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題目精選_第1頁
美學題目精選_第2頁
美學題目精選_第3頁
美學題目精選_第4頁
美學題目精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名詞解釋 【心齋坐忘】“心齋、坐忘”出現于莊子。是用孔子與其學生對話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修行方法。心齋就是拋棄了感官,用虛無之心去對待萬物。坐忘,是通過廢除肢體,停止思想。開竅而去真正感知宇宙,與道大通?!靶凝S”“坐忘,,是莊子思想的基本范疇,其修養(yǎng)歷程是由外而內層層遞進的內省過程,主要內涵是虛靜空明,終極目標是與道合一。【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后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學用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而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揪嚯x說】西方美學理論之一。認為創(chuàng)造和欣賞美的基本原則是與對象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這種距離是不同于實際空間距離的內省的發(fā)現。距離太近容易引起實用功利目的,失去美感;距離太遠則看不清楚,也不美。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進行審美欣賞和創(chuàng)造?!局泻汀恐泻褪侨寮覍τ诙Y和樂提出來的要求,也是一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作為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尺度,中和之美的一般含義是抒發(fā)感情而又要有所節(jié)制,和諧、適度地處理主體(藝術家的情意)與客體(物境、情境)的各種關系。它追求的是藝術作品中主體與客體契合而成的意境?!颈瘎 勘瘎【褪侵钢黧w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發(fā)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最大發(fā)揮,也就是說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從悲劇文學史中可以看到,悲劇主角雖在斗爭中遭受到失敗或犧牲,卻并不使人悲觀失望,反而能夠鼓舞人們繼續(xù)斗爭。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語)。它的美學特性是壯美與崇高,它的審美價值是教化與解脫。一一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酒吩濉科吩逯冈u論人物高下。是就兩個人對比而論,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長;只有部分條目點出高下之別。有時也會只就一個人的不同情況而論,這實際也是不同方面的對比。品評者總是回避排斥、指責別人,都是善意的。所對比的兩人多是同時代的,個別也會用古今對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說出所比的內容,只說明某人跟某人相當,某人超過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時很難了解是比什么?!玖ㄕ摗渴侵袊糯吩u美術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具體內容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法論”中的一些涵義,對于創(chuàng)作、鑒賞供石作品也有著借鑒作用。氣韻生動。氣韻.乃作品中蘊含的生機、氣勢、節(jié)奏和意蘊。氣韻生動,是指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顯得富有生命力。上品的供石,應當具有氣韻生動的特點.使欣賞者感受到這塊供石充滿的勃勃生機和盎然詩意。【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理論認為藝術作品的基本性質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質之間的獨特方式的排列、組合起來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著作品,能夠喚起人們的審美情感。審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種純形式的情感,人們在審美時,不需要生活的觀念和激情,只需要對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間的知識,審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谶@種認識,否定敘述性的藝術品,認為這類作品只具有心理、歷史方面的價值,不能從審美上感動人。【高峰體驗】即每個成功人士人生命中曾有過的一種特殊經歷,感受到一種發(fā)至心靈深處的顫栗、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照亮了他們的一生,讓他們獲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F在這一概念正在走出心理學的殿堂,進入到日常生活的領域。1、產生的突然性2、程度的深刻性、強烈性3、感受的完美性4、存在的普遍性5、結構的同一性6、保持的短時性【審美態(tài)度】主體對審美對象所持的態(tài)度,主要是心理狀態(tài)。