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講 第2課時 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考查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習_第1頁
第6講 第2課時 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考查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習_第2頁
第6講 第2課時 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考查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習_第3頁
第6講 第2課時 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考查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習_第4頁
第6講 第2課時 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考查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考查第2課時閱讀和表達是語言學習的兩大技能。讀寫結合、讀寫相促,閱讀和表達是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的,從這一視角考量,新高考不斷推陳出新、多維度開發(fā)的“讀寫一體”類試題也就找到了命題之源、“發(fā)跡”之地。CONTENTS目錄123一、把握教考導向,鎖定努力目標二、精析核心要點,強化關聯(lián)思維課時跟蹤檢測NO.1一、把握教考導向,鎖定努力目標(一)教材教學任務必修上第一單元單元學習任務(摘要)從兩篇小說中各選擇一兩個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分析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并作簡要點評。必修下第六單元單元學習任務(摘要)就單元中的小說寫一則有關小說表達手法(突發(fā)事件、細節(jié)描寫、個性化人物語言)的讀書札記。選必上第三單元單元研習任務(摘要)1.結合小說具體內容,感受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會歷史風貌,寫一則讀書札記。2.從作品中選擇某一要點(情節(jié)設置、形象塑造、人文主題、風格特征等),寫一篇賞析文章。選必下第二單元單元研習任務(摘要)1.就小說作品的主題、風格,參閱相關評論,豐富或支撐自己的觀點,寫一個發(fā)言提綱。2.結合課文中的精彩語言實例,探究語言的表達技巧,寫一篇語言鑒賞札記。續(xù)表(二)教材測評題目1.某中學將舉行“書香伴我行”好文薦讀活動,你代表班級推薦《荷花淀》,請從選材、語言、主旨等角度,結合文本,寫出你的推薦理由。2.讀書小組要為《黨費》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提出一個關鍵詞:選擇。請加入小組,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品答案·悟規(guī)范:①黃新面對險境,選擇是對她最大的考驗。②其表現(xiàn)就是在整個過程中,她要不斷地作出選擇。③那么選擇意味著什么?選擇獨自引開敵人就意味著選擇了危險、犧牲,更意味著選擇了崇高的信仰。(三)發(fā)掘命題趨向讀寫結合,讀寫相促。多角度賞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豐富意蘊;多維度寫作,掌握一些實用文體的寫作規(guī)范。(四)典型考法印證1.小說與影視劇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如果要對本文進行影視劇改編,請概括它不利于改編的因素,再結合文本從不同角度提出改編意見。2.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會談·記憶·追尋;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女記者黃君玨。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品答案·悟規(guī)范:示例:(甲組)①本文以“我”與穆易的會談為主體,講述穆易的記憶;②以人物的記憶引出歷史資料中的相關記載,個人和時代的記憶相融合;③整篇文章中,“我”作為追尋者,不僅僅是追尋戰(zhàn)爭的親歷者穆易的回憶,同時也在追尋培蕊、黃君玨等先烈的事跡與精神,從而指向緬懷英雄、牢記歷史、民族魂魄永存等主題。(乙組)①女記者黃君玨雖然在文章后半部分出場,但她與前文的培蕊都經歷了“八路軍總部被襲事件”,且都是女性,與前文情節(jié)一脈相承;②關于黃君玨的記述材料使得家信內容和新華社的有關資料形成照應,豐富了故事情節(jié);③與文中“我”每天翻閱歷史資料的設定相一致,對黃君玨的記述材料進一步促使“我”去山西追尋英雄們的事跡,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留下懸念。二、精析核心要點,強化關聯(lián)思維NO.2(一)明確“寫作”任務審題時,拆解題干中預設的“寫作”任務。一方面是明確“寫作體裁”,并調用相關的知識儲備,如體裁寫作的思路、結構、要點等。另一方面是確定“寫作內容”的針對性,是整體評價,還是局部賞析;是主題立意探究,還是表達藝術賞析。如“文學評論”,則要確定評論的主題、文本范圍以及題目中隱藏的評論要點等,圈畫標注,做到心中有數。高考文學類閱讀不會讓考生長篇大論,已有的相關試題也證明只是讓寫出“短評思路”或“評論要點”。