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驗檢測繼續(xù)教育考試題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以下哪種材料的抗?jié)B性最好?()A.普通混凝土B.防水混凝土C.加氣混凝土D.輕骨料混凝土答案:B解析:防水混凝土是通過調(diào)整配合比、摻加外加劑等方法提高混凝土自身的密實性和抗?jié)B性,其抗?jié)B性比普通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和輕骨料混凝土都要好。普通混凝土抗?jié)B性能一般;加氣混凝土孔隙率大,抗?jié)B性差;輕骨料混凝土主要特點是質(zhì)量輕,抗?jié)B性也不如防水混凝土。2.鋼材的屈強比越小,則()。A.結構的安全性越高,鋼材的有效利用率越低B.結構的安全性越高,鋼材的有效利用率越高C.結構的安全性越低,鋼材的有效利用率越低D.結構的安全性越低,鋼材的有效利用率越高答案:A解析:屈強比是指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之比。屈強比越小,說明鋼材在超過屈服強度后還有較大的強度儲備,結構的安全性越高。但同時,鋼材的強度不能充分被利用,有效利用率越低。3.測定水泥安定性時,試餅法和雷氏夾法的關系是()。A.試餅法是雷氏夾法的代用法,當雷氏夾法試驗結果有爭議時以試餅法為準B.雷氏夾法是試餅法的代用法,當試餅法試驗結果有爭議時以雷氏夾法為準C.兩者沒有關系,可任意選擇使用D.試餅法和雷氏夾法的結果是等價的答案:B解析:雷氏夾法是測定水泥安定性的標準方法,試餅法是代用法。當試餅法試驗結果有爭議時,應以雷氏夾法的結果為準。4.土的三相比例指標中可直接測定的指標為()。A.含水率、孔隙比、飽和度B.密度、含水率、孔隙率C.土粒比重、含水率、密度D.密度、含水率、干密度答案:C解析:土粒比重可以通過比重瓶法等方法直接測定,含水率可以通過烘干法直接測定,密度可以通過環(huán)刀法等直接測定??紫侗?、飽和度、孔隙率和干密度等指標需要通過其他已測定的指標計算得到。5.瀝青的針入度越大,表明瀝青()。A.黏稠性越大B.黏稠性越小C.塑性越好D.塑性越差答案:B解析:針入度是反映瀝青黏稠性的指標,針入度越大,說明瀝青越軟,黏稠性越小。而塑性是用延度等指標來衡量的,與針入度沒有直接關系。6.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試件的尺寸是()。A.100mm×100mm×100mmB.150mm×150mm×150mmC.200mm×200mm×200mmD.70.7mm×70.7mm×70.7mm答案:B解析:我國規(guī)定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試件的尺寸是150mm×150mm×150mm。100mm×100mm×100mm的試件為非標準試件,其試驗結果需要進行換算;200mm×200mm×200mm也是非標準試件;70.7mm×70.7mm×70.7mm是砂漿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試件的尺寸。7.對有明顯流幅的鋼筋,其屈服強度是根據(jù)()確定的。A.比例極限B.下屈服點C.極限強度D.上屈服點答案:B解析:對于有明顯流幅的鋼筋,其屈服強度是以下屈服點對應的應力來確定的。上屈服點不穩(wěn)定,一般不作為屈服強度的取值依據(jù);比例極限是彈性階段的界限;極限強度是鋼筋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8.石料的抗壓強度是以()尺寸的立方體試件在飽水狀態(tài)下的抗壓強度來表示的。A.50mm×50mm×50mmB.70mm×70mm×70mmC.100mm×100mm×100mmD.150mm×150mm×150mm答案:B解析:石料的抗壓強度是以70mm×70mm×70mm尺寸的立方體試件在飽水狀態(tài)下的抗壓強度來表示的。9.水泥的終凝時間是從()算起。A.水泥加水拌合起B(yǎng).水泥凈漿開始失去可塑性起C.水泥凈漿完全失去可塑性并開始產(chǎn)生強度起D.水泥凈漿初凝結束起答案:A解析:水泥的終凝時間是從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凈漿完全失去可塑性并開始產(chǎn)生強度所需的時間。