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重點(diǎn)匯編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重點(diǎn)匯編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重點(diǎn)匯編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重點(diǎn)匯編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重點(diǎn)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最全古代文學(xué)常識知識點(diǎn)重點(diǎn)匯編古代文化常識重點(diǎn)總結(jié)

1社稷

社:土地神。稷:谷神。后用社稷代指國家。

2校、庠

序:屬于鄉(xiāng)學(xué),地方學(xué)校。校:夏代學(xué)校名。序:商代學(xué)校名。庠:周代學(xué)校名。

3犧牲

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犧:色純牲口。牲:體全牲口。

4太牢、少牢

太牢:用牛、豬、羊各一祭祀。少牢:用豬、羊各一祭祀。

5倉廩

倉:貯存谷的糧倉。廩:貯存米的糧倉。

6府庫

府:貯存文書檔案。庫:貯存金帛財貨和武器。

7封禪

封:天子登泰山筑圓壇祭天。禪:天子登泰山腳下梁父山筑方壇祭地。封禪儀式在中岳嵩山和東岳泰山中都曾舉行過,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其中漢武帝五次封禪。

8朝覲、朝聘、奉朝請

朝:諸侯春天拜見天子。覲:諸侯秋天拜見天子。朝聘:古代諸侯親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見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使大夫;三年一大聘,使卿;五年一朝,則君自行。奉朝請:東漢設(shè)置,給予閑散大官的優(yōu)惠待遇。古稱春季的朝見為"朝",秋季的朝見為"請"。奉朝請者,即有以加朝會的資格。隋罷奉朝請,另設(shè)朝散大夫、朝散郎,作為文散官的官號。

9踐阼(祚、極、統(tǒng)、位、國、帝)、踐政(蒞)、踐襲、踐事

踐阼(祚、極、統(tǒng)、位、國、帝):國君即位,登基。踐政(蒞):當(dāng)權(quán)。踐襲:沿襲。踐事:供職。

10道、路

道:①漢代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相當(dāng)于縣。②唐代原來是監(jiān)察區(qū),后成為行政區(qū)域(道-州、府-縣)。路:①宋代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dāng)于明清的省。(路-府、州、軍、監(jiān)-縣、軍、監(jiān))②元代的路相當(dāng)于明清的府。元代實(shí)行行省制度。(行省—路—府、州—縣,形成了四級地方行政制度)

11鄰(比)、里(閭)、族、黨、州、鄉(xiāng)

五家為鄰;五鄰為里,25家;四里為族,100家;五族為黨,500家;五黨為州,2500家;五州為鄉(xiāng),12500家。

12姓、氏

姓:以女子為傳承中心,別婚姻,秦漢時期姓氏合而為一。氏,以男子為傳承中心,明貴賤。

13名、字、號

名:出生三個月后父親命名。名供長輩稱呼,自稱時表謙卑,直呼時表輕蔑。字:男子20行冠禮尊長。取字;女子15行笄禮取字,詞義相近或相反。稱字是對平輩或尊輩的禮貌或尊敬。號:自稱。

14伯、孟、仲、叔、季

伯:嫡長子。孟,庶長子。仲,老二。叔,老三。季,最小。

15孟、仲、季

孟,每季的第一個月。仲,每季的第二個月。季,每季的第三個月。如孟春是1月,仲夏是5月,季秋是9月。

16孝悌、孝廉

孝:孝敬父母。悌:敬愛兄長。

17椿楦

椿:代指父親。楦:代指母親。椿萱并茂指父母健在。

18考妣

考:先父。妣:先母。

19失恃、失怙

失恃:喪母。失怙:喪父。

20丁憂、丁艱

丁憂:丁,遭遇。憂,居喪。丁憂指遭遇父母的喪事,又叫“丁艱”“丁家艱”。封建時代,朝廷官員在位期間,若父母去世,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為二十七個月)。丁艱:分丁內(nèi)艱和丁外艱。丁內(nèi)艱指母親或祖母去世。丁外艱指父親或祖父去世。

21泰山、泰水、東床、乘龍、令坦

泰山:岳父。泰水:岳母。東床、乘龍:女婿。令坦:對對方女婿敬稱。

22丁男、丁女、丁口

丁男:又稱男丁、丁,指成年男子。丁女,到服役年齡的女子。丁口,男女人口。

23姻親、血親

姻親:由婚姻而結(jié)成的親戚。血親:有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親屬。

24婚、姻、婭

婚:女方之父。姻:男方之父。婭:連襟,姐妹丈夫的互稱。

25姑、舅、小姑(女妹)

姑:婆婆。舅:公公。小姑:丈夫之妹。

26女弟、從弟、舍弟

女弟:妹妹。從弟:堂弟。舍弟:對自己弟弟的謙稱。

27期功

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

28五服

五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斬衰:五服最重,用最粗生麻制作,衣裳斷處不緝邊,服期三年。齊衰:以粗麻布制成,衣裳斷處緝邊,服期分三年、一年、九個月、五個月、三個月。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為九個月。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緦麻:五服最輕,用較細(xì)熟麻布制成,服期三個月。

29豪右(右族)、閭左

豪右:豪門大族。閭左:貧民百姓。

30左衽、右衽

左衽:古代衣襟又稱為衽,左衽是衣服前襟向左掩,指少數(shù)民族或漢族死者的著裝方式。代指不服朝廷的遠(yuǎn)方敵人。右衽:衣服前襟向右掩,指漢族。

31南面、北面

南面:稱帝。北面:稱臣。

32饑饉

饑:五谷不收。饉:蔬菜不熟。

33江河

江: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河:注入內(nèi)湖內(nèi)海的河流。

34江左、江右、江陰、江表

江左:長江以東。江右:長江以西。江陰、江表:長江以南。

35朔、望、晦

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36阡陌

阡:田間南北小路。陌:田間東西小路。

37陰陽

陰:山北水南。陽:山南水北。

38行伍

行:五伍為行,即25人。伍:一伍5人。

39稽首、頓首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頌揚(yáng)之辭。九拜最重,引頭至地,長時停留。臣拜君,后來用于拜天地、父母、祖、師、廟、墓等。頓首:頓是“叩”的意思,頓首即磕頭,請罪之辭。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用于下對上或地位相等或平輩相交;書信表奏首尾表示恭敬;臣拜君時謝罪或有重大請求。

