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課內古詩文知識點匯編_第1頁
2024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課內古詩文知識點匯編_第2頁
2024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課內古詩文知識點匯編_第3頁
2024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課內古詩文知識點匯編_第4頁
2024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課內古詩文知識點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2024)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課內古詩文知識點匯編

(原文+翻譯+考點梳理)

《三峽》(全文必背)

南北朝?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通:缺;

重巖一作:重巒)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

疾也。(溯同:沂;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崛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墉

一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

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

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

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

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

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

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jīng)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

鳴叫,聲音持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

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考點梳理

『作者』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

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qū),考察河道溝渠,

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jīng)注》四十卷。

第1頁共13頁

『賞析』

酈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區(qū)區(qū)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

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答謝中書書》(全文必背)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神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微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麟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

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

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

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考點梳理

『作者』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y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經(jīng)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主題J

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fā)現(xiàn)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發(fā)出無比的自

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

『賞析』

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

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

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

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必背)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

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昔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

第2頁共13頁

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

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

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

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薦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

有)哪個地方?jīng)]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

了。

考點梳理

『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

(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邨縣)o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

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

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

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主題』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

包含其中。

『賞析J

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懷自我排遣的曠達。

本文體現(xiàn)二人友情的句子: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唯張懷民可與同樂);

懷民亦未寢(兩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與步于中庭(兩人親密無間);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兩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苻交橫”說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閑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這里指蘇軾本人和張懷民),并非簡單的清閑之人。

《與朱元思書》(全文必背)

南北朝?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3頁共13頁

水皆縹(piM)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tuan)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匕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ing)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ying)成韻。蟬則千轉(zhudm)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yuin)飛戾(li)天者,望峰息心;

經(jīng)綸(Ilin)世務者,窺(kui)谷忘反。橫柯(ke)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風和煙都散盡了,天和山是一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

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奇異的山水,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動的魚兒和細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

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浪濤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山巒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相

互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無數(shù)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fā)出

泠泠的響聲;美麗的百鳥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和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極力追求名利

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

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

掩映,有時還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

考點梳理

『作者』

吳均(469年一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時官吳興主簿。明人輯有《吳朝清集》。

『主題』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本文敘述作者乘

船桐廬自至富陽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

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現(xiàn)了作者喜愛自然,對社會的

不滿情緒。抒發(fā)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賞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吟詩作文,為后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

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

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

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

人嘆為觀止。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范水的。

第4頁共13頁

《野望》(必背)

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考點梳理

『作者』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性簡

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jīng)》、《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

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主題J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于平淡中表現(xiàn)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郁苦

悶的心情,同齊梁以來綺靡浮艷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

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賞析』

本詩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經(jīng)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

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lián)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

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后代詩

歌語言的創(chuàng)新開辟先路。

《黃鶴樓》(必背)

唐?崔潁

昔人己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第5頁共13頁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xiāng)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考點梳理

『作者』

崔潁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

據(jù)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潁題詩在上頭”的贊嘆?!度圃姟反嫫湓娝氖?。

『主題』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游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fā)了吊古傷今之感和游子的鄉(xiāng)愁。詩的前四

句主要寫詩人登黃鶴樓的憑吊之感。詩的后四句,寫登樓所見景色和因憑吊而生的鄉(xiāng)情。

『賞析』

首聯(lián)''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泵篮勉裤脚c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

若失的底色,為鄉(xiāng)愁情結的抒發(fā)作了潛在的鋪墊。

頷聯(lián)”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lián)。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

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

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

頸聯(lián)“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I?!眱删涔P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

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

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fā)詩人的鄉(xiāng)愁設置了鋪墊。

尾聯(lián)“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xiāng),

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xiāng)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

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xiāng)愁,問鄉(xiāng)鄉(xiāng)不語,思鄉(xiāng)不見鄉(xiāng)。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xiāng)愁也無由。

《使至塞上》(必背)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第6頁共13頁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jīng)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考點梳理

『作者』

王維(701年一761年,■說699年一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

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

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

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主題』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zhàn)士的愛國精神的

贊美;此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

『賞析』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一一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shù)行歸雁北翔,詩人即

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

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

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

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

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

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

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都t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里說的那段話可算

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渡荊門送別》(必背)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第7頁共13頁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考點梳理

『作者』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

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主題』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

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賞析』

全詩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純用洗練流暢而平易近人的語言來敘事,寫景,抒情,達到了很高的審美境

界,包含著濃郁的詩味。

《赤壁》(必背)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zhàn)所用。

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

考點梳理

『作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

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

第8頁共13頁

著有《樊川文集》。

『主題』

作者感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而自己卻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詩的后兩句借周瑜和曹

操的故事,表現(xiàn)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賞析』

這首詠史吊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

論:赤壁大戰(zhàn),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

用功。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必背)

清?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譯文

天蒙蒙,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傳話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問道:你可有歸宿之處。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又嘆日暮時不早,學作詩,枉有妙句人稱道,卻是空無用。長空九萬里,大鵬

沖天飛正高。風??!請千萬別停息,將這一葉輕舟,載著我直送往蓬萊三仙島!

考點梳理

『作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

宋之交)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

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

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

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題』

此詞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與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

往。作者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奇妙的設想,傾述隱衷,寄托

情思。

『賞析』

全詞打破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錯的慣常格局,以故事性情節(jié)為主干,以人神對話為內容,實現(xiàn)

第9頁共13頁

了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xiàn)實的有機結合,用典巧妙,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音調豪邁,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

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錢塘湖春行》(必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斜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

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

波瀾連成一片。

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著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繽紛的春花(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

考點梳理

『作者』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

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

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

《琵琶行》等。

『主題J

《錢唐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描寫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

繪,抒發(fā)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西湖風景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是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fā)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

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huán)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huán)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

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

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

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第10頁共13頁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

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

心所向、內部團結。■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

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

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

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

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

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

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

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

以,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孟子?富貴不能淫》(必背)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

夫?!?/p>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

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

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

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幼≡谔煜伦顚拸V的住宅‘仁'里,

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

第11頁共13頁

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

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p>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必背)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

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

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

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

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

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fā);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

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