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古道 秦嶺古道地圖_第1頁
秦嶺古道 秦嶺古道地圖_第2頁
秦嶺古道 秦嶺古道地圖_第3頁
秦嶺古道 秦嶺古道地圖_第4頁
秦嶺古道 秦嶺古道地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秦嶺古道秦嶺古道地圖

第一篇秦嶺古道:秦嶺四大古道地圖及攻略(圖)

古代人們?yōu)榱嗽竭^秦嶺,開拓了不少道路,其中主要有嘉陵道(陳倉)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和丹灞道,這五條古道是連接關(guān)中到隴蜀的主要通道。

陳倉道(嘉陵道)

首先是嘉陵道,嘉陵道又叫陳倉道,從陳倉(寶雞)沿扦水(今清姜河)經(jīng)大散關(guān)上行至秦嶺主梁,又沿嘉陵江支流下行到鳳州(今鳳縣)經(jīng)褒城到南鄭(漢中)從長安到漢中這條路最長但比較平坦,并且有嘉陵江水運之便,所以直至今日陳倉道交通依舊非常頻繁。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是指的這條古道。

嘉陵道北段

嘉陵道中段

嘉陵道南段

褒斜道

褒斜道是從眉縣斜峪關(guān)沿石頭河上行至嘴頭(太白縣城),越秦嶺分水嶺,順紅巖河谷,經(jīng)白云鎮(zhèn)河王家楞,至留壩縣江口鎮(zhèn),又沿著褒河下行經(jīng)武關(guān)驛、馬道驛至褒城漢中。全長380公里。唐天寶十五年,玄宗李隆基為多安史之亂,逃往四川,便是取褒斜道入蜀。

其次篇秦嶺古道:翻越秦嶺山的六條古道

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長江黃河流域分水嶺,自古以來當?shù)厝藗兙驮谇貛X的峪中劈山填石、架設(shè)棧道,從而開拓了很多條翻越秦嶺的古道。長安四周比較出名的6條古道從西向東依次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谷道和武關(guān)道。

1、陳倉道

陳倉道,以道路北端入山處為秦漢時陳倉縣而得名;因秦嶺北側(cè)有散關(guān)扼控,又名散關(guān)道;此道開拓于先秦時期,秦末漢初已成為溝通關(guān)中與巴蜀的慣行路線,劉項相爭時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即由此道北伐關(guān)中。唐代辟為驛道,漸漸替代其他棧道,成為長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驛道。

其經(jīng)行路線大致為:自長安循隴關(guān)道西行,至鳳翔折南至陳倉(今寶雞東),西南行入秦嶺至玉女潭,穿越散關(guān)翻越黃牛嶺至黃花川,沿故道水行至鳳縣,入故道川,經(jīng)馬嶺寨、兩當縣、固鎮(zhèn)、河池縣、長舉縣至興州治所順政縣(今略陽縣),復東南行經(jīng)興城關(guān)、分水嶺后渡沮水至西縣(今勉縣西),折西南經(jīng)百牢關(guān)至金??h(今寧強縣金牛鎮(zhèn)),再沿金牛道入蜀或經(jīng)褒城至漢中。

2褒斜道

褒斜道系古代長安穿越秦嶺通達陜南、四川的又一驛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與漢水支流褒水兩條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縣斜谷,南出口在漢中褒谷,故稱褒斜道。此道歷史最為悠遠,是秦漢時期咸陽、長安通往陜南、四川的主要驛路?!妒酚洝贩Q關(guān)中南往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

其經(jīng)行路線大致為:自古長安經(jīng)戶縣折西過周至、眉縣,由斜谷口入秦嶺,沿斜水東側(cè)南行,經(jīng)鸚鵡嘴、下寺灣,越老爺嶺入桃川谷,西過靈丹廟、杜家坪,登五里坡,進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紅巖河上游(今太白縣城所在地嘴頭鎮(zhèn)),再折向西南行,經(jīng)兩河口、關(guān)山街、古跡街、西江口鎮(zhèn)、孔雀臺、馬道鎮(zhèn)、褒姒鋪,穿石門或越七盤嶺出褒谷口,經(jīng)褒城到達漢中。

當年李白來往于秦蜀,走的就是這條險要棧道,所以他寫出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古絕唱。褒斜棧道到褒谷口時被迫停工,此時是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聞訊后召集全國的能工巧匠協(xié)商,隨后下詔采納“火焚水激”的物理方法在這里開鑿一條長15米,高寬約4米的穿山隧洞,稱為石門,這是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車并行的通車隧道。石門在上個世紀70年月修建褒河水庫時被沉沒,《石門十三品》摩崖石刻保藏在漢中市內(nèi)的展覽館,