40征辟、察舉

征辟:征辟是漢代自上而下選任官吏的制度,地位僅次于察舉。征:皇帝征聘。辟:三公府、州郡辟除。察舉:漢代至隋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漢武帝時確立,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自下而上考察推舉。察舉的科目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潔者)、秀才(才能優(yōu)秀者)、明經(jīng)(通曉經(jīng)義者)、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等。

41黜陟

黜:對官員降職或罷免。陟:對官員晉升或進(jìn)用。

42秋闈、春闈

秋闈:即鄉(xiāng)試,每隔三年秋天八月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考試,憑秀才身份考取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春闈:即會試,鄉(xiāng)試第二年春天三月在京城舉行的考試,憑舉人身份考取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43蔭、襲、贈

蔭:子孫因先人有功勞而得到封賞、免罪、入學(xué)或得官(入學(xué),蔭生;得官,蔭籍)襲:爵位分世襲罔替和世襲。世襲罔替,原爵次數(shù)不限。世襲,每承襲一次降一級。贈:皇帝為已死官員及其親屬加封官爵。贈是授贈或封贈,是對死者而言。授給本人的叫授贈,授給父母妻子的叫封贈。存者稱封,死者稱贈。

44孝廉

漢武帝設(shè)立的察舉制,東漢規(guī)定年滿40歲,三國魏不限,明清時對舉人的雅稱。分歲舉與詔舉。對象是地方600石以下官吏和通曉儒家經(jīng)書的儒生。孝:孝順親長。廉:廉能正直。

45致仕(休致、致事、致政)、乞骸骨、乞身

致仕:交還官職(辭官或正常退休、一般為70歲,稱懸車之年。)乞骸骨,乞身:自請退職。

46介(甲)、胄

介(甲):鎧甲。胄:頭盔。

47拔擢

拔:無職為官。擢:在原官上提拔。超擢:越級提拔。

48俸祿

俸:俸銀(唐中期至清朝)祿:祿米(戰(zhàn)國至唐中期)。

49臧否

臧,表揚(yáng)(褒)。否,批評(貶)。引申義:褒貶、評論(人物)。

50經(jīng)傳

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傳:解釋經(jīng)典的著作。

51四書、五經(jīng)、六經(jīng)

四書:論、孟、中、大。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六經(jīng):比五經(jīng)多出《樂經(jīng)》

52風(fēng)騷

風(fēng)騷:《詩經(jīng)?國風(fēng)》和《楚辭?離騷》的并稱,后代用來泛稱文學(xué)?!对娊?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jì))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jì))大約500年間的詩歌;《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總集。它們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jié)晶,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shí)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

53膾炙

膾:細(xì)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膾炙:佳肴,被人稱贊的詩文或事物。

54合縱連橫

秦居西,燕趙魏韓楚從北向南依次排列(齊最東)。故六國聯(lián)合謂之合縱,秦結(jié)盟某國謂之連橫。

55間道、倍道、間行

間道:偏僻小路。從小路走。倍道:日夜兼程。間行:從小路走。

56窮達(dá)

窮,陷入困境,走投無路,困窘。達(dá):顯達(dá)。

57治亂

治,治世,安定。亂,亂世、動亂。

58本末

本:農(nóng)業(yè)。末:工商業(yè)。

59桎梏

桎:腳鐐。梏:手銬。

60涕泗

涕:眼淚。泗,鼻涕。

61戶部、禮部、工部

戶部又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nóng)等。北周始設(shè)民部。唐高宗改民部為戶部,長官為戶部尚書,侍郎為副長官。掌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漕運(yùn)、財政收支。類似現(xiàn)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北周始設(shè)。隋唐為六部之一。長官為禮部尚書,侍郎為副長官。禮部又稱春官,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xué)校事務(wù)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類似現(xiàn)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工部又稱冬官,掌管各項(xiàng)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陵寢修繕、宮室官衙營造修繕。類似現(xiàn)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xiāng)建設(shè)部。

62歃血、釁鐘、釁鼓

歃血,古代舉行盟會時,微飲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釁鐘,古時的一種祭禮,新鐘鑄成,殺牲取血涂在鐘的孔隙上,并行祭鐘儀式,稱釁鐘。釁鼓,古代戰(zhàn)爭時,殺人或殺牲以血涂鼓行祭。

63御史、刺史

御史: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負(fù)責(zé)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負(fù)責(zé)監(jiān)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xù)到清朝。刺史:漢武帝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負(fù)責(zé)監(jiān)察地方官員。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對象則為二千石之太守。東漢之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

64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中元: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下元:農(nóng)歷十月十五。

65上九、中九、下九

上九:每月二十九日。中九:每月初九。下九:每月十九日。

66春社日、秋社日

春社日: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秋社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

67河漢、河南、河?xùn)|、河朔(河內(nèi))、河西

河漢:又稱天河,云漢,星漢,即銀河。河南:黃河以南地區(qū)。河?xùn)|:黃河以東地區(qū),指今之山西省。河朔:泛指黃河以北地區(qū)。河西:即西河,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68考課、銓選

考課:又稱為考績、考功,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種。即對官員定期進(jìn)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結(jié)果進(jìn)行獎懲。優(yōu)秀稱為“最”,較差稱為“殿”。銓選:唐宋至清選用官吏的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員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員除員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規(guī)定審查合格后授官。

69三公、三師、三孤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yàn)槿ㄘ┫嘀髅?、太尉主軍、御史大夫主法)。漢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yàn)槿?。后漢至宋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宋徽宗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沿襲到清。秦朝以后多為虛職。三師:東宮官職,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師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護(hù)其安全。后成為榮譽(yù)稱號,是虛銜。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是太師、太傅、太保的副職,稱為三孤。

70出、入

出,離京為官,外放,外遷。由京官調(diào)任地方官為出官,一般為貶謫。入,入京為官,由地方官調(diào)任京官。

71明經(jīng)科、明法科

明經(jīng)科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是指考察通曉經(jīng)學(xué)(漢代專指儒家經(jīng)典)的水平。明法科是漢、唐、宋各代察舉人才及科舉取士的科目名稱。是指考察通曉法令知識的水平。

