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豐產栽培技術_第1頁
銀杏豐產栽培技術_第2頁
銀杏豐產栽培技術_第3頁
銀杏豐產栽培技術_第4頁
銀杏豐產栽培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演講人:日期:銀杏豐產栽培技術目錄CATALOGUE01栽培前準備02規(guī)范種植技術03田間精細管理04樹形調控管理05采收與采后處理06技術檔案管理PART01栽培前準備園地選擇與土壤改良地形與光照條件選擇地勢平坦或緩坡地帶,確保全年日照時長不低于2000小時,避免低洼積水區(qū)域。銀杏苗雖耐陰但充足光照可顯著提升葉片光合效率,促進木質化進程。01土壤理化性質優(yōu)化優(yōu)先選擇pH值5.5-7.5的砂壤土或輕黏土,對板結土壤需深翻60cm以上并混入30%腐殖土。針對重金屬污染地塊應進行客土置換,每畝添加生物炭2-3噸改善土壤微生態(tài)。排水系統(tǒng)建設地下水位需控制在1.2米以下,坡地采用等高線開溝,平地設置暗管排水網絡,溝渠深度不低于40cm以預防雨季澇害。防風屏障構建在園區(qū)北側種植常綠喬木(如女貞、雪松)形成高度8-10米的防風林帶,降低冬季寒風對幼苗的機械損傷。020304選擇經省級以上良種審定的品種,如'洞庭皇'或'華核1號',要求母樹樹齡20年以上且連續(xù)3年結果量穩(wěn)定。實生苗地徑≥1.2cm,嫁接苗接口愈合度達90%以上。遺傳性狀要求頂芽飽滿呈圓錐形,鱗片包裹緊密無損傷,側芽分布呈螺旋狀排列。芽體間距不超過3cm的二年生苗為優(yōu)選對象。芽體健康度主根長度不少于25cm,側根數(shù)量5-7條且分布均勻,須根密集區(qū)應占根系總量的40%以上。禁止選用有根瘤病或根腐病癥狀的苗木。根系發(fā)育標準010302優(yōu)質種苗篩選標準必須提供苗木產地檢疫證明,重點排查銀杏大蠶蛾卵塊和葉枯病病原菌,苗木莖干無蛀干害蟲蛀孔及病斑。病蟲害檢疫04基肥施用方案設計在60cm定植穴底層鋪設10cm厚秸稈,中層混合肥料與表土,上層15cm為純凈客土以避免燒根。肥料距根系保持10cm安全距離。分層施肥技術

0104

03

02

在基肥中摻入樹脂包膜尿素5kg/畝,實現(xiàn)氮素養(yǎng)分持續(xù)供應,有效避免幼苗生長前期出現(xiàn)脫肥現(xiàn)象。緩釋肥補充定植前30天每畝施腐熟廄肥300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0kg,肥料與耕作層土壤充分混合后回填。針對缺硼土壤額外增施硼砂1.5kg/畝。有機無機配比配合基肥施入叢枝菌根真菌制劑(如Glomusmosseae)200g/株,可提高磷元素利用率30%以上,菌劑需與根系直接接觸。微生物菌劑應用PART02規(guī)范種植技術定植時間與密度控制春秋兩季最佳定植期春季以3-4月土壤解凍后為宜,秋季以10-11月落葉后為佳,此時根系恢復快,成活率高。避免夏季高溫干旱或冬季嚴寒時段定植,以防苗木應激死亡。地形與品種適應性調整坡地可適當增加密度以保持水土,矮化品種如‘塔形銀杏’可縮小間距,而高大喬木型品種需預留更大空間。合理密植原則根據(jù)用途調整密度,綠化苗木建議株行距2×3米(每畝約110株),采葉圃可加密至1×1.5米(每畝約440株),采果園需稀植至4×5米(每畝約33株),確保通風透光與后期生長空間。定植穴規(guī)格與回填要求根系處理與定位定植前修剪破損根,蘸生根粉泥漿;苗木放入穴中央,根頸略高于地面5厘米(預留沉降空間),填土后分層踩實并提苗校正?;靥钔粮牧技夹g底層回填20厘米碎石或粗沙作排水層,中層混合腐熟有機肥(如羊糞5公斤/穴)與表土(比例1:3),表層覆純凈表土以防燒根。