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_第1頁
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_第2頁
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_第3頁
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_第4頁
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第一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7.1概述

移動通信是一種溝通移動用戶與固定用戶之間或移動用戶之間的通信方式。它具有快速、便捷、可靠、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目標:5W1897年,馬可尼在固定站和一艘拖船之間進行的無線通信實驗,標志著移動通信的誕生。1947年貝爾實驗室提出了蜂窩通信的概念,70年代試驗,80年代開始使用。時至今日,蜂窩移動通信經過了兩代成熟的發(fā)展,并且進入了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研制、試驗和建設階段。第二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3G最早由ITU在1985年提出,稱為未來公眾陸地移動通信系統(tǒng)(FPLMTS)。1996年更名為國際移動通信2000即IMT2000。工作頻段2000MHz商用時間2000年左右最高速率2000Kbit/sIMT-2000的含義第三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IMT-2000主要特性(1)全球化。IMT-2000包括多種系統(tǒng),在設計上具有高度的通用性,該系統(tǒng)中的業(yè)務以及它與固定網(wǎng)之間的業(yè)務可以兼容,能提供全球漫游。(2)多媒體化。提供高質量的多媒體業(yè)務,如話音、可變速率數(shù)據(jù)、視頻和高清晰圖像等多種業(yè)務。(3)綜合化。能把現(xiàn)存的各類移動通信系統(tǒng)綜合在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中,以提供多種服務。(4)智能化。主要表現(xiàn)在智能網(wǎng)的引入,移動終端和基站采用軟件無線電技術。(5)個人化。用戶可用唯一個人電信號碼(PTN)在終端上獲取所需要的電信業(yè)務,這就超越了傳統(tǒng)的終端移動性,真正實現(xiàn)個人移動性。第四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圖7-1IMT-2000系統(tǒng)的運營環(huán)境

第五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IMT-2000的目標提供全球的多種業(yè)務的覆蓋,即能提供多種業(yè)務、多種網(wǎng)絡的綜合,具體分五個方面:

①無線和無線的綜合:第三代系統(tǒng)是在第二代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和GSM、DCS180O的兼容是必要的。第三代應能提供IMT-2000/GSM的低價雙模終端(或IMT-2000/GSM/DCS-1800的低價三模終端),能實現(xiàn)多網(wǎng)之間的切換和漫游。

②固定網(wǎng)和移動網(wǎng)的融合:在技術上需要解決同一交換機能支持移動和固定用戶接入;采用ATM技術;寬帶無線接入網(wǎng)能和固定網(wǎng)、分組網(wǎng)、IP網(wǎng)連通;建立統(tǒng)一的用戶數(shù)據(jù)庫;建立統(tǒng)一的智能網(wǎng)平臺。多功能用戶數(shù)據(jù)庫是存放所有用戶業(yè)務特點的超集。第六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③陸地網(wǎng)和衛(wèi)星網(wǎng)的連接:衛(wèi)星移動通信系統(tǒng)在人口密度較小地區(qū)補充陸地移動系統(tǒng)的覆蓋,因而兩種系統(tǒng)的綜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綜合協(xié)調。④多種終端集成:終端移動性和個人移動性是第三代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目標。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統(tǒng)可能工作于不同頻段或不同多址模式與不同的數(shù)據(jù)格式。因此需要采用軟件無線電技術的多模/多頻手機。⑤多種業(yè)務的綜合---向無線寬帶業(yè)務發(fā)展:第三代系統(tǒng)可支持的速率為:室內靜止2Mb/s;步行移動384kb/s;車速移動144kb/s;衛(wèi)星移動9.6kb/s。第七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ITU-RM.1036建議給出了IMT-2000頻帶使用原則,如表7-1所示。

表7-1ITU-R建議的IMT-2000頻帶使用原則

目標在2000年左右引入ITM-2000;IMT-2000按國家要求發(fā)展;終端全球漫游;全球設備標準化。與現(xiàn)有用戶分享頻率資源;有效支持多個網(wǎng)絡運營或業(yè)務提供商;支持固定設備技術的應用。優(yōu)化IMT-2000帶寬內的頻帶利用率;有效綜合IMT-2000陸地和衛(wèi)星。部分兼容各種形式的業(yè)務和混合業(yè)務;降低終端成本、體積和功耗。

