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課教學教案全套_第1頁
古代文明課教學教案全套_第2頁
古代文明課教學教案全套_第3頁
古代文明課教學教案全套_第4頁
古代文明課教學教案全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文明課教學教案全套**一、課程基本信息**課程名稱古代文明概論課程性質高校人文通識課/中學歷史選修課授課對象本科一、二年級/高中二年級課時安排16周×2課時/周=32課時學分2學分課程負責人[姓名]**二、課程概述**1.課程定位本課程是人文素養(yǎng)核心課程,以“多元古代文明的起源、發(fā)展與互動”為核心,系統(tǒng)介紹兩河、埃及、印度、中國、希臘、羅馬、美洲等主要古代文明的特征、成就及遺產。旨在打破“西方中心論”或“單一文明觀”,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視野與文化同理心,理解文明的多樣性與共同性。2.設計思路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邏輯:第一階段(1-2周):搭建理論框架(文明的定義、研究方法);第二階段(3-8周):分述各大文明的具體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政治、經濟、文化);第三階段(9-12周):專題深化(技術、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第四階段(13-16周):探討文明互動(交流、衰落、遺產)與價值反思(多樣性與共同性)。**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古代主要文明的時間線(如兩河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起源、羅馬帝國公元476年滅亡)、空間分布(如中華文明集中于黃河-長江流域、希臘文明分布于愛琴海沿岸);理解文明起源的地理因素(如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對埃及文明的塑造)、核心成就(如楔形文字、金字塔、儒家思想);了解文明交流的途徑(如絲綢之路、亞歷山大東征)與衰落的原因(如環(huán)境惡化、外族入侵)。2.能力目標能分析:運用史料(如《漢謨拉比法典》條文)分析文明的社會結構;能比較:對比不同文明的政治制度(如雅典民主與中國分封制)、藝術風格(如希臘雕塑與中國青銅器);能論證:用證據(jù)支持觀點(如“尼羅河是埃及文明的母親河”)。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文化多樣性意識:尊重不同文明的獨特性(如瑪雅文明的歷法、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培養(yǎng)全球意識:理解文明互動是歷史常態(tài)(如佛教傳入中國、希臘化文化影響中亞);增強文化自信:認識中華文明的延續(xù)性與貢獻(如造紙術、科舉制對世界的影響)。**四、教學內容設計(按周次)****第1周:古代文明的定義與研究方法**主題:什么是“文明”?如何研究古代文明?教學內容:文明的定義:學術界的爭議(如“城市+文字+復雜社會”的三要素說、“文化積累”說);研究方法:考古學(如哈拉帕遺址的發(fā)掘)、文獻學(如《史記》《荷馬史詩》)、人類學(如對原始部落的類比);古代文明的分布:四大文明古國(兩河、埃及、印度、中國)、地中海文明(希臘、羅馬)、美洲文明(瑪雅、印加)。教學方法:講授法(理論框架);小組討論(問題:“文明”的標準是否合理?比如印加文明沒有文字,是否屬于“文明”?);多媒體展示(考古遺址圖片:如烏魯克城、殷墟)。作業(yè)布置:撰寫短文《我對“文明”的理解》(500字以內)。**第2周:兩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的興衰**主題:楔形文字與《漢謨拉比法典》的遺產教學內容:地理環(huán)境: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兩河平原”,干旱少雨但灌溉便利;文明起源:蘇美爾城邦(烏魯克、拉格什),約公元前3500年出現(xiàn)楔形文字(泥板記錄);帝國更迭:阿卡德帝國(薩爾貢一世統(tǒng)一兩河)→巴比倫帝國(漢謨拉比與《漢謨拉比法典》)→亞述帝國(軍事擴張)→新巴比倫帝國(空中花園、尼布甲尼撒二世);衰落原因:外族入侵(波斯帝國公元前539年征服)、灌溉系統(tǒng)崩潰(土地鹽堿化)。教學方法:講授法(歷史脈絡);案例分析(《漢謨拉比法典》:“以眼還眼”原則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圖片展示(楔形文字泥板、《漢謨拉比法典》石碑拓片)。作業(yè)布置:制作《兩河文明發(fā)展timeline》(包含關鍵事件與成就)。