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療法參考課件_第1頁
運動療法參考課件_第2頁
運動療法參考課件_第3頁
運動療法參考課件_第4頁
運動療法參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1 概述 運動療法技術的對象是肌肉疾患、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損傷引起的運動障礙和心肺疾患等。運動療法中有很多實用性技術,例如:傳統運動療法、易化技術、牽引、按摩等,傳統運動療法又包括有增強肌力、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增強肌肉協調能力、恢復平衡功能、恢復步行功能、增強心肺功能的訓練等。對于上述方法,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選擇性的使用,尤其是對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一般常選用易化技術療法進行康復治療。22 主要內容1、維持與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訓練2、關節(jié)松動技術3、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訓練4、恢復平衡功能的訓練5、身體擺放及身體移動的訓練6、增強和改善肺功能的訓練7、牽引療法8、神經生

2、理學療法神經易化技術9、運動再學習技術(MRL)33 一、維持與改善ROM訓練 1、基本概念: 關節(jié)活動范圍是指關節(jié)運動時所通過的軌跡,各個關節(jié)都有其各自正常的活動范圍,也就是關節(jié)活動度的正常值(詳見ROM的評定)。 關節(jié)活動是沿著3個相互垂直的運動軸進行的,主要包括前屈后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等。 44 2、限制關節(jié)活動的主要因素2、限制關節(jié)活動的主要因素(1)、正常的生理結構因素:1)拮抗肌的張力:如髖關節(jié)外展受到內收肌張力的限制;2)軟組織互相接觸3)韌帶的張力4)關節(jié)周圍組織的彈性情況55 (2)、病理性因素:1)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攣縮:長期制動、臥床、創(chuàng)傷、燙傷等2)神經肌肉性痙攣A、反

3、射性攣縮:強制體位B、痙攣性攣縮:中樞性損失后肌張力亢進C、遲緩性攣縮:周圍性損失后肌張力低下3)組織粘連:韌帶、肌腱被漿液纖維組織滲出的膠液粘在一起4)關節(jié)內異物:關節(jié)腔內纖維軟骨撕裂產生異物5)關節(jié)疾患:關節(jié)炎、關節(jié)僵硬、異位骨化等6)疼痛或保護性肌痙攣:影響關節(jié)的主動、被動活動66 維持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訓練(1)維持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訓練 是以維持正?;颥F存關節(jié)活動范圍或防止關節(jié)攣縮、變形為目的,無須肌肉主動收縮參與運動,是需要借助他人、器械或自身肢體輔助來完成的一種訓練方法。1)防止關節(jié)神經性攣縮:患者肢體制動后,在短期內就可能引起關節(jié)的攣縮和變形。I)保持肢體良好的體位:保持良好的體位能夠

4、防止攣縮的發(fā)生77 8抗痙攣體位。在床上肢體宜置于抗痙攣體位。仰臥位時: 上肢應采用: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與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開,整個上肢可放在枕頭上。 下肢采?。汗桥韬腕y前挺,大腿稍向內夾緊并稍內旋,患腿下放置枕頭或砂袋,其長度要足以支撐整個大腿外側以防下肢外旋。8 9 為避免伸肌痙攣,膝關節(jié)稍墊起使微屈并向內,踝呈90,足尖向上。多數患者的痙攣模式為上肢屈曲和下肢伸展,足下垂內翻,故不宜長時間仰臥,應學會與健側或患側臥位交替。 9 10 患側臥位時: 頭位要固定,軀干略為后仰,背后和頭部放一枕頭固定,偏癱側肩關節(jié)向前平伸內旋偏癱側上肢和軀干呈90度角,在床鋪邊放一小

5、臺子,手完全放上;肘關節(jié)盡量伸直,手掌向上,偏癱側下肢:膝關節(jié)略為彎曲,臀部伸直 健側上肢:放在身上或枕頭上 健側下肢:保持踏步姿勢,放枕頭上;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略為屈曲。10 11 健側臥時: 在患者的胸前放一枕頭,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關節(jié)伸展放枕頭上,不能垂腕,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患腿屈曲向內放在身前另一支撐枕上,髖膝自然屈曲,下肢不能外旋。踝關節(jié)盡量保持90。健腿自然放置。11 2)體位轉換:保持良好的體位和體位轉換必須結合進行。仰臥位患側臥位仰臥位;仰臥位健側臥位仰臥位;上下移動;1212 3)被動活動:保持肌肉的生理長度和張力,維持關節(jié)的活動度。注意:1、身體各個關節(jié)各個方向的全

