困難和容易,彼此相成就;長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大聲和細音,彼此諧和;前頭和后頭,相互順從。并且,這些都是永遠不變的普遍法則。二、文本鑒賞老子就指出了矛盾的雙方都是以各自的對立面為條件而存在的,在對立的存在中顯示自身、突出自身。同時矛盾雙方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同時產生,同時出現(xiàn),集中體現(xiàn)了矛盾雙方“相反”又“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觀點。人們只有明確什么是善,才能深刻理解惡的含義;同樣,只有經(jīng)歷過幸?;虺晒?,才能真正體驗和理解災禍和不幸。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西漢·劉安等《淮南子·人間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持執(zhí)盈滿,自滿自驕,不如適可而止。將鐵器錘打得非常銳利,卻難以長時間保持這種鋒銳。黃金碧玉堆滿廳堂,無人能長久守住這些財富。一個人若富貴且驕慢,那是自取其禍。功成名就,就應急流勇退,這才合乎天地自然之大道。本章就“盈”“滿”與“功成身退”進行了論述。貪圖功名利祿的人,總是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鋒芒畢露。富貴驕縱的人,難免招來禍患。在老子看來,這些都應引以為戒。就普通人而言,謀取功名利祿不易,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善加對待則更難。藍玉是明朝開國名將,他號稱衛(wèi)青、李靖再世。足智多謀、驍勇善戰(zhàn)的他曾大破北元,名震天下。仗著皇帝的禮待,他囂張跋扈,日漸恣意驕橫。最終他卻被朱元璋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更是牽涉了一萬五千多人被殺。三國時期的楊修是曹操的謀士,以其聰明才智著稱。然而,他恃才傲物,經(jīng)常在公開場合指出曹操的錯誤或不足,這讓曹操感到威脅,并最終導致了楊修的死亡。一盒酥
雞肋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一個人手中的武器越鋒利,鋒刃也就越薄,砍削東西也就更容易卷刃,因此這種鋒利是難以長久保持的。物極必反,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限,都必然走下坡路。所以,一個人即使功勛卓著,也要懂得謙虛;即使才華橫溢,也要懂得韜光養(yǎng)晦。李斯貴為秦國丞相,輔助始皇帝一統(tǒng)海內,功業(yè)之大,足以彪炳史冊,富貴權勢,可謂無以復加,然而最終一步走錯,遂落得身首異處。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曾經(jīng)位極人臣,最終卻連做一個普通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著實可悲可嘆!見大鯨驅群鮫逐肥魚于渤澥之尾,震動大海,簸掉巨島,一啜而食若舟者數(shù)十,勇而未已,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
——柳宗元《設漁者對智伯》北宋名相蔡京,就毀在了一個“貪”字上面。他素來喜歡奇珍異食,成為宰相之后,更是不惜斥巨資滿足自己口腹之欲。喝一碗羹湯,要用上百只鵪鶉;請同僚吃一頓蟹黃饅頭,就花了50戶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為了支撐奢侈的飲食,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逼得百姓傾家蕩產,甚至賣兒鬻女。皇帝得知后大怒,罷免了蔡京的宰相之位,并下令將其發(fā)配邊疆。最終,年過八十的蔡京,在流放途中被活活餓死。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都t樓夢》(三)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中,車的功用正是產生于車轂中空地方的“無”。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產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無”。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產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無”。所以“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明確:比喻論證,主要以車子、器皿和屋室三者為例,說明“有”和“無”的相對性(有無的關系),表達了“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钡挠^點。器物實體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條件;器物中空的“無”,才是其發(fā)揮作用的關鍵。通過“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分析,體現(xiàn)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思考1:本段主要論證了什么觀點?是如何論證的?思考2:怎樣理解第十一章的“有”“無”?明確:“有”和“無”是對立統(tǒng)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無”讓“有”發(fā)揮作用。正如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車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備器皿的作用;有了門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思考3:老子對“有”和“無”的認識,過人之處在哪?明確:過人之處在于一般人只看到“實”和“有”的東西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無”的東西及作用;只會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無”造就而成。被眼前能看見的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實。老子:把“無”的作用突顯出來,論述“有”“無”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沒有“無”就無所謂“有”。真正的智者并非只注重所謂的“實在的”東西,他們知道在那些實在的東西背后有很多真正重要,卻未能顯示出來的事物。