初凝時間是從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凈漿開始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時間。10.以下哪種方法不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A.合理選擇水泥品種B.增加水膠比C.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D.摻加外加劑答案:B解析:增加水膠比會使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蒸發(fā)后形成孔隙,降低混凝土的密實度,從而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合理選擇水泥品種、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和摻加外加劑都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二、多項選擇題1.影響混凝土強度的主要因素有()。A.水泥強度和水膠比B.骨料的種類和質(zhì)量C.養(yǎng)護條件D.施工質(zhì)量答案:ABCD解析:水泥強度和水膠比是影響混凝土強度的關鍵因素,水泥強度越高、水膠比越小,混凝土強度越高。骨料的種類和質(zhì)量也會影響混凝土強度,如骨料的強度、級配等。養(yǎng)護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和養(yǎng)護時間等,對混凝土強度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施工質(zhì)量如攪拌均勻程度、振搗密實程度等也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2.鋼材的主要力學性能指標包括()。A.屈服強度B.抗拉強度C.伸長率D.沖擊韌性答案:ABCD解析: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反映了鋼材的強度性能,伸長率反映了鋼材的塑性性能,沖擊韌性反映了鋼材抵抗沖擊荷載的能力,它們都是鋼材的主要力學性能指標。3.以下屬于水泥的化學性質(zhì)的有()。A.細度B.安定性C.凝結時間D.強度答案:BCD解析:細度是水泥的物理性質(zhì),反映水泥顆粒的粗細程度。安定性是指水泥在硬化過程中體積變化的均勻性,與水泥中的化學成分和化學反應有關;凝結時間是水泥加水后從可塑性狀態(tài)到失去可塑性并產(chǎn)生強度的時間,也是由水泥的化學性質(zhì)決定的;強度是水泥硬化后抵抗外力的能力,同樣與水泥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反應密切相關。4.土的壓實性與()有關。A.土的含水量B.土的顆粒級配C.壓實功能D.壓實方法答案:ABCD解析:土的含水量對壓實性有顯著影響,存在一個最佳含水量,此時土的壓實效果最好。土的顆粒級配影響土的孔隙結構,良好的級配有利于壓實。壓實功能越大,土的壓實程度越高,但達到一定程度后效果不再明顯。不同的壓實方法如碾壓、夯實等對土的壓實效果也不同。5.瀝青混合料的技術性質(zhì)包括()。A.高溫穩(wěn)定性B.低溫抗裂性C.耐久性D.抗滑性答案:ABCD解析:高溫穩(wěn)定性是指瀝青混合料在高溫下抵抗變形的能力;低溫抗裂性是指在低溫環(huán)境下抵抗開裂的能力;耐久性反映了瀝青混合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抵抗各種破壞因素的能力;抗滑性對行車安全至關重要,是瀝青混合料的重要技術性質(zhì)之一。6.以下哪些是測定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方法?()A.坍落度法B.維勃稠度法C.針入度法D.環(huán)刀法答案:AB解析:坍落度法適用于流動性較大的混凝土拌合物,通過測量坍落度的大小來評定工作性。維勃稠度法適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通過測量混凝土拌合物達到規(guī)定密實程度所需的時間來評定工作性。針入度法是測定瀝青黏稠性的方法;環(huán)刀法是測定土的密度的方法。7.對鋼筋進行冷加工的目的有()。A.提高鋼筋的強度B.