**第3周:古埃及文明——尼羅河的“永恒之國”**主題:金字塔與法老的專制教學內容:地理環(huán)境: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每年6-10月),形成“黑土地”(肥沃耕地)與“紅土地”(沙漠);文明階段:古王國(金字塔時代,如胡夫金字塔)→中王國(地方勢力崛起)→新王國(帝國擴張,圖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核心特征:法老的“神權專制”(法老被視為“太陽神之子”)、木乃伊與來世信仰(《亡靈書》);衰落:波斯入侵(公元前525年)、希臘化(亞歷山大征服后)、羅馬統(tǒng)治(公元前30年)。教學方法:講授法(歷史階段);視頻播放(《金字塔的秘密》片段:探討金字塔建造技術);小組討論(問題:金字塔的社會意義是什么?是法老的權力象征,還是全民的信仰工程?)。作業(yè)布置:撰寫小論文《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800字以內)。**第4周:古印度文明——從哈拉帕到孔雀帝國**主題:種姓制度與佛教的起源教學內容:地理環(huán)境:印度河與恒河,南亞次大陸的“熱帶季風區(qū)”;早期文明:哈拉帕文明(約公元前2500年,城市規(guī)劃先進,如摩亨佐·達羅的排水系統(tǒng)),衰落原因成謎(可能是地震或雅利安人入侵);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入侵(約公元前1500年),創(chuàng)立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編寫《吠陀經》;列國時代與佛教:釋迦牟尼(公元前6世紀)創(chuàng)立佛教,提出“四諦八正道”(苦、集、滅、道),反對種姓制度;孔雀帝國:阿育王(公元前3世紀)統(tǒng)一印度,推廣佛教(刻石敕令)。教學方法:講授法(文明脈絡);互動提問(問題:種姓制度為何能在印度延續(xù)千年?);圖片展示(哈拉帕印章、佛教石窟(如阿旃陀石窟))。作業(yè)布置:制作《古印度文明核心成就思維導圖》(包含文字、宗教、藝術)。**第5周:中華文明——從炎黃到秦漢**主題:分封制與百家爭鳴的底色教學內容:文明起源: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龍山文化(黑陶),夏商王朝(二里頭遺址、殷墟甲骨文);西周: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禮樂制度(等級規(guī)范);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百家爭鳴(儒家“仁”、道家“無為”、法家“法治”)、商鞅變法(秦國崛起的關鍵);秦漢:秦統(tǒng)一(公元前221年,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漢帝國(絲綢之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方法:講授法(歷史脈絡);案例分析(百家爭鳴:孔子與老子的思想差異);小組討論(問題:中華文明為何能延續(xù)五千年?)。作業(yè)布置:撰寫短文《我眼中的百家爭鳴》(600字以內)。**第6周:古希臘文明——海洋與城邦的精神**主題:雅典民主與希臘哲學教學內容:地理環(huán)境:愛琴海地區(qū),多山少平原,海岸線曲折(促進海外貿易與殖民);早期文明:米諾斯文明(克里特島,王宮遺址、線性文字A)、邁錫尼文明(特洛伊戰(zhàn)爭、線性文字B);城邦時代:雅典(民主制度: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陪審法庭)、斯巴達(軍事專制:全民皆兵);希波戰(zhàn)爭(公元前5世紀):希臘聯(lián)軍擊敗波斯,維護了城邦獨立;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東征(公元前4世紀),將希臘文化傳播至歐亞非(如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教學方法:講授法(歷史階段);比較分析(雅典民主與現(xiàn)代民主的異同);視頻播放(《古希臘城邦》片段:展示雅典衛(wèi)城與斯巴達軍營)。作業(yè)布置:小組展示《古希臘城邦的特點》(每組5-8分鐘,結合圖片與史料)。**第7周:古羅馬文明——從城邦到帝國的擴張**主題:十二銅表法與羅馬帝國的遺產教學內容:羅馬起源:傳說(羅穆盧斯與雷穆斯建立羅馬城,公元前753年)、考古(帕拉蒂尼山遺址);共和國時期:元老院(貴族統(tǒng)治)、執(zhí)政官(行政首腦)、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50年,第一部成文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布匿戰(zhàn)爭(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霸權,公元前____年);帝國時期:凱撒(獨裁者,公元前49年征服高盧)、屋大維(公元前27年建立帝國,稱號“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的擴張(疆域涵蓋歐亞非)、萬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與外邦人的法律);衰落與分裂:蠻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延續(xù)至1453年)。