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法史電子教案_第1頁
漢語語法史電子教案_第2頁
漢語語法史電子教案_第3頁
漢語語法史電子教案_第4頁
漢語語法史電子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語語法史電子教案陳仕益緒論一、研究漢語語法史的意義。漢語語法史是研究漢語語法演進發(fā)展的歷史及其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對于漢語語法,我們應該全面深入地認識了解它。不僅要懂得它的今天,還要懂得它的昨天和前天,從而預見它的明天和后天。研究漢語語法史,就是要弄懂漢語語法不同時期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漢語語法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變化,探索這些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和原因,揭示其發(fā)展變化的內部規(guī)律。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研究我國的悠久歷史,發(fā)掘并整理我國的古代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得到繼承并發(fā)揚光大。而實現這一切目的的前提之一是要能夠順利地閱讀三千多年來積存的文化典籍和地下出土語料?!肮糯鷿h語”課中語法基礎知識的學習,為我們從語法角度理解這些歷史、哲學、文化、文學等語料提供了方便,但僅有“古代漢語”課中的語法基礎知識的水平又是不夠的。它只能滿足我們閱讀上古語料和模仿上古語料的語體風格寫成的作品,即嚴格意義上的文言文。具有這樣的語法水平,面對體現了中古、近古各個時期語法演變發(fā)展特點的語料,我們必然有不同程度的困惑,甚至會對內容產生誤解。現實需要我們在自己頭腦中勾畫出一個漢語語法發(fā)展史的輪廓。研究漢語語法史,對于深入了解和正確運用現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F代漢語語法是古代漢語語法發(fā)展的結果,它的規(guī)范必須建立在漢語語法發(fā)展的基礎之上。學習現代漢語語法有助于研究漢語語法發(fā)展的歷史,研究漢語語法發(fā)展的歷史又反過來有助于現代漢語語法的學習。研究漢語語法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現代漢語方言語法。方言語法,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漢語語法史上的某些風貌,這些風貌往往就是異地人理解的難點所在。而有了相當多的漢語語法史知識,就更容易解析這些方言語法中的難點,順利地理解方言表達的實際內容。研究漢語語法史,有助于從事中學古文教學。在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上古課文共45篇首,僅占中學古文總篇數213篇的21%;中、近古時代的選文卻有168篇首,占總數的79%。后者多數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非上古的語法印記。二、漢語語法史的基本特點。漢語語法既是穩(wěn)定的,又是發(fā)展的。1、漢語語法的穩(wěn)定性。(1)、語序的固定是漢語語法穩(wěn)定性最突出的表現。主語在謂語之前,修飾語在中心語之前,動詞在賓語之前,從甲骨文到現代漢語,基本如此?!柏懀航袂锖滩诲艽笏俊保ā都坠俏暮霞?3351片)“□申卜,殻貞:今者王從望乘伐下危?”(《甲骨文合集》6494片)這些卜辭辭條產生于三千年前,可謂古老,但從語法上講,它們與現代漢語沒有什么不同,現代還是使用著相同的語序、相同的結構方式。(2)漢語虛詞也有相當大的穩(wěn)定性。“之、于、與、以、而、則、雖、如、若”等虛詞,今天還活躍在書面語中;有些虛詞在口語中還沒有替身,如“三分之一”的“之”、“為四化建設而努力”的“而”,這些都是現代漢語口語和書面語一致的虛詞,而它們都是幾千年前流傳下來的。(3)、各地方言語法基本一致。漢語方言經過幾千年的分化,語音、詞匯差別相當大,但語法差別不僅少見,而且這種少見的差別也很細微。如北京話和廣州話少見的一些句法差異中,“貓比狗小”(北京話)—“貓細過狗”(廣州話)、“我給他十塊錢”(北京話)—“我俾十個銀錢佢”(廣州話),主謂賓的語序是相同的,僅雙賓語的內部語序有異。各地方言語法的高度一致性,證明了民族共同語的存在,也證明了漢語語法的極大穩(wěn)固性。2、漢語語法的發(fā)展。(1)、漢語雙音詞的發(fā)展,是漢語語法發(fā)展的一大特點。漢語雙音詞歷代都有增長,“五四”運動以后增長速度加快。雙音詞的發(fā)展是語音簡單化的一種平衡手段。由于漢語語音系統(tǒng)逐漸簡單化,同音詞逐漸增加,造成了信息傳遞的障礙。雙音詞增加了,同音詞就減少了,語音系統(tǒng)簡單化造成的損失,在詞匯發(fā)展中得到了補償。雙音詞的發(fā)展,是構詞法的問題。因此可以說,語音系統(tǒng)簡單化造成的損失在語法發(fā)展中得到了補償。(2)、漢語動態(tài)助詞“了、著、過”的產生和定型化,使?jié)h語動詞的語法特點更加鮮明。(3)、漢語處置式的產生,使賓語得以用介詞提到動語之前,突出了處置對象,有利于思想的表達。(4)、使成式的產生,使前此用兩句話才能表達清楚的內容,現在一句話就可以表達出來了。