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胃炎專業(yè)課件_第1頁
病理學胃炎專業(yè)課件_第2頁
病理學胃炎專業(yè)課件_第3頁
病理學胃炎專業(yè)課件_第4頁
病理學胃炎專業(y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第八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1消化系統(tǒng)胃炎消化性潰瘍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腸炎消化系統(tǒng)腫瘤.消化系統(tǒng).2圖1消化管模式圖系膜外膜肌層粘膜下層粘膜層上皮固有層粘膜肌層粘膜下神經(jīng)叢淋巴小結(jié)縱行肌環(huán)行肌粘膜腺肌間神經(jīng)叢消化管外腺的導管皺襞腸絨毛.圖1消化管模式圖系膜外膜肌層粘膜下層粘膜層上皮固有層粘3

第一節(jié)胃炎(gastritis).第一節(jié)胃炎.4概述:胃炎(gastritis)

:胃粘膜的炎癥性疾病。急性胃炎:病因明確慢性胃炎:病因、發(fā)病機制復雜.概述:胃炎(gastritis):胃粘膜的炎癥性疾病。.5

一、急性胃炎

1、刺激性胃炎暴飲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不潔飲食等粘膜充血水腫、糜爛

2、出血性胃炎藥物(非固醇類抗炎藥)、酗酒、應激反應等粘膜糜爛、潰瘍、出血

..6男,50歲。飲酒后上腹痛。

胃體大彎粘膜充血水腫,多發(fā)糜爛及出血斑。有應激史,發(fā)病突然;胃黏膜廣泛糜爛、充血、水腫,并可見片狀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著胃壁。

.男,50歲。飲酒后上腹痛。

胃體大彎粘膜充血水腫,有應激史,7出血性胃炎.出血性胃炎.8

3、腐蝕性胃炎吞服腐蝕性化學物質(zhì)(強酸、強堿等)粘膜壞死、溶解、甚至穿孔

4、感染性胃炎敗血癥或膿毒敗血癥、胃外傷直接感染病變:急性蜂窩織性胃炎?.3、腐蝕性胃炎.9

二、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

胃粘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發(fā)病率高(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幽門螺桿菌(HP)感染

2、長期慢性刺激藥物、過度飲酒或吸煙、刺激性食物等

3、十二指腸液返流

4、自身免疫性損傷上述因素長期存在損傷胃粘膜→慢性胃炎..10二、慢性胃炎:(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2、慢性萎縮性胃炎3、慢性肥厚性胃炎4、疣狀胃炎.二、慢性胃炎:(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二)病理類型:1、11

1、慢性淺表性胃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胃炎,最常見

部位:胃竇部多見

大體:病灶呈多灶性/彌漫性黏膜充血、水腫、淡紅色,可有出血、糜爛

表面灰白、灰黃色分泌物覆蓋。

光鏡:

1

病變表淺,多數(shù)僅累及粘膜的上1/3,固有腺體保持完整(病變特點)

2固有層慢性炎細胞浸潤

3粘膜充血、水腫,上皮壞死脫落(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12..13

1、慢性淺表性胃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胃炎,最常見

部位:胃竇部多見

大體:光鏡:

結(jié)局:多數(shù)痊愈少數(shù)轉(zhuǎn)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14

1、慢性淺表性胃炎:

2、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變特征:粘膜腺體萎縮,常伴腸上皮化生

大體:(1)胃粘膜呈灰白色或灰綠色,與周圍分界清楚(2)粘膜皺襞變淺或消失,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見(3)表面呈細顆粒狀,可有出血、糜爛(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15正常胃粘膜圖.正常胃粘膜圖.16..17光鏡:.光鏡:.18光鏡:(1)腺體萎縮,或呈囊性擴張,粘膜層變薄。(2)間質(zhì)充血、水腫,纖維組織增生。(3)固有層內(nèi)淋巴C、漿C浸潤、淋巴濾泡形成。(4)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及/或假幽門腺化生。.光鏡:(1)腺體萎縮,或呈囊性擴張,粘膜層變薄。.19

腸上皮化生:(常見)概念:指病變區(qū)胃粘膜上皮、腺上皮被腸型腺上皮替代的現(xiàn)象。即胃竇部病變區(qū)粘膜上皮細胞中出現(xiàn)杯狀細胞、吸收上皮和潘氏細胞等。

分型:完全化生:杯狀細胞、吸收細胞、潘氏細胞。不完全化生:只有杯狀細胞。大腸型~:與腸型胃癌關系密切。小腸型~:.腸上皮化生:(常見).20

腸上皮化生:(常見)概念:指病變區(qū)胃粘膜上皮、腺上皮被腸型腺上皮替代的現(xiàn)象。即胃竇部病變區(qū)粘膜上皮細胞中出現(xiàn)杯狀細胞、吸收上皮和潘氏細胞等。

