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第四章自然資源的經濟利用第一節(jié)自然資源的類型與特性1.根據(jù)特征分類4.1.1自然資源的類型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2.根據(jù)自然屬性分類依據(jù)自然屬性,自然資源可以分為陸地資源、海洋資源和太空(宇宙)資源陸地資源:包含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細分種類資源海洋資源:包括海洋生物、海水資源等細分種類資源表4-1自然資源的多層級綜合分類系統(tǒng)3.其他常見分類方法根據(jù)自然資源的社會經濟屬性,可劃分為公益性資源與經營性資源從產權歸屬方式的角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從所屬地球圈層的角度,可劃分為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氣候資源4.1.1自然資源的類型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自然性稀缺性整體性多樣性地域性社會性自然資源是天然存在、未經過人類加工制造的自然物,具有自然性特征;許多人工合成的物質可逐漸成為自然資源的替代品,但幾乎所有生產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源于自然資源或其衍生物,他們本質上仍然是自然資源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同時替代資源的品種是有限的,因此相對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限需求,自然資源是稀缺的各類自然資源均不是孤立存在,他們在時空上通常交互重疊、互相依存,共同構成完整的資源系統(tǒng),對任何一種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勢必會對其他資源產生影響一方面,自然資源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同時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可被開發(fā)利用的資源品種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任何一種自然資源都具有多種功能和用途,在不同領域、不同部門可發(fā)揮不同的作用自然資源具有特殊的地域分布規(guī)律,各地域自然資源的品種、數(shù)量及質量均存在明顯差異自然資源的地域性特征主要源于其形成條件的復雜性,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地質構造、地表形態(tài)及地殼運動等多重因素均會對自然資源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自然資源的重要社會屬性是具有可用性,即具有使用價值,這是區(qū)別于自然界中非資源成分的根本所在受社會經濟及技術發(fā)展水平的影響,人類認知并開發(fā)使用的自然資源種類、數(shù)量和質量是不相同的,可以說自然資源附加了人類勞動的印記,表現(xiàn)出社會性特征4.1.2自然資源的特性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第四章自然資源的經濟利用第二節(jié)自然資源價值自然資源價值構成的多樣性自然資源產品作為特殊的商品,除了具有經濟價值外,還具備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自然資源價值構成的相關性自然資源具備的經濟價值、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過度利用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可能會損害其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而自然資源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損失反過來又會影響其經濟價值自然資源價值的時間性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科學技術更迭使得自然資源的用途隨時間而變,這使得自然資源在滿足人類需求上的作用和貢獻也出現(xiàn)相應變化,進而影響了單位自然資源在特定時間的價值大小自然資源價值的地域性一方面,自然資源在地區(qū)分布上具有差異性;另一方面,相同的自然資源在不同區(qū)域具有不同的利用方式、生態(tài)和社會效應,因而其價值也不相同自然資源價值的社會公共性自然資源、尤其是具有生態(tài)功能的自然資源是全社會、全人類共有財富,因此個體對自然資源價值的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即其不僅涉及其他個體對資源價值的享用,也涉及未來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子孫后代的福祉4.2.1自然資源價值的特殊性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1.