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講《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課件_第1頁
第2講《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課件_第2頁
第2講《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課件_第3頁
第2講《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課件_第4頁
第2講《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中醫(yī)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學科謝忠禮博士第2講《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河南中醫(yī)學院第2講《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1《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一、六經的來源: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

三、《傷寒論》六經病所涉及的主要內容

四、六經分證的意義

五、六經實質研究《傷寒論》六經若干問題探討:一、六經的來源:2概述《傷寒論》的主要學術成就之一,在于其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體系。千百年以來,古今中外眾多學者十分重視對傷寒六經的研究。如惲鐵樵:“《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凡讀傷寒者無不于此致力,凡注傷寒者亦無不于此致力”。凡是研究《傷寒論》者,無不重視六經辨證,但六經一詞,仲景未明確提出,而以“辨某某病脈證并治”示人。最早提出“六經”一詞者,是宋代朱肱的《活人書》。該書卷一就以六經的形式討論了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六經的概念。哪么,《傷寒論》的六經究竟是什么?概述《傷寒論》的主要學術成就之一,在于其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3一、六經的來源:六經包括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一般認為,六經名稱源于《素問·熱論》,也有人認為源于《靈樞·經脈篇》。六經的排列順序,按照張仲景《傷寒論》原著順序,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乃仲景繼承《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一、六經的來源:六經包括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4一、六經的來源:但是也有人根據(jù)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少陰為樞,厥陰為闔的理論,認為樞應當居于開闔之間,則六經的排列順序應當為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而太陽為三陽之表,少陽為三陽之半表半里,陽明為三陽之里。明代·戴思恭認為:太陽在表,少陽在表里之間,陽明在里。自外漸入內,次第正當如此,果如《素問·熱論》中所說,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豈可第二日在里,而第三日在半表半里乎?日本人丹波元堅也強調一日太陽,二日少陽,并指出少陽為半表半里之證。一、六經的來源:但是也有人根據(jù)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5《素問·熱論》與《傷寒論》六經的區(qū)別名稱《素問·熱論》六經《傷寒論》六經病因偏重于熱。云:“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俱備。病變部位重在經絡十二經及所屬臟腑太陽病頭項痛,腰脊強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不大便,腹?jié)M痛少陽病胸脅痛,耳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太陰病腹?jié)M而嗌干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少陰病口燥,舌干而渴寒化:脈微細,惡寒蜷臥,下利,四肢逆冷。熱化:心煩不眠,口干,咽痛。厥陰病煩滿而囊縮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治法汗下二法。