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01∕T 178-2024 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2301∕T 178-2024 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2301∕T 178-2024 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2301∕T 178-2024 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2301∕T 178-2024 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1.040.01

CCSP30

2301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地方標準

DB2301/T178—2024

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

建設技術規(guī)程

2024-09-19發(fā)布2024-10-19實施

哈爾濱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發(fā)布

哈爾濱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

DB2301/T178—2024

目次

前言..................................................................錯誤!未定義書簽。

1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符號和縮略語........................................................................3

4.1符號............................................................................3

4.2縮略語..........................................................................3

5基本規(guī)定............................................................................3

5.1參考系統........................................................................3

5.2比例尺..........................................................................4

5.3精度要求........................................................................4

5.4基本程序........................................................................4

5.5普查對象和內容..................................................................5

5.6質量要求........................................................................5

6技術準備............................................................................5

6.1一般規(guī)定........................................................................6

6.2普查單元劃分....................................................................6

6.3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6

6.4現場踏勘........................................................................7

6.5儀器準備........................................................................7

6.6技術設計與審批..................................................................8

7控制測量............................................................................8

7.1一般規(guī)定........................................................................8

7.2地面控制測量....................................................................8

7.3聯系測量........................................................................9

7.4地下控制測量...................................................................11

8地下工程管線普查...................................................................11

8.1一般規(guī)定.......................................................................11

8.2地下工程管線探查...............................................................11

8.3地下工程管線測量...............................................................11

8.4地下工程管線屬性調查...........................................................12

9綜合管廊普查.......................................................................12

9.1一般規(guī)定.......................................................................12

9.2綜合管廊測繪...................................................................12

9.3入廊管線測繪...................................................................13

10地下交通設施調查和測繪............................................................13

I

DB2301/T178—2024

10.1一般規(guī)定......................................................................13

10.2地下交通設施屬性調查..........................................................13

10.3地下交通設施測繪..............................................................14

11地下其他工程調查和測繪............................................................15

11.1一般規(guī)定......................................................................15

11.2地下其他工程屬性調查..........................................................15

11.2.1人防工程屬性調查..........................................................15

11.2.2其他地下空間屬性調查......................................................15

11.2.3廢棄工程屬性調查..........................................................15

11.3地下其他工程測繪..............................................................15

11.4非可觸地下空間設施探查........................................................16

12地下工程管線竣工測量與普查修測....................................................16

12.1一般規(guī)定......................................................................16

12.2地下工程管線竣工測量..........................................................16

12.3地下工程管線普查修測..........................................................17

12.4地下工程管線竣工測量與普查修測成果提交與更新..................................17

13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三維模型建設......................................................17

13.1一般規(guī)定......................................................................17

13.2數據要求......................................................................18

13.3地下工程管線模型..............................................................19

13.4地下交通設施模型..............................................................19

13.5地下其他工程模型..............................................................19

14數據建庫與成果圖編繪..............................................................19

14.1一般規(guī)定......................................................................19

14.2要素分類與圖形表達代碼........................................................20

14.3數據庫結構....................................................................22

14.4數據處理及管線圖編繪..........................................................22

14.5入庫質檢......................................................................25

14.6數據庫更新....................................................................26

15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平臺..................................................26

15.1一般規(guī)定......................................................................26

15.2平臺總體結構..................................................................26

15.3平臺基本功能..................................................................26

15.4平臺信息安全..................................................................27

16質量檢驗..........................................................................27

16.1一般規(guī)定......................................................................27

16.2地下工程管線探查成果質量檢驗..................................................27

16.3測量成果質量檢驗..............................................................29

16.4屬性精度質量檢驗..............................................................29

16.5表征質量檢驗..................................................................30

17報告書編寫和成果驗收..............................................................30

17.1一般規(guī)定......................................................................30

II

DB2301/T178—2024

17.2報告書編寫....................................................................30

17.3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檔案資料......................................................30

17.4成果驗收......................................................................31

17.5成果提交......................................................................32

附錄A(規(guī)范性)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成果表.........................................33

附錄B(規(guī)范性)地下市政基礎設施要素分類與代碼.................................49

附錄C(規(guī)范性)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圖層名命名方式................................113