使用價值論自然資源具有使用價值是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之一,該理論本質上只承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認為勞動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根本源泉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他指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并認為資源是一種財富形式,財富有使用價值,因而資源也有使用價值。亞當·斯密繼承了配第的勞動價值理論,在區(qū)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概念的基礎上,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其也進一步區(qū)分了商品價值在資源公有且無資本積累情況下與資源私有且有資本積累情況下的決定要素,并認為前一種情形下商品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而后一種情形則由工資、利潤和地租決定(王軍,2009)。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地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抽象勞動是商品機制的唯一源泉和實體”,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其“所包含的‘形成機制實體’即勞動的量”,而“勞動本身的量是用勞動的持續(xù)時間來計算”的,同時衡量商品價值的勞動時間不是個別勞動,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提及自然資源價值時,馬克思闡述道:“如果它本身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那么它就不會把任何價值轉給產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作用價值,而不形成交換價值,一切未經人的協(xié)助就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脈中的鐵、原始森林的樹木等,都是這樣”。因此總結說來,在馬克思發(fā)展的勞動價值論中,商品價值等價于“抽象的人類勞動”,而不包含人類勞動、自然界賦予的天然產物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1(盛代林,2005)。4.2.2自然資源價值論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1盡管如此,馬克思并沒有否認不是勞動產品的東西不可以有價格,他認為價格“可以完全不是價值的表現(xiàn)”,即“一種東西盡管沒有價值,但能在形式中有一個價格,在這里價格的表現(xiàn)是虛幻的”。2.效用價值及邊際效用價值論效用價值論認為由于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自然物品,因而其有效用價值,且價值大小取決于各類自然資源帶給人們的效用在19世紀前,效用理論的相關觀點就已出現(xiàn)在經濟學文獻中。到了19世紀,效用價值論逐漸發(fā)展為邊際效用價值論,許多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對需求定理中邊際效用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闡述,其中安東尼·奧格斯丁·古諾(AntoineAugustinCournot)、馮·屠能(JohannHeinrichvonThunen)是邊際分析先驅者中有代表性和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蘭德雷斯和柯南德爾,2011)。邊際效用機制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于人對物品的估價,而人的欲望和估價會隨所擁有的物品數(shù)量的變化而變化,并在被滿足和不滿足的欲望之間的邊際上表現(xiàn)出來,邊際效用即是滿足人最后(也是最小欲望)的那一單位產品的效用。作為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尺度,邊際效用遵循兩大定律——邊際效用遞減及邊際效用均衡定律。前者是指人們對同一種物品的欲望強度隨著享用該物品數(shù)量的增長而降低;后者則表明由于許多物品的供給是有限的,人們通常會潛意識地將各種欲望的強度進行比較,進而將有限的產品進行分配,若要獲得最大的總效用,則須使各種欲望滿足的程度彼此相等。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樣性”可以滿足人類多方面的需求,使人類獲得心理和物質上的享受。根據(jù)效用價值理論,無論自然資源中是否凝結了人類勞動,其多樣性的用途就決定了它具有價值。進一步地,資源價值量的大小取決于資源效用量的大小,即資源邊際效用決定資源的價值或價格(汪應宏等,2005)。4.2.2自然資源價值論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3.均衡價值論均衡價值論(或稱供求價值論)是馬歇爾基于成本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發(fā)展而來的,該理論認為市場供給和需求同時決定了商品價格,而有價格的東西必定有價值;就自然資源來說,在市場化條件下,其價值就取決于資源品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如圖4-1所示,邊際效用決定自然資源的需求,生產成本決定自然資源的供給,需求曲線(D)向下傾斜,供給曲線(S)向上傾斜。