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教學大綱_第1頁
社會學概論教學大綱_第2頁
社會學概論教學大綱_第3頁
社會學概論教學大綱_第4頁
社會學概論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學概論》教學大綱課程名稱:社會學概論 課程代碼: 學分:4分總課時:64 課時合用專業(yè):法政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課程類別:專業(yè)基礎課使用教材:《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鄭杭生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年1月一、課程的性質與目的(一)課程性質 :《社會學概論》是高等師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課, 以本科生為講授對象,從社會整體出發(fā),系統研究社會構造、社會功能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綜合性、基礎性、實證性的詳細社會科學。它具有理論性,對社會現象進行理論解釋,對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對廓清不一樣的理論觀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步,社會學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在制定對的的社會政策、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繁華、科學處理社會問題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二)課程目的: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社會學的歷史發(fā)展、重要內容、現代世界社會學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以及中國社會學的發(fā)展歷程和現代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規(guī)定學生系統掌握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措施、技能,具有分析和實際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有建設性的意見和提議。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互動,共同探討我國社會學的發(fā)展方向,并提出合理的教學規(guī)劃和有關的論題研究。通過學習,可認為學生勝任黨政群工、企業(yè)、教育、科研等部門的管理、教學和科研工作打下一種基礎。二、教學基本規(guī)定:(一)課程總體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學生應在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措施指導下, 掌握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并可以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措施認識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為學生學習其他社會科學提供理論基礎和知識準備,同步也會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的能力。本課程規(guī)定學生:1)對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有一種概括性的理解,用所學社會學的理論和措施來認識、分析多種社會現象,培養(yǎng)科學的社會觀,增強辨別多種社會思潮的能力,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2)能運用社會學的觀點、措施分析某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具有自覺地、科學地參與社會決策、社會規(guī)劃和社會管理的意識和能力。3)通過學習社會學,增強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更有效、更健康地參與社會生活,以提高個人和社會生活的質量。(二)各章的基本規(guī)定:第一章 社會學是什么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社會學的詞源,理解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明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理解社會學的性質,認清社會學的認識與實踐功能,理解社會學研究措施的體系構造和研究過程,可以比較實證主義措施論與人文主義措施論。第二章 社會學發(fā)展簡史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國外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學的發(fā)展歷程,認清古典社會學發(fā)展時期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社會學奉獻。第三章 社會及其構造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認清社會的本質,明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掌握社會的特性與功能,社會構造的涵義,理解社會構造要素,重視社會構造分析單位的基本涵義與有關理論,理解“差序格局”的社會構造,掌握文化的涵義、特性、功能,理解文化的構造類型與文化變遷。第四章 人的社會化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社會化的必要性與也許性,掌握社會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認識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實現途徑和類型。第五章 社會互動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認清社會互動的概念、構成和互動形式,理解社會互動的理論,掌握集合行為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特性,理解集合行為的理論。第六章 社會群體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社會群體的概念和基本特性,辨別社會群體的類型,理解社會群體內部構造及其作用過程。理解初級社會群體的概念與特性,結合實際分析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掌握家庭的基本概念、構造類型與功能,認識社會組織的概念、特性與類型,理解科層組織管理理論,理解我國的家庭和組織變化。第七章 小區(qū)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小區(qū)的概念與構成,比較小區(qū)與社會的區(qū)別,掌握都市化的概念,比較都市小區(qū)與農村小區(qū),認識我國的都市化歷程與道路。第八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社會分層的概念及實質,認識社會分層原因的分析思緒,理解馬克思主義階級劃分理論與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比較功能論與沖突論的社會分層分析,理解社會流動的含義和性質,認識社會流動的類型和原因,理解合理社會流動及其功能,理解中國社會分層狀況及社會流動的研究成果。