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師大古代漢語練習_第1頁
徐州師大古代漢語練習_第2頁
徐州師大古代漢語練習_第3頁
徐州師大古代漢語練習_第4頁
徐州師大古代漢語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練習冊》(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教研室編)2005年8月30日修訂一、具書..............................(1)詞匯.............................(5)文字. ............................(14)語法. ............................(19)修辭. ............................(29)音韻. ............................(31)TOC\o"1-5"\h\z古書注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古書的句讀.......................(36)詩詞格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參考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工具書[練習一]一、古漢語工具書一般可分為字書、辭書、韻書、目錄書、類書、圖錄譜表和其他幾類。其中:.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書是東漢■編著的?宋代徐鉉等校定。全文分為―■篇。加目錄和自敘共 篇,共TOC\o"1-5"\h\z卷,分為 部首,共收 單字;重文字 個。.《>是我國第一部辭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別是>? ;.專門解釋唐宋元明人詩詞曲中習見語辭特殊用法的辭書是近人 的《 _>:.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魏著白?>〉,而現(xiàn)存最古的韻書是宋陳彭年、邱雍等編的《》,它的全名叫《>>,大致反映了 時期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目錄書是東漢班固撰的《>>,其后,較為完善的有《〉;.我國大規(guī)模的目錄學著作是清乾隆年間永珞、紀的等人奉詔編撰的《>二百卷,其編排順序是按? ?? 四部目次;.?>是葉圣陶編的關于索引類的工具書.我國最早的類書是三國魏文帝時命令王象、劉邵編纂的??,其后影響較大的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編輯的??,唐歐陽詢等編的《?,唐 編的《初學記》、唐白居易編輯,宋孔傳續(xù)輯的《?,宋李昉等編的《〉〉、宋王欽若、楊億等編的《?,明朝解縉等編寫的《>〉;.“三通”指的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鄭樵的《〉〉、元馬端臨的《文獻〉〉,遇到歷史上的疑難問題可資查詢,后人又陸續(xù)加以編纂,合稱為“〃二.政書會要之類影響較大的有《春秋會要》 、《西漢會要》和?>>等。二、1.古漢語常用工具書的檢字法主要有?音序檢字法、 和四角號碼檢字法;.古代工具書的注音方法主要有、 和其中 較為科學。.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成就主要有?況?》、??和王筠的?>>>? .研究古漢語虛詞的代表作有王引之的《劉淇的?>〉、楊樹達的《>>和今人裴學海的《〉〉;TOC\o"1-5"\h\z.匯集唐以前對古典文獻解釋的大型古漢語字典是清代阮元、 臧庸等編的《〉〉;.漢代運用“聲訓”原理而編纂的辭書是劉熙的《 〉〉;.專門研究古代漢語方言的著作是揚雄的《 〉〉。[練習二]一、略述許慎《說文解字》一書在漢語言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得失。二、舉例說明《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及釋字體例。三、略述《辭源》和《辭海》這兩部工具書的主要性質。四、略述《廣韻》一書在編排體例和在漢語音韻學研究方面的重要意義以及陳澧研究《廣韻》的主要方法。五、《廣韻》時代的四聲是怎樣發(fā)展成為普通話的聲調的?六、舉例說明我國古代語文工具書的編排方法。(各舉三例)詞匯練習[練習一]一、說明下列成語中加點詞的意義:.運斤.成風——.不刊之論——..口誅 筆伐——..家給 人足——..茍且偷安——..不足為訓——..洞若觀火——..尾大不掉 ——..日薄西山——..比肩繼踵——.二、說明下列雙音詞中加點的詞素的意義.楷.?!毫簟S誦——..樹藝 ——..功伐 ——..勸勉——..字孕——..法則——..容止 ——.、豐登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并根據同義聯(lián)合的構詞方式另造一個含有其字的雙音詞。.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孟子?公孫丑上》).損.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以近止水,以溝蕩水。(《周禮?地官?稻人》).文繁而義詭,意局,而辭野。(《晉書?潘岳傳》).二人相憎,而欲相賊,也。(韓非子?內儲說下)).斬木為兵,揭 .竿為旗。 (賈誼《過秦論》 ).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史記?淮陰侯列傳》).、郭林宗至汝南造.奉高。(《世說新語?德行》).力不足者中道而廢.。(《論語?雍也》).馬逸不能止。(《左傳?成公二年》)四、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注意古今詞義的異同: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2、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孟子?梁惠王上》)3、假令韓信學道廉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史記?淮陰侯列傳》 )臣所以去親戚 ...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 廉藺列傳》)5、其后秦稍 .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史記魏公子列傳》)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 .。(柳宗元《捕蛇者說》 )7、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孟子?梁惠王上》)8、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ā度龂?蜀書?諸葛亮..傳》)9、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單寓言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10、將為月去篋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莊子?月去篋》).[練習二]一、指出下列句中加點的部分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并說明其理由:.以君之靈,累百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左傳?成公三年》).吾聞之,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記?淮陰侯列傳》)...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韓非子?五蠹》)、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賈誼《H鳥賦》)、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記?項羽本記》)6.數犯主之顏色。(《史記?汲黯列傳》)7,安貧樂潛,味,道守真。(《后漢書?申屠蟠傳》).衛(wèi)將軍張世安薦武明習故事.,奉使不辱命。(《漢書?蘇武傳》).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三國專?