6、范圍活動; 2、固定關節(jié)的近端,活動遠端,逐個活動關節(jié); 3、活動時要緩慢、力量均勻; 4、每次每個關節(jié)每個方向活動35遍即可;(如圖111所示)1313 1414 2)防止神經性攣縮的發(fā)生I)等長運動、主動運動和抗阻力運動:可維持肌力;II)被動運動:防止肌肉萎縮,維持關節(jié)的運動范圍和伸展性;III)體位轉換:防止廢用性萎縮。3)防止軟組織粘連的形成 常用RICE方法,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壓迫;Eelevation,抬高。1515 (2)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訓練:利用各種方法改善因為組織粘連或攣縮等引起的各種關節(jié)功能障礙。1)改善組織粘連攣縮I)伸展訓練

7、:在外力下伸展單個或多個關節(jié)的周圍組織,由治療師、器械或患者自身利用拮抗肌的收縮外力,使攣縮組織達到伸展。(如圖113所示)II)擺動訓練:是一種手臂和腿部前后擺動放松肢體的訓練,在擺動時可以適當增加一定的阻力。(如圖114所示)III)自動滑輪:患者通過滑輪拉動肢體快速輪流屈伸肢體,帶動肢體的各個關節(jié)進行活動。(如圖115所示)1616 2)改善肌肉痙攣:可以利用特殊的抑制/促進技術如PNF技術I)收縮松弛訓練:先由患者做拮抗肌的等張收縮、放松,然后由治療師進行主動肌的被動運動,反復多次后,再由患者試做主動肌的等張收縮;II)維持松弛訓練:先做拮抗肌的等長收縮、放松,然后進行主動肌的等張收縮

8、。此手法可以降低肌肉痙攣,改善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有較好的作用。1717 4、適應癥與禁忌癥(1)適應癥1)能引起關節(jié)攣縮僵硬的損傷性疾?。豪绻钦酃潭ê?、關節(jié)脫位復位后、關節(jié)炎患者(特別是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2)肢體癱瘓:如脊髓損傷后的四肢癱、截癱等。(2)禁忌癥(1)肌肉、肌腱、韌帶有撕裂。(2)骨折未愈合。(3)肌肉、肌腱、韌帶、關節(jié)囊或皮膚手術后初期。(4)心血管患者病情不穩(wěn)定期,如心肌缺血、栓塞。(5)深靜脈血栓。(6)關節(jié)旁的異位骨化。1818 5、具體應用(1)手法訓練1)被動牽拉跟腱:治療師一手握足跟,另一手固定踝關節(jié)上方,利用治療師的前臂屈曲動作來牽拉跟腱(如圖116所示)。2)被動

9、牽拉腘繩?。夯颊哐雠P,屈髖伸膝,上舉患肢,治療師一手握住踝關節(jié),另一手壓在足底上,利用治療師的體重向患者頭部方向牽拉,盡量在伸膝狀態(tài)下完成髖關節(jié)的屈曲(如圖117所示)。1919 (2)利用器械訓練1)肩輪練習:患者手握肩輪把手進行肩關節(jié)的環(huán)轉運動訓練(如圖118所示)。2)肩梯訓練:患者站在肩梯側方,手指沿肩梯逐階上抬從而上舉患肢,擴大肩關節(jié)的外展運動(如圖119所示)。3)肋木練習:手握肋木,身體下蹲,進行髖關節(jié)的屈曲練習(如圖120所示)。4)平行杠練習:手握肋木,身體下蹲,進行髖關節(jié)的屈曲動作如圖121所示) 。5)體操棒訓練:利用體操棒進行側方推舉,擴大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如圖122所示

10、) 。2020 21二、關節(jié)松動技術概念: 關節(jié)松動技術是指在關節(jié)活動可動范圍內完成的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手法操作技術,屬于被動運動范疇,其操作的速度比推拿術要慢,在應用時常選擇關節(jié)的生理運動和附屬運動作為治療手段,為西方現代康復治療技術中的基本技能之一。類似于我國傳統醫(yī)學中的推拿術。21 22關節(jié)的生理運動 是指關節(jié)在生理范圍內完成的運動,如關節(jié)的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運動,可以主動完成,也可以被動完成,手法操作時即由治療者被動完成。 關節(jié)的附屬運動 是關節(jié)在自身及其周圍組織允許的范圍內完成的運動,叫附屬運動,是維持關節(jié)正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運動。一般不能主動完成,需要其他人或對側肢體幫助才