它受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影響,亦受心境、情緒等主觀心理因素影響。審美活動要求主體從日?,F實生活中脫離出來,保持與實用功利無關的態(tài)度?!撅h逸】飄逸是一種境界,清新雅致,恬淡自然的一種感受。現多見于具體的修飾,如頭發(fā)飄逸,形容清新靚麗。當然更多的還是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風格形容描寫。飄逸的審美特征:1、雄渾闊大、驚心動魄的美感2、意氣風發(fā)、放達不羈的美感3、清新自然的美感【黃金分割】黃金分割又稱黃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間一定的數學比例關系,即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黃金分割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黃金分割早存在于大自然中,呈現于不少動物和植物外觀。現今很多工業(yè)產品、電子產品、建筑物或藝術品均普遍應用黃金分割,呈現其功能性與美觀性。【審美態(tài)度】審美態(tài)度:是指主體在擺脫了日常的功利和實用態(tài)度之后,所產生的一種觀照、欣賞的態(tài)度,是主體能否與對象建立審美關系并進入審美活動的關鍵。【移情說】審美情感并非是審美客體所固有的,而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將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對象之中,與之融為一體。使對象呈現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格魯斯發(fā)展了“移情說”提出了“內模仿說。缺:沒有告訴我們任何事物是否都能移入情感?!纠瓓W孔】拉奧孔是Acoetes之子,特洛伊人,波塞冬或阿波羅的祭司。由于他結婚生子而違反了神的旨意,或是因為與妻子當著神殿中的神像交媾而犯了褻瀆之罪。他在古希臘史詩中扮演的小角色是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接受希臘人留下的木馬,但沒有成功。隨后他就被兩條從希臘人臨時駐扎的Tenedos島上跨海而來的大蛇奪去了性命?!鞠铡肯帐堑聡鴤ゴ蟮膽騽〖?、詩人和文學理論家,生于符騰堡公國的馬爾巴赫城。主要作品有:《陰謀與愛情》《歡樂頌》《華倫斯坦》三部曲、《奧爾良的姑娘》《威廉?退爾》《墨西拿的新娘》等。 簡答題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孔子看來,文藝所表現的情感不但要具備道德上的純潔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節(jié)制,講究適度、平和,不能過于放縱、任其泛濫?!皹范灰?,哀而不傷”的《關雎》,表達的正是中和之美,歡樂而不放縱,悲哀而不傷痛,一切情感的外現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這里包含了孔子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愛護,他期望人的生活與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對沉溺哀樂、毀傷生命。【道與技】-藉由技的臻于極境而入道的方法,從《莊子》書中的寓言,可得到下列幾點:境界的轉換:庖丁、梓慶和那只斗雞,都是經歷了三個階段才成為具有絕技之身。若是心靈沒有成長,那么技巧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程度。專心一志、心無旁鷲:唯有專心,才能忘卻一切外界誘惑,才能專于技的精進。而要達此,需要心齋、坐忘的功夫,消除心中的雜念,進入無待的境界。不可言傳:道與技皆是,需要自己的體悟與學習,別人是無法幫忙的。連續(xù)性:技的進步是一步一步來的,雖然禪宗有頓悟的說法,但在頓悟之前的歷程是不可磨滅的。在再怎么高超的技藝都須踏在初階的基礎上,以神欲行之前仍要官知的運作。-藝術的“道”是指藝術意象創(chuàng)造與傳達過程中自由無礙、充滿生氣的至高境界。操作技能與技巧經過長期訓練,嫻熟自如,藝術家就能將它們化作自己的血肉,與對象世界親密無間,從而進入“道”的自由境界?!凹肌迸c“道”的本質聯系在于:在技中可以發(fā)現道的真諦,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體現和表達。當技能完滿地體現道時,也就達于美的境界。所以,藝術之“技”是通向藝術本體的路。藝術家在技巧的操作中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在此意義上,藝術技巧本身就是藝術,就是美?!久栏械幕咎卣鳌棵栏械幕咎卣魇切蜗笮耘c思想性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愉悅性與功利性的統一。形象性和思想性的統一:在審美主體去面對具體生動的形象時,一方面是去了解他,認識他,另一方面會不自覺地自己的思想意識、道德觀等主觀意識滲透入其中。而正是因為形象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所以在人們面對同一個審美對象的同時,人們的美感既有相同之處但又不可能絕對相同。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審美主體會在審美時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滲透入美感之中去,而這種主觀意識是以往的社會活動甚至是以往的審美活動中所形成的,它的形成就經過了感性認識活動和理性認識活動。用這種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體去再現、觀照、認識新的審美對象,所形成的的美感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統一。