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的世界.》教學教案(滬科版)_第1頁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的世界.》教學教案(滬科版)_第2頁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的世界.》教學教案(滬科版)_第3頁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的世界.》教學教案(滬科版)_第4頁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的世界.》教學教案(滬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的世界.》教學教案第二章運動的世界第一節(jié)動與靜教學目標1.知道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運動的世界,能舉例說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與運動的關系。2.了解人們以多種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能說出一些常用的描述運動的詞語和詩句。3.知道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靜止;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教學重、難點1.重點(1)機械運動的概念。(2)參照物及物體相對運動,相對靜止的判斷。2.難點(1)參照物的概念。(2)物體相對運動、相對靜止的判斷。(3)根據(jù)教材內容收集資料制作課件。教具準備錄音機、磁帶、課件、繪畫。教學過程一、運動的世界用多媒體動畫向學生多角度展示運動的世界,并配有音樂和朗誦,(日出日落、月盈月虧、星移斗轉,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冬去春來、風起云涌、潮漲潮落,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帶來了滿天星斗。我們就生活在這滿天星斗中一顆稱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萬個星系,科學家通過觀測發(fā)現(xiàn),許多星系正遠離我們而去。地殼運動產(chǎn)生了高山與峽谷;江河流動形成了溝壑與平原。大陸板塊的運動與擠壓,產(chǎn)生了雄偉壯麗的喜馬拉雅山脈。人的生命在于運動,看:清晨晨練的人們,運動場上矯健的身影……)二、運動的描述在物理學家把運動歸納成定律之前,人們就開始用文字、詩歌、音樂、繪畫等描述運動。1.詞匯與運動。問題:我們詞匯中有大量關于運動的詞,對于不同類型的運動有不同的詞表示。請你說出與上升運動、下降運動、快速運動、緩慢運動、回轉運動、振動等與運動有關的詞匯,并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請大家舉手搶答。答案:升起、下落、環(huán)行、搖動(合理即可)按小組發(fā)言進行統(tǒng)計,當場評出第一輪搶答獲勝小組。2.音樂與運動。展示:用錄音機播放《高山流水》(教材P14圖2-4),請同學們聆聽。4.繪畫與運動。展示: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梵高畫的《星夜》(教材P14圖2-5),你感覺梵高是用什么表現(xiàn)運動的(或如何表現(xiàn)運動的)?請大家搶答。按小組發(fā)言統(tǒng)計,評出搶答獲勝小組。5.科學家描述的運動??茖W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數(shù)學工具及實驗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1)機械運動。在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2)參照物。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是相對于另一個選作標準的物體而言的,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舉例說明:①乘電梯上升的乘客,選擇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選擇電梯廂為參照物,乘客又是靜止的;(教材P15圖2-6)②同步地球衛(wèi)星,以太陽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運動的,以地球為參照物,衛(wèi)星又是靜止的。(教材P15圖2-7)你還知道哪些事例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請大家分組討論、交流。生甲:空中的運輸機與加油機。生乙:傳送帶上的貨物。生丙:一起放學并排行走的兩位同學。生丁:坐在行駛汽車里的乘客。課堂歸納小結師:本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生:討論、交流得出:1.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2.人們用不同的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贊美運動,畫家用形態(tài)和色彩描繪運動,音樂家用旋律和節(jié)奏表現(xiàn)運動,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shù)學工具及實驗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3.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4.事先選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5.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師:請每位同學對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板書設計第二章運動的世界第一節(jié)動與靜(一)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二)參照物:事先被選作標準的物體稱為參照物。(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教學反思教師首先引領學生探討“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什么而言的?”“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學生通過自主看書在頭腦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讓學生小組進行學習、交流。全班通過匯報、總結,教師作簡單概述,并糾正交流中出現(xiàn)的片面認識。如:“汽車在公路上行駛就說它在運動”這種說法的不完整性,鼓勵小組內爭論“怎樣描述這話才具有準確性”。學生從實例中得出答案。學生掌握了重點問題后,教師繼續(xù)拓展、延伸。