附錄D(規(guī)范性)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名稱、種類、代碼及設色標準表..................114

附錄E(規(guī)范性)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成果表........................................117

III

DB2301/T178—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

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哈爾濱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哈爾濱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哈爾濱航天恒星數據系統科技有限公司、哈爾濱市標

準化研究院、黑龍江省城鄉(xiāng)房屋和市政基礎設施運行服務中心、哈爾濱市土木建筑學會、哈爾濱工業(yè)大

學、哈爾濱市政府投資工程項目服務中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哈爾濱市建源市

政工程規(guī)劃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國網哈爾濱供電公司、哈爾濱劍橋學院、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哈爾濱

金山堡供熱有限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楊紅亮、陳祥蔥、甄鑫強、李盧樂、劉文凱、趙希奇、李寅超、劉梟、張齊、

曹天馳、辛大永、陳春瑩、陳慶華、金明一、高曉東、葛寶玉、賀佳、張震、李東博、胡金山、范美玲、

孫鵬宇、高祥濤、孟慶禹、楊慶崑、高文俊、于哲、段有全、劉衛(wèi)東、侯升飛、劉通、周桐旭、高磊、

張寬、馬明星、潘拓。

IV

DB2301/T178—2024

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技術規(guī)程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的術語定義、符號和縮略語、基本規(guī)定、

技術準備、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探查、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測量、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處理及管線圖編繪、

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庫建設、報告書編寫和成果驗收的內容。

本文件適用于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竣工測量與普查修測及數據庫建設與更新、信息化管理平臺

建設與運維等工作。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13923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

GB17859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準則

GB/T20984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方法

GB/T24356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

GB/T29806信息技術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交換技術要求

GB/T35636城市地下空間測繪規(guī)范

GB50808城市居住區(qū)人民防空工程規(guī)劃規(guī)范

GB50838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guī)范

CH/T1001測繪技術總結編寫規(guī)定

CH/T1004測繪技術設計規(guī)定

CH1016測繪作業(yè)人員安全規(guī)范

CH/T2009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tài)測量(RTK)技術規(guī)范

CH/T6001城市建設工程竣工測量成果規(guī)范

CH/Z3017地面三維激光掃描作業(yè)技術規(guī)程

CH/Z9016三維模型地理信息生產規(guī)范

CJJ/T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測標準

CJJ/T8城市測量規(guī)范

CJJ61城市地下管線探測技術規(guī)程

CJJ/T73衛(wèi)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標準

DB23/T1791有限空間作業(yè)安全技術規(guī)范

DB23/T2094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第2部分:管線測量

DB2301/T108地下管線探測技術規(guī)程

DB33/T1308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規(guī)程

3術語和定義

1

DB2301/T178—2024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地下市政基礎設施

指為滿足生產和生活等需求,在地表以下開發(fā)、建設和利用的地下管線、綜合管廊、人行地下通道、

城市地下道路、地鐵、地下公共停車場、人防工程等地下建(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

3.2地下工程管線及附屬設施

指城市供水、排水、燃氣、熱力、工業(yè)、電力、通訊、廣電、照明、交通信號、公共視頻監(jiān)控、鐵

路信號等管線(含附屬設施)及相關纜線共用溝、管道共用溝等地下空間設施及其附屬物。

3.3綜合管廊

在城市地下建造的市政公用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供水等市政公用管線,根據規(guī)劃的要求集中

敷設在一個構筑物內,實施統一規(guī)劃、設計、施工和管理。

[來源:GB50838-2015,2.0.1]

3.4地下交通設施

建于地下,用于行人通行、車輛通行或停放的地下建(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主要包括人行地下

通道、城市地下道路、地鐵、地下公共停車場等。

3.5地下廢棄工程

是指無法修復利用的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施工臨時措施留存地下的永久障礙物和其他不明廢棄工

程,主要包括廢棄地下工程管線、廢棄地下通道、廢棄人防工程等。

3.6人防工程

全稱人民防空工程,系為保障戰(zhàn)時人民防空指揮、通信、掩蔽等需要而建造的防護建筑。按照使用

功能分為指揮工程、醫(yī)療救護工程、防空專業(yè)隊工程、人員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按照構筑類型分為坑

