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學習設計】4.3.3土壤與植物的生長(3) 同步練習(學生版)_第1頁
【任務學習設計】4.3.3土壤與植物的生長(3) 同步練習(學生版)_第2頁
【任務學習設計】4.3.3土壤與植物的生長(3) 同步練習(學生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節(jié)土壤與植物的生長(第3課時)同步訓練(學生版)——植物的莖1.下列植物有攀援莖的是()A.牽?;˙.草莓 C.松樹D.葡萄2.竹子、黃瓜、西瓜它們的莖分別是()A.纏繞莖、直立莖、攀援莖 B.直立莖、攀援莖、匍匐莖 C.攀援莖、匍匐莖、纏繞莖 D.直立莖、匍匐莖、攀援莖3.草莓是營養(yǎng)豐富的植物,奉化尚田鎮(zhèn)是寧波市草莓的一個主要種植地區(qū),草莓的莖很柔軟,屬于()A.直立莖 B.匍匐莖 C.攀援莖 D.纏繞莖4.莖的木質部的組成是()A.篩管和韌皮纖維B.篩管和木纖維C.導管和木纖維 D.導管和韌皮纖維5.如圖是植物莖的橫切面結構示意圖,輸導水和無機鹽的部位位于()A.①髓 B.②木質部 C.③韌皮部 D.④樹皮6.如圖為臺州臨海長城上一棵隋代古樟樹,雖然古樟遭雷劈樹身只剩一小半,它卻奮力生長,如今枝繁葉茂,被譽為“樹中之冠、古城一寶”。據此推斷,這棵樹的半片樹身()A.全部是木質部 B.全部是韌皮部 C.只剩下中間髓和木質部 D.有部分木質部和韌皮部7.“筍有多大,竹有多粗”,竹筍初鉆出土面就有了與長成后同樣的粗細。這由于竹莖的結構中沒有()A.韌皮部 B.形成層 C.木質部 D.髓8.泰順廊橋邊有棵千年的烏柏樹,如圖所示。泰順政府為了保護這棵千年古樹,做了很多措施。“千年樹,千年輪?!惫艠淝o中的形成層具有較強的分生能力,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向里形成木質部,向外形成韌皮部。下列圖中能正確表示木質部和韌皮部形成年份關系的是()A.B.C.D.9.在杭州市余杭區(qū)仁和街道新橋村有一棵千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它的“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墒?,這棵古樹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保護下還是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A.全部韌皮部B.全部木質部C.全部樹皮D.部分木質部10.教學樓前的爬山虎,莖長而不能直立,依附于墻壁向上生長。它屬于()A.喬木 B.灌木 C.藤本植物 D.草本植物11.鐵樺樹木材像鐵一樣堅硬,可以用于制造機械的齒輪。鐵樺樹木材的堅硬部位的所屬結構及意義分別是()A.韌皮部,有很強的支持作用B.木質部,有很強的支持作用C.韌皮部,具有儲藏營養(yǎng)的作用D.木質部,具有保護作用12.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從內到外的順序依次是()A.木質部→形成層→髓→韌皮部→樹皮B.髓→形成層→木質部→韌皮部→樹皮C.髓→韌皮部→木質部→形成層→樹皮D.髓→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樹皮13.菟絲子是典型的寄生植物,遇到適宜的寄主就纏繞在上面,在接觸處形成吸根伸入寄主,與寄主的導管和篩管相連,吸收寄主的養(yǎng)分和水分。(1)菟絲子為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有花無葉,果實球形,屬于(填“被子植物”或“裸子植物”)。(2)菟絲子寄生于導管位于木質部,木質部位于圖中的。14.小明發(fā)現校園里新移栽的楓樹上會掛上如圖甲所示的藍色袋子即大樹吊袋液。吊袋液的主要成分:水、維生素C、氮、磷、鉀、鈣、硼、鐵等。該吊袋液將水分和無機鹽通過軟管輸送給新移栽的樹,就不需通過根系大量吸收,可暫時保證營養(yǎng)供應。(1)吊袋液成分中氮、磷、鉀指的是。(選填“原子”或“分子”或“元素”)(2)為了讓水分和無機鹽輸送到樹木全身,要將其注射到圖乙所示。(填字母)(3)小明又看見松樹上插著一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