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題目只是披上“讀寫結合”的新衣,考查的其實還是傳統(tǒng)考點,需要仔細斟酌。如下表:讀寫結合式問法題目考查實質根據情節(jié)內容,嘗試為兩位老人寫一則人物短評。兩位老人有什么性格特點?讀書小組要圍繞此文進行一場文學探究,并進行組內交流展示。經討論,探究主題為:語言表達藝術。作為小組成員,請寫出你的發(fā)言要點。這篇小說的語言表達藝術有什么特點?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讀書小組擬以此文末段為例,寫一則語言鑒賞札記。經討論,大家提出兩個角度:句式和修辭。請任選其一,圍繞選定角度寫出你的鑒賞要點。這篇小說在句式或修辭上有什么特點?讀寫結合式問法題目考查實質“繁星”文學社舉行研討會,小說最后一段的去留問題引發(fā)了組員的辯論,A組覺得去掉更簡潔,B組覺得留著更豐富。請你任選一個小組加入,有理有據地反駁對方觀點。小說最后一段有沒有存在的意義?(有,即B組;沒有,即A組。從情節(jié)、形象、主題等角度分析)班級讀書會上,小剛認為文章標題“馮歪嘴子”比原標題“磨坊內外”更好。如果你是小剛,談一下你的發(fā)言要點。小說標題命名為“馮歪嘴子”有什么好處?(二)謀劃思路和結構閱讀理解中的“以寫評讀”,在表述時講究觀點鮮明、思路清晰、內容具體、依據充分。如“文學短評”的寫作,大致有“閱讀——定題——評論——寫作”四個步驟。其中,“閱讀”宜細,“定題”宜小,“評論”宜透,“寫作”宜精。而在簡答題要求羅列其提綱時,則需遵循一般論述的思路:點(提出評論的觀點)——述(復述,引用原作內容)——析(分析評論內容),注重述析結合。常見的讀寫形式及要求如下表:形式要求評論要點評點內容明確(如心理活動和細節(jié)描寫),是最常見、簡單、實用的讀書方法。為深入閱讀、撰寫讀書筆記和研讀作標記。文學短評是一種精短的,以作品、作家為評論對象的議論性文章。要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做到“敘”和“議”的結合,還要對文體、風格等知識熟悉掌握。讀書札記側重于評析,結合具體內容進行探討。需要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善于綜合運用多種欣賞方法,多角度認識作品的豐富意蘊,在多重印證中深化對作品的理解。讀書札記的形式不拘一格,有文藝短評式、點評批注式,還有條文摘錄式等。內容自由靈活,既可以整體評價,也可以局部賞析;既可以從內容入手,也可以鑒賞藝術手法。形式要求賞析文章一般采用敘、析、評相結合的方式。敘,就是對作品進行引用、轉述或概述;析,針對所敘內容進行具體分析,要突出針對性;評,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作出評價。結構要簡明、清晰,在開頭明確提出賞析的要點,然后圍繞要點層層展開,每一層都要做到敘、析、評結合。發(fā)言提綱主張獨立思考,發(fā)表對小說人物或主題的看法,同時搜集、參閱相關評論,作為可以支撐自己觀點的論據,形成自己的見解。語言札記聯(lián)系文本,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作家遣詞造句的巧妙之處。首先,搜集精彩段落或語句;其次,運用語言知識,對這些語句的精妙之處進行分析。(三)運用相關術語“以寫評讀”的寫作(思辨或實用性寫作),還需要運用相關術語。因此,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體裁的相關知識要儲備,文學評論、語言札記等規(guī)范要明晰。另外,具體作答時,要結合具體內容(要點)進行有理有據的論述,并要講究邏輯,表達清晰。[典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犁鏵李銳正午的太陽從頭頂上直射下來,火辣辣的。剛被剪過的草坪又緊又密,露著一層嶄新的茬子,鼻子里滿是熱烘烘的草腥氣。火辣辣的太陽把人們逼得盡量縮在草帽下的陰涼里。寶生又抹了一把汗水。寶生想,現(xiàn)在該聽見了。典題體驗蹲在草地上,視線很低,只能貼著山坡朝上看,上面是鑲著藍天的坡頂,藍綠相接的坡頂上冒出的那兩棵松樹,像兩座蒼翠的寶塔,肩并肩站在藍天里。等拔到坡頂上,就能看見整個樹身了,就能看見駕著牛扶著犁鏵的滿金爺和柳葉兒了。他倆正在那兩棵松樹底下耕地撒種呢。這兩棵松樹是第八洞的標志樹。滿金爺和他手里扶著的犁鏵是桃花潭高爾夫球鄉(xiāng)村俱樂部的標志。草坪上拔草的人們都蹲在地上,一字排開,每人戴了一頂草帽,一只手拉著一條編織袋,眼睛緊盯著草坪,另一只手時不時伸下去,拔出一根雜草,塞進袋子里。遠遠看去,火辣辣的烈日下邊,坦蕩舒緩的草坪上,面朝草地背朝天的人們,像一排在地毯上蠕動的蝸牛。他們的任務是拔雜草,是要把摻雜在高爾夫球場草坪里的狗尾草、水稗子、野蒿子、喇叭花、苦苦菜、蒲公英……全都拔出來,只留下草地早熟禾還有黑麥草。寶生覺得,干這活兒,有點像老家地里間谷苗,也是蹲在地上,一步一挪,也是后背上馱著個大太陽。當然,北京不是五人坪,高爾夫俱樂部更不是農村,一張會員卡要繳三十萬元的會費。這個數目要是放在五人坪,你得在一畝地里種兩千年的玉茭。寶生現(xiàn)在當然明白,你不能拿北京跟農村比。草坪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爾夫球場的名聲,這兒的人靠草坪吃飯,所以,在桃花潭不種莊稼,只種草。寶生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爹媽把自己生在五人坪,生在當年陳總插隊的地方。寶生現(xiàn)在太喜歡桃花潭了。不只因為這兒工作給發(fā)衣服,能掙錢,能吃好飯,也不只因為桃花潭漂亮得像電視里的廣告片兒,最主要的是因為在這兒天天都能聽見五人坪的聲音,看見五人坪的人?,F(xiàn)在,十八歲的寶生終于弄明白自己為什么愛北京了——北京有這個讓他無法想象的桃花潭高爾夫球鄉(xiāng)村俱樂部。