道式、地道式、單建掘開式和防空地下室。

[來源:GB50808-2013,2.0.4]

3.7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

采用資料調繪、現場踏勘、探測實施等方法獲取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的管理信息、技術信息、空間信

息和隱患信息以及建立數據庫、編制設施平面圖的全過程。

3.8竣工測量

工程竣工后,對建筑物、市政道路、地下管線及其相關附屬物的實地平面位置、高程及其到規(guī)劃界

線的距離等進行的測量工作。

[來源:CH/T6001-2014,3.2]

3.9三維激光掃描技術

通過發(fā)射激光獲取被測物體表面三維坐標、反射光強度等多種信息的非接觸式主動測量技術。

[來源:DB33/T1308-2023,3.2]

3.10點云

2

DB2301/T178—2024

以離散、不規(guī)則方式分布在三維空間中的點的集合。

[來源:CH/Z3017-2015,3.1.2]

3.11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三維模型

指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對象的三維表達,立體反映對象的空間位置、幾何形態(tài)、紋理及屬性等信

息。

3.12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平臺

為滿足地下市政基礎設施規(guī)劃建設、運行服務、應急防災等工作需要,建立集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信

息采集、更新、利用、共享于一體的信息化平臺,支撐一網統管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4符號和縮略語

4.1符號

下列符號適用于本文件。

Mch:管線點高程測量中誤差。

Mcs:管線點平面位置測量中誤差。

Mtd:明顯管線點的埋深量測中誤差。

Mth:隱蔽管線點的埋深探查中誤差。

Mts:隱蔽管線點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誤差。

td:明顯管線點的埋深量測限差。

th:隱蔽管線點的埋深探查限差。

ts:隱蔽管線點的平面位置探查限差。

4.2縮略語

下列縮略語適用于本文件。

CGCS2000: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

GNSS: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RTK:載波相位實時動態(tài)差分定位技術(Real-TimeKinematic)

5基本規(guī)定

5.1參考系統

5.1.1為與原有資料保持一致,哈爾濱市主城區(qū)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信息化管理平臺坐標系統宜

3

DB2301/T178—2024

采用哈爾濱城市坐標系,下轄其他縣(市)宜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

5.1.2高程基準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

5.1.3普查日期采用公元紀年,時間采用北京時間。

5.2比例尺

5.2.1工作底圖應采用不低于1:1000比例尺地形圖,特殊困難區(qū)域可采用1:2000比例尺地形圖。

5.2.2地下工程管線成果圖包括綜合管線圖、專業(yè)管線圖、管線斷面圖和局部放大圖。其中綜合管線

圖、專業(yè)管線圖成果比例尺宜與工作底圖比例尺保持一致,局部放大圖及管線斷面圖比例尺宜設定為

1:50至1:200之間。

5.2.3地下交通設施和地下其他工程的成果圖比例尺宜與工作底圖比例尺保持一致。

5.3精度要求

5.3.1中誤差作為探測精度的技術指標,兩倍中誤差作為極限誤差。

5.3.2用于測量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的控制點相對于臨近控制點平面點位中誤差不應大于50mm,高程

中誤差不應大于50mm。

5.3.3地下工程管線探測精度符合以下規(guī)定:

a)明顯管線點的埋深量測中誤差不應大于25mm;

b)隱蔽管線點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誤差和埋深探查中誤差分別不應大于0.05h和0.075h,其中

h為管線中心埋深,單位為毫米,當h小于1000mm時以1000mm帶入計算;地下工程管線

詳查時,地下工程管線平面位置和埋深探查精度可另行約定;

c)管線點平面位置測量中誤差不應大于50mm(相對于該管線點起算點),高程測量中誤差不應

大于30mm(相對于該管線點起算點)。

d)其他市政設施明顯構筑物點平面位置測量相對于該構筑物點起算點中誤差不大于50mm,隱蔽

構筑物點平面位置測量相對于該構筑物點起算點中誤差不大于250mm;設施地面高程測量中誤

差不大于150mm;地下建筑物結構凈高量測中誤差不大于100mm。

e)對于施測困難地區(qū)特征點,可按上述規(guī)定放寬0.5倍。

5.4基本程序

5.4.1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基本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a)接收任務(委托);