節(jié)約鋼材C.增加鋼筋的塑性D.改善鋼筋的可焊性答案:AB解析:對鋼筋進行冷加工,如冷拉、冷拔等,可以提高鋼筋的屈服強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鋼材。但冷加工會降低鋼筋的塑性,對可焊性也沒有直接的改善作用。8.石料的力學性質(zhì)指標包括()。A.抗壓強度B.抗折強度C.磨耗率D.壓碎指標答案:ABC解析:抗壓強度是石料最主要的力學性質(zhì)指標之一,反映石料抵抗壓力的能力??拐蹚姸确从呈系挚箯澢茐牡哪芰?。磨耗率反映石料在摩擦、撞擊等作用下的耐磨性能。壓碎指標是用于衡量粗骨料強度的指標,不是石料本身的力學性質(zhì)指標。9.影響水泥凝結時間的因素有()。A.水泥的礦物組成B.石膏的摻量C.溫度和濕度D.水膠比答案:ABCD解析:水泥的礦物組成中,不同礦物的水化速度不同,會影響凝結時間。石膏可以調(diào)節(jié)水泥的凝結時間,其摻量會對凝結時間產(chǎn)生影響。溫度和濕度會影響水泥的水化反應速度,從而影響凝結時間。水膠比也會影響水泥的水化過程和凝結時間。10.以下屬于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材料的有()。A.水泥穩(wěn)定土B.石灰穩(wěn)定土C.瀝青穩(wěn)定碎石D.水泥粉煤灰穩(wěn)定碎石答案:ABD解析: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材料是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等無機結合料與土、碎石等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水泥穩(wěn)定土、石灰穩(wěn)定土和水泥粉煤灰穩(wěn)定碎石都屬于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材料。瀝青穩(wěn)定碎石是用瀝青作為結合料,屬于有機結合料穩(wěn)定材料。三、判斷題1.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是根據(jù)其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來確定的。()答案:√解析: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是按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劃分的,如C20、C30等,其中數(shù)字表示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2.鋼材的伸長率越大,說明其塑性越好。()答案:√解析:伸長率是鋼材在拉伸試驗中伸長的長度與原始長度的比值,伸長率越大,表明鋼材在受力變形時能夠產(chǎn)生較大的塑性變形,塑性越好。3.水泥的細度越細,其強度越高,所以水泥的細度越細越好。()答案:×解析:水泥細度越細,水化反應越快,早期強度發(fā)展較快,但過細的水泥會增加生產(chǎn)成本,而且在儲存過程中容易受潮結塊,同時后期強度增長可能不明顯,還可能導致混凝土的收縮增大等問題,所以并不是越細越好。4.土的液性指數(shù)越大,說明土越軟。()答案:√解析:液性指數(shù)是反映土的軟硬狀態(tài)的指標,液性指數(shù)越大,土越接近流塑狀態(tài),說明土越軟。5.瀝青的軟化點越高,其耐熱性越好。()答案:√解析:軟化點是瀝青由固態(tài)變?yōu)轲ち鲬B(tài)時的溫度,軟化點越高,說明瀝青在較高溫度下才會軟化,耐熱性越好。6.混凝土的耐久性只與混凝土的組成材料有關,與施工質(zhì)量無關。()答案:×解析:混凝土的耐久性不僅與組成材料有關,如水泥品種、骨料質(zhì)量等,還與施工質(zhì)量密切相關。施工過程中的攪拌均勻程度、振搗密實程度、養(yǎng)護條件等都會影響混凝土的密實度和內(nèi)部結構,從而影響其耐久性。7.鋼筋的冷拉可以提高其屈服強度,但會降低其塑性。()答案:√解析:鋼筋冷拉是在常溫下對鋼筋施加拉力,使其產(chǎn)生塑性變形,從而提高屈服強度。但由于產(chǎn)生了塑性變形,鋼筋的塑性儲備減少,塑性降低。8.石料的抗壓強度試驗中,試件的尺寸越大,測得的抗壓強度越高。()答案:×解析:在石料抗壓強度試驗中,試件尺寸越大,內(nèi)部缺陷出現(xiàn)的概率越大,測得的抗壓強度越低。