第二節(jié)長度與時間的測量教學目標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與時間的基本單位;會進行常用長度、時間單位的換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周期現(xiàn)象估測時間。2.會正確使用手表或停表測量時間。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長度的物品進行長度的估測。4.會正確使用帶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測量長度。5.會正確記錄測量所得的數(shù)據(jù),知道測量存在誤差。教學重、難點1.重點(1)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單位間的換算。(2)會正確使用帶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測量長度。(3)會正確使用手表或停表測量時間。(4)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2.難點(1)正確讀取和記錄測量結果。(2)長度和時間的估測和間接測量。教具準備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帶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課本、投影儀。教學過程一、測量單位在生活、生產(chǎn)和科研中,經(jīng)常要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探究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也需要進行長度與時間的測量。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度與時間的測量。講解:要進行測量,就要有一個人們公認的測量標準——測量單位。在古代,人們就學會了利用身邊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規(guī)律的變化作為測量的單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長等作為長度單位、利用晝夜的交替、季節(jié)的變化等作為時間的單位。1960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tǒng)一的測量標準,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時間的基本單位是(s)。問題:你知道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搶答。答案: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長度單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還有“微米”(m)、“納米”(nm)。問題:這些長度單位與基本單位“米”的換算關系如何?請大家搶答。答案: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練習:(投影在屏幕上,請大家搶答)1m=mm18km=m130nm=m10dm=mm2102cm=m78mm=m問題:你知道我國以前使用的還有哪些長度單位?與米的換算關系如何?請搶答。答案:尺、寸1尺0.33米1寸0.033問題:你知道英、美等國使用的長度單位還有哪些?與米的換算關系如可?請搶答。答案::英里、英寸、英尺、碼1英里=1609米1英尺=0.305米1英寸=0.0254米1碼=0.91米問題:你知道航海、天文學家中使用的長度單位還有哪些?與米的換算關系如何?請搶答。答案:海里、光年1海里=1852米1光年=9.460531015米問題:你知道比“秒”大的時間單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時間單位有哪些?請搶答。答案::比“秒”大的時間單位有“分鐘”(min)、“小時”(h),比“秒”小的時間單位有“毫秒”(ms)、“微妙”(s)問題:這些時間單位與基本單位“秒”的換算關系是什么?請搶答。答案::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s練習(投影在屏幕上,請大家搶答):60min=s2h=s100s=sm1h=s15min=h108s=s評出搶答獲勝小組,全班同學以掌聲鼓勵。二、測量活動講解:人們對測量結果精確度的要求,有時很高,有時不那么高。當精度不高時,可借助自然現(xiàn)象或身邊的的物品進行估測;當精確度要求較高時,則應選擇適宜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問題:通常我們測物體的長度用什么工具?你知道還有什么測量工具?介紹教材P19圖2—15中的測量工具實驗探究(一)刻度尺測量長度下面以前后兩桌四個人為一小組,用刻度尺測書本的長度和寬度,要求每位同學都要動手,并在小組內交流測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讀數(shù))測量結果。學生分小組探究活動1:用刻度尺測課本的長度和寬度,教師巡回檢查,當給予指導、督促、解決問題。師:下面請相鄰的兩個小組互相交流測量方法。并請一個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生甲:上臺演示,說明用刻度尺測課本長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師:請每個小組報出測量結果?!瓗煟簽槭裁疵總€小組的測量結果不同?請一個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讀數(shù)。生甲: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到最小刻度值,還要進行估讀。師:請一個同學歸納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生:1.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2.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3.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shù),并記下單位4.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師:下面請各小組按正確方法測量課本長和寬,并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P20表格中,算出平均值。生:分小組活動。(二)用表測量時間師:通常測時間用什么工具?生:鐘表、停表。師:你知道時鐘的演變過程嗎?請大家看課本P18圖2—13,你知道沙漏、水鐘是如何測時間嗎?生甲:沙漏是由于砂子漏完需一定的時間,時間與砂子漏多少成正比,以此來測量時間。生乙:水鐘道理同上。(三)長度的估測和時間的估測1.長度的估測師: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需要估測長度。估測長度的方法很多,可以目測,還可以用身體的某部分或身邊的某物品去測量。