不但節(jié)省了時間,而且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例如:“唬得一身冷汗”(《宣和遺事》亨集)“怎么他說了,你就依得比圣旨還快些”(《紅樓夢》第八回)之類的句型,比起它們的前身更生動、更形象、更容易傳遞情感。(5)、句子結構的嚴密化。這主要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一是單句結構力求完整。上古漢語常常省略成分,尤其是省略主語?,F代漢語(以書面語為代表)則省略現象大大減少。尤其是政治論文和科技論文,句子大都主謂分明,結構完整。二是復句逐漸由意合走向形合。上古漢語復句意合法占較大比例,現代則形合已占絕對優(yōu)勢。意合的復句里,分句關系缺乏一定的語法標志。僅憑意義理解,很容易產生歧解。而形合法復句的分句間由于有不同的連詞連接,歧解就不容易產生了。(6)、句子容量不斷擴大。它的一種表現是句子成分復雜化。隨著漢語的發(fā)展,一個句子可以出現多個主、謂、定、狀語,而這些主、謂、定、狀語又可以是多種相當復雜的詞組或句子形式。它的另一種表現是多重復句日益豐富。隨著漢語的發(fā)展,一個復句可以由幾個分句組成,而這些分句本身又可以是復句形式。這樣,一個復句可以出現三、五層,甚至更多的層次,使整個句子十分復雜。從上古經中古到近代,句子結構復雜化的趨向日益顯著。到了現代,這類句子普遍發(fā)展到了最高的限度。第二章名詞概述名詞是表示事物(含時間、處所)的詞。甲骨卜辭里名詞是最發(fā)達的一個詞類,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占整個詞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周秦時代,名詞仍然是最發(fā)達的一個詞類。類別甲骨文以來的名詞類別一直沒有多大的增減,都可分為普通名詞、抽象名詞、專有名詞、時地名詞四類。一、普通名詞。它們表示具體事物的名稱,如“天、土、山、水、木、禾、人、牛、眾、師、男、女”等。二、抽象名詞。它們表示抽象的概念。這類詞在甲骨文中絕少,西周以后開始萌生,春秋戰(zhàn)國時代大量產生,如“仁、義、道、德、禮、信、氣”等。它們的產生和發(fā)展,反映了人類認識的深化。三、專有名詞。人名、地名、族名、國名、書名、篇名等都是專有名詞。殷商時代的專有名詞如“王亥、婦好、羌、大邑商”,西周以后的如“周文王、左傳、秦、漢、匈奴”等,它們都是某一事物獨有的名稱。四、時地名詞。時間名詞如“今、昔、時、旦、暮、夜、年、月、日”等,方位名詞如“東、南、西、北、上、中、下、內、外、前、后、左、右”等。詞頭詞尾一、詞頭。在漢語發(fā)展歷史上先后產生的名詞詞頭有“有、句、於、阿、老”等。1、有。(1)、出現在上古典籍中的名詞詞頭“有”,經常加在專有名詞之前。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保ā渡袝摹罚坝幸笫芴烀?惟有歷年?!保ā渡袝ふ僬a》)“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保ā渡袝ぞ龏]》)“何憂驩兜,何遷乎有苗?”(《尚書·皋陶謨》)“有扈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保ā渡袝じ适摹罚?)、它也能放在普通名詞之前。如:“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保ā渡袝けP庚》)“有眾率怠弗協(xié)?!保ā渡袝摹罚皳坑忻?,其實七兮?!保ā对姼琛ふ倌稀坑忻贰罚安蚧⒉皇常额斜?;有北不受,投畀有昊?!保ā对姟ば⊙拧は锊罚坝延谛值?,施于有政。”(《論語·為政》)“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左傳·昭廿九》)這種用法應該起自文字產生之前,至少在夏代就有了,但奇怪的是甲金等文字資料中并無此用法。在典籍中,也只是《尚書》中出現較多,晚周作品中已經少見,秦漢以后,除了朝代名稱以外,就完全不用了。也有人說,這并非詞頭,而是類似詞頭的語氣詞,理由是:(1)它在先秦就不適用于一切名詞。(2)秦漢以后口語中已經沒有這種用法。(3)它還同時用于形容詞之前:“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保ā对姟ぶ苣稀ぬ邑病罚八哪涤序?,朱憤鑣鑣?!保ā对姟ばl(wèi)風·碩人》)“魯道有蕩,齊子豈弟?!保ā对姟R風·載驅》)(見潘允中《漢語語法史概要》P30-31)王力先生也說它是類似詞頭的前附成分。(見王力《漢語語法史》P4)2、於、句。在上古行用的名詞詞頭“於”、“句”,只用在專有名詞之前。如“於越入吳?!保ā洞呵锝洝ざㄎ濉罚疤记G蠻,自號句吳。”(《史記·吳太伯世家》)古人以為這是外族語言里專有的“發(fā)聲”,有一定根據。3、阿。漢代產生了名詞詞頭“阿”?!鞍ⅰ钡谋疽鉃榇笸辽?,(《詩·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保?)、在漢代典籍中“阿”已作為:A、親屬名詞詞頭?!肮时睗醢⒛福ㄈ槟福?,自言足熱而懣。”(《史記·扁鵲列傳》)B、人的小名詞頭。漢武帝陳皇后小字阿嬌,曹操小名阿瞞,劉禪小名阿斗。C、人的正名詞頭。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說:“《隸釋》漢《殽阬碑》陰云:‘其間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劉興阿興、潘京阿京之類,…咸陽《靈臺碑》陰有主吏仲東阿東?!盌、在疑問代詞之前作詞頭。