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圈層間的相互作用第三篇:圈層間的
相互作用
第八章大氣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九章水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十章水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十二章生物圈與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十三章生物圈、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與地球表層系統(tǒng)第八章大氣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節(jié)巖石風化與氣候第二節(jié)
巖石圈變動與氣候第三節(jié)地貌與氣候第四節(jié)沙塵暴與黃土沉積不同氣候-植被帶風化強度的變化
巖石風化的類型與強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氣候的影響與控制。在干旱地區(qū),由于缺乏水的參與,風化作用比較弱;在寒冷的地區(qū),由于溫度低、生物稀疏,化學風化與生物風化都較弱,但在冰緣地區(qū)由于溫度經(jīng)常變化于冰凍點附近,凍結與融化交替頻繁,因而使物理風化作用比較強烈;在溫暖濕潤的地區(qū),由于溫度高、降水多、生物比較茂盛,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都較強。第八章
海陸分布變化對氣候的影響海陸分布的變化
海陸分布位置的巨大變化導致了緯度位置、洋流分布、大氣活動中心的分布格局等的變化,從而引起世界或區(qū)域氣候的變化。緯度的變化洋流的變化大氣活動中心位置的變化全球與區(qū)域氣候的變化第八章早第三紀干旱盆地碎屑沉積分布圖(據(jù)王鴻貞資料匯編)
由于印度板塊向北的漂移與擠壓,中國西部地區(qū)在晚新生代向北遷移了6~10個緯度(王建,1996,1999),使由干旱碎屑及紅色泥質組合為標志的早第三紀副熱帶干旱帶扭曲成“Z”字型。這一幅度的遷移,足以使我國西北地區(qū)脫離副熱帶而進入溫帶,所引致的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效果可想而知。第八章地形起伏變化對氣候的影響(一)
氣溫隨高度的變化。(二)
對局部地區(qū)氣候的影響。(三)
對區(qū)域和全球氣候的影響。⒈高原隆升導致北半球晚新生代氣候變冷。⒉高原隆升,加強季風環(huán)流,使氣候的季節(jié)差異增大。⒊
高原的隆升導致北半球中緯地區(qū)干旱氣候的形成。⑴
高原與山地的形成,導致西風帶的分叉,水汽運移不再經(jīng)過這些地區(qū),而氣流變?yōu)橄鲁翚饬鳛橹鳎绕湓趤喼拗胁亢兔绹鞑績?nèi)陸;⑵
高大地形阻擋了來自附近海洋的水汽進入內(nèi)陸地區(qū);⑶
在高大地形的上游地區(qū),風暴發(fā)生頻率較低。⒋
高原隆升加強亞洲季風的強度,改變季風的風向,改變季風影響的范圍。
第八章高原隆起導致的氣候變冷(Ruddiman)深色區(qū)域為變冷區(qū)域。顏色愈深,變冷愈顯著⑴
氣候模擬結果表明,隨著高原的隆升,1月中緯地區(qū)對流層上部行星風的波動(彎曲)加強,使得高緯地區(qū)的冷空氣可以源源不斷地輸向中緯度地區(qū),導致中緯度地區(qū)溫度的降低。
⑵隨著高原的隆升,地面積雪越來越多,地面反射率增高,使地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減少,從而導致地面溫度的降低。⑶
隨著高原的隆升,高原與周圍地區(qū)的高差增大,地面的侵蝕作用加強。由于地面風化產(chǎn)物源源不斷地被侵蝕搬運,使暴露于大氣中的、參與風化的物質增多,使參與風化作用的二氧化碳增多,從而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降低,使世界氣候變冷(降低溫室效應).第八章青藏高原隆升對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Ruddiman)
高原隆升,加強季風環(huán)流,使氣候季節(jié)差異增大。隆起的地面,其顯熱與潛熱的作用加強,夏季高原往往成為一個熱源,冬季則往往成為一個冷源,從而加強了由于海陸熱力差異導致的季風環(huán)流(見右圖)。季風環(huán)流的加強,使氣候的季節(jié)差異更加明顯:冬季更加寒冷、干燥,夏季更加溫暖、濕潤;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行星風系控制下的緯度地帶性規(guī)律。第八章
巖石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風化作用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巖石圈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大氣環(huán)流,改變了氣候的格局與性質。實際上,改變了的大氣圈,反過來又作用于巖石圈,對巖石圈施加影響。巖石圈與大氣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大氣圈的變化巖石圈的變化海陸分布地形起伏大氣環(huán)流中心第八章地貌與氣候的關系(一)地貌對氣候的影響
大陸與大洋是最大的地貌單元。由于大陸與大洋之間的熱力差,產(chǎn)生了季風環(huán)流。從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到河谷、平原,不同的地貌單元對應于不同的區(qū)域或局地氣候環(huán)境。在山區(qū),由于山坡與山谷對溫度日變化的響應速度不同,故產(chǎn)生了山谷風。第八章地貌與氣候的關系(二)氣候對地貌的影響與控制化學風化;塊體移動;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化學風化;土溜(土壤蠕動)
流水作用、風化作用(尤其物理風化)、快速物質移動干化(旱化)作用;風力作用;流水作用
冰凍作用;泥流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雪蝕作用;風力作用
主要地貌過程
陡坡峭峰(中期階段)、渾圓緩丘(晚期階段)、深厚土壤、生物礁
濕熱氣候區(qū)
渾圓的山坡、土壤覆蓋、嶺谷相間、廣泛的水流沉積
溫潤氣候區(qū)
山麓面、沖積扇、劣地(崎嶇地)
半干旱氣候區(qū)
沙丘、鹽盤、風蝕盆地、穴狀風化、干旱谷、風蝕壟槽
干旱氣候區(qū)
多邊形地面、泥流階地、石海、石河、石冰川、冰丘冰緣氣候區(qū)
刃脊、角峰、冰斗、冰磧、冰川氣候區(qū)
主要地貌特征
氣候區(qū)
第八章干旱氣候區(qū)地形演化與地貌發(fā)育