吳書?周瑜傳》)10.青云動高興 ..,幽事亦可悅。(杜甫《北征》)二、說明下列各詞的句中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信].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子皙信美矣。(《左傳?昭公元年》).故明主任計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計。(《荀子?哀公》).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徒]1.舍車而徒。(《周易?賁封》)2、帥徒以往。(《左傳?昭公二十五年》)3、倒戟以御公徒。(《左傳?宣公二年》)4、是魯孔丘之徒與?(《論語?微子》)5.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6、齊師徒歸。(《左傳?襄公二十五年》)7、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上》)8.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史記?廉藺列傳》)[卒].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史記?陳涉世家》)2、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史記?廉藺列傳》)3、魯肅聞劉表卒。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4、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戰(zhàn)國策?燕策三》)5、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卒大恩。 (漢樂府《焦仲卿妻》 )[謝].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戰(zhàn)國策?趙策》).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代王謝愿守代邊。 (《史記?呂太后本紀》)3.因之出寥廓,揮手謝公卿。 (李白《留別金陵崔侍御》 )4.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否 ?”(古樂府《陌上?!?)5.安世嘗有所薦,其人來謝。(《漢書?張安世傳》)[間]1.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養(yǎng)生言》)2、則丑美有間矣。(《淮南子?俶真訓》)3、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史記?項羽本記》).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漢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史記?項羽本紀》)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注意分析偏義復詞。.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虞氏春秋》。(《史記?平君虞卿列傳》).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樂必發(fā)諸聲音,形于動靜,人道也。(《史記?樂書》).動靜有常,大小殊矣。(《史記?樂書》).且擅兵而別,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損耳。(《史記?吳王濞列傳》).今公常從數騎,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史記?袁盎晃錯列傳》).游于后園,覽于有無。(《史記?司馬相如傳》).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城,月虧則退兵。(《史記?匈奴列傳》).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易?系辭》).大夫不得造車馬。(《禮記?王藻》)四、通過查閱工具書,說明下列句中加點聯(lián)綿詞的意義。并說明其音節(jié)的類型。.何有何亡,國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詩?谷風》).荒忽兮遠望。(《楚辭?湘夫人》).一之日雷發(fā),二之日栗烈。(《詩?七月》).紛瀛宜修,垮而不丑兮。(《楚辭?橘頌》).觀流水兮潺漫。(《楚辭?湘夫人》).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司馬遷《報任安書》》.罔薜荔兮為帷。(《楚辭?湘夫人》).聊逍遙兮容與。(《楚辭?湘夫人》)[練習三]辨析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同義詞的差別:(一)觀一見一視.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史記?韓非傳》).目不能兩視而明。(《荀子?勸學》)(二)行一步一趨一走一奔1.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 (司馬光《李朔雪夜入蔡州》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戰(zhàn)國策?趙策四》) .3、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史記?蕭相國世家》)4、兔走觸株,折頸而死。(《韓非子?五蠹》)5.及下廷尉詔獄,平原吏人奔走諸闕訟之。(《后漢書?史弼傳》)(三)牙一齒.女子七月齒生,七歲齒齔,三七腎氣平而真牙 .生。(《本草綱目》).唇亡則的寒。(《韓非子?存韓》)(四)哭一泣一啼一號.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禮記?檀弓下》).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戰(zhàn)國策?趙策四》).始卒,主人唯,兄弟哭。(《禮記?喪大記》).冬暖而兒號 .寒。 (《韓愈《進學解》 》(五)伐一侵一襲.十年春,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夏,鄭人便許。(《左傳?莊公二十九年》).紹為地道,欲襲.太祖營。(三國志?魏書?袁紹傳))(六)女一婦TOC\o"1-5"\h\z1.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 ?(《木蘭詩》 )2、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石壕吏》 )(七)畏一恐一懼1.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莊子?漁夫》)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 .之。 (《老子》七十四章 )3.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論語?季氏》)(八)誅一戮一弒一殺1,周公相武王誅,紂。(《孟子?滕文公下》)2.及夫李斯受戮 .,神氣黯然。 (李古《擬古恨賦》 )3、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史記?高祖本紀》.4.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墨子?公輸》)[練習四]一、根據字形分析,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 (詞)的意義,并說明是TOC\o"1-5"\h\z本義還是引申義 ?.女子貞不空,十年乃字。(《易?屯》).北山愚公長息.日。(《列子?愚公移山》).芳草鮮美,落英 .繽紛。 (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河如帶,泰山若厲.。(《漢書?功臣表第四》).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史記?李斯列傳》).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 (范仲淹《岳陽樓記》 ).