鹽堿地需客土置換并添加硫磺粉調節(jié)pH至6.0-7.5。穴徑與深度標準定植穴直徑至少80厘米、深60厘米,大苗需擴至1米×80厘米,確保根系舒展。沙質土可適當縮小,黏重土需擴大并加深以改善透氣性。栽后水分管理要點定根水關鍵操作栽后立即澆透水(每株30-50升),連續(xù)3天補澆至土壤飽和,之后根據(jù)墑情每周1次,持續(xù)1個月以促發(fā)新根。黏土地需控制水量防爛根,沙土地增加頻次保濕潤。雨季排水防澇措施開挖環(huán)形排水溝(深30厘米、寬40厘米),低洼地采用高壟栽培,避免積水導致根系窒息。夏季暴雨后及時檢查,必要時中耕松土散墑。旱季節(jié)水保墑策略覆蓋5-10厘米厚稻草或樹皮,減少蒸發(fā);滴灌系統(tǒng)優(yōu)先于漫灌,精準供水至根區(qū)。幼樹(1-3年生)需在連續(xù)干旱15天時人工補水,每次20升/株。PART03田間精細管理水肥一體化實施策略科學配比灌溉與施肥水分調控與排水管理有機肥與緩釋肥結合根據(jù)銀杏苗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制定動態(tài)水肥方案。幼苗期以氮肥為主促進枝葉生長,成齡樹增加磷鉀肥比例以增強抗逆性;采用滴灌或微噴系統(tǒng),確保水分均勻滲透至根系層,避免表層蒸發(fā)浪費?;室愿燹r家肥為主(如堆肥、餅肥),改良土壤結構;生長期追施緩釋肥,減少養(yǎng)分流失,避免燒根。每年秋季結合深翻施入有機肥,為次年萌芽儲備營養(yǎng)。銀杏耐旱但忌積水,雨季需開挖排水溝防澇;夏季高溫期增加灌溉頻率,保持土壤濕度在60%-70%,促進光合作用效率。針對葉枯病和莖腐病,春季萌芽前噴施3-5波美度石硫合劑;發(fā)病初期選用代森錳鋅或甲基托布津噴霧,每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加強通風透光,及時清理病葉以減少病原菌滋生。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病害綜合防控銀杏超小卷葉蛾幼蟲期噴灑蘇云金桿菌(Bt制劑),成蟲期懸掛性誘劑誘捕;蚜蟲危害時釋放瓢蟲等天敵,或噴施吡蟲啉低毒藥劑。避免使用廣譜殺蟲劑以保護生態(tài)平衡。蟲害綠色防治樹干涂白預防蛀干害蟲;冬季清園時刮除老翹皮,消滅越冬蟲卵。推廣防蟲網覆蓋育苗,阻斷蟲媒傳播途徑。生物與物理措施結合中耕除草與土壤保濕每年進行3-4次中耕,深度15-20厘米,破除土壤板結,改善根系透氣性。春季淺耕保墑,秋季深耕結合施肥,促進根系向下延伸。周期性中耕松土覆蓋保墑技術生態(tài)除草策略樹盤覆蓋秸稈、木屑或地膜,厚度5-10厘米,抑制雜草生長并減少水分蒸發(fā)。覆蓋物腐爛后還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調節(jié)地溫。行間種植白三葉草等綠肥作物,通過競爭抑制雜草;人工除草優(yōu)先于化學除草,必要時選用草銨膦定向噴霧,避免藥劑接觸銀杏根系。PART04樹形調控管理幼樹定干與主枝培養(yǎng)定干高度控制銀杏幼苗定干高度建議控制在1.2-1.5米,以促進側枝萌發(fā)和形成良好樹冠結構。定干時需保留3-5個健壯芽點,確保主枝分布均勻。主枝選留原則選擇生長健壯、角度開張(45-60度)、方位錯落的3-4個枝條作為主枝培養(yǎng)。主枝間距保持20-30厘米,避免輪生枝導致后期劈裂風險。主枝延長頭處理每年冬季對主枝延長頭進行輕短截,保留飽滿外芽,剪口芽距剪口1-1.5厘米。夏季及時抹除競爭枝,保證主枝頂端優(yōu)勢。