師:怎樣使估測更準確,更接近物體的真實長度呢?你首先應該知道自己身體某長度或身邊的某物品的長度,還要經(jīng)常想一想,畫一畫,比一比,測一測lmm、lcm、ldm、lm等有多長?以提高估潞的準確牲,下面請大家測一測拇指指甲寬度、中指的長度,一作的長度、手臂的長度,畫一畫lcm、ldm,lm的長度。學生探究活動2:估測教室內黑板的長度和寬度是多少?并說出你估測方法并上臺演示。生甲:我是用目測。我估測的教室的黑板長度,寬度是……生乙:我是用兩臂測。我估測的教室的黑板長度、寬度是……生丙:我用手量度黑板長度,寬度有幾,估測。我估測的教室黑板長度、寬度是……對估測準確的同學予以表揚。2.時間的估測(1)用停表或手表測量一段時間(如測量從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或跑l00m所用的時間等)。(2)采用數(shù)脈膊跳動次數(shù)的方法估測一段時間(估測項目同前)。(3)比較用手表測得的時間與數(shù)脈膊跳動次數(shù)估測的時間。各組討論好估測項目和方法,課后選一個時間進行。(四)測量誤差指導:請大家閱讀課本P22:測量誤差。解釋: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差異叫誤差,這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減小誤差?點拔思維:有的誤差是偏大,有的誤差是偏小。生: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分小組討論:誤差可以消除嗎?為什么?如何減小誤差?生:討論、交流得出:誤差是不可能消除的,因為測量器材精確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這些都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課堂歸納小結師:本節(jié)課我的學到了什么?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本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1.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長度單位換算關系: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時間單位換算關系:1h=3600s1min=60s1ms=103s1s=106s2.正確使用刻度尺。(1)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2)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3)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shù),并記下單位。(4)多次測量取平均值。3.長度的估測。4.時間的測量與估測。板書設計1.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長度單位換算關系:時間單位換算關系:2.正確使用刻度尺。3.長度的估測。4.時間的測量與估測。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在處理長度的測量時,我不按常規(guī)的方法,老師先講如何操作,學生再動手操作。我覺得這樣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獨特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我先讓“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學生根據(jù)自己多年來的經(jīng)驗動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測出一個身邊熟悉的物品的長度,然后報出數(shù)據(jù),老師寫在黑板上,在學生得意時,告訴他們在物理上大家的讀數(shù)都是不準確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這樣學生就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師的釋疑上,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第三節(jié)快與慢教學目標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2.了解測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4.會用實驗方法科學地判定一個直線運動的物體是處于勻速運動狀態(tài)還是變速運動狀態(tài)。教學重、難點1.重點(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測量一些方法。(3)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4)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2.難點(1)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2)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3.教學方法啟發(fā)式教學法、講授法、閱讀法、實驗法教具準備學生分組實驗:小車、刻度尺、停表、投影儀。教學過程一、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問題:生活中人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與慢?教師啟發(fā)學生思維:跑一段相同的距離,看誰先到達終點。也就是通過相同的路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所用時間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時間越長,跑得越慢。用相同的時間,看誰跑得遠。也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通過路程的長短。通過路程越長,跑得越快;通過路程越短,跑得越慢??梢?,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通常情況下,人們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通過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在“相同時間內”最簡單的情況是取單位時間,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義。師:速度用來表示什么?生:速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運動快慢。教師板書。2.速度的概念。師:在通常情況下,速度等于什么?生: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教師板書。3.速度的公式。