塞何瑾戶。(《詩?幽風?七月》).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莊子?讓王》.二、解釋下列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并說明哪個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間].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 (《史記?管晏列傳》).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zhàn)》)4.間命工斫木為櫥,貯書若千萬卷。 (汪琬《傳是樓記》 ).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保ā蹲髠?成公十六年》).韓信使人間視。(《史記?韓信破趙之戰(zhàn)》)[發(fā)].發(fā)使使燕。(《史記?韓信破趙之戰(zhàn)》).11有俄孳而不知發(fā)。(《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孟子?盡心上》).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戰(zhàn)國策?趙策》).夫鸚鸚發(fā)于南海。(《莊子?秋水》).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孟子?告子下》)三、解釋加點詞或詞組,說明它們古今意義變化的類型。TOC\o"1-5"\h\z1、飲于河渭。 (《山海經》 )2、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族。(《論涪?微子》)3、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水經注》 )4、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 !(《洛陽伽藍記》)5、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岳陽樓記》 ).鞠獄故不以實。(《漢書?趙廣漢傳》).父母聞之,清宮除道。(《戰(zhàn)國策?秦策》)8.下流之人,眾毀所歸。 (楊惲《報孫會宗書》 )\o"CurrentDocument"[練習五 ]根據下面提供的例句,分別說明“練”、“絕”二詞詞義引申的方式。[練].凡染,春暴練。(《周禮?天官?染人》)練,把生絲煮熟,使之柔軟潔白。.余霞散成綺, 澄江靜如練。(謝玄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練,白色的熟絹。.(翟方進)薦宣明習文法,練國制度。(《漢書?薛宣傳》練,詳.篇中練句,句中練字。 (張表臣《珊瑚鉤詩話》 )練,琢磨,推敲。[絕]1.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絕,斷絲。2、名滅爵絕,國土不傳。(《后漢書?馬援傳》)絕盡,斷絕。.投筆抽刀而絕。(《后漢書?束歙傳》)絕,自絕,死亡。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絕,極。.不遠道里,故能威絕域之民。(《管子?七法》)絕,遠。6、絕唱高蹤,久無嗣響。(《宋書?謝靈運傳論》)絕,高超,絕妙。文字練習[練習一]一、“六書”釋義1.象形——2.指事——3.會意——4.形聲——5.轉注——6.假借——二、分別舉出五個獨體象形字和合體象形字,并指出其本義。三、分別舉出三到五個純指事字和加筆指事字。四、按照要求各舉五個會意字,并從古書中各選用其本義的一例句。1.兩體異文會意字:2、三體或三體以上的異文會意字:3.同文會意字:五、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有種種不同位置,試根據要求各舉十例。1.上形下聲:2、上聲下形 :3、左形右聲:4、左聲右形:5、外形內聲:6、外聲內形:六、分析下列形聲字(查《說文》),注意其形、聲符的位置及隸變、楷化造成的變化。1.B——2.垂——.更——.旗——.修——.穎——.荊——.強——.徒——.嘗——.題——.聞——.罕——.急——.粗——.年——.賊——18.責——19.寺——20.布——七、形聲字名詞解釋,各舉兩例。1.亦聲字——;2.省聲字——3.省形字——4.右文說——八、用“六書”理論分析下列各字的結構。豆所眉碧羔秋恬防解武賊集益朱大母析習卒棄降夜逐封糞甜表莫呂隊理在、八前雨疫甘讓來利之佞果宅責寒迪及訪止特即戍列行綱果光旨信亦見塑膏叔蹄夫字鄙原郎承額心息頗肯胡兵交酰暴隔除[練習二]一、各舉三例解釋下列術語。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通假字——二、寫出下面例句中加點字的今字。.齊師敗績,知伯親禽,顏庚。(《左傳?哀公23年》).不悸死傷,不畏眾強。(《荀子?榮辱》).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乎?(《孟子?梁惠王上》).責收畢,以彳5]■市而反?(《戰(zhàn)國策?齊四》)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6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7、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丑上》).昔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墨子,兼愛》).雖為庶人,取妻必告,死必赴.。(《禮記?文王世子》).雖有天下易生之物,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三、通過查閱工具書,寫出各字的異體字,越多越好。1、啖——2、訴——3、疏——4、奔——5.浚——6.搜——7.脈——8.俯——9.碗——10.吻——11.札——12.憔——.———14.球一15.婿一四、查閱王力《古代漢語》附錄一《繁簡字對照表》,寫出下面簡化字對應的所有繁體,并說明各繁體宇的本義。1.擺——2.才——3.丑——4.沖——5.復——6.筑——7.歷——8.獲——9.臺——10.干——五、仔細閱讀,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寫出本字。.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戰(zhàn)國策?秦二》)、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臨崖濯素手,步水搴輕衣。 (潘尼《三月三日洛水作》)、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魏風?碩鼠》).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賈誼?治安策》)、薄伐猴猶,以奏膚公。(《詩?小雅?六月》)、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記?大宛列傳》)10.老而無妻謂之矜,老而無夫謂之寡。(禮記?王制))11、兄弟閱于墻,外御其務。(《詩?小雅?棠棣》)12、未見君子,感(ni)如調饑?!对?周南?汝墳》13、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妒酚?平津侯主父偃列傳》)14、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于天下,以伐無道,以屏周室。(《國語?齊語》)16?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史記?周本紀》)17、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衛(wèi)風?河廣》)18、茍富貴,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19、父去里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20、伊尹之狀,面無須麋。(《茍子?非相》)21、張良出,要項伯。(《史記?項羽本紀》)語法練習[練習一]一、請說明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要求: (1)說明活用詞原有的詞性;(2)說明是哪一類活用;(3)說明活用后所表示的意義。.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土:。