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2023年中考物理二輪復習專練_第1頁
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2023年中考物理二輪復習專練_第2頁
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2023年中考物理二輪復習專練_第3頁
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2023年中考物理二輪復習專練_第4頁
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2023年中考物理二輪復習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中考物理二輪復習實驗題專練一一杠桿平衡條

件(解析版)

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每個鉤碼質量都相等。

甲乙丙

(1)如圖甲所示,杠桿在此位置靜止,這時杠桿(選填“平衡”或“不平衡”)。

(2)調節(jié)杠桿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是為了便于測量__________。

(3)如圖乙所示,若在A位置掛兩個鉤碼,現(xiàn)有三個鉤碼,需掛在杠桿0點右側

第格的位置,使杠桿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4)實驗時,多次換用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并改變鉤碼在杠桿上的位置,重復實驗。這樣做的

目的是o

(5)如圖丙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在B位置向下拉杠桿,保持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

計由圖中a位置移至b位置時,其示數(shù)(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答案】(1)平衡(2)力臂(3)2(4)尋找普遍規(guī)律(5)變大

【解析】(1)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叫杠桿的平衡,杠桿在圖甲所示位置靜止,這時的杠桿處

于平衡狀態(tài)。

(2)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因此在此實驗中我們應首

先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測量力臂。

(3)設杠桿的一個小格是Z,一個掛鉤碼重為G,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得,2Gx3/=3GXL2,

所以與=21,所以需掛在杠桿。點右側第2格的位置掛3個鉤碼;

(4)多次改變掛在支點。兩邊鉤碼的質量和懸掛位置,收集杠桿平衡時多組動力、動力臂、

阻力和阻力臂的數(shù)據(jù),其目的是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總結實驗結論,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避

免偶然性。

(5)保持B點不變,若彈簧測力計由a位置移至b位置,此時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的力臂變短,

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變大。

2.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

(1)實驗前,將杠桿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左端下沉,如圖1所示,此時,應把

杠桿的平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直至杠桿在(選填

“任意”或“水平”)位置平衡;

(2)調節(jié)平衡后,在杠桿上A點處掛兩個鉤碼,如圖2所示,則在B點處應掛個

鉤碼,才能使杠桿在原位置平衡。在A、B兩點各增加1個的鉤碼,則杠桿(選

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3)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選填“普遍性”或“偶然性”),應改變鉤碼個數(shù)及

懸掛位置,多次進行實驗;

(4)實驗時,不再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杠桿的重心位置保持在。點不變,將支點換到0'點,

如圖3所示,發(fā)現(xiàn)A點處只掛1個鉤碼,杠桿仍然保持平衡。若每個鉤碼重為0.5N,則杠

桿重力為No由此可知,將杠桿支點位置設在(選填。或0')點

進行實驗,能避免杠桿自身重力影響實驗結論”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的得出。

【答案】(1)右;水平(2)4;不能⑶普遍性(4)0.25;0

【解析】(1)實驗前,將杠桿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左端下沉,說明杠桿的重心

在支點的左側,此時,應把杠桿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jié),直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

杠桿上讀出力臂的大?。?/p>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設杠桿一個格長為I,調節(jié)平衡后,在杠桿上A點處掛兩個鉤碼,

根據(jù)力臂的定義,A點處掛兩個鉤碼重力的力臂為6Z,同理,在8點處所掛鉤碼重力的力臂

為31,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有2Gx61=nGX31,解之n=4即為使杠桿在原

位置平衡,在B點處應掛4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在原位置平衡。在A、B兩點各增加1個的鉤

碼,左邊力與力臂之積為3GX6E=18G2;右邊力與力臂之積為5GX3/=15G/;因兩邊

力與力臂之積不相等,故杠桿不能保持平衡。

(3)用歸納法得出普遍性的結論要滿足的條件:一是樣本要有代表性,二是樣本數(shù)量足夠

多。故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應改變鉤碼個數(shù)及懸掛位置,多次進行實驗。

(4)如圖3所示,發(fā)現(xiàn)A點處只掛1個鉤碼,杠桿仍然保持平衡。若每個鉤碼重為0.5N,根據(jù)

杠桿的平衡條件有G義2=G杠桿x21,故可得杠桿重力為G杠桿=?="#=0.25N。由

此可知,將杠桿支點位置設在。點進行實驗,可不考慮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能避

免杠桿自身重力對實驗的影響。

3.圖甲是某實驗小組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

(1)掛鉤碼前,杠桿在圖甲所示的位置靜止,此時杠桿處于(選填“平衡”或

“非平衡”)狀態(tài);要想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接下來應將杠桿兩端的螺母