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針灸、水法、火法。傳變日傳一經以臨床脈證為診斷依據(jù)《素問·熱論》與《傷寒論》六經的區(qū)別名稱《素問·熱論》六經《6一、六經的來源《傷寒論》課本中,六經有包括手足兩經者,也有僅僅提到足經而未及手經者。五版教材手足均提的是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單提足經的是太陰和厥陰。而六版教材則又不同,手足均提的是少陽、陽明、厥陰、少陰,單提足經的是太陽和太陰。朱肱就提出了“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之說。明·劉草窗(創(chuàng)痛瀉要方(見景岳全書))則以五行之性能,闡明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的理由為:足之六經屬于水木土,皆不勝寒氣所傷,故水遇寒則涸而冰,木遇寒則葉落枝枯,土遇寒則坼而不堅;手經所屬皆金與火,金與火不畏寒,故金遇寒則愈堅,又火體極熱,寒不能襲。一、六經的來源《傷寒論》課本中,六經有包括手足兩經者,也有僅7一、六經的來源章虛谷在解釋《溫熱論》“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為辨”時也認為:“傷寒先受于足經,足經脈長而多傳變,溫邪先受于手經,手經脈短故少傳變?!保匦吧鲜?,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后化熱入里,溫邪則熱變最速)。又有人對六經之詞提出了疑問,認為仲景并沒有直接提出“辨某某經病”,而是以“辨某某病脈證并治”,強調“六經非經”之論。一、六經的來源章虛谷在解釋《溫熱論》“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8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三陰三陽,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陰陽學說。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結果,這一觀點在《黃帝內經》中有明確的記載。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薄叭松诘兀瑧颐谔?;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三陰三陽,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陰9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天地的變化,就是陰陽二氣的變化。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的規(guī)律),萬物之綱紀(歸納事物的綱領),變化之父母(萬物變化產生的根源),生殺之本始(事物產生及消滅的原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以通于天氣為生命的根本,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屬于陰陽二氣變化的結果。但是陰陽二氣的變化,只能說明陰陽氣質的變化,而不能說明陰陽氣量的變化,古人為了說明陰陽氣量的多少,就引入了數(shù)的概念,把陰陽氣各分為三,這就是三陰三陽,表示陰陽氣量的多少。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天地的變化,就是陰陽二氣的變化。10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傷寒六經,是本易學原理而來的,如卦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亦有陰陽,故六畫而成卦。從卦的符號來看,不外陰陽兩種,而陰爻陽爻,皆有太極生兩儀。人的六經也存在著陰陽氣的多少,所以古代醫(yī)家本此理法,認為六經不過陰陽之變化,陰陽之變化不外氣之活動,由于氣有多少,便形成了三陰三陽之六經。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傷寒六經,是本易學原理而來的,如11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

