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尹師魯第一書》W03_第1頁
《與尹師魯第一書》W03_第2頁
《與尹師魯第一書》W03_第3頁
《與尹師魯第一書》W03_第4頁
《與尹師魯第一書》W0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與尹師魯第一書1/35題解:這是一封朋友之間書信。寫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這一年因上書論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尹洙先被貶至郢州。其后歐陽修因《與高司諫書》獲罪,被貶夷陵縣。這封信是到夷陵縣后寫。2/351、注意以下字詞讀音見紿()君貺()惶()迫沿汴()絕淮()郢()柚()茶舛()老婢()鼎鑊()烹()斬愚懦()枕藉()dàikuànghuángbiànhuáiyǐngyòubìhuòpēngjiènuòchuǎnzhēn砧()、俟()sì3/352、思索:歐陽修在信中主要是解答尹師魯疑問,但解答疑問一直到哪一段才出現?!?段那么開頭那一大段文字主要寫什么?——敘家常

4/35課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4)敘述二人別后情形;第二部分(5-8)推心置腹談自己被貶后思想。5/35

某頓首,師魯十二兄書記.前在京師相別時,約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頭奴出城,而還言不見舟矣.其夕,及得師魯手簡,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約.方悟此奴懶去而見紿.第一段:遺憾不得相送。6/35

臨行,臺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師魯人長者有禮,使人惶迫不知所為.是以又不留下書在京師,但深托君貺因書道修意以西.始謀陸赴夷陵,以大暑,又無馬,乃作此行.沿汴絕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荊南.在路無附書處,不知君貺曾作書道修意否?

第二段:心中牽掛,不得修書7/35

及來此問荊人,云去郢止兩程,方喜得作書以奉問.又見家兄言:有些人見師魯過襄州,計今在郢久矣.師魯歡戚不問可知,所渴欲問者,別后安否?及家人處之怎樣,莫苦相尤否?六郎舊疾平否?第三段:喜得作書奉問8/35

修行雖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親舊留連,又不遇惡風水.老母用術者言,果以此行為幸.又聞夷陵有米,面,魚,如京洛;又有梨栗,桔柚,大筍,茶壃,皆可飲食,益相喜賀.昨日因參轉運,作庭趨,始覺身是縣令矣.其余皆如昔時.第四段:此行甚幸,讓朋友勿掛。9/35

前面四段記敘二人別后情形,作者為何大段敘述家常瑣事?思考敘家常,顯友情,也為后面剖白心機,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鋪墊。10/35

師魯簡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蓋懼責人太深以取直爾.今又思之,自決不復疑也.然師魯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你給我信中說,擔心我對自己行為有些懷疑,其實倒沒有別事,(只是)害怕(落個)責備他人太重,以博取忠直名聲?,F在我想清楚了,不再懷疑自己所作所為。不過,你又說我對朋友不了解,你這種看法好像不了解我心。第五段:11/35當與高書時,蓋已知其非君子,發(fā)于極憤而切責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為何足驚駭,路中來頗有些人以罪出不測見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師魯又云非忘親,此又非也.得罪雖死,不為忘親,此事須相見,可盡其說也.第五段:答尹師魯三疑當我給高某寫信時候,已經知道他不是一個有道德人,我從極度憤恨出發(fā)來嚴厲責備他,并沒有把他當朋友對待。他行為不值得驚慌害怕。沿途有不少對我獲罪感到意外并加以撫慰人,其實他們都不了解我心意。你又說我此舉不能稱作不孝,這又錯了。獲罪即使死了,也不是不孝,這事須等到見面后,才能詳盡地說給你聽。12/35朗誦第5段,思索: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師魯幾個疑問?各反應出作者什么態(tài)度?其關鍵內容是什么?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今而思之,自決不復疑也”二疑歐陽修“暗于朋友”

——“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歐陽修“非忘親”——“此又非也”、“此事須相見,可盡其說也”關鍵內容:在于解釋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為理智冷靜,立場堅定,態(tài)度鮮明。第6段13/35

五六十年來,天生此輩,緘默畏慎,布在世間,相師成風.忽見吾輩作此事,下至灶門老婢,亦相驚怪,交口議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問所言當否而已.又有深相賞嘆者,此亦是不慣見事人也??舌凳廊瞬灰娙缤鶗r事久矣!