72中央學(xué)官、地方學(xué)官

中央學(xué)官有祭酒、司業(yè)、博士、助教等。祭酒:國子監(jiān)或太學(xué)的教育行政長官,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大學(xué)校長。司業(yè):國子監(jiān)或太學(xué)的副長官,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大學(xué)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wù)訓(xùn)導(dǎo)。博士: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xué)術(shù)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專掌經(jīng)學(xué)傳授。現(xiàn)為學(xué)位名稱。助教:國子監(jiān)或太學(xué)的學(xué)官,協(xié)助祭酒和博士教授生徒。地方學(xué)官有學(xué)政、教授和教諭。學(xué)政: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督查各地學(xué)官的官員。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漢唐后各級學(xué)校均設(shè)教授,主管學(xué)校課試具體事務(wù)。教諭:明清在縣里設(shè)置“縣儒學(xué)”,是一縣最高教育機(jī)關(guān),內(nèi)設(shè)教諭一人,訓(xùn)導(dǎo)數(shù)人。

73鹿鳴宴、瓊林宴、鷹揚(yáng)宴、會武宴

鹿鳴宴:是為新科舉子而設(shè)的宴會,起于唐代,因?yàn)檠鐣弦对娊?jīng)?小雅》中的"鹿鳴"之詩而起名。從唐至明、清一直相沿。瓊林宴:是為新科進(jìn)士舉行的宴會,起于宋代。"瓊林"原為宋代名苑,在瓊林苑宴新及第的進(jìn)士,因此相沿統(tǒng)稱"瓊林宴"。鷹揚(yáng)宴:是武科鄉(xiāng)試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所謂鷹揚(yáng),是取"武如鷹之飛揚(yáng)"意思。會武宴:是武科殿試放榜后,在兵部舉行的宴會,規(guī)模比鷹揚(yáng)宴更大。

74杏壇、杏林、懸壺、梨園

杏壇出自孔子,指教師或教育。杏林出自董奉,指醫(yī)生。懸壺:懸壺濟(jì)世,指行醫(yī)、賣藥。人們對醫(yī)生行醫(yī)的尊稱。梨園出自李隆基,指戲班、劇團(tuán)。

75傘壽、米壽、白壽、茶壽

傘壽:80歲,“傘”的簡寫(仐)可分解成“八十”。米壽:88歲,“米”字可分解成“八十八”。白壽:99歲,“百”中去“一”。茶壽:108歲,“茶”字分解得“十、十、八十八”。

76石、斛、斗

唐朝之前,斛為民間對石的俗稱,1石=1斛,1斛=10斗=4鈞=120斤。宋朝開始,改為1石=2斛,1斛=5斗。

77尋、常

尋、常,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一丈六尺為常。比喻短或小。

78跬、步

跬步,古代稱人行走,舉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

79金紫、青衫

金紫,指金印紫綬。借指高官顯爵。唐宋后指金魚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飾,從唐代開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青衫,古時學(xué)子所穿之服,借指學(xué)子、書生。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泛指官職卑微。白居易有“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又借指失意的官員。

80移疾、告疾、托疾

移疾即移病。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告疾即告病。指古代官吏因病請求退休。托疾,借口有病不做某事。

81歸老、歸養(yǎng)

歸老,是辭官養(yǎng)老,養(yǎng)的是自己。歸養(yǎng)又稱終養(yǎng),是指因親人年老或病重而辭官侍奉,養(yǎng)的是親人。

82大理寺、太常寺

大理寺:古代司法審判機(jī)構(gòu),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獄案件審理。明代與刑部、督察院合稱“三法司”,以大理寺卿為長官,少卿為副職。太常寺:掌管宗廟禮儀,是封建社會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jī)關(guān),主管官員稱太常卿。

83同列、同年

同列:處在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也指地位相同者,猶如同僚。同年:科舉時代稱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84鰥寡孤獨(dú)

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yǎng)、無依無靠的人。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年幼喪父或父母雙亡的孩子。獨(dú):年老無子女的人。

85五禮、六禮、六藝、六書

五禮:中國古代禮儀總稱。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六禮:①古代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和鄉(xiāng)射禮、相見禮。②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jié)。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藝:①指六經(jīng),即《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樂經(jīng)》、《春秋》?!稁熣f》中“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就是指六經(jīng)。②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xué)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即禮節(jié),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shù),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shù),書為書法,數(shù)為算數(shù)。六書: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古文字構(gòu)成規(guī)則的概括和歸納,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轉(zhuǎn)注、假借指的是后來衍生發(fā)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86卜筮

古時預(yù)測吉兇,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

87洗馬、駙馬

洗馬:念xiǎn音,秦時設(shè)置官名。漢時亦作"先馬"、"前馬"。為太子屬官,掌侍從,太子出行時為前導(dǎo),秩比六百石。晉時改掌圖籍,唐代掌東宮經(jīng)史子集四庫圖書的刊緝貯藏。駙馬:漢武帝時始置駙馬都尉,駙,即副。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以后又有晉代杜預(yù)娶晉宣帝之女,王濟(jì)娶司馬昭(文帝)之女,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非實(shí)官。以后駙馬即用以稱帝婿。

88編年體、國別體、紀(jì)傳體

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體裁。《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原名《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北宋司馬光主編。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秶Z》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春秋時期左丘明作;《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劉向整理。紀(jì)傳體: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漢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除《史記》為通史外,其余的都屬斷代史。

89前四史、后四史

前四史:[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多年的歷史;[東漢]班固的《漢書》,記載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記載整個東漢(自光武帝劉秀至獻(xiàn)帝劉協(xié))近二百年的歷史;[三國?蜀]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的最后一部《清史稿》并不屬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

90博學(xué)宏詞、書判拔萃

博學(xué)宏詞:即博學(xué)宏詞科,始于唐玄宗,臨時設(shè)置的考試科目,為制科之一。宏詞科的考試內(nèi)容是"試文三篇",包括詩、賦、議論各一。乾隆名弘歷,"宏"音形義與"弘"相近,故改為博學(xué)鴻詞。主要方式是由各地的地方官和士紳推舉本地公認(rèn)有學(xué)識、有名望的名士,直接參加這一考試。書判拔萃:即書判拔萃科,唐代考選科目之一,試判三條,中者授官,書判,即書寫判詞的能力。

