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文言知識梳理及寫作取材-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1頁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知識梳理及寫作取材-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2頁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知識梳理及寫作取材-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3頁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知識梳理及寫作取材-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4頁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知識梳理及寫作取材-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上冊

挖空釋義+文言知識梳理+課本素材運用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一、誦讀課文,挖空釋義

①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能夠、可以)聞乎?”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②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不得

已),則手(加ng)(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乎?”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

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③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④曰:'‘保氐(安民,養(yǎng)民)而王漠之能御也?!?/p>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p>

⑤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

⑥日:“可?!?/p>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

⑦日:“何由知吾可也?”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⑧曰:“臣聞之胡屹(h6)日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倒哪

里去?之左)?'對日:將以釁(x1n)鐘(古代新鐘鑄成宰殺牲口,取血涂鐘行祭,叫作“釁鐘”)J

王日:令(釋放)之!吾不忍其轂解(hds型形容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若無罪而就(走向)死地J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替換)之。’不識有諸?”

(孟子)說:“我聽胡能說(我從胡院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

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

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那人問)道:

,那么既然這樣,(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不

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日:“有之?!?/p>

(齊宣王)說:“有這事?!?/p>

⑩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母(吝惜,舍不得)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p>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一頭牛)。(但是)誠然我

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

11王曰:“然該(的確)有百姓者。齊國雖編(bi*n)?。íM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轂

穌,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

一頭牛?就是因為不忍看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

去換它?!?/p>

12日:“王無號(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被卷(w

U)(疑問代詞,怎么、哪里)知之?王若晶(痛惜,哀憐)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區(qū)別)焉?”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ǖ膭游铮Q下大(的動物),他們

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

呢?”

13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因為)吝嗇錢

財才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shù)牧?。?/p>

14日:‘‘無傷也卷(這,指以羊易牛)乃仁術(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也,見牛未見羊也。君

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通廚(廚房)也?!?/p>

(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

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

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p>

15王說(同“悅”高興),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Undu可(揣測)之。,夫子

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內心有所觸動的樣子)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了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

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

所觸動??!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16日:“有復(稟報)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卷](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而不

足以舉一羽;明(視力)足以察秋辜之本(鳥獸秋天所生的細毛的尖端),而不見黑新(整車的

柴火)。’則王許(認可)之乎伊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

(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17日:“否?!?/p>

(齊宣王)說:“不相信。”

18“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偏偏、卻)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

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表示被動)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

也,非不能也。”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

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

受到愛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

干。”

19日:“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怎么、用什么)異?”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xiàn)上怎樣區(qū)別?”

20日:“挾太山以超北海語(yU)(告訴)人曰:,我不能J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按

摩肢體。枝,同“肢”,肢體),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

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考(敬愛)吾老似及人之老您(愛護)吾幼,以

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对姟吩疲骸蹋ㄍ靶汀?,典范、榜樣)于寡妻(正妻),至于兄弟以

御(治理)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

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權(稱量),然后知輕重;度(du6)(丈量),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

做不到。為長輩按摩,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

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對長輩按

摩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

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tǒng)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对娊?jīng)》說:

'(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

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

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

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

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層解】第一部分(1-20):論述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21“抑(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王興甲兵危士星(危害將士),構很(結怨)于諸侯,

然后快(痛快)于心與?”

“還是說(大王)您發(fā)動戰(zhàn)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22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p>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p>

23日:“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24王笑而不言。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25日:"為肥甘(指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與?輕暖(指輕軟暖和的衣服)不足于體與?

抑為米色(指絢麗的顏色。采,同“彩”)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p匕nbl)(君

主左右受寵愛的人)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美女不夠

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

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26日:‘‘否,吾不為是也?!?/p>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p>

27日:“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開辟)土地,朝秦楚,蒞(統(tǒng)治)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如此)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攀緣)木而求魚也?!?/p>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

統(tǒng)治整個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

到樹上卻要抓魚一樣?!?/p>

28王日“若是其甚與?”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29日:啰(恐怕,可能)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

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

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p>

30日:“可得聞與?”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31日:“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32日:'‘楚人勝?!?/p>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p>

33日:“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

者九,齊集(集聚,這里指總計面積)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港(h6)(同“盍”,

何不)亦反其本(指仁政王道)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

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訴(奔走求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

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

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

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xiàn)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

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

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層解】第二部分(21-33):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

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34王曰:“吾情(hUnX不明事理糊涂),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