向(選填“左"或“右")側調節(jié)。

(2)圖乙是一個平衡的杠桿,此時若推動右側鉤碼的懸線(如圖丙所示),就會發(fā)現(xiàn)杠

桿(選填“左端下沉”、“仍然平衡”或“右端下沉”)。

(3)在探究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o

(4)某同學提出,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該小組利用

圖丁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在杠桿0點處掛上2個鉤碼,用彈簧測力計在A點處豎直向上

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No以彈簧測力計的拉力

為動力F”鉤碼處繩子拉力為阻力多次改變動力作用點的位置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當杠

桿水平平衡時,F(xiàn)J總是(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212,其原因

可能是。

(5)圖丁中,彈簧測力計處在A點位置時,此杠桿屬于(選填“省力”或“費

力”)杠桿,請舉出它在生活生產中的一個應用實例:。

【答案】(1)平衡;左(2)左端下沉(3)避免偶然性,尋找普遍規(guī)律

(4)2.3;大于;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有影響

(5)費力;釣魚竿

【解析】(1)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時,受到的合力為0,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杠

桿在圖甲所示的位置靜止,此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圖甲所示,杠桿向右偏,要想使杠

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接下來應將杠桿兩端的螺母向左側調節(jié)。

(2)如圖乙所示,設每個鉤碼重力為G,杠桿上的每個小格長度為x,杠桿左端力和力臂的乘

積為:2Gx6x=12Gx,杠桿右端力和力臂的乘積為2Gx6x=12Gx,此時杠桿平衡。如圖

丙所示,若推動右側鉤碼的懸線,杠桿右端的力臂減小,力和力臂的乘積減小,杠桿的左端

下沉。

(3)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故在探究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尋找

普遍規(guī)律。

(4)如圖丁所示,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1N,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2.3N。由于杠桿自重

對杠桿平衡的影響,以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為動力鉤碼處繩子拉力為阻力?2,多次改變

動力作用點的位置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當杠桿水平平衡時,尻??偸谴笥?/p>

(5)圖丁中,彈簧測力計處在A點位置時,此時的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杠桿屬于費力杠桿,

費力杠桿可以省距離,在生活中的應用包括:釣魚竿,鑲子,筷子等。

4.(探究名稱)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猜想與假設)

猜想一:動力X動力臂=阻力又阻力臂;

猜想二:動力X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X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

⑴如圖甲所示,應將杠桿兩端的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

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圖乙所示,小明同學掛上鉤碼并調節(jié)鉤碼的位置,使杠桿水平平衡,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下

表:

改變鉤碼的和鉤碼的位置,重復上述實驗兩次,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

間距離

受9動力尸1/N/cm阻力F2/N04間距離/cm

11.050.510

小明21.5101.015

31.0102.05

40.8151.010

小紅和小明

51.4151.010

(3)(分析與論證)

根據(jù)小明同學的數(shù)據(jù)可驗證猜想(選填“二”或“一和二”)是正確的。而小紅

同學則認為小明同學每組數(shù)據(jù)中的力臂恰好都等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具有一定的

特殊性,還應改變動力或阻力的進行實驗;

于是,小紅同學協(xié)助小明同學按圖丙方式進行實驗,獲得表中后兩組數(shù)據(jù)。綜合分析表中

數(shù)據(jù)可驗證猜想是錯誤的。若要驗證另一種猜想是否正確,必須添加的測量工

具是o通過以上研究,小明同學真正理解了力臂是支點到的距離。

【答案】(1)左(2)數(shù)量(3)一和二;方向;二;刻度尺;力的作用線

【解析】(1)如圖甲所示,杠桿的右端下沉,說明杠桿的重心在支點的右端,故應將杠桿的

重心向左調節(jié),即兩端的螺母向左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小明的實驗中,動力和阻力均為鉤碼的重力,第3次實驗數(shù)據(jù)和第1次數(shù)據(jù)相比,動力

和阻力及。B、0A間的距離都發(fā)生了改變,即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和鉤碼的位置,重復上述實

驗兩次,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

(3)小明的實驗中,因杠桿始終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和力臂的定義,動

力臂即0B間距離,阻力臂即0A間距離,在第1次實驗中l(wèi).ONx5cm=0.5Nx10cm,第

2次和第3次實驗中1.5N義10cm=l.ONx15cm,l.ONx10cm=2.0Nx5cm,故小明同

學的數(shù)據(jù)可驗證猜想一和二是正確的。而小紅同學則認為小明同學每組數(shù)據(jù)中的力臂恰好

都等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當動力或阻力的方向與杠桿不垂直

時,力臂則不等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故還應改變動力或阻力的方向進行實驗。小

紅同學協(xié)助小明同學按圖丙方式進行實驗,根據(jù)0.8Nx:15cmKl.ONx10cm,故可驗證

猜想二是錯誤的。若要驗證另一種猜想是否正確,即力的方向與杠桿不垂直的情況,因此

時動力臂不等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為了測量動力臂的大小,故必須添加測量長度

的工具是刻度尺。通過以上研究可知力臂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小明同學真正理

解了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

5.小明利用刻度均勻的輕質杠桿進行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已知每個鉤碼重0.5No