五六十年來,上天造就了這么一批人,怕事慎重,(這些人)遍布全國,相互模仿(學習)形成風氣。突然見到我們做這種直言事,以至就連做飯老嫗,也感到很驚異,相互議論。卻不知道這種事古人天天都在做,(他們)僅僅關注是對(恰當)還是不對罷了。還有些人深深地贊嘆我行為,這也是見識不多人。可嘆如今世人不能見到像古人那樣所作所為很久了。第六段:14/35往時砧斧鼎鑊,皆是烹斬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義,則趨而就之,與幾席枕藉之無異.有義君子在傍,見有就死,知其當然,亦不甚嘆賞也.史冊所以書之者,蓋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當然而不得避爾,非認為奇事而詫人也.過去,砧板、斧頭、大鼎、大鍋都是用來烹煮殺害人東西,但那些正直敢言人寧可死也不犧牲道義,他們走向這些刑具和去赴宴、睡覺沒有不一樣。堅持正義人在旁邊看到有些人慷慨就義,知道他們應該這么,并不十分感嘆。史書記載他們原因,只是想要警戒后世愚蠢膽小人,使人知道這些事應該這么做而不能逃避罷了,并不是把它看成奇事而使人感到驚詫。15/35所幸是現在朝廷用刑很仁慈,不再用這類刑具,假如有,有一個人勇于去受刑,不知大家要驚奇到什么地步。然而我們這些人也應該絕口不再談以往事了。(我)住在清靜偏僻地方,天天注意提升本身道德涵養(yǎng)。這些事本無須說,不過你信中認為我對自己行為有所懷疑,需要了解我怎樣對待這次貶官,所以略微說說。幸今世用刑至仁慈,無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駭也.然吾輩亦自當絕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閑僻處,日知進道而已.此事不須言,然師魯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處之怎樣,故略道也.第六段:表義無反顧之心16/35安道與予在楚州,談禍福事甚詳,安道亦認為然.俟到夷陵寫去,然后得知修所以處之之心也.又常與安道言,每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安道和我在楚州(相遇),較詳盡地討論了人生福禍,安道也認為(我看法)對。等到夷陵后再寫信給你,然后你就能知道我對這件事態(tài)度。我又常對安道說,每當看到前代一些名人,他們討論政事時感動發(fā)憤不怕殺頭,真好像知道大義,等到了貶謫地方,就憂傷怨嘆,有不能忍受不得志憂愁情緒表現在文章中,他們內心喜樂哀傷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即使像韓愈也免不了這個毛病。(我)用這種情況來告誡安道,叫他切莫寫悲傷文章。第七段:17/35師魯察修此語,則處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貶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為大不為小.故師魯相別,自言益慎職,無飲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語.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飲酒.到縣后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你考慮一下我這些話,那么我對這件事態(tài)度,你就能夠明白了。近代也有因為進諫被貶人,然而有些人被貶后便放蕩縱酒,自稱只為大事而不拘小節(jié)。所以你和我分別時,我自己說要勤儉盡本職,不要飲酒。在這件事上我也遵照這句話。我咽喉病出京城后就已經好了,直到現在沒喝酒。到夷陵縣后勤于政事,來懲戒在洛陽時懶散毛病。第七段:表露不以遷謫為意情懷,決心在貶所勤官慎職。18/35齊讀第7段,完成以下問題(1)本段文有兩處反襯,一是,二是。(2)“師魯察修此語”,“此”指代()A處之之心B戚戚怨嗟C不堪之究悉形于文字D慎勿作戚戚之文(3)作者表示到任后要做到()A勤官慎職B益慎職,無飲酒C咽喉愈,不飲酒D為大不為小以古人(尤其是韓愈)反襯自己不作戚戚之文以近世人傲逸狂醉反襯自己慎職勤官DB19/35第八段:

夷陵有一條路,只須幾天就能夠抵達郢州,能夠靠仆人來來往往。秋天天氣嚴寒,千萬要保重身體。不一一說了。歐陽修叩首。第八段:言輕意重,表示對朋友關心。20/35與尹師魯第一書第一段:遺憾不得相送。第二段:心中牽掛,不得修書。第三段:喜得作書奉問。第四段:此行甚幸,讓朋友勿掛。第五段:答尹師魯三疑。第六段:表義無反顧之心。第七段:表露不以遷謫為意情懷,決心在貶所勤官慎職。第八段:言輕意重,表示對朋友關心。21/35課文小結歐陽修這封信是回復尹洙問詢,把言事得罪朝廷視為當然,不以遷謫之情縈懷。在貶所勤官慎職,不作窮愁文字,更凸現了泰然心境。全文行文樸實,如同敘家常普通,充滿著漫馨和了解,對于同遭貶謫朋友而言,這便是最好勉勵和支持了。22/35精華賞讀1、作者高尚精神境界。2、筆調平易自然,親切委婉。23/351、作者高尚精神境界。