師: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時間,用“v”表示速度,則主著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生:v=教師板書。4、速度的單位師: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讀作“米每秒”,可用符號“m/s”或“m·s1”表示。教師板書。師: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單位是“千米/時”讀作“千米每時”,用符號“km/h”或“km·h1”表示。速度單位“m/s”與“km/h”之間換算關系如何?師邊講解邊板書:1km/h==m/s1m/s==3.6km/h72km/h=72=72m/s=20m/s10m/s=10=103.6m/s=36m/s2、速度公式的簡單應用。師:強調物理量單位的重要性:沒有單位的數(shù)字,就沒有物理意義。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師: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生:s=vt(速度公式變形)師: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生:t=(速度公式變形)教師板書師:下面請大家閱讀例1(教材P24例題)。生:你覺得這道例題值得注意的是哪幾點?生:(1)路程單位km要換成m。(或將速度單位換算成km/h)(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的,應先寫出原公式,再寫出變形式。(3)計算過程要帶單位。(4)小數(shù)點后面保留兩位小數(shù)。(5)物理計算題解題格式:已知、求、解、答。3.速度的測量。師: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小車、刻度尺、停表,請你們動手測量小車運動的速度。在測速度前,請你們先討論如何正確地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生:小車從A處運動到B處時,小車通過的路程S=SABl車。為了便于準確地測出小車運動時間、在月處最后放一個金屬擋板,小車于擋板碰撞發(fā)出聲音,馬上按表,這樣比較準確。師:下面各小組開始測小車運動速度。學生探究活動:測小車運動速度。師:還有其他測速度的方法嗎?生:用速度儀直接測汽車速度。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P25圖2—25利用光電計時器測量速度,說明其原理。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問題:請同學們看教材P26圖2—26所示,一輛小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穩(wěn)地行駛,在這條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記錄下其運動時間,請你根據(jù)速度公式,計算這輛小車在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結論?生甲:這輛小車作直線運動時,快慢始終不變。生乙:在這各段路程中,小汽車的速度是不變的。生丙:小汽車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師: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時,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相等的,這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自然界中嚴格地作勻速線運動的物體是不常見的。我們把物體的什么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生:我們把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師:請同學們看教材P26圖2—27所示,一只天鵝在空中沿直線飛翔,若在天鵝飛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記錄下這3段路程的運動時間,請你根據(jù)速度公式,計算天鵝在這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結論?生甲;天鵝在空中作直線運動時,速度越來越快。生乙:天鵝在空中作變速直線運動。師:物體作變速直線運動時,在各段路程中,它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變速運動是比較復雜的機械運動。我們把物體的什么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生:我們把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了解一些速度值:閱讀教材P27信息窗.課堂歸納小結師:本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生:討論、交流得出:本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1.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3、速度公式:v=,變形式s=vt,t=4、速度的單位:基本單位:米/秒(m/s),常用單位:千米/時(km/h)換算單位:1km/h=m/s1m/s=3.6km/h5.速度的測量:(1)據(jù)v=,測出s、t,求出v。(2)用速度儀直接測。6.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7.變速直線運動:物體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師;每位同學都對自己在本節(jié)課學習情況進行評估。板書設計第三節(jié)快與慢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3、速度的公式:v=(定義式)s=vt,t=(變形式)4、速度的單位:基本單位:米/秒(m/s)常用單位:千米/時(km/h)換算關系1m/s=km/h1km/h=3.6m/s5、速度的測量(1)據(jù)v=,測出s、t,求出v。(2)速度儀。二、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為什么要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速度的計算公式是以后我們學習的關鍵,我們要注意領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會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關于速度計算的條件,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速度的公式雖然在小學就學過,但為什么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學生卻并不知道,其實這里就滲透著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所以向學生展示為什么不用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的意義就變得非常深遠了。