原則為保持靈活性,理想情況下IMT-2000頻段不應分割給不同形式的無線接口和業(yè)務。IMT-2000衛(wèi)星與陸地部分頻率劃分應該靈活,以便滿足不同國家的需要。頻率提供應符合全球漫游。在2000年前能夠提供實驗和測試所需的IMT-2000頻段。IMT-2000要求能夠實現(xiàn)頻率資源動態(tài)分配,頻率資源來源于一個動態(tài)頻率庫。在WARC-92會議,ITU會員一致同意IMT-2000的頻段為2GHz,即1885MHz~2025MHz和2110MHz~2200MHz,其中1980MHz~2010MHz和2170MHz~2200MHz用于移動衛(wèi)星業(yè)務(MSS)。第八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IMT-2000的核心頻段185019001950200020502100215022002250ITU歐洲美國MSSPCSADBTDDBCDCEFAFEMSS保留2165MHz18501900195020002050210021502200225018801980TDDFDDDECTMSS188520252010TDDTDDFDDMSSFDD日本MSSFDDMSSFDDPHS2170FDD21102170MSSMSS保留保留保留FDDWLLFDDWLL中國MSS19201980TDDTDDWLL18651880189519001920194519601980191819802010202519202010202521102170217021102110蜂窩

蜂窩

保留第九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60MHz60MHz15

MHzFDD(上行)TDDTDD擴展(下行)100

MHzTDD補充24002300ISM2483,5ISM頻段(WLAN,oven,bluetooth…)83,5MHz2500ITUIMT-2000擴展頻段2690190MHz衛(wèi)星FDD(下行)中國的3G頻率規(guī)劃190019201980201020252110217018801805175530

MHz30

MHz1850FDD補充FDD補充40

MHz現(xiàn)800/900/1800MHz2G頻段均為擴展工作頻段PHS第十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當前中國2G/3G移動通信的頻譜分配825-835835-839870-880880-884890-903903-909929-935935-948948-954954-960839-845885-890909-915ReservedTACS-C(Rx)AMPS-A(Rx)825-835AMPS-B(Rx)835-845TACS-A(Rx)890-897.5TACS-B(Rx)897.5-905GSM(Rx)905-915TACS-A(Tx)935-942.5TACS-B(Tx)942.5-950GSM(Tx)950-960TACS-C(Tx)924-935聯(lián)通CDMACT2(空)中移動GSM聯(lián)通GSMETACS中移動GSM聯(lián)通GSMAMPS-A(Tx)870-880AMPS-B(Tx)880-890ETACS聯(lián)通CDMAReservedReservedTx&Rxarefromthebaseperspective中移動聯(lián)通信產部尚未發(fā)放美國標準中國電信ITU標準TDD頻譜CMCCDCS1800GuardBandTDDTD-SCDMADCS1800未發(fā)放CDMAPCS聯(lián)通DCS1800DCS1800未發(fā)放聯(lián)通DCS1800中移動DCS1800SCDMACDMAPCS(空)DCS1800Rx1710-1785DCS1800Tx1805–1880中國電信CDMAWLLPCS1900Rx1850-1910CDMAPCS(空)PCS1900Tx1930-1990ITUIMT-2000Rx1920-1980中移動DCS1800ITUMSS1980-2010PHS1805-18201900-19101850-18651865-18801880-19001945-19601960-19801710-17251745-17551840-18501755-17851785-18052010-20251990-20101910-19201980-1990中國電信CDMAWLL第十一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7.2軟件無線電技術

“軟件無線電”能夠提供遠勝于傳統(tǒng)無線電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在軟件無線電中,過去許多由專門的硬件設備來完成的功能,如信道濾波、中頻轉換以及基帶處理等,現(xiàn)在都可通過軟件可編程的通用器件來實現(xiàn)。在IMT-2000中,隨著標準和服務的進化和增加,應用軟件無線電的基站或用戶設備可以在不對主要器件進行改變或更換的情況下,迅速地通過軟件來升級,以適應新的標準和提供新的業(yè)務。第十二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在基站的應用中,軟件無線電基站與傳統(tǒng)的基站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其中一個主要特點是應用軟件無線電的基站,其收發(fā)信機都需要一個寬帶的RF/IF前端機,保證在整個用戶有效帶寬中進行數(shù)字化的處理工作。在用戶終端中,目前由于受到價格、尺寸和功耗的限制,軟件無線電技術還沒完全應用到其中,現(xiàn)在大都是固定編程,可以有一種或兩種操作模式。隨著IMT-2000的發(fā)展,用戶終端需要能夠適應不同的業(yè)務、不同的標準,這也將推進用戶終端向完全可編程的方向發(fā)展。當用戶全球漫游時,進入不同網(wǎng)絡或具有不同的業(yè)務需求,只要有與網(wǎng)絡相匹配的無線傳輸技術(RTT),就可以從網(wǎng)絡快速下載相應軟件以支持終端的可操作性。第十三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1998年6月30日為ITU規(guī)定的提交RTT建議的最后期限,共有10個組織向ITU提交了候選RTT方案,如表7-3所示。序號提交者候選RTT方案1日本ARIBW-CDMA2歐洲ESASW-CDMA&SW-CTDMA3ICOICORTT4中國CATTTD-SCDMA5韓國TTAGlobalCDMAⅠ&Ⅱ,&SatelliteRTT6歐洲ETSI_DECTEP-DECT7歐洲ETSI_UTRAUTRA