b)已有資料的收集分析與評估;

c)現場踏勘;

d)儀器校驗和方法試驗;

e)技術設計編制與評審;

f)已有資料調查;

g)資料缺失補充調查;

h)一級檢查;

i)二級檢查;

j)數據建庫;

k)設施權屬(管理)單位補充核實確認;

l)成果圖編繪;

m)質量檢驗與驗收及成果提交。

4

DB2301/T178—2024

5.4.2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基本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a)接收任務;

b)需求調研與分析;

c)技術設計編制與評審;

d)開發(fā)實施;

e)系統測試與軟件測評;

f)平臺部署與試運行;

g)信息安全防護等級測評;

h)平臺驗收;

i)運行與維護。

5.4.3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作業(yè)人員應遵守CH1016和CJJ61的規(guī)定進行作業(yè),在作業(yè)時應采取

安全保護措施,并符合CJJ61和DB23/T1791的規(guī)定。

5.5普查對象和內容

5.5.1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對象包括地下工程管線設施、地下交通設施和地下其他工程。地下工程

管線包括給水、再生水、雨水、污水、合流、熱力、燃氣、電力、通信、工業(yè)等地下工程管線及綜合管

廊;地下交通設施包括人行地下通道、城市地下道路、地鐵、地下公共停車場、地下交通樞紐等;地下

其他工程包括人防工程、地下河道,廢棄工程、其他地下空間等。

5.5.2普查內容包括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的空間信息、管理信息、技術信息和隱患信息等。要求查明地

下市政基礎設施的定位坐標、結構外輪廓坐標、幾何形狀等空間信息;設施名稱、設施位置、政府主管

部門、運管單位、權屬單位、特許經營單位、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勘察單位、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

建成年月、開始使用年月等管理信息;設施的敷設方式、起終點地面高程、覆土厚度、管材、管徑、結

構形式、地基情況、地下水情況、施工方式、長度、建筑面積、設計報出時間(調查施工許可證時間)、

設計使用年限、結構設計安全等級、抗震設防烈度、抗震設防類別、地面活載設計標準、路幅形式、路

幅寬度、機動車道數等技術信息;明顯變形、明顯銹蝕、滲(漏)水、管道破壞、支架破損、是否處于

地震斷裂帶、是否存在不良地質、是否處于淺部砂層中等隱患信息等,整理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檔案資料,

編繪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圖,建立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庫。

5.6質量要求

5.6.1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及信息化管理平臺質量控制應實行二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檢查方法

采用機器質檢與人工質檢結合的方法。

5.6.2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圖編繪應使用經檢查合格的數據,其精度應符合5.3的規(guī)定;所采用的軟件

應經測試或評審。

5.6.3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及信息化管理平臺應按合同要求或技術標準進行驗收并提交探測成果。

探測成果資料應按檔案管理部門規(guī)定的載體、裝訂規(guī)格和組卷要求,按文字資料、表格、圖、數據光盤

進行整理歸檔。

5.6.4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及信息化管理平臺所使用的儀器設備符合下列規(guī)定:

a)地球物理儀器應按照CJJ/T7中的規(guī)定進行檢校和保養(yǎng);

b)測繪儀器應在有效檢定期限內,并按使用說明書使用和保養(yǎng)。

5.6.5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及信息化管理平臺采集的數據應符合統一的數據格式要求,地下市政基

礎設施數據應經檢查合格后錄入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庫。

6技術準備

5

DB2301/T178—2024

6.1一般規(guī)定

6.1.1普查開展前應進行技術準備。技術準備的工作包括普查單元劃分、資料收集與整理、現場踏勘、

儀器準備、技術設計書編制。

6.1.2工作開展前應對已有的各類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編繪現況調繪圖。

6.1.3普查應根據收集的資料、工程任務進行項目現場踏勘,初步擬定針對項目的普查方法與技術,

對項目的風險、危險源進行識別并設計應對措施。

6.1.4普查應準備相應的儀器設備,開展相應的檢定、校準或有效性實驗。

6.1.5普查應在資料收集與整理、現場踏勘、儀器準備等的基礎上編制技術設計書。

6.2普查單元劃分

6.2.1為便于普查實施,普查單元應充分考慮地下市政設施連通、行政區(qū)劃以及行業(yè)管理網格劃分等

情況。若普查區(qū)域較大,可先劃分普查網格,在普查網格基礎上劃分普查單元。

6.2.2在城鎮(zhèn)建成區(qū)范圍內,宜按道路和公園、廣場等其他公共區(qū)域為單位劃分普查單元;在城鎮(zhèn)建

成區(qū)以外,根據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分布情況,以行政區(qū)劃為基礎劃分普查單元。