(1)實驗前,將杠桿的中點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下沉,這時應將平衡

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你認為實驗中

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處是;

(2)在圖甲中的A點懸掛4個鉤碼,要使杠桿仍保持水平位置平衡,需在B點懸

掛個鉤碼;

(3)如圖乙所示,取走懸掛在B點的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C點豎直向上拉,仍使杠桿水

平位置平衡,測力計的拉力為N;若在C點改變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方向,使之斜

向右上方,杠桿仍然水平位置平衡,則測力計的讀數(shù)將(選填“變大”或“變

小”或“不變,,),若此時斜向右上方的測力計與豎直方向間的夾角為60°,杠桿在水平位

置平衡時,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N?

【答案】(1)右;便于測量力臂(2)2(3)1;變大;2

【解析】(1)杠桿靜止時,杠桿左端下沉,說明右端偏高,平衡螺母需向右調節(jié),直到杠桿

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臂才正好在杠桿上,這樣測量起來會比

較方便。

(2)設杠桿每個格的長度為Z,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以%=建片4Gx

21=FBx41FB=2G即需在B點處掛2個鉤碼。

(3)取走懸掛在B點的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C點豎直向上的拉力,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

得到4GX2Z=FcX4ZFC=2G=2X0.5N=IN如改變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方向,使之斜向

右上方,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動力臂減小,動力要增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變大,才能

使杠桿仍然水平平衡。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作垂線,支點與垂足之間的距離即為力臂心

F

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得到F?=4Gx2ZFx4Zx|=4x0.5Nx2/F=2N

6.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

(1)實驗前杠桿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若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應將杠桿的平衡螺母

向調節(jié)。

(2)杠桿調節(jié)平衡后,在如圖乙所示A點懸掛3個鉤碼(每個鉤碼重力為0.5N),在B點用

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杠桿,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

FFN?重復多次實驗,進一步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3)某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得到與其他組不一樣的結論:動力與阻力&成正比關

系。你認為該結論可靠嗎?0并說明理由:;

動力FJN動力臂Li/cm阻力%/N阻力臂乙2/cm

11151.510

2215310

33154.510

【答案】(1)左(2)1(3)不可靠;沒有同時改變力與力臂的大小

【解析】(1)為了便于測量力臂,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由圖知,左端偏高,為使杠桿

在水平位置平衡,需要將平衡螺母向左調節(jié)。

(2)圖中所示的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1N,故示數(shù)為IN。

(3)由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與其他組不一樣的結論,動力與阻力F1成正比關系,該結論不可靠,因

為沒有同時改變力與力臂的大小,實驗具有偶然性。

7.小明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置,此時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

平位置達到平衡。

(2)在杠桿兩側掛上不同數(shù)量相同規(guī)格的鉤碼,調節(jié)鉤碼位置,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

衡,這樣做的目的是o

(3)實驗時,小明在杠桿左側A位置(左邊位置第四格)先掛了3個鉤碼,如圖乙所示,則在

右側B位置(右邊位置第三格)應掛個相同規(guī)格的鉤碼,杠桿可以重新在水平位

置平衡。

(4)如圖丙所示,小明在A位置掛一個彈簧測力計,在B位置掛了2個鉤碼?,F(xiàn)將彈簧測力

計從C位置轉動到D位置,在此過程中杠桿始終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

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原因是O

【答案】(1)右(2)便于直接從杠桿上讀取力臂(3)4

(4)變小;當拉力方向由傾斜變成豎直時,阻力,阻力臂不變,拉力F力臂變大,相應的拉

力會變小,這樣杠桿才能繼續(xù)平衡

【解析】(1)為排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實驗前把杠桿中心支在支架上,杠桿靜止在圖

甲所示位置,杠桿右端偏高,應將杠桿右端的螺母向右端移動,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桿兩側掛上不同數(shù)量相同規(guī)格的鉤碼,調節(jié)鉤碼位置,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

衡,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直接從杠桿上讀取力臂;

(3)設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一個小格長度為3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尸也1=尸2均知,3Gx

4L=nGx3L,解得n=4,即在B位置掛上4個鉤碼,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4)圖丙中,當彈簧測力計繞A點從C位置轉動到D位置的過程中,要保持杠桿仍在水平位置

平衡,則彈簧對杠桿的拉力F將變小,這是因為,當拉力方向由傾斜變成豎直時,阻

力、阻力臂不變,拉力F的力臂變大,相應的力F會變小,這樣杠桿才能繼續(xù)平衡。

8.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答案】乙;80%;1、2;越低;不正確;摩擦力

【解析】②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得,實驗2繩端移動的距離0.3m是鉤碼上升高度0.1m的3倍,故