干旱氣候區(qū),蒸發(fā)量遠遠大于降水量,植被稀疏,物理風化強烈而化學風化較弱。鹽晶的脹裂作用是干旱區(qū)巖石風化破碎的主要過程之一。大量的碎屑風化產(chǎn)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向下移動,聚集山腳。一旦暴雨發(fā)生,便由洪水將之運走,堆積在山麓帶外圍,形成扇狀堆積體-洪積扇。而山坡重新出露,重新遭受風化剝蝕。在風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洪水作用下,山坡不斷地平行后退,即山坡在退縮過程中坡度保持不變,即平行退縮。這是干旱區(qū)山坡演化(地形演化)的特征。由于山坡的不斷后退,在山麓形成一種緩緩傾斜的平整基巖面,上覆薄層松散堆積物,稱之為山麓剝蝕面。
山坡的進一步后退,山麓面不斷擴大,山體愈益縮小。最后許多山麓面連成一片,成為山前夷平面,其上殘留的孤立的山丘即為島山。第八章風沙地貌
干旱荒漠區(qū)的地表,由于組成物質不同,可以劃分出不同的類型。由裸露巖石、礫石、砂、或者泥巖(粘土)組成的荒漠,依次叫做巖漠、礫漠、沙漠或泥漠。
由風積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風積地貌。風積地貌包括沙波紋、沙堆、新月形沙丘、拋物線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縱向沙壟、沙丘鏈等。風蝕與風積地貌是干旱區(qū)的突出特征。第八章沙塵暴與人類
沙塵暴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當沙塵暴來臨,能見度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加,使本來就很擁擠的城市交通雪上加霜;沙塵暴還會毀壞房屋、作物,掩埋公路、鐵路、農(nóng)田和池塘,使水庫壽命縮短,甚至還會傷及生命;沙塵暴對精密機械、精密化工、精密儀器具有破壞性的影響;沙塵暴還會使空氣質量變差,影響人體健康。沙塵暴是風暴作用于干燥的具有豐富的松散的細粒物質組成的巖石圈表面而形成的,是大氣圈與巖石圈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活動的影響,對于沙塵暴的發(fā)生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人類不合理的開墾和過度的放牧,導致了一些地區(qū)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沙化,為沙塵暴的發(fā)生提供了條件。第八章歷史時期降塵地點與黃土分布范圍示意圖(張德二)第八章第九章水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節(jié)巖石與水第二節(jié)
巖石圈結構與水系發(fā)育及流域性質第三節(jié)水的分布、負荷均衡與巖石圈形變第四節(jié)構造—侵蝕—地貌循環(huán)第五節(jié)流水作用與流水地貌第六節(jié)海岸線與海岸帶第七節(jié)海嘯、泥石流、崩岸、滑坡第八節(jié)河口地貌
巖石與水的關系巖石的形成離不開水巖石的風化、剝蝕離不開水的參與;巖石的性質決定了水的下滲、流動與循環(huán);水對巖石的侵蝕改變了巖石圈表面的形態(tài)
巖石圈的結構與流域性質和水系發(fā)育
巖石圈結構,決定流域的大小、形狀和性質。巖石圈的結構,決定水系的形狀;水沿水系運移,塑造出各種地貌景觀。
第九章水均衡引起巖石圈的變形水均衡是指,由于地球表面水分布的變化,導致各個地區(qū)受到的水的重力負荷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巖石圈變形、地面升降的過程。在海洋的邊緣,由于海水深度向大陸的減小,水均衡下沉量向岸邊逐漸減小,從而導致大陸架、大陸坡地區(qū)的掀斜。由于海底的均衡下沉,軟流圈物質從海底流向大陸,從而引起大陸邊緣地區(qū)的隆升。這一過程的結果導致:(1)海洋的加深和大陸的增高,海洋與陸地的高差、起伏增大;(2)大陸架、大陸坡的坡度增大(變陡);(3)海洋面積的縮小和陸地面積的增大。實際上,自大洋形成以來,面積在逐漸減小,而深度卻在不斷增大,除與巖石圈運動有關外,還可能與水均衡作用有關。
第九章海洋面積、深度隨時間的變化
第九章冰川均衡
從末次冰期最盛期(大約距今18,000年前)到現(xiàn)在,位于北半球中緯地區(qū)的勞倫泰德冰蓋(北美)、斯堪的納維亞冰蓋(北歐)及其他冰蓋全部融化了,世界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0m(80~120m)。在原來冰蓋覆蓋的地區(qū),由于負荷的減小,地面均衡上升,如勞倫泰德冰蓋區(qū)和斯堪第納維亞冰蓋地區(qū)冰后期地面上升量最大可達數(shù)百米。而海底由于負荷增加,均衡下沉。第九章地面負荷均衡升降量計算公式假設地面物體(物質)與地幔軟流圈之間處于靜力平衡狀態(tài)。根據(jù)靜力均衡原理,單位面積上地面所承受的負荷重量等于上地幔軟流圈對它的上浮力。即有ρfΔHfA=ρrΔH
A
其中ρf和ΔHf
分別是負荷物質的密度和厚度,ρr和ΔH則分別為上地幔軟流圈物質的密度與地面均衡調整的量(均衡升降量)。由此可得地面負荷均衡升降量:ΔH=ΔHf(ρf/ρr)研究表明,上地幔軟流圈物質的密度大致在3.2~3.4g/cm3之間,平均取3.3g/cm3。因此,只要知道負荷物質的密度與厚度,即可求出地面可能發(fā)生的負荷均衡升降的量。第九章巖石圈與水圈的相互作用
巖石圈與水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正反饋作用的循環(huán)。巖石圈形變,改變水圈的結構(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導致負荷均衡作用。由于負荷均衡作用,引起新的巖石圈形變,從而進一步改變水圈的結構(如水的分布或厚度)。當然,這樣的反饋作用,也可以由水圈結構的改變開始。巖石圈形變水圈結構的改變(水的分布的改變)負荷均衡作用地球表層環(huán)境的變化第九章侵蝕循環(huán)理論戴維斯于19世紀末提出的地貌循環(huán)(侵蝕循環(huán))理論,描述了地面發(fā)育的階段性。幼年期:水系尚未充分發(fā)育,河谷間分水地帶寬廣而平坦。壯年期: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為破碎、崎嶇。老年期:地面由原來的高峰深谷變?yōu)榈颓饘捁取?/p>
戴維斯的地貌循環(huán)理論的局限性:地面的剝蝕不完全發(fā)生在地面上升以后,而是在地面的上升過程中就已經(jīng)開始;對地面剝蝕導致的地面均衡補償上升沒有考慮;地面穩(wěn)定的時間不一定會足夠的長,保證地面的演化能夠經(jīng)歷從幼年期到老年期的所有的階段。
第九章侵蝕循環(huán)模式
戴維斯于19世紀末提出的地貌循環(huán)(侵蝕循環(huán))理論,刻劃了地面發(fā)育的階段性。由于這一理論是建立在構造上升與河流的侵蝕基礎之上的,因此對說明巖石圈與水圈的相互作用,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戴維斯將地面的發(fā)育分為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第九章