91城隍

城隍: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hù)城池之神。"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hù)城壕,有水的護(hù)城壕稱為“池”。

92五聲、七聲

五聲:又叫"五音"。古代指宮、商、角、徵(zhǐ)、羽五個音,近似現(xiàn)代音樂簡譜的1、2、3、5、6。七聲:又叫"七音"。指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七個音,近似現(xiàn)代音樂簡譜的1、2、3、4、5、6、7。變徵"聲調(diào)悲涼,“羽”聲激憤。

93東隅、桑榆、桑梓

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xiāng)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鄉(xiāng),桑梓之情應(yīng)該就是“思鄉(xiāng)之情”。

94《詩經(jīng)》六義、漢字演變八過程

《詩經(jīng)》六義:是指"風(fēng)、雅、頌"三種詩歌內(nèi)容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xiàn)手法。風(fēng)即國風(fēng),是各地的民歌,是詩經(jīng)中最有成就的部分。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大雅為歌功頌德之作,小雅多諷刺之聲。頌是祭祀和頌圣的樂曲。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興即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nèi)容。漢字演變八過程:漢字形體經(jīng)歷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八個過程。甲骨文是商朝時期的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因其多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形式。金文是商周時期的文字,也被稱為“鐘鼎文”或“吉金文字”。大篆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又稱籀文。小篆是秦統(tǒng)一六國后形成的文字。隸書起源于戰(zhàn)國,發(fā)展興盛于東漢時期。一般認(rèn)為,隸書是由小篆發(fā)展而來的。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瑫呻`書逐漸演變而來。

95掾吏、掾史

掾吏:掾原為佐助的意思,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掾吏指官府中輔助官吏的通稱。掾史:官名。掾與史的合稱。漢衙署分曹辦事。曹有掾與史,掾?yàn)殚L而史次之。

96商賈

商賈,是古代對商人的稱呼,釋為行商坐賈,行走販賣貨物為商,坐著出售貨物為賈,二字連用,泛指做買賣的人。

97干戈

干戈: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指盾牌,上古時期,秦稱"盾",山東六國稱"干","戈"指進(jìn)攻的類似矛的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后來引申為指戰(zhàn)爭。

98剖符、虎符

剖符:又叫"剖竹"。古代帝王在建國之后,分封諸侯、功臣時,將符節(jié)剖分為二,君臣各執(zhí)一半,作為信守的約證,用銅或竹、木制成,上刻有字。后因以“剖符”、“剖竹”為分封、授官之稱。虎符:古代皇帝調(diào)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并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diào)兵遣將權(quán)。專符專用,一地一符。

99鼎甲、鼎元

鼎甲:①指豪族大姓。②科舉制度中狀元、榜眼、探花之總稱。因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有此稱。鼎元: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100鴻臚、傳臚

鴻臚:"鴻",大。"臚",傳達(dá)。漢武帝太初年間改"典客"為"鴻臚",專管朝廷慶賀吊喪贊導(dǎo)之禮。既是官名,又是官署名。傳臚:①科舉時代,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殿試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閣門承接,傳于階下,衛(wèi)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②明代稱科舉第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至清代則專稱二甲第一名(殿試第四名)為傳臚。

101烽燧

烽燧:①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②指戰(zhàn)亂。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102陛下、殿下、閣下、膝下、麾下、足下、在下、節(jié)下

陛下: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jìn)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殿下:宮殿階陛之下。唐代以后,殿下一般多用于稱呼皇太子,也用以稱呼皇太后和皇后。后來,在稱呼君主國的王儲、親王、皇太后、皇后、公主時等仍稱殿下。閣下:最初只用于對中央宰執(zhí)之臣和地方郡守一類高官的敬稱,后來各級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用此稱呼。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于書信中。膝下:子女幼時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后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并在與父母通信時,用為敬辭。麾下:“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后世也用麾下指部下。足下:意為“您”。屬稱對方的敬辭。下對上或同輩相稱。在下: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節(jié)下:主要用于魏晉時期?!肮?jié)”是軍中權(quán)力的象征,大將常有“持節(jié)”、“假節(jié)”之銜,故而對高級武將尊稱為節(jié)下,后世對使節(jié)及地方疆吏也稱“節(jié)下”。

103左袒、右袒

左袒:袒露左肩臂。偏護(hù)一方叫左袒。在案件中傾向于贊同某一方或問題的某一面。右袒:袒露右肩臂?!稘h書.高后紀(jì)》:"勃入軍門,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軍皆左袒。"后以"右袒"表示倒向不義者一方。請罪待刑,則右袒。

104車右、虛左

車右:一般情況下,古人乘車尚左(以左方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驂乘,又叫車右。而兵車情況不同,(君王或主帥的指揮車)主帥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車右是有勇力之士,任務(wù)是執(zhí)干戈以御敵護(hù)衛(wèi)主將,并負(fù)責(zé)戰(zhàn)爭中的力役之事(如地勢險阻需下車助推等)。虛左:古代馬車的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虛左表示對賓客的尊敬。

105關(guān)東、關(guān)西、關(guān)中、關(guān)外

關(guān)東:指山海關(guān)以東的一帶地方,泛指東北各省,也叫關(guān)外。關(guān)西:漢、唐時泛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地區(qū)為“關(guān)西”。關(guān)中:相當(dāng)于今陜西省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區(qū),因春秋戰(zhàn)國時地屬秦國,又名秦中。關(guān)外:①秦、漢、唐定都陜西的王朝,稱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為“關(guān)外”;②明清稱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guān)外”,因其位于山海關(guān)以外而得名。

106建元、改元

建元:開國后第一次建立年號。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jì)年的年號,稱為"建元"。改元:指中國封建時期皇帝在位期間改換年號。同一皇帝在位時更換年號,稱為"改元"。每個年號開始的一年稱元年。

107陰文、陽文

陰文:器物或印章上所雕鑄或所鐫刻的凹下的文字或花紋。印章的陰文也叫"白文"。陽文: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圖案。

108流民、遺民

流民:指因自然災(zāi)害或戰(zhàn)亂而流亡在外,生活沒有著落的人。遺民:指亡國之民,或者淪陷區(qū)的百姓,或者改朝換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或者劫后余留的人民,或者指后裔、隱士、百姓等。

