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端午節(jié)的習俗_第1頁
臨沂端午節(jié)的習俗_第2頁
臨沂端午節(jié)的習俗_第3頁
臨沂端午節(jié)的習俗_第4頁
臨沂端午節(jié)的習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臨沂端午節(jié)的習俗篇1:臨沂端午節(jié)的習俗

臨沂現(xiàn)在還在廣泛存在的端午節(jié)習俗:在門上掛艾草、用艾葉煮雞蛋、用蘆葦葉包蜜棗粽子、孩子綁五色絲線、鄉(xiāng)間的老人會縫制包有艾葉的南瓜形香包。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根據(jù)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慢慢演化成了現(xiàn)在的“端午”?!堆嗑q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zhuǎn)音也?!?/p>

佩飾

五月五日這天,女孩的手腕上帶五色絲線,稱長命縷,一般為紅、黃、藍、綠、白無色。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戴荷包是我國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端午節(jié)佩戴香包、系五色線主要是長輩為兒童預備的,據(jù)說可以驅(qū)瘟避邪,能使兒童無病無災。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外形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fā)髻,也用以饋送?!肚寮武洝吩疲骸?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相互獻賚,名曰健人?!苯∪艘徽f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詞?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qū)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yōu)閶D女裝飾品(蔡云《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掛艾草、菖蒲、榕枝

轉(zhuǎn)載艾水洗澡湖北秭歸,家長們在用艾葉水給孩子洗澡。屈原故里的居民用扎香包、包粽子、劃龍舟等民俗活動迎接端午節(jié)的到來。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緣由。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由于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qū)除不祥的寶劍,由于生長的季節(jié)和形狀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qū)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始終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guān)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奇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鳖A《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断婢芳疵鑼懴嫒笋S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是日,競渡,競采雜藥?!贝撕?,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

跳鐘馗

跳鐘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賜福鎮(zhèn)宅就是端午節(jié)和春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

懸掛鐘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jù)說出自畫圣吳道子之手。據(jù)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鐘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碧泼骰市押?,即病愈,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鐘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后,竟與所夢一模一樣,贊嘆不已。后來,鐘馗畫慢慢走入民間,繪制鐘馗畫大都作于五月端午節(jié)這一天,或者端午節(jié)的前后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qū)邪除害、祛兇引福。

斗草一般為楊樹葉的葉柄、狗尾草的葉子等

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chǎn)生有關(guān)。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diào),暇余以斗蟲、斗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奇的“神農(nóng)嘗百草”形成中醫(yī)藥學后,每年端午節(jié)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余,往往進行競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學問、文學學問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p>

吃粽子臨沂當?shù)貫槊蹢楐兆?,葉子為蘆葦葉。

香包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到處都端陽?!边@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jié)的民謠??傮w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jié)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燦爛紛呈?,F(xiàn)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nèi)含的花色則依據(jù)各地特產(chǎn)和風俗而定,聞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轉(zhuǎn)載湖北秭歸,一位老人在給孩子涂抹雄黃酒。用雄黃酒涂抹于小孩額頭或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防蟲子叮咬,二以王字代表猛虎鎮(zhèn)邪。本版圖片均據(jù)新華社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zhì),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qū)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y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篇2:山東臨沂端午節(jié)的習俗

農(nóng)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jié),知道端午都有什么習俗嗎?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山東的端午習俗。端午節(jié)又稱端節(jié)、端五、端陽、重午。五月五日古人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jié)”,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jié)”,還有很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女兒節(jié)、蒲節(jié)、天中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等等。各地的端午習俗不一樣,下面是山東端午節(jié)的習俗。

端午這一天,山東全部地區(qū)普遍在門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膠東部分地區(qū)還加插桃枝,臨沂地區(qū)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qū)邪。

端午節(jié)張貼剪紙的習俗,在蓬萊、長島等地流行較廣,現(xiàn)在蓬萊端午貼剪紙的風俗已經(jīng)消逝,而在長島縣北面的幾個島子,如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北隍城島還保留著這一古老的風俗。

海島上的人以農(nóng)歷五月初一為“小端午”,在這一天拉開節(jié)日的序幕。清早起來,先在大門的門檻上貼一對牛形剪紙。人們以為,力大無窮的黃牛可以把門避災。到了五月五日,太陽還沒出山,節(jié)日剪紙就已張貼完畢。這一天,貼剪紙的地方,重點還在大門,但又不限于大門。大門上仍要貼一對黃牛,有的還要在牛身上書寫文字:“我是天上老黃牛,專到人間吃憂愁。”黃牛之外,再貼桃、虎、獅、葫蘆,房門上貼葫蘆、寶劍,窗上貼虎、貓,凡是住房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貼。