剝蝕系統(tǒng)模式示意圖(Strahler)第九章巖石圈變動與剝蝕作用反饋關系
在地面剝蝕循環(huán)過程中,陸塊(地面)的抬升導致地面高程的增大;地面高程的增大,引起地面剝蝕作用(包括河流侵蝕作用)的加強;由于地面的剝蝕,巖石圈均衡補償上升。構成了一個巖石圈與水圈相互影響、相互反饋的作用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均衡補償引起的陸塊(地面)上升量小于陸塊(地面)剝蝕降低量,在地面剝蝕循環(huán)過程中,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構造抬升,地面總是傾向于降低。巖石圈的變動(陸塊上升)地面高程增大剝蝕(或侵蝕)作用增強均衡補償巖石圈變動與剝蝕作用反饋關系圖第九章坡度—侵蝕強度關系示意圖
坡面坡度與坡面水層厚度,是坡面流水進行沖刷的動力條件。它們決定水層重力沿坡面的分力,即反映水流動能的大小。坡面坡度增大,徑流流速加快、動能增大,對坡面的沖刷增強。但當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卻因為受雨面積減小而使坡面流量減小,對坡面的侵蝕反而減弱。據(jù)研究,在坡度小于20度時,坡面沖刷強度隨著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20~40度之間,坡面沖刷強度仍然隨著坡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的速度有所減緩;在40度時,坡面沖刷強度達到最大;在40~90度之間,隨著坡度的增大坡面沖刷強度逐漸減小。第九章洪積扇
間歇性的洪流把沖刷下來的物質帶到溝口堆積,形成半圓錐狀或者扇形堆積體,稱為沖出錐或洪積扇。沖出錐的規(guī)模不大,面積一般只有幾百平方米,頂部與溝口相連的地段,坡度較大,向外坡度變緩。洪積扇一般坡度較緩,面積較大。第九章河流的自調節(jié)作用(河床動力-形態(tài)反饋機制)
水流不間斷的作用于河床,而河床反過來約束著水流。當水流所攜帶的泥沙量小于它的輸沙力時,發(fā)生沖刷。相反,如果水流挾沙太多,超過了它的挾沙力,其中一部分較粗的泥沙就會堆積下來。河床沖刷使過水斷面增大,導致河流流速減小,引起河流輸沙力降低。最終使得沖刷作用減弱、停止,從而出現(xiàn)淤積。而淤積將會縮小過水斷面,使得流速加大,輸沙力加強,從而導致河床淤積的停止和河床侵蝕的發(fā)生。這種自反饋機制,稱為河流的自動調節(jié)作用。它反映了水動力、泥沙與河床形態(tài)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實際上,反映了水與巖石(包括松散沉積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過程。第九章河床類型游蕩型河床彎曲河流
根據(jù)河床的平面形態(tài),可以將沖積性河流的河床劃分為順直微彎、彎曲、分汊和游蕩型河床。順直微彎型河床:在平水期深槽、淺灘交替出現(xiàn),兩側邊灘犬牙交錯,而在洪水期河水淹沒犬牙交錯分布的邊灘,河水順直奔流。彎曲河床:無論是平水期還是洪水期,行水河道均是彎曲的。分汊河床:由江心洲將河床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汊道的河床。游蕩型河床:河床寬淺,沙灘眾多,洪水時汪洋一片,枯水時河汊密布、水流散亂,有時難以分辨主流所在,主流擺動不定,心灘變化莫測。第九章迂回扇形成剖面
在河漫灘的近河床地帶,由于水深突然變小,阻力變大,流速變小,挾沙力降低,使泥沙沉積下來,形成貼近河床并與河岸平行的沙堤-河岸沙堤(濱河床沙壩)。由于河床的快速側向移動,形成了多條大致平行的河岸沙堤,它們組合成扇型,稱為迂回扇。彎曲河流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發(fā)生裁彎取直,廢棄的河床形成像牛角一樣形狀的湖——牛軛湖。第九章河流階地形成過程
由于地殼上升、氣候變化或者基準面的變化,河流下切,原來的河漫灘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于河谷兩側,稱為河流階地。第九章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不一定對稱地分布于河谷兩側,在彎曲河流,階地大都分布在河流凸岸,而凹岸往往缺失。完全由基巖組成的階地叫做基巖階地,完全由河流沉積物組成的河流階地,叫做堆積階地,下部為基巖上部為河流沉積物的階地,叫做基座階地。堆積階地還可進一步分為上迭階地、內(nèi)迭階地和埋藏階地。第九章海岸均衡剖面塑造示意圖
水下岸坡近水底的泥沙顆粒,在波浪的作用下做往復運動。假設原始水下岸坡是一個微微向海傾斜的,由同一粒徑的泥沙組成的斜坡,并且波浪前進的方向與海岸垂直及其作用力保持不變,那么在水下岸坡上,存在著一個中立線。
在中立線附近,由于泥沙靜位移量為零,所以不沖也不淤,岸坡不發(fā)生變化。在中立線以上,由于泥沙向岸移動,岸坡受侵蝕,侵在中立線以下,泥沙向下移動堆積在坡腳(波及面以下)形成水下堆積階地。第九章
海蝕地貌
海水對于海岸的侵蝕作用叫做海岸侵蝕作用。波浪與潮流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外動力。海蝕地貌主要包括:海蝕崖;海蝕穴;海蝕平臺;海蝕階地;海蝕柱(海蝕崖后退過程中,一些巖石殘留并突兀于海蝕平臺之上,像一個巖柱,故稱為海蝕柱);海蝕拱橋(是波浪從兩側侵蝕岬角,在兩側都形成海蝕穴或海蝕洞,海蝕穴或海蝕洞貫通,便形成海蝕拱橋)。海蝕拱橋海蝕柱第九章地面升降、絕對海平面升降與相對海平面變化的關系第九章海平面升降、海岸侵蝕堆積與海岸線進退之間的關系相對海平面上升相對海平面下降海岸侵蝕海岸堆積海侵海退海岸平衡穩(wěn)定線第九章海平面升降、海岸侵蝕堆積
與海岸線進退之間的關系相對海平面上升與海岸侵蝕作用組合在一起,肯定是海侵(海岸線向陸地遷移)相對海平面下降與海岸堆積作用組合在一起,肯定是海退(海岸線向海洋遷移)相對海平面穩(wěn)定時,海岸侵蝕將導致海侵,海岸堆積將導致海退如果相對海平面上升與海岸堆積作用同時出現(xiàn),是海侵還是海退決定于兩者的作用大小如果相對海平面下降與海岸侵蝕作用同時出現(xiàn),是海退還是海侵決定于兩者的作用大小第九章海嘯、泥石流、崩岸、滑坡海嘯:巖石圈運動(地震)——水圈的變動(海面波動)——改造巖石圈(海岸與近岸海底的侵蝕與堆積)泥石流:洪流+破碎的地面(豐富的碎屑物)+比降較大的溝谷,是泥石流發(fā)生的基本條件崩岸:水流侵蝕軟弱岸坡滑坡:通常來說,軟弱面+水的潤滑產(chǎn)生滑坡可以說,海嘯、泥石流、崩岸、滑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水圈與巖石圈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第九章滑坡