陳總說了,半年以后就不用再拔草了,就讓自己去當球童,再過一兩年,就不再當球童了,就去學技術當電工。陳總是這兒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寶生豎起耳朵等。果然,暴熱的草坪上突然傳過一陣清涼的泉水聲,嘩啦啦的泉水聲里,夾雜著雞鳴和狗叫,還有孩子們忽起忽落的尖叫和女人們隱隱約約的對話……寶生知道,這些聲音是草坪外邊藏在樹叢背后的揚聲器里發(fā)出的。風聲,水聲,雨聲,林濤聲,雞鳴聲,狗叫聲,羊群出坡聲,牛群回欄聲;老人們街巷里的搭話聲,女人們叫喊自己孩子回家吃飯聲,孩子們游戲追打著的尖叫聲……千姿百態(tài),全都是五人坪的聲音,全都是陳總用一套高級錄音機專門從五人坪錄回來的。第一次聽見這些聲音,寶生叫起來,寶生扭頭看著身邊的陳總,說:“哎呀,建順爺爺!我家黃毛兒咋也到這來啦?”陳總笑起來:“就是你家黃毛兒叫呢!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邊!”陳總又拍拍寶生的頭:“寶生,記住,以后你就叫我陳總,咱們高爾夫俱樂部里沒‘爺爺’這個職務?!碑斈觋惪傇谖迦似翰尻牐瑢毶€沒出生。寶生記得自己第一次看見陳總,是有一年的春天。那時大伙都叫他建順爺爺。那些日子里,娃娃們成天追在建順爺爺的屁股后頭,盯著他手里的照相機亂喊,給我照個相吧!建順爺爺就笑著說,給你們照,每人照一張,誰也少不了。照相機噼里啪啦,又閃又響;娃娃們嘰里呱啦,又跳又笑。后來,就看見照片了。每個人都有,也有滿金爺的。滿金爺扶著犁吆著牛在前面走,他的孫女柳葉兒跟在后,胳膊肘里掛著柳條斗子,正在撒玉茭種子。又過了好多年,等到建順爺爺開著汽車再到五人坪時,滿金爺已經死了,柳葉兒出嫁生下孩子了。那時,建順爺爺指著那張照片說過好多次,我耕地就是滿金爺教會的。自從來到桃花潭,寶生干活從不叫苦。寶生知道,自己是在為自己的幸運和希望受苦。就像現(xiàn)在眼前的這群人,他們的運氣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陰涼,只有那么可憐的一小片。說不定什么時候刮來一陣風,頭頂上的草帽就沒了。寶生有幾分興奮地打量著身邊的蝸牛們,寶生想,人和人真是不一樣呀。拔到坡頂,每個人都濕透了衣裳?,F(xiàn)在終于看清楚了:矗立在草坪左邊的兩棵松樹下,和照片上一模一樣,走出來扶著犁鏵的滿金爺。大黃牛脖下掛著牛鈴,高舉犄角,繃緊身子走在最前頭。一臉皺紋的滿金爺頭扎白羊肚手巾,左手握緊扶手,把犁鏵深深插進草地里,右手高揚鞭子。柳葉兒胳膊肘上掛著柳斗子,走在最后,正低頭往犁溝撒種。藏在銅雕里的揚聲器又響起來了,水聲,風聲,雞鳴聲,狗叫聲,孩子們的嬉笑聲,滿金爺趕牛的吆喝聲……錯雜繽紛地從松樹下動人地傳過來。這套銅雕做得真好,和真人一模一樣,牛索、犁鏵、鞭子、柳斗,也都按原物大小鑄出來。他們正從松樹下平靜安詳地走出來,如果沒人打攪,他們會一直往前走,會在這片地毯一樣的草坪上翻起土地,開出一條深深的犁溝來。每次看見他們,寶生心里都會涌起說不出的贊嘆和感動,這贊嘆和感動又會攪起一些讓寶生更為贊嘆和感動的幻覺,看見他們,聽見身邊那些生機勃勃的聲音,寶生說不清楚到底是他們走進了自己的夢境,還是自己走進了他們的夢境。(有刪改)1.班級讀書會上,李華認為小說以“夢境”收尾效果突出,而張強則持反對態(tài)度。如果你是李華,想有理有據地反駁對方觀點,請列出你的發(fā)言要點。(6分)[參考答案]

小說以“夢境”收尾有以下效果:①刻畫了寶生復雜微妙的心理。②揭示出五人坪所代表的鄉(xiāng)土農耕文明成為只可念想的夢境,拔草人無法掌控自己未來的命運。③引發(fā)讀者思考(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白)?,F(xiàn)代化的發(fā)展已使純粹意義上的傳統(tǒng)文明變成夢境一樣的存在,如何應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挑戰(zhàn)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對家鄉(xiāng)的幻想中,才是當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2.錢偉同學認為小說以“犁鏵”為題意蘊豐富,讀書小組就此展開討論。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請列出你的發(fā)言提綱。(6分)[參考答案]同意。①主題角度,“犁鏵”是傳統(tǒng)農具的代表,透露出寶生等人對鄉(xiāng)土農耕生活的留戀?!袄珑f”及其主人們的際遇,折射出在城市文明沖擊下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的式微,蘊含著作者對重建農耕文明的冷峻反思,深化了小說的主題。②情節(jié)角度,使得小說脈絡連貫,情節(jié)緊湊,內容充實。③讀者角度,題目樸實凝練,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3.精英中學要圍繞此文進行一場文學探究,并進行組內交流展示。經討論,探究主題為:語言表達藝術。作為小組成員,請結合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文字,寫出你的發(fā)言要點。(6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及其作用的能力。從文本整體語境看,顯然這部分文字是作者有意詳寫的。分析這樣安排的表達效果,可以從人物、結構、主題三方面考慮:從人物塑造看,“終于看清楚了”的表述,透露著渴望,透露出寶生對鄉(xiāng)土農耕生活的留戀,而曾經熟悉的生活,如今卻成了銅雕畫面,也暗含了寶生對往昔農耕生活已成為雕塑風景(追憶場景)的惋惜與無奈;從情節(jié)結構看,呼應開頭的“等拔到坡頂上,就能看見整個樹身了……滿金爺和他手里扶著的犁鏵是桃花潭高爾夫球鄉(xiāng)村俱樂部的標志”,使得小說脈絡貫通,情節(jié)緊湊;從主題意蘊看,畫波浪線句中反復提及“犁鏵”,扣合標題“犁鏵”,而“犁鏵”這一傳統(tǒng)農具與使用它的人曾經廣泛分布于鄉(xiāng)土大地,現(xiàn)在卻變成了一套雕像,寄寓了作者對傳統(tǒng)農業(yè)衰落及人們農耕勞作的命運際遇的慨嘆和反思,暗示了小說的主題意蘊。[參考答案]