思考3:對于“無”,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想到哪些例子?明確:留白,虛實相生,美的最高境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只有處于空杯狀態(tài),才能注入活水。比如“休息和工作”:休息是“無”:沒干活,沒有創(chuàng)造價值,浪費時間;工作是“有”,創(chuàng)造價值。但實際上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如果一直工作,不休息,身體很快就會累垮掉。正因為休息的“無”,成就了“工作”的有。(四)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nè]。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最完美的事物總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虛空一般,但它的作用無窮無盡。最剛直的東西好似彎曲的,最靈巧的卻仿佛最笨拙,最雄辯的人好似不善言辭。燥熱能克制寒冷,安靜能化解炎熱。清靜無為可以作為天下的準則。老子認為,“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是人格的真實形態(tài);“若缺”“若沖”“若屈”“若拙”“若訥”是人格的外在表現(xiàn)。在他看來,清靜是動蕩搖擺所圍繞的穩(wěn)態(tài)中心,是一般系統(tǒng)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行為體所要護持的常態(tài)。其實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強求全,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這塊餅是個武林。對我來講是一個世界。所謂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進步。
王家衛(wèi)《一代宗師》花未全開月未圓,半山微醉盡余歡。何須多慮盈虧事,終歸小滿勝萬全。——曾國藩《無題》
曾國藩初進翰林院時,狂妄自大,夸夸其談,惹得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拂袖而去。后來曾國藩懊惱萬分,深覺自己雖飽讀詩書,卻不曾明白“高調者必有禍殃”的深意,從此便定下家規(guī):戒多言,低調做人。更在自己鼎盛時期,將書房改名為“求闕(缺)齋”,以此警醒自己做人切忌太滿。也正是這種萬事求缺的姿態(tài),使得曾國藩一生善始善終,乃至后世子孫,都因受其家風影響,得以綿延流長。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弘一法師◆設喻生動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淺顯易懂?!独献印肥钦撜f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經(jīng)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說理,使文章生動形象、簡潔直觀。如第四十六章,以“合抱之木”設喻,形象地闡明了任何事情都要從頭積累才能成功的道理?!羯朴谟媚嫦蛩季S來觀察社會和人生。老子常常從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發(fā)掘出理論或實踐上的巨大價值。此外,老子還善于從世人的習性中發(fā)掘出其負面因素。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在事情接近成功時有所懈怠?!粜形暮啙?,潔凈精微,凝練暢達?!独献印芳炔煌凇墩撜Z》的語錄體,又不同于《莊子》的對話體,也不同于《荀子》的論說體,而是潔凈、精煉、暢達的格言體,如詩如歌,顯示出獨特的魅力。藝術特色儒道互補1.老子偏重于哲學問題,特別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側重講“天道”;孔子側重對社會倫理問題,特別是人與人關系問題的思考,側重講“人道”。2.老子關注的是問題產生的根源;孔子關注的是問題的現(xiàn)象本身。3.儒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道家關愛生命,關愛心靈。三、拓展延伸共同理想:療救社會,使之恢復正常的秩序。
儒家加法:
道家減法:
要求人們加強自身修養(yǎng),從而治國,平天下,強調一種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要求人們丟棄擾亂自然天性的東西,那么社會就沒有紛爭,天下就太平了,強調一種寧靜和諧與超越世俗的觀念。唐宋以后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佛學像百貨店,里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y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么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儒道佛文化南懷瑾——《論語別裁》孫子兵法勢篇《孫子兵法》既是一部兵書,有“用兵之法,全勝為上”這樣的軍事謀略;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樣膾炙人口的名言;還是一部指點做人做事的參考書,有“勝可知而不可為”這樣的做事方法。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今山東惠民)人。后人尊稱其為孫子。西破強楚,入郢城,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一、孫子和《孫子兵法》孫武時代的齊國,國內政治動蕩,權貴之間爭權奪利,互相迫害。孫武為避亂決定遠奔他鄉(xiāng)、另謀出路,公元前517年左右,18歲左右的孫武來到了生機勃勃的吳國隱居下來,一面寫作兵書,一面等待時機。(一)孫子其人隱居期間,孫子與伍子胥結為密友。伍子胥向吳王闔閭力薦孫子為將。吳王闔閭一心想振興吳國。伍子胥深知其抱負,就把孫武推薦給吳王,在一天之內就連續(xù)推薦了七次:此人精通韜略,自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人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吳王召見了孫武,孫武把精心寫作的《孫子兵法》獻給吳王?!秾O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于克勞塞維茨《戰(zhàn)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圣典”,有六千字左右,共十三篇。