端午節(jié)時,很多地方有采藥習俗。俗謠曰:“端午節(jié)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币恍┯闷涓o入藥的植物,至端午季節(jié)已經(jīng)成熟,可以入藥,是采藥的好季節(jié)。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qū)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里帶回家放在院子里曬干,曬干后掛起來留作以后做藥材用,連不能進山采藥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后的田間地頭采一些常見的草藥備用。

在膠東一帶,端午節(jié)期間,有一個好玩的活動,便是“拉露水”。端午節(jié)這一天,家家戶戶起大早,在太陽出來之前,孩子帶著小毛巾到春草茂密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擦臉,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認真,據(jù)說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大人則牽著牲口,到溝邊夼旁,一邊拉露水洗臉,一邊看牲口啃嫩草。民間認為,大人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雜病。在海陽、萊陽一帶,端午早晨,鄉(xiāng)間的老太太都要穿上新衣,趁著太陽未出之時上山“拉露水”。有的人還將拉了露水的毛巾帶回家給在家里的老人擦,據(jù)說不長瘡。

粽子是山東各地端午必吃的食物,端午日,山東各地還有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除粽子、雞蛋外,端午節(jié)的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篇3:端午節(jié)若干習俗

端午節(jié)若干習俗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它形成于戰(zhàn)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端午的“端”是開端、初之意,初五是一個月中的初始,在農(nóng)歷地支紀月中,挨次正月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故稱五月初五為“端午”。端午原稱端五相傳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壽日,宰相宋璟為討好皇帝,上表為避諱“五”字,而將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稱“端午節(jié)”。又據(jù)《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有登高之俗,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又因“五”與“午”通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亦稱“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边@首兒歌敘述了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

端午食粽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消失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外形消失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消失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消失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消失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依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與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高校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肯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jù)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始終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很多人劃船追逐挽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嬉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消遣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卣Q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jié)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進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成功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奇有所不同。直到今日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進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頭進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情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進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進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競賽項目,并每年進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其次家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進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進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褒堫^”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與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與競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漂亮芳香,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怪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肯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奇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芳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外形,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這一習俗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從兩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帶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習俗,端午節(jié)時更必佩帶。香囊內(nèi)裝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藥,富貴人家要加裝些檀香、麝香。從醫(yī)藥學看這些藥確有肯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帶還常放在床前及枕邊。舊京時女孩們在端午節(jié)前常用棉織絲緞剪成多種式樣,并用五彩絲線繡成王字或五毒蟲等圖案,年年有翻新可謂女紅競巧。女孩們還用鳳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因這些習俗端午節(jié)又有“女兒節(jié)”之稱。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除此以外,在中國有些城鎮(zhèn)或者山區(qū),有端午節(jié)給給小孩子涂雄黃的習俗,這樣的的的是寓意吉利,驅(qū)病邪。雄黃酒市場上有售的,但咱可從來沒有喝過。

篇4:端午節(jié)習俗

1.河北?。何宥撅?/p>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相互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進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2.山東?。憾宋绻?jié)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奇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始終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自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3.山西?。喊~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同學需致贈節(jié)禮給老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相互饋贈。

4.陜西?。糊堉鄹偠?/p>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lǐng)僚屬欣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5.甘肅?。喊?/p>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6.江蘇?。壶喌敖j(luò)子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jù)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周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別,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luò)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jié)成的絡(luò)子中,掛在胸前。

7.浙江?。翰伤?/p>

桐盧縣鄉(xiāng)塾之學童,端午節(jié)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y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yī)星臨空。

8.江西?。憾宋缌曀?/p>

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9.湖北?。焊偠?/p>

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10.福建省:端午節(jié)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jié)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11.廣東省:兒童放風箏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qū)除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12.海南?。憾宋绻?jié)習俗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nèi),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艷麗、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季節(jié),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間交叉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xiāng)”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shù)匮睾Q睾泳用衩糠甓宋?,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nèi)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nèi)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篇5:端午節(jié)相關(guān)習俗

端午節(jié)相關(guān)習俗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化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

(二)喝雄黃

因端午節(jié)后各種蟲類,開頭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退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后,差點現(xiàn)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盼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緣由。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由于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由于生長的季節(jié)和形狀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qū)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始終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guān)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奇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利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強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guān)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jīng)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特別奇怪???,就詢問緣由。那位婦人不熟悉黃巢,所以就直接說由于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知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四)懸鐘馗像

由于民間傳奇為抓鬼大帝,所以鐘馗像有辟鬼的力量,據(jù)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么人?大鬼說:我叫鐘馗,是終南山的進士,由于面帽丑陋,應考時沒被錄用,我就自殺了?,F(xiàn)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鐘馗像來除邪。原來鐘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征明還畫過寒林鐘馗,端午掛鐘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五)劃龍船競賽

古代由于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劃船,為了救屈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