一般需要將不同尺寸試件的試驗結果換算到標準尺寸試件的抗壓強度。9.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時,可降低強度等級使用。()答案:×解析: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會導致水泥硬化后體積不均勻膨脹,使混凝土結構產(chǎn)生裂縫、破壞等嚴重質(zhì)量問題,所以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嚴禁使用,不能降低強度等級使用。10.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材料的強度隨齡期的增長而增長,且增長速度是恒定的。()答案:×解析: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材料的強度隨齡期增長而增長,但增長速度不是恒定的。一般在早期強度增長較快,后期增長速度逐漸減慢。四、簡答題1.簡述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及提高耐久性的措施。(1).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內(nèi)部因素:水泥品種和質(zhì)量:不同品種的水泥抗侵蝕性等性能不同,水泥質(zhì)量不佳會影響耐久性。骨料質(zhì)量:骨料的強度、級配、含泥量等會影響混凝土的密實度和耐久性。水膠比:水膠比越大,混凝土孔隙率越大,耐久性越差。混凝土的密實度:密實度低的混凝土容易受到外界介質(zhì)的侵蝕。外部因素: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高溫、高濕環(huán)境會加速混凝土的碳化等過程?;瘜W侵蝕:如酸、堿、鹽等介質(zhì)的侵蝕。凍融循環(huán):反復的凍融作用會使混凝土產(chǎn)生破壞。磨蝕:如水流、風沙等的磨蝕。(2).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合理選擇水泥品種:根據(jù)工程所處環(huán)境選擇抗侵蝕性好等適合的水泥??刂扑z比和水泥用量:降低水膠比,保證足夠的水泥用量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選用質(zhì)量良好的骨料:控制骨料的級配、含泥量等指標。摻加外加劑:如引氣劑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凍性,防水劑可提高抗?jié)B性等。加強施工質(zhì)量控制:保證攪拌均勻、振搗密實、養(yǎng)護良好。采取表面防護措施:如涂覆防腐涂料等。2.簡述鋼材的冷加工和時效處理的概念及作用。(1).冷加工的概念及作用:概念:冷加工是指在常溫下對鋼材進行加工,如冷拉、冷拔、冷軋等。作用:通過冷加工可以提高鋼材的屈服強度,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鋼材。例如冷拉可以使鋼材的屈服點提高,但會降低鋼材的塑性和韌性。(2).時效處理的概念及作用:概念:時效處理是指將經(jīng)過冷加工的鋼材在常溫下存放15-20天(自然時效)或加熱到100-200℃并保持一定時間(人工時效)。作用:時效處理可以使鋼材的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進一步提高,塑性和韌性繼續(xù)降低,從而提高鋼材的強度利用率。3.簡述水泥安定性不良的原因及危害。(1).原因:水泥中游離氧化鈣(f-CaO)含量過多:f-CaO在水泥硬化后才慢慢水化,產(chǎn)生體積膨脹。水泥中游離氧化鎂(f-MgO)含量過多:f-MgO的水化速度更慢,同樣會在硬化后產(chǎn)生體積膨脹。石膏摻量過多:石膏與水泥中的水化鋁酸鈣反應生成鈣礬石,體積膨脹。(2).危害:水泥安定性不良會導致水泥硬化后體積不均勻膨脹,使混凝土構件產(chǎn)生裂縫、翹曲、破壞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混凝土結構的強度和耐久性,甚至使整個結構失去承載能力。4.簡述土的壓實原理及影響壓實效果的因素。(1).壓實原理:土是由固體顆粒、水和氣體組成的三相體系。在壓實過程中,通過外力作用使土顆粒重新排列,減少土中的孔隙,增加土的密實度。當土的含水量適當時,水在土顆粒間起到潤滑作用,使土顆粒更容易移動和排列,從而達到更好的壓實效果。