(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產生,是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史記》《孫子兵法》的產生,是春秋時期長期戰(zhàn)爭和軍事實踐孕育的結果魯史《春秋》記載的240多年時間里,軍事行動達480余次,詳細記載的有380多次。(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產生的時代背景《孫子兵法》被稱為“干古奇書”,其特點:其一,全書只有5913字,卻涵蓋了戰(zhàn)爭的基本規(guī)律和謀略思想,寫成戰(zhàn)略學的百科全書,可謂神奇。其二,幾乎每句話都簡明地揭示了一條戰(zhàn)爭哲理或謀略思路,比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共16字,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全,所以被稱贊為:“一句一理,字字珠璣?!逼淙┰?500年時空隧道,愈顯其智慧光芒,可運用于戰(zhàn)場、商場、賽場和人生的各種競爭場。(具有普適性)(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特點《孫子》是一本完整的書,書中有其完整的思想體系。每篇雖各有主題,但前后連貫,在思想上仍然構成整體。所以我們在研究《孫子》時必須采取一種求全的途徑,宏觀的視野,而絕對不可以斷章取義,見樹而不見林。
鈕先鐘《孫子三論》(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框架體系《孫子兵法》十三篇有著嚴謹?shù)倪壿嬁蚣?。(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框架體系書中統(tǒng)攝全局的大戰(zhàn)略觀、“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行之有效的“戰(zhàn)勝”思想、重視將帥素質、主張文武兼施的治軍理念,具有極大價值與持久影響力,是孫子思想的精華。重戰(zhàn),慎戰(zhàn),備戰(zhàn),善戰(zhàn)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
計篇》興師十萬,日費千金。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
—《孫子兵法
火攻》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戰(zhàn)爭觀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俄n非子·五蠹》吾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曹操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钍烂窆沤癖ūM之于七書,七書兵法盡之于孫子。
——宋朝孫子首創(chuàng)了中國的軍事哲學?!獙O中山(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歷史影響宋代,朝廷編定《武經(jīng)七書》作為軍事教科書,也以《孫子兵法》為首。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稱“武書為百代談兵之祖”。(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歷史影響在《孫子兵法》里,形和勢是兩個連鎖的概念。形是指人們用肉眼看得見的具體物質形式,如金、鼓之類,“強弱,形也?!保粍菔侵冈谝话闱闆r下不容易顯現(xiàn),只有到某一時刻當釋放自己能量時才充分顯現(xiàn)的那樣一種態(tài)勢?!凹に?,至于漂石者,勢也?!眱烧呷缬爸痣S,相生相伴。如弓是形,彎弓待發(fā)是勢;水是形,流動很急的水是勢;概而言之,形被看做有形物質,勢則是當這些物質運動起來以后產生的力量和效能。二、《孫子兵法
勢篇》如果用勢的眼光觀察自然事物,就很容易了解。一只彈簧,平放在那里沒有勢,把彈簧拉開,產生了勢,物理學上叫彈性勢能。一塊磁鐵,單獨置放看不出勢,如果有鐵物被吸,便顯示出勢。一只弓,放在那里也沒有勢,將弓拉滿就產生了勢,此時放一只箭在弦上,會產生巨大的殺傷力,這種巨大殺傷力就是勢。
可見,勢總是同事物的某種特殊位置與特殊效能有關。在中國古文獻里,勢是一個常用的詞,它的含義,可概括為兩點,一是指情勢,引申開來為趨勢;二是指沖發(fā)或沖發(fā)的力,也就是指積蓄起來的能量在剎那間釋放。勢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乃至自然事物等各個方面。荀子說過:當朝天子,占有至尊的地位,以致普天下的任何人都難以同他相比(“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這是指天子的勢。柳宗元在《封建論》里說:封土建國這件事(與它對立的郡縣制),并不是出自圣人的意思,是歷史演變中的大勢所趨(“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勢也”)。這是將勢應用于觀察歷史的演進。韓非子的書里又說:一位賢明的人,假使沒有威勢,周圍人完全可以不聽他的話;反過來,一個表現(xiàn)極差的人,假如有威勢,周圍人便不能不聽他的話。并舉例說:“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韓非子又補充說,君主所以能統(tǒng)治眾人,在于有所“資”,資是憑借。作為君主之資,就是他手中掌握的權力?!度龂萘x》的作者羅貫中在該書的開頭便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更是因勢來闡述歷代王朝遞進的規(guī)律。
以上這些,都是將勢應用于政治歷史方面。認識到事物的矛盾性與矛盾轉化規(guī)律,在戰(zhàn)爭思想上,他能從對立的范疇出發(fā),從“主客、眾寡、強弱、分合、攻守、進退、奇正、虛實、動靜、勇怯”等角度看待問題,分析這些矛盾和相互轉化的條件,建立一整套戰(zhàn)略戰(zhàn)術理論。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shù)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戰(zhàn)勢的要素)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戰(zhàn)勢不過奇正)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是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勢如彍弩,節(jié)如發(fā)機。(戰(zhàn)勢的姿態(tài))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shù)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戰(zhàn)勢的運用)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zhàn)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指揮員要善于造勢)