8美國TIATR45.3(UWC-136)TR45.5(cdma2000)&TR46.1(WIMSW-CDMA)9美國T1P1-ATISW-CDMAN/A10INMARSATHorizons表7-3正式向ITU提交的候選RTT方案

7.3無線傳輸技術(RTT)

第十四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區(qū)域性標準化組織于1998年向ITU-R提交了幾份能滿足第三代移動無線通信系統(tǒng)要求的IMT-2000/UMTS無線接口建議。由于這些建議由不同的標準化組織提出,所以與全球漫游要求有關的無線參數(shù)和協(xié)議棧的解決方案各不相同。為此,主要的國際網(wǎng)絡運營商于1998年10月按ITU-R進程框架在運營商協(xié)調組(OHG)內開展了一次協(xié)調工作,以推進基于CDMA的IMT-2000無線接口的協(xié)調進程。基于TDMA的建議在OHG的工作中沒有加以考慮。OHG與一些主要的國際制造商進行了合作。這些制造商于1999年5月底在多倫多召開的最后一次會議上就協(xié)調無線接口全球第三代(G3G)取得了一致的意見,這些意見提交了ITU-R并受到ITU的歡迎。第十五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OHG開展這項標準化工作的主要目標是:(1)制訂一項惟一一體化的基于CDMA的第三代規(guī)范,其基礎是正由3GPP和3GPP2制訂的WCDMA和CDMA2000建議;(2)建立一個由直接序列(DS)、多載波(MC)和TDD三種模式組成的G3G系統(tǒng),它能滿足不同地區(qū)的運營商對向后兼容有不同需求的需要;(3)確保話音和高速非話音業(yè)務的廣泛有效性;(4)使用戶能夠隨其業(yè)務跨地區(qū)、跨國家和跨系統(tǒng)漫游;(5)支持從現(xiàn)有的基礎結構向平穩(wěn)而協(xié)調一致的發(fā)展道路過渡;(6)擴大系統(tǒng)開發(fā)和應用的市場和經濟規(guī)模。第十六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IMT-2000無線接口標準

CDMA

TDMA

IMT-DSWCDMAIMT-MCcdma2000

IMT-TCTD-CDMATD-SCDMAIMT-SCUWC-136IMT-FTDECTFDDTDD第十七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IMT-2000無線接口標準ITU制定5大標準的主要原因:第二代核心網(wǎng)的不同;無線接口的兼容性問題;頻譜分配作用;知識產權問題;競爭也是一個主要因素。通過融合,目前形成三種主流技術標準:WCDMA、CDMA2000、TD-SCDMA3GPP發(fā)展WCDMA、CDMATDD和EDGE3GPP2發(fā)展cdma2000的技術規(guī)范第十八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3G的演進策略總體上講都是漸進的。現(xiàn)有技術技術趨勢IS-95GSM

AMPSGSMGPRSCDMA2000WCDMATD-SCDMAUWC-136第十九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3GPP23GPP3G主流制式劃分

WCDMA核心網(wǎng)絡:基于MAP和GPRS無線傳輸技術:WCDMA-FDD/TDD

cdma2000核心網(wǎng)絡:基于ANSI41和MIP無線傳輸技術:cdma2000EDGETD-SCDMA第二十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PS域CS域UTRAN業(yè)務網(wǎng)