其中,自然資源供給受資源價格、資源開采成本、開采技術、資源替代用途收益等因素影響。資源價格對資源供給量的影響體現(xiàn)于供給曲線,而其他因素對供給量的影響則可由供給曲線移動來反映。資源替代用途的收益增加、資源開采成本提高、資源開采企業(yè)減少,供給曲線左移(S′);反之,則右移(S″);此外,由于資源開采技術創(chuàng)新與推廣可能會促降開采成本,因此資源開采技術進步會使供給曲線右移。對于需求方而言,自然資源需求受資源價格、替代資源數(shù)量和價格、消費者收入、偏好、預期等諸多因素影響。在圖4-1中,資源價格對資源需求量的影響體現(xiàn)于需求曲線(D),其他因素對需求量的影響則可以需求曲線移動來反映。替代能源數(shù)量增加、替代能源價格降低、消費者收入減少、資源消費偏好減弱、預期價格下降,需求曲線左移(D′);反之,則右移(D″)。資源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就決定了自然資源的均衡價格(P)和數(shù)量(Q)。圖4-1自然資源供求變化對資源價格的影響4.2.2自然資源價值論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需要強調的是,自然資源供給與需求彈性(即(△Q/Q)/(△P/P))對資源價格的變化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資源供給彈性取決于企業(yè)在價格變化時調整產量的能力,可調整的幅度越大,供給彈性越大。而產量可調整的幅度受制于技術水平、資源儲量等條件。資源需求彈性由消費者在價格變化時需求量的可調整幅度決定,可調整幅度越大,需求彈性越大。需求可調整幅度又受到替代資源數(shù)量、資源屬性等因素影響。一般來說,如圖4-2所示,資源供給彈性小,資源價格主要取決于需求方;需求彈性小,資源價格則主要由供給決定(王軍,2009)。圖4-2資源供給和需求彈性對資源價格的影響4.2.2自然資源價值論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3.均衡價值論均衡價值論(或稱供求價值論)是馬歇爾基于成本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發(fā)展而來的,該理論認為市場供給和需求同時決定了商品價格,而有價格的東西必定有價值;就自然資源來說,在市場化條件下,其價值就取決于資源品的供給方和需求方4.稀缺價值論稀缺價值論認為稀缺性是形成市場的基本條件,只有稀缺的物品才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也才會在市場上形成價格(汪安佑等,2005)自然資源本身具有稀缺性特征,同時許多自然資源正伴隨著人類開采強度的增強而大幅減少,資源約束日趨緊張,由此決定了自然資源更具有稀缺價值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相同的資源在各地區(qū)或各時期的稀缺程度有所不同,這意味著相同資源的價值量是動態(tài)可變的,并與其稀缺性成正比4.2.2自然資源價值論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6.補償價值論補償價值就是資源恢復其原有狀態(tài)所需要的代價補償價值論認為若人類使用自然資源后,使其恢復原狀,那么自然資源就沒有損耗,資源的價值即可用補償、恢復的代價來衡量體現(xiàn)了資源恢復和更新的要求,僅適用于對可再生資源價值的探討(鄭永琴,2013)4.2.2自然資源價值論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5.地租理論地租理論認為,自然資源應收取地租,地租是自然資源的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獲得的收入,包括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絕對地租源于對自然資源所有權的壟斷級差地租是優(yōu)渥生產條件所帶來的超額利潤,在李嘉圖和馬克思看來,級差地租反映的就是土地所有權與資本積累的關系(孟捷和龔劍,2014),進一步分為兩類:級差地租Ⅰ是等量資本投在同量但不同等級土地上所產生的超額利潤,這一超額利潤根本上是由土地地理位置、自然肥力等自然因素帶來的級差地租Ⅱ則是在同一地塊上,連續(xù)追加投資而使勞動生產率發(fā)生改變,進而形成的超額利潤1.市場法市場法指以自然資源在交易和轉讓市場中所形成的價格來確定自然資源價格根據(jù)市場價格的確定方法,市場法分為市場比較法和市場價格長期趨勢法市場比較法:通過對比相同或相近情況下同類自然資源的價格來確定本地區(qū)的資源價格,適用于對同質資源的估價市場價格長期趨勢法:根據(jù)資源已有市場價格的變化及其趨勢,結合對資源供求關系的預測、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的計算,進而對某類資源的價格進行評估市場法的局限性:以現(xiàn)有市場價格來估計資源價格,在不正常的市場條件下,基于該方法的資源定價并不能較好反映資源價值(鄭永琴,2013)自然資源相關領域屬于典型的市場失靈領域,市場供求關系難以全面反映自然資源的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基于市場法進行資源估價可能會低估自然資源價值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2.收益法收益法是將自然資源收益視為一種再投資,以獲取利潤為目的,通過計算資源未來預期收益的現(xiàn)值來進行資源估價的方法;采用收益法進行自然資源估價的關鍵是確定資源收益有限期限情形若資源收益是有限期的,資源收益現(xiàn)值的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假設各期凈收益固定等于年金A,公式可轉化為: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無限收益情形若資源收益是無限期的,則只有在各期收益固定或有規(guī)律變化的條件下,才可對資源收益予以估算各期收益固定等于年金A,且當折現(xiàn)率大于0時,資源收益現(xiàn)值為:當折現(xiàn)率小于0,則有V=∞
