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傷急救診療流程標準化_第1頁
手外傷急救診療流程標準化_第2頁
手外傷急救診療流程標準化_第3頁
手外傷急救診療流程標準化_第4頁
手外傷急救診療流程標準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手外傷急救診療流程標準化一、引言手是人體最重要的勞動與感知器官,其結構復雜(包含27塊骨骼、39條肌肉、多條神經血管及肌腱),功能精細(如抓握、捏持、感知溫度與疼痛)。據統(tǒng)計,手外傷占外科急診病例的10%~20%,主要由切割、擠壓、碾壓、燒傷、爆炸等機制引起。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感染、肌腱粘連、神經血管壞死、骨折不愈合等并發(fā)癥,甚至遺留終身功能障礙。標準化急救診療流程是提高手外傷救治效果的核心保障。它涵蓋現場急救-院內初步評估-??铺幚?術后管理全鏈條,旨在規(guī)范每一步操作,減少人為誤差,最大化保留手部功能。本文基于《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分會手外傷診療規(guī)范(2021版)》及臨床實踐,梳理標準化流程,為基層醫(yī)療人員、急診科醫(yī)生及手外科醫(yī)師提供實用指導。二、現場急救流程:快速止血與保護,避免二次損傷現場急救是手外傷救治的“第一關口”,直接影響后續(xù)治療效果。關鍵原則是停止損傷進展、控制出血、保護創(chuàng)面、穩(wěn)定骨折。(一)立即停止活動,規(guī)避二次損傷受傷后應立即停止手部動作(如握持工具、搬運重物),避免牽拉或擠壓傷口,防止肌腱、神經進一步斷裂或骨折移位。(二)規(guī)范止血:壓迫為首選,慎用止血帶1.壓迫止血:用干凈紗布、毛巾或衣物覆蓋創(chuàng)面,持續(xù)壓迫5~10分鐘(避免頻繁掀開查看)。此法適用于絕大多數手外傷出血(如切割傷、擦傷),有效率達90%以上。2.止血帶使用:僅用于四肢大血管破裂導致的失血性休克(如橈動脈、尺動脈完全斷裂,出血量>500ml)。方法:用彈性繃帶或止血帶綁在傷口上方5~10cm的肌肉豐富處(避開關節(jié)),注明綁扎時間(精確到分鐘),每小時放松1~2分鐘(防止肢體缺血壞死)。誤區(qū)提醒:禁止用繩索、電線等非彈性物品替代止血帶,避免勒傷皮膚及血管。(三)創(chuàng)面保護:避免污染,拒絕不當處理1.用無菌敷料或干凈布巾覆蓋創(chuàng)面(若沒有,可選用未破損的塑料袋、保鮮膜等),避免灰塵、泥土等異物進入。2.禁止在創(chuàng)面涂抹藥粉(如云南白藥)、藥膏(如紅霉素軟膏)或民間偏方(如醬油、牙膏),這些物質會影響后續(xù)清創(chuàng),導致感染或組織壞死。3.若創(chuàng)面有異物(如玻璃、金屬碎片),不要強行拔出(尤其是刺入較深時),以免加重出血或損傷血管神經,應保留異物并固定,待院內處理。(四)臨時固定:穩(wěn)定損傷部位,減少移動傷害對于疑似骨折或脫位的患者(表現為手部畸形、腫脹、劇烈疼痛、活動受限),需用硬紙板、木板、雜志等固定患肢,避免移動導致骨折端刺破血管、神經。固定范圍應包括受傷部位的上下關節(jié)(如掌骨骨折固定腕關節(jié)與指間關節(jié)),固定時用繃帶或布條纏繞,松緊適度(能插入1~2指為宜)。(五)安全轉運:盡快就醫(yī),保持患肢體位1.轉運時間越短越好(爭取在受傷后6~8小時內到達有手外科資質的醫(yī)院),避免延誤清創(chuàng)時機。2.轉運過程中,保持患肢高于心臟水平(如用枕頭墊高),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3.若患者出現休克(如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下降),應立即平臥,頭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窒息,并撥打急救電話。