3G網(wǎng)絡結構UTRAN(UMTSTerrestrialRadioAccessNetwork)是一種全新的接入網(wǎng),是UMTS最重要的一種接入方式,適用范圍最廣。定義UTRAN結構的基本原則:信令網(wǎng)和數(shù)據(jù)傳輸網(wǎng)在邏輯上分開

早在90年代初期,歐洲電信標準協(xié)會(ETSI)就開始為3G標準征求技術方案。并雄心勃勃的把3G技術統(tǒng)稱之為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第二十一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WCDMA網(wǎng)絡-R99GbRNCRNCNodeBNodeBIubIubIurIuPSIuCSBSSMSC/VLRGMSCPSTNHLR/AUCASGSNGGSNInternetGn第二十二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核心網(wǎng)電路域ANSI-41核心網(wǎng)分組域MIP無線部分

PDSN/FA

BSC

PCF

HA

IP

AAA

VLR

MSC/

SSP

HLR/AC

PSTN/

ISDN

BTS

BSC

BTS

PCF

BTS

cdma2000網(wǎng)絡A10、A11A8、A9A1、A2A3、A7IS-95第二十三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TD-SCDMA網(wǎng)絡Phase1--TD-SCDMA接入到GSM核心網(wǎng)無線接口物理層采用TD-SCDMA,層二、層三與GSM接近(主要無線資源控制不同)以A、Gb接口接入到GSM/GPRS核心網(wǎng)絡Phase2--TD-SCDMA接入到R4核心網(wǎng)無線接口物理層采用TD-SCDMA,層二、層三與WCDMA的結構類似(主要無線資源控制不同)以Iu接口接入到R4核心網(wǎng)第二十四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三種主流標準的方案性能比較(1)CDMA技術的利用程度。TD-CDMA在充分利用CDMA方面較差。原因是:一方面,TD-CDMA要和GSM兼容: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充分利用多徑,降低了系統(tǒng)的效率,而且軟切換和軟容量能力實現(xiàn)起來相對較困難。但聯(lián)合檢測容易。第二十五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2)同步方式、功率控制和支持高速能力:目前的IS-95采用64位的Walsh正交擴頻碼序列,反向鏈路采用非相關接收方式,成為限制容量的主要問題,所以在第三代系統(tǒng)中反向鏈路普遍采用相關接收方式。W-CDMA采用內插導頻符號輔助相關接收技術,兩者性能還難以比較。cdmaone需要GPS精確定時同步;而W-CDMA和TD-CDMA則不需要小區(qū)之間的同步。另外,TD-CDMA繼承了GSM900/DCS1800正反向信道同步的特點,從而克服了反向信道的容量瓶頸效應。而同步意味著幀反向信道均可使用正交碼,從而克服了遠近效應,降低了對功率控制的要求。TD-CDMA采用了消除對數(shù)正態(tài)衰落的功率控制,抗衰落的能力較強,能支持較快移動的通信,這在現(xiàn)代通信中是至關重要的。在多速率復用傳輸時,W-CDMA實現(xiàn)較為容易。而TD-SCDMA采用的是每個時隙內的多路傳輸和時分復用。為達到2Mbit/s的峰值速率須采用16進制的QAM調制方式,當動態(tài)的傳輸速率要求較高時需要較高的發(fā)射功率,又因為和GSM兼容,所以無法充分利用資源。第二十六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3)在頻譜利用率方面,TD-SCDMA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被認為是目前頻譜利用率最高的技術。其原因一方面是TDD方式能夠更好地利用頻率資源,另一方面在于,TD-SCDMA的設計目標是要做到設計的所有碼道都能同時工作,而在這方面,目前W-CDMA系統(tǒng)256個擴頻信道中只有60個可以同時工作。此外,不對稱的移動因特網(wǎng)將是IMT-2000的主要業(yè)務。TD-SCDMA因為能很好地支持不對稱業(yè)務,而成為最適合移動因特網(wǎng)業(yè)務的技術,也被認為是TD-SCDMA的一個重要優(yōu)勢,而FDD系統(tǒng)在支持不對稱業(yè)務時,頻譜利用率會降低,并且目前尚未找到更為理想的解決方案。第二十七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4)TD-SCDMA技術在許多方面非常符合移動通信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智能天線技術、軟件無線電技術、下行高速包交換數(shù)據(jù)傳輸技術等將是未來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普遍采用的技術。顯然,這些技術都已經不同程度地在TD-SCDMA系統(tǒng)中得到應用,而且TD-SCDMA也是目前唯一明確將智能天線和高速數(shù)字調制技術設計在標準中的3G系統(tǒng)。第二十八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5)市場前景:目前,在已公布的3G合同中,W-CDMA占有絕大多數(shù)的市場份額。據(jù)英國著名的移動市場研究機構EMC公司預測,到2005年,全球80%的移動通信網(wǎng)絡將由GSM+GPRS+W-CDMA構成。在三個主要3G標準中,參與W-CDMA標準的企業(yè)最多,包括了大多數(shù)世界著名的移動通信設備廠商,如Ericsson、Nokia、Semens、Alcatel、Motorola、Nortel以及Samsung、NTTDoCoMo、Fujitsu等。cdma2000的技術最為成熟,從商用的系統(tǒng)來看,cdma2000的勢頭比較好。TD-SCDMA在許多方面非常符合移動通信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但成功與否最終體現(xiàn)在市場上。第二十九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W-CDMA、cdma2000和TD-SCDMA這三種第三代候選標準的比較見表7-4。