分型:完全化生:杯狀細胞、吸收細胞、潘氏細胞。不完全化生:只有杯狀細胞。據(jù)粘液組化反應(氧乙?;僖核釋嶒灒┎煌耆譃椋捍竽c型~:實驗+,與腸型胃癌關系密切。小腸型~:實驗-.腸上皮化生:(常見).21

腸上皮化生:假幽門腺化生:概念:

胃體、胃底部病變區(qū)腺體壁細胞和主細胞消失,被類似幽門腺的粘液分泌細胞所取代。

.腸上皮化生:.22腸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23

1、慢性淺表性胃炎:

2、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變特征:粘膜腺體萎縮,常伴腸上皮化生

大體:光鏡:

分型:根據(jù)發(fā)病是否與自身免疫有關及是否伴有惡性貧血分A、B兩型。(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24

國外多見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胃體和胃底部:假幽門腺化生常合并惡性貧血:抗壁細胞、抗內(nèi)因子抗體

國內(nèi)多見吸煙、酗酒、藥物有關主要累及胃竇部:腸上皮化生

與癌變有關

分型:

A型B型.國外多見分型:A型B型.25

國外多見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胃體和胃底部:假幽門腺化生常合并惡性貧血:抗壁細胞、抗內(nèi)因子抗體

國內(nèi)多見吸煙、酗酒、藥物有關主要累及胃竇部:腸上皮化生

與癌變有關

分型:

A型B型.國外多見分型:A型B型.26臨床病理聯(lián)系:胃腺上皮萎縮食欲下降上腹不適消化不良壁、主細胞減少或消失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較少.臨床病理聯(lián)系:胃腺上皮萎縮食欲下降壁、主細胞減少胃酸及胃蛋白27

1、慢性淺表性胃炎:

2、慢性萎縮性胃炎:

3、慢性肥厚性胃炎:

(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28慢性肥厚性胃炎:又稱:巨大肥厚性胃炎,病因不明。病理變化:部位:胃底、體部大體:

1.粘膜肥厚、皺襞加深變寬,似腦回狀;2.粘膜皺壁上可見橫裂,多數(shù)疣狀隆起;3.粘膜隆起頂端往往伴糜爛或潰瘍。.慢性肥厚性胃炎:又稱:巨大肥厚性胃炎,病因不明。.29慢性肥厚性胃炎:

光鏡:

1粘膜層增厚,黏膜肌肥厚

2腺體增生、肥大,上皮粘液細胞數(shù)量增多

3固有層慢性炎細胞浸潤不明顯。臨床:?

1胃酸低下:粘液細胞過度增生,壁細胞主細胞可↓

2低蛋白血癥:大量粘液分泌而致蛋白丟失。.慢性肥厚性胃炎:光鏡:.30

1、慢性淺表性胃炎:

2、慢性萎縮性胃炎:

3、慢性肥厚性胃炎:

4、疣狀胃炎:

(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31胃疣狀炎:病因不明,多見于胃竇部大體:粘膜表面許多疣狀突起,中心凹陷似痘疹鏡下:

1凹陷處粘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

2病灶表面急性炎性滲出物

3局部粘膜上皮再生修復/不典型增生.胃疣狀炎:病因不明,多見于胃竇部.32

第一節(jié)胃炎(gastritis).第一節(jié)胃炎.33

第八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第八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34消化系統(tǒng)胃炎消化性潰瘍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腸炎消化系統(tǒng)腫瘤.消化系統(tǒng).35圖1消化管模式圖系膜外膜肌層粘膜下層粘膜層上皮固有層粘膜肌層粘膜下神經(jīng)叢淋巴小結(jié)縱行肌環(huán)行肌粘膜腺肌間神經(jīng)叢消化管外腺的導管皺襞腸絨毛.圖1消化管模式圖系膜外膜肌層粘膜下層粘膜層上皮固有層粘36

第一節(jié)胃炎(gastritis).第一節(jié)胃炎.37概述:胃炎(gastritis)

:胃粘膜的炎癥性疾病。急性胃炎:病因明確慢性胃炎:病因、發(fā)病機制復雜.概述:胃炎(gastritis):胃粘膜的炎癥性疾病。.38

一、急性胃炎

1、刺激性胃炎暴飲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不潔飲食等粘膜充血水腫、糜爛

2、出血性胃炎藥物(非固醇類抗炎藥)、酗酒、應激反應等粘膜糜爛、潰瘍、出血

..39男,50歲。飲酒后上腹痛。

胃體大彎粘膜充血水腫,多發(fā)糜爛及出血斑。有應激史,發(fā)病突然;胃黏膜廣泛糜爛、充血、水腫,并可見片狀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著胃壁。