3、儻駱道

儻駱道也系古代長安翻越秦嶺通達漢中、四川的驛道。因自長安駱峪翻越秦嶺后南面出口為漢江支流儻水河谷,故名儻駱道。亦稱駱谷道,于三國時期始見歷史記載,其經(jīng)行路線大致為:自古長安西南行,經(jīng)戶縣至周至,西南行30里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guān),逆黑河支流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胥河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河上游的洋縣華陽鎮(zhèn),沿酉河經(jīng)茅坪過八里關(guān),又越貫嶺梁經(jīng)白草驛,出儻谷口,循儻水河谷至洋縣,沿漢江北岸渡胥水,經(jīng)流王城、城固縣城、柳林鎮(zhèn)到達漢中。

4、子午道

子午道系古代長安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的驛道。因穿越子午谷,且從長安南行開頭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此道開拓于秦代,秦末劉項相爭,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所行即子午道。秦漢魏晉時期,子午道的大致經(jīng)行路線為:自古長安南下,經(jīng)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今長安縣子午鎮(zhèn)四周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灃水支流至喂子坪四周灃水河谷,溯谷南行至關(guān)石(即子午關(guān),又名石羊關(guān));過關(guān)石后南行,越秦嶺主脊到寧陜縣沙溝街,循漢江支流旬河而下,經(jīng)高關(guān)場、江口鎮(zhèn)、沙坪街、大西溝,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順腰竹溝行,于古桑墩四周越腰竹嶺進入漢江另一支流池河沿,循池河南下,經(jīng)營盤、胭脂壩、新礦、龍王街、鐵爐鎮(zhèn)入石泉縣境,經(jīng)梧桐寺、迎風街、石佛寺、筷子鋪、后營至池河鎮(zhèn),過馬嶺關(guān)繞漢江北側(cè)九里十三灣至石泉縣城;自石泉縣城向西北,經(jīng)古堰、繞峰街至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過子午河入洋縣境,復經(jīng)金水鎮(zhèn)、酉水鎮(zhèn)、龍亭進入漢江平原,過洋縣、城固縣城到達漢中。

子午古棧道還稱之為“荔枝道”。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城堆,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闭f的就是這件事。至今在緊鄰西安的寧陜縣廣貨街鎮(zhèn)、江口鎮(zhèn)等地方依稀可見先民們深鑿于峭壁上的石窩。在這條古棧道旁邊散落有摩崖石刻、唐兵馬營遺址、竹林八卦陣、鐵板峰、石陣等十余處人文自然景觀.

5、庫谷道、義谷道、錫谷道

庫谷道、義谷道、錫谷道均系自古代長安翻越秦嶺,南向通往金州(今安康)的驛道,各以入口秦嶺山谷得名。唐宋時已有山間小徑,元代正式辟為驛路。庫谷為河支流庫峪河自秦嶺而出的山谷,位于今藍田與長安兩縣交界處。庫谷道經(jīng)行路線大致為:從長安東出,經(jīng)引駕回折南入庫谷(庫峪口),溯庫峪河而上翻越秦嶺,經(jīng)十八里小嶺、陰溝口、閻王溝、黃家店、石灣鋪、攔馬河、表德鋪至鎮(zhèn)安縣,循乾佑河而下,經(jīng)今長哨、東坪、青銅至兩河關(guān)進入旬水谷道,又經(jīng)趙灣、甘溪至旬陽縣,折西沿漢江北岸到達金州。義谷即今長安縣東南60里的大峪口。

錫谷即今長安縣東南的小峪口。義谷道、錫谷道是到達鎮(zhèn)安縣之前的另兩條驛路,至鎮(zhèn)安后與庫谷道相合。今日,庫谷道(義谷道、錫谷道)已經(jīng)荒廢,倒是有不少驢友在這條老路上做2日穿越。現(xiàn)今的西康高速既是沿此道而建。

6、藍武道

藍武道系古代長安翻越秦嶺,東南向通往南陽、荊襄以至江南、嶺南的驛道。因途經(jīng)藍田關(guān)、武關(guān),故名藍武道或武關(guān)道;藍武道在周秦漢唐時在諸驛道中地位僅次于潼關(guān)道。唐代此道大致經(jīng)行路線為:自唐長安城東行,過灞橋后折向東南,經(jīng)藍田坡底村上七盤嶺,繞蘆山南側(cè)過藍橋到藍橋鎮(zhèn),溯藍橋河而上,經(jīng)牧護關(guān)唐時稱藍田關(guān)翻越秦嶺梁,順丹水支流七盤河下至黑龍口,折東行經(jīng)商州、丹鳳縣后出武關(guān),又東經(jīng)商南縣富水鎮(zhèn)出今陜西省境,經(jīng)西峽縣、內(nèi)鄉(xiāng)縣至南陽。

本文為頭條號發(fā)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第三篇秦嶺古道:細數(shù)秦嶺古道經(jīng)典徒步路線!

秦嶺西起甘肅南部,經(jīng)陜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體位于陜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千米,為中國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

商周以前,就有了從長安穿越秦嶺通達陜南、四川的驛道,主要的有: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陳倉道等。

下面小北為你介紹幾條秦嶺古道經(jīng)典徒步路線,一起來看看吧!