T年及其以前各年純收益變化,T年以后每年純收益固定,且折現(xiàn)率大于0時,資源收益現(xiàn)值為:2.收益法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收益法的局限性:難以確定資源未來的凈收益及折現(xiàn)率,但兩者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資源估價的準確與否3.生產成本法生產成本法是通過分析自然資源價格構成因素及其表現(xiàn)形式推算求得自然資源的價格,適用于對資源產品的定價
根據(jù)計價方法,生產成本法可分為直接計價法和間接計價法直接計價法:資源產品成本由開發(fā)或生產具有相同能效資源的勞動、資本等要素成本構成間接計價法:資源產品成本可以通過資金與資源產品的替代關系估計得到,如農地價格取決于為獲取同樣數(shù)量農作物的使用價值,需要在其他農地上增加的投資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
4.重置成本法基于重置成本法,資源估價等于獲取與被估價資源相同或相似的全新資源所需要的全部費用(即重置成本),扣除折舊、貶值等因素后的差值重置成本法的基礎公式如下:
功能性貶值指由于技術進步造成的資源價值貶值,其中包括成本的相對增加和利潤的相對減少,公式表達為:
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4.重置成本法實體性貶值指資源使用或開采所造成的折舊,可以用觀察法(或稱為成色新舊率法和成新率法)和使用年限法來估算其中,n為資源成新率使用年限法的計算公式為:
經濟貶值指由于通貨膨脹、市場變化等引起的資源價值貶值,計算公式為:觀察法的計算公式為:
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基于重置成本法的資源估價不能反映資源的效用價格、需求價格該方法不能對不可恢復資源(如種群滅絕)進行估價資源的完全重置實際上是不可實現(xiàn)的,基于重置成本法對資源價格進行估測難免會存在偏差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5.影子價格法自然資源的影子價格是指其處于最佳分配狀態(tài)時,邊際產出的價值;影子價格能夠反映社會經濟處于某種最優(yōu)狀態(tài)時,社會勞動消耗、資源稀缺程度和對最終產品的需求情況以土地資源為例,影子價格包括兩個部分:土地的機會成本,即放棄利用土地的凈效益為擬投資項目占用土地而新增加的資源消耗,如拆遷費用、勞動力安置費用等若項目所占用的土地是荒廢而無用處的土地,在不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的條件下,其影子價格為零;若項目所占用的是農業(yè)用地,其影子價格應當以該土地放棄的凈收益來估算;若項目所占用的是城市用地,則應以項目以外的其他單位愿意支付的最高財務價格來估算該土地的影子價格當前,數(shù)學規(guī)劃方法是估測資源影子價格的主流方法影子價格法的局限性:影子價格體現(xiàn)的是一種靜態(tài)價格,不能反映出資源在不同時期動態(tài)配置時的最優(yōu)價格采用數(shù)學規(guī)劃方法來計算影子價格時,如何構造反映現(xiàn)實情況的線性規(guī)劃模型也是利用影子價格法準確估測資源價格所面臨的重要難點問題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6.凈價格法凈價格法又稱為剩余法、倒算法、殘余法(汪應宏等,2005),基于凈價格法,自然資源價格為自然資源產品市場價格與自然資源開發(fā)成本之差凈價格法的估價模型如下:
凈價格法的局限性:與市場法等估價方法類似,凈價格法也很難對自然資源價值的多樣性予以考慮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7.機會成本法機會成本指將稀缺資源用于特定用途而放棄的用于其他用途可能獲得的最佳收益;機會成本法即通過計算自然資源的邊際機會成本來進行自然資源估價,其理論基礎是邊際機會成本論自然資源的消耗包括三種邊際成本(MPC):邊際生產成本(MPC):為了獲得資源必須投入的直接費用(如勘探成本、管理成本、開采成本等)邊際使用者成本(MUC):以某種方式使用該資源所放棄的以其他方式利用該資源所帶來的凈效益邊際外部成本(MEC):資源開發(fā)利用過程中對外部環(huán)境造成的短期和長期損失
機會成本法的局限性:由于邊際成本、尤其是邊際使用者成本和邊際外部成本的估算較為困難,同時估算結果是否準確也有賴于估計方法的可靠性,因此機會成本法在現(xiàn)實操作中面臨較多困難4.2.3自然資源估價方法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第四章自然資源的經濟利用第三節(jié)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傳統(tǒng)的經濟理論認為,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尤其是豐富的能源和礦場資源是工業(yè)化起步的基礎和經濟增長的引擎;概括來說,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祝福效應集中