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一個具體生動可感的審美對象能給審美主體提供的信息和感覺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卻是無窮的,想象力形成了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可以在有限美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任意飛翔。愉悅性與功利性的統一:人之所以通過審美獲得美感,直接目的就是過好精神生活,而美感的功利性則來自審美對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而這種社會功利并非狹義上的實用功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與享受?!久琅c科學的關系】美學所面對的審美現象,不同于自然科學所面對的自然現象,也不同于社會科學所面對的社會現象。審美現象的反思方式是一種典型的人文科學反思方式。審美現象是存在的,但審美現象的存在卻是不可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式來考察和求證的,而只能以人文科學的方式即主體親身參與、親自在場的方式來達到。所以,美學應當歸屬于人文科學,是個有邊緣性、綜合性的人文科學。意味著美學研究的起點和著手處是作為審美現象為呈現的具體、現實的審美活動,也意味著美學研究比一般人文科學更為注重感性的經驗、情感的契合、心靈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經驗科學的配合與協助。美學是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文科學,是將以藝術活動為典范的現實審美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學問,是一門以人類生存實踐為出發(fā)點,通過集中審視社會性的審美關系和歷史性的審美活動,對審美主客體、審美形態(tài)、審美經驗、藝術存在和審美及審美教育等進行思考、解釋和論述的學科?!拘问矫婪▌t】形式美法則是人類在創(chuàng)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guī)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jié)奏韻律和多樣統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則,能夠培養(yǎng)人們對形式美的敏感,指導人們更好地去創(chuàng)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則,能夠使人們更自覺地運用形式美的法則表現美的內容,達到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高度統一。Y【均衡與對稱的異同】“對稱”與“均衡”在構成事物外形及組合規(guī)律上具有自己的審美特性,實際上自然界中無數事物天生具有對稱特性,對稱還蘊含著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即“平衡,,。嚴格而言,平衡的范疇要大于對稱,對稱體現出對等,必然體現著平衡,而“平衡,,有時卻不一定對稱,事物在占據著不同空間大小以及位置,色彩濃淡對比等等,也能使得不對稱的事物間體現出平衡。對稱和均衡既有區(qū)別,也有聯系。對稱是均衡的一類,而均衡并非對稱的翻版。對稱如倒影等往往呈現等量的形狀和面積等對應,而“均衡”更在于觀感意念上的“相稱”和對應,被攝對象往往以“不對稱”的形式來體現美學意義上的“對稱。Y【意境說在唐代的產生發(fā)展(意境說)】意境說在唐代的產生與發(fā)展我國古代的“意境”理論在先秦時期已萌芽,但“意境”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意境”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其詩有三境說,開啟了后代意境類的先河。皎然的《詩式》也探討了意境的某些方面,他論詩時多次提到境和境象的概念。他所說的境和境象受佛學影響很深,但又不完全是佛學的全意。權德輿明確提出了“意與境會”,這含有意境混融的意思?!耙饩场弊鳛樵娬摰囊粋€重要觀念,其理論要點大都在中唐已提出。中唐劉禹錫的詩論開始提到意境。劉禹錫論意境進一步發(fā)展了王維“皆出常境”的理論。另外,劉禹錫的論意境也受到禪宗境界說的影響,往往把詩和禪相提并論。晚唐司空圖的詩論,也近于意境說。他在《詩品》中描述了各種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通過神似的藝術形象來展現意境。司空圖對“意境”作出了重要的發(fā)展?!咀匀幻赖奶卣鳌渴侵缸匀幻绤^(qū)別于其他類型的美的獨特屬性。自然美屬于現實美,與集中、典型的藝術美相比較,自然美雖相對零散和粗糙,但更為生動和豐富。自然美與社會美雖然都屬于現實美,便由于它們存在于不同的現實領域,自然美亦有別于社會美,表現出三方面的獨特屬性:1、 鮮明的自然性。具有美的屬性的自然物都有其自然的物質屬性和自身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只有當它具備美的客觀條件或其運動變化狀態(tài)符合美的規(guī)律時,才能展現出美。2、 側重于形式美。與重在內容的社會美,內容、形式并重的藝術美相比較,自然美更側重于形式。自然美的內容朦朧、寬泛、缺乏確定性,但它的形式卻是清析而鮮明、具體而生動的。自然物往往以它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響、生氣盎然的姿態(tài)等感性形式直接喚起人的美感。3、 具有多面性和變異性。