如:“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記》)(2)、從魏至唐,詞頭“阿”的應用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A、在人的名、字或小名、小字中取一字,冠以“阿”字。如:“【魯】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阿連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兒遇之。”(《宋書·謝靈運傳》)“桓公語嘉賓:阿源有德有言……”(《世說新語·賞譽》)“有時或排摸高禿,以如意注林公曰:‘阿柱,汝憶搖櫓時不?’阿柱乃林公小名?!保ā侗碧脮n》135引《語林》)“卿語阿黑,何敢不遜?”(《世說新語·豪爽》)“阿連”即謝靈運之弟謝惠連,“阿源”為殷浩字,“阿黑”為王敦小字。B、詞頭“阿”置于單音節(jié)親屬名詞前,構成雙音詞。如:“【謝晦女】被發(fā)徒跣與晦決曰:‘阿父,大丈夫當橫尸戰(zhàn)場,奈何狼藉都市?’(《南史·謝晦傳》)“曄妻先下,撫其子,回罵曄曰:‘君不為百歲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殺子孫!’”(《宋書·范曄傳》)“周初有童謠曰:‘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保ā端鍟の逍兄尽罚芭e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古傳為焦仲卿妻作》)“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同前)“乃哭曰:‘無處問耗,不知阿母與阿嫂至,乃自天降也。’”(牛僧孺《玄怪錄》卷一)“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誰是汝叔?敢喚我作叔?’”(《北史·河間王孝琬傳》)“阿翁(即祖父或公公)詎宜以子戲父!”(《世說新語·排調》)“阿兄形似道,而神鋒太儁?!保ā妒勒f新語·賞譽》)“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保ā赌咎m詩》)“仍聞蠻嫗哭聲,但呼‘阿子’(兒子),自遠而來,徑至血處?!保ㄗ鏇_之《述異記》)在一些情況下,“阿”也置于雙音親屬詞前,如“阿父子”、“阿姑婆”、“阿孩兒”、“阿耶孃”等。C、“阿”置于姓前,限于婦女。如“陳郡表真在豫州送妓女阿薛、阿郭、阿馬三人與桓宣武?!保▌⒘x慶《幽明錄》)D、“阿”置于一般名詞前表稱呼。如?!袄鎴@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白居易《長恨歌》)“帝呼寶慶及法正為阿丈。”(《南史·茹法珍傳》)“阿監(jiān)”即宮中女官,“阿丈”是對長輩男子的尊稱。E、“阿”置于代詞之前。如:“先祖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吳人之鬼,住居健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稱阿儂,語則阿傍?!保ā堵尻栙に{記》卷二)“阿你酒能昏亂,吃了多饒啾唧?!保ā抖鼗妥兾募げ杈普摗罚巴跻母ρ派行h,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世說新語·規(guī)箴》)“主于是擲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世說新語·賢媛》劉孝標注引《妒記》)“阿堵”,指示代詞,這、這個?!鞍⒆印?,第二人稱愛稱。F、“阿”置于數詞前,表排行。如:“蘭陵公主字阿五,高祖第五女也?!保ā端宄ぬm陵公主傳》)(3)、宋元以后,“阿”作為詞頭在北方話中逐漸不用了?,F在的北京話中,只有“阿姨”、“阿婆”等少數帶“阿”的名詞。但它在吳、粵等南方方言中一直保持著,如魯迅小說中的“藍皮阿五”、“紅眼睛阿義”等,并且粵方言中的“阿”加在姓氏之前,不限稱女性。4、六朝時產生了名詞詞頭“老”?!袄稀北緛硎切稳菰~:“【齊桓公】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谷?’”(《說苑·政理》)但六朝以后,“老”已虛化為詞頭。(1)、置于動物名之前的“老”。如:“汝南有妖,常作太守服?!百M長房知是魅,乃呵之,即解衣冠叩頭,乞自改為老鱉,大如車輪?!保ㄎ簳x人作《列異傳》)“君不見,昔人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保ǘ鸥Α抖霹N行》)“大蟲老鼠,俱為十二屬?!保ㄌ苿⒓{言《諧噱錄》)(2)、置于一般事物名前的“老”。如:“【石】勒與酣謔,引【李】陽臂笑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晉書·石勒載紀下》)“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3)、置于親屬稱謂前的“老”。如:“敬軒懼禍及,以告高祖。高祖笑曰:‘但今老兄平安,必無過慮?!保ā端螘⒕窜巶鳌罚皶r來運轉,買莊田,取老婆?!保ㄋ螀亲阅痢秹袅轰洝罚凹抑杏绣X財,有糧食,有田土,有金銀,有寶鈔,則少一個標標致致的老婆?!保ㄔs劇《秋胡戲妻》)(4)、置于特征形容詞前以稱呼人物的“老”。如:“孝武狎侮群臣,隨其狀貌,各有比類……劉秀之儉吝,呼為老慳?!保ā端螘ね跣儌鳌罚捌涮炫妹摰郊?,被兩個阿姊皆罵老吝?!保ㄆ埖琅d《搜神記》卷一)(5)、置于姓或名前的“老”。如:“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保ā侗饼R書·儒林傳·石曜》)“快讀老坡秋望賦?!