①透露出寶生對鄉(xiāng)土農耕生活的留戀,對往昔農耕生活已成為雕塑風景(追憶場景)的惋惜與無奈;②呼應開頭部分有關“桃花潭高爾夫球鄉(xiāng)村俱樂部的標志”的描寫,使得小說脈絡貫通,情節(jié)緊湊,內容充實;③扣合標題“犁鏵”,寄寓了作者對傳統(tǒng)農業(yè)衰落及人們農耕勞作命運際遇的慨嘆和反思,暗示了小說的主題意蘊。4.語文課上,老師組織同學們針對這篇小說寫一則文學短評。以下是參考題目:(1)農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2)傳統(tǒng)文明的當下命運請任選其一,圍繞題目,立足文本內容,寫出你的短評思路。(6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小說的意蘊、擬寫文學短評的能力。(1)“農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這個題目提示考生要從標題“犁鏵”這一小說的核心意象入手,去探究作者講述的這個與傳統(tǒng)農具有關的故事,包含著作者對當下社會現(xiàn)實冷峻、深切的反思。本文通過敘述寶生在高爾夫球場草坪上拔草時的見聞感受,詳細描寫了滿金爺手扶犁鏵耕田、柳葉兒跟隨撒種的銅雕畫面,突出了犁鏵及其駕馭者成為雕塑的事實,耐人尋味,引人深思?!袄珑f”是鄉(xiāng)土農耕文明的象征,如今卻只能出現(xiàn)在銅雕的畫面中,而以前犁鏵的駕馭者現(xiàn)今成了如蝸牛般的拔草人。再結合“他們的運氣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陰涼……頭頂上的草帽就沒了”“看見他們,聽見身邊那些生機勃勃的聲音,寶生說不清楚到底是他們走進了自己的夢境,還是自己走進了他們的夢境”可知,五人坪所代表的鄉(xiāng)土農耕文明成為只可念想的夢境,拔草人無法掌控自己未來的命運。“犁鏵”

及其主人們最終成為雕像的際遇,寫出了傳統(tǒng)文明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逐漸消失的現(xiàn)實,折射出在城市文明沖擊下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式微,蘊含著作者重建中華農耕文明的冷峻反思。(2)“傳統(tǒng)文明的當下命運”這個題目提示考生從作品的主題意蘊切入,去觀照以“五人坪”為代表的傳統(tǒng)鄉(xiāng)土農耕文明與以北京城的桃花潭高爾夫球場為代表的都市文明或工業(yè)文明的此消彼長,反思傳統(tǒng)農耕文明日漸式微的嚴峻現(xiàn)實,探究如何重建文明的緊迫議題。結合“寶生覺得,干這活兒,有點像老家地里間谷苗……北京不是五人坪,高爾夫俱樂部更不是農村”可知,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現(xiàn)代化的高爾夫球場,也離不開最原始的勞動操作——拔草。結合“寶生現(xiàn)在太喜歡桃花潭了。不只因為這兒工作給發(fā)衣服……最主要的是因為在這兒天天都能聽見五人坪的聲音,看見五人坪的人”可知,寶生熱愛北京并非因為北京所擁有的現(xiàn)代化特征,而是這里天天都能聽見五人坪的聲音,看見五人坪的人。結合“看見他們,聽見身邊那些生機勃勃的聲音,寶生說不清楚到底是他們走進了自己的夢境,還是自己走進了他們的夢境”可知,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已使純粹意義上的傳統(tǒng)文明變成夢境一樣的存在,如何應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挑戰(zhàn)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對家鄉(xiāng)的幻想中,才是當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此題為開放性題目,考生的短評思路可以是個性化的,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答案]

(示例一)農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①本文通過敘述寶生在高爾夫球場草坪上拔草時的見聞感受,展現(xiàn)了犁鏵及其駕馭者成為雕塑的風景,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寓言。②五人坪所代表的鄉(xiāng)土農耕文明成為只可念想的夢境,拔草人無法掌控自己未來的命運。③“犁鏵”及其主人們的際遇,折射出在城市文明沖擊下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式微,蘊含著作者重建農耕文明的冷峻反思。(示例二)傳統(tǒng)文明的當下命運:①在文章中,作者含蓄地指出,即使最現(xiàn)代化的高爾夫球場,也離不開最原始的勞動操作——拔草。②寶生熱愛北京并非因為北京所擁有的現(xiàn)代化特征,而是這里天天都能聽見五人坪的聲音,看見五人坪的人。③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已使純粹意義上的傳統(tǒng)文明變成夢境一樣的存在,如何應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挑戰(zhàn)而非一味生活在對家鄉(xiāng)的幻想中,才是當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課時跟蹤檢測NO.3“文學性文本創(chuàng)新考法”跟蹤檢測一、(2025·八省聯(lián)考)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題目。