三、院內初步評估與處理:系統(tǒng)診斷,明確損傷程度患者到達醫(yī)院后,急診科醫(yī)生需快速完成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明確損傷類型與嚴重程度,為后續(xù)??浦委熖峁┮罁#ㄒ唬┎∈凡杉壕珳试儐?,還原損傷過程1.受傷細節(jié):時間(精確到小時)、機制(切割/擠壓/碾壓/燒傷/爆炸)、受力方向(如機器碾壓時的旋轉方向)。2.現場處理:是否止血(用了什么方法)、是否固定(固定材料)、是否涂藥(藥品種類)。3.既往病史:糖尿病(影響傷口愈合)、高血壓(增加手術風險)、凝血功能障礙(如血友?。?、過敏史(抗生素/麻醉藥)。4.職業(yè)與生活需求:如工人(需恢復重體力勞動)、鋼琴家(需精細手指功能),這些信息會影響治療方案選擇。(二)體格檢查:全面系統(tǒng),識別隱性損傷手外傷的體格檢查需遵循“視、觸、動、量”原則,重點評估皮膚、骨骼、肌腱、神經、血管的損傷情況。1.視診:創(chuàng)面:大小、形狀(切割傷多為線性,擠壓傷多為不規(guī)則形)、深度(是否暴露肌腱/骨骼)、出血情況(活動性出血提示血管損傷)。皮膚:顏色(蒼白/紫紺提示血運障礙,紅腫提示感染)、溫度(降低提示血運不良)、腫脹程度(重度腫脹可能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畸形:骨折(如掌骨骨折的“槍刺樣”畸形)、脫位(如指間關節(jié)脫位的“天鵝頸”畸形)。2.觸診:壓痛:定位損傷部位(如掌骨骨折時,壓痛最明顯處即為骨折端)。波動感:提示皮下膿腫(感染)。感覺:用針尖輕刺手指末端,詢問患者是否有麻木、刺痛(神經損傷的典型表現,如正中神經損傷會導致拇指、食指、中指麻木)。3.運動功能:主動活動:讓患者做手指屈伸、握力動作(如握拳、伸指),觀察是否有活動受限(肌腱損傷的典型表現,如屈肌腱斷裂時,手指無法主動屈曲)。被動活動:醫(yī)生用手幫助患者屈伸手指,感受阻力(如肌腱粘連時,被動活動受限)。4.血管評估:搏動:觸摸橈動脈(腕部拇指側)、尺動脈(腕部小指側)的搏動(減弱或消失提示血管損傷)。毛細血管充盈時間(CRT):用手指壓迫指甲床,松開后觀察顏色恢復時間(正常<2秒,延長提示血運障礙)。指端血氧飽和度:用脈搏血氧儀測量(<90%提示血運不良)。2.觸診:壓痛:定位損傷部位(如掌骨骨折時,壓痛最明顯處即為骨折端)。波動感:提示皮下膿腫(感染)。感覺:用針尖輕刺手指末端,詢問患者是否有麻木、刺痛(神經損傷的典型表現,如正中神經損傷會導致拇指、食指、中指麻木)。3.運動功能:主動活動:讓患者做手指屈伸、握力動作(如握拳、伸指),觀察是否有活動受限(肌腱損傷的典型表現,如屈肌腱斷裂時,手指無法主動屈曲)。被動活動:醫(yī)生用手幫助患者屈伸手指,感受阻力(如肌腱粘連時,被動活動受限)。4.血管評估:搏動:觸摸橈動脈(腕部拇指側)、尺動脈(腕部小指側)的搏動(減弱或消失提示血管損傷)。毛細血管充盈時間(CRT):用手指壓迫指甲床,松開后觀察顏色恢復時間(正常<2秒,延長提示血運障礙)。(三)輔助檢查:精準定位,排除隱性損傷1.X線檢查:必做項目,用于診斷骨折(如掌骨/指骨骨折)、脫位(如指間關節(jié)/腕關節(jié)脫位)、異物(金屬/玻璃等)。拍攝范圍應包括受傷部位的上下關節(jié)(如手指骨折需拍整個手部正側位片)。2.CT檢查:適用于復雜骨折(如關節(jié)內骨折、粉碎性骨折)、隱匿性骨折(X線未顯示但臨床高度懷疑),能清晰顯示骨折線與關節(jié)面損傷情況。3.超聲檢查:用于評估血管損傷(如動脈斷裂、栓塞),可實時顯示血流速度與方向,判斷血管通暢性。4.MRI檢查:適用于診斷肌腱(如屈肌腱斷裂)、神經(如正中神經卡壓)損傷,能清晰顯示軟組織病變,但檢查時間較長,需根據病情選擇。四、??铺幚砹鞒蹋壕珳市迯?,恢復解剖結構手外傷的專科治療需由手外科醫(yī)師主導,核心是徹底清創(chuàng)、修復受損組織、覆蓋創(chuàng)面,盡可能保留手部功能。(一)清創(chuàng)術:早期徹底,預防感染清創(chuàng)是手外傷治療的關鍵步驟,目的是去除壞死組織、異物、細菌,減少感染風險。最佳時機是受傷后6~8小時內(此時細菌尚未大量繁殖),若超過8小時,需根據創(chuàng)面污染情況決定是否清創(chuàng)(如污染較輕的切割傷,可延長至12小時)。操作要點:1.