有3段繩子承擔物重,故可知用圖乙所示裝置做實驗;

③實驗3中:有用功加有=Gh=8Nx0.1m=0.8J,

總功加總=Fs=2.5NX0.4m=1J,

機械效率77=察=黑=80%。

W總U

9.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⑴實驗前,杠桿靜止在如圖所示的位置,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

向調節(jié)。

(2)實驗時

①用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也能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上每格等距),但老師卻往

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這種方式。這主要是因為該種方式(

A.一個人無法獨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鉤碼

C.無法測量力臂D.力和力臂數(shù)目過多

②在圖中,不改變支點。左側所掛的三個鉤碼及其位置,保持右側第格的鉤碼

不動,將右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它的下方,杠桿也可平衡。繼續(xù)實驗。

12345

⑶實驗數(shù)據(jù):

左側右側

油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i/Nli/cmE/NL/cm

11.0102.05

21.550.515

32.0151.520

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是:O

(4)交流評估

①實驗進行三次的目的是(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填寫對應字母)

a.取平均值減小誤差b.歸納出物理規(guī)律c.使每組數(shù)據(jù)更準確

②某同學在第3次實驗的基礎上,將左右兩側的鉤碼同時向支點0移動5cm,則杠

桿。(選填“保持平衡”“左側下沉”或“右側下沉”)

【答案】⑴左(2)D;3(3)6%=&/2(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4)b;右側下沉

【解析】(1)由圖可知,杠桿左端高,右端低,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

左移動。

(2)①實驗中,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平衡時,杠桿的右側在多個力共同作用的結

果,采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shù)?。這主要是因為杠桿的力和力臂數(shù)目過多,故選D。②不改

變支點。左側所掛的三個鉤碼及其位置,將右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第三個鉤碼的下方,

即右側的力是三個鉤碼,根據(jù)杠桿平衡的條件得到3個X3格=3個xn格,幾=3,即保持

右側第3格的鉤碼不動。

(3)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是=約辦(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4)實驗進行三次,可以歸納出物理規(guī)律,一次實驗獲得的數(shù)據(jù)有偶然性,故選B。在第3

次實驗的基礎上,將左右兩側的鉤碼同時向支點。移動5c小,杠桿左側2.0Nx(15cm-

5cm)=20N?cm;杠桿右側1.5Nx(20cm—5cm)=22.5N?cm。左側力和力臂的乘積小

于右側力和力臂的乘積,杠桿右側下沉。

10.小明做“探究杠桿平條件”實驗:

甲乙

(1)實驗前,杠桿靜止時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

向調節(jié);

(2)使用彈簧測力計時,首先進行的操作是;

(3)如圖乙所示,在杠桿左側掛2個鉤碼,每個鉤碼的質量為50g,為了便于在杠桿上直接

讀出力臂的大小,在A點沿向下方向拉動彈簧測力計,直至杠桿

在位置平衡。并將第一次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表中Fi大小為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

FZ大小為鉤碼的重力,L、Lz分別為Fi、Fz對應的力臂;

(4)接下來,小明又進行了三次實驗,將數(shù)據(jù)填在表中,最后總結得出律。每次實驗總是在

前一次基礎上改變F?、L、L?中的一個量。小華分析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第次實驗與

前一次改變的量相同,需要調整的實驗步驟是0

Fi/NLi/cm瑪/NL2/cm

11.510.01.015.0

23.010.02.015.0

31.520.02.015.0

41.030.02.015.0

【答案】(1)右(2)校零(3)豎直;水平(4)4;保持6和5不變,改變乙2的大小

【解析】(1)杠桿的右端上翹,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

(2)使用彈簧測力計時,需要先將指針調到零刻度線處。

(3)由圖可知,在杠桿左側掛2個鉤碼,為了便于在杠桿上直接讀出力臂的大小,由于力臂

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所以在A點沿豎直向下方向拉動彈簧測力計,直至杠桿在水

平位置平衡。

(4)由實驗序號2、3可知,F(xiàn)2和力2不變,L增大10cm,由序號4、3可知,&和42不變,G

增大10cm,所以第4次次實驗與前一次改變的量相同。由于改變「2、刀、與中的一個量,

所以需要保持尸2和L不變,改變乙2的大小。

11.小致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在家測量某液體的密度,其裝置放在水平面上,如圖所示。輕質

硬桿0A和BC垂直固定在一起,BC壓在電子秤上,0為支點,且測量過程中。點和C點位

置保持不變。

(1)調節(jié)桿0A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將一個質量不計的礦泉水瓶裝滿水,用細線將礦泉水瓶懸掛在桿0A的D點上,記錄此時電

子秤的示數(shù)為m,測量懸掛點D到0點的距離為11;