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從農耕時代到工業(yè)時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一個對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過程;經濟對資源的需求不僅表現(xiàn)在對資源總量的需求上,也體現(xiàn)在對資源的質量和結構的需求上豐裕的自然資源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作為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和條件,豐富優(yōu)質的自然資源能夠更好地保障區(qū)域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的增長;同時,資源優(yōu)勢有助于形成經濟集聚,從而為區(qū)域經濟快速增長進一步增添動力資源紅利可以增強經濟增長活力豐裕的自然資源稟賦不僅可以通過提供原材料、能源等物質基礎直接拉動經濟增長,由自然資源帶來的儲蓄、稅收等資源紅利還可以通過資本投資方式間接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4.3.1資源祝福效應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Auty(1993)首次明確提出了“資源詛咒”的概念,即豐裕的自然資源對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并非充分的有利條件,反而是一種限制資源豐裕度和資源依賴度概念的清楚區(qū)分極大增強了資源詛咒命題的現(xiàn)實適用性,為資源詛咒和資源祝福共同存在的客觀事實提供了可行的解釋框架,資源詛咒命題的內涵得到重塑自然資源豐裕度: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各類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或者說可用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自然資源數(shù)量自然資源依賴度:指一國或地區(qū)經濟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主要體現(xiàn)在資源型產業(yè)對區(qū)域經濟的產業(yè)結構、就業(yè)結構、技術進步水平、發(fā)展速度和方向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和影響程度上,即資源型產業(yè)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所具有的地位高低和作用大?。˙runnschweiler和Bulte,2008;邵帥和楊莉莉,2010)目前被大量證實的觀點是:自然資源是“?!边€是“禍”取決于經濟體對資源型產業(yè)的依賴程度,而不是豐裕的自然資源本身(Ng,2005;Ding和Field,2005;?erny和Filer,2007;Brunnschweiler和Bulte,2008;邵帥等,2013;楊莉莉等,2014),一個經濟體一旦對資源型產業(yè)產生了依賴,就容易導致對經濟發(fā)展其他因素產生擠出效應,進而阻礙經濟增長4.3.2資源詛咒效應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就自然資源詛咒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而言,自然資源主要通過如下四種途徑制約區(qū)域經濟增長:價格波動效應資源產品的價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從而導致對資源產品高度依賴的資源型宏觀經濟隨之大幅波動,進而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荷蘭病”效應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資源型產業(yè)突然繁榮后,通過要素、產品和貨幣市場等一系列反應而導致制造業(yè)衰退或“去工業(yè)化”的現(xiàn)象擠出效應資源開發(fā)活動會通過擠出經濟增長的促進因素而制約經濟增長,主要體現(xiàn)在制約儲蓄投資、人力資本積累、技術創(chuàng)新及私營經濟發(fā)展四個方面制度弱化效應資源開發(fā)活動容易引發(fā)尋租和腐敗行為而影響經濟和政治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從而產生效率低下的制度環(huán)境而導致經濟績效欠佳4.3.2資源詛咒效應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有條件資源詛咒假說認為,資源詛咒效應具有條件存在性,對資源型產業(yè)的過度依賴或者具有某些特征的經濟體更易于步入自然資源的詛咒“陷阱”資源型產業(yè)對經濟發(fā)展所表現(xiàn)出的紅利效應、吸納效應與擠出效應的綜合作用效果決定了資源產業(yè)依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向:當紅利效應占優(yōu)勢,資源產業(yè)依賴會呈現(xiàn)出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一面,從而表現(xiàn)出資源祝福效應當吸納效應與擠出效應占優(yōu)時,資源產業(yè)依賴對經濟發(fā)展的不利影響則會處于上風,從而阻礙經濟增長,顯現(xiàn)出資源詛咒效應(邵帥等,2013)圖4-5