雖不敏(聰慧),請嘗試(試行)之?!?/p>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xiàn))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

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

35日:“無恒產(chǎn)(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這里指有道德操守

的讀書人)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放縱)辟(不正)邪侈(過度),無不為

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處罰)之,是明氐(陷害百姓。罔,同“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

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規(guī)定)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x?養(yǎng)活)妻子,樂歲(豐年)終身飽,兇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容

易)。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只是)救死而恐不贍(足),果(何)暇洽(講求)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

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⑨)(穿)帛矣;雞、豚、狗、募(zhD(豬)之畜,無失其時(季節(jié)。這里指家禽

家畜生長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指適宜種植、收獲莊稼的時

節(jié)),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盡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后泛指學校)之教,申(申誡,告誡)之以學

悌⑻(善事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之義頒(同“斑”)白者不負戴(用頭頂著物件)

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沫之有也?!?/p>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

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

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菲,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

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

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

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

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

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

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

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

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

情)?!?/p>

【層解】第三部分(34-35):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二、整理歸納夯實考點

(-)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同“已”,停止)

2.然則廢釁鐘與(同"歟”,語氣詞,表疑問)

3.王說(同“悅”,高興)

4.為長者折枝(同“肢]肢體)

5.刑于寡妻(同理”,榜樣)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同“矣”,語氣詞,相當于“了”)

7.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也(同“彩”,顏色)

8.蓋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同“返”,回、歸)

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

10.是罔民也(同“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弓I申為陷害)

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同“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一詞多義

1.道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動詞,講述)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詞,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庖丁解?!罚?/p>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名詞,道路)(《寡人之于國也》)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師說》)

⑤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詞,道理)(《師說》)

⑥道芷陽間行(動詞,取道)(《鴻門宴》)

2.舍

①舍之!吾不忍其轂穌(動詞,讀s*,釋放)

②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動詞,讀s崎,舍棄,放棄)(《勸學》)

③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動詞,讀s崎,停止)(《論語》)

④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動詞,讀shQ,筑舍定居)(《游褒禪山記》)

3誠

①誠有百姓者(副詞,的確)

②是誠何心也(副詞,究竟)

③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形容詞,真誠)(《愚公移山》)

④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連詞,果真,如果)(《屈原列傳》)

4.聞

①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動詞,使……聽到)

②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動詞,聽到)

③以勇氣聞于諸侯(動詞,聞名)(《廉頗藺相如列傳》)

5而

①有牽牛而過堂下者(連詞,表并列)

②若無罪而就死地(連詞,表轉折,去Q

③善刀而藏之(連詞,表承接,然后)

6.之

①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助詞,的)

②牛何之(動詞,到……去、往)

③臣聞之胡屹曰(代詞,代指從胡屹處聽到的“以羊易?!边@件事)

(三)古今異義

1.吾何愛一牛

古義:吝嗇。

今義:喜愛。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義:用來推及到。

今義:連詞,連接并列的詞或詞組。

3.至于兄弟

古義:推廣到。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丈夫的配偶。

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古義:指中原一帶。

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

6,然后從而刑之

古義:這樣之后。

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

7,然后從而刑之

古義:接著就。

今義: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結果、目的等;因此就。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①無以,則王乎(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③樹之以桑(種)

④刑于寡妻(同理”,為……樹立榜樣,當模范)

⑤然后從而刑之(處罰)

⑥是罔民也(同“網(wǎng)”,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

2.形容詞作名詞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視力)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

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兒,孩童)

④為肥甘不足于口與(美味的食物)

⑤輕暖不足于體與(輕暖的衣服)

⑥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小的國家;大的國家)

⑦寡固不可以敵眾(人口稀少的國家;人口眾多的國家)

⑧弱固不可以敵強(弱小的國家;強大的國家)

3.形容詞作動詞

①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離)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愛護)

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護)

4.使動用法

①朝秦楚(名詞的使動,使……來朝見)

②以一服八(動詞的使動,使……敗服)

③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動詞的使動,使……聽到)

④危士臣(動詞的使動,使……受到危害)

5.意動用法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對……感到奇怪)

(五)特殊句式

L判斷句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者,……也”表判

斷)

②夫子之謂也(“也”表判斷)

③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非……也”表否定判斷)

④是乃仁術也/是折枝之類也/是罔民也(“……也”表判斷)

2.倒裝句

【賓語前置句】

①牛何之(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牛之何”)

②然則一羽之不舉(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然則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

③輿薪之不見(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不見輿薪”,“之”起提賓作用)