孫子說:管理大部隊,如同管理小部隊一樣,這是由于組織得好。指揮大部隊作戰(zhàn),如同指揮小部隊作戰(zhàn)一樣,這是由于有規(guī)定好了的信號來指揮。統(tǒng)帥全國軍隊,即使遭受敵人的進攻,也一定不致失敗,這是由于“奇正”運用得正確。軍隊進攻所向如同用石頭打雞蛋一樣,這是由于“避實就虛”運用得適宜。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shù)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duàn]投卵者,虛實是也。(戰(zhàn)勢的要素)作戰(zhàn)總是用“正”兵擋敵,用“奇”兵取勝。所以善于出“奇”的將帥,其戰(zhàn)法變化就像天地那樣(運行)無窮,像江河那樣(奔流)不竭。人而復出,如同日月的運轉;去而又來,類似四季的更迭。樂音不過五個音階,可是五個音階的變化,就聽不勝聽;顏色不過五種色素,可是五種色素的變化,就看不勝看;滋味不過五樣味素,可是五樣味素的變化,就嘗不勝嘗。作戰(zhàn)的形式不過“奇”“正”,可是“奇”“正”的變化,就無窮無盡。“奇”“正”相互轉化,就像圓環(huán)一樣,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它呢?!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正:是正常之原則或法則,正規(guī)形之部署兵力,和正面等意義。奇:是非正常之原則或法則,運用遷回、包圍、奇襲等方法。戰(zhàn)爭中只存在著“奇”“正”二策,但是它們的組合變化卻如同萬花筒或是魔方一樣是無窮無盡的。孫子稱這種變化有如天地運行般無窮,如河流般無止境,如四季般周而復始。這種組合就如五色、五聲、五味一樣,單純個數(shù)少,但組合數(shù)目多。按照通常的戰(zhàn)術原則,以正規(guī)的作戰(zhàn)方法進行戰(zhàn)斗的都可以叫做正兵。根據(jù)戰(zhàn)場情況,運用計謀,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打敵于措手不及,不是采取正規(guī)的作戰(zhàn)方法,而是采取奇妙的方法作戰(zhàn)的,都可以稱為奇兵。劉伯承避實就虛虛:怯、弱、亂、饑、勞、寡、不虞……實:勇、強、治、飽、逸、眾、有備……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水沒有固定的形狀,軍隊也沒有固定的戰(zhàn)法。能夠根據(jù)敵人而不斷變化最終勝利的人,就叫“神”。所以,金木水火土,沒有哪一個是永久勝利的。春夏秋冬四季,也都是不斷變化相推的。我們常說,無招勝有招。為什么呢?因為有招,就是有固定的套路,固定的做法,對手就能根據(jù)你這些固定的東西,推測你下一步的行動,也能根據(jù)這制定反制的對策;反之,如果象水一樣,始終在變化,讓對手摸不著頭腦,根據(jù)對手的“招數(shù)”不斷變化對策,就能夠掌握主動權。七擒孟獲:第一次用誘敵深入包圍合擊;第二次因優(yōu)待俘虜,其將自縛孟獲來降;第三次以兵將假冒敵兵擒孟;第四次以陷井擒敵;第五次因不殺南蠻洞主楊鋒故其擒孟獲前來;第六次用木刻彩畫巨獸破敵猛獸陣;第七次故假作敗十五陣放棄七寨,誘三萬藤牌兵深入盤蛇谷后用火攻殲之。每計均不同,用盡奇巧計謀。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jīng)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鐘會方軌(兩車并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裱谄淇仗?,破之必矣。”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后路;東路軍由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分兩路從斜谷、駱谷進軍漢中。十月,鄧艾率軍三萬自陰平道出發(fā)。從陰平到江油,高山險阻,人跡罕至,也因此蜀漢未在此設防。鄧艾軍一路攀登小道,鑿山開路,造作橋閣。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面對不能開道的絕險之地,鄧艾身先士卒,"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穿過七百多里的荒無人煙之地,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后,魏軍終于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江油關亦是“關口險峰壁立,直插云天;關下江流湍急,濁浪翻卷”的天險,但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跡般出現(xiàn),大驚失色,不戰(zhàn)而降。湍急的水,飛快地奔流,以至能沖走石頭,這就叫做“勢”。鷙鳥迅飛猛擊,以至能捕殺(小鳥小獸),這就叫做“節(jié)”。所以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他所造成的態(tài)勢是驚險的,所發(fā)出的節(jié)奏是短速的。驚險的勢就像張滿的弓弩,短速的節(jié)奏就像擊發(fā)弩機(把箭矢突然射出一般)。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zhì]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是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勢如彍弩[guōnǔ],節(jié)如發(fā)機?!秾O子》出奇造勢的中心命題就是這里所說的“勢險”和“節(jié)短”。兵貴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隱蔽地接近敵人到最短距離,突然地猛烈沖擊敵人。這種戰(zhàn)術原則,至今仍可資借鑒。東漢未年,天下大亂,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消滅了袁紹。袁紹的兒子袁熙、袁尚帶領殘部投奔北方的。單于蹋頓。曹操為盡早鞏固北方,采納郭嘉的建議,親率精兵日夜兼程、出其不意地消滅蹋頓的部隊。袁熙兄弟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所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是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勢如彍弩,節(jié)如發(fā)機。