11、能完成。22 23二者關系 任何一個關節(jié)都存在著生理運動和附屬運動。當關節(jié)因疼痛、僵硬而限制了活動時,其生理運動和附屬運動均受到影響。在生理運動恢復后,如果關節(jié)仍有疼痛或僵硬,可能附屬運動尚未完全恢復正常。通常,在改善生理運動之前,先改善附屬運動,而附屬運動的改善,又可以促進生理運動的改善。 23 24 基本手法擺動 骨的杠桿樣運動叫擺動。即通常所說的生理運動。擺動時要固定關節(jié)近端,關節(jié)遠端作往返運動。關節(jié)的擺動包括屈、伸、內收、外展、旋轉。擺動必須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達到正常的60%時才可應用。24 25滾動 當一塊骨在另一塊骨表面發(fā)生滾動時,兩塊骨的表面形狀必然不一致,接觸點同時變化,所發(fā)生的運

12、動為成角運動。不論關節(jié)表面凹凸程度如何,滾動的方向總是朝向成角骨運動的方向。關節(jié)功能正常時,滾動并不單獨發(fā)生,一般都伴隨著關節(jié)的滑動和旋轉。25 26滑動 當一塊骨在另一塊骨上滑 動時一側骨表面的同一個點接觸對側骨表面的不同點?;瑒臃较蛉Q于運動骨關節(jié)面的凹凸形狀。臨床應用時,由于滑動可以緩解疼痛,合并牽拉可以松解關節(jié)囊,使關節(jié)放松,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因此用得較多。而滾動手法可以擠壓關節(jié),容易引起損傷,單獨用得較少。26 27旋轉 旋轉是指移動骨在靜止骨表面繞旋轉軸轉動旋轉時,移動骨表面的同一點作圓周運動。旋轉常與滑動和滾動同時發(fā)生,很少單獨作用。27 28分離和牽拉分離和牽拉統稱為牽引。(1

13、)分離:當外力作用使構成關節(jié)兩骨表面呈直角相互分開時,稱分離或關節(jié)內牽引。(2)牽拉或長軸牽引:當外力作用于骨長軸使關節(jié)遠端移位時,稱牽拉或長軸牽引。(3)區(qū)別:分離和牽拉的最大區(qū)別:分離時外力要與關節(jié)面垂直、兩骨關節(jié)面必須分開;牽拉時,外力必須與骨的長軸平行,關節(jié)面可以不分開。28 29手法分級 I級:治療者在病人關節(jié)活動的起始端,小范圍、節(jié)律性地來回松動關節(jié)。II級:治療者在病人關節(jié)活動允許范圍內,大范圍、節(jié)律性地來回松動關節(jié),但不接觸關節(jié)活動的起始和終末端。III級:治療者在病人關節(jié)活動允許范圍內,大范圍、節(jié)律性地來回松動關節(jié),每次均接觸到關節(jié)活動的終末端,并能感受到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緊張

14、。IV級:治療者在病人關節(jié)活動的終末端,小范圍、節(jié)律性地來回松動關節(jié),每次均接觸到關節(jié)活動的終末端,并能感受到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緊張。(如圖所示)29 30 手法分級可用于關節(jié)的附屬運動和生理運動。當用于附屬運動治療時,IIV級手法皆可選用。而用生理運動治療時,關節(jié)活動范圍要達到正常的60%才可以應用,因此,多用IIIIV級,極少用I級手法。 手法分級范圍隨著關節(jié)可動范圍的大小而變化,當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時,分級范圍相應減小,當治療后關節(jié)活動范圍改善時,分級范圍也相應增大。四級手法中,I、II級用于治療因疼痛引起的關節(jié)活動受限;III級用于治療關節(jié)疼痛并伴有僵硬;IV級用于治療關節(jié)因周圍組織粘連、

15、攣縮而引起的關節(jié)活動受限。30 31治療作用 (1) 生理效應:關節(jié)松動技術的生理效應主要是通過力學和神經作用而達到。關節(jié)松動可以促進關節(jié)液的流動,增加關節(jié)軟骨和軟骨盤無血管區(qū)的營養(yǎng)。當關節(jié)因腫脹或疼痛不能進行全范圍活動時,關節(jié)松動可以緩解疼痛,防止因活動減少引起的關節(jié)退變,這些是關節(jié)松動的力學作用。關節(jié)松動的神經作用表現在松動可以抑制脊髓和腦干致痛物質的釋放,提高痛閾。(2) 保持組織的伸展性:動物實驗及臨床均發(fā)現,關節(jié)不活動可以引起組織纖維增生,關節(jié)內粘連,肌腱、韌帶和關節(jié)囊攣縮。關節(jié)松動技術,特別是III、IV級手法,由于直接牽拉了關節(jié)周圍的軟組織,因此,可以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改善關節(jié)

16、的活動范圍。(3) 增加本體反饋:本體感受器位于關節(jié)、關節(jié)囊和肌腱內,傳入