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介質(zhì)與恒星組成_第1頁
星際介質(zhì)與恒星組成_第2頁
星際介質(zhì)與恒星組成_第3頁
星際介質(zhì)與恒星組成_第4頁
星際介質(zhì)與恒星組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星際介質(zhì)與恒星組成第1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6.1星際氣體

1.星際介質(zhì)(interstellarmedium)星系內(nèi)恒星與恒星之間(6-10ly)的物質(zhì)。包括星際氣體、星際塵埃、宇宙線與星際磁場。星際物質(zhì)的質(zhì)量約占銀河系恒星質(zhì)量的10%星際物質(zhì)主要分布在距離銀道面約1000ly的范圍內(nèi)。第2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性質(zhì)氣體塵埃質(zhì)量百分比99%1%組成HI,HII,H2(70%);He(28%);N,Ne,Na等(2%)固體粒子(直徑~0.01-0.1μm),如冰、硅、石墨等粒子數(shù)密度1cm-3(vacuum:104cm-3)10-13

cm-3質(zhì)量密度10-24gcm-310-27gcm-3溫度~100K,104K,50K(HI,HII,H2)10-20K研究手段星際吸收線、HI21厘米譜線、分子譜線星際消光和紅化、星際極化、紅外熱輻射第3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2.星際氣體(interstellargas)星際氣體主要由H構(gòu)成.星際氣體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星云、冕氣),密度分布:10-2-106

cm-3在不同環(huán)境下H的存在方式不一樣(HI區(qū)、HII區(qū)、分子云).第4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3.電離H云的觀測——發(fā)射星云(emissionnebulae)被高溫(O,B0-2型)恒星的紫外輻射電離的星際物質(zhì),也稱為HII區(qū)。M8(LagoonNebula)第5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1)特征具有(容許和禁戒)發(fā)射線,顏色偏紅。典型溫度~8000K.蝴蝶星云(ButterflyNebula)

第6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2)輻射原理星云原子中的電子受高溫恒星紫外輻射而激發(fā)或電離。電子的復(fù)合或退激發(fā)產(chǎn)生可見光偏紅波段(Hα~6563?)的發(fā)射線.發(fā)射星云中的低溫、低密度條件→禁戒躍遷→綠色O[III]輻射第7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TheRosetteNebulaNGC2244HydrogenOxygen第8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4.中性H云的觀測——星際吸收線熱恒星(特別是雙星中)光譜中并非來自恒星大氣的吸收線,如H的Lyman線和Ca,Na,Fe等吸收線。特征:尖銳、無周期性Doppler位移。原因:星際氣體中的原子受恒星紫外光子的電離而產(chǎn)生吸收線。第9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恒星的星光在到達地球前可能會穿過多塊氣體云,由于每塊云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可能會出現(xiàn)多重吸收線。第10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5.中性H云的觀測——H原子21厘米譜線1944年H.vandeHulst預(yù)言中性H原子(100-3000K)可以產(chǎn)生波長21厘米的射電譜線。H原子中的電子在自旋與原子自旋平行狀態(tài)和反平行狀態(tài)間的躍遷產(chǎn)生的射電譜線,頻率1.42GHz,波長21厘米。盡管單個H原子的躍遷概率極低,由于星際空間中的H非常豐富,其產(chǎn)生的21厘米譜線仍然能夠觀測到。第11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由于不受到塵埃的散射影響,H原子21厘米譜線是研究銀河系結(jié)構(gòu)的最佳手段之一。第12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6.星際分子的觀測當星際介質(zhì)的溫度很低(3-20K)時,星際分子開始形成。分布在大的、冷的、致密暗云中。已觀測到包括H2,CO,OH,NH3等約100種無機和有機分子,其中H2分子含量最豐富(有機分子H2CO[甲醛]-NH2CH2COOH[氨基乙酸])。第13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