自然美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征。同一自然物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去欣賞,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美感。Y【審美教育的作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使人成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所謂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質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又善于生活和娛樂的人。美育使人精神上獲得解放與自由,把人從自然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上升到精神的理解境界,進入一種順任自然,與天地同體的和諧境界。在實現其根本目的的前提下,著重于使人們審美感受能力得到訓練、鑒賞水平得到提高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培養(yǎng),最終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fā)展。Y【藝術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關系】藝術鑒賞的本質是一種審美活動,凡是審美活動都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又具有非功利性的一面。影視藝術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它與文學、戲劇、繪畫、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特征。在影視藝術鑒賞活動中,我們常常把思想教育、藝術教育等功利性的審美放在了重要地位。事實上,影視藝術所謂非功利性審美,簡單地說就是一種擺脫了私欲雜念、忘卻了功利目的,追求心靈自由和精神愉悅的審美狀態(tài)。首先,影視藝術是一種直覺審美的藝術。一般來說直覺是真正與鑒賞對象化成一體、打成一片的,可以達到從整體上直接抵達對象本質的感悟,它實際上是鑒賞者本能化的無意識反應。直覺性審美就是直接地把握或領悟的審美活動,也是一種不通過邏輯判斷或理性思維而在一剎那間完成的鑒賞活動。它常常使人剎那間暫時忘卻一切而聚精會神地觀賞藝術形象全部身心沉浸在審美愉悅之中。所以,影視藝術的這種直覺性審美就處于一種忘卻目的和雜念的非功利狀態(tài)。審美具有潛在的功利性。說這個觀點沒有要取消審美的非功利性的觀點,而是在承認審美過程中的非功利性的情感的前提下認識到審美的功利性。美的無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與人直接的實際利益考慮想脫離的特性。這種特性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觀對象不直接喚起主體的實際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體對客體不做實際的功利評價。首先,我們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為審美活動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為目的的。相反,它還必須以擺脫直接功利目的時,他不可能成為審美主體,客體也不會作為審美對象向他呈現,也就是說帶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既然美是非功利性的,那為什么美的事物又可以給擁有者帶來巨大的利益呢?第一個美是無功利性與功利性的辯證統一。審美活動雖然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卻并不意味著它與功利性絕緣,相反,審美活動指向一種整體,根本的功利性,這就是它把人向著完整的自由狀態(tài)提升。這無意中帶給人巨大的利益,這就是無功利性與功利性的辯證統一。第二需求是給美的擁有者帶來了巨大利益。需求促進追求,而正是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追求,給美的事物的擁有者帶來了巨大利益。從古至今,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間斷過,這正是多人對美的追求,提升了美的價值。第三是因為多人對美的追求,其中不乏“聰明”的人,他們把美的事物看成商品,而當美的事物作為一種商品時,人們對美的追求就會讓這件商品的價值體現出來。這個時候,美的擁有者擁有的不再是美,而是附在“美”上的額外價值,每不再成其美,擁有者也不是審美對象了?!舅囆g品的結構層次】1、 物質實在層物質實在層指藝術賴以在時空中存在的物質實體和媒介。在一定的條件下,物質實在層本身也有助于審美意象的創(chuàng)造與傳達。2、 形式符號層形式符號層則是藝術品的直接性物質存在。形式符號層是藝術品動態(tài)結構中一個外在過渡層次,沒有這一層次,整個藝術品就會失去依托,意象世界只能成為虛無縹緲突兀的存在。但如果只注重這一層次或執(zhí)著于這一層次滯步不前,忽視在這一層次背后包含的豐富的意象世界,則藝術品的結構就將顯得殘缺不全,成為無意味或淺薄的形式。3、 意象世界層意象世界層是藝術品結構中的核心層次。意象世界層雖然只潛藏于形式符號層中,只有借助鑒賞活動才能在鑒賞者的心靈中現實地生成,但它卻確實是藝術品動態(tài)結構中最為重要、最為核心的層次。藝術品的審美特質和價值集中體現于此。4、 意境超驗層意境超驗層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蘊含著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驗層又可有廣義、狹義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藝術品本身的內涵而言。