④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臣未聞之也”)

⑤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也”)

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未有之也”,“之”起提賓作用)

⑦何由知吾可也(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由何知吾可也”)

⑧何以異(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以何異”)

⑨夫子之謂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

【狀語后置句】

①王坐于堂上(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王于堂上坐”)

②構怨于諸侯(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諸侯構怨”)

③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④而易之以羊也(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而以羊易之”)

⑤樹之以桑(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以桑樹之”)

【主謂倒裝句】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置,正常語序為“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②若是其甚與(主謂倒置,正常語序為“其甚若是與”)

4.被動句

百姓之不見保(“見”表被動。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有類似用法,如“見笑于人”)

5.省略句

①臣聞之(省略介詞“于”,從)胡屹曰

②將以(省略代詞“之”,它)釁鐘

③將以(省略代詞“之”,它)求吾所大欲也

(六)相關成語

L心有戚戚:心中產(chǎn)生共鳴,深有感觸。

2.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3.秋毫之末:鳥獸秋天新生的絨毛的毛尖兒。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

4.不見輿薪:看不見一車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5.緣木求魚:爬上樹去找魚。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對,必將勞而無功。

6.發(fā)政施仁:發(fā)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tǒng)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7.放辟邪侈:肆意為非作歹。

8.衣帛食肉:穿著精美的絲綢服裝,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七)文化常識

1.諸子散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并起”,各個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

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著作被統(tǒng)稱為“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大致經(jīng)歷了語錄體(如

《論語》)、對話體(如《孟子》)、專題論文(如《荀子》)三個階段的發(fā)展。諸子

散文思想上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文風上各具風采。這類作品的代表有《老子》

《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

2.儒家四圣

儒家學說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后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

儒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后人尊稱為“圣”。他們是:“至圣”孔

子、“復圣”顏回、“宗圣”曾子和“亞圣”孟子。

3.古代學校

【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后泛指學校。殷代稱序,周代稱庠。到漢代,最高一級

學校叫“太學”,后來改為“國子學”“國子寺”或“國子監(jiān)”。

【?!肯拇鷮W校的名稱,是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shù)的場所。

【序】商(殷)代學校的名稱。

【庠】周代學校的名稱。如《寡人之于國也》:“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p>

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代指教育事業(yè)。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分為大學和

小學兩種。教育內容為禮、樂、射、御、書、數(shù)(合稱“六藝”),小學以書、數(shù)為主,

大學以禮、樂、射、御為主。

【鄉(xiāng)學】西周鄉(xiāng)遂設立的學校。后世因稱地方所辦學校為鄉(xiāng)學。

【稷下學宮】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門附近而得名。當時的

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在此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

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

子學(國子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雖然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

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如《張衡傳》中“因入京師,觀太

學”;《送東陽馬生序》中“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jiān)(ji臺n)】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

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

監(jiān),而《送東陽馬生序》中仍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

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

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江蘇無錫有“東林書院”,

曾培養(yǎng)了楊漣、左光斗等一批正直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私塾】古代民間教讀書的地方,為私學的一種。一般是富有的人家在自己的家里

設立書館,請人指導自己的子女或同宗族的孩子學習。后來指私人所辦的學校,主要教

授儒家思想。

4.春秋五霸:春秋時期諸侯中勢力最大的五個諸侯盟主。通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

公、秦穆公、楚莊公。

5.釁鐘:古代新鐘鑄成,宰殺牲口,取血涂鐘行祭。

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6.商賈:古代對商人的稱呼,釋為行商坐賈,即行走販賣貨物為商,坐著出售貨物為賈。

泛指做買賣的人。

7.孝悌:善事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8.海內: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9.寡人:即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對自己的謙

稱。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稱寡人者。

10.四端之心:指的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

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仁義禮智這四種德行,即來自四種情感,故稱四端。孟子的性善

論、仁義論、仁政論等都與“四端”說有關,是圍繞“四端”說展開的??梢哉f,“四

端”說的提出,才真正標志著孟子思想的成熟。

"便嬖:君王左右受寵愛的人。

12.中國:指中原地區(qū)。

13.四夷: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14.海內: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

15.行旅:遠行的人,往來的旅客。

16.恒產(chǎn):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

17.±: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

18.豚:小豬。

19.彘:大豬。

20.黎民:百姓。

三、寫作取材,提煉運用

素材提煉與運用技巧

(-)民本思想:彰顯執(zhí)政理念

1.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原文素材: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薄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p>