輻射

電子躍遷紫外和可見光波段)分子振動躍遷紅外波段分子轉(zhuǎn)動躍遷射電波段第14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示蹤分子 H2分子不發(fā)射射電輻射,但通常與CO、HCN、NH3、H2O分子成協(xié)。 如利用CO分子的2.6毫米射電輻射可以研究H2分子的分布。第15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分子云(molecularclouds) 通過觀測CO分子的輻射,發(fā)現(xiàn)星際分子聚集成團形成分子云。 質(zhì)量:1-106M⊙,直徑:1-600ly,密度:103-105

cm-3 分子云占據(jù)銀盤內(nèi)大約1%的空間,質(zhì)量大約占星際氣體總質(zhì)量的50%。第16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MolecularCloudBarnard68

第17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GiantMolecularCloudsAcloudwithadiameterof300lightyears.Temperatures~20K,numberdensities~100-300cm-3,masses~106

M⊙.Onlyabout10percentofthecloudwillbeinclumpsdenseenoughforstarstoformGiantmolecularcloudslastfor10to100millionyearsbeforetheydissipate.

第18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7.云際氣體在星際云間的空間中也存在氣體。主要有中性的稀薄氣體和更稀薄的熱氣體(~104

K)。紫外和X射線觀測還發(fā)現(xiàn)存在一類溫度高達106-107

K的熱氣體,稱為云際冕氣(coronalgas)。20-60%的星際空間被云際冕氣占據(jù)。這些氣體的高溫主要來自超新星的加熱。第19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小結(jié):星際氣體的主要性質(zhì)

成分觀測證據(jù)溫度(K)密度(cm-3)質(zhì)量百分比HI區(qū)21厘米譜線,紫外吸收線50-1001-5040%分子云紅外輻射,紫外吸收線,CO射電和紅外輻射10-50102-10940%HII區(qū)光學(xué)和紅外發(fā)射線,射電連續(xù)輻射10410-104極少云際氣體21厘米譜線7,000-1040.2-0.320%云際冕氣X射線(OVI)輻射10610-4-10-30.1%第20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6.2星際塵埃

1.觀測證據(jù)(1)星際消光(interstellarextinction)1930R.J.Trumpler在研究疏散星團的距離和大小時,得到了一個奇怪的結(jié)果:疏散星團離太陽越遠,直徑就必須越大,才能符合疏散星團的視亮度和直徑的統(tǒng)計關(guān)系。角直徑2視亮度第21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星際塵埃對星光的吸收和散射造成星光強度的減弱??紤]星際消光的影響后,實際測量的天體的視星等應(yīng)為:

在銀道面附近星際消光量為Av=2mkpc-1

(2)星際紅化(interstellarreddening)星際塵埃對星光的散射隨波長的變化而不同,對藍光散射較多而對紅光散射較少,因而造成星光顏色偏紅。第22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2.星際塵埃的性質(zhì)成分 硅或石墨微粒, 外面被冰或二氧化碳包裹。形成 形成于紅(超)巨星的外層大氣(低溫→氣體凝結(jié)), 在恒星演化晚期被吹向星際空間。星際塵埃與星際分子 分子云中的塵埃屏蔽了星光中的紫外線,使分子免遭瓦解, 塵埃有利于分子形成。第23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昴星團3.星際塵埃云的光學(xué)觀測——反射星云和暗星云反射星云(reflectionnebulae) 星云通過塵埃反射附近的熱星的星光而發(fā)光,顏色偏藍。 熱星的光譜型一般晚于B3型。第24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馬頭星云鷹云暗星云(darknebulae) 大量的塵埃阻擋了星云內(nèi)部或后面恒星的星光。第25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亮星云:發(fā)射星云,反射星云星云暗星云第26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蛇夫星云(RhoOphiuch)4.塵埃的紅外熱輻射塵??梢杂行У匚展鈱W(xué)和紫外輻射。塵埃粒子受附近熱星輻射的加熱,溫度可以達到~100K,產(chǎn)生紅外熱輻射。第27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6.3恒星形成的理論模型

1.銀河系內(nèi)的恒星形成過程銀河系(可見)質(zhì)量~1011M⊙,年齡~1010yr→銀河系平均恒星誕生率~10

M⊙yr-1

O型星壽命~106

yr→O型星是最近形成的天體→目前的恒星誕生率~3M⊙yr-1

第28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2.恒星形成恒星形成于銀河系旋臂上巨大的、冷的致密星際云。星云的坍縮造成恒星成群形成。星云坍縮、分裂、加熱→原恒星→主序星第29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金斯(Jeans)不穩(wěn)定性當星云的質(zhì)量足夠高時,(向內(nèi)的)重力超過由熱運動和湍動產(chǎn)生的(向外的)壓力,引起星云的收縮。星云不穩(wěn)定的極限質(zhì)量稱為金斯(Jeans)質(zhì)量。M⊙