(2)取下裝水的礦泉水瓶,將另一個完全相同的礦泉水瓶裝滿待測液體,用細線將礦泉水瓶

懸掛在D點,此時電子秤的示數(shù)小于m,則待測液體的密度水的密度(選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向(選填“左”或“右”)移動懸掛點的位置,

直到電子秤的示數(shù)仍為m,測量此時懸掛點到0點的距離為13;

(3)待測液體密度的表達式為P?=(水的密度用P水表示);

(4)若考慮礦泉水瓶的質量,測量結果為P'浪,貝UP'SP#(選填

【答案】(1)便于測量力臂(2)小于;左(3)*p水

【解析】(1)為了便于測量力臂,需要調節(jié)桿0A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將另一個完全相同的礦泉水瓶裝滿待測液體,用細線將礦泉水瓶懸掛在。點,力臂。。

不變,此時電子秤的示數(shù)小于小,說明電子秤受到的壓力變小,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待測

液體的重力小于礦泉水的重力,所以待測液體的質量小于礦泉水的質量,由于體積相同,

由p=£可知待測液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要使電子秤的示數(shù)仍為小,電子秤受到的壓力

變大,待測液體的重力不變,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需要增大力臂,向左移動懸掛點的位

置。

(3)原來礦泉水掛在杠桿上,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爪19xOB=G水%裝滿待測液體礦泉水

瓶掛在杠桿上,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爪19xOB=G液12G水==G液12G液=水m液g=

lili加液"I水_%

成ni水。血液=石山水〒=1x7rp液=^P水。

(4)若考慮礦泉水瓶的質量,液體的質量變小,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力臂%變大,由。液=

水可知測量的密度變小,即%<p液。

12.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所用的器材有:每格長度等距的杠桿、支架、彈簧測力

計、刻度尺、細線、每個重力都為0.5N的鉤碼若干個。

w

sa8

甲乙丙

(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于支架上,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的目的

是:和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2)如甲圖所示,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若從杠桿的兩側同時減掉一個鉤碼,那么杠桿

的(選填“右”或“左”)端下沉;

(3)在乙圖中,將彈簧測力計由豎直方向旋轉至沿虛線方向,如果要繼續(xù)保持杠桿在水平方

向靜止,測力計的示數(shù)要(選填“變小”“不變”或“變大”);

(4)如果忽略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則在丙圖中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彈簧測力

計對杠桿的最小拉力為o

【答案】(D便于測量力臂(2)右(3)變大(4)1.2N

【解析】(1)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探究杠桿平衡條

件時,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方便測量力臂。

(2)若從杠桿的兩側同時減掉一個鉤碼,杠桿左端GX6/=6G/,杠桿右端2Gx4/=8GZ,

左側力與力臂的乘積小于右側力與力臂的乘積,右端下沉。

(3)將彈簧測力計由豎直方向旋轉至沿虛線方向,阻力和阻力臂不變,拉力的力臂變小,由

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變大。

(4)阻力和阻力臂不變,要使動力最小,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動力臂最大,最大動力臂是

10Z,所以FX10Z=4GX61,F=2AG=2.4X0.5N=1.2N?

13.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實驗前,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低、右端高,此時杠桿處于(填“平

衡”或“非平衡”)狀態(tài),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

向(填“左”或“右”)調節(jié)。

(2)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用量程為5N的彈簧測力計在A點

豎直向上拉,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5N;若彈簧測力計斜向上

拉,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填“大于”或“小于”)

2.5N,此時拉力的方向與豎直方向的最大夾角為(填“30°”、“45°”或

“60°”)。

(3)杠桿上每個平衡螺母的質量為m,杠桿的總質量(含兩個平衡螺母)為50m。實驗前,

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平衡的過程中,若只將右端的平衡螺母移動了距離I,則調節(jié)前后杠桿(含

兩個平衡螺母)的重心在桿上移動的距離為

【答案】⑴平衡;右⑵大于;60°⑶2

【解析】(1)實驗前,杠桿靜止,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圖杠桿的右端上翹,平衡螺母向上

翹的右端移動。

(2)如圖所示:

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動杠桿時,動力臂是OA,當斜向上拉動杠桿時,動力臂變?yōu)镺B,阻

力和阻力臂的乘積不變,動力臂變小,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動力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示

數(shù)大于2.5N。阻力和阻力臂乘積不變,所以動力和動力臂乘積也不變,設杠桿每一個小格

長度為彈簧測力計量程是5N,最大能提供5N拉力,2.5NX4/=5NX1所以,最小的力

臂為:I'=21,在RtAAB。中,0B=2/=|0A,所以NABO=30。,拉力的方向與豎直方

向的最大夾角:90。-30。=60。。

(3)根據(jù)左側力和力臂乘積變化量等于右側力和力臂乘積變化量。mgxl=50mgxAl,重

心在桿上移動的距離為:4

14.斜面是一種簡單機械,在生活和生產中使用斜面的好處是可以省力,

如:(寫出一個實例即可)。那么斜面的省力情況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使用斜面

的省力情況可以通過比較沿斜面拉力F與物體重力G的比值大小來判定,比值越小,越省

力)