6.2.3各普查單元應無縫銜接,覆蓋全部普查區(qū)域。普查單元邊界應優(yōu)先參考道路紅線、用地界線,

對于無道路紅線或用地界線的區(qū)域,應劃定至圍墻或第一排建筑物。

6.2.4為保持地下市政基礎設施連通性,位于小區(qū)、廠區(qū)或其他區(qū)域內的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也應劃

定普查單元。

6.2.5所有普查單元應唯一編碼,編碼采用三層11位層次碼結構,由6位縣級行政區(qū)劃代碼+1位特

征碼+4位流水編號構成,其中第7位特征碼用D、Q表示,“D”表示道路普查單元,“Q”表示其他普

查單元;流水號不足4位的用前導“0”補齊,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單元編號結構圖見圖1。

圖1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單元編號結構圖

6.3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

6.3.1普查實施前,應全面收集普查范圍內現有的基礎測繪、勘察、設計、施工、竣工等資料和已建

相關信息系統數據成果等:

a)應收集普查范圍內現有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圖、數字高程模型、控制點成果

等基礎測繪數據;

b)應收集普查范圍內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相關資料;

c)應收集普查范圍內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檔案資料,包括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設計報告、施工

報告、竣工報告、監(jiān)理報告等,以及各類圖紙資料及相應技術說明;

d)應收集已建各類信息系統中涉及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成果;

e)應收集普查范圍內涉及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的各類隱患、應急搶險等資料;

f)其它有助于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的有關資料。

6.3.2資料收集應指派專人負責,做好資料的保管、交接、歸還等工作,避免遺失、泄密、失密等問

6

DB2301/T178—2024

題發(fā)生。資料收集宜通過各行業(yè)主管部門,以單位匯交、上門收集等形式靈活開展。

6.3.3為便于資料利用和保管,具備條件時宜將紙質資料進行掃描處理,掃描分辨率不低于200dpi,

若原資料文字較小、清晰度較差,掃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對于大幅面圖紙等資料,可采用大幅面數

碼平臺進行掃描。掃描后的資料按頁碼順序整理成為PDF格式電子文檔。

6.3.4對于收集到的同類型資料,應綜合考慮資料來源、類型和時效性,按如下優(yōu)先級識別利用:

a)根據資料來源判斷:城建檔案館歸檔資料>權屬單位管理資料>第三方調查資料>其他資料;

b)根據資料類型判斷:竣工數據>設計數據>管理數據>其他信息系統數據成果>其他數據;

c)根據資料時效性判斷:優(yōu)先使用現勢性較好的資料,對于不同時段同類型資料,需判別是否存

在施工改造等情況。

6.3.5對于收集的各類空間數據文件,在使用前應進行數據清洗,剔除異常數據、重復數據,進行數

據標準化處理,包括空間坐標轉換、數據格式轉換、屬性字段標準化、編碼規(guī)則匹配與映射等。

6.3.6利用收集資料,按照普查單元編繪普查底圖,普查底圖比例尺應符合本文件5.2.1的要求。工

作底圖除現狀要素外,應疊置已清洗完成的相關資料。

6.4現場踏勘

6.4.1現場踏勘應包括:

a)核查收集資料的完整性、可信度和可利用程度;

b)核查調繪圖上市政基礎設施與實地的一致性;

c)核查控制點的位置和保存狀況,并檢驗其精度;

d)核查地形圖的現勢性;

e)察看測區(qū)地形、地貌、交通、環(huán)境,收集各權屬單位及管護、巡線人員基本信息;

f)地下工程管線調查時應查看地下工程管線分布與埋設情況,調查現場地球物理條件和各種可

能的干擾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生產隱患;