意境超驗層是以意象世界層為中介的,沒有意象的導引,意境根本無從談起。從物質實在層到形式符號層,到意象世界層,再到意境超驗層,藝術品一層層走向了縱深。藝術品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不斷生成的結構系統,又是一個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各個層次互相聯系,缺一不可,它們只有在整體的結構系統中才有其存在價值與各自的地位,離開了整體,每一單個層次都毫無意義。Y【美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觀點4個】第一種觀點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應當是美以及美的規(guī)律。第二種觀點認為,美學是藝術哲學,因此其研究對象是藝術。第三種觀點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是美感經驗,美學應以美感經驗為中心去研究美和藝術。第四種觀點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緦徝狸P系的基本特征】審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超功利關系。人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是為滿足某種實際需要,或達到某種功利目的而進行的;另一方面,當這種活動和活動的成果感性直觀地顯示出人類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力量和才能,成為人的自由的感性現實的確證和肯定的時候,它就會在滿足人的功利需要之外,引起一種與功利需要的滿足所產生的愉快有質的區(qū)別的精神的愉快,這就是本質意義上的美感。美體現的是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一、理想和現實的統一。在審美活動中,人成為具有審美知覺、能夠欣賞美的審美主體,客體成為審美客體、審美對象,即人按照美的規(guī)律塑造的各種物體和具有審美價值屬性的對象性存在。作為美的主客體關系必須符合客觀規(guī)律,才能使主體與客體協調,又必須符合主體目的,才能使客體與主體協調。因此,美所體現的主客體統一,是主客體最高形態(tài)的統一。Y【審美主體的存在環(huán)節(jié)與特征3個】(一) 驚異:從日常生活中的躍出1、 審美驚異不是一種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種新鮮的生命感2、 審美驚異的產生既依賴于主體一定的自身條件,也依賴于對象本身一定的客觀條件(二) 體驗:沉浸在與對象直接的相處中(三)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簡述意象的特征】1、 虛擬性。虛擬性是現實性的反面,意象一經物態(tài)化和物化進入藝術品中,便成為藝術意象,也就同時進入了非現實的層次。意象可以“任意”地編造和虛構,有時甚至可以違背現實的常情常理。2、 感性。是指意象可以為主體感官直接把握、感知、體驗和接受的直觀性和具體性,主體不需經過自覺的理性反思,僅憑感覺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3、想像性。審美意象是經過藝術家的意向和想像將“意”與“象”融合一體而構成的,它本身是想像的產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觀表象和傳統的人工表象或單純的回憶表象。想像性是審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就是藝術品超越現實,具有虛擬性的內在原因。4、情感性。藝術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藝術家創(chuàng)造意象的活動中。【審美發(fā)生的基本前提】1、 工具的出現,徹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體、器官和能力的狹隘性和固定性。2、 工具不僅包括物質性的勞動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獨有的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3、 人類只是通過運用工具的勞動,才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學會認識自然的。4、 工具作為人的智力的一種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物質產品,有是人借以實際地改造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5、 人類使用工具的勞動活動,不僅造成外在自然人化,而且也同時造成人本身內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于動物生產的一個最本質的規(guī)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fā)生的真正前提。【人物美】人物美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人性美,即人的本質、本性的美。包括人的內在美和外在美。具體體現于人的精神、品格、言行和創(chuàng)造力之中。人格美,人的品德品格的美。品的品格的美如尊嚴責任、正直、誠懇、光明磊落等人情美,人際交往中所流露出來的友愛互助的情感的美人體美,亦稱“形體美”人的形體結構的美。