旌旗紛紛,人馬紜紜,在混亂的戰(zhàn)斗中作戰(zhàn),要使軍隊不混亂,戰(zhàn)車轉動,步卒奔馳,在迷蒙不清的情況中打仗,要部署得各方面都能對付可能發(fā)生的情況而不會被打敗?;靵y從嚴整中發(fā)生,怯懦從勇敢中發(fā)生,軟弱從堅強中發(fā)生。嚴整或混亂,這是組織編制的好壞問題,勇敢或怯懦,這是態(tài)勢的優(yōu)劣問題;強盛或軟弱,這是力量大小的表現(xiàn)。善于調動敵人的將帥,偽裝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就會聽從調動,投其所好引誘敵人,敵人就會來奪取。用小利去調動敵人,用重兵來等待掩擊它。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dùn],形圓而不可敗。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shù)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善于作戰(zhàn)的人,要依靠善于造成有利的態(tài)勢以取勝,而不苛求將吏的責任。所以要能選擇將吏,去利用各種有利的態(tài)勢。所謂“任勢”,是說善于選用將吏指揮作戰(zhàn),就像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石頭的本性,放在安穩(wěn)平坦的地方就靜止,放在險陡傾斜的地方就滾動;方的會靜止,圓的會滾動。所以,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tài)勢,就像轉動圓石從八百丈高山上滾下來那樣。這就是所謂勢呀!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zhàn)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木石的性情是處于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所以,善于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像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這就是所謂的“勢”。善戰(zhàn)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勢”。善于創(chuàng)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zhàn)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所以我們經(jīng)??吹剑驗閷④姷臎Q策失誤,士兵們潰逃,但是卻沒受到處罰。因為這種失敗不是一個人的失敗,二是整個“勢”的失敗,失勢,是將帥沒有指揮好,沒能得勢。
將帥應如何運用“勢”,這里提出兩個方面內容:“審勢”與“任勢”,高明的將帥所造成的有利態(tài)勢,就如同圓石從干仞高山上飛滾下來一樣勢不可擋。審勢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夷陵之戰(zhàn),劉備大敗,損失兵力八萬余人,還折了黃忠等一大幫武將謀士。東吳方面,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損兵三萬余人,還搭上了潘璋、馬忠等大將。隨著魏蜀吳三方實力的消長,三方關系勢必重新回到“吳蜀聯(lián)合”的老路上。去辦這件事的,首先需要的是能夠洞察形勢,能看清吳蜀需要重新聯(lián)合這個大方向,而且與東吳在各個方面沒有瓜葛的人,尤其是情感瓜葛。也就是說,不能屬于荊州派系,也不能屬于東州派系和益州派系。鄧芝是劉備入川后才提拔并逐步重用的,不屬于上述三個派系,與東吳也沒有多少瓜葛。擇人而任勢
公元前341年,魏國太子申與大將龐涓率領十萬大軍進攻趙國,齊國隨即出兵援助。田忌采納了軍師孫臏的策略,直接進軍魏國都城大梁。魏軍被迫回師救援,而齊軍依照孫臏的建議,假裝敗退,誘使敵人追擊。龐涓緊追不舍,第一天發(fā)現(xiàn)趙軍留下了十萬余個灶跡;第二天減少到五萬個;第三天僅剩三萬個。龐涓因此誤判齊軍軍心渙散,逃兵眾多,于是僅帶兩萬輕騎繼續(xù)追擊。孫臏經(jīng)過精確計算,選定了馬陵道作為伏擊地點。他命人在道旁一棵大樹上刮去樹皮,并用鐫刻墨水寫上:“龐涓死此樹下”。接著,他安排五千弓弩手埋伏在樹下,并下令:“一旦看到樹下火光,立即放箭!”龐涓抵達馬陵道時,天色已晚,他看到樹上隱約的文字,命人點燃火把,結果中箭身亡。造勢1.戰(zhàn)爭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三、拓展延伸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孫子兵法一開始就強調軍事的重要性,是想讓我們知道,打仗不是兒戲,而是關乎國家人民命運的大事。在宋金戰(zhàn)爭中,宋軍戰(zhàn)敗。北宋國都被金兵攻下,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俘虜,受盡凌辱和虐待后悲慘地死去,老百姓也遭受重大損失,大部分人不得不南渡求活。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五胡亂華、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孫子兵法》中的兵學智慧2.決定勝負的五個因素拓展延伸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孫子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5種,稱之為“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在此基礎之上。孫子又提出了判斷勝負的7條標準.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它們合稱為七計。3.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拓展延伸兵者,詭道也。孫子認為,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行為。在此基礎上,孫子還提出了所謂的“詭詐十二術”。用兵重道”與“兵者詭道”這兩個重要的軍事命題看似對立,其實并不矛盾?!秾O子兵法》注家張預說:“用兵雖本于仁義,然其取勝必在詭詐。”“用兵重道”與“兵者詭道”這兩個命題處于不同層面?!坝帽氐馈闭f的是戰(zhàn)爭性質,強調用兵的正義性、人民性,這是用兵的“正道”;“兵者詭道”說的是用兵的戰(zhàn)術,它是輔佐“正道”而施行的“奇道”。4.