保ǚ洞蟪稍姡?)、置于排行之前的“老”。如:“趙氏有個兄弟趙老二在米店里做生意?!保ā度辶滞馐贰返?回)此類“老”起源最遲。二、詞尾。在漢語發(fā)展史上先后產生的名詞詞尾,有“子”、“兒”、“頭”等。1、子。詞尾“子”大約產生于春秋時代,最先用于人和小而圓的東西。如:‘芄蘭之支,童子佩觽。’(《詩經·魏風·芄蘭》)“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但不限于小稱。(1)、用于稱人名詞后。如:“一妻耳順,尚稱娘子。”(《北齊書·祖珽傳》)“此郎子有好相表,大必為良將,貴極人臣?!保ā侗饼R書·暴顯傳》)“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保ā妒勒f新語·容止》)(2)、用于各種器物名稱之后。如:“甲嚙下乙鼻……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上嚙之。’”(魏邯鄲淳《笑林》)“見一人擔擔,上有小籠子。”(晉荀氏《荀氏靈鬼志》)“家貧無好衣,造得一襖子?!保ㄍ蹊笾尽都邑殶o好衣》)(3)、用于動物名稱后。如:“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左傳·宣四》)“雙雙新燕子,依舊已銜泥。”(杜甫《春日梓州登樓》)(4)、用于植物名稱之后。如:“烏頭、天雄、附子一物,春秋冬夏各異也?!保◤埲A《博物志·藥物》)“凡五谷種子,浥郁則不生。”(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三月開花,白色,花落結實,狀如桃子而形偏,故謂之偏桃?!保ǘ纬墒健队详栯s俎·木篇》)(5)、用于其他名稱之后。如“谷上有石子,紫色?!保〞x葛洪《神仙傳·介象》)“文柏榻子,俱寫豹頭?!保◤堹|《游仙窟》)“半夜子,摩耶夫人誕太子?!保ā抖鼗投蕃崱ぬ邮r》)2、兒。“兒”在六朝時成為名詞詞尾。“兒”本義是小兒。如:“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保ā独献印返?7章)“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yī)?!保ā妒酚洝け怡o列傳》)但到了六朝已用為詞尾:“偷兒在此?!保ā妒勒f新語·假譎》)“快馬常苦瘦,剿兒??嘭??!保犯队闹蓠R客吟》)“縈絲飛鳳子,結縷坐花兒?!保ㄉ蚣s《詠領邊繡》)唐以后的詞尾“兒”出現得更多,主要表:(1)、器物。如“枕前淚與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保ā侗眽衄嵮浴ば煸骂愒姟罚皩懳淖?,畫紙兒;提茶瓶,花架兒;賣字本,笛譜兒;小螃蟹,蝌蚪兒?!保ā段骱先朔眲黉洝罚耙娔蔷频昵皰熘粋€酒望兒?!保ā段宕菲皆挕ち菏贰罚?)、動物。如:“七寶珠絡鼓,教郎拍復拍。黃牛細犢兒,楊柳映松柏?!保ā稑犯娂钆褍骸罚凹氂牯~兒出,微風燕子斜。”(杜甫《水檻遣興》之一)“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保ń鸩w《金縷曲》)3、頭。“頭”在六朝發(fā)展成為名詞詞尾,主要有兩種用法。(1)、放在方位名詞之后。如:“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保ā赌吧仙!罚瓣憴C兄弟住參佐廨中,士龍住東頭,士衡住西頭?!保ā妒勒f新語·賞譽》)“前行看后行,齊著鐵裲襠;前頭看后頭,齊著鐵兜鉾。”(六朝梁《企喻歌》)(2)、放在普通名詞之后。如:“沔水有物如三四歲小兒,…常沒水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保ā端涀ⅰ罚靶試牢丛?時人言彥德眉頭未申?!保ā赌鲜贰ね跣儌鳌罚爸V曰:‘鋤頭三寸澤’,此謂也?!保ā洱R民要術·雜說》)第四節(jié)功能名詞的語法功能,這里是從名詞充當句子成分的功能說的。就甲文說,名詞充當句子成分的情況如下:1、名詞可作主語。如:“貞:父乙弗害王?”(《合集》10601)2、名詞可作賓語。如:“貞:唯王往伐邛方?”(《合集》614)“已卯卜,殻貞:禦婦好于父乙,血羊有豕,冊十宰?”(《合集》271正)名詞既能作主語和賓語,就能作兼語:“庚子卜:令吳省廩?”(《合集》33237)3、名詞可作定語。如:“癸酉卜,殻貞:婦井不其受黍年?”(《合集》9976正)4、時地名詞可作狀語。如:“王不今日出?”(《合集》4321)“其西逐,禽?”(《合集》28791)在現存的周秦及其以后典籍中,名詞除繼續(xù)保有上述四種句法功能外,還能作謂語:“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保ā蛾套哟呵铩绕s下》)和作補語:“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保ā对姟の猴L·伐檀》)至此,名詞的語法功能已經齊備,并延續(xù)到現在。第三章動詞第一節(jié)義類動詞是表示人的動作行為、心理活動、發(fā)展變化等的詞。動詞可分以下五個義類。一、是或多或少地帶些動作性或表有形活動的動詞。它們又可分為兩個小類:1、是“坐、起、生、死、去、行、亡”等,它們一般不帶賓語,但也有帶賓語的。2、是“攻、擊、殺、伐、視、見、知、聞”等,它們一般能帶賓語,但也有不帶賓語的。二、是表示意念的動詞。它們大多表示心理活動,如“愛、惡、畏、懼、思、念、嫉、恨”等。它們有時帶賓語,有時不帶賓語。三、是表存在與否的動詞。這類動詞有“有、無”等,它們一般帶賓語。四、是判斷動詞“是”。