斜坡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沿一定的滑動面做整體下滑的現(xiàn)象,叫做滑坡?;碌男纬傻谋匾獥l件:巖體存在一定產(chǎn)狀的軟弱面或破裂面,巖體具有一定的臨空面?;碌恼T發(fā)因素是:地震、火山爆發(fā)、水的浸泡和潤滑作用、水動力或人為對坡腳穩(wěn)定性的破壞。第九章河口的特點兩種介質(海水、淡水)三重作用(波浪、潮流、徑流)
雙向水流(流入、流出)快速沉積(頂托、凝絮、斷面展寬)生物生產(chǎn)率高(營養(yǎng)豐富)河口第九章河口分段與河口地貌
河口區(qū)通??梢詣澐譃榻诙?、河口段和口外海濱段。從潮區(qū)界到潮流界的河段,叫做近口段;從潮流界到口門的河段叫做河口段;從口門到三角洲前緣坡折處叫做口外海濱段。近口段盡管受到潮汐的頂托,但仍然以河流作用為主;河口段河流與潮流共同作用,雙向水流和河床不穩(wěn)定是河口段的特點;口外海濱段以海洋作用為主,除潮流作用外,還有波浪和海流的作用。河口地區(qū)最大的地貌單元是三角洲和三角港。第九章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條件三角洲豐富的泥沙來源較弱的海洋動力淺平的口外海濱區(qū)“三基”第九章三角洲的類型
動態(tài)分類:(根據(jù)三角洲的進退)建設性三角洲破壞性三角洲
動力分類:(根據(jù)河流、波浪和潮流的作用強弱)河流型三角洲波浪型三角洲潮流型三角洲
形態(tài)分類:(根據(jù)三角洲的平面形態(tài))鳥足狀三角洲尖頭狀(鳥喙狀)三角洲扇狀三角洲梳狀三角洲;。。。第九章三角洲
根據(jù)三角洲的平面形態(tài)可以將三角洲劃分為鳥足狀三角洲-河流作用為主;尖頭狀或者鳥喙狀三角洲-波浪作用為主;扇狀三角洲-如果以河流作用為主的三角洲,由于汊道眾多并多次改道,導致三角洲比較均勻的向外擴展,形似扇子。鳥足狀三角洲尖頭狀三角洲扇狀三角洲梳狀三角洲第九章第十章水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第一節(jié)水汽與天氣第二節(jié)
水與氣候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流與水的循環(huán)第四節(jié)海氣相互作用水汽與天氣沒有水汽就沒有天氣大氣中水汽含量豐富的地方天氣多變大氣中水汽含量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海洋上高于陸地上,低緯高于高緯,低空高于高空,上升氣流區(qū)高于下沉氣流區(qū),濕潤地區(qū)高于干燥地區(qū)。為什么赤道地區(qū)天氣常常是日有幾變,而內(nèi)陸沙漠地區(qū)卻幾乎是常年萬里無云?為什么在地面大雨滂沱之時,而平流層卻是晴空萬里??因為?...第十章
水與氣候離海洋的遠近導致了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的差別海陸熱力差異導致了季風氣候的形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暖洋流的增溫增濕作用和冷洋流的降溫減濕作用。湖泊、水庫、沼澤對溫度與降水的調節(jié)作用水對于氣候形成與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氣候的變化,改變了水分循環(huán)的時間、空間尺度與模式,改變了水的時間與空間分布,又反過來影響到氣候。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第十章年平均逐日從海洋輸入大氣的總熱量
(單位:X0.484W/m2)
在圖示的總熱量中,平均而言,輸送的潛熱約為顯熱的8倍強。這種熱量的輸送,不僅影響大氣的溫度分布,更重要的是它是驅使大氣運動的能源,在大氣環(huán)流的形成和變化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海洋是大氣環(huán)流運轉的能量和水汽供應的最主要的源地和儲存庫,對地球氣候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第十章大氣環(huán)流與水的循環(huán)(一)大氣環(huán)流與水的循環(huán)大氣環(huán)流與水分循環(huán)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蒸發(fā)、降水及水分輸送)的關系密切(二)大氣環(huán)流與水體運動在大氣運動所產(chǎn)生的風應力的作用下,大氣不斷地向水體(尤其水體表層)輸送動量,使水體尤其是表層水體產(chǎn)生運動。洋流
海洋水體大規(guī)模的定向流動,即洋流。波浪
在風的作用下,水面起伏產(chǎn)生了波浪,海洋中稱為“風浪”。湖流
在大氣運動產(chǎn)生的風的作用下,如果風向穩(wěn)定,陸地水體也會產(chǎn)生一定方向的流動,如湖流。第十章全球水分循環(huán)示意圖第十章表層洋流與大氣環(huán)流的關系(據(jù)Strahler改編)
海洋水體大規(guī)模的定向流動,即洋流。它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形式。洋流的形成直接與大氣環(huán)流有關。表層洋流具有以副熱帶高壓為中心旋轉的性質,與近地面大氣環(huán)流(風系)分布模式非常相似.洋流對大氣環(huán)流又具有反作用,洋流的異常可導致大氣環(huán)流的反常從而發(fā)生氣候異?,F(xiàn)象。第十章海氣相互作用(一)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厄爾尼諾一詞源自西班牙文ElNino,原意是“圣嬰”,用來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延伸至赤道東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xiàn)象。南方濤動(SouthernOscillation,簡稱SO),指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印度洋赤道低壓這兩大活動中心之間氣壓變化的負相關關系,即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增高時,印度洋赤道低壓就比常年降低,兩者氣壓的變化有“蹺蹺板”現(xiàn)象。(二)海平面升降與氣候變化
海平面變化是水圈變動的表現(xiàn),氣候變化則是大氣圈變化的顯示。氣候的變化,引起了海平面的升降;海平面的升降,反過來又導致氣候的變化。氣候變化與海平面升降,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氣候/海平面之間的一個反饋機制。
第十章厄爾尼諾