表7-4三種第三代候選標準比較

W-CDMAcdma2000TD-SCDMA信道帶寬5/10/20MHz1.25/5/10/15/20MHz1.6MHz碼片速率3.84Mc/sN×1.2288Mc/s1.28Mc/s多址方式單載波DS-CDMA單載波DS-CDMA單載波DS-CDMA+TD-SCDMA雙工方式FDDFDDTDD幀長10ms20ms10ms多速概念可變擴頻因子和多碼RI檢測:高速率業(yè)務盲檢測:低速率業(yè)務可變擴頻因子和多碼盲檢測:低速率業(yè)務可變擴頻因子和多時多碼RI檢測FEC編碼卷積碼R=1/2,1/3,K=9RS碼(數(shù)據(jù))卷積碼R=1/2,1/3,3/4,K=9Turbo碼卷積碼R=1~1/3,K=9TurboRS碼(數(shù)據(jù))第三十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交織卷積碼:幀內交織RS碼:幀間交織塊交織(20ms)卷積碼:幀內交織TurboRS碼:幀間交織擴頻前向:Walsh(信道化)+Gold序列218(區(qū)分小區(qū))反向:Walsh(信道化)+Gold序列241(區(qū)分用戶)前向:Walsh(信道化)+M序列215(區(qū)分小區(qū))反向:Walsh(信道化)+M序列241-1(區(qū)分用戶)前向:Walsh(信道化)+PN序列(區(qū)分小區(qū))反向:Walsh(信道化)+PN序列(區(qū)分用戶)調制數(shù)據(jù)調制:QPSK/BPSK擴頻調制:QPSK數(shù)據(jù)調制:QPSK/BPSK擴頻調制:QPSK/OQPSK接入信道:DQPSK接入信道:DQPSK/16QAM相干解調前向:專用導頻信道(TDM)反向:專用導頻信道(TDM)前向:公共導頻信道反向:專用導頻信道(TDM)前向:專用導頻信道(TDM)反向:專用導頻信道(TDM)語音編碼AMRCELPEFR(增強全速率語音編碼)最大數(shù)據(jù)率達384kb/s室內高達2.048Mb/s1x-EV-DO:2.4Mb/s1x-EV-DV:≥5Mb/s最高為2.048Mb/s功率控制FDD:開環(huán)+快速閉環(huán)(1.6kHz)TDD:開環(huán)+慢速閉環(huán)開環(huán)+快速閉環(huán)(800Hz)開環(huán)+快速閉環(huán)(200Hz)基站同步異步(不需GPS)可選同步(需GPS)同步(需GPS)同步(主從同步,需GPS)切換移動臺控制軟切換移動臺控制軟切換移動臺輔助硬切換續(xù)表7-4第三十一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7.4我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發(fā)展7.4.1研究進展(1)ITU的研究進展IMT-2000是國際電聯(lián)提出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其無線傳輸技術的標準化工作主要由ITU-R完成,而ITU-T負責網(wǎng)絡部分。ITU-R于1997年7月發(fā)出征集無線傳輸技術的通函,通函中規(guī)定了候選RTT方案的一般要求和目標,要求各國與1998年6月底前提交候選RTT方案(到6月30日前,共有10個組織向ITU提交了十幾個候選RTT方案)。1999年11月在芬蘭召開的ITU第18次會議上正式確定了ITM-2000的三種主流標準:我國推出的TD-SCDMA、美國Lucent、Motorola和Qualcomm等公司提出的cdma2000、歐洲Ericsson等公司倡導的W-CDMA。這三種標準均采用CDMA技術。第三十二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2)歐洲的研究進展歐洲受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GSM在全球成功應用的鼓舞,在1987年就提出了通用移動通信系統(tǒng)(UMTS)的概念。歐洲電信標準化協(xié)會(ETSI)的SMG2負責歐洲IMT-2000/UMTS的標準化進程。歐洲前后共提出以下5種UMTS/IMT-2000RTT方案:①W-CDMA,②OFDMA(正交頻分多址接入),③TDMA,④TDMA和CDMA相結合的混合方案TD-CDMA,⑤ODMA(時機驅動多址接入)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W-CDMA(FDD)和TD-CDMA(TDD)方案。前者主要由Ericsson公司提出,后者主要由Semens公司提出,受到Alcatel、Motorola等公司的支持。兩個方案內部出現(xiàn)重大分歧,經多方協(xié)商和投票結果,各方達成妥協(xié),形成了一種能同時兼顧W-CDMA和TD-CDMA兩種技術的解決方案,稱為UTRA。