教學方法:講授法(歷史脈絡);案例分析(十二銅表法:“債權人可將債務人賣為奴隸”的規(guī)定反映了什么?);圖片展示(羅馬斗獸場、萬神殿、羅馬道路遺址)。作業(yè)布置:撰寫小論文《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800字以內)。**第8周:美洲古代文明——孤立的輝煌**主題:瑪雅歷法與印加道路教學內容:地理環(huán)境:中美洲(瑪雅)、安第斯山區(qū)(印加),與舊大陸隔絕;奧爾梅克文明(公元前____年):巨石頭像(可能是統(tǒng)治者肖像)、玉器(象征權力);瑪雅文明(公元前250-公元900年):金字塔(如蒂卡爾金字塔)、象形文字(刻在石碑上)、太陽歷(365天,比公歷更精確);阿茲特克文明(公元14-16世紀):特諾奇蒂特蘭城(建在湖中,canals與橋梁發(fā)達)、人祭制度(宗教儀式);印加文明(公元13-16世紀):道路系統(tǒng)(貫穿安第斯山區(qū),長達數(shù)萬公里)、梯田農業(yè)(適應山地環(huán)境)、太陽神廟(庫斯科城的核心)。教學方法:講授法(文明脈絡);小組討論(問題:美洲文明為何能在孤立中發(fā)展出高度復雜的文化?);視頻播放(《美洲古代文明》片段:展示瑪雅金字塔與印加道路)。作業(yè)布置:制作《美洲文明核心成就表格》(包含文明名稱、時間、核心成就、衰落原因)。**第9周:古代文明的技術與經濟**主題:灌溉系統(tǒng)與絲綢之路的意義教學內容:農業(yè)技術:兩河的“渠系灌溉”(人工渠道引河水灌溉)、埃及的“沙杜夫”(提水工具)、中國的“鐵犁牛耕”(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推廣);手工業(yè):兩河的“青銅冶煉”(公元前3000年掌握)、埃及的“制陶”(釉陶技術)、希臘的“橄欖油生產”(主要出口商品);商業(yè)與貿易:兩河的“遠程貿易”(與印度、埃及交換商品)、希臘的“海外殖民”(建立殖民地,如敘拉古)、中國的“絲綢之路”(西漢時期開通,連接歐亞)。教學方法:講授法(技術與經濟的關系);比較分析(不同文明的農業(yè)技術差異:如兩河的灌溉與中國的精耕細作);互動提問(問題:技術進步如何推動文明發(fā)展?)。作業(yè)布置:撰寫短文《古代文明中的技術創(chuàng)新》(600字以內)。**第10周:古代文明的宗教與思想**主題:法老崇拜與儒家倫理教學內容: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如兩河的“太陽神沙馬什”、中國的“河神”)、祖先崇拜(如中國的“孝”文化);系統(tǒng)宗教:兩河:多神教(每個城邦有自己的保護神,如巴比倫的“馬杜克”);埃及:法老崇拜(法老為“太陽神拉的兒子”,死后成為神);印度:佛教(釋迦牟尼的“四諦八正道”)、印度教(婆羅門教的演變,崇拜毗濕奴、濕婆);中國:道教(老子的“道”,追求長生不老)、儒家(孔子的“仁”,強調社會秩序);希臘:奧林匹斯神系(宙斯、雅典娜等,具有人性弱點);哲學思想:希臘的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中庸之道”);中國的老子(《道德經》)、孔子(《論語》)。教學方法:講授法(宗教與思想的分類);案例分析(佛教的傳播:從印度到中國、東南亞,為何能廣泛流行?);小組討論(問題:宗教對文明的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作業(yè)布置:專題報告《某一古代宗教的核心思想與社會作用》(1000字以內,可選佛教、儒家、希臘多神教等)。**第11周:古代文明的藝術與建筑**主題:金字塔與希臘雕塑的美學教學內容:繪畫:埃及的“壁畫”(如tomb中的農耕場景,風格寫實)、希臘的“瓶畫”(如紅繪風格,描繪神話故事)、中國的“帛畫”(如《人物龍鳳圖》,線條流暢);雕塑:希臘的“大理石雕塑”(如《米洛斯的維納斯》,強調人體美)、羅馬的“肖像雕塑”(如《奧古斯都像》,寫實主義)、印度的“佛教造像”(如犍陀羅藝術,融合希臘與印度風格);建筑:兩河:“吉庫拉塔”(ziggurat,階梯狀金字塔,如烏爾的吉庫拉塔);埃及:金字塔(如胡夫金字塔,幾何精確)、神廟(如卡納克神廟,柱式建筑);希臘:神廟(如帕特農神廟,多立克柱式,對稱美);羅馬:斗獸場(橢圓形,拱券技術)、萬神殿(穹頂建筑,跨度大);中國:長城(防御工程,綿延萬里)、故宮(明清皇宮,中軸線布局)。