在東風加強的時期,赤道東太平洋地區(qū)海水上翻加強,表面海水溫度降低。由于水溫低于氣溫,空氣層結穩(wěn)定,對流不宜發(fā)展,赤道東太平洋地區(qū)降雨偏少,氣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高,降水異常多,這就是拉尼娜事件??墒敲扛魯?shù)年,東向信風減弱,西太平洋冷水上翻現(xiàn)象消失,表層暖水向東回流,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平面上升,海面水溫升高,秘魯、厄瓜多爾沿岸由冷洋流轉變?yōu)榕罅?。下層海水中的無機鹽類營養(yǎng)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導致當?shù)氐母∮紊锖汪~類大量死亡,大批鳥類亦因饑餓而死。形成一種嚴重的災害。與此同時,原來的干旱氣候轉變?yōu)槎嘤隁夂?,甚至造成洪水泛濫,這就是厄爾尼諾。第十章厄爾尼諾第十章厄爾尼諾時水圈、大氣圈及生物圈的變化第十章氣候變化與海平面升降之間的關系(王建,2000)
海平面變化是水圈變動的表現(xiàn),氣候變化則是大氣圈變化的顯示。海平面升降與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氣候的變化引起了海平面的升降;海平面的升降,反過來又導致氣候的變化。氣候變化與海平面升降,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氣候/海平面之間的一個反饋機制。第十章第十一章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節(jié)氣候—海面—冰川—均衡第二節(jié)
氣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轉速度
—構造運動或形變第三節(jié)構造運動—大氣環(huán)流—水循環(huán)第四節(jié)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與黃土地貌第五節(jié)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與冰川、冰緣地貌氣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間的相互關系(王建,2000)
氣候的變化,將導致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長,而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長將通過均衡作用引起巖石圈的變動與調整,巖石圈的變動又會通過海平面的升降影響氣候的變化。它們之間相互反饋、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水-氣-巖系統(tǒng)。氣候的冷暖變化,將導致海水溫度的降低或升高,海水溫度的降低或升高引起海水的收縮或膨脹,從而導致海平面的下降或上升。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水溫度的變化,導致洋流的變化,從而通過海-氣相互作用導致大氣環(huán)流和氣候的變化。第十一章地球自轉對厄爾尼諾影響的可能途徑(任振球,1990)
研究表明,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與厄爾尼諾現(xiàn)象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鄭大偉,1988;任振球,1990)。在厄爾尼諾年,由于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在南北緯10o之間的低緯度地區(qū),海水可以獲得平均0.5cm/s的向東的相對速度,大氣可以獲得1m/s的向東的相對速度。也就是說,地球自轉速度的減慢,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和大氣獲得了較多的向東的角動量,引起赤道洋流減弱,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涌升流減弱,從而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的升高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第十一章氣候變化-水的分布-地球自轉速度
-構造運動或形變(王建,2000)大氣環(huán)流、海水運動,都可以通過角動量的傳遞影響與改變地球自轉的速度。全球的相對西風角動量1月份比7月份要大4.2×1032gcm/s,這就是1月份地球自轉速度比7月份要慢的原因。
氣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轉速度-構造運動或形變之間的關系,可用上圖來表示。氣候的變化,引起地球表層水的分布發(fā)生變化,導致地球自轉速度發(fā)生變化,從而引致巖石圈的變動和構造形變。巖石圈的變動和構造形變,反過來又導致大氣環(huán)流和氣候的變化,引起水的分布的變化,從而使得地球自轉速度發(fā)生變化。第十一章黃土地貌
黃土是一種灰黃色或棕黃色的特殊的土狀堆積物。黃土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具有以下特征:(1)質地均一,以粉沙為主;(2)結構松散,空隙比較發(fā)育,空隙度一般在40%-55%之間;(3)富含碳酸鈣,碳酸鈣含量一般在10%-16%之間;(4)無沉積層理,垂直層理發(fā)育;(5)具有濕陷性(遇水后碳酸鈣等可溶鹽被淋溶、流失而沉陷)。
黃土是風塵堆積,是大風或暴風作用于干燥松散地面而形成的,是大氣圈與巖石圈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而黃土地貌的形成,有兩種途徑。一是黃土披蓋在高原、山脈、山丘之上形成塬、梁、峁等地貌,在此基礎上流水作用塑造成為現(xiàn)在的黃土地貌;二是黃土堆積形成黃土塬,黃土塬被流水侵蝕切割形成黃土梁,黃土梁進一步被切割便形成黃土峁,在黃土梁與黃土峁的形成過程中,也形成了黃土的溝谷地貌。無論是那種途徑與過程,都反映了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的參與,可以說黃土地貌是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第十一章黃土地貌的發(fā)育
與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
黃土地貌的發(fā)育受制于以下幾個條件:原始地形、黃土的堆積以及水的作用。原始地形條件是巖石圈運動以及巖石圈與水圈、大氣圈相互作用的結果;黃土主要是風力吹蝕干燥的松散的地面,將以粉沙為主的細粒物質搬運到合適的地點堆積而形成松散堆積物,是大氣與巖石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水的侵蝕、溶蝕、潛蝕和淋濾是黃土地貌發(fā)育的重要動力。因此可以這樣說,黃土地貌是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第十一章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