(曹操《論吏士行能令》).五日平明,良往,久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史記?留侯世家》).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唐雎不辱使命》).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 (《原君》).是子報仇之時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其被轟擊者,則斷壁危樓,或黔其廬,或赭其垣。(《觀巴黎油畫記》).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史記?蘇秦列傳》).孔子作 《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韓愈(《原道》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廣,而貪金玉之略。(《淮南子?兵略》)、當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論訓》).人貌榮名,豈有既乎?(《史記?游俠列傳》)二、請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為一般動詞的名詞、形容詞,并說明其活用的語法條件。子股肱魯國,社稷之事,子實制之。(《國語?魯語》)噩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莊子?應帝王》)3.非博士官所職, 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之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史記?秦始皇本紀》)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韓非子?說林上》)三、請說明下列句中用作狀語的名詞、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意義。.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臣子范、 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土遇我,我故國土報之。(《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史記?刺客列傳》)4、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史記?刺客列傳》)、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送東陽馬生序》 )四、請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為名詞的動詞、形容詞,并加以翻譯。、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記》 ).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涇渭之沃。(《史記?刺客列傳》).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五人墓碑記》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水經注:三峽》 )[練習二]一、請說明下列句中加點代詞的用法,并加以翻譯。1.趙衰、趙盾孰賢?(《左傳?文公七年》)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訂鬼》)3.孟嘗君曰:“客何好 ?”(《戰(zhàn)國策》).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曹劌論戰(zhàn)》 ).學惡乎始,惡乎終?(《勸學》).援烏號之弓,挾肅慎之矢。 (《中山狼傳》).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保ā蹲髠?晉靈公不君》)二、請指出下列各句中“者”、“所”的詞性,說明其結構特點,并加以翻譯。1.人主有誘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韓非子?南面》)2、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淮南子?天文訓》)3、于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史記?信陵君列傳》)4.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戰(zhàn)國策?齊策》)TOC\o"1-5"\h\z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前出師表》 )6、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 (《促織》 )7、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荀子?不茍》)8、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左傳?隱公三年》)9.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口技》 )[練習三]一、請說明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性和用法。.兩服齊首,兩驂如手。(《詩經,大叔于田》).兩釋累囚以成其好。(《左傳?成公二年》).一再則宥,三則不赦。(《國語?齊語》).及西門,使貳車反祐于西圃。(《左傳?哀公十六年》)二、請指出下列數詞的類別,并加以翻譯。.黃鐘長八寸七分一,宮。(《史記?律書》).大國地方百里,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孟子?萬章下》)、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 (《鴻門宴》)、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阿房宮賦》)[練習四]一、請說明下列句中加點副詞的類別和意義。、每責一頭,輒 .傾數家之產。(《促織》).其后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史記?魏公子列傳》).于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4、受累僅 .三十口。(韓愈《與李翊書》)5、今吾且死,而侯生胃無一言半辭送我。(《史記?魏公子列傳》)6、今梁趙相 .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 (《孫臏》 )7、然盤庚之迂,胥 .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馬諫議書》)8、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列傳》)二、請比較說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詞的用法,并指出其詞性。.弗食不知其旨也。(《禮記?學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崔諼《座右銘》)3、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孟子?離婁上》)4.去其剛卯,莫以為佩;除刀錢,勿以為利。(《漢書?王莽傳》)[練習五]一、請說明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性,用法,并譯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1、趙瑁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頗藺相如列傳》)2、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也。(《史記?