109股肱

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110臨朝稱制、垂簾聽政

臨朝稱制:指君主制時代在嗣君年幼、無法親自聽政的時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統(tǒng)治者代理皇帝執(zhí)掌國政。由西漢時期的呂后開辟。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垂簾聽政:垂簾,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形容女后當(dāng)朝處理國事。起源于戰(zhàn)國,垂簾聽政的制度到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開始。

111四夷、中國

四夷: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含有輕蔑之意。(按族劃分,不按地區(qū)方位劃分)泛指外族、外國。即東夷、西戎(氐、羌)、南蠻(越、巴、蜀)、北狄(胡)。兩兩對舉時指四方少數(shù)民族。中國: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qū),后演變?yōu)辄S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qū)。又稱“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nèi)”等。在文言文中指中原。

112服闋、起復(fù)

服闋:又叫服除、終喪,守喪期滿除去孝服。闋﹐終了。起復(fù):①明朝以前,又稱奪情起復(fù)(奪情、奪服),官員因父母喪而辭官守喪未滿而奉召任職,或命其不必棄官去職,不著公服,素服治事,不參預(yù)慶賀,祭祀、宴會等由副官代理。②明清時指官員父母喪服滿期后補(bǔ)官。③降官后又復(fù)職。

113酷吏、循吏

酷吏:本意為執(zhí)法無情的官吏,后指用殘酷的方法進(jìn)行審訊、統(tǒng)治的官吏。如漢代張湯、郅都,唐代來俊臣。循吏:正史中記述的那些重農(nóng)宣教、奉公守法、愛民富民的地方官。

114淫祠、淫祀、生祠

淫祠:不合禮義而設(shè)置的祠廟,邪祠。淫祀:指不合禮制的祭祀。生祠:舊時指為活人修建的祠堂。其對象都是官員。有德政于民的官員,民為之立生祠,以頌其功德,但其下級官員也能出于阿諛奉承的目的為上級官員立祠。所以其對象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115昭穆

昭穆:是宗廟制度之一,規(guī)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qū)分親疏貴賤。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稱"穆"。即左三昭右三穆。以周代天子七廟為例,自始祖之后,父為昭,子為穆。排列時,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來分別宗族內(nèi)部的長幼次序、親疏遠(yuǎn)近。

116白衣、青衣、青衿、黃衣、黃裳、赭衣

白衣:指平民。亦指無功名的人;也指既無功名也無官職的人。未考中功名的叫白衣秀才。進(jìn)士又稱白衣公卿。青衣:表示婢女。明清時代也指尋常百姓。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大多數(shù)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jié)烈女之類的人物。青衿:泛指讀書人,在明清科舉時代專指秀才。黃衣:指道士。黃裳:指嫡妻,也指太子。赭衣:是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粗布服,是犯人的代稱。

117堂、室

①窗、戶之外曰堂;窗、戶之內(nèi)曰室。②堂指母,令堂指對方的母親;室指妻,家室指妻子。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在堂上面南背北之位為最尊。室為東西長南北窄的矩形,面東背西是最尊之位,即所謂東向坐。其次是面南背北之位。再次是面北背南之位。最卑之位是面西背東的席位。登堂入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廳堂,進(jìn)入內(nèi)室。比喻學(xué)問或技能從淺到深,達(dá)到很高的水平。

118諭旨、俞旨、中旨

諭旨:①曉諭帝旨(動詞)。②皇帝的詔令(名詞)。俞旨:俞,允許的意思。俞旨是表示同意的圣旨。中旨:①皇帝的詔諭。②唐宋以后皇帝自宮廷發(fā)出親筆命令或以詔令不正常通過中書門下,直接交付有關(guān)機(jī)構(gòu)執(zhí)行,稱為中旨。③符合君主的意旨。(此義項(xiàng)“中”讀四聲)

119優(yōu)詔、矯詔

優(yōu)詔:是褒美嘉獎的詔書。矯詔:假托或假傳的皇帝詔書,或者篡改皇帝的詔令。

120西席、東床

西席:又稱西賓,古人席次尚右,右為賓師之位,居西而面東。古時主位在東,賓位在西。西席就成為舊時家塾教師或幕友的代稱。出自漢明帝劉莊尊敬老師桓榮。東床:又稱東袒,出自王羲之,東床就是女婿。"令袒"或"東床"這種稱謂一般都用于稱對方的女婿、別人的女婿。

121太子、世子

太子:①春秋之前,天子或諸侯的嫡長子或兒子中繼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稱太子,有時稱世子。②戰(zhàn)國時諸侯嗣子皆稱太子,不能稱世子。③兩漢時皇帝與諸侯王的繼承人皆稱“太子”,只是被預(yù)定為皇位繼承人者稱皇太子。別稱有東宮、青宮、春宮、黃裳、儲副、儲貳、儲君、副君、元良等。世子:①春秋之前,天子或諸侯的嫡長子或兒子中繼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稱世子,有時稱太子。②曹魏時期,諸王公侯嗣子改稱世子,后世多以王爵嗣子為世子。明清兩代親王嗣子稱世子。

122雅樂、俗樂

雅樂:即典雅純正的音樂,是一種古代的傳統(tǒng)宮廷音樂,指帝王朝賀、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樂。俗樂:指世俗的音樂,與雅樂相對。宮廷中宴會時所用的俗樂,稱為"燕樂"。古代對民間音樂、外來音樂和散樂(百戲)的泛稱。

123陽春白雪、下里巴人

陽春白雪:原指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下里巴人:原指戰(zhàn)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古代文化常識分類整……

一、稱謂和姓名

(一)謙稱、敬稱、賤稱

1.謙稱

(1)王侯自稱。

①朕

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謂“我”“我的”,后為自稱專用。從秦始皇時專為皇帝自稱,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為始皇帝。《史記》

②寡人

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常用,譯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p>

(《孟子·梁惠王上》)

③孤

皇帝王侯的謙稱,漢以后盛行,譯為“我”。

例如:權(quán)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赤壁之戰(zhàn)》)

④寡君

對別國人謙稱本國君主。

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左傳》)