UTRA概念里具有FDD和TDD不同結構方案的目的是要分別提供適合于FDD和TDD的最佳方案。第三十三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3)美國的研究進展美國負責IMT-2000研究的組織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國家標準化協(xié)會(ANSI)下的T1P1組,另一個是電信工業(yè)協(xié)會(TIA)和電子工業(yè)協(xié)會(EIA)。這兩個組織都在研究自己的RTT方案,比較有影響的是W-CDMAOne(后更名為cdma2000),由Lucent、Motorola、Nortel和Qualcomm以及后來加入的韓國Samsung一起提出,并且TIA已將這種方案制定成窄帶CDMAIS-95的補充標準。對于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何時正式商用,美國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目標。在第三代問題上,美國運營商和制造商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美國的第三代頻段大部分已被拍賣給PCS,PCS在網(wǎng)絡和業(yè)務能力上已對目前900MHz頻段上的蜂窩系統(tǒng)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運營商對向第三代系統(tǒng)過渡的需求并不急迫;而制造商們則不一樣,為了保持技術領先地位,他們非常積極地參與到國外的第三代系統(tǒng)試驗中。第三十四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4)日本的研究進展日本的第三代無線傳輸技術標準化工作主要由ARIB負責,日本鑒于第一代模擬系統(tǒng)、第二代數(shù)字PDC系統(tǒng)只占領國內市場的教訓,決心在第三代系統(tǒng)的標準制定、開發(fā)及研制上走在世界前列,并和其它國際組織合作,共同打開國際市場。另外,日本目前的移動通信頻譜資源已無法應付其移動用戶的迅猛增長,同時,也考慮到通過第三代系統(tǒng)提供的多媒體業(yè)務會刺激用戶的需求,因此,日本對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研制與標準化工作非常積極,曾先后制定出6種RTT方案,經過層層篩選和合并,形成了目前的以NTTDoCoMo公司為主提出的W-CDMA方案。第三十五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5)韓國的研究進展在韓國,電信技術協(xié)會(TTA)采納了一種“雙軌”方式來開發(fā)第三代CDMA技術。他們開發(fā)的TTA1和TTA2空中接口建議(后來分別改名為全球CDMA1和全球CDMA2)分別基于同步和異步寬帶CDMA技術。TTA1WCDMA類似于ETSI、ARIB和T1P1中的WCDMA技術;TTA2則類似于TR45.5中的CDMA2000。第三十六頁,共四十一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6)我國的研究進展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電信技術科學研究院(CATT)就自主開發(fā)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同步CDMA(S-CDMA)無線本地環(huán)接入技術,并在此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TD-SCDMA。當時歐洲的Semens公司也在從事TDD方式的CDMA技術的研究,由于其與TD-SCDMA具有諸多共同點,后來兩家提出合作并彌補了相互的技術不足,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的TD-SCDMA。該方案將當今國際領先技術智能天線、同步CDMA(S-CDMA)和軟件無線電等技術融于其中,具有頻譜利用率較高、成本較低、靈活性較大等特點,具有很大的競爭力。1999年11月在芬蘭召開的ITU第18次會議上中國提出的TD-SCDMA技術正式作為IMT-2000的三種主流標準之一。這是我國移動通信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移動通信標準,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際合作,成為IMT-2000標準的一員,在第三代通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