項羽本紀》)3,樊噲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鴻門宴》)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諫逐客書》)5、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史記?淮陰侯列傳》)6、先生不羞,事有意欲為,收責于薛乎?(《馮諼客孟嘗君》)7、吾以女為死矣。(《論語。先進》)8、能以禮讓為國乎?(《論語?里仁》)9,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獨。(《左傳?成公二年》).不慕仁義而治強者,秦也;然也未帝者,治未畢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里券,吾嘗聞之矣。(《孟子?滕文公上》)12、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保ā墩撜Z?先進》)..TOC\o"1-5"\h\z二、請說明連詞“而”、“則”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 (內容包括: (1)所連接的語言單位或句子成分”(2)所表示的關系。)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2.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屈原列傳》 )3.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孟子?離婁上》)4、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勸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6、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 (〈晏子使楚〉)7、臨視,則蟲集冠上。 (《促織》 )[練習六]一、請說明下列句中語氣詞“也”、“焉”所表示的語氣。1.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則未之學也。 (《論語?衛(wèi)靈公》)2、(項)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紀》)3、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史記?淮陰侯列傳》)4、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二、請說明下列句中語氣詞“夫”、“其”、“唯”所表示的語氣。.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左傳?骰之戰(zhàn)》).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左傳?隱公四年》).子其怨我乎?(《左傳?成公三年》)4、故敢略陳其愚,唯君子察焉。 (《報孫會宗書》 )三、請說明下列句中語氣詞“乎”、“與” (歟)、“邪” (耶)、“諸”所表示的語氣。.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論語?陽貨》).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孟子?夫子當路於齊》)3.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使民善盜耶?(《晏子使楚》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梁惠王下》)四、請分析說明下列句中連用語氣詞所表達的語氣。.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論語?陽貨》).然則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孫丑上》).且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邪者也。(《國語?魯語》)[練習七]請說明下列句中結構助詞“之”的用法。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齊桓公伐楚》)2.骨已盡,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狼》 )3.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今之于古也,猶古之于后世也。(《呂氏春秋?長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莊子?逍遙游》)[練習八]一、請用橫線標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斷句、被動句和雙賓語句,并指出其結構類別。1.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 (《雁蕩山》 )2.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五人墓碑記》)3.若變起,足下以—軍敵彼二軍,保護圣主,復大權,清君側,指揮若定,不世之業(yè)也(《譚嗣同》)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論語?公治長》)6.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7.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對曰:“……王遇盜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猶在?!碧欢曋?。(《左傳?定公五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季氏將伐顓臾》 )二、請用橫線標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詞序,并指出其類別。天下議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2.《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逼淦钷芍^矣。 (《左傳?襄公二年》)3.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柳宗元《鉆^潭西小丘記》)4.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5.且晉感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傳?僖公十五年》)6.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TOC\o"1-5"\h\z7.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六國論》 )三、請補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詞語,并說明其省略的類別。1.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 (《扁鵲見蔡桓公》 )2.子山處令尹之宮,夫概王欲攻之,懼而去之。(《左傳?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4、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陳涉世家》)5、人皆有兄弟,我獨無。(《論語?顏淵》)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韓非子?和氏》)7.胥靡逃之魏,衛(wèi)贖買之百金。不與,乃請以左氏。(《戰(zhàn)國策?衛(wèi)策》)(注:左氏,衛(wèi)國地名) 8、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而搏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四、試用加線法分析下列句 (符號: 主語=,謂語一,賓語一,定語( ),狀語 [ ],補語< >,兼語 ___)。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楚子使屈完如師。(《左傳?齊桓公伐楚》).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4.