麻醉:根據創(chuàng)面大小選擇局部麻醉(如利多卡因)或臂叢神經阻滯(如上肢廣泛損傷)。2.沖洗:用生理鹽水(或加入抗生素的生理鹽水)高壓沖洗創(chuàng)面(壓力約2~3atm),去除表面的異物與細菌。沖洗量需足夠(每1cm創(chuàng)面沖洗100~200ml)。3.清創(chuàng):分層清創(chuàng):從皮膚開始,逐層去除壞死組織(用手術刀銳性切割,避免鈍性剝離),直至露出新鮮出血的組織(提示活力良好)。異物清除:用鑷子或止血鉗取出創(chuàng)面內的異物(如玻璃、金屬碎片),若異物位于深部組織(如肌腱/骨骼之間),需借助X線或超聲定位。止血:用電凝或絲線結扎小血管(避免過度止血,保留必要的側支循環(huán))。4.再次沖洗:清創(chuàng)后用生理鹽水再次沖洗創(chuàng)面,確保無殘留壞死組織或異物。(二)組織修復:按需重建,恢復功能根據損傷類型,選擇相應的修復方法:1.骨骼損傷(骨折/脫位):骨折:復位+固定是關鍵。簡單骨折(如閉合性掌骨骨折)可采用克氏針固定(穿過骨折端,固定上下骨骼);復雜骨折(如粉碎性骨折、關節(jié)內骨折)需用鋼板螺釘固定(提供堅強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鍛煉)。脫位:手法復位(如指間關節(jié)脫位),復位后用石膏固定2~3周,避免再次脫位。2.肌腱損傷(屈肌腱/伸肌腱):屈肌腱損傷:需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吻合(用7-0或8-0的肌腱縫線),吻合口要平整,避免張力過大(否則易導致肌腱斷裂)。固定3~4周后開始功能鍛煉。伸肌腱損傷:根據損傷部位選擇修復方法(如指背伸肌腱損傷用絲線吻合,腕部伸肌腱損傷用錨釘固定),固定2~3周后開始鍛煉。3.神經損傷(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神經斷裂:需盡早縫合(受傷后6~8小時內),用神經縫線(9-0或10-0)吻合神經束,保持神經連續(xù)性。若神經缺損超過2cm,需采用神經移植(如取腓腸神經)。神經卡壓:如腕管綜合征(正中神經受壓),需切開腕橫韌帶,解除壓迫。4.血管損傷(橈動脈/尺動脈):動脈斷裂:需立即吻合(用顯微外科技術,用8-0或9-0的血管縫線),恢復血流。若動脈缺損,需用靜脈移植(如取大隱靜脈)。吻合后需密切觀察血運(如皮溫、顏色、毛細血管充盈時間),防止血管危象(如血栓形成)。(三)創(chuàng)面覆蓋:閉合創(chuàng)面,促進愈合創(chuàng)面覆蓋的目的是保護受損組織,防止感染,促進愈合。根據創(chuàng)面情況選擇以下方法:1.直接縫合:適用于創(chuàng)面小、無張力(如線性切割傷)的情況,縫合時需對齊皮緣,避免張力過大(否則易導致傷口裂開)。2.植皮術:適用于創(chuàng)面較大、無肌腱/骨骼暴露的情況(如擠壓傷后的皮膚缺損)。常用中厚皮片(含表皮與部分真皮),取皮部位多為大腿或腹部。3.皮瓣修復:適用于創(chuàng)面深、伴有肌腱/骨骼暴露的情況(如碾壓傷后的大面積皮膚缺損)。常用的皮瓣包括:帶蒂皮瓣(如鄰指皮瓣:用相鄰手指的皮膚覆蓋創(chuàng)面,適用于手指末節(jié)缺損);游離皮瓣(如股前外側皮瓣:取大腿前外側的皮膚與血管,通過顯微外科技術吻合血管,適用于大面積手部缺損)。(四)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處理骨筋膜室綜合征是手外傷的嚴重并發(fā)癥,多由擠壓傷、重度腫脹導致筋膜室內壓力升高,壓迫血管神經,引起肌肉壞死、肢體殘疾。典型表現:患肢劇烈疼痛(無法用止痛藥緩解)、麻木、蒼白、無脈(橈動脈搏動消失)。處理原則:早期切開減壓(用手術刀切開筋膜室,釋放壓力),避免肌肉壞死。切開后需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創(chuàng)面,待腫脹消退后再縫合。五、術后管理流程:規(guī)范護理,促進功能恢復術后管理是手外傷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功能恢復。需重點關注固定、藥物治療、換藥、功能鍛煉、隨訪。