小明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1:與斜面的表面材料有關;

猜想2: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

猜想3:與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有關。

小明為驗證上述猜想,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實驗中所用的物塊材料及其表面

粗糙程度相同,在沿斜面拉力的作用下,物塊在斜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實驗中相關的記

123456

61(81。2(%

斜面傾角e000

>。)>出)

斜面的表

械毛巾穆械穆穆

面材料

物塊重

2.02.04.06.02.02.0

G/N

沿斜面拉

1.351.522.704.051.521.70

力F/N

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對比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斜面省力的情況與斜面的表面材料有關。

(2)通過對比實驗1、5、6中的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結論是:在其他條件相同

時,。

(3)為驗證猜想3,小明做了實驗(填寫實驗序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后,小明認

為這幾次實驗省力情況相同,依據(jù)是。

【拓展】完成實驗后,小明沿斜面用L8N的拉力,將重為4.5N的物體從斜面底端勻速拉

到了頂端。己知斜面長1.2m、高0.3m,則斜面的機械效率是%?(把重物直接提

升0.3m所做的功作為有用功)

【答案】盤山公路(合理即可);1、2;斜面傾角越小,越省力;1、3、4;三次實

驗中沿斜面的拉力/與物體的重力G的比值相等;62.5

【解析】斜面是一種簡單機械,使用斜面可以省力。當斜面的高度一定時,斜面越長,則

坡度越緩,則越省力;如:盤山公路;

(1)探究斜面省力的情況與斜面的表面材料有關時,采用的是控制變量法,實驗中需要控制物

重、傾角相同,表面材料不同,所以應該對比I和2的數(shù)據(jù);

(2)對比實驗1、5、6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在斜面的表面材料、物重相同的情況下,傾角越小,

拉力越小,故結論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提升物體越省力;

(3)探究斜面省力的情況與重力大小有關時,根據(jù)控制變量法可知,實驗中需要控制傾角相

同、表面材料相同,物體的重力不同;所以需要對比1、3、4的實驗數(shù)據(jù);

根據(jù)1、3、4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物體的重力變?yōu)樵瓉淼膸妆?,拉力會變?yōu)樵瓉淼膸妆?即沿斜

面的拉力與物體的重力G的比值大小相等;

[拓展]有用功為:“有=G/i=4.5NX0.3m=1.35J;

拉力做的總功:勿總=Fs=1.8Nx1.2m=2.16J

斜面的機械效率:〃=粉=需x100%=62.5%。

15.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提高機械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提高機械效率,要從探究

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出發(fā),尋求辦法。

(1)為了探究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小明選取了大小相同的滑輪,利用如圖甲、乙所示裝置

進行實驗,并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表中。

甲乙丙

鉤碼被

鉤碼蝌

轆滑輪拉力

重有用功%/J動的距總功叱總/J婢

懈材質F/N

G/N離s/m

h/mn

1鋁10.10.10.60.30.1856%

2鋁20.10.21.00.30.367%

3鋁20.20.41.00.60.667%

4塑料20.20.40.80.60.4883%

5塑料20.20.42.10.20.4295%

①比較1和2兩次實驗發(fā)現(xiàn):在所用滑輪組一定時,提升的鉤碼,機械效率越

IWI。

②比較3和4兩次實驗發(fā)現(xià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還與有關。

③比較兩次實驗發(fā)現(xiàn):在所用滑輪組一定時,機械效率與提升鉤碼的高度無

關。

④第5次實驗是利用圖的裝置完成的,判斷依據(jù)是o

⑤利用圖甲的裝置,把重6N的物體用2.5N的拉力勻速拉起,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為??梢娙绻麤]有刻度尺,只有彈簧測力計,也可以測量出滑輪組的機械效

率。

(2)小明利用圖丙裝置實驗時發(fā)現(xiàn):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和摩擦有關,與物重

無關。保持斜面傾斜程度不變,可以采用的方法減

小摩擦,從而提高斜面的機械效率。

(3)實驗表明:額外功越小,有用功越接近總功;進一步推理得出:假如沒有額外功,有用

功等于總功;可見使用任何機械都。下列物理規(guī)律的得出運用了這種研究方法

的是o

A.焦耳定律B.牛頓第一定律

C.阿基米德原理D.歐姆定律

【答案】(1)越重;滑輪的材質;2和3;乙;圖乙是定滑輪,不省力也不省距離;80%

(2)減小斜面的粗糙程度(3)不省功;B

【解析】(1)①比較1和2兩次實驗可知,當提升鉤碼的高度相同,提升鉤碼重力不同時,

鉤碼的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就越高。②比較3和4兩次實驗可知,滑輪材質不同,

所以滑輪重力大小,導致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不同,故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還與動滑輪的重力