與冰川、冰緣地貌在特定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下,水發(fā)生相態(tài)的變化,發(fā)育了冰川,發(fā)生了冰川與冰緣作用,對巖石圈表面進行改造,形成冰川、冰緣地貌。因此,冰川、冰緣地貌,實際上是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叫做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可以劃分為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和冰水地貌,它們分別是冰蝕作用、冰川堆積作用、冰融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冰蝕地貌:冰川谷(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羊背石。冰磧地貌:終磧壟;側磧堤;冰磧丘陵;鼓丘。冰水地貌:蛇形丘;冰礫阜;冰礫阜階地;鍋穴;冰水扇。由冰緣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冰緣地貌。第十一章
冰川地貌
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叫做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可以劃分為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和冰水地貌,它們分別是冰蝕作用、冰川堆積作用、冰融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第十一章
羊背石冰川運動方向羊背石第十一章沒有冰川冰的間冰期景觀第十一章
冰水堆積地貌第十一章冰緣地貌
由冰緣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冰緣地貌。冰緣地貌主要包括:石河;冰丘;石海;雪蝕洼地;石環(huán)(由粗礫圍繞的石質多邊形土。泥流階地-由融凍作用引致的山坡上的表層土體向下蠕動形成的階梯狀地形);冰錐(由凍結產(chǎn)生的承壓重力水冒出地表或冰面再凍結而形成的錐狀冰)。石環(huán)石河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生物圈與水圈、大氣圈、
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節(jié)生物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二節(jié)
生物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第三節(jié)生物圈與水圈的相互作用第四節(jié)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壤是生物與巖石相互作用的紐帶
土壤不僅是生物與巖石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而且還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紐帶。植物一般情況下很難直接吸收巖石中的礦物質,只有經(jīng)過土壤轉換成離子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只有當生物有機質在土壤中轉變成有機酸時,生物對巖石的化學風化作用才能發(fā)生。巖石中的水(如地下水)只有轉變成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大氣降水經(jīng)過植物淋濾、土壤吸收之后,才會滲入巖石轉變?yōu)榈叵滤?。巖石與植物之間的其他物質交換,也大都需要經(jīng)過土壤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植物-土壤-巖石的關系第十二章生物海岸
海岸可以根據(jù)海岸的物質組成劃分為基巖海岸、砂質海岸和淤泥質海岸。但一些海岸比較特殊,很難歸屬于上述海岸類型中,故又劃分出生物海岸。所謂生物海岸是指主要由于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例如,珊瑚礁海岸,主要是由珊瑚作用形成的由珊瑚礁組成的海岸;紅樹林海岸,主要由紅樹林組成,以紅樹林為特征的海岸。珊瑚島與珊瑚礁海岸基巖海岸第十二章光合作用與生、氣物質交換制造碳水化合物
綠色植物在不停地吸收大氣CO2進行著光合作用,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養(yǎng)料,以維持植物的發(fā)育與生長。動物的生命活動或有機體的腐爛過程,是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的過程;而植物的生命過程卻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過程。兩者之間以及兩者與巖石圈、大氣圈、水圈之間經(jīng)過億萬年的演化達到了某種平衡,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大氣圈。C6H12O6第十二章大氣中氧氣、二氧化碳隨時間的變化及其與生物演化的關系
(陶世龍《地球科學導論)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第十二章生物對氣候的負反饋
當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增加時,氣候將會變暖,與此同時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強。光合作用的增強,將會使植物從大氣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shù)量增加,從而降低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降低溫室效應,使氣候變暖幅度減小或變冷。這就是生物對氣候變化或對溫室效應的負反饋作用。相反,如果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將會導致氣候的變冷和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減弱。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減弱,將使得從大氣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shù)量減少,從而抑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減低的速度和氣候變冷的幅度,甚至使氣候變暖。第十二章生物對氣候變化的正反饋作用Ⅰ