(2).影響壓實效果的因素:含水量:存在一個最佳含水量,此時壓實效果最好。含水量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壓實。土的顆粒級配:良好的級配有利于土顆粒的相互填充,提高壓實度。壓實功能:壓實功能越大,壓實效果越好,但達到一定程度后效果不再明顯。壓實方法:不同的壓實方法如碾壓、夯實等對壓實效果有影響。壓實層厚度:壓實層過厚,下層土的壓實效果會受到影響。5.簡述瀝青混合料的組成結構類型及特點。(1).懸浮-密實結構:特點:由較多的細集料和瀝青填充于粗集料的空隙中,粗集料以懸浮狀態(tài)存在于細集料和瀝青膠漿中。這種結構的瀝青混合料具有較高的密實度和黏聚力,但內(nèi)摩擦角較小,高溫穩(wěn)定性較差。(2).骨架-空隙結構:特點:粗集料形成骨架,細集料和瀝青填充在骨架的空隙中,但空隙率較大。這種結構的瀝青混合料內(nèi)摩擦角較大,高溫穩(wěn)定性好,但黏聚力較低,耐久性較差。(3).骨架-密實結構:特點:粗集料形成骨架,細集料充分填充骨架空隙,同時瀝青也能很好地包裹集料,具有較高的密實度、黏聚力和內(nèi)摩擦角。這種結構的瀝青混合料綜合性能較好,既具有良好的高溫穩(wěn)定性,又有較好的耐久性。五、計算題1.已知混凝土的配合比為水泥:砂:石子=1:2.1:4.0,水膠比為0.60,混凝土的表觀密度為2400kg/m3。試計算1m3混凝土中各材料的用量。設水泥用量為(m_{c}),則砂用量(m_{s}=2.1m_{c}),石子用量(m_{g}=4.0m_{c}),水用量(m_{w}=0.6m_{c})。根據(jù)混凝土表觀密度公式(m_{c}+m_{s}+m_{g}+m_{w}=ρ{oh})((ρ{oh})為混凝土表觀密度),可得:(m_{c}+2.1m_{c}+4.0m_{c}+0.6m_{c}=2400)合并同類項得((1+2.1+4.0+0.6)m_{c}=2400)即(7.7m_{c}=2400)解得(m_{c}=24007.7≈砂用量(m_{s}=2.1m_{c}=2.1×312石子用量(m_{g}=4.0m_{c}=4.0×312水用量(m_{w}=0.6m_{c}=0.6×3122.某鋼材試件,直徑為20mm,標距長度為200mm,拉伸試驗測得屈服荷載為120kN,最大荷載為180kN,拉斷后標距長度為240mm。試計算該鋼材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和伸長率。(1).計算屈服強度(σ_{s}):鋼材的截面積(A=πd24屈服強度(σ{s}=FsA),其中(F{s}=120(σ_{s}=120×10(2).計算抗拉強度(σ_):抗拉強度(σ=FbA),其中(F=180(σ_=180×10(3).計算伸長率(δ):伸長率(δ=l1?(δ=240?2003.某水泥試樣,稱取50g,用負壓篩法篩析,篩余物質(zhì)量為1.5g。試計算該水泥的細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yī)生門診操作考試試題及答案
- 高級晉升考試題及答案大全
- 高級統(tǒng)計職稱試卷及答案
- 甘肅政治高考試題及答案
- 正規(guī)勞動合同簡易電子版7篇
- 重慶高考模擬考試題及答案
- 企業(yè)項目監(jiān)控與評估模板
- 財物安全保障與理賠承諾書(3篇)
- 員工培訓與考核體系構建模板
- 服務水平優(yōu)化售后維護保障保證承諾書(5篇)
- 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檔案
- 各種漢服款式剪裁圖大全
- GB/T 6391-2003滾動軸承額定動載荷和額定壽命
- GB/T 36112-2018政務服務中心服務現(xiàn)場管理規(guī)范
- GB/T 28733-2012固體生物質(zhì)燃料全水分測定方法
- GB 12955-1991鋼質(zhì)防火門通用技術條件
-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申報培訓課件
- 浦發(fā)銀行個人信用報告異議申請表
- 中醫(yī)內(nèi)科學胃病病癥講解共51張課件
- 四年級上冊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全冊教案 通用版
- 2022年萬豪國際酒店委托管理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