豐產樹形修剪技巧自然開心形整形通過疏除中心干培養(yǎng)3-4個主枝,主枝上配備2-3個側枝,形成開張樹冠。修剪時注意保持主從分明,側枝粗度不超過主枝1/3。結果母枝更新對連續(xù)結果3年以上的衰老枝組進行回縮更新,選擇基部健壯新梢替代。保留枝組中20-30厘米的健壯短枝作為結果單元。樹冠內膛枝組按"上稀下密、外稀內密"原則分布,相鄰枝組垂直間距不小于50厘米,水平間距30-40厘米,確保通風透光。層間枝組配置結果枝組更新方法交替更新技術將結果枝組分為A、B兩組,每年交替更新1/3枝量。A組結果當年,B組進行重剪促發(fā)新梢,次年角色互換,保持持續(xù)豐產能力。背上枝轉化利用對直立徒長枝采用拉枝、扭梢等方法改造為結果枝組。夏季當新梢長至30厘米時進行摘心,冬季留15-20厘米短截培養(yǎng)緊湊枝組。衰弱枝組復壯對結果能力下降的枝組采用"去弱留強"修剪法,疏除細弱枝、病蟲枝,保留2-3個健壯分枝進行中短截,配合基肥施用促進復壯。PART05采收與采后處理成熟度判定標準果實顏色變化銀杏果實成熟時外種皮由青綠色轉為橙黃色或黃褐色,表面出現(xiàn)白粉狀蠟質層,且果肉軟化,此時為最佳采收期。脫落自然率觀察當樹冠下層果實自然脫落率達30%以上時,表明整體成熟度已達到采收要求,需及時組織采收以避免霉變或動物啃食。種子硬度檢測成熟銀杏種子(白果)的種殼堅硬,敲擊時聲音清脆,未成熟種子則質地偏軟且聲音沉悶。機械化采收注意事項設備選擇與調試優(yōu)先選用振動式采收機,作業(yè)前需調整振動頻率(建議200-300次/分鐘)以避免損傷樹枝;同時檢查收集裝置是否完好,防止果實遺漏。作業(yè)時間規(guī)劃宜在清晨或陰天進行采收,減少高溫導致的果實水分流失;雨后需延遲2-3天待土壤干燥,防止機械陷車。安全防護措施操作人員需佩戴護目鏡和防塵口罩,避免果皮汁液飛濺刺激皮膚或呼吸道;采收后及時清理機械殘留枝葉,防止堵塞或腐蝕部件。葉片烘干與儲存規(guī)范采收的銀杏葉片按大小、完整度分級,剔除病斑葉和蟲蛀葉,用清水沖洗后瀝干,攤放厚度不超過5厘米以利均勻脫水。分級預處理控溫烘干工藝密封儲存條件采用階梯式升溫法,初始溫度40℃維持2小時,后逐步升至60℃烘干6-8小時,期間每2小時翻動一次,確保葉片含水率降至8%以下。烘干后的葉片裝入雙層防潮鋁箔袋,抽真空后置于陰涼倉庫(溫度≤25℃,濕度≤50%),避免陽光直射;定期檢查有無霉變,儲存期不超過18個月。PART06技術檔案管理生長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記錄定期生長指標采集每月記錄銀杏苗的株高、地徑、冠幅等生長參數(shù),建立動態(tài)生長曲線,分析不同季節(jié)的生長速率差異,為調整水肥管理提供依據(jù)。病蟲害觀測日志詳細記錄銀杏苗葉片、枝干的異常癥狀(如黃化、斑點、蟲蛀等),結合氣象數(shù)據(jù)追溯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制定針對性防治方案。土壤與環(huán)境監(jiān)測定期檢測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及重金屬含量,同步記錄光照強度、溫濕度等環(huán)境因子,評估其對銀杏苗生長的影響。投入品使用臺賬管理肥料施用明細記錄每次施肥的類型(有機肥/復合肥)、用量、時間及方法,分析肥效與銀杏苗生長的相關性,優(yōu)化施肥周期與配比。農藥使用檔案嚴格登記農藥名稱、濃度、噴施范圍及安全間隔期,確保符合綠色栽培標準,避免藥物殘留超標風險。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