有條件資源詛咒效應的形成機制有條件資源詛咒論還探討了引發(fā)有條件詛咒效應的其他經濟因素:制度環(huán)境、腐敗和人力資本因素、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社會資源和技術創(chuàng)新、勞動力素質、…4.3.3有條件資源詛咒效應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第四章自然資源的經濟利用第四節(jié)資源型經濟的轉型發(fā)展資源型經濟是以資源型產業(yè)為主導的經濟體系;資源型經濟突出表現(xiàn)是其產業(yè)體系、貿易體系、財政體系、投資體系、城市發(fā)展都有濃重的資源導向色彩,即資源優(yōu)勢決定了資源型經濟的循環(huán)體系(張復明,2011)資源型經濟具有依附性和邊緣化特點依附性指區(qū)域經濟活動過多地依賴于資源稟賦優(yōu)勢和資源開發(fā)活動邊緣性指區(qū)域產業(yè)發(fā)展過分拘泥于垂直分工體系,呈現(xiàn)出邊緣化發(fā)展趨勢資源型經濟轉型發(fā)展面臨著如下三大難點:觀念思維束縛:如何打破傳統(tǒng)觀念思維約束,進而設法為經濟發(fā)展開辟新空間發(fā)展要素短缺:如何彌補資源型地區(qū)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要素的短缺,進而形成經濟增長的不竭內生動力分工體系約束:如何在區(qū)域層面協(xié)調專業(yè)化分工任務,引導產業(yè)鏈高端環(huán)節(jié)進入資源型地區(qū)4.4.1資源型經濟轉型發(fā)展的難點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1.產業(yè)序動升級模式充分利用豐裕資源稟賦的乘數(shù)效應,鼓勵創(chuàng)新活動,完善基礎設施,加速生產要素的高端化和多元化,進而推動產業(yè)結構升級,即技術創(chuàng)新、后發(fā)優(yōu)勢和市場機會應替代資源優(yōu)勢成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牽引力2.競爭優(yōu)勢生成模式“優(yōu)勢生成”機制主要包括優(yōu)勢延續(xù)、優(yōu)勢組合、優(yōu)勢升級、優(yōu)勢替代、優(yōu)勢遞進等機制優(yōu)勢延續(xù)指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創(chuàng)新,改進資源開發(fā)方式,推進資源綜合開發(fā),延長資源企業(yè)服務年限,增進資源開發(fā)效率,確保資源優(yōu)勢的可持續(xù)延續(xù),為接續(xù)產業(yè)培育提供強有力支撐;優(yōu)勢組合指對區(qū)內和鄰近地區(qū)多種優(yōu)勢資源進行綜合配套開發(fā),發(fā)揮資源組合的綜合效益,由單純的資源開發(fā)到多元化產業(yè)發(fā)展,形成區(qū)域經濟的綜合優(yōu)勢;優(yōu)勢升級指依托自然資源優(yōu)勢,向縱橫兩個方向擴展和延伸產業(yè)鏈,從而形成新的產業(yè)優(yōu)勢和區(qū)域經濟綜合優(yōu)勢;優(yōu)勢替代指立足于資源狀況、區(qū)域條件、技術基礎等因素,通過資源配置和資產存量優(yōu)化,使資產增量轉移到效益更優(yōu)的產業(yè)和部門,形成新的替代產業(yè);優(yōu)勢遞進指要通過自然資源優(yōu)勢的規(guī)模化集約開發(fā),通過資本優(yōu)勢及時進行優(yōu)勢經濟要素的積累,加快形成人力資本、技術、管理和信息優(yōu)勢,促進經濟要素的高質量發(fā)展。4.4.2資源型經濟轉型發(fā)展的基本模式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3.企業(yè)轉型嬗變模式大型資源型企業(yè)可以通過多元化經營、推進產業(yè)轉移、組建戰(zhàn)略聯(lián)盟、推行上下游一體化策略等手段,大跨度地實施企業(yè)的轉型發(fā)展中小型資源型企業(yè)則可以選擇專精尖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策略在增量管理上,資源型地區(qū)需要重新設定資源型產業(yè)的進入門檻,防止資源開發(fā)項目盲目上馬,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低層次過度競爭,同時還要以準入門檻為依據(jù),建立資源型企業(yè)的退出和淘汰機制特別保護和支持非資源型企業(yè)的成長,通過政策性扶持,為非資源型企業(yè)的發(fā)展營造寬松適宜的區(qū)域發(fā)展環(huán)境,發(fā)揮非資源型企業(yè)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發(fā)展中的關鍵性作用(張復明,2011)4.4.2資源型經濟轉型發(fā)展的基本模式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優(yōu)化產業(yè)發(fā)展布局強化技術創(chuàng)新驅動引育高質量生產要素完善財稅調節(jié)機制構建生態(tài)補償機制4.4.3資源型經濟轉型發(fā)展的主要政策思路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參考文獻Aldave,I.,García-Pe?alosa,C.Education,CorruptionandtheNaturalResourceCurse[R].BancoCentraldeReservadelPerú,WorkingPapers,2009,(005).Alexander,L.SubnationalResourceCurse:DoEconomicorPoliticalInstitutionsMatter?