有關。③比較2和3兩次實驗可知,當提升鉤碼的重力相同,提升高度不同時,滑輪組的機

械效率相同,故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提升鉤碼的高度無關④第5次實驗中提升鉤碼的高度

和繩端移動的距離相等,所以第5次實驗是利用了定滑輪完成的,故是利用了圖乙完成

的。⑤圖甲中的繩子段數(shù)幾=3,由題知,G物=6N,F拉=2.5N,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GhGhG6N

ri=——=——=——=—=------=80%。

'WBFs3hF3F3X2.5N

(2)斜面傾斜程度不變時,物體對斜面的壓力也會不變,所以可以采用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

度的方法來減小摩擦。

(3)假設沒有額外功,總功等于有用功,可見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本題用到了理想實

驗法,牛頓第一定律在推理過程中也用到此方法。

16.密度是物質的重要屬性,生產、生活中常常需要測量各種液體的密度。某同學在綜合實

踐活動中自制了測量液體密度的杠桿密度計,可以從杠桿上的刻度直接讀出液體密度的數(shù)

值,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表揚,結構如圖所示。所用器材:輕質杠桿(自身重力忽略不

計)、兩種規(guī)格的空桶(100ml和200ml)、質量為m的物體A、細線。

(1)將杠桿在0點懸掛起來,空桶懸掛在B點,質量為m的物體A懸掛在C點時,杠桿水平

平衡。測出B點到。點的距離標為1,C點到0點的距離為1。,此時C點的密度刻度線應標

注為O

(2)在B點的空桶內注滿液體,空桶容積為V,移動物體A至G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

衡。G點到0點的距離為L,此時Q點的密度值為o(用題中所給的字母表示)

(3)已知密度為LOXlO'kg/m,刻度線與零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為4cm,則密度為0.8X

Kfkg/n?刻度線與零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為cm.

(4)要使制作的杠桿密度計測量精度更高一些,應選擇(選填“100ml”或

“200ml”)規(guī)格的空桶。

【答案】(1)0⑵(3)3,2(4)200Ml

【解析】(1)此時杠桿水平平衡,空桶中沒有注入液體,則刻度線應標注為0。

(2)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有6桶以+p”」=山加,由步驟⑴知加桶磯=小妨,貝跖。心

l=mg-(J.r-/0),解得p=

(3)由(2)知2=與垃=鬻,其中山為密度刻度線與零刻度線間的距離,由此可知杠

桿密度計的刻度線是均勻的,密度為0.8x103kg/m3的刻度線與零刻度線之間的距離

等于密度為1X103kg/m3的刻度線與零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的右則密度為0.8x

103kg/m3的刻度線與零刻度線間的距離為4cmX|=3.2cm。

(4)(1)此時杠桿水平平衡,空桶中沒有注入液體,則刻度線應標注為0。(2)根據(jù)杠桿平衡

條件,有叫甬或+pgV-1=血列,由步驟⑴知加桶磯=mglo,^]pgv=10),解得

p=西祥。(3)由(2)知p=*產=等,其中似為密度刻度線與零刻度線間的距離,由

此可知杠桿密度計的刻度線是均勻的,密度為0.8xlC^kg/n?的刻度線與零刻度線之間的

距離等于密度為1X103kg/m3的刻度線與零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的點則密度為0.8x

103kg/m3的刻度線與零刻度線間的距離為4cmx|=3.2cm?

17.小明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刻度均勻的杠桿、支架、彈

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量相同的0.5N重的鉤碼若干個。

⑴如圖(a)所示,實驗前,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選填“左”

或“右”)調節(jié),直到杠桿在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測量;支點選在杠桿

的中點是為了消除杠桿對平衡的影響。

(2)小明同學所在實驗小組完成某次操作后,實驗現(xiàn)象如圖b所示,他們記錄的數(shù)據(jù)為:

動力Fi=L5N,動力臂L=0.1m,阻力F2=1N,則阻力臂品=m?