第四節(jié)科學探究:速度的變化教學目標1.將物體運動所經(jīng)歷時間或路程分解為若干段,測量不同階段物體的運動速度。2.通過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3.知道個人見解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實驗來證明。教學重、難點1.重點(1)通過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2.難點(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教具準備學生分組實驗:斜面、金屬片、小球、木塊、停表、刻度尺、卷尺。教學過程—、復習提問1.什么叫勻速直線運動?2.什么叫變速直線運動?3.你是如何探究運動物體的速度是否發(fā)生變化?(要求學生能參照課本P29探究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時間內,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過相等的路程,運動物體所用的時間是否相等。)4.科學探究有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對于“提出問題”,在沒有獲得證據(jù)之前,人們對于問題所做的解釋,發(fā)表的見解就是猜想或假設。為了證明你的猜想或假設是否正確,需要用證據(jù)來證明。證據(jù)可以從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或書店等處收集,也可以做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在收集證據(jù)時,應操作規(guī)范、實事求是,具有嚴謹客觀的科學態(tài)度,不隨意涂改實驗數(shù)據(jù)。自己做實驗需要考慮什么是有價值的證據(jù),用什么方法,什么儀器來收集證據(jù),以及如何讓別人相信證據(jù)等,這就是設計實驗。下面有三個問題,請同學們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實驗收集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這三個問題可以任選一個或兩個,也可以三個都探究;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一起完成。問題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問題2:粗糙的木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發(fā)生變化?如何變化?問題3:同學在lOOm跑的過程中速度是否發(fā)生變化?如何變化?請大家分小組討論、交流:1.你要探究的問題2.你的猜想或假設3.你設計的實驗方案(方法、儀器、步驟、收集的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并寫在實驗報告上。教師巡回檢查、指導。師:小球、木塊在斜面上下滑,時間較短,測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難度較大,能否用另一種方法?生:討論得出:讓小球、木塊通過相等的路程,測所用的時間。求出通過各段路程的速度,就可判斷小球、木塊在斜面上下滑時速度是否發(fā)生變化,如何變化了。學生探究實驗報告(1)提出問題: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猜想或假設: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快設計實驗方案:讓小球從斜面頂端A下滑,通過相同的路程(距離)sAB、sBC、sCD所用的時間為tAB、tBC、tCD,根據(jù)v=,算出小球通過AB、BC、CD段路程時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變化情況了。為了便于準確地測量路程和時間用金屬片(金屬檔板)分別固定在B、C、D三個位置。實驗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屬片。實驗步驟: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進行測量,并作記號B、C、D,讓sAB=sBC=sCD=10m2.將金屬片固定在B處,用停表測出時間t1,tAB=t1,記在下表中。3.將金屬片固定在C處,用停表測出時間t2,tBC=t2t1,記在下表中。4.將金屬片固定在D處,用停表測郵時間t3,tCD=t3t2,記在下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1)路程s/m0.1m0.1m0.1m時間t/s速度v/m·s1實驗結論:(小球在斜面上下滑運動,速度發(fā)生變化,越來越快)實驗評估:(實驗設計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沒有失誤?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實驗交流:(把你的探究過程及結論告訴同學和老師,或者把這個探究記錄給他們看,征求他們的意見。既要改正自己的錯誤與不足,又要為自己的正確觀點和做法辯護。把交流情況寫在這里。)師:實驗前要做好準備工作:1、組裝斜面,調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剛好從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計時,讓學生反復練習幾次,使得每次小球從斜面頂端放開后都得沿斜面滑下。2.學生練習停表的操作:啟動、停表、回表、讀數(shù),兩個學生配合,一個學生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倒數(shù)“3、2、l、0”,當讀到“0”時,將小球從斜面頂端放下,另一個同學同時啟動停表。當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擊金屬片發(fā)出響聲時立即停表。回表,重復幾次這樣的練習。兩個學生交換進行同樣的練習,作到比較熟練計時。學生探究實驗報告(2)提出問題:粗糙的木塊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發(fā)生變化?如何變化?猜想或假設:粗糙的木塊沿斜面下滑速度越來越快。設計實驗方案:(同上略)實驗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塊、停表、金屬片。實驗步驟: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2)(同上略)路程s/m0.1m0.1m0.1m時間t/s速度v/m·s1實驗結論:實驗評估(同上略)實驗交流(同上略)師: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同上略)學生探究實驗報告(3)提出問題:同學在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