它并無動作意味,只在主表之間起聯(lián)系判斷作用;因此,它也叫聯(lián)系動詞、系動詞、系詞、同動詞、判斷詞等。從語法功能上說,它也和多數動詞一樣,能夠帶賓語,所以我們將它歸入動詞。五、是助動詞。它們專門修飾動詞,是介于副詞和動詞之間、而更接近動詞的一類詞,一般人將其歸入動詞。第二節(jié)形態(tài)一、構形形態(tài)。(一)、重疊。古漢語的動詞多能重疊,從而起補湊音節(jié)的作用或產生附加的新義。1、補湊音節(jié)。如《詩·周頌·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弊∫灰菇兴?,住兩夜叫信。又如《詩·大雅·公劉》:“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薄皬]、旅”都是寄居,不說“廬廬”,是為了葉上下句的音。2、產生附加義。如:(1)、“明君治國而晦晦(時而沉默),而行行(時而有所作為),而止止(時而有所禁止)。三寸之機運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藝文類聚》十九引申子)這里的重疊具有申足語義的修辭作用。(2)、“行行道轉遠,去去情彌遲。”(謝惠連詩)“高臺半行云,望望高不極。”(梁簡文帝詩)“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保ā豆旁姙榻怪偾淦拮鳌罚┻@些重疊以動作連續(xù)的方式加強語氣。(3)、“在肉團上有一位無位真人,常從你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保ā杜R濟慧照禪師語錄》)這種重疊增加了嘗試意味,應是現代漢語動詞為表達嘗試意味而進行AA式重疊的遠源。元明以后,此式繼續(xù)出現。如:“眾猴駭然,叫道:‘大王,還拿出來耍耍!’”(《西游記》第三回)這時出現的雙音重疊有二式,其ABAB式表時間短暫:“我好意與你掐算掐算,講這等胡話?!保o名氏《桃花女》第一折)其AABB式表動作的繼續(xù):“她那里哭哭啼啼,我這里切切悲悲?!保ㄊ龑殹肚锖鷳蚱蕖返诙郏ǘ?、形尾。中古以后,漢語動詞形尾開始產生。陸續(xù)產生的有“了、已、卻、訖、著、地、過”等。1、了?!傲恕庇伞敖K了”義的動詞虛化而來。如:“儀常規(guī)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保ā度龂尽な裰尽顑x傳》)(1)、到南北朝以后,當“了”用在動詞或賓語之后作補語時,動詞義便開始虛化:“凡秋收了,先耕蕎麥地?!保ㄙZ思勰《齊民要術·雜說》)“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保ǘ鸥Α断幢R》)“飽吃飯了,便坐禪觀行?!保ā杜R濟慧照禪師語錄》)至唐代,“了”的虛化過程尚未完成。如上所示,動詞之后的“了”還多少有些補足性意義,一部分“了”還放在賓語之后,并非動詞形尾。(2)、從中唐八世紀開始,一部分“了”以從賓語之后移到述語之后表示動作的完成;到宋,這種用例日益增多。(3)、到元代,“了”只緊跟動詞,標志著已完全虛化為動詞形尾。如:“但看木傀儡,弄了一身困?!保ㄌ坪健对娙偃住分似撸傲只ㄖx了春紅,太匆匆。”(李煜《烏夜啼》)“等閑妨了繡功夫。”(歐陽修《訴衷情》)“武侯使計捉了呂楷、杜旗,奪了云門關,上關賞了軍,安撫了百姓?!保ā度龂酒皆挕肪硐拢┰趧釉~形尾“了”形成的過程中,它與表全句語氣的句尾語氣詞“了”有了分工。早在宋代就有了一句二“了”的例子,賓前是動詞行尾,表動作的完成情貌;賓后是句尾語氣詞,表肯定的無疑的語氣。如:“某之說卻高了,移了這位置了。”(《朱子語類》卷十六)“欲變齊,則須先整理了已壞的了?!保ㄍ暇砣┰凇傲恕碧摶倪^程中,它的實詞用法也還一直存在:“官事未易了也。”(《晉書·傅咸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保ǘ鸥Α锻馈罚叭魺o知足心,貪求何日了!”(白居易詩)2、已。本義為停止,可以作謂語:“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保ā对娊洝ぁ罚┲泄乓院?,“已”放在動詞之后表動作的完成。如:“其獸將死,自至人所。既自死已,乃噉其肉?!保铣愓嬷B譯《立世阿昆曇論》)“悉供養(yǎng)三日,三日過已,乃令子求所安常?!保ā斗@傳·烏萇國》)“虛達聞已,身毛皆豎。”(《敦煌變文集·祗園因由記》)3、卻。本是可作謂語的動詞,表“退卻”和“推辭”之義。如:“王者不卻眾庶?!保ɡ钏埂吨G逐客疏》)六朝時開始虛化,用在其他動詞之后作補語,但仍含“去”或“掉”等實義。如:“【王】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世說新語·規(guī)箴》)“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保ǘ鸥Α兑话傥迦諏υ隆罚┰谔拼?,“卻”進一步虛化為動態(tài)助詞(形尾)表動作的完成:“籬邊者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征杯。”(杜甫《秋晝》)“如似種子甲申,種卻一石收五”(《敦煌變文集·佛阿陀經講經文》)4、訖?!坝櫋北颈硗V梗骸拔阌喝?,毋訖糴。”(《谷·僖九》)后作補語,意義開始虛化:“刈訖則速耕?!保ā洱R民要術·大豆》)近代虛化為動態(tài)助詞:“鄭大于鄭縣令面上達訖了拳?!保ㄔど蛑倬暋缎探y(tǒng)疏賦》)5、著。“著”本是動詞,表附著之義,作謂語:“而懷陽之比大諸侯,僅如黑子之著面”(《漢書·賈誼傳》)漢代之后開始虛化,附于動詞之后做補語:“凡可憎惡者,如濺墨漆,附著人身?!保ā墩撧俊に闹M》)“答策者皆可會著一處。”