g)地下建(構)筑物調查時應查看:地下建(構)筑物出入口、豎井的位置、地下通道的分布走

向,排風口、投料口等其他接出地面出地口的位置,為制定測量技術方案提供依據。

6.4.2現場踏勘應滿足下列要求:

a)在現況調繪圖上標注與實地不一致的地下市政基礎設施;

b)記錄控制點保存情況和點位變化情況;

c)判定地形圖的適用性;

d)地下工程管線調查時應擬定管線探查方法和試驗場地;

e)地下建(構)筑物調查時應擬定初步的地下控制測量方案;

f)確定相應的安全生產措施。

6.5儀器準備

6.5.1儀器在投入使用前應進行校驗,儀器的校驗內容包括單臺儀器的穩(wěn)定性校驗及同類多臺儀器的

一致性校驗。校驗應選擇在測區(qū)內已知的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上進行。

6.5.2單臺地下管線探測儀的穩(wěn)定性校驗應采用相同的工作參數對同一位置的地下管線進行不少于2

次的重復探測,定位及定深結果的最大較差不應大于本文件5.3.3的限差要求,而且相對偏差不大于

5%。

6.5.3多臺地下管線探測儀的一致性校驗:應分不同管類、材質、埋深進行,在滿足本文件6.5.2的

前提下,統計多臺儀器的定位精度和定深精度,是否符合本文件5.3.3的精度要求。

6.5.4除地下管線探測儀外的其他物探儀器的一致性校驗,按CJJ/T7的要求執(zhí)行。

6.5.5測繪儀器設備應進行規(guī)定項目的檢定、檢驗或校準。

7

DB2301/T178—2024

6.6技術設計與審批

6.6.1資料收集、踏勘、探查方法試驗完成后,應編寫針對本測區(qū)的技術設計書。設計書內容應包括:

a)工程概述:主要說明任務的來源、目的、任務量、作業(yè)范圍和作業(yè)內容及完成期限等任務基本

情況;

b)測區(qū)概況:說明工作環(huán)境條件及地球物理條件等情況;

c)已有資料及其可利用情況;

d)執(zhí)行的標準、規(guī)范或其他技術文件;

e)探測儀器、設備等計劃;

f)作業(yè)方法與技術措施要求;

g)施工組織與進度計劃;

h)質量、安全和保密措施;

i)擬提交的成果資料;

j)有關的設計圖表。

6.6.2技術設計書應審批后方可開展探測作業(yè)。

7控制測量

7.1一般規(guī)定

7.1.1控制測量包括地面控制測量、聯系測量和地下控制測量。

7.1.2控制測量應對普查區(qū)域的控制資料進行收集,充分利用已有測量成果。對缺少已有控制點的,

應進行基本控制網的建立。

7.2地面控制測量

7.2.1地面控制測量包括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

7.2.2平面控制測量符合下列要求:

a)平面控制測量可采用導線、導線網、GNSS測量和GNSSRTK測量等方法;

b)平面控制點等級不應低于三級。三級導線或導線網應在等級控制網或一、二級導線或導線網的

基礎上布設;

c)圖根導線應在三級導線或導線網的基礎上布設;

d)三級電磁波測距導線或導線網的主要技術指標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當導線短于表1規(guī)定長度

的1/3時,導線的全長閉合差的絕對值不應大于0.13m;導線的總長和平均邊長可放寬至表

2規(guī)定長度的1.5倍,但其全長閉合差的絕對值不應大于0.26m??刂泣c稀少地區(qū)測距導線

可同級附合一次;

表1三級電磁波測距導線或導線網的主要技術指標

附合導線長度平均邊長測角中誤差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導線相對

(m)(m)(″)DJ6DJ2限差(″)閉合差

≤1500120≤122124n≤1/6000

注:n為測站數。

e)圖根電磁波測距導線的主要技術指標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

8

DB2301/T178—2024

表2圖根電磁波測距導線的主要技術指標

附合導線長度平均邊長導線相對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測距

(m)(m)閉合差DJ6限差(″)儀器類型方法與測回數

≤1200<100≤1/4000140nⅡ單程觀測1

注:n為測站數。

f)因環(huán)境限制導線無法附合時,可布設不多于四條邊的支導線,支導線總長不應超過表2規(guī)定附

合導線長度的0.5倍,最大邊長不應超過表2規(guī)定平均邊長的2倍,前視邊長不應超過后視

邊長的2倍。水平角觀測應左右角各測一測回,測站圓周角閉合差絕對值不應大于40″;