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論》).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也。(《左傳?昭公十九年》)[練習九]一、請指出下列句子的習慣句式,說明其用法,并加以翻譯。1、信問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強孰與項王?” (《史記?淮陰侯列傳》)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戰(zhàn)國策?秦策一?)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5、今有醫(yī)於此,和合其祝藥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墨子?非攻中》)6、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骰之戰(zhàn)》)7、吾私有討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傳?定公十三年》)8.嬰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上帝。(《左傳?襄公二十五年》)9.子以逐君成名,子孫不忘,不亦彳^乎?(《左傳?昭公十五年》)10,先生得無誕之乎?《史記?扁鵲列傳》.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 《孟子?梁惠下》、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 “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薄妒酚?孫子吳起列傳》14、薪者投鐮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視之下,儀貌之壯,語言之野也?!薄墩摵?書虛篇》15、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左傳?昭公五年》16、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17、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崔琰《記王忠肅公翱事》)修辭練習一、名詞解釋 {并舉例}1.并提2.互文3.雙關4.對偶二、簡答:1.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方式有哪幾種?2.引用有哪幾種情況 ?舉例說明。3.什么是代稱 ?舉例說明代稱的幾種情況。4.什么叫委婉 ?委婉有哪幾種 ?舉例說明。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滕王閣序》)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保ā段咨?巫峽》)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陳情表》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巫山?巫峽》)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行也。(《論語?公治長》)6.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客至》 )7.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人珠廉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TOC\o"1-5"\h\z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8.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木蘭詩》 )9.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左傳?昭公十九年》)10.清清泠泠, 愈病析酲,發(fā)明耳目,寧體便人。 (《風賦》 )11、公已失老母,方寸亂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12、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赤壁之戰(zhàn)》 )13.繁啟蕃長于春夏,畜積收藏于秋冬。 (《無論》)14.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 (《別賦》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16.一登龍門,則聲價百倍。 (李白《與韓荊州書》 ).淮謂河廣,曾不容刀?。ā对娊?河廣》).及三閭桔頌,情采芬芳。(《文心雕龍?情采》).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樓老鳳凰枝。(《秋興八首》).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漢書?高帝紀》).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TOC\o"1-5"\h\z.大王入關,秋毫無所犯。 (《鴻門宴》 ).關河夢斷何處 ?塵暗舊貂裘。 (陸游《訴衷情》 )24.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2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陋室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安書》 ).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 (《勾踐滅吳》).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淮陰侯列傳》.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文心雕龍?情采》).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滕王閣序》 ).商旅不行,檣傾楫摧。(《岳陽樓記》).打壞木棲床,誰能坐相思 ?三更書石闕, 憶子夜題碑?!叮犯娂?讀曲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TOC\o"1-5"\h\z34、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 (高適《薊門五首》之三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張衡傳》 )音韻練習\o"CurrentDocument"[練習一 ]一、名詞解釋:《切韻》《中原音韻》3.三十六字母4.等呼5.韻攝6.葉音說7.平水韻二、用音韻學術語寫出下列中古音聲母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微知從端群喻來日匣邪幫定娘敷三簡單介紹古漢語語音的歷史分期。四中古到現(xiàn)代,聲調的演變規(guī)律有哪些內容?[練習二 ]一研究上古聲母的著名學者有哪些?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二談談清代以來學者對上古韻的分部情況。三關于上古聲調有哪幾種說法 ?四陳第在《毛詩古音考》里提出的關于古音學的著名觀點是什么?五什么叫陰陽對轉?上古陰陽聲韻是怎樣相配的?六舉例說明古書中的破讀和假借現(xiàn)象,并說明它們的區(qū)別。[練習三]一解釋名詞和術語1.音和2.類隔3.臏,鼻引二古代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哪些 ?比較科學的是哪種 ?舉例說明之。三指出下列反切不能直接用今音拼讀的原因:1.馬,莫下切;2.杜,徒古切;3.龍,力鍾切;4.籌,除留切;5、躋,在計切;6.虬,渠幽切;7.慳,苦堅切;8.厚,胡口切;9.心,息林切;.頭,度侯切;.東,德紅切.鼙,部迷切.阪,扶板切:.喟,丘愧切:15.蟲,直隆切:.能,奴登切;.巨,其呂切;.苦,康杜切;.兵,甫明切;20.尖,子廉切;[練習四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有哪些 ?