中性氫云:n~1cm-3,T~100K→MJ~3×104

M⊙暗分子云:n~106cm-3,T~10K→MJ~1M⊙→恒星形成于巨分子云中→恒星成群形成動能勢能當2K<|U|,星云坍縮第30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低質(zhì)量恒星的形成過程(1)星際云(interstellarcloud) 星云坍縮,并分裂成小云塊(密度上升,金斯質(zhì)量減?。?。(2)星云團塊(cloudfragment) 星云仍十分稀薄,熱量可以不受阻礙地散逸,星云內(nèi)的溫度沒有明顯上升。階段觀測天體核心溫度(K)表面溫度(K)核心密度(cm-3)直徑(cm)持續(xù)時間(yr)1星際云101010310192×1062云塊1001010610173×104第31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3)團塊/原恒星(fragment/protostar) 星云進一步坍縮和分裂,密度上升。 核心區(qū)域變得不透明,溫度迅速上升,金斯質(zhì)量增大。 星云停止分裂,云塊開始坍縮。階段觀測天體核心溫度(K)表面溫度(K)核心密度(cm-3)直徑(cm)持續(xù)時間(yr)3云塊/原恒星10410010121015105第32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4)原恒星(protostar) 原恒星以Kelvin-Helmhotz時標收縮,溫度進一步升高。

階段觀測天體核心溫度(K)表面溫度(K)核心密度(cm-3)直徑(cm)持續(xù)時間(yr)4原恒星106300010181013106第33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5)主序前星(pre-main-sequencestar) 原恒星向主序演化成為主序前星(金牛座T型星), 但內(nèi)部溫度還沒有升高到H的點火溫度。階段觀測天體核心溫度(K)表面溫度(K)核心密度(cm-3)直徑(cm)持續(xù)時間(yr)5主序前星5×106400010221012107第34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6)零齡主序(zero-agemain-sequencestar) 恒星到達主序,熱核反應(yīng)(H燃燒)開始進行,成為零齡主序恒星。光度約為現(xiàn)在太陽光度的2/3。(7)主序星(main-sequencestar) 恒星略微收縮,達到流體靜力學(xué)平衡。階段觀測天體核心溫度(K)表面溫度(K)核心密度(cm-3)直徑(cm)持續(xù)時間(yr)6零齡主序107450010252×10113×1077主序星1.5×107600010261.5×10111010第35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原恒星質(zhì)量(M⊙)0.21.05.015.0原恒星演化時間(yr)1093×1077×1066×104具有不同質(zhì)量恒星的形成 不同質(zhì)量的恒星在形成過程中,在H-R圖上沿不同的路徑演化。 質(zhì)量越高的恒星,其原恒星演化到主序的時間越短,在主序上的位置越高。第36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氣體云的收縮原恒星主序前星零齡主序零齡主序云塊碎裂、輻射M<MCM>MCMC~3-6M⊙第37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褐矮星(browndwars)–failedstars第38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3.轉(zhuǎn)動星云的坍縮轉(zhuǎn)動星云在坍縮過程中會形成圍繞原恒星旋轉(zhuǎn)的環(huán)或盤。第39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盤中的物質(zhì)凝聚形成雙(多)星系統(tǒng)或行星系統(tǒng)。第40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第41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4.星云坍縮的觸發(fā)機制(1)激波壓縮 超新星爆發(fā)、熱星輻射或銀河系旋臂轉(zhuǎn)動等過程產(chǎn)生激波。 激波壓縮附近的星云,使其密度增大,觸發(fā)恒星的形成。 恒星形成過程可能類似于鏈式反應(yīng)。第42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如星云M20中的激波壓縮效應(yīng)(2)星云碰撞→輻射→冷卻→坍縮第43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6.4恒星形成的觀測證據(jù)第44頁,共5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六1.恒星形成區(qū)和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