無極而太極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天地分界之處太極陰陽太陽少陰少陽太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兩儀兩儀四象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無極而太極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12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太陽,太者,大也?!秲冉洝分刑栍址Q為“巨陽,老陽,三陽”。太陽指陽氣較多的意思。所以三陰三陽是按照本經所含的陰氣或者陽氣的多少來分類的。太陽為人體最大的陽經,所以太陽的陽氣多,抵御外邪的能力強。《素問·熱論》說:“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陽明,明,著,顯著的意思。陽氣量是二份,又叫二陽。陽氣的量較太陽少,但是陽氣也是充足的。兩陽合明,叫做陽明。少陽,少,小也。指少陽陽氣少,為一陽。故人以數(shù)字的大小表示陰陽氣量的多少。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太陽,太者,大也。《內經》中太陽13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太陰,太,大也。陰氣的量最多,是三陰。少陰,小陰也,陰氣較太陰為少,是二陰。厥陰,厥,盡也,為盡陰,陰氣的量最少,是一陰?!端貑枴ぬ煸o大論篇第六十六》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qū)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為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端貑枴ぶ琳嬉笳撈罚骸暗墼唬涸嘎勱庩栔埠沃^?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倍㈥P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太陰,太,大也。陰氣的量最多,是14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太、少:太,表示多的意思;少,表示少的意思。太陽少陽、太陰少陰表示陰陽氣的多少。太陽——表示陽氣多的階段;少陽——表示陽氣少的階段。太陰——表示陰氣多的階段;少陰——表示陰氣少的階段。陽明、厥陰是劃分陰陽界限的兩個轉折點。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太、少:太,表示多的意思;少,表15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陽明——是陽方劃分界限的轉折點,它是以陽氣達到了極盛的階段,作為太陽和少陽的劃界標準。因為太陽陽氣多,少陽陽氣少,而陽明則是陽氣達到了極盛的階段。它處于太陽和少陽之間表示陽氣到此階段已達到了極盛,進一步發(fā)展則有盛轉衰。所以把它作為陽方的劃界點。故《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陽明何謂也?歧伯曰:“兩陽合明也”。陽氣分為三,以標明陽氣在其變化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量的差異,自少而太,為自少而壯,太少兩陽相合而明,所以為陽明。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陽明——是陽方劃分界限的轉折點,16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厥陰——是陰方劃界的轉折點。以陰到此而盡的階段為劃界標準。太陰代表陰氣多,少陰代表陰氣少,而厥陰則代表陰氣交此而盡的階段。按陰陽互根的規(guī)律,陰盡則陽生,故把陰盡陽生的階段,作為陰方的轉折點。表示人體六經的氣化活動,是周而復始,如端無端,故是陰方劃分界限的轉折點?!端貑枴ぶ琳嬉笳撈呤摹返墼唬骸柏赎幒我玻科绮唬簝申幗槐M也”。陰分為三,以標明陰氣在其變化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量的差異,自少而太,為自少而壯。少太兩陰交盡,則陰氣已極,陽氣得生。如圖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厥陰——是陰方劃界的轉折點。以陰17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三陰三陽陰陽氣多少示意圖《內經》中以取類比象的方法,用三陰三陽來命名人體的臟腑經絡。至于為什么把胃經和胃命名為陽明,而把膀胱命名為太陽,是根據(jù)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和經絡陰陽氣含量的多少以及人體部位接受陽光照射的多少來進行的,詳細內容請參閱《內經》。陽明太陽少陽太陰厥陰

少陰二、關于三陰三陽的基本問題:三陰三陽陰陽氣多少示意圖18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開、闔、樞理論