(晉葛洪《抱樸子·審舉》)南北朝時“著”已進一步虛化為形尾:“切(近來)見世人耕了,仰著土塊?!保ā洱R民要術·雜記》)“看【地】干濕,隨時盡磨著?!保ㄍ埃岸T比丘尼不奉佛教…貪著五欲,為聲香味之所惑亂?!保ā栋儆鹘洝飞希┬稳菰~后的“著”標志形容詞動詞化,更是“著”已成為動詞形尾的明證:“好韻宮商申雅調,高著聲音唱將來。”(《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如擔百十斤擔相似,須硬著筋骨擔?!保ā吨熳诱Z類》上卷十二)從宋到清中葉《紅樓夢》產生以前,“了”和“著”長期分工不明。表動作的完成或用“著”:“獨有御使中丞豐稷,同著殿中侍御史陳師錫共寫著表文一道,奏蔡京奸惡。”(《宣和遺事》元集)“若不直說,便殺著你!”(《三國志平話》卷中)“明日寫著榜子,做著一首詩,去見那朱五經?!保ā段宕菲皆挕ち菏贰罚┓粗?表行為的持續(xù)或用“了”:“太后指了天曰:‘你從吾兒求做天子,何得說謊?’”(比較:“又指著心曰”,《五代史平話·晉史》)甚至“著”、“了”并用:“那單可及素號驍勇,心理欺負著李思安兵少,卻被李思安將兵馬藏伏在四處了,寫著了書,來單可及軍前索戰(zhàn)。”(《五代史平話·梁史》)但《紅樓夢》以后“著”和“了”便有了明確的分工,只表持續(xù)態(tài),這是漢語語法的一大進步。6、地。“地”始見于唐代,放在動詞后表持續(xù)。它一般只用在“立”、“坐”、“臥”、“住”等不及物動詞后,自然不能帶賓語。如:“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元稹《李娃行》)“后妻向床上臥地不起。(《敦煌變文集·舜子變》)“小窗坐地,側聽檐聲?!保ㄐ翖壖病缎邢阕印罚耙膊恢屑?,只見他在那里住地,依舊掛招牌做生活?!保ā毒┍就ㄋ仔≌f·碾玉觀音》)因“地”只用在不帶賓語的句子里,故動詞之后一旦有了賓語,動詞形尾就只能用“著”。7、過。“過”本是行為動詞,常作補語,且能帶賓語:“乘白馬而過關?!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南北朝時期虛化為趨向動詞作補語:“【卒】自送【庾冰】過浙江,寄山陰魏家,得免?!保ā妒勒f新語·任誕》)“有縣農行過舍邊,仰視,見龍牽羊?!保ā端焉裼洝肪砣┨茣r又進一步虛化為動態(tài)助詞,如“潘郎妄語多,夜夜來過?!保ā抖鼗颓釉~·喜秋天》)“今人將孔孟之言都只憑草率看過了?!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九)“過”重在表經歷,不管是否完成,因此“過”的后面還可加“了”:“看過了后,無時無候,又把起來思量一遍?!保ā吨熳诱Z類》卷五)“跡是舊跡,前人所做過了底樣子。”(《朱子語類》卷卅九)二、構詞形態(tài)。漢語構詞法的發(fā)展是沿著單音詞到雙音詞的道路前進的。漢語雙音詞歷代都有增加,鴉片戰(zhàn)爭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后,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前代。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語音的簡化。上古語音系統(tǒng)很復雜,聲韻母都比現在豐富得多;中古語音簡化了一些;到了近古,例如《中原音韻》時代,語音又比中古簡化了一半。隨著語音的簡化,同音詞必然增加,這又會影響交際。因此,漢語詞的逐步復音化,就成為語音逐步簡化的平衡。二是外語的吸收。歷代都有外來語詞匯進入漢語,它們一般都是復音詞,或一般都譯為復音詞,這也為漢語新詞的形式提供了一個模式。上述漢語構詞規(guī)律以動詞為例。(一)、先秦的雙音動詞。1、雙音連綿詞。如:(1)、仳離、逍遙、綢繆、婆娑、棲遲、掘閱、優(yōu)游、經營(以上疊韻),(2)、戲謔、邂逅、顛倒、趨蹌、逸豫似續(xù)(以上雙聲),(3)、翱翔(以上非雙聲疊韻連綿詞)。2、雙音合成詞。如:恐懼、綏靖、殄滅、離散、擾亂、顛覆、征伐、聚斂、附益、哀矜、交易、疾病、扶持、憂患、死亡、放縱、怵惕、惻隱、戕賊、系累、流行、雕琢、嘗試、齋戒、沐浴、憔悴、瞑眩、稼穡、樹藝、興起、選擇、遺佚、濡滯、謳歌、歡樂等。(二)、秦以后的雙音動詞。1、雙音連綿詞。如:(1)、殷勤、卓犖、茗艼(以上疊韻),(2)、咨嗟、瀟灑、分付(以上雙聲),(3)、處分、了當、準備、應副、應付等。2、雙音合成詞。如:(1)、變更、燔灼、變化、終死、增加、命令、遭遇、扣擊、生存、死亡、恐駭、感動、變動、隱匿、動作、覆蓋、饜飽、鑄鑠、怳惑、觀覽、曉解、覺悟(以上漢代),(2)、醫(yī)療、供養(yǎng)、尋求(以上兩晉),(3)、話言、研究、游歷、指揮、錯綜、忽略、推卻、營救、推重(以上南北朝),(4)、介意、問候、贊成(以上唐代)(5)、闕乏、攻打、舞蹈、追趕、處置、驚動、學習、差遣、看見、調戲、沖突、缺欠(以上元明清)。第三節(jié)功能一、在甲骨文中,動詞主要作謂語。如:“王勿漁,其狩?”(《佚存》656)“今夕其雨?之夕允雨?!保ā独m(xù)》4·9·1)“貞:我不其受年?”(《粹》868)二、到周秦時代,動詞又增加了作狀、定語的功能。如:“【葉公】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保ā蹲蟆ぐ罚懊裼叙嚿坝叙I殍。”(《孟子·滕文公下》)并且,也能作主、補語。如:“交臨國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下》)“誅賞明,則國不貧?!保ā俄n非子·難三》)“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論語·子張》)“叔孫將沐,聞君至,喜,捉發(fā)走出?!