二、解釋下列古音現(xiàn)象:1、“匍匐”古人又寫作“扶服”“伏羲”又寫作“包犧”。2、未見君子感如調饑”。毛傳:“調,朝也?!编嵐{:“朝饑”?!墩撜Z》“涅而不緇”,《史記》引作“泥而不緇”。“羽”讀如“滬”?!把嗤跎鮾丁?。“兌”通“悅”?!对娊洝贰胺笳?yōu)優(yōu)”,《左傳》引作“布政優(yōu)優(yōu)”。廣州方言中把古代微母字“無、尾、望、聞、蚊”等讀成[m]聲母?!墩撜Z》“君子篤于親”,《汗簡》五云:“古文作竺”?!墩f文》沖讀若動?!岸弊x為“能” 。“皇”讀為歸往之往。12、姨,弟也,言與己妻相長弟也。13、王必無人,臣奉璧往使。 “奉”今作“捧”。《易》讀“匪夷所思” ,《經典釋文》“夷,荀本作弟?!?5、《詩?齊風》:“子之還兮”,《漢書地理志》引作“子之營兮”。16、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司馬貞索引:“汶汶者,音閔。汶汶猶昏暗也?!?7、袍(ft):《說文》:“擊鼓杖也,從木包聲。”古書注解練習[練習一]一、填空:1、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于 時代。當時著名的注解家有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來就有人把各TOC\o"1-5"\h\z家的注選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為 或 ,例如何晏注《 》,就是此類著作。3、注解常見的幾種情況有 、 和 。4、《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 人或 人做的注, 人做的疏。5.《春秋左傳》是晉 注,唐 等正義;〈爾雅〉是晉 注,宋 疏。二、將常用的注解術語“曰”、“謂”、“猶”、“貌” 、“之言”分別填入括號。.《禮記?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稅?!弊ⅲ骸凹ǎ┙枰病!?《詩?魏風?伐檀》:"之河之側兮?!泵珎鳎骸皞龋ǎ┭乱病!?.《楚辭?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孔注:“政()法教?!?、《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鄭注:“同門()朋,同志()友?!比㈤喿x下面古書的注解,并回答問題: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杭,渡也。箋云:誰謂河水廣與,一葦加之,則可以渡之,喻狹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為其廣。。葦,韋鬼反。杭,戶[疏]箋:“一葦”郎反。與,音余,下“遠”與“同”。狹,音洽。為,于偽反。正義曰:“言一葦者,謂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槨根然,非一根葦也。此假有渡者之辭,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時,衛(wèi)已在河南,自衛(wèi)適宋不渡河?!保ā对娊?衛(wèi)風?河廣》)1、哪幾句話是毛傳?TOC\o"1-5"\h\z2.哪些話是鄭箋 ?3.哪些話是孔疏 ?孔疏是解釋誰的話 ?4.哪些話是陸德明《經典釋文》中的?四、簡答題:1.古書注解中的“謂”和“謂之”有何不同?2.古書注解中“讀為、讀曰”和“讀若、讀如”有何分別 ?\o"CurrentDocument"[練習二 ]一、選擇題 (單項或多項 ):1.古書注解中,用作校勘的術語是 。①之言,之為言; ②奪; ③當為; ④謂之; ⑤猶2.為《十三經注疏》作《??庇洝返氖? 。①王念孫;②王引之;③俞樾;④阮元3.蕭統(tǒng)的《文選》,在唐代有 。①李善注;②五臣注;③顏師古注;④孔疑達注李善為李密《陳情表》“既無伯叔,終鮮兄弟?!眱删浼恿俗ⅲ骸懊娫?。終鮮兄弟。維予與女?!崩钌七@里是 。①注明典故的來源;②指出詞語的出處 ③為詞語釋義二、給下面的注解加上標點,并說明注釋的體例。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馬或奔而致千里,善曰言馬不良或齷御之以道而致千里之涂聲類曰齷躡也杜計切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晉灼曰被世譏論也善曰越絕書曰有高世之材者必有負俗之累也。 《文選?漢武帝詔一首》)三、名詞解釋:1.衍文2.如字古書的句讀練習[練習一 ]一、什么叫“句讀”?二、判斷下列句子標點的正、誤。 (標點正確的, 在該句后面的括號內打號)1,①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 )②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③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 ).①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②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③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①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 民無已。( )②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民無已。( )③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民無已。().①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不講習,不知難問。()②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不講習,不知難問。()③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銀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鍍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①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 )②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三、改正下列句中錯誤的標點,并說明改正的理由。.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諸橐以與之。(左傳)2、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 ?”問馬。 (論語)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桃花源記 )4.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 (孟子 )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日:“當刑而王?!奔皦眩?,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保ㄊ酚洠?.養(yǎng)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聽,愛精自保。適輔服藥TOC\o"1-5"\h\z引導,庶冀性命可延。斯須不老,既晚無還,垂書示后。 (《論衡》)[練習二]一、給下面的句子加上標點:1.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史記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登泰山記 )3.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 (左傳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說 )5.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史記)6.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 )7.