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源于《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三陰三陽的離合,指的是人體有三陰經、三陽經,分開可為六經,合之即為表里。離,分離,離開。合,合并,結合。三陰三陽離合的基本內容包括: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對于陰陽離合理論,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開、闔、樞理論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源于《19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開、闔、樞理論張介賓和張志聰:開、闔、樞《類經》卷九第二十九注:“太陽為開,謂陽氣發(fā)于外,為三陽之表也。陽明為闔,謂陽氣蓄于內,為三陽之里也。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里之間,可出可入,如樞機也?!比幰灿袃韧庵?,“太陰為開,居陰分之表也。厥陰為闔,居陰分之里也,少陰為樞,居陰分之中也。開者主出,闔者主入,樞者主出入之間,亦于三陽之義同?!睆堉韭敚骸瓣庩栔畾猓珠_為三陰三陽,故有開闔樞也。太陽者,巨陽也,為盛陽之氣,故主開。陽明合于二陽之間,故主闔。少陽乃初出之氣,故主樞。”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開、闔、樞理論張介賓和張志聰:開、闔、樞20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開、闔、樞理論楊上善的《太素》:關、闔、樞楊上善的《太素》中“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中的“開”字,都為“關”字。楊上善注為:“三陽離合為關闔樞以營于身也。夫為門者具有三義: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陽脈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為關也。二者門闔,謂是門扉,主關閉也。胃足陽明脈令真氣止息,復無留滯,故名為闔也。三者門樞,主轉動者也。膽足少陽脈主筋,綱維諸骨,令其轉動,故為樞也。三陽為外門,三陰為內門。內門亦有三者: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脾臟足太陰脈,主禁水谷之氣輸納于中不失,故為關也;二者門闔,主開閉者也,肝臟足厥陰脈,主守神氣出入通塞悲樂,故為闔也;三者門樞,主轉動也,腎臟足少陰脈,主行津液,通諸經脈,故為樞者也?!比幦柕碾x合理論—開、闔、樞理論楊上善的《太素》:關、闔、21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開、闔、樞理論《甲乙經》、《素問》、《靈樞》均為“開”。嘉祐本《素問》新校正云“《九墟》太陽為關”,日本抄本均為“閞”,為“関”字省文。古字“開”和“関”差不多?!鹅`樞·根結》有:“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的論述,即三陰三陽各經都有開、闔、樞,這里的“關”,是指主持開、闔、樞的功能而言,若不正之邪侵入,就會使開、闔、樞的功能失常,致陰陽之氣受到損傷。不管是“開”字還是“關”字,個人認為都是指太陽太陰都要開關有度。若太陽大開,則汗出不止。太陰大開,則泄利不止。三陰三陽的離合理論—開、闔、樞理論《甲乙經》、《素問》、《靈22三、《傷寒論》六經病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傷寒論》中的六經是個病理的概念,太陽就指太陽病,陽明就指陽明病。既然六經病是病理的概念,就涉及到病變的原因,病變的部位,病變的性質,和病變發(fā)展的趨勢。部位性質病勢太陽足太陽經(腑),小腸腑,體表風寒表證疾病初期陽明手足陽明經腑,足陽明為主里熱實證為主熱病極期少陽膽經,膽腑,三焦陽熱證(表里之間)疾病發(fā)展期或后期太陰☆脾經,脾臟寒證(脾虛寒)陰寒證初期少陰心、腎,腎經寒證,虛熱證陰寒證危重期,熱證后期厥陰★肝,心包寒證,寒熱錯雜證見★三、《傷寒論》六經病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傷寒論》中的六經是個病23三、《傷寒論》六經病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注:☆肺及肺經證候在太陽病中,以咳喘為主。因為手太陰肺也主表,外合皮毛,故太陽表證常常與肺經證候并見。如麻杏石甘湯證,小青龍湯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等?!锷訇巶鱽碚邽楹C末期,若由寒邪郁閉,相火內郁所致者,可有陽氣來復,有陰盡陽生的變化。不管六經的提法正確與否,今之研傷寒者,皆認為傷寒重要之處,就是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我們學校將來的課程體系改革,《傷寒論》將不再講原文,而僅就六經辨證的體系進行講解。所以,六經仍然是我們掌握的重點。三、《傷寒論》六經病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注:24四、六經分證的意義六經分證的方法,是臨床醫(yī)學的一個新突破,它把錯綜復雜的臨床癥狀,歸納為三陰三陽,從而解決了臨床上帶有關鍵性的問題。