。運用方向:用于論證國家治理中,重視民生、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的重要性,可

結合古代賢君與現(xiàn)代國家政策實例。

。示例:“孟子深知,唯有保民’方可成就王道霸業(yè)。古往今來,這一理念屢試不爽。

唐太宗李世民以民為本,推行輕徭薄賦等政策,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百姓安居樂業(yè),

國家昌盛繁榮。在現(xiàn)代社會,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脫貧攻堅戰(zhàn)役中,

數(shù)百萬干部深入貧困地區(qū),精準幫扶,讓近億貧困人口脫貧,兌現(xiàn)了‘不讓一個人掉

隊’的莊嚴承諾,生動詮釋了‘民為貴’的深刻內涵,穩(wěn)固了國家長治久安的根

基?!?/p>

(適用:治國理政、民生關懷類作文)

2.保障民生的舉措

。原文素萬:“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

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p>

。運用方向:可用于論述社會建設中,從物質生活到精神文明建設,全方位保障民生的

必要性,適用于探討鄉(xiāng)村振興、教育改革等話題。

。示例:“孟子描繪的理想社會藍圖中,既有物質層面保障,又有精神文化培育。當下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正踐行這一理念,通過發(fā)展特色農業(yè),鼓勵農民種植經(jīng)濟作物、養(yǎng)殖家

畜,保障農民收入,實現(xiàn)‘八口之家可以無饑’。同時,加大鄉(xiāng)村教育投入,新建學

校、培訓師資,‘謹庠序之教’,讓鄉(xiāng)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提升鄉(xiāng)村整體文明素養(yǎng),

向著孟子筆下富足、和諧的社會穩(wěn)步邁進?!?/p>

(適用:社會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類作文)

(-)理想與追求:堅守初心使命

1.心懷天下的壯志

?原文素V:孟子面對戰(zhàn)亂世道,滿懷治國良策,一心想救萬民于水火,在天下推行

王道。

?運用方向:用于體現(xiàn)個人或群體在時代浪潮中,胸懷遠大理想,為實現(xiàn)目標不懈奮

斗的精神,可聯(lián)系革命先輩、當代奮斗者事跡。

?示例:“孟子身處亂世,卻懷揣著‘平治天下’的宏偉抱負,周游列國,傳播王

道思想。恰似近代中國,革命先輩們面對列強侵略、山河破碎,立下拯救民族于水

火的壯志。從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到中國共產(chǎn)黨人歷經(jīng)艱難

險阻,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他們如同孟子一般,為實現(xiàn)理想

前赴后繼,以堅定信念和無畏行動,書寫著時代的壯麗篇章?!?/p>

(適用:理想信念、奮斗拼搏類作文)

2.挫折中堅守理想

。原文素?右:孟子在游說過程中,理想遭遇諸多挫折,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始終

堅持自我。

。運用方向■可用于論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必然會面臨挫折,唯有堅守初心,才能

抵達成功彼岸,可列舉科學家、藝術家在困境中堅守事業(yè)的事例。

。示例:“孟子在推行王道的征程中,屢遭碰壁,卻矢志不渝。屠呦呦在研發(fā)青蒿素時,

歷經(jīng)無數(shù)次失敗,實驗環(huán)境艱苦,研究資源匱乏,但她懷揣著拯救全球瘧疾患者的理

想,如同孟子般堅守。在190次失敗后,終于成功提取青蒿素,為人類健康事業(yè)做出

巨大貢獻??梢?,理想之路從無坦途,唯有堅守,才能在挫折中孕育希望,讓理想之

花綻放?!?/p>

(適用:挫折應對、理想堅持類作文)

(三)仁愛與善良:傳遞溫暖力量

1.個體仁愛之舉

?原文素萬:齊宣王以羊易牛釁鐘,孟子認為這是其不忍之心的體現(xiàn)。

?運旗方應:用于闡述日常生活中,個體的微小仁愛之舉,能傳遞溫暖,影響他人,

營造美好社會氛圍,可結合身邊好人好事。

?示例:“齊宣王以羊易牛的舉動,雖小卻彰顯仁愛。在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屢見

不鮮。疫情期間,一位快遞小哥主動為居家隔離的老人采購生活用品,每天按時送

貨上門,這份看似平凡的關愛,如同齊宣王的仁愛之心,溫暖了老人,也感染了周

圍人,讓人們看到,點滴善意匯聚起來,便能成為社會和諧的暖流?!?/p>

(適用:善良美德、社會正能量類作文)