文本一:我的漫畫豐子愷我作漫畫斷斷續(xù)續(xù)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約略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是描寫古詩句時代;第二是描寫兒童相的時代;第三是描寫社會相的時代;第四是描寫自然相的時代。但又交互錯綜,不能判然劃界。我從小喜讀詩詞。我所愛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常把它譯作小畫,粘在座右,隨時欣賞。作畫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有人看了我的畫,驚駭地叫道:“噫,這人只有一個嘴巴,沒有眼睛鼻頭!”“眼鏡玻璃后面怎么不見眼睛?”對于他們,我實在無法解嘲,只得置之不理?!盁o言獨上西樓”“幾人相憶在江樓”“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等便是那時的作品。我作漫畫由被動的創(chuàng)作而進于自動的創(chuàng)作,最初是描寫家里的兒童生活相。我向來憧憬于兒童生活,尤其是那時,我初嘗世味,看見當時社會里的虛偽驕矜之狀,覺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變成了兒童崇拜者,在漫畫中處處贊揚兒童。這些畫我今日看時,一腔熱血還能沸騰起來。這就是“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爸爸回來了”等作品。最近我重展這些畫冊的時候,仿佛覺得年光倒流,返老還童,從前的憧憬,依然活躍在我的心中了。后來我的畫筆又改方向,從正面描寫成人社會的現(xiàn)狀了。我住在紅塵萬丈的上海,看見無數屋脊中浮出一只紙鳶來,恍悟春到人間,就作“都市之春”。看見樓窗里掛下一只籃來,就作“買粽子”。我住在杭州及故鄉(xiāng)石門灣,看見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市井小景”“鄰人之愛”;客居鄉(xiāng)村,就作“話桑麻”“柳蔭”。這些畫中的情景,多少美觀!這些人的生活,多少幸福!我明知道成人社會還有黑暗的一面,我的筆不忍描寫,一時竟把它們抹殺了。后來我的筆終于描寫了。①西諺曰:“漫畫以笑語叱咤人間?!蔽揖彤斆婕毧瓷鐣系目嗤聪唷⒈瘧K相、丑惡相、殘酷相,而為它們寫照?!岸际衅嬗^”“鬻兒”“警報解除后”“轟炸”就是這類的作品。有時我看看這些作品,覺得觸目驚心。我想,藝術畢竟是美的,人生畢竟是崇高的,自然畢竟是偉大的。我這些辛酸凄楚的作品,其實不是正常藝術,而是臨時的權變。我的筆不妨從人生轉向自然,尋求更深刻的畫材。我忽然注意到破墻磚縫里鉆出來的一根小草,作了一幅“生機”。有一天到友人家,看見案上供著一個炮彈殼,殼內插著紅蓮花,歸來又作了一幅“炮彈作花瓶,世界永和平”。在漢口看見一枝截去了半段的大樹正在抽芽,又作了一幅“大樹被斬伐”。②我自己覺得真像沉郁的詩人。“沉郁者,意在筆先,神在言外?!步磺橹涞?,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fā)之?!贝搜韵鹊梦倚?。(有刪改)文本二:美與同情豐子愷世間的物有各種方面,各人所見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樹,在博物家,在園丁,在木匠,在畫家,所見各人不同。博物家見其性狀,園丁見其生息,木匠見其材料,畫家見其姿態(tài)。但畫家所見與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樹的因果關系,畫家只是欣賞目前的樹的本身的姿態(tài),而別無目的。所以畫家所見的,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實用的方面。換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價值標準,與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們僅就事物的形狀、色彩、姿態(tài)而欣賞,更不顧問其實用方面的價值了。一枝枯木,一塊怪石,在實用上全無價值,在中國畫家是很好的題材。無名的野花,在詩人的眼中異常美麗。藝術家所見的世界,可說是一視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藝術家的心,對于世間一切事物都給以熱誠的同情。藝術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類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無生物,犬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靈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詩人常常聽見子規(guī)的啼血,秋蟲的促織,看見桃花的笑東風,蝴蝶的送春歸;用實用的頭腦看來,這些都是詩人的瘋話。其實我們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廣其同情心,及于萬物,就能切實地感到這些情景了。畫家與詩人是同樣的,不過畫家注重其形式姿態(tài)的方面而已。沒有體得龍馬的活力,不能畫龍馬;沒有體得松柏的勁秀,不能畫松柏。中國古來的畫家都有這樣的明訓,我們的心要能與朝陽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寫朝陽;能與海波的曲線一同跳舞,方能描寫海波。這正是“物我一體”的境涯,萬物皆備于藝術家的心中。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贊美兒童了。