計劃決定勝負拓展延伸夫未戰(zhàn)而廟算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所謂“廟算”,是指:古代交戰(zhàn)雙方開戰(zhàn)前,最高決策者首先要在廟堂舉行會議,測算雙方實力,謀劃作戰(zhàn)大計方略,預測戰(zhàn)爭的勝負。孫子從兩方面闡述廟算:先算勝后算,多算勝少算。《亮劍》中李云龍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我李云龍不打沒有準備的仗。毛澤東早在1947年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出了“不打無準備之仗”的原則。因為打仗是大事,關系到士兵的生死,國家的興衰,所以不打無準備的仗,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4.計劃決定勝負拓展延伸夫未戰(zhàn)而廟算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1853年冬,湘軍剛剛組建,咸豐皇帝多次下令要求曾國藩迅速率軍東下支援安徽。然而,曾國藩認為湘軍尚未準備充分,因此拒絕出征。面對皇帝的憤怒和指責,曾國藩堅持自己的立場,他寧愿選擇承受皇帝的怪罪,也不愿意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出戰(zhàn)。直到第二年初,湘軍水師訓練有成,曾國藩才率領17000余名水陸軍出征。在湘潭的首次戰(zhàn)斗中,他們大敗南路太平軍。隨后的岳州之戰(zhàn)中,盡管太平軍英勇抵抗,多次給湘軍造成重創(chuàng),但最終還是敗給了準備充分的湘軍,被迫撤出湖南。湘軍因此成為了太平天國起義以來遇到的最強大的對手。5.作戰(zhàn)宜速戰(zhàn)速決拓展延伸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在實際作戰(zhàn)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于持久作戰(zhàn)的。戰(zhàn)爭曠日持久而有利于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孫子認為,軍隊作戰(zhàn)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zhàn)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zhàn)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必然危及整個國家的安全。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寫《論持久戰(zhàn)》分析日本必敗,中國必勝,也可以說是根據(jù)孫子兵法中對“久戰(zhàn)”的分析。毛澤東分析,日本國小、資源少、人少,是經(jīng)不起持久戰(zhàn)爭的。而中國恰恰相反,能夠頂住長期戰(zhàn)爭的消耗,所以毛澤東得出結論: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中國必將取得這場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6.作戰(zhàn)的最高原則是不戰(zhàn)而勝拓展延伸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人為,戰(zhàn)勝敵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不用通過戰(zhàn)斗就使敵人完鋃地屈服干自己:一種是武力強攻,以使敵人屈服干自己。孫f注重權謀,主張“以全爭于天下”,他在兵法第三篇的“攻”字前特別加了一個“謀”,強調“謀攻”勝千“力攻”。正是根據(jù)這一戰(zhàn)略思想,孫子認為克敵制勝的方式,以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為上,以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為次。靠武力進攻,即使百戰(zhàn)西勝,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靠智力謀攻,“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才是高明中的高明。7.以智謀取勝拓展延伸兵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借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zhàn)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將領難以擬制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墻攻城,盡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8.作戰(zhàn)的關鍵是要掌握信息拓展延伸故曰: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爸褐耍賾?zhàn)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于《孫子兵法》之中。何謂“知己”,知勝有五,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yōu)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zhàn)術安排。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yōu)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采取不同的應戰(zhàn)方案。所謂“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于帷幄之中”,以“決勝于千里之外”。《孫子兵法》中的人生哲學拓展延伸人際交往中,“知己知彼者,百戰(zhàn)不殆”助力洞察他人、審視自我,規(guī)避社交“雷區(qū)”、把握相處分寸以收獲情誼;職場路上,“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引領謀定后動、巧借人脈,于競爭中脫穎而出;學業(yè)攻堅時,“兵貴神速,以迂為直”指導把握時機、靈活破題,實現(xiàn)知識積累進階;家庭內部,“上下同欲者勝”凝聚家人共識,筑牢和睦根基。哲理詩十三首哲理“哲”者,智也。(《爾雅》)“哲理”就是指充滿智慧能給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哲理詩哲理詩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fā)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直接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哲理詩寓理于物寓理于景寓理于事哲理詩