2,將仁愛推及眾人

?原文素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

?運用方向:用于論證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應將對親人的愛,推而廣之到對他人的關

愛,構建和諧人際關系與社會,可聯(lián)系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現(xiàn)象。

?示例:“孟子倡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大愛無

疆的生動詮釋。眾多志愿者積極參與關愛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活動,他們?yōu)槔先?/p>

打掃房間、陪老人聊天,給孩子輔導功課、帶去書籍玩具,將個人小愛擴展為社會

大愛,踐行著孟子的仁愛思想,讓社會充滿溫情與關懷?!?/p>

(適用:關愛他人、社會和諧類作文)

(四)推己及人:培養(yǎng)同理心

1.從自身感受推及他人

?廢文素方:孟子從齊宣王對牛的不忍,引導其思考對百姓也應如此,“今恩足以及

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這府方向:用于論述在人際交往、團隊合作中,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感受,

增進彼此關系,可結合職場合作、校園生活場景。

?示徹:“孟子巧妙地引導齊宣王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在職場中,團隊成員若能

踐行這一理念,工作效率與氛圍將大為改善。當項目負責人在安排任務時,站在成

員角度,考慮任務難度、時間緊迫度,合理分配工作;成員也能體諒負責人的整體

規(guī)劃與壓力,積極配合。這種推己及人的思維,能化解矛盾,凝聚團隊力量,促進

項目順利推進?!?/p>

(適用:人際交往、團隊協(xié)作類作文)

2.以同理心解決問題

?原文素萬:通過推己及人的方式,君主能更好地治理國家,滿足百姓需求。

?運用方向:可用于論述在社會治理、解決公共問題時,政府部門、決策者應站在民

眾立場,制定合理政策,可結合城市規(guī)劃、公共服務改進等事例。

?示例:“城市規(guī)劃者在進行老舊小區(qū)改造時,充分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他們深

入小區(qū),傾聽居民訴求,站在居民角度考慮,增設電梯方便老人出行,規(guī)劃更多停

車位解決停車難問題,改造社區(qū)環(huán)境提升居住舒適度。這種基于同理心的決策,讓

改造工程贏得民心,使城市發(fā)展更貼近民眾生活,彰顯人文關懷?!?/p>

(適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類作文)

(五)權衡與抉擇:做出正確判斷

L權衡利弊的重要性

?原文素材:“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p>

?運用方向:用于論證在人生面臨諸多選擇時,要冷靜權衡利弊,避免盲目決策,可

結合職業(yè)選擇、投資決策等現(xiàn)實情境。

?示例:“孟子的‘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告誡我們,抉擇前需權衡。

大學畢業(yè)生在選擇職業(yè)時,不能只看薪資待遇,更要考量職業(yè)發(fā)展前景、個人興趣

契合度、工作環(huán)境等因素。若只重眼前利益,選擇高薪但不感興趣、發(fā)展受限的工

作,日后可能陷入職業(yè)困境。只有全面權衡,才能做出讓自己長期受益的職業(yè)選

擇。”

(適用:人生選擇、決策智慧類作文)

2.堅守原則的抉擇

?廢文素方:孟子在面對各種誘惑與困境時,堅守自己的道德原則與理想追求。

?近用方向:用于論述在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面對誘惑與壓力,要堅守內心原則,做出

正確價值判斷,可結合廉潔自律、道德堅守等話題。

?示例:“孟子秉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在利益誘

惑面前不為所動。古有包拯,一生清正廉潔,面對權貴的威逼利誘,始終堅守法律

與正義,不徇私情,斷案公正,成為千古傳頌的清官典范。今有眾多黨員干部,在

反腐斗爭中,抵制金錢、權力誘惑,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維護黨紀國法尊嚴,

正是對孟子堅守原則精神的傳承與踐行?!?/p>

(適用:道德修養(yǎng)、廉潔奉公類作文)

三、完整段落示例(不同主題)

主題一:以民為本,國之根基

”在《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力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將民本思想闡述得淋

漓盡致。縱觀歷史,凡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漢文帝深知百姓疾苦,推行‘輕徭薄

賦’政策,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如今,我國持續(xù)推進醫(yī)

療改革,擴大醫(yī)保覆蓋范圍,提高醫(yī)療服務質量,讓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這正

是對民本思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從古代賢君到現(xiàn)代社會,以民為本始終是國家繁榮昌盛

的基石,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不斷邁向新的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