秦嶺太白山

這是秦嶺太白山穿越最經(jīng)典線路,一路可體驗石海、大梁、林海、云海和高山湖泊的景色,拔高強度大,一般徒步需3天時間。

徒步路線:厚昣子——老縣城——都督門——老廟子——跑馬梁——大爺?!蜗膳_——南天門——鐵甲樹——厚昣子

溫馨小貼士:

難度:3級

強度:3級半

冒險指數(shù):2級半(僅跑馬梁一段無明顯路,其余較明顯)

風景指數(shù):4級

原始指數(shù):3級

穿越時間:4天

海拔高度:最高3767,大部分時間3000米以上。

鰲山

這條線路是近年來戶外驢友開發(fā)的新線路,有大白景色的雄渾而無太白人來人往的吵鬧,植被原始,景色壯麗,罕有人跡。行走在回旋開闊的秦嶺主梁上,羚牛成群,遠望導航架身處云海中如天上感覺。

該條路線徒步穿越需要3天,路況簡單,特殊是大梁路段如遇大霧大雪惡劣天氣則危急性較大。

徒步路線路線:塘口或苗圃——大梁——導航架——大梁——塘口或苗圃

溫馨小貼士:

難度:3級

強度:3級半

冒險指數(shù):3級半(僅跑馬梁一段無明顯路,其余較明顯)

風景指數(shù):5級

原始指數(shù):5級

穿越時間:3天

海拔高度:最高3476米,大部分時間3000米以上。

東西太白

東西太白從鰲山到拔仙臺的穿越是秦嶺強度最大、景色最美、時間最長的自虐線路。

每年都有少數(shù)超級強驢踏上這條超級線路,一般需要7天。從拔仙臺到鰲山導航架,一條完整的秦嶺大梁,每天背向朝陽,迎來夕陽,翻很多山頭,爬很多石海,領(lǐng)會人間的大美。

徒步路線:塘口或苗圃——鰲山導航架——藥王廟——飛機梁——麥秸嶺——西塬——太白梁——東塬——跑馬梁——拔仙臺

溫馨小貼士:

難度:5級以上

強度:5級以上

冒險指數(shù):5級以上

風景指數(shù):5級以上

原始指數(shù):5級以上

穿越時間:7天

海拔高度:全程3000米以上

冰晶頂

將兩個秦嶺北麓最美的公園串聯(lián)在一起的完善徒步線路,可以觀賞到十余道美麗的瀑布,包括高近百米的彩虹瀑布。

該線路難度中等,一般需2天時間,中間穿越萬畝杜鵑林簡單迷路。

徒步路線:太平森林公園——樺林灣——冰晶頂——朱雀森林公園

溫馨小貼士:

難度:3級

強度:3級半

冒險指數(shù):3級

風景指數(shù):4級

原始指數(shù):3級

穿越時間:2天

海拔高度:山頂海拔3015米

佛坪光頭山

佛坪的光頭山位于佛坪自然愛護區(qū)北部邊界,與周至愛護區(qū)一線之隔,海拔2800米之上,北坡是齊腰深的松花竹,西南是第四季冰川遺跡所遺留的大小不一、外形各異的石塊,東南是不知名的小草和顏色斑斕的小花……

徒步路線:佛坪涼風埡——光頭山——老縣城

溫馨小貼士:

難度:3級

強度:3級半

冒險指數(shù):2級

風景指數(shù):4級

原始指數(shù):3級

穿越時間:3天

海拔高度:山頂海拔2900米

大寺

路線從分水嶺到2800米的光頭山,經(jīng)過翻山越嶺來到深山里一個如世外桃源的小村子——大寺村,每個人都能在這里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幾間荒廢的房子,一片起伏的丘陵,歷史在這里隨風而去。全程2天時間,沿高冠河下的路比較漫長。春天,滿山遍野的紫荊花怒放,是最美麗的季節(jié)。

徒步路線:分水嶺——轉(zhuǎn)播臺——大寺——高冠

溫馨小貼士:

難度:2級

強度:2級

冒險指數(shù):2級

風景指數(shù):3級

原始指數(shù):2級

穿越時間:2天

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

上壩河—平和梁

這是一條新開發(fā)的秦嶺南北穿越的線路?;緸閺U棄林場路,起伏不大,沿河溝兩岸行走視野開闊,景色秀麗,被成為新的大寺路線。

徒步路線:上壩河——五間房——平和梁

溫馨小貼士:

難度:1級

強度:1級

冒險指數(shù):1級

風景指數(shù):2級

原始指數(shù):2級

穿越時間:2天

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

讜駱道

這是一條漫長的蜀道,也是現(xiàn)在唯一還保存了部分遺跡的蜀道,其他的蜀道都已經(jīng)通成大路了。從秦嶺以北的關(guān)中平原,穿越整個秦嶺到達漢江之濱。線路上的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