因為兒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類,又自然地及于貓犬、花草、鳥蝶、魚蟲、玩具等一切事物。③他們認真地對貓犬說話,認真地和花接吻,認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藝術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們往往能注意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fā)現(xiàn)大人們所不能發(fā)現(xiàn)的點。所以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換言之,即人類本來是藝術的,本來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長大起來,把這點心靈阻礙或消磨了。唯有聰明的人,能不屈不撓,即使外部飽受壓迫,內部仍舊保藏著這點可貴的心。這種人就是藝術家。西洋藝術論者有“感情移入”之說。所謂感情移入,就是說我們對于美的自然或藝術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其中,沒入其中,與之共鳴共感,這時候就體驗到美的滋味。這種自我沒入的行為,在兒童的生活中為最多。他們往往把興趣深深地沒入在游戲中,而忘卻自身的饑寒與疲勞。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芪覀兊狞S金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我們可以因了藝術的修養(yǎng)而重新面見這幸福、仁愛而和平的世界。(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記述自己漫畫創(chuàng)作的題材從“古詩句”“兒童相”“社會相”到“自然”的轉變,表明現(xiàn)在創(chuàng)作優(yōu)于過去創(chuàng)作的價值評判。B.文本一列舉大量漫畫作品的名字,一方面是回顧自己創(chuàng)作歷程的需要,另一方面體現(xiàn)出作者在繪畫理論上對藝術的現(xiàn)實性的追求。C.文本二中,同樣看樹,博物家、園丁和木匠有一種態(tài)度,而畫家采取另一種態(tài)度,前者更多考慮實用的目的,后者則注重對于形式本身的欣賞。D.兩個文本整體上使用白話口語,但也插入一些文言句式或詩意表達,如“先得我心”“子規(guī)的啼血”“桃花的笑東風”等,造成一種刻意雕琢、追求莊重的效果?!探馕觯篈項,文本一按時間順序介紹漫畫創(chuàng)作題材的轉變,并沒有體現(xiàn)出現(xiàn)在創(chuàng)作優(yōu)于過去創(chuàng)作的價值評判。B項,列舉漫畫作品名字主要是回顧創(chuàng)作歷程,展現(xiàn)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內容,而非體現(xiàn)對藝術現(xiàn)實性的追求。D項,插入文言句式或詩意表達,增添了文本的文學韻味和文化內涵,并未造成刻意雕琢、追求莊重的效果。2.對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引用西方諺語,意在指明漫畫具有一種社會功能:通過諷刺筆法介入社會,對現(xiàn)實社會予以批判和改造。B.句子②中作者自比“沉郁的詩人”,指的是自己傾向于將憂憤深沉的情感融入看似尋常的一草一木,加以描摹傳達。C.句子③中連用三個“認真地”,不僅強調兒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自然”,也體現(xiàn)出他們有意對抗外部的“壓迫”。D.句子④中“黃金時代”的比喻,既指作為人生階段的童年時代,又代表了對建立在“美的世界”基礎上的理想社會的向往。解析:句子③中連用三個“認真地”,主要是為了強調兒童的“同情心”真切而自然,并沒有體現(xiàn)出他們有意對抗外部的“壓迫”?!?.為什么說“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請結合文本二的內容簡要分析。參考答案:①兒童和藝術家一樣,富于同情心,能與世間事物廣泛共情。②兒童能注意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fā)現(xiàn)大人們意識不到的“美”。③兒童善于“自我沒入”,能夠將情感移入世間事物,體會美的滋味?!?.請結合文本一的記敘,簡要分析“感情移入”在豐子愷漫畫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解析:本題的題干是:請結合文本一的記敘,簡要分析“感情移入”在豐子愷漫畫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感情移入”是在文本二的末尾處提到的,按照作者的話說,是一種西方藝術學說。題目要求把該說應用于文本一,而文本一按歷時性順序自敘其四個創(chuàng)作期的緣起、理念與代表作,實際是要求學生用它詮釋作者的藝術實踐。從閱讀材料的角度看,“感情移入”固然不屬于文本二的整體意義和原創(chuàng)價值,但應用于文本一,則學生必須把握文本一中作者在每個時期關注的繪畫對象、對這些對象的感情以及希望通過畫作表達的獨特體悟,這些恰好是文本一的整體意義和原創(chuàng)價值。因為文本一脈絡清晰,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所以命題沒有直接設問,而是將其作為文本二中的某一觀點的應用對象設問,等于要求考生自覺把握文本一的整體結構和敘述內容。從這點講,該題同樣關注了文本一的整體意義和原創(chuàng)價值。