[R].FrankfurtSchoolofFinance&ManagementWorkingPaper,2010,(154).Ansari,D.,ResourceCursecontagionintheCaseofYemen[J].ResourcePolicy,2016,49:444-454.AutyR.SustainingDevelopmentinMineralEconomies[M].1993.Behzadan,Nazanin,Chisik,etal.DoesinequalitydrivetheDutchdisease?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7.Boschini,A.,Pettersson,J.,Jesper,R..ResourceCurseorNot:TheQuestionofAppropriability[J].ScandinavianJournalofEconomics,2007,109(3):593-617.Brunnschweiler,C.N.,Bulte,E.H.TheResourceCurseRevisitedandRevised:ATaleofParadoxesandRedHerring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8,55(3):248-264.?erny,A.,Filer,R.K.NaturalResources:AreTheyReallyaCurse?[R].CERGE-EIWorkingPaper,2007,No.1211-3298,TheCenterforEconomicResearchandGraduateEducation,CharlesUniversity,andtheEconomicsInstituteoftheASCR,Prague.Colognia,A.,Manera,M.ExogenousOilShocks,FiscalPoliciesandSectorReallocationsinOilProducingCountries[J].EnergyEconomics,2013,35(1):42-57.Corden,W.M.,Neary,J.P.BoomingSectorandDe-IndustrializationinaSmallOpenEconomy[J].EconomicJournal,1982,92:825-848.David,P.A.,Wright,G.IncreasingReturnsandtheGenesisofAmericanResourceAbundance[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1997,6(2):203-245.Ding,N.,Field,B.C.NaturalResourceAbundanceandEconomicGrowth[J].LandEconomics,2005,81(4):496-502.Gylfason,T.NaturalResources,Educ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1,45:847-859.Gylfason,T.NaturalResourcesandEconomicGrowth:WhatistheConnection?[J].FosteringSustainaleGrowthinUkraine,2002,vonCramon-Taubadel,St.Akimova,I.(Eds),Springer,Berlin/Heidelberg.參考文獻Gylfason,T.,Zoega,G.NaturalResourcesandEconomicGrowth[J].WorldEconomy,2006,29(8):1091-1115.Hattendorff,C.NaturalResources,DemandforExternalFinanceandFinancialDevelopment[R].EconomicsDiscussionPaperNo.2014/33,SchoolofBusiness&Economics,FreieUniversit?tBerlin,2014.Hodler,R.TheCurseofNaturalResourcesinFractionalizedCountries[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6,50(6):1367-1386.Isham,J.,Woolcock,M.,Pritchett,L,Busby,G.TheVarietiesofResourceExperience:NaturalResourceExportStructuresandthePoliticalEconomyofEconomicGrowth[J].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05,19:141-174.James,A.,Aadland,D.TheCurseofNaturalResource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U.S.Counties[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11,33(2):440-453.Mehlum,H.,Moene,K.,Torvik,R.InstitutionsandtheResourceCurse.EconomicJournal,2006,116:1-20.Ng,E.IsNaturalResourceAbundanceaCurseoraBlessing?