第九章 社會制度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 理解社會制度的含義與特性, 認識社會制度的構成與類型, 掌握社會制度的功能分析。理解經濟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和特點,掌握社會保障制度的構造與功能,理解我國的經濟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第十章 社會問題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社會問題的含義和特性,認識社會問題的類型,掌握社會問題的理論,理解改革以來中國的某些社會問題。第十一章 社會控制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社會控制的含義和特性,理解社會控制的功能,認識社會控制的類型與方式,理解越軌與犯罪、失范的涵義界定,掌握越軌的功能。第十二章 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基本規(guī)定: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社會變遷的含義和基本類型,理解社會變遷的原因,認識社會變遷的理論分析,掌握社會現代化的概念與內容,理解社會現代化的理論,理解我國的社會現代化歷程。三、課程教學基本內容:第一章 社會學是什么[教課時數]4[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一、社會學的由來(一)社會學詞源(二)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1、社會學產生的社會前提2、社會學產生的知識前提3、社會學產生的理論前提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一)爭議(二)界定三、社會學的學科性質(一)系統綜合性(二)實證性四、社會學的功能(一)認識功能(理論研究功能)(二)實踐功能第二節(jié) 社會學研究措施概述一、社會學研究措施概述(一)社會學研究(二)社會學研究措施(三)社會學研究措施體系(四)社會調查研究二、社會學研究措施論(一)社會學措施論構造(二)實證主義措施論(三)人文主義措施論(四)馬克思主義措施論三、社會學研究過程(一)社會學研究的邏輯過程(二)社會學研究的實行過程第二章 社會學發(fā)展簡史[教課時數]6課時[教學形式]講授[教學內容]一、國外社會學的發(fā)展(一) 古典社會課時期1、古典社會課時期的特性2、古典社會課時期的代表人物1)孔德及其社會學奉獻2)斯賓塞及其社會學奉獻3)迪爾克姆及其社會學奉獻4)韋伯及其社會學奉獻5)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二)現代社會課時期1、現代社會課時期的特性2、構造功能主義學派3、沖突主義學派二、社會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一)傳入時期(二)本土化的最初努力(三)中斷時期(四)恢復重建時期第三章 社會及其構造[教課時數]8[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社會概述一、社會的概念、特性(一)西方社會學的社會觀1、社會唯名論2、社會唯實論(二)馬克思主義社會觀(三)社會概念(四)社會的特性二、社會的功能(一) 整合的功能(二) 交流的功能(三) 導向的功能(四)繼承和發(fā)展的功能三、社會的類型第二節(jié) 社會構造一、社會構造概述(一)社會構造的涵義(二)社會構造的特性二、社會系統的構造單位(一)社會地位1、涵義2、類型(二)社會角色1、涵義2、社會角色的類型3、社會角色的飾演(三)社會群體涵義(四)社會制度涵義三、社會關系(一)社會關系的涵義(二)社會關系的類型(三)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四、中國的社會構造(一)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第三節(jié)社會文化一、文化的概念與特性(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特性二、文化的構造類型(一)文化的內在構造:文化特質、文化叢與文化模式(二)文化的類別構成: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三)文化的地位構成:主文化、亞文化與反文化(四)文化的空間構成:中心文化與邊際文化三、文化的功能(一)文化的正功能(二)文化的反功能四、文化的變遷(一)文化變遷的涵義(二)文化變遷的形式第四章人的社會化[教課時數]6課時[教學形式]講授[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社會化的涵義一、人的社會化的涵義二、社會化的特性三、社會化的必要性(一)個體的需要(二)社會的需要四、社會化的也許性第二節(jié) 社會化的理論一、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二、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論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四、社會化的生命周期第三節(jié) 社會化的內容、途徑與類型一、社會化的內容二、社會化的途徑三、社會化的類型討論課:網絡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 最終以論文形式交作業(yè)第五章 社會互動[教課時數]6[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社會互動概述一、社會互動概念與構成二、社會互動理論(一)符號互動論(二)擬劇理論(三)常人措施學第二節(jié) 社會互動的過程分析一、社會互動的分析視角二、社會互動的類型(一)合作(二)競爭(三)沖突(四)順應第三節(jié) 集合行為一、集合行為概念二、集合行為的一般特性三、集合行為的理論(一)斯梅爾塞的“價值累加”理論(二)模仿理論(三)緊急規(guī)范理論四、幾種經典的集合行為第六章 社會群體[教課時數]8課時[教學形式]講授[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社會群體概述一、社會群體的涵義與特性(一)社會群體涵義(二)社會群體特性二、社會群體的類型三、群體構造及其作用過程(一)群體凝聚力(二)群體規(guī)范(三)群體內部關系第二節(jié) 初級社會群體一、初級社會群體的定義與特性二、初級社會群體的形成三、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第三節(jié) 初級社會群體經典――家庭一、家庭的定義二、家庭的起點――婚姻三、家庭的類型四、家庭的社會功能五、現代中國婚姻家庭的變化第四節(jié) 社會組織一、社會組織的概述(一)社會組織概念(二)社會組織特性(三)社會組織的類型二、社會組織的管理理論(一)科學組織管理理論(二)科層組織管理理論三、現代中國的社會組織第七章 小區(qū)[教課時數]6[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小區(qū)概述一、小區(qū)的內涵(一)小區(qū)的概念(二)小區(qū)的構成要素(三)小區(qū)與社會二、小區(qū)的類型三、小區(qū)的功能四、虛擬小區(qū)(一)虛擬小區(qū)涵義(二)虛擬小區(qū)的特性(三)虛擬小區(qū)與現實社會的聯絡第二節(jié) 