人體美包括兩方面,就人的體態(tài)、容貌而言,要求人體線條勻稱,富于變化,各個部分的比例以及膚色、動作、姿態(tài)符合人類的普遍尺度,體現了形體美的法則。就人體美的本質而言,它是健、力、美的統一,展現出人的活潑、勇敢熱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又有內容美的要素。心靈美,亦稱“精神美”、“靈魂美”包括思想意識的美,道德情操的美、精神意志的美、智慧才能的美。是真、善、美的統一,知、意、情的統一。它是人的行為美、語言美、儀態(tài)美的內在依據,并通過具體的感性形態(tài)而被人感知。語言美,指人際交往中的語言美。是心靈美的直接體現語言美表現詞語、語音、語法,基本要求是準確、鮮明、生動及和氣、文雅、謙遜、有禮貌。儀態(tài)美,亦稱“儀表美”人的容貌、衣飾舉止態(tài)度風韻等的美。行為美,人的行為動作、舉止、儀表等的美。行為美表現為克勤克儉埋頭苦干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畏強暴、獻身祖國堅持真理和遵紀守法、團結互助禮儀待人等。行為美是心靈美的表現,是構成人的美的基本要素之一?!救缃鹕彫F象的藝術文化風氣】這種人為的傷殘行為之所以能廣為流行,是因為它以人工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女性美”。在五代之前,即有詩文稱贊女性小腳之美,五代之后纏過的小腳更是被譽為“金蓮”、“香鉤”、“步步生蓮花”等等。纏足之風大盛,漢族女子沒有不纏足的。這種審美心理事實上包含了濃厚的性意識,清朝文人李漁在其《閑情偶寄》中甚至公然聲稱,纏足的最高目的是為了滿足男人的性欲。由于小腳“香艷欲絕”。玩弄起來足以使人“魂銷千古”,他竟將小腳的玩法歸納出了48種之多。可以說,在古代小腳是女人除陰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就有“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坑時破土的鍬鋤”之類的說法。甚至穿在小腳上的繡鞋也被賦予了性的內涵。清朝時,一位中國留學生被日本海關官員要求解釋為什么攜帶一些小巧的編織繡鞋,這位學生有點害羞地說他希望在他空閑時間能欣賞到他愛人的“腳”兩個原因,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據說裹腳是起源于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后主李煜。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后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tài)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準?!揪?、夢與藝術創(chuàng)作】(此處缺愛欲,自行補充)李商隱出身孤寒卻渴望仕進,然而一舉不慎,偶涉黨爭便沉淪終身。懷才不遇、政治上孤立無援的悲憤;曲高和寡、是無知己的悲哀;以及別妻遠游、天涯孤旅的悲涼是其一生的情感體驗。其苦悶、孤獨無處排解只好寄情夢與酒。__作品鑒析_—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賞析】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錦瑟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举p析】自行運用美學原理腦補(沒找著)致海倫愛德加?愛倫坡海倫,你的美在我的眼里,有如往日尼西亞的三桅船,船行在飄香的海上,悠悠地把已倦于漂泊的困乏船員送回他故鄉(xiāng)的海岸。早已習慣于在怒海上飄蕩,你典雅的臉龐,你的鬈發(fā),你水神般的風姿帶我返航,返回那往時的希臘和羅馬,返回那往時的壯麗和輝煌??茨?!壁龕似的明亮窗戶里,我看見你站著,多像尊雕像,一盞瑪瑙的燈你拿在手上!塞姬女神哪,神圣的土地才是你家鄉(xiāng)!【賞析】這首詩結構美,表面結構工整對仗,內部結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湊凝練,首尾呼應,和諧統一;意象美,意象"歸航''中的各種要素無一不美;音韻美,坡為了使詩歌音韻動聽,和諧悅耳,與詩中主題相匹配,在選詞造句上是極盡雕琢之工;主題美,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不僅展示了詩人的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而且表露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抗議有其現實意義當我老了葉芝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們過去的濃重的陰影;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举p析】自行運用美學原理腦補(沒找著)——論述題一一【美是無目的合目的的形式康德】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內涵目的與合目的性的規(guī)定(1) 康德把目的分為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兩種,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為了它物,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適應性。一個事物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取決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賴于其內在必然性。很顯然,康德的內在目的論,有別于無目的性與外在目的論。