教學方法:講授法(藝術與建筑的風格);比較分析(不同文明建筑風格的差異:如埃及金字塔的“永恒”與希臘神廟的“和諧”);圖片展示(各大文明的藝術作品:如《米洛斯的維納斯》《清明上河圖》片段)。作業(yè)布置:制作《古代文明藝術與建筑作品集》(圖文并茂,包含5-10件作品,說明其年代、文明、特點)。**第12周:古代文明的政治制度**主題:雅典民主與中國中央集權教學內容:城邦制度:希臘的雅典(直接民主,公民參與決策)、斯巴達(寡頭政治,軍事貴族統(tǒng)治);帝國制度:波斯帝國(行省制度,總督統(tǒng)治)、羅馬帝國(元首制,皇帝掌握軍權)、中國的秦漢帝國(中央集權,郡縣制);君主專制:埃及的法老(神權與世俗權力合一)、中國的皇帝(“天子”,皇權至上);貴族政治:羅馬的元老院(貴族組成,掌握立法權)、中國的分封制(諸侯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教學方法:講授法(政治制度的分類);比較分析(雅典民主與中國中央集權的異同:如決策方式、權力來源);小組討論(問題:政治制度與文明穩(wěn)定性的關系?比如中國的中央集權為何能維持長期統(tǒng)一?)。作業(yè)布置:撰寫小論文《古代帝國制度的特點與影響》(800字以內)。**第13周:古代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主題:絲綢之路與希臘化文化教學內容:交流途徑:戰(zhàn)爭:亞歷山大東征(希臘文化傳入中亞、印度)、希波戰(zhàn)爭(希臘與波斯的文化交流);貿易: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茶葉傳入西方,西方的玻璃、香料傳入中國)、地中海貿易(希臘與羅馬的商品交換);宗教傳播:佛教傳入中國(西漢末年)、基督教傳入羅馬(公元1世紀);移民:希臘海外殖民(建立殖民地,如馬賽)、中國的“闖關東”(明清時期移民東北);融合案例:希臘化文化:亞歷山大帝國時期,希臘文化與埃及、波斯、印度文化融合(如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成為學術中心);絲綢之路:中國的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通過絲綢之路傳入阿拉伯,再傳入歐洲;佛教中國化:佛教傳入中國后,與儒家、道教融合,形成禪宗(如慧能的“頓悟”思想)。教學方法:講授法(交流途徑與案例);案例分析(絲綢之路的作用:如何連接歐亞文明?);互動提問(問題:文明交流的利弊?比如希臘化文化是否促進了文明進步?)。作業(yè)布置:小組展示《某一古代文明交流事件的影響》(每組5-8分鐘,可選絲綢之路、亞歷山大東征、佛教傳入中國等)。**第14周:古代文明的衰落與遺產**主題:羅馬帝國的滅亡與文明的延續(xù)教學內容:衰落的原因:環(huán)境惡化:兩河文明的土地鹽堿化(灌溉系統(tǒng)導致)、瑪雅文明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外族入侵:羅馬帝國的蠻族入侵(如西哥特人、匈奴人)、中國的“五胡亂華”(西晉時期);內部矛盾:羅馬帝國的貧富分化(貴族奢侈,平民貧困)、中國的“藩鎮(zhèn)割據(jù)”(唐朝后期);技術停滯: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代”(技術進步緩慢);衰落案例:兩河文明: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國征服,逐漸消失;埃及文明:公元前30年被羅馬帝國征服,古埃及文字(象形文字)逐漸失傳;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瑪雅文明:公元9世紀突然衰落,原因可能是干旱、戰(zhàn)爭或人口過剩;遺產的影響:文字:楔形文字(影響腓尼基字母,進而影響希臘字母、拉丁字母)、漢字(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的文字);法律:《漢謨拉比法典》(第一部成文法,影響羅馬法)、羅馬法(影響現(xiàn)代民法);宗教:佛教(影響亞洲大部分地區(qū))、基督教(影響歐洲、美洲);藝術:希臘雕塑(影響西方藝術)、中國書法(影響東亞藝術);技術:造紙術(影響人類文明的傳播)、印刷術(促進文藝復興)。教學方法:講授法(衰落原因與遺產);小組討論(問題:古代文明衰落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互動提問(問題:古代文明遺產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比如羅馬法為何能成為現(xiàn)代法律的基礎?)。作業(yè)布置:撰寫短文《古代文明衰落給我們的啟示》(600字以內)。**第15周:專題討論——文明的多樣性與共同性**主題:如何理解“文明是多樣的,也是共同的”?