g)采用GNSS測量和GNSSRTK測量時應符合CJJ/T73的相關規(guī)定。

7.2.3高程控制測量符合下列要求:

a)高程控制測量應起算于等級控制點并布設附合水準線路或三角高程導線;

b)水準路線閉合差限差應為±10mm或40n(n為測站數,n不大于50,L為路線長度,單位

為km),線路總長不應超過8km;控制點稀少地區(qū)可同級附合1次;

c)采用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時,應與導線測量同時進行。儀器高和棱鏡高均應鋼尺量測,取

位至毫米。其主要限差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

表3圖根三角高程測量的主要限差

項目線路長度(km)測距長度(m)高程閉合差(mm)

限差410010n

注:n為測站數

d)垂直角觀測測回數與限差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

表4垂直角觀測測回數與限差

等級測回數指標差垂直角互差

DJ2115″——

一次附合

DJ6225″25″

二次附合DJ6125″——

7.2.4當利用圖根等級以上已有控制點測量管線點時,應校核邊長、角度和高差并記錄。控制點的校

核限差應符合表5的規(guī)定。邊長小于50m的,實測邊長與條件邊長較差應在20mm之內。

表5控制點的校核限差

檢測角與條件角較差(″)實測邊長與條件邊長較差的相對誤差高差較差(mm)

301/4000

注:n為測站數。

7.3聯系測量

7.3.1聯系測量可分為向地下傳遞坐標與方位角的平面聯系測量和向地下傳遞高程的高程聯系測量。

聯系測量可根據現場作業(yè)條件選擇合適的方法。

7.3.2平面聯系測量需要符合下列要求。

9

DB2301/T178—2024

a)當可通過樓梯、車道或斜井等通道進行聯系測量時,宜采用導線測量直接傳遞。當需要利用豎

井進行聯系測量時,可采用聯系三角形測量、投點定向測量或陀螺經緯儀與鉛垂儀組合測量等

方法。

b)利用導線測量直接傳遞坐標及方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地面與地下布設為一條導線并進行整體平差;

2)地面及地下聯系段的測站應進行左右角觀測;

3)應2次獨立測量地下定向邊的方位角值,其互差不大于30";

4)當垂直角大于30°時,應采用具有雙軸補償的全站儀,無雙軸補償時應進行豎軸傾斜改

正;

5)儀器和覘牌安置宜采用強制對中或三聯腳架法;

6)測回間應檢査儀器和覘牌氣泡的偏離情況,必要時應重新整平;

7)導線邊長應往返觀測。

c)三角形測量作業(yè)前,應在地面和地下分別設置傳遞點。地面?zhèn)鬟f點應設在地下空間地面出入口

附近,應有兩個以上的方向通視。地下傳遞點為地下控制測量的起算點。在同一豎井內,可懸

掛兩根鋼絲組成聯系三角形;當精度要求較高時,應懸掛三根鋼絲組成雙聯系三角形。聯系三

角形測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鋼絲直徑宜選用0.3mm,懸掛10kg重錘,重錘應浸沒在阻尼液中;

2)布置井上、井下聯系三角形時,豎井中懸掛鋼絲間的距離應盡可能長,并使聯系三角形宜

呈直伸三角形;

3)至少獨立進行兩次測量,當兩次測量方位角的互差不大于30"、任一方向的坐標差不大于

50mm時,取其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

4)聯系三角形邊長測量可采用全站儀或經檢定的鋼尺進行丈量,每次應獨立測量兩測回,每

測回四次讀數,測回內每次讀數較差應小于1mm。地上與地下丈量的鋼絲間距較差應小于

1mm。鋼尺丈量時應施加鋼尺檢定時的拉力,并應進行傾斜、溫度、尺長改正;

5)角度觀測應采用不低于2"級方向觀測精度的全站儀,觀測4測回。

d)投點定向測量可在已有施工豎井平臺或地面鉆孔上架設鉛垂儀向地下投點進行。投點定向測

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所用鉛垂儀的精度應不低于1/40000;