(1)解決了疾病的病位所在(定位)太陽病主表、陽明病主里、少陽病主半表半里。病在三陽主表,反映了腑的病變;病在三陰主里,反映了臟的病變。(2)解決了疾病的寒熱屬性(定性)病在三陽,多熱證;病在三陰,多寒證。仲景云: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四、六經分證的意義六經分證的方法,是臨床醫(yī)學的一個新突破,它25四、六經分證的意義(3)解決了正邪的盛衰關系病在三陽,邪氣雖盛,但正氣不虛;病在三陰,邪氣雖微,但正氣已虛。(4)解決了疾病的陰陽屬性。病在三陽,陽有余;病在三陰,陽不足陰有余。中醫(yī)對疾病的治療關鍵在于調理陰陽,使陰陽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平衡。四、六經分證的意義(3)解決了正邪的盛衰關系26五、六經實質研究1.經絡說:宋代朱肱首先提出《傷寒論》六經的實質就是經絡,強調學習《傷寒論》,必須首先明確六經,就是指三陰三陽六條經絡,并認為治傷寒需先識經絡,不識經絡,猶如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陽,反攻少陰,證在厥陰,乃和少陽。以至于寒邪未除而真氣受斃。近人程門雪先生于此說又進行了進一步探討。認為講到六經就必須承認兩點,一是經絡學說,二是承認《傷寒論》六經和《素問·熱論》六經的一致性?,F(xiàn)在對此說的研究漸少,但實際上,應用經方于臨床之時,必須明辨經絡,方能取得顯著療效。(五苓散治療臀部疼痛,桂枝加葛根湯治療落枕等)均與太陽經絡循行部位有關。五、六經實質研究1.經絡說:27五、六經實質研究2.臟腑說:明清以后諸家,大都持六經實質為臟腑之說,認為各經證候都可以用其所屬臟腑來解釋。目前我們本科教材就是用這種觀點為主來闡釋《傷寒論》條文的。這種學說把病癥具體到臟腑之上,為臨床應用《傷寒論》方提供了依據(jù),也能更好的結合中醫(yī)的其它理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六經病癥都能與其所屬的臟腑連系起來,比如說我們就不能把手太陰肺的病證強與太陰病拉到一起。五、六經實質研究2.臟腑說:28五、六經實質研究3.氣化說:(插講內容:一年分四季/五季,為六氣所主。其中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共24節(jié)氣,每四個節(jié)氣主一氣。為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厥陰風木主氣,時令主氣為風;春風,清明,谷雨,立夏→少陰君火主氣,時令主氣為熱;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少陽相火主氣,時令主氣為火;夏至后→立秋前為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太陰濕土主氣,時令主氣為濕;夏至→處暑五氣為長夏秋風,寒露,霜降,立冬→陽明燥金主氣,時令主氣為燥;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太陽寒水主氣,時令主氣為寒。)五、六經實質研究3.氣化說:29五、六經實質研究自然界存在著四季的更替和這六種不同的正常氣候的變化,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這六種氣候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正常氣候條件,叫做“六氣”。太過與不及:即指在甲子紀年中,凡干支俱奇數(shù)的陽年為太過,干支俱偶數(shù)的陰年為不及。氣化—指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變化。用氣化的理論解釋六經和六經病證的學派稱為氣化派。五、六經實質研究自然界存在著四季的更替和這六種不同的正常氣候30五、六經實質研究氣化學說來源于“六氣本標中氣”理論。古人借用這種方法用來解釋《傷寒論》的六經病證。氣化學說的思想基礎是“天人相應”的自然觀。而“六氣本標中氣”的具體內容,見于《素問·六微旨大論第六十八》和《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端貑枴ち⒅即笳摗妨鶜夥种髁?,并以六氣來區(qū)分六經的性質,并根據(jù)這一理論提出六經之間互為中見的特定關系?!傲鶜獗緲酥袣狻钡淖兓?guī)律,如“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比缦卤恚何濉⒘泴嵸|研究氣化學說來源于“六氣本標中氣”理論。古人借用31五、六經實質研究紀年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本熱氣濕氣火氣燥氣寒氣風氣標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厥陰中見太陽陽明厥陰太陰少陰少陽六氣在三陰三陽之上,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爸巍?,主管之意。