教學內容:文明多樣性的表現(xiàn):地理:兩河的干旱平原、埃及的尼羅河河谷、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文化:希臘的民主、中國的中央集權、印度的種姓制度;宗教:佛教的“無我”、基督教的“原罪”、伊斯蘭教的“清真”;文明共同性的表現(xiàn):對秩序的追求:《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唐律疏議》;技術進步:農業(yè)灌溉、青銅冶煉、文字發(fā)明;藝術表達:繪畫、雕塑、建筑(如各大文明都有金字塔或類似建筑);宗教信仰:幾乎所有文明都有對“神”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多樣性與共同性的關系:多樣性是文明的“底色”(每個文明都有獨特的貢獻);共同性是文明的“紐帶”(不同文明能相互理解、交流);例子:絲綢之路(多樣性文明的交流)、聯(lián)合國憲章(共同性的價值追求)。教學方法:專題討論(提前布置題目,學生準備發(fā)言);教師總結(強調“和而不同”的文明觀)。作業(yè)布置:撰寫專題論文《文明的多樣性與共同性》(1200字以內)。**第16周:課程總結與考核**主題:回顧與反思教學內容:課程回顧:梳理主要知識點(古代文明的時間線、核心成就)、重點專題(文明交流、衰落與遺產);學生反饋:收集學生對課程的建議(如教學方法、內容設置);考核說明:明確期末考試的要求(如開卷考試的范圍、專題報告的格式)。教學方法:講授法(課程總結);學生反饋(問卷或口頭交流);答疑(解答學生關于考核的問題)。作業(yè)布置:準備期末考試(如復習筆記、整理專題論文)。**五、教學方法說明**本課程采用“講授+互動+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兼顧知識傳遞與能力培養(yǎng):1.講授法:用于傳遞基礎知識點(如文明的定義、歷史事件的時間線),確保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2.案例分析法:用于深入分析具體問題(如《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金字塔的建造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3.比較法:用于對比不同文明的異同(如雅典民主與中國中央集權、希臘雕塑與中國青銅器),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4.互動討論:用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如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多樣性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5.多媒體輔助:用于增強直觀性(如圖片、視頻、紀錄片),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內容;6.實踐活動:用于提升參與感(如參觀博物館、制作思維導圖、小組展示),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六、評估與考核體系**本課程的考核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核環(huán)節(jié)占比具體要求平時成績40%考勤(10%):遲到/早退扣2分/次,曠課扣5分/次;

作業(yè)(20%):包括短文、思維導圖、小組展示,按質量評分;

課堂參與(10%):發(fā)言、討論的積極性與質量。期中考試30%可選:

1.閉卷考試(考查知識點,如古代文明的時間線、核心成就);

2.論文(考查分析能力,如《論古代文明的交流》)。期末考試30%可選:

1.開卷考試(考查綜合應用能力,如分析文明衰落的原因);

2.專題報告(考查研究能力,如《某一古代文明的遺產》)。**七、參考資料**1.核心教材《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北京大學出版社):全球視角的文明史教材,適合入門;《古代文明史》(吳于廑、齊世榮,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高校經典教材,系統(tǒng)介紹古代文明;《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繆爾·亨廷頓,新華出版社):探討文明多樣性的經典著作(可選讀)。2.專題書籍《兩河文明史》(劉文鵬,商務印書館);《古埃及文明》(王海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印度文明史》(林承節(jié),北京大學出版社);《中華文明史》(袁行霈,北京大學出版社);《古希臘文明》(王敦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古羅馬文明》(朱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