保ā蹲蟆べ邑グ恕罚┻€能作句子的賓語:“三軍之士如挾纊?!保ā蹲蟆ば罚熬懹凶锒獬加谒?,君之惠也?!保ā蹲蟆こ墒摺罚┚C上可知,漢語動詞從先秦起就能充當各種句子成分,并且這些功能一直保持到了現在。系動詞系詞是在句子的主表之間起聯(lián)系作用,表示前后二者之間的判斷關系的動詞。在上古漢語中,動詞“是”已經產生,并有少量用例。助動詞助動詞是置于謂語動詞之前修飾動詞,表示可能、應當、意愿、遑遐、被動等意義,充當狀語的一類動詞。一、表可能的助動詞。1、克?!翱恕痹诒硎究赡艿闹鷦釉~中出現得最早。如:“王降征令于大保,大??司?,亡譴?!保ā洞蟊s罚澳鹿且圆豢顺阎居谖?。”(《左·成十三》)2、能?!澳堋焙茉缇捅挥米髦鷦釉~了。如:“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尚書·秦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力。”(《論語·學而》)3、可。據王力先生說,在上古時代,“可”后面的動詞一般都有被動意義。如:“恐沉于眾,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尚書·盤庚上》)“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保ā墩撜Z·公治長》)到后來,它與“能”、“可以”(助動詞“可”+介詞“以”,后面的動詞是主動意義的,且經常帶賓語)用法無區(qū)別。4、堪。表示動作行為客觀上可能達到的程度。如:“惟爾多方罔堪顧之?!保ā渡袝ざ喾健罚懊汐I子曰:‘鄭其有災乎!師競已甚。周猶不堪競,況鄭乎?”(《左·襄十》)5、足。助動詞“足”能表示“能夠”、“值得”等義。如:“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以獻其功。”(《左·僖三十》)“惟受罪浮于桀,剝喪文良,賊虐諫輔,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保ā渡袝ぬ┦摹罚?、得。作為助動詞的“得”,表示客觀條件的可能。如:“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保ā墩撜Z·八佾》)“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保ā墩撜Z·先進》)7、會。到唐宋以后,才產生了助動詞“會”,意義同“能”。如:“黃巢因下第了,點檢行囊,沒十日都使盡,又不會作甚經紀?!保ā段宕菲皆挕ち菏贰罚霸踔烊c劉文政卻去學習賭博,無所不為;又會將身跳上高墻行,屋上瓦皆不響;又會拳手相打,使槍使棒,不學而能?!保ā段宕菲皆挕ち菏贰罚┮陨现鷦釉~還可連用,如“可堪、克能、可能”等。此外,一些表可能的助動詞同時又能作謂語:“‘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保ā墩撜Z·先進》)“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保ā妒酚洝だ钏沽袀鳌罚┒⒈響數闹鷦釉~。1、宜。作為助動詞的“宜”表示應該作某事。如:“黽勉同心,不宜有怒?!保ā对姟ぺL·谷風》)“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保ā蹲蟆でf十一》)2、應。助動詞“應”大約出現在東漢,表示按情理應該如何。如:“今殿前之氣應為虹霓,皆妖氣所生,不正之象?!保ā逗鬂h書·楊賜傳》)“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保ā妒勒f新語·德行》)3、當。助動詞“當”表示應該。如:“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保ā渡袝ぞ普a》)“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然】則可矣。”(《論語·子張》)4、合。“合”從西漢一直用到近代,表動作行為理應如此或勢必如此。如:“然則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保ā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稱后。”(《后漢書·獻帝紀》)“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保ò拙右住杜c元九書》)5、須。助動詞“須”表動作行為的必要或必然,可理解為“應該”、“要”。如:“奉世上言,愿得其眾,不須復煩大將?!保ā稘h書·馮奉世傳》)“適有事務,須自經營?!保☉场杜c滿公琰傳》)“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保ǘ鸥Α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罚?、會。表應當。如:“人生在世,會當有業(yè)?!保ā额伿霞矣枴っ銓W》)“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保ɡ畎住缎新冯y》)7、任。表“應當、能夠”等義,常與“不”連用,如:“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保ā蹲蟆こ扇罚笆菚r,武安君病,不任行。”(《史記·白起傳》)8、職。表“應當”,如:“無已大康,職思其憂?!