從學生作答的角度看,需要完成如下“工作”:①基于文本二的內容,準確理解什么是“情感移入”;②歸納概括文本一四個時期的關注對象以及寄于其中的情感;③判斷哪些時期存在“情感移入”以及如何“移入”的;④引章摘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分條作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以語言的理解與表達為基礎,用到分析、概括、推理、判斷等不同類型思維,同時整體把握文本一的結構特點,關照作者的藝術觀念與創(chuàng)作實踐的內在一致性。參考答案:①同情兒童,移入崇拜之情,站在他們的立場,表現(xiàn)他們的天真爛漫。②因為不忍描寫成人社會黑暗的一面,帶入美觀和幸福的情感,從正面描寫成人社會的現(xiàn)狀。③細看社會上的苦痛相、悲慘相、丑惡相、殘酷相,帶入辛酸凄楚,為它們寫照。④從自然細微處,感受天地造化之心,注入一種沉郁感。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額爾古納河右岸(節(jié)選)遲子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來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們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脫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濃密的絨毛都隨風而逝了,留下的是歲月的累累瘢痕。

坐在這樣的褥子上,我就像守著一片堿場的獵手,可我等來的不是那些豎著美麗犄角的鹿,而是裹挾著沙塵的狂風。西班他們剛走,雨就來了。在這之前,連續(xù)半個多月,①太陽每天早晨都是紅著臉出來,晚上黃著臉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熾熱的陽光把河水給舔瘦了,向陽山坡的草也被曬得彎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瑪克辛姆的哭聲。柳莎到了月圓的日子會哭泣,而瑪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現(xiàn)彎曲的裂縫,就會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縫是毒蛇,會要了他的命。我不怕這樣的裂縫,在我眼中它們就是大地的閃電。安草兒在雨中打掃營地。我問安草兒,布蘇是不是個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還得帶著雨?安草兒直了直腰,伸出舌頭舔了舔雨滴,沖我笑了。②他一笑,他眼角和臉頰的皺紋也跟著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紋,臉頰笑出的是葵花紋。雨水灑下來,他那如花的皺紋就像是含著露珠。我們這個烏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兒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時乘著卡車,帶著家當和馴鹿下山了。以往我們也下山,早些年去烏啟羅夫,近年來到激流鄉(xiāng),用鹿茸和皮張換來酒、鹽、肥皂、糖和茶等東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這次他們下山卻是徹底離開大山了,他們去的那個地方叫布蘇。帕日格告訴我,布蘇是個大城鎮(zhèn),靠著山,山下建了很多房子,那就是他們定居的住所。山腳下還有一排鹿圈,用鐵絲網攔起,馴鹿從此將被圈養(yǎng)起來。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這輩子是伴著星星度過黑夜的。如果午夜夢醒時我望見的是漆黑的屋頂,我的眼睛會瞎的;我的馴鹿沒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們蹲進“監(jiān)獄”。聽不到那流水一樣的鹿鈴聲,我一定會耳聾的;我的腿腳習慣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讓我每天走在城鎮(zhèn)平坦的小路上,它們一定會疲軟得再也負載不起我的身軀,使我成為一個癱子;我一直呼吸著山野清新的空氣,如果讓我去聞布蘇的汽車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會喘氣了。兩年前,達吉亞娜(我的女兒)召集烏力楞的人,讓大家對下山做出表決。她發(fā)給每人一塊裁成方形的白色的樺樹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遺留下來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樺樹皮覆蓋了,好像老天對著它下了場鵝毛大雪。我是最后一個起身的,不過我不像其他人一樣走向神鼓,而是走向火塘,我把樺樹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燒中化為灰燼。我走出希楞柱的時候,聽見了達吉亞娜的哭聲。我以為西班會把樺樹皮吃掉,他從小就喜歡啃樹皮吃,離不開森林的,可他最終還是像其他人一樣,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覺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糧食。他就帶著這么一點糧食走,遲早要餓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為了可憐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安草兒也把樺樹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舉動說明不了什么。