(3)甲同學測出了一組數(shù)據(jù)后就得出了“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的結論,乙同學認

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o

(4)丙同學通過對數(shù)據(jù)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動力X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義支點

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與小明同學交流后,乙同學為了證明丙同學的結論是錯誤的,他做

了如圖c的實驗,此實驗(選填“能”或“不能”)說明該結論是錯誤的。實驗

中,已知杠桿上每個小格長度為5cm,每個鉤碼重0.5N,當彈簧測力計在A點斜向上拉(與

水平方向成30°角)杠桿,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動X力動力臂(選填”等

于”或“不等于")阻力X阻力臂。

【答案】(1)右;水平;力臂;重力(2)0.15

(3)只做一次實驗,結論具有偶然性(4)能;等于

【解析】(1)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平衡螺母向上翹的一端移動,由于杠桿右端偏

高,左端的平衡螺母應向上翹的右端移動,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

平衡的影響,力臂在杠桿上,便于測量力臂大??;

(2)杠桿平衡條件是:F]LLF2L2,根據(jù)己知數(shù)據(jù)代入杠桿平衡條件得:1.5NX0.1m=

1NXL2,解得阻力臂打是:L2=0.15m;

(3)甲同學只做一次實驗就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是不合

理,因為一組實驗數(shù)據(jù)太少,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規(guī)律

(4)丙同學通過對數(shù)據(jù)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動力x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x支點

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與小組同學交流后,乙同學為了證明丙同學的結論是錯誤的,他做

的如圖(c)的實驗能得到"動力x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x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

”,這個結論是不正確的;當動力臂不等于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時,看實驗結論是否成

立;杠桿平衡條件為:=F2L2,由杠桿平衡條件知道:4x0.5Nx3x5cm=3Nx

[x4x5cm,左右相等,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即動力x動力臂等于阻力x阻力臂。

18.利用圖中的裝置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每個鉤碼的質量相等,杠桿上的刻度均勻。

⑴如圖甲,不掛鉤碼時,出現(xiàn)杠桿右端下沉,應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

平衡螺母,直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掛上鉤碼,移動鉤碼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平

衡,此時也要選擇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2)圖甲中,杠桿在水平位置已經平衡,若將杠桿兩側所掛鉤碼各取下一個,杠桿

會__(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___________

次數(shù)

動力F/N動力臂Li/m阻力F2/N阻力臂U/m

11.00.22.00.1

21.50.11.00.15

32.00.151.50.2

(3)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見上表,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4)如圖乙,用彈簧測力計代替右側鉤碼,沿與水平方向成60°斜向下拉杠桿,保持杠桿

在水平位置平衡。若把左側鉤碼的拉力作為阻力,右側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作為動力,此時

的杠桿是(選填“省力”“費力”或“等臂”)杠桿;請在乙圖中畫出此時拉力F

的力臂L。__________

【答案】(1)左;便于在杠桿上直接測量力臂(2)逆時針(3)尸也1=尸2打

【解析】(1)杠桿右端下沉,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jié)

,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保持水平靜止;實驗中通過增減鉤碼或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在水

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在杠桿上直接測量力臂

(2)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65=尸2打得: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左邊=3GX2L=6GL;右邊=

2Gx3L=6GL;如果在兩側鉤碼下再各取下一個相同的鉤碼后:左邊=2Gx2L=4GL;右

邊=GX3L=3GL;杠桿不再水平平衡,左邊會下沉,逆時針轉動

(3)根據(jù)表格中數(shù)據(jù)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為65=F2L2-

(4)從支點。向拉力的作用線作垂線,畫出此時拉力F的力臂L,設每個小格長=

3L0xsin60°=3L。x¥=2.6d>2L(),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

⑴如圖甲所示,杠桿處于靜止狀態(tài)。為方便測量__________,應向(選填

“左”或“右”)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桿兩側掛上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設右

側鉤碼對杠桿的力為動力6,左側鉤碼對杠桿的力為阻力/2;測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4

和阻力臂G;把6、F2、1]、%的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中。改變動力&和動力臂4的大小,相應調

節(jié)阻力F2和阻力臂£再做幾次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次數(shù)動力&/N動力臂k/m阻力/2/N阻力臂%/m

10.50.310.15

21.50.130.05

330.11.50.2

分析表中的數(shù)據(jù)得到杠桿的平衡條件:(用&、小6、"表示)。

⑶如圖乙所示,在(選填"A”"夕’或"C")點豎直(選填“向上”

或“向下”)拉時,可使杠桿保持水平位置平衡,此時杠桿屬于省力杠桿。

(4)在完成實驗后,小輝利用杠桿平衡條件完成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如圖丙所示,輕質杠桿

可繞。點轉動,它的中點掛有100N的重物,在杠桿右端用豎直向上的力F=N,

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答案】(1)力臂;右(2)6(3)A;向上(4)50

20.小明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小明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

向端調節(jié)。小明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寫出一點

即可)

(2)小明用彈簧測力計在B點拉(如圖甲),才可以在杠桿上直接讀出動力臂。

(3)如圖乙所示,某同學不改變拉力方向把杠桿由圖乙的位置緩慢拉到圖丙的位置時,彈簧

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設杠桿質地均勻,支點恰好

在杠桿的中心,并且不計支點處摩擦)。

(4)小明繼續(xù)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他們用輕繩懸掛杠桿一端的。點作為支點,在B點用輕

繩懸掛總重為G的鉤碼,在A點用輕繩豎直懸掛一個彈簧測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