保ā对姟ぬ骑L·蟋蟀》)“【范宣子數戎子駒支曰:】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保ā蹲蟆は迨摹罚┮陨现鷦釉~亦有連用者,如“當應”、“要當”、“應須”、“會當”、“會須”等。三、表意愿的助動詞。這些助動詞意義不盡相同,但都表心理狀態(tài),故歸為一類。它們后接賓語時自然是動詞,但從它們中的一些詞后來又引申表時間、后接動詞這一點看,處理為助動詞更恰當一些。1、肯。此字從《詩》、《書》時代一直用到今天,且基本意義不變。如:“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尚書·大誥》)“終風且霾,惠然肯來?!保ā对娊洝ふ倌稀そK風》)2、忍。助動詞“忍”表動作行為是施動者所能忍受的或所愿意作的。常與“不”連用,表示不能忍受或不愿意。如:“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保ā蹲蟆こ墒摺罚熬又谇莴F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運廚也”(《孟子·梁惠王上》)3、欲。表其動作行為是主觀上的打算或希望。如:“吾欲觀古人之象?!保ā渡袝ひ骛ⅰ罚坝麍笾拢惶熵铇O?!保ā对姟ば⊙拧まぽ罚坝又?其無辭焉!”(《左·僖十》)到中古時代,它作為助動詞又表將來時:“江風蕭蕭云拂地,山木慘慘天欲雨?!保ǘ鸥Α栋l(fā)閬中》)4、敢。助動詞“敢”表敢于做某事:“非我小國敢弋殷命?!保ā渡袝ざ嗍俊罚懊苋瞬还?,敢距大邦?!保ā对姟ご笱拧せ室印罚┓旁趧釉~之前而意義虛靈的“敢”則是謙敬副詞:“鄭穆公再拜稽首,曰:‘敢問神名。’”(《墨子·明鬼》)5、愿。表動作行為是一種主觀愿望,如:“子路曰:‘愿聞夫子之志?!保ā墩撜Z·公冶長》)“北方有辱臣,愿藉子殺之?!保ā赌印す敗罚┻@個“愿”一直用到現在,現代口語中則變成了“情愿”或“愿意”。6、屑。常于“不”構成“不屑”,表對動作的不重視和輕蔑的態(tài)度。如:“宴爾新婚,不我屑以?!保ā对姟ぺL·谷風》)“鬒發(fā)如云,不屑髢也?!保ā对姟む{風·君子偕老》)7、憖。表示主觀愿意做某事,后世少用。如:“祁盈之臣曰:‘均將皆死,憖使吾君聞勝與臧之死也以為快?!保ā蹲蟆ふ沿グ恕罚安还入m不能用,吾憖置之于耳。”(《國語·楚語上》)8、要。唐以后,新出現的助動詞“要”與早出的“欲”功能相當,既可表意愿又可表將來:“此時一行出人意,賭取聲名不要錢。”(劉禹錫《觀棋歌》)“要語連夜語,須眠終日眠?!保ò拙右住冻瘹w書寄元八》)“人要死了,你們還盡管議論人?!保ā都t樓夢》114回)“一經了火,是要炸的?!保ā都t樓夢》42回)此外,“要當”、“要須”也是“想要”的意思。四、表遑暇的助動詞。此類助動詞有“遑”、“暇”,它們常與“不”、“未”組成“不遑”、“不暇”等結構表示無空從事某項活動,也有不與“不”等組成一體而單獨放在動詞前表反問的。1、暇?!爸芪耐踔劣谌詹幌臼??!保ā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皹窔q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孟子·梁惠王上》)“當須了租賦,豈暇恤襦絝?”(《宋詩選·文同:織婦怨》)“當此之時,簪墜不掇,冠掛不顧,而暇耕乎?”(《鹽鐵論·相刺》)2、遑?!百硪拐餍?不遑啟處,猶懼不及?!保ā秶Z·晉語四》)“或往或來,未遑寧處?!保ò拙右住恫萏糜洝罚拔夜婚?,遑恤我后?”(《詩·邶風·谷風》)也偶有“遑暇”“暇遑”連用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保ā渡袝o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保ā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罚┪?、表被動的助動詞。這類有“為、見、被”三個。先秦的用例如:“韓厥獻丑父,郤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將為戮乎?’”(左·成二年)“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保ā墩撜Z·陽貨》)“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保ā稇?zhàn)國策·齊策一》)關于表被動的助動詞的流變,詳見句法發(fā)展史的相關部分。漢語史教案第九章第二節(jié)遞系式的產生及其發(fā)展一、上古時代的遞系式遞系式又叫兼語式。兩個名稱著眼于不同角度,各自都很準確,但作為短語類型之一,“遞系式”的名稱似乎更恰當一些。所謂遞系式,是一個述賓短語和一個主謂短語部分疊接、遞相聯(lián)系的語言單位,其中前一個動詞的賓語兼作后一個動詞的主語。(一)、上古漢語遞系式中V1的語義類別。一般分為四類。第一類為使令類。如:“王命虢公伐曲沃。”(《左·隱五》)“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左·莊廿七》)“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保ā稇?zhàn)國策·趙策》)“【公】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左·隱元》)“姚治之容、鄭衛(wèi)之音,使人之心淫?!保ā盾髯印氛摗罚捌渚邮怪灰?。”(《孟子·盡心》)“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保ā肚f子·天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