⑤不谷

不善,古代諸侯的謙稱,譯為“我”。

例如: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2)臣子自稱。

①臣

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謙稱,可譯為“我”。

例如: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xiàng)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②老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多指年長者。

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zhàn)國策·趙策》)

(3)一般人自稱。

①仆

謙稱,譯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

②愚

愚蠢的人,謙稱,譯為“我”。

例如: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赤壁之戰(zhàn)》)

③某

代替自己的名字,謙稱,譯為“我”。

例如: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

④小人

謙稱,譯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

⑤鄙人

古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淺薄。

⑥不才

本意為沒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報劉一丈書》)

⑦不肖

即“不似”“不賢”,舊時表謙卑的自稱,自謙自己沒有本事,不能繼承祖輩德行,多用于長輩死后。

⑧不佞(nìnɡ)

同“不才”。

例如: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戰(zhàn)國策·趙策二》)

⑨后學(xué)

學(xué)者或讀書人的自稱。

例如:零邑后學(xué)田玉書石。(《朝陽巖銘》)

⑩賤子

謙稱自己。

例如: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無家別》)

(4)女子自稱。

①妾

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譯為“我”。

例如: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

②賤妾

女子自稱。

例如:賤妾留空房。(《孔雀東南飛》)

③婢子

受奴役的女子,謙稱,譯為“我”。

例如: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5)自稱家人。

①家嚴(yán)

亦稱“家君”“家尊”,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②家慈

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舊俗有“嚴(yán)父慈母”之說,故有此稱。

③舍弟

對自己弟弟的謙稱。(稱比自己輩分小或年齡小的家里人,稱呼前常加“舍”。)

④拙荊

舊時一般人家丈夫?qū)ζ拮拥囊环N稱謂?!扒G”本為一種灌木,荊釵布裙為古代貧寒人家婦女的穿著,故以此代稱。又作“山荊”“荊室”。

⑤賤息

古人對自己子女的謙稱。

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zhàn)國策·趙策》)

⑥犬子

對人稱自己的兒子。

例如:同犬子,祝龜齡,天教二老鬢長青。(《鷓鴣天·為老母壽》)

又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

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國演義》)

⑦弱息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兒。

⑧息女

古人對外人稱自己的女兒為“息女”。

例如:臣有息女,愿為箕帚妾。(《漢書·高帝紀(jì)》)

⑨小女

對人稱自己的女兒。

例如:貧賤有小女。(《宋史》)

2.敬稱

(1)稱君王。

①陛下

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

例如: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②廟號

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

例如: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

③殿下

古代對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稱?!暗睢奔础皩m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古代天子宮中可稱宮、稱殿,丞相府中只可稱殿,不能稱宮。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侯王為“殿下”。唐以后只稱皇太子為殿下,侯王不稱。

(2)稱臣子。

①麾下

古代對將帥的一種尊稱。麾是古時軍中將帥指揮用的旌旗,為將帥指揮權(quán)力的象征,故以此稱之。

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負(fù)四海之望。(《三國志·吳志》)

②足下

手下人。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

例如: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刺秦王》)

③執(zhí)事

侍從。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執(zhí)事,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

例如: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

④閣下

尊稱,譯為“您”。

例如:

側(cè)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dú)行。(《與于襄陽書》)

⑤左右

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左右的侍臣,即稱“左右”,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

例如: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報任安書》)

⑥君

尊稱,譯為“您”。例如: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馮諼客孟嘗君》)

(3)稱師長。

①夫子

尊稱,譯為“老師”或“您”。

例如: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齊桓晉文之事》)

②丈人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與今之“岳父”不同,譯為“您”。

例如: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呂氏春秋》)

③老

對老年人的尊稱。如張老、謝老等。

④父(fǔ)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qū)夏耆说淖鸱Q。周代貴族取字時,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別,后多沿用為男子的美稱。另泛指對老年人之尊稱,如漁父、田父等。

另,讀fù,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⑤亞父

亞,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稱自己尊敬的賢臣為“亞父”。意為僅次于父親的人。

例如: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

⑥甫

通“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參見“父(fǔ)”條。

⑦母

古代對貴族女子的一種美稱或泛指女性長輩。周代貴族女子取字時,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別。如姬原母、孟姜女等。

另泛指女性長輩。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⑧膝下

古代兒女對父母的敬稱。往往用于書面語。

例如:違離膝下,三十五年。(《報母書》)

⑨爺

舊稱父親或尊貴者。

例如: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⑩高堂

古稱父母為高堂。

?泰山

舊時呼妻父為泰山。

?先考

對已故父親的敬稱,又稱“先君子”。

?先妣(bǐ)

對已故母親的敬稱。

(4)稱朋友、同輩的人。

①先生

尊稱,譯為“您”或者“先生”。

例如: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史記·平原君列傳》)

②卿

尊稱,譯為“您”。

例如:卿東來,故應(yīng)有此物,可以一領(lǐng)及我。(《世說新語·德行》)

③子

尊稱,譯為“您”。

例如:子路曰:“愿聞子之志?!?/p>

(《論語·公冶長》)

④公

尊稱,譯為“您”。

例如: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⑤吾子

尊稱,比稱“子”更親熱,譯為“您”。

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左傳》)

(5)稱對方親眷。

①令堂對對方母親的敬稱。②令尊對對方父親的敬稱。③令兄對對方哥哥的敬稱。④令弟對對方弟弟的敬稱。⑤令妹對對方妹妹的敬稱。⑥令坦對對方女婿的敬稱。⑦令郎對對方兒子的敬稱。⑧令愛對對方女兒的敬稱。⑨千金舊時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

3.上稱下或平輩之間的稱呼

這種稱呼,無尊卑之說,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稱代詞。

例如: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4.賤稱

(1)小子

賤稱,含有輕蔑的意味。

例如: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2)豎子

賤稱,如同“小子”。

例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5.表示特定關(guān)系的稱呼

(1)加“從”表示叔伯關(guān)系。

例如: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2)加“太”表示長一輩。

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

例如:嫗,先大母婢也。(《項(xiàng)脊軒志》)

(二)年齡稱謂

1.襁褓

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

指二三歲的兒童。

例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

3.齒齔、齠齔(tiáochèn)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

例如:有遺男,始齔。(《愚公移山》)

4.總角、垂髫、總髫指幼年兒童。

例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5.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