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使收送之 (華佗傳 )8.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左傳)二、在下面兩段古文橫線上加上適當的標點符號。馬之與人 ___情性殊異 ___至于筋骸之相束 ___血氣之相持___安佚則適 ___勞頓則疲者 ___同也___乘之有道 ___步驟折中 ___少必無疾 ___老必后衰 ___(韓愈《重上張仆射書》 )起之為將 ___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___臥不設席 ___行不騎乘___親裹贏糧 ___與士卒分勞苦 ___卒有病疽者 ___起為吮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三、給下面幾段古文加上標點符號。1.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側階晏子人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fā)粟以與饑寒者(晏子春秋?內篇諫上))2.陽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莊子?山木》)注:①逆旅:客舍,旅館。②小子:男仆。③行(xing):品行,操行。3.西伯將出獵卜之日所獲非龍非膨非虎非黑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史記?齊太公世家》)注:①西伯:即周文王。②膨(chi):同“螭”,獸名,傳說為無角之龍。③太公:指姜太公呂尚。④先君太公:指周文王的父親季歷。[練習三]1.郅都河東大陽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時為中郎將敢直諫面折大臣于朝嘗從入上林賈姬在廁野彘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日一姬復一姬進天下所少寧姬等邪陛下縱自輕奈宗廟太后何上還彘亦不傷賈姬太后聞之賜都金百斤上亦賜都金百斤由此重都 《漢書?酷吏傳?郅都傳》2.太史公曰傳曰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吾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史記?李將軍列傳》.孟子曰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4.善為上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下之極 《老子?六十八章》5.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 而致千里士或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斥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漢書?武帝紀》6.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子入見立有間公問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fā)粟與饑寒7.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比五之所以無敵也 《史記?李斯列傳》8.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曰君惠繳福于敝邑亡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齊侯曰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左傳?僖公四年》9、齊侯曰以此眾戰(zhàn)準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歷城葉奕繩嘗言強記之法云某性甚鈍每讀一書遇意所喜也好即札錄之錄訖乃朗讀十遍粘之壁間每日必二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即就壁間觀所粘錄日三五次以為常務期精熟一字不遺粘壁既滿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讀有所錄補貼其處隨收隨補歲無曠日一年之中約得千段數年之后腹笥漸富每見務得泛濫者略得影響而止稍隔時日便成枵腹不如奈之約取而實得 《退庵隨筆》12.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嘉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垢病嘻異哉司馬光《訓儉示康》[練習四]1.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不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xiāng)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復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2、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矣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馬遷《報任安書》3.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斫大樹白而書之曰寵涓于此樹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4.韓厥獻丑父郤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令無有代其者有一于此將為戮乎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蹲髠?成公二年》5.景公過晏子日子宮小近市請徙子家豫章之圃拜而辭日且嬰家貧待市食而朝暮趨之不可以遠景公笑習市識貴賤乎是時景公繁于刑晏子對曰踴貴而屨賤景公曰何故對曰刑多也景公造然變色日寡人其暴乎于是損刑五。 《韓非子?難二》6、齊大譏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揖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之聞之曰去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抖Y記?檀弓》7、秦伯納女五人懷贏與焉奉 沃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8、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蹦道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跽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9、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其誰不知公辭焉。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10、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吾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通辭及死之曰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土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史記?李將軍列傳》11.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人中射之土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土中射之土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明人欺王王乃不殺。 《戰(zhàn)國策?楚四》詩詞格律練習TOC\o"1-5"\h\zA.[詩 律]一、填空.中國古代詩歌可以分成兩大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