2)應至少向下投測兩個點,點間應相互通視,間距應不小于60m;

3)投點應獨立進行兩次作業(yè),取兩次投測點的中心點作為最終結果。每次鉛垂儀應嚴格置平、

對中,并在0°、120°和240°三個位置分別投測三點,取該三個點的幾何中心作為投測

中心。

e)采用陀螺經緯儀與鉛垂儀組合方式進行單點定向測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所用陀螺經緯儀標稱定向精度應不低于15"、鉛垂儀的精度應不低于1/40000;

2)地下定位點應采用鉛垂儀投測;

3)地下定向邊陀螺方位角應獨立進行三次測量,每次測三測回,測回間陀螺方位角互差應不

大于20",三次測量陀螺方位角平均值中誤差應不大于12"。

7.3.3高程聯系測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當可通過人行、車行出入口或斜井等通道傳遞高程時,宜采用水準測量或三角高程測量方法;

當需要通過豎井傳遞高程時,可采用懸掛鋼尺法。采用三角高程測量方法時,可與導線測量直

接傳遞作業(yè)同步進行。

b)采用水準或三角高程測量方法進行高程聯系測量時,應按地下高程控制測量的等級進行。

c)采用懸掛鋼尺法通過豎井傳遞高程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0

DB2301/T178—2024

1)地下傳遞點作為地下高程控制測量的起算點,應不少于2個;

2)鋼尺上應懸掛與該鋼尺檢定時相同質量的重錘;

3)地面和地下安置的兩臺水準儀應同時讀數;

4)應獨立觀測三測回,測回間應變動儀器高,各測回測得的地上、地下水準點間高差較差應

小于3mm,并取其中數作為高差值;

5)應對所測高差進行溫度、尺長改正;當井深超過50m時,還應進行鋼尺自重張力改正。

7.3.4通過聯系測量所建立的地下平面起算點相對地面控制點的點位誤差應小于10mm,地下高程起

算點相對地面控制點的高程誤差應小于5mm。

7.4地下控制測量

7.4.1地下控制測量包括地下導線測量和地下水準測量。

7.4.2地下導線起算點的平面精度應滿足布設圖根導線的要求,地下水準起算點的高程精度應滿足布

設圖根水準的要求。

7.4.3地下導線測量應符合本文件7.2.2的規(guī)定。

7.4.4地下水準測量應符合本文件7.2.3的規(guī)定。

8地下工程管線普查

8.1一般規(guī)定

地下工程管線普查內容應包括:地下工程管線探查、地下工程管線測量和地下工程管線管理信息與

技術信息等的屬性調查。

8.2地下工程管線探查

8.2.1地下工程管線探查內容與要求按DB2301/T108第6章的規(guī)定執(zhí)行。

8.2.2井的調查內容按DB2301/T108中6.2.7執(zhí)行,井室代碼為200、201、202的檢修井調查內容按

表6執(zhí)行。

表6井的調查內容

井井構構構

井脖井井井井井井

井室蓋室筑筑筑

井蓋形狀井蓋蓋蓋脖室室室實體描述

代碼材直物物物

直徑長寬深長寬深

質徑長寬高

200??—————?————帶立式雨篦的小井,其附屬物為雨篦井

與200類似,但雨篦為臥式雨篦,井和雨篦單

201??—————?————

獨定點,此井附屬物為沉沙井

有2個或2個以上入口的大熱力井室或其他類

202????—???————

似井室

注:?代表需要調查,—代表不需要調查

8.2.3對大埋深、環(huán)境背景電磁干擾嚴重的地下工程管線的竣工驗收,具備條件時宜使用管道軌跡測

量定位儀器(管線陀螺定位儀),提高探查精度。

8.3地下工程管線測量

11

DB2301/T178—2024

8.3.1地下工程管線測量包括管線點測量、管線兩側的帶狀地形測量。

8.3.2管線點測量內容應包括對管線點進行平面位置和高程測量,計算管線點的坐標和高程。

8.3.3管線點的平面位置測量應采用GNSSRTK測量法、導線連測法或極坐標法。采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