[R].PaperreportedintheCEA40thAnnualMeeting,2005.Papyrakis,E.,Gerlagh,R.ResourceAbundanceandEconomicGrowthintheUnitedStates[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7,51(4):1011-1039.Papyrakis,E.,Gerlagh,R.TheResourceCurseHypothesisandItsTransmissionChannels[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004,32(1):181-193.Perkins,D.H.,Radelet,S.,Lindauer,D.L.EconomicsofDevelopment(SixthEdition)[M].Norton&CompanyPress,2006.Sachs,J.D.,Warner,A.M.NaturalResourceAbundanceandEconomicGrowth[R].NBERWorkingPaper,1995,No.5398,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Sachs,J.D.,Warner,A.M.NaturalResourcesandEconomicDevelopment:TheCurseofNaturalResources[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1,45(6):827-838.Sachs,J.D.,Warner,A.M.TheBigPush,NaturalResourceBoomsand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9,59:43-76.Sobel,R.S.TestingBaumol:InstitutionalQualityandtheProductivityofEntrepreneurship[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8,23(6):641-655.Takatsuka,H.Zeng,D.,Zhao,L.Resource-BasedCitiesandtheDutchDisease[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15,40:57-84.參考文獻Tamat,S.,Law,S.H.,Yaghoob,J.ResourceCurse:NewEvidenceontheRoleofInstitutions[J].InternationalEconomicJournal,2014,28:191-206.vanderPloeg,F.,Poelhekke,S.VolatilityandtheNaturalResourceCurse[J].OxfordEconomicPapers,2009,61(4):727-760.W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網絡檢測設備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招聘1人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奪冠系列)
- 2025江西財經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行政管理人員招聘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典優(yōu))
- 2025江蘇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招聘專職輔導員4人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參考
- 關于安全生產的心得
- 2025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第十三屆貴州人才博覽會引才21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附答案詳解(模擬題)
- 2025廣東深圳大學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高建平特聘教授博士后招聘1人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歷年真題)
- 2025年安徽某電力央企招聘模擬試卷及完整答案詳解一套
- 2025貴州金沙醬酒酒業(yè)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經理層高級管理人員(財務總監(jiān))1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典優(yōu))
- 2025年玉米酒精糟回收蛋白飼料成套設備(DDGS)項目發(fā)展計劃
- GB/T 17643-2025土工合成材料聚乙烯土工膜
- 藝術漆涂料施工合同協(xié)議
- 陳皮種植轉讓合同協(xié)議
- 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全冊教案(共28課)2021年
- 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主題班會課件
- 跟著人民幣旅游
- 臨床教學醫(yī)院的教學質量標準與規(guī)范
- 世界語與英語的詞匯對比分析論文
- 四巧板100例圖形詳解
- 2025年度建筑公司分公司市場拓展合作合同
- 外國稅制 課件 第四章 外國資本利得課稅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