.男,50歲。飲酒后上腹痛。

胃體大彎粘膜充血水腫,有應激史,40出血性胃炎.出血性胃炎.41

3、腐蝕性胃炎吞服腐蝕性化學物質(zhì)(強酸、強堿等)粘膜壞死、溶解、甚至穿孔

4、感染性胃炎敗血癥或膿毒敗血癥、胃外傷直接感染病變:急性蜂窩織性胃炎?.3、腐蝕性胃炎.42

二、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

胃粘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發(fā)病率高(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幽門螺桿菌(HP)感染

2、長期慢性刺激藥物、過度飲酒或吸煙、刺激性食物等

3、十二指腸液返流

4、自身免疫性損傷上述因素長期存在損傷胃粘膜→慢性胃炎..43二、慢性胃炎:(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2、慢性萎縮性胃炎3、慢性肥厚性胃炎4、疣狀胃炎.二、慢性胃炎:(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二)病理類型:1、44

1、慢性淺表性胃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胃炎,最常見

部位:胃竇部多見

大體:病灶呈多灶性/彌漫性黏膜充血、水腫、淡紅色,可有出血、糜爛

表面灰白、灰黃色分泌物覆蓋。

光鏡:

1

病變表淺,多數(shù)僅累及粘膜的上1/3,固有腺體保持完整(病變特點)

2固有層慢性炎細胞浸潤

3粘膜充血、水腫,上皮壞死脫落(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45..46

1、慢性淺表性胃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胃炎,最常見

部位:胃竇部多見

大體:光鏡:

結(jié)局:多數(shù)痊愈少數(shù)轉(zhuǎn)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47

1、慢性淺表性胃炎:

2、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變特征:粘膜腺體萎縮,常伴腸上皮化生

大體:(1)胃粘膜呈灰白色或灰綠色,與周圍分界清楚(2)粘膜皺襞變淺或消失,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見(3)表面呈細顆粒狀,可有出血、糜爛(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48正常胃粘膜圖.正常胃粘膜圖.49..50光鏡:.光鏡:.51光鏡:(1)腺體萎縮,或呈囊性擴張,粘膜層變薄。(2)間質(zhì)充血、水腫,纖維組織增生。(3)固有層內(nèi)淋巴C、漿C浸潤、淋巴濾泡形成。(4)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及/或假幽門腺化生。.光鏡:(1)腺體萎縮,或呈囊性擴張,粘膜層變薄。.52

腸上皮化生:(常見)概念:指病變區(qū)胃粘膜上皮、腺上皮被腸型腺上皮替代的現(xiàn)象。即胃竇部病變區(qū)粘膜上皮細胞中出現(xiàn)杯狀細胞、吸收上皮和潘氏細胞等。

分型:完全化生:杯狀細胞、吸收細胞、潘氏細胞。不完全化生:只有杯狀細胞。大腸型~:與腸型胃癌關系密切。小腸型~:.腸上皮化生:(常見).53

腸上皮化生:(常見)概念:指病變區(qū)胃粘膜上皮、腺上皮被腸型腺上皮替代的現(xiàn)象。即胃竇部病變區(qū)粘膜上皮細胞中出現(xiàn)杯狀細胞、吸收上皮和潘氏細胞等。

分型:完全化生:杯狀細胞、吸收細胞、潘氏細胞。不完全化生:只有杯狀細胞。據(jù)粘液組化反應(氧乙?;僖核釋嶒灒┎煌耆譃椋捍竽c型~:實驗+,與腸型胃癌關系密切。小腸型~:實驗-.腸上皮化生:(常見).54

腸上皮化生:假幽門腺化生:概念:

胃體、胃底部病變區(qū)腺體壁細胞和主細胞消失,被類似幽門腺的粘液分泌細胞所取代。

.腸上皮化生:.55腸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56

1、慢性淺表性胃炎:

2、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變特征:粘膜腺體萎縮,常伴腸上皮化生

大體:光鏡:

分型:根據(jù)發(fā)病是否與自身免疫有關及是否伴有惡性貧血分A、B兩型。(二)病理類型:.1、慢性淺表性胃炎:(二)病理類型:.57

國外多見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胃體和胃底部:假幽門腺化生常合并惡性貧血:抗壁細胞、抗內(nèi)因子抗體

國內(nèi)多見吸煙、酗酒、藥物有關主要累及胃竇部:腸上皮化生

與癌變有關

分型:

A型B型.國外多見分型:A型B型.58

國外多見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胃體和胃底部:假幽門腺化生常合并惡性貧血:抗壁細胞、抗內(nèi)因子抗體

國內(nèi)多見吸煙、酗酒、藥物有關主要累及胃竇部:腸上皮化生

與癌變有關

分型:

A型B型.國外多見分型:A型B型.59臨床病理聯(lián)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