(2) 在康德看來,判斷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經驗的規(guī)律下的自然界活動的形式時,就稱為在自然界的多樣性中合目的性原理的證明合目的性原理與審美和藝術康德認為,這是由于一種意圖的達成就導致愉快,而意圖的達成就是把單純經驗規(guī)律的多樣性歸結為原理的統一性。當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們頭腦中先驗的關于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因此,也符合了我們的認識機能的要求,從而使我們在知性力和想象力的和諧產生的表象中,產生愉快的情緒。而引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的對象就被稱為美,而通過情感對美的對象的判斷則被稱為鑒賞。康德認為,藝術活動不同于自然活動,藝術活動是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創(chuàng)造。康德把合目的性原理作為始終不脫離感性形態(tài)去尋求審美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據,它不是為自然而設立的,而是為人自己設立的?;诤夏康男栽恚藗兛蓪で筝^為一致的有可能達成共識的共通感,從而為美學及各門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內在特性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的主觀性無涉理性概念的合目的性先驗性與先天合理性【美與人生的關系】美是人創(chuàng)造的對象,對美的追求,是人生前進的動力,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生的審美理想影響著美的實現,美的實現應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一、 美育的目標是發(fā)展完滿的人生,審美教育的就是引導人們去追求人性的完滿,也就是學會體驗人生,使自己受到一個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最高的人生境界即是審美的人生境界,追求審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詩意的人生追求創(chuàng)造的人生,最后達到最高的人生境界?!舅囆g在美學中的地位作用】在美學傳統上,“藝術”是美學的核心問題,美學史上有把美學視為“藝術哲學”也有要求把藝術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因為藝術是人類社會歷史中比較鮮明的現象,藝術品又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實證性,可以成為美學理論比較明確的對象)因此,藝術與哲學思考互相烘托、參照,并對“美學”這一邊緣性領域有指明作用,藝術的內涵分析對審美現象的分析也有指明與范導作用。就美學理論的研究現狀看,藝術論仍是美學理論的典范課題?!舅囆g與非藝術的區(qū)別】所謂藝術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種審美的精神產品,它以創(chuàng)造非現實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區(qū)別在于:1、 藝術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藝術品不能是自然物,必須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稱為“藝術品”“藝術”這個詞,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一開始就同人的制作和技術緊緊聯系在一起。“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第一個區(qū)別是:藝術品必須是人工制品,這是“藝術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條件。2、 藝術品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藝術品首先是人工制品,但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藝術品,藝術品僅是人工制品中的極少部分。藝術品是人的最高級活動一一想像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品,是一種精神產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級部分。這是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第二個重要區(qū)別。3、 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藝術品與其他精神產品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是通過藝術家的想像思維所創(chuàng)造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這是藝術獨有的審美本質。藝術不是用抽象思維,而是用意象(或形象)思維來掌握世界的。綜上所述,藝術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種審美的精神產品,它以創(chuàng)造非現實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丑與荒誕的美學意義】丑作為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其美學意義是多方面的。