例如: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贈別》)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歲。

例如:復(fù)有雙幼妹,笄年未結(jié)縭。(《對酒示行簡》)

7.總發(fā)、束發(fā)、成童指男子十五歲。

例如: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項(xiàng)脊軒志》)

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歲。

10.不惑之年

四十歲。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歲。

12.花甲、花甲子、耳順之年

六十歲。天干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jì)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又《論語》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故稱六十歲為耳順之年。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荀子·致士》)

14.古稀

七十歲。

例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15.耆耋(dié)

指高壽,老年。耋指七十歲(一說八十歲)。

16.耄(mào)耋

指高壽,老年。耄指八十歲(一說九十歲)。

17.期(jī)頤

一百歲。

例如: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蘇軾《次韻子由》)

(三)謚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

1.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

謚號按性質(zhì)分為三類:

(1)表揚(yáng)性的

經(jīng)天緯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qiáng)睿德曰武柔質(zhì)慈民曰惠圣聞周達(dá)曰昭圣善聞周曰宣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綱治紀(jì)曰子照臨四方曰明辟土服遠(yuǎn)曰桓聰明睿智曰獻(xiàn)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zhí)義曰穆

(2)批判性的

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近內(nèi)遠(yuǎn)禮曰煬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mǐn)

2.廟號

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

年號是紀(jì)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jì)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

“尊”為尊敬,“徽”為美好?!白鹛枴焙汀盎仗枴倍际菫樽鹫呒由系奶?,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实酆突屎笸谏熬陀凶鹛枴H缣菩陂_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shí)際上都是臣子對她們的阿諛奉承?,F(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zhì)和內(nèi)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四)人稱姓名

1.直稱姓名(或名)

(1)用于自稱

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

(2)用于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例如: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xiàn)諂于后。(《〈指南錄〉后序》)

(3)用于作介紹,為人作傳。

例如:柳敬亭者,揚(yáng)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4)尊者對卑者稱名。

例如:求,爾何如?(《論語》)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

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謚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1)稱字

例如: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xué)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2)稱號

例如:五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3)稱謚號

例如: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4)稱齋名

例如: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名、爵名

(1)稱官名

例如:后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2)稱爵名

例如:寧南南下,皖帥欲結(jié)歡寧南。(《柳敬亭傳》)

4.稱籍貫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贝缚涤袨?《譚嗣同傳》

5.稱郡望

例如:唐代詩人韓愈系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6.幾項(xiàng)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

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7.唐代有種特殊稱呼

即以曾祖兄弟的長幼排行來稱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號、官爵)。

例如: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8.特殊稱謂

(1)職業(yè)+人名

例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

(2)姓+之+人名

例如: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五)名、字、號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xiàn)代有很大的差別。古人有取字、號的習(xí)慣。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有兩種情況:

(1)“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jìn)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diǎn),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時稱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xiàng)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號(又稱別字)。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貏e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jǐn)?shù)多的別號有時可以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rèn)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xùn)|。

(六)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

(1)《柳河?xùn)|集》,作者柳宗元,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人,世稱柳河?xùn)|。(2)《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韓愈,因昌黎韓姓為郡內(nèi)望族,世稱韓昌黎。(3)《孟襄陽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4)《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5)《亭林詩文集》,作者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6)《小倉山房文集》,作者袁枚,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小倉山。

2.以“書室名”命名

(1)《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室名。(2)《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啟超,“飲冰室”是其書室名。(3)《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軒”是其書室名。(4)《七錄齋集》,作者張溥,“七錄齋”是其書室名。

3.以“謚號”命名

(1)《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謚文。(2)《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謚文忠。(3)《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作者劉基,封誠意伯,謚文成。(4)《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謚文正。

4.以“名號”命名

(1)《誠齋集》,作者楊萬里,號誠齋。(2)《庸庵全集》,作者薛福成,號庸庵。(3)《隨園詩話》,作者袁枚,號隨園主人。(4)《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5)《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號文山。(6)《方望溪先生全集》,作者方苞,號望溪。(7)《南雷文定全集》,作者黃宗羲,號梨州,又號南雷。(8)《震川文集》,作者歸有光,號震川。(9)《洪北江全集》,作者洪亮吉,號北江。(10)《樊川文集》,作者杜牧,號樊川。

5.以“字”命名

(1)《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2)《魏叔子文鈔》,作者魏禧,字叔子。(3)《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職”命名

(1)《王右丞集》,作者王維,官至尚書右丞。(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員外郎。(3)《高常侍集》,作者高適,官至散騎常侍。(4)《宋學(xué)士文集》,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5)《高太史大全集》,作者高啟,官至翰林院國史編修。

7.以“年號”命名

(1)《白氏長慶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2)《嘉祐集》,作者蘇洵,此集為宋仁宗嘉祐年間編輯。

二、官職和科舉

(一)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sh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jī)構(gòu)。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wù),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三省為中書?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quán)擴(kuò)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quán),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nèi)閣為最高政務(wù)機(jī)構(gòu),內(nèi)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jī)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jī)大臣,掌握政府大權(quán)。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xué)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shè)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shè)有專門機(jī)構(gòu)和官員,負(fù)責(zé)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shè)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shè)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w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jī)構(gòu)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xí)慣上仍稱為“省”。

(二)科舉

1.漢代實(shí)行征辟制和察舉制

(1)征辟制: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

例如:①公車特征拜郎中?!稄埡鈧鳌发谟涝?,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2)察舉制:又稱舉薦制。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蛾惽楸怼?/p>

2.隋唐以后實(shí)行科舉制

科舉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shè)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后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shè)志行修謹(jǐn)、清平干濟(jì)二科。隋煬帝時始置進(jìn)士科。唐代于進(jìn)士外,復(fù)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jìn)士科為常設(shè),最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舉制僅有進(jìn)士科。唐、宋進(jìn)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fù)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xué)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明清科舉簡表

3.與科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1)童生試

明、清以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xué)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yīng)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xué)宮,稱“入學(xué)”。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xué)的生員的考試?!洞倏棥分小耙赜谐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zhǔn)備參加童生試。

(2)進(jìn)士及第

進(jìn)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婆e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jìn)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jìn)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jìn)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xùn)儉示康》)