海洋生物的興衰對于地球表層碳的循環(huán)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對世界大多數(shù)海域來說,鐵的不足是海洋生物生產(chǎn)率的一個重要限制因素。而落入海洋的風塵則是海洋鐵補充的主要途徑。干旱區(qū)的風塵落入海洋,提高海洋生物的生產(chǎn)率,增加了海洋對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促使氣候變冷。當冰期來臨或氣候變冷,風塵沉積速率增大,使海洋生物的生產(chǎn)率提高,導致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從而使氣候進一步變冷。當間冰期來臨或氣候變暖,風塵沉積速率減小,使海洋生物的生產(chǎn)率降低,導致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從而使氣候進一步變暖。(圖a,b)第十二章生物對氣候變化的正反饋作用Ⅱ
上面闡述了生物與氣候之間的一種正反饋機制。實際上,生物與氣候之間的正反饋機制還有一些,只是人們對它們的認識不足而已。例如,溫度升高對呼吸作用的影響,尤其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溫度升高,引起生物呼吸作用加強,導致大氣二氧化碳的升高,促使溫度進一步升高(圖c)。溫度升高引起的脅迫,導致生物生長減緩和森林枯萎,從而導致大氣二氧化碳的升高,增強了溫度升高的趨勢(圖d)第十二章植物凈化空氣的作用
植物還能分泌一些揮發(fā)性殺菌物質,例如,丁香酚、桉油、松脂、肉桂油、檸檬油等,具有殺菌的功能,稱之為殺菌素。每hm2松柏樹或者松林,一晝夜可分泌30~60kg的殺菌素,足以清除一個中等城市空氣中的各種細菌。調查表明,林內(nèi)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含菌量只有300~400個,僅為林邊空地的1%,只有城市百貨商店的十萬分之一。北京百貨大樓每立方米有細菌400萬個,林蔭大道上為58萬個,綠化公園為1,000個,而林區(qū)卻只有55個。這充分說明植物具有除塵滅菌、凈化空氣的功能。綠化公園百貨商店不同地點空氣中的細菌數(shù)量比例示意圖第十二章植物對保持和改善環(huán)境的作用植物凈化空氣的作用除塵滅菌。大氣中的塵埃(包括粉塵和飄塵),常含有致癌物質和病原菌,危害人體健康。植物具有吸附塵埃的作用。吸碳吐氧。清新空氣。對污染物的吸附、吸收。當大氣受到污染時,一些敏感植物就會受到傷害,但還有一些植物對某些污染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稱之為抗性植物。不管是敏感植物還是抗性植物,對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吸附、吸收與降解的功能,從而具有凈化空氣的能力。第十二章植被的作用1、減慢了水分大循環(huán)的速度2、加快了局部水分循環(huán)的速度3、調節(jié)了洪水/枯水的徑流量4、調節(jié)了洪峰徑流5、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植被與水循環(huán)第十二章湖泊效應
由于比熱與熱容量的差異,水體覆蓋的地面溫度變化遲緩,而沒有水體覆蓋的地面溫度變化迅速,從而導致不同部位地面溫度的差異。在湖泊及其周圍,由于湖泊與周圍地區(qū)地面熱容量的差異,導致了局地性大氣環(huán)流和小氣候的產(chǎn)生。在太陽照射時,湖泊周圍的地面升溫比較快,導致大氣的加熱上升;而湖區(qū)由于水體熱容量大,溫度升高緩慢,溫度相對于周圍地面比較低,空氣在這里下沉,從而產(chǎn)生了湖泊及其周圍地區(qū)的局部的大氣環(huán)流。第十二章湖泊效應與水、氣、生相互作用
一般來說湖泊周圍地區(qū)降水比較多,氣候比較濕潤,植被也就比較繁茂。植被繁茂又反過來,增加了地面下滲,增強了蒸騰作用,從而增大了大氣濕度、土壤濕度與大氣降水。因此,水庫建造后,常常會使水庫周圍地區(qū)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增大,就是這個道理。第十二章沙漠化效應與水、氣、生相互作用(王建,2000)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當?shù)孛嬷脖皇艿狡茐?,地面所吸收的太陽輻射能明顯減少。白天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強烈增溫,使地面長波輻射增強。又因為地面散失的熱量很多。在那里的空氣一定要下沉,壓縮增溫。由于下沉的空氣十分干燥,使得氣候進一步變干,從而導致植被的進一步減少,這就是地面的沙漠化效應。當植被受到破壞,降水的利用率降低。因為沒有植被對降水的攔截,土壤入滲減弱,大部分降水以徑流的形式流走;地面蒸發(fā)作用加強。因而導致區(qū)域水平衡的破壞,從而使區(qū)域氣候變干,植被進一步變稀少,即進一步沙漠化。第十二章灌溉、綠洲效應與水、氣、生相互作用(王建,2000)
沙漠里空氣干燥,溫度日較差比較大,并且降水稀少。而沙漠里的綠洲,由于土壤濕度大、蒸發(fā)和蒸騰到空氣中的水比較多,空氣濕度比較大,降水也比較多;由于含水量比較大的土壤的熱容量比較大,并且由于蒸發(fā)和蒸騰對熱量的調節(jié),土壤溫度和近地面氣溫的日較差比較小,這就是綠洲效應。第十二章洋面封凍效應與水、氣、生相互作用(王建,2000)
洋面封凍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效應叫做洋面封凍效應。洋面封凍是發(fā)生在水圈的變化,但是洋面封凍不僅會影響到氣候,而且還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到生物。氣候與生物的變化又反過來作用于水圈。因此,從洋面封凍效應可以看出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與機制。第十二章厄爾尼諾形成中的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東南信風減弱,表層海水倒流,赤道東太平洋秘魯、智利沿岸海域的海水不再上翻,海面溫度升高,營養(yǎng)鹽大幅度減少,從而導致魚類的大量死亡,以及鳥類的大量減少。因發(fā)生在圣誕節(jié)附近,人們稱之為“厄爾尼諾”,即“圣嬰”的意思。不難看出,厄爾尼諾是大氣、海洋相互作用,導致生態(tài)平衡破壞而造成的:大氣環(huán)流(東南信風)的改變,引起洋流(赤道洋流)的變化,從而導致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生物圈、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與地球表層系統(tǒng)第一節(jié)地球表層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與能量平衡第二節(jié)