農村小區(qū)與都市小區(qū)一、小區(qū)的基本類型(一)農村小區(qū)(二)都市小區(qū)(三)農村小區(qū)與都市小區(qū)的比較二、都市化三、我國的都市化第八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教課時數]6[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社會分層概述一、什么是社會分層(一)社會分層的概念(二)社會分層的實質(三)社會分層的原因1、社會分化2、社會不平等二、社會分層理論(一)馬克思主義階級劃分理論(二)韋伯三位一體社會分層理論(三)帕累托精英理論(四)功能論與沖突論的比較三、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分層研究(一)陸學藝的“層化論”(二)李強的“碎片論”(三)孫立平的“斷裂論”第二節(jié) 社會流動一、社會流動的定義二、社會流動的類型三、社會流動的原因四、社會流動的合理性及其功能五、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流動第九章 社會制度[教課時數]4[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社會制度概述一、社會制度含義二、社會制度的構成三、社會制度的特性四、社會制度的功能及其變遷(一)社會制度的功能分析角度1、社會之的正功能與負功能2、社會制度的顯功能與潛功能3、功能耦合角度4、發(fā)展角度(二)社會制度的功能失調(三)社會制度的功能變遷第二節(jié) 社會制度的類型一、社會制度的類型劃分(一)本原的制度與派生的制度(二)正式的制度與非正式的制度二、經濟制度(一)涵義與特性(二)我國的經濟制度改革三、社會保障制度(一)社會保障制度的概念與特性(二)社會保障制度的構造(三)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四)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第十章 社會問題[教課時數]2[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社會問題概述一、社會問題概念二、社會問題的認定三、社會問題的特性四、社會問題的理論五、我國轉型期的社會問題分析第十一章 社會控制[教課時數]4[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社會控制一、社會控制的涵義二、社會控制的特性三、社會控制的功能四、社會控制的類型與方式第二節(jié) 社會越軌一、越軌的概念(一)越軌(二)越軌與犯罪(三)越軌與失范二、越軌的功能第十二章 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教課時數]4[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課時講授第一節(jié) 社會變遷一、社會變遷的定義二、社會變遷的類型三、社會變遷的原因分析四、社會變遷理論第二節(jié) 社會現代化一、社會現代化定義二、社會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三、社會現代化的理論四、中國的社會現代化四、提議選用教材和參照書目(一)選用教材:1、《社會學教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2、《社會學》(第十版)[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3、《社會學概論》(試講本)《社會學概論》編寫組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4、《社會學概論》劉豪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年7月第二版(二)重要參照書: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2、《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3、《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4、《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5、《江澤民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年。6、王思斌主編:《社會學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年版。7、吳增基 吳鵬森 蘇振芳主編:《現代社會學》(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8、張敦福主編:《現代社會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9、吳鐸主編:《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10、宋林飛著:《現代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11、[美]喬納森·特納著 邱澤奇等譯:《社會學理論的構造》(第6版·上、下),華夏出版社年版。12、風笑天著:《社會學研究措施》,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年版。13、[美]艾爾·巴比著邱澤奇譯:《社會研究措施》(第8版上、下),華夏出版社年版。14、王處輝主編:《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年版。15、楊雅彬著:《近代中國社會學》(上、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年版。16、侯鈞生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年版。17、楊善華主編:《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18、謝立中阮新邦主編:《現代性、后現代性社會理論:詮釋與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年版。19、[英]安東尼·吉登斯著《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年版。20、顧朝林編著:《都市社會學》,東南大學出版社年版。21、劉豪興主編:《農村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年版。22、張琢馬福云著:《發(fā)展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年版。23、鄧偉志徐榕著:《家庭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年版。24、于顯洋著:《組織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年版。25、奚從清沈賡方主編:《社會學原理》(第四版),浙江大學出版社年版。26、賈春增主編,《外國社會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年。27、[美]杰弗里·亞歷山大,《社會學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年。28、[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29、[法]E·迪爾凱姆,《社會學措施的準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30、[美]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9年。31、[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構造化理論大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1998年。3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