(一)固定:保持修復組織的穩(wěn)定性1.固定方式:根據損傷類型選擇石膏或支具固定(如肌腱損傷用石膏固定于功能位,骨折用支具固定于中立位)。2.固定時間:肌腱損傷固定3~4周,骨折固定4~6周,神經損傷固定2~3周(避免神經牽拉)。3.注意事項:固定期間需觀察患肢血液循環(huán)(如手指顏色、溫度),避免固定過緊導致壓瘡或血運障礙。(二)藥物治療:預防感染,緩解癥狀1.抗生素:用于預防感染(如一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唑林),用藥時間不超過24小時(若創(chuàng)面污染嚴重,可延長至48小時)。2.止痛藥:用于緩解疼痛(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以免引起便秘或呼吸抑制。3.抗凝藥:用于血管吻合術后(如低分子肝素),預防血栓形成,用藥時間7~10天。4.消腫藥:用于緩解腫脹(如邁之靈、地奧司明),促進靜脈回流。(三)換藥: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觀察愈合情況1.首次換藥:術后24~48小時(觀察創(chuàng)面有無滲血、感染),若滲血較多,需更換敷料。2.后續(xù)換藥:每2~3天換藥一次(若創(chuàng)面干燥,可延長至5~7天),用碘伏消毒創(chuàng)面(避免酒精刺激),用無菌紗布覆蓋。3.感染識別:若創(chuàng)面出現紅腫、滲液(膿性)、發(fā)熱(體溫>38℃),提示感染,需立即拆除縫線,引流膿液,并用敏感抗生素(根據細菌培養(yǎng)結果選擇)。(四)功能鍛煉:早期介入,避免粘連功能鍛煉是恢復手部功能的關鍵,需遵循“循序漸進、主動為主、被動為輔”的原則。1.肌腱損傷:固定期間:做鄰近關節(jié)的活動(如手腕屈伸、肩部旋轉),避免肌肉萎縮。固定拆除后:被動鍛煉(術后3~4周):用另一只手幫助屈伸手指(如用健手握住患手,緩慢屈伸),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鐘。主動鍛煉(術后6周):自己屈伸手指(如握球、撿黃豆),逐漸增加活動量(如用彈力帶練習握力)。2.骨折:固定期間:做手指屈伸活動(如握拳、伸指),避免關節(jié)僵硬。固定拆除后:做抗阻力鍛煉(如用握力器練習),逐漸恢復手部力量。3.神經損傷:感覺鍛煉:用不同材質的物品(如棉花、砂紙、硬幣)刺激手指皮膚,促進感覺恢復。運動鍛煉:做精細動作練習(如系紐扣、撿花生米),恢復手指靈活性。(五)隨訪:定期復查,調整治療方案1.隨訪時間:術后1周(觀察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術后4~6周(拆除固定)、術后3個月(評估功能恢復)、術后6個月(長期隨訪)。2.隨訪內容:創(chuàng)面:是否愈合(有無瘢痕增生)。功能:手指屈伸活動(如握力、捏力)、感覺(如觸覺、痛覺)。影像學:骨折患者需拍X線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如骨痂形成)。3.調整方案:若出現肌腱粘連(手指活動受限),需行肌腱松解術;若出現骨折不愈合(X線顯示骨折線清晰),需行植骨術。六、并發(fā)癥預防與處理:早期識別,及時干預手外傷的常見并發(fā)癥包括感染、肌腱粘連、血管危象、骨折不愈合、神經損傷后遺癥,需早期預防與處理。(一)感染預防:徹底清創(chuàng)、合理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唑林)、定期換藥。處理:輕度感染(創(chuàng)面紅腫、滲液):拆除部分縫線,用生理鹽水沖洗,涂抹莫匹羅星軟膏。重度感染(創(chuàng)面流膿、發(fā)熱):拆除全部縫線,引流膿液,做細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選用敏感抗生素(如萬古霉素)。(二)肌腱粘連預防:早期功能鍛煉(固定拆除后立即開始)、術中徹底清創(chuàng)(避免壞死組織殘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