前出塞(其六)<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杜甫先有《出塞》詩九首,后又寫《出塞》詩五首,自己加“前”、“后”以示區(qū)別。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杜甫用《前出塞》為題記錄下這段時事,對唐玄宗開邊黷武的行為給予了一定的諷刺。詩人認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范圍,擁有強兵的終極目的應立足于自守,而不是向外擴張,徒增殺伐。只要能保證自己的邊疆不受侵陵,則無須多動干戈,更不能以黷武為能事,去侵犯異邦。清張遠即譽此幾句為“大經(jīng)濟語”。(《杜詩會粹》)詩歌鑒賞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shī)。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放言:言論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訣:判定。狐疑:猶豫不決,俗說狐性多疑。真玉燒三日不熱。枕、樟木生長七年后才能區(qū)別。向使:假使、假如。復:又。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
一
),“兩回左降須知命,數(shù)度登朝何處
榮
”
(其五)。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后寫下了《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
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我送給你一種解除心中狐疑的辦法,這個辦法不需龜甲或蓍草莖來占卜吉兇。檢驗玉真假還需要燒滿三天,辨別木的材質還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如當初這兩個人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三四兩句,作者運用典故,證明辨別事物真?zhèn)?,評述歷史人物功過,往往需要經(jīng)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實踐考驗,才能判斷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結論來。時間是檢驗一切的試金石
。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論。曹操逐一覽畢,笑曰:“諸公佳作,過譽甚矣。孤本愚陋,始舉孝廉。后值天下大亂,筑精舍于譙東五十里,欲春夏讀書,秋冬射獵,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征孤為典軍校尉,遂更其意,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圖死后得題墓道曰:‘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念自討董卓,剿黃巾以來,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蛞姽聶嘀?,妄相忖度,疑孤有異心,此大謬也。孤常念孔子稱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但欲孤委捐兵眾,歸就所封武平侯之國,實不可耳:誠恐一解兵柄,為人所害;孤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諸公必無知孤意者?!北娊云鸢菰唬骸半m伊尹、周公,不及丞相矣?!焙笕擞性娫唬骸爸芄謶至餮匀?,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寫曹操大宴銅雀臺,對諸文士談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這四句詩。拓展延伸放言五首(并序)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句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味,雖前輩深于詩者未有此作。唯李頎有云:“濟水自清河自濁,周公大圣接輿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xù)其意耳。其一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甯子解佯愚。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其二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wǎng)牽纏卒未休。禍?;剡€車轉轂,榮枯反覆手藏鉤。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不信君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第一首詩放言政治上的辨?zhèn)惟ぉぢ酝诮浪^識別兩面派的問題。第二首詩主要講禍福得失的轉化。拓展延伸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詩的首聯(lián)以傷感低沉的情調,回顧了詩人的貶謫生活。頷聯(lián),借用典故暗示詩人被貶時間之長,表達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以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頸聯(lián)是全詩感情升華之處,也是傳誦千古的警句。詩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樹”,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低,新人輩出,卻也令人欣慰,表現(xiàn)出他豁達的胸襟。尾聯(lián)順勢點明了酬答的題意,表達了詩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秋詞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竹枝詞二首·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客卣寡由鞌嗑?lt;北宋>蘇麟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稊嗑洹肥撬未賳T蘇麟所作的一首自薦詩,創(chuàng)作于北宋范仲淹鎮(zhèn)守杭州期間。蘇麟因長期在外巡檢未被納入舉薦名單,遂以詩作委婉提醒自身境遇。