一是表現為對貶官態(tài)度。

作者在信中對尹師魯袒露了自己對被貶官一事態(tài)度,他認為“路中來,頗有些人以罪出不測見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摯友說“非忘親”也是不了解他內心,他內心是“得罪雖死,不為忘親”,雖被貶官,也須“居閑僻處,日知進道而已”,且告誡他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貶者”,“傲逸狂醉,自言我為大不為小”,他自己已嚴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飲酒”,抱著既不消極也不放縱自己態(tài)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樣,“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他勉勵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縣后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文中這一系列表明,充滿了主動向上氣概,凝成一股氣韻縈繞于字里行間,這正是作者高尚精神境界所至。24/35

二是表現為對友情珍重。

作者于信開頭幾段詳盡地敘述了自己關切、思念師魯心情,他對未能如約相送而遺憾;行程中沒有寄信之處不能與師魯通信而牽掛;本人到荊南后又急于探詢師魯任所郢州情況;他迫不及待地要“問候”師魯,探詢對方“別后安否?及家人處之怎樣,莫苦相尤否?六郎舊疾平否?”這些看似生活中日?,嵤?,卻表現了作者對摯友生活關心,重復慰藉,細膩、親切,充滿了人情味。25/352、筆調平易自然,親切委婉。

此文中不見歐陽修一貫豪壯磅礴氣勢,不見了大開大合波折,而代之以重復親切慰藉、叮嚀,細膩人微表明、勉勵。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個“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語氣格外舒緩從容,拉家常,敘衷腸,直抒胸臆,委婉動聽。作者措辭也非常注意親切平易,選取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詞,如白頭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魚、梨栗、桔柚、大筍、灶門老婢等,這些詞語淺白、通俗,可想見作者在寫此信時其神態(tài)是那么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散句,便于明白流暢地表情達意,也增添了行文平易自然。26/35課堂練習1、寫出以下加紅色字詞活用情況始謀陸赴夷陵非認為奇而詫人2、寫出以下句子中句式特點(1)方悟此奴懶去而見紿(2)然師魯又云暗于朋友(3)其心歡戚無異庸人(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貶者從陸路,名作狀使……詫異被動介賓后置省略被動27/35課堂練習3、以下加紅色字解釋,錯誤一項是()A約使人如河上如:假如B便遣白頭奴出城遣:派遣C及得魯手簡簡:信D怪不如約怪:責備4、以下各句中“因”使用方法不一樣一項是()A但深托君貺因書道修意以西B昨日因參轉運C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貶者D因無景觀,不曾至A到A因書,寫信時;BCD,“因為”28/35課堂練習5、以下加紅色字含義解釋不正確是()A始覺身是縣令矣是:判斷動詞,是B然師魯又云暗于朋友暗:黑暗C以罪出不測見吊者吊:慰問D俟到夷陵寫去俟:等到6、以下加紅色字解釋有誤是()A非以朋友待之也以:介詞,用……身份B以罪出不測見吊者以:認為C但問所言當否而已但:不過D使有而一人就之使:假使B不清楚C僅僅29/35第一題命題意圖:學習作者概括能力與就事論理,言辭堅定又態(tài)度懇切方法。參考答案:全信有三答三疑,其關鍵內容在于解釋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為理智冷靜,立場堅定,態(tài)度鮮明。思考探究練習第二題命題意圖:體味朋友之間真摯坦率情感,以平淡自然筆調加以表現方法。30/35第三題:命題意圖:掌握“使”字在文言文中各種使用方法,尤其注意“使”字之后所省略賓語

1.約使人如河上2.使人惶迫不知所為3.使知事有當然而不得避爾4.使有而一人就之你吩咐我派人到河上相送。因而使得我惶恐急忙不知怎樣是好。使人知道這些事應該負擔而不能逃避。假如仍有這類刑具,有一個勇于觸犯。31/35以下“使”字意義使用方法歸類正確是()①約使人如河上②使人惶迫不知所為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