誰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讓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點把樺樹皮打發(fā)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計。安草兒喜歡干活,那天有一只馴鹿的眼睛被黃蜂蜇腫了,他正給它敷草藥,達吉亞娜喚他去投票,安草兒進了希楞柱,見瑪克辛姆和索長林把樺樹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時他的心里只有馴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兒不像別人把樺樹皮恭恭敬敬地擺在神鼓上,③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時,順手撒開,就好像一只飛翔的鳥,不經意間遺落下的一片羽毛。雖然營地只有我和安草兒了,可我一點也不覺得孤單。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個人了,也不會覺得孤單的。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著火塘喝茶。以往我們搬遷的時候,總要帶著火種。達吉亞娜他們這次下山,卻把火種丟在這里了。沒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為他們難過和擔心。但他們告訴我,布蘇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種了。④可我想布蘇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鐮對著石頭打磨出來的,布蘇的火里沒有陽光和月光,那樣的火又怎么能讓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著的這團火,跟我一樣老了。無論是遇到狂風、大雪還是暴雨,我都護衛(wèi)著它,從來沒有讓它熄滅過。這團火就是我跳動的心。我是個不擅長說故事的女人,但在這個時刻,聽著唰唰的雨聲,看著跳動的火光,我特別想跟誰說說話。達吉亞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瑪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說給誰聽呢?安草兒自己不愛說話,也不愛聽別人說話。那么就讓雨和火來聽我的故事吧,我知道這對冤家跟人一樣,也長著耳朵呢。我是個鄂溫克女人。我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后一個酋長的女人。⑤我要把我們這個民族的清晨、正午和黃昏,還有半個月亮說給你聽……(有刪改)[注]

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族人,他們逐馴鹿所喜食物而搬遷、游獵。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草兒并不理解選擇的意義,他從未想過離開,他的眼里只有要干的活,心里只有大森林。B.大城鎮(zhèn)的定居生活給狩獵民族帶來現(xiàn)代化的便捷,但也讓他們失去了大自然靈性的滋養(yǎng)。C.西班為照顧可憐的拉吉米而被迫選擇下山,已預見到遠離大山的自己將無法在大城鎮(zhèn)生存。D.那團不熄的火是“我”對自然赤誠的愛,對淳樸自在的生活與豐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堅守?!探馕觯篊項,理解有誤。根據文中的“我覺得西班……他就帶著這么一點糧食走,遲早要餓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為了可憐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可知,“西班為照顧可憐的拉吉米而被迫選擇下山”只是“我”的猜想,并不一定是事實,且“遠離大山的自己將無法在大城鎮(zhèn)生存”也是“我”的想法,而非西班自己的想法。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事以一個九十歲高齡老者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變遷史,真實動人,給讀者一種歷史縱深感。B.故事用倒敘回憶了“去留選擇”場景,在文明沖突場中刻畫出處于重大轉變時期的鄂溫克族人的心理。C.故事采用散文化的筆法,敘述語調平靜,節(jié)奏舒緩,更契合一個飽經滄桑的耄耋老人娓娓道來的口吻。D.作者退隱到故事之外,但讀者依然能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對現(xiàn)代文明入侵的抵抗,對文化之根的追尋?!探馕觯築項,“倒敘”錯誤。文章先是敘述西班他們從烏力楞搬走了,接著回憶兩年前大家的“去留選擇”場景,然后繼續(xù)敘述大家搬走后“我”在烏力楞的生活,因此文中對“去留選擇”場景的回憶不是“倒敘”,而是“插敘”。7.本文的開頭富有特色,請簡要賞析。解析:解答此題,可從內容、結構、藝術手法等角度分析。從內容上看,文章第一段以“我”為主體講述了一位九十歲高齡的老人的內心獨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在“我”看來,隨著歲月流逝,雨和雪逐年稀疏,就像脫了毛的狍皮褥子,“我”則像守著堿場,卻只等來裹挾著沙塵的狂風的獵手,“我”的講述如話家常,敘述的內容滄桑不已而又真實親切,貼近讀者。從結構上看,文章開頭“我”的自述道盡了人的蒼老、孤獨與歲月的流逝,具有蒼涼感慨的意味,而下文用較為感傷的筆調寫了民族的變遷,由此可知,文章開頭的內容為下文奠定了悲涼的創(chuàng)作基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