全詩僅存“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兩句,借臨近水源的樓臺、向陽的花木等自然意象,隱喻靠近權力核心者更易獲得機遇。范仲淹領會詩意后對其予以提拔。該詩因僅有兩句殘篇被稱為“斷句”,其中“近水樓臺”后演化為成語,用以諷喻因職務便利優(yōu)先獲益的現(xiàn)象。此句詩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因為處于有利位置而能夠率先獲得機會的情形;后一句將花木與陽光的意象相互映襯,傳達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此詩不僅啟示人們要珍惜現(xiàn)有的機會和資源,更鼓勵要不斷奮斗、追求更高的目標,以實現(xiàn)人生價值。游山西村<南宋>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該詩寫于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贊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于家鄉(xiāng)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jīng)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事情似乎走到絕境,令人一籌莫展;只要充滿信心,就會出現(xiàn)轉機,就會有新的希望。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南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哆^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組詩共有六首,全是寫春日山行情景。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觀書有感(二首)<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在該村寫下《觀書有感》。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xiāng)(今屬上塘鎮(zhèn))以紀念朱熹。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人的思想只有不斷吐故納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與時俱進。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méngchōng)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fā),足以使得藝術創(chuàng)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chuàng)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jīng)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艨艟(méngchōng):原為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zhàn)艦名,這里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昨天夜里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大的艦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順漂。警世(其二)
<明>唐寅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幾回缺月還圓月,數(shù)陣南風又北風。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據(jù)傳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這首詩表達了四層含義,第一,面對無常的世事,不應該多動心機,過分謀劃不切實際的未來,而應當常懷平常之心,順其自然;第二,對于來說是非的人,應對其存有清醒的認識;第三,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小心謹慎,凡事要細加斟酌,三思而行,且不可意氣用事,為所欲為;第四,世人應當看破世事,隨緣度日。尾聯(lián)兩句是全詩的題旨所在,詩人深切地相信,今天中日兩國雖然隔閡很深,但是兄弟的情誼仍然存在,在度過漫長艱苦的歲月后,歷史遺留的恩仇宿怨終將在相見一笑之中化為金燦燦的友誼之花。題三義塔<現(xiàn)代>魯迅三義塔者,中國上海閘北三義里遺鳩埋骨之塔也,在日本,農人共建。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精禽夢覺仍銜石,斗士誠堅共抗流。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詩的前四句寫實,后四句寫情,是虛寫。由詠物轉入抒情,由鴿子的遺骨而引起詩人無限思念和不盡的遐想。因鴿子而想到“精衛(wèi)填?!钡纳裨捁适拢氲侥恰叭x塔”下的鴿子從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龍門中學招聘1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歷年真題)
- 呼蘭河傳考試題目及答案
- 河南文綜考試題目及答案
- 新解讀《GB-T 39351-2020空間數(shù)據(jù)與信息傳輸系統(tǒng) 遙測空間數(shù)據(jù)鏈路協(xié)議》
- 2025年中國無鉛壓電粉末材料行業(yè)市場分析及投資價值評估前景預測報告
- 網(wǎng)信安全培訓總結課件
- 高分辨率內窺成像-洞察與解讀
- 2025國考鞍山市稅收征管崗位行測必刷題及答案
- 2025國考白山市外交業(yè)務崗位行測高頻考點及答案
- 2025國考太原市食品藥品監(jiān)管崗位申論高頻考點及答案
- 最新交管12123學法減分考試題庫及答案大全
- 幼兒成長檔案電子通用版
- 短視頻:策劃+拍攝+制作+運營課件(完整版)
- 首都師范大學本科生重修課程自學申請表
- 第四章路面施工.ppt
- mr9270s文件包中文說明書
-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CA6140的傳動系統(tǒng)分析
- HIV-1病毒載量測定及質量保證指南
- Wiley數(shù)據(jù)庫使用方法(課堂PPT)
- 蝕刻液周知卡
- 錦屏一級水電站左岸壩肩化學灌漿試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