六氣主管三陰三陽,實際上是指六經的性質。如子午年,少陰司天,便是熱氣為本,少陰為標,與少陰相表里的太陽為中見。其余準此。六氣本標中氣表五、六經實質研究紀年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本熱氣濕氣火氣燥32五、六經實質研究少陽的性質為火,陽明的性質為燥,太陽的性質為寒,厥陰的性質為風,少陰的性質為熱,太陰的性質為濕。就三陰三陽之間的關系來說,少陽相火與厥陰風木,陽明燥金與太陰濕土,太陽寒水與少陰君火(熱),是臟與腑,陰與陽,表與里的關系,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因而互為中見。本標以自然界存在的六氣為本;三陽三陰為標;因表里相通,故相互表里的兩經彼此互為中氣。排列順序根據(jù)陰陽的多少。它對說明三陰三陽的病理機轉,推斷三陰三陽的病變趨向,有一定的幫助。五、六經實質研究少陽的性質為火,陽明的性質為燥,太陽的性質為33五、六經實質研究“六氣本標中氣”從化《素問·至真要大論》在“六氣本標中見”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六經變化各有自身的特點,有的從本,有的從標,有的從中。如“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彼^從本,指病理變化以本氣為主,所以說化生于本。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而化。即少陽的性質為火,太陰的性質為濕,標本性質相同,故從本化。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言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故不從中也;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故不從中也。所以有治太陰不離濕,治少陽不離火之說。五、六經實質研究“六氣本標中氣”從化34五、六經實質研究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治之有先后也。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于本則異于標,同于標則異于本,故皆不從于中氣也。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則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火也,則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總不離于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

五、六經實質研究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35五、六經實質研究六經從化表解少陽太陰少陰太陽陽明厥陰火陽本標同氣,故從本化濕陰熱陰寒陽燥陽風陰本標異氣,故或從本化或從標化中見太陰燥從濕化少陽風從火化故從中化本標本標標本五、六經實質研究六經從化表解少陽太陰少陰太陽陽明厥陰火陽本標36五、六經實質研究4.臟腑經絡說:由于經絡與臟腑相配,所以有人認為不應當把經絡與臟腑孤立開來,認為六經病就是臟腑經絡二者功能紊亂而表現(xiàn)于外的癥狀。該學說實際上又是經絡說與臟腑說的綜合學說。當代傷寒大家劉渡舟教授認為《傷寒論》的六經,繼承了《素問·熱論》的六經學說,而有其臟腑經絡的物質基礎。所以,六經是物,而不是六個符號。六經應代表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過程,不是毫不相關的名稱。六經概括了十二經,內屬于臟腑,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六經辨證是建立在經絡臟腑的物質基礎上,決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說教。如太陽病,既有頭項強痛的經絡病證,又有少腹?jié)M,小便不利的膀胱之腑的病癥;陽明病既有鼻干、不得汗、嗜臥的經證,又有胃家實的腑證;少陽病既有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的經證,又有口苦、咽干、目眩的腑證。足以證明《傷寒論》六經的實質是經絡和臟腑的結合。五、六經實質研究4.臟腑經絡說:37五、六經實質研究5.臟腑經絡氣化綜合說:此學說在臟腑經絡說的基礎之上,又加入了臟腑經絡及氣血津液的氣化理論,形成了既有物質基礎,又有功能活動的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這顯然是對前說的發(fā)展。但需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氣化是指物質在臟腑經絡作用下相互轉化的功能活動,與錢塘二張的氣化學說不同。