地球表層系統(tǒng)的物質遷移與循環(huán)第三節(jié)地球表層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第四節(jié)土壤與土壤系統(tǒng)第五節(jié)喀斯特作用與喀斯特地貌作用于地表系統(tǒng)的主要能量來源
太陽的短波輻射占地表全部能量輸入的99.986%,是地球表層系統(tǒng)的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它是風、洋流、波浪、降水、以及其他水循環(huán)過程的驅動力,也是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通過光合作用,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與生物能,以植物與動物的形式儲存在生物圈內(nèi)。當植物與動物死亡和埋藏,一部分太陽能就儲存在巖石中。當巖石風化分解或當人們?nèi)紵?、石油、天然氣時,儲藏在巖石中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第十三章地球表層系統(tǒng)中能量的傳輸與轉化-太陽能
在蒸發(fā)過程中,水體吸收空氣中的熱量,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熱能從大氣向水體傳輸;當降水或降雪時,水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或固態(tài),釋放出熱量,熱能從水體向大氣傳輸。一般來說,冬季海洋整體上是個熱源,熱能從海洋流向大氣或大陸;而夏季海洋溫度較低,熱能從大氣或大陸流向海洋。暖洋流(暖流)經(jīng)過的洋面,一般溫度比較高,熱能是從海洋向大氣傳輸;而冷洋流(寒流)經(jīng)過的洋面,溫度比較低,熱能是從大氣向海洋傳輸。第十三章地球表層系統(tǒng)中能量的傳輸與轉化-地熱能
由于地熱能分布的不均勻,導致地幔對流的產(chǎn)生,熱能轉變成動能。地幔對流引起海底擴張、巖漿侵入和火山噴發(fā),動能轉變?yōu)闊崮?。當巖漿侵入導致圍巖變質時,熱能轉變成化學能。當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導致山地的形成與高原的隆起時,動能轉變成勢能。當冰川融水和降水匯流成河,從高山或高原向下流動時,勢能又轉變成動能。第十三章地球表層系統(tǒng)中能量的傳輸與轉化
——地球自轉能
地球自轉和自轉速度的變化,引起板塊的運動、大陸的漂移,導致構造造山和造陸,動能轉變成勢能。當河流從高處流下,或滑坡、崩塌、蠕動發(fā)生時,勢能轉變成動能。板塊運動引起火山噴發(fā)、巖漿侵入,動能也就轉化為熱能釋放出來。地球自轉動能引起潮汐,潮汐對地面的摩擦產(chǎn)生熱能。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還會導致地球表面大范圍的海侵海退,導致大氣環(huán)流、洋流的變化。也就是說,地球自轉動能可以直接傳輸給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從而導致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的變化,再通過它們的變化間接地影響生物圈。第十三章圈層間的能量的交換第一,大氣圈與水圈之間進行著熱能、動能、化學能和勢能的傳輸與交換。第二,大氣圈與巖石圈之間在進行著熱能、化學能、動能的交換。第三,水圈與巖石圈之間存在著熱能、動能、勢能與化學能的交換。第四,生物圈與其他三個圈層之間,普遍存在著熱能與化學能的交換。第十三章地球表層系統(tǒng)的輻射平衡(Murck,1996)
太陽幾乎以恒定的數(shù)量不斷地向地球提供短波輻射,其中一部分直接被大氣中的云、塵埃和洋面、陸面反射回地外空間,剩余的則被大氣、海洋、陸地吸收,用于升高它們的溫度。與此同時,大氣、海洋、陸地也在不斷地向地外空間發(fā)射長波輻射。從長時間平均說,地球接受的輻射能與發(fā)射出去的輻射能是相等的,因而地球表面的溫度保持不變。第十三章大氣與地面的能量平衡
大氣和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同時也在發(fā)射長波輻射。地面發(fā)射的長波輻射,大部分被大氣吸收,少部分散失到地外空間。大氣的長波輻射是多方向的,向下的長波輻射返回地面,叫做逆輻射,向上的長波輻射有可能散失到地外空間。地面還在不斷地向大氣輸送顯熱與潛熱。但總體上,地面與大氣都保持著能量的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山東興羅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員(14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完整答案詳解1套
- 2025年合肥廬江縣繡溪城市服務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含答案詳解)
- 2025江蘇鹽城市中醫(yī)院招聘編外專業(yè)技術人員25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奪冠)
- 2025年春季江蘇省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公開招聘模擬試卷帶答案詳解
- 升學咨詢服務的合同
- 2025年4月福建南平市武夷山職業(yè)學院人才招聘2人模擬試卷完整答案詳解
- 人類命運共同體素養(yǎng)全球視野試卷
- 2025年寧波市鄞州區(qū)第二醫(yī)院醫(yī)共體鐘公廟分院招聘編外工作人員2人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易錯題)
- 2025廣西旅發(fā)集團廣西自貿(mào)區(qū)醫(yī)院管理有限公司招聘94人模擬試卷及一套參考答案詳解
- 2025河北滄州市第四醫(yī)院招聘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人員考試參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小學生創(chuàng)傷急救知識培訓課件
- 手機媒體概論(自考14237)復習必備題庫(含真題、典型題)
- 中興OTN初級認證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計算機網(wǎng)絡基礎題庫及答案
- 建筑工地鋼筋工安全培訓教育試卷
- 清遠清城區(qū)事業(yè)單位考試真題2022
- 中美關系新時代
- GB/T 17622-2008帶電作業(yè)用絕緣手套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習作:-讓生活更美好課件
- 耳鼻喉頭頸外科考試題庫及答案
- 六年級上冊科學課件-3.23《傳動的齒輪》 l 粵教版(共25張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