(3)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5)諸生

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jìn)入府、州、縣各級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生員。有時也指進(jìn)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的監(jiān)生。

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送東陽馬生序》)

(6)八股文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jǐn)?shù)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nèi)容空洞,形式死板。

4.學(xué)校與教師

(1)古代學(xué)校有“庠(xiánɡ)”“序”“太學(xué)”,“庠”和“序”是地方學(xué)校。

又囑學(xué)使俾入邑庠。(《促織》)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2)“太學(xué)”是全國最高學(xué)府。

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張衡傳》)

(3)明清時最高學(xué)府稱國子監(jiān),入監(jiān)讀書的人稱監(jiān)(jiàn)生。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學(xué)人員為教授、博士、直進(jìn)、助教等。

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東陽馬生序》)

三、地理常識

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山川關(guān)隘名、城市村鎮(zhèn)名等。

(一)地區(qū)名

1.江表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2.江東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

3.江左

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

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群英會蔣干中計》)4.關(guān)中

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

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5.三秦

指陜西一帶地區(qū),古代為秦地。項(xiàng)羽滅秦之后,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部分,故稱三秦。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東

指崤(Xiáo)山以東的地區(qū)。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

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

7.河北、河南

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8.中國

指中原地區(qū)。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

9.三江

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10.嶺南

“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以南地區(qū),約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相對中原地區(qū)來說,該地在五嶺以外,故又稱“嶺表”。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

(二)政區(qū)名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

八州、八荒:泛指中國。

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2.六合

上、下、東、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3.四海

古以中國四周有海環(huán)繞。四海,等于說“天下”,泛指全國各地。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中州

古地區(qū)名。即中土、中原。狹義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帶,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永遇樂·落日熔金》)

5.郡

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36郡。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6.國

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

7.道

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dāng)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10道,后又分為15道。

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閻典史傳》)

8.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yùn)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yáng)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9.省

本是官署名稱。元代始設(shè)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

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原道醒世訓(xùn)》)

10.縣

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

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

(三)山川關(guān)隘名

1.江指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2.河

指黃河。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3.殽

指殽山。

殽有二陵焉。(《殽之戰(zhàn)》)

4.函

指函谷關(guān)。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5.岱

指泰山。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

6.五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7.四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瀆

指長江、黃河、淮河、濟(jì)水。

9.大澤

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

10.五湖

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11.玉門關(guān)

又稱玉門,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漢代置關(guān),是古代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之四)

12.陽關(guān)

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guān)的南邊,故稱陽關(guān)。漢代置關(guān),也是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四)城市村鎮(zhèn)名

1.有古稱、別稱的地名

(1)南京

又稱建康、建業(yè)、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

(2)杭州

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xì)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

(3)福州

又稱三山。

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指南錄〉后序》)

(4)鎮(zhèn)江

又稱京口。

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

(5)開封

又稱東京。

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柳敬亭傳》

)

(6)揚(yáng)州

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yáng)。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yáng)。(《揚(yáng)州慢·淮左名都》)

(7)蘇州

又稱姑蘇、吳郡。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8)武漢

又稱夏口、江夏。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

2.三都、兩都、三輔

(1)三都

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2)兩都

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3)三輔

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ínɡyì)和右扶風(fēng)三個相當(dāng)于郡的政區(qū),因?yàn)槭枪茌牼┒技捌涓浇貐^(qū),故合稱“三輔”。

3.畿

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qū)。

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五)其他

陰陽

陰,指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指山嶺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登泰山記》)

一般來說,在由兩個字構(gòu)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個字是山、水名,第二個字是“陰”或“陽”,“陰”或“陽”就表明該地的方位。如“華陰”在華山的北面,“江陰”在長江的南面,“衡陽”在衡山的南面。

四、宗法和禮俗

(一)宗法

1.宗法

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yuǎn)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血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hù)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2.嫡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3.宗子

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4.庶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5.眾子

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親戚

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后者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戚”表示親屬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yuǎn)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nèi)親,“戚”表外親?!坝H”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p>

7.六親

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黨

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

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比纭俄?xiàng)脊軒志》:“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p>

10.七廟

歷代帝王為維護(hù)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p>

11.昭穆

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規(guī)則和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12.喪服

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sī)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xí)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13.期功

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陳情表》:“外無期功強(qiáng)近之親?!?/p>

14.太廟

天子的祖廟。如《伶官傳序》:“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p>

15.三綱

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yàn)槠蘧V”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16.五常

①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guān)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p>

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③指仁、義、禮、智、信。

17.五教

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zhǔn)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18.七出

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hù)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19.三從四德

“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指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20.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xiàn)、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jì)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陵”,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尊卑

1.室內(nèi)座位尊卑

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yán)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如《鴻門宴》:“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p>

2.車座的尊卑

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p>

3.官位的尊卑

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4.住地稱謂

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

(三)忌諱

1.古人諱言“錢”字

“古人以錢之名不雅馴,縉紳先生難道之,故易其名曰賦,曰祿,曰餉,天子千里外曰采?!背R姷恼f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兩漢時,將錢買官謂之“銅臭”等。

2.古人諱言大小便

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戰(zhàn)》:“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3.古人諱言“死”

《禮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弊诮探塘x中也諱言死,如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現(xiàn)代漢語中如逝世、長眠、遇難、捐軀、殉國、夭折等。

(四)避諱

避諱實(shí)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一是家諱。

1.國諱

國諱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例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yàn)椤扒f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吨纹狡分小白源硕伞?,因避康熙玄燁諱,改“玄”為“元”。

2.家諱

亦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僖”字皆作“釐”?!罢淹蹀埃册嵧跫次?。”(《信陵君竊符救趙》)

3.避諱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2)空字法,即將應(yīng)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3)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少寫一兩筆。(4)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就改變聲調(diào)或讀別的字音。

五、服飾和器物

(一)服飾

1.頭衣

(1)冕

從曰,免聲,即古帽字,是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冕上有長方板叫延,前后有數(shù)串小圓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2)冠

從“冖”,從“元”,從“寸”,會意字,從“冖”,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以手執(zhí)布帛之類的制品戴人頭上為冠。冠,與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顯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樣把頭頂全部罩住,而是用一個冠圈套在發(fā)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頭頂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