江西萬友生教授在其《傷寒知要》中指出:六經的實質,是建立在經絡臟腑及其氣化基礎上的。氣血津液的氣化活動以臟腑為根源,以經絡為通道,三者缺一不可。既要注意到臟腑經絡形態(tài)上的反應,更要注重臟腑經絡功能上的氣化活動,并把它結合到營衛(wèi)氣血等理論來研究。何志雄教授也認為《傷寒論》的六經是臟腑經絡功能的概括,營衛(wèi)氣血津液是它的物質基礎。五、六經實質研究5.臟腑經絡氣化綜合說:38五、六經實質研究6.部位形層說:持此說者,認為六經代表六個不同的部位或層次。但各人認識又有不同。如方有執(zhí)認為:太陽是風寒傷于皮膚,陽明為風寒入于肌肉,少陽為邪入軀殼之內、臟腑之外;三陰則分別為邪氣侵入脾、腎、肝。程郊倩則主張?zhí)柦浿髌っ柮鹘浿骷∪?,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在內則太陽主胸中,陽明主脘中、少陽主腸中,太陰主大腹,少陰主小腹,厥陰主少腹?,F(xiàn)代有人把六經的三陰三陽分證作為六個病理層次,并用兩個或者三個病理層次共同發(fā)病或者先后發(fā)病解釋合病與并病。五、六經實質研究6.部位形層說:39五、六經實質研究7.陰陽概念綜合說:姜春華先生認為:《傷寒論》六經之名雖然來源于《素問·熱論》,但其內容實質已經不是經絡之舊,張仲景融會了《內經》全部陰陽的概念,包括了表里、寒熱、虛實、經絡臟腑、營衛(wèi)氣血、邪正消長等,成為一個多種概念的高度綜合體。五、六經實質研究7.陰陽概念綜合說:40五、六經實質研究8.經界階段說:柯韻伯沿襲方有執(zhí)之意,以為六經之經是地面經界,強調《傷寒論》三陰三陽的理論,是分區(qū)地面,并以地理比類人體。六段則認為《傷寒論》是急性發(fā)熱疾病經過的六個階段。并提出太陽、陽明、厥陰用于分期,少陽,太陰、少陰則指一種特殊病型。五、六經實質研究8.經界階段說:41五、六經實質研究9.八綱八法說:持此說者,認為六經的含義就是八綱,六經就是陰陽寒熱虛實表里的代名詞。并用八種治法對《傷寒論》進行研究。五、六經實質研究9.八綱八法說:42五、六經實質研究10.正邪相爭,陰陽消長說:祝味菊認為:太陽之為病,正氣因受邪激而開始合度抵抗也;陽明之為病,元氣賁張,機能旺盛,而抵抗太過也;少陽之為病,邪機屢進屢退,抵抗之力未能長期相繼也;太陰少陰之為病,正氣懦弱,全體或局部之抵抗不足;厥陰之為病,正邪相搏,生死存亡,危機之秋,體現(xiàn)最后之抵抗也?,F(xiàn)代醫(yī)家多認為三陽證多是表熱實證,治療以祛邪為主,三陰證多是里虛寒證,治療以扶正為先。這種研究方法,從恒動觀出發(fā),揭示了六經病癥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事物,改變了從孤立不變看待六經的說法。此說對辨別認識六經病癥,掌握六經病的發(fā)展轉歸,有一定啟示。五、六經實質研究10.正邪相爭,陰陽消長說:43五、六經實質研究11.六病說:持六病說者,認為《傷寒論》中無六經二字,后世用六經提法不妥,當改稱為六病,六病的內涵遠比六經大得多。趙錫武認為,太陽至厥陰等六病,系相對獨立的六種疾病,各經都可以直接發(fā)病,臨床也從未見到從太陽依次傳到厥陰者。劉紹武研究員也認為在《傷寒論》中找不到“六經”立論的有力依據(jù),相反,倒有130條在談病。六經與六病有本質區(qū)別,六經是生理的,有固定循行路線,雖無病其存在依然如故?!秱摗妨∈遣±淼?,是人為劃分癥候類型的方法,無病則六病不復存在。此說極有道理,若只講六經辨證,而不講傷寒原文,則仲景治病之旨,蕩然無存。五、六經實質研究11.六病說:44五、六經實質研究12.體質學說:根據(jù)《內經》中有關體質的論述結合《傷寒論》中六經病的特點,認為《傷寒論》的六經是六種體質類型的人,六經病則是這六種體質的人感受外邪而產生的疾病。五、六經實質研究12.體質學說:根據(jù)《內經》中有關體質的論述45五、六經實質研究13.癥候群說:本說多與階段說相結合,由西醫(yī)學的概念移植而來。五十年代,黃文東、金壽山、王新華等都大倡其說,認為六經的實質就是疾病的六個癥候群。其歸納如下:太陽病屬于急性傳染病初期癥候群;陽明病則為增進期漸進到極期間的癥候群;少陽病為急性傳染病初期和增進期間癥候群,類似于亞急性階段;太陰病為急性傳染病初期和增進期間癥候群;少陰病近乎急性傳染病的極期;厥陰病為急性傳染病之極期或危重階段。此種分法雖然借助于西醫(yī)學的理論,但仍有不能明白之處。五、六經實質研究13.癥候群說:46五、六經實質研究14.興奮—抑制說:五十年代,王慎軒先生從巴甫羅夫學說出發(fā),認為三陽證是興奮太過而發(fā)生的癥候群,三陰經是抑制太過而發(fā)生的癥候群。治療就是令其恢復正常的興奮—抑制機制。并認為正氣是大腦皮層神經反射調節(jié)的功能,邪氣即外界的刺激。神經系統(tǒng)受外界刺激后,根據(jù)興奮或者抑制的過度的程度,依次分為三陰三陽。五、六經實質研究14.興奮—抑制說:47五、六經實質研究15.理想模型說:有人根據(jù)方法論,認為《傷寒論》六經是用理想化方法建立起來的理想模型。六經病中,太陽病的主要矛盾為相對的陽虛,陽明病的主要矛盾在于陽氣過度亢盛,少陽病的主要矛盾在于陽氣郁而不伸,三陰病主要矛盾在于局部或全身陽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