1、 就在于它是美的對立面,從而能以丑襯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爭,又相互轉化。沒有丑,就不可能有美。而有了丑,則能采用映襯手法更好地突出美。以丑襯美,屬于映襯中的反襯,目的在于突出美。這種方法,符合對立因素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辯證規(guī)律。2、 世界的發(fā)展有待于丑的刺激。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說明了“惡的必需”說明了惡和丑是刺激人們前進的重要動力。3、 審丑歷來都是人們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歷來的文學藝術都有表現奇丑怪異的杰作。4、 現實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靈心點化,轉化成為藝術中的美,即“化丑為美”進而成為抨擊丑的巨大的藝術力量,這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恼Q作為現代審美形態(tài),其基本特點包括:(1) 荒誕是一種對人生存在的無意義狀態(tài)的體悟。(2) 荒誕的審美意象的象征性。(3) 荒誕具有怪誕的表現形式。作為一種審美形態(tài),是西方現代社會與現代文化的產物,其本義是不合情理與不和諧,它的形式是怪誕、變形,它的內容是荒謬不真,是對人生的無意義的虛無性的審美感悟。【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區(qū)別】在西方美學史上,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把音樂的審美風格劃分為兩類:一種具有男性陽剛之氣、粗獷尚武、振奮人心的作品;另一種是輕婉甜蜜,具有女性陰柔之美的作品。而崇高美與陽剛之美是同一類型的美,秀美與陰柔之美是同一類型的美。陰柔之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覺,對于人有著直接的吸引力并喚起人的游戲的想象;剛柔之美卻不同,剛柔之美首先是引起人們生命力阻礙的感覺,接著是更強烈的生命力的爆發(fā),從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礙?!緦徝?、藝術與人生的關系】藝術活動對理念的認識,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感性認識或理性意識,而是一種純粹“直觀,”它既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觀到理念這個意志的直接客體性,因而能避免為意志服務的勞役。這種對理念的直觀就是審美。同時,在審美觀照中,由于作為觀照主體的個人暫時忘記了自己的個體,或者說忘記了自己的欲望和煩惱,而僅僅作為純粹的主體、客體的鏡子而存在,因而也就達到了對人生痛苦的暫時忘卻,進入一種獨立自足的人生境界,即主體“自失”于對象之中的審美境界。也就是說當人們沉醉在藝術審美的愉悅之中時,生活中的痛苦也就可以暫時淡忘了。因而對藝術活動的審美是對人生價值的崇揚與升華。【情感在審美中的作用】情感活動是審美經驗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它一方面構成了其他各種心理因素產生的誘因,另一方面又是它們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同時,它還作為一種彌漫性因素伴隨于審美活動的全過程,從而使整個審美活動都顯示出明顯的情感色彩。因此,情感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性早就為人們所公認。日常生中的情感具有更多的個人色彩,而審美情感則具有更為顯著的社會性和理性特征。【人的本質與美的本質的關系】作為審美關系的主體的人,包括自然性與物質性、社會性與精神性以及歷史性等幾個方面的本質屬性,表現為自然一精神、個體一社會、歷史一文化這樣三個主要邏輯層面或邏輯要素之間的整合,而這三個邏輯層面的系統整合,就在總體上顯現出人的本質屬性,也正因如此,作為審美關系主體的人才不是單一性的、固定不變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多層面的結構、發(fā)生多方面變化的動態(tài)系統。這既與“美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的觀念相適應,與人生現實的創(chuàng)造形態(tài)相適應,又使人在審美活動的過程中得以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全面地在對象世界中展現出來,從而實現自然與精神、個體與社會、文化與歷史的有機統一?!臼裁词浅绺咧型饷缹W家如何論崇高如何看到當代審美文化中消解崇高的現象】崇高是人的本質力量經由對象的震撼和壓抑而獲得的顯現。這與優(yōu)美就有了相當的不同。優(yōu)美的對象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完整的、和諧的,一下子就與人們的心境相融合,人的本質力量很順利地在對象中得到了顯現,悠然自得,稱心如意。因此,優(yōu)美成為一種自由,成為一種愉快。崇高則與此不同。今天,在官僚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影響下,社會上出現了以權謀私,惟利是圖,損人利己等一系列不良現象,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呼喚崇高精神有著非?,F實的意義。【藝術終結論】指的應該是這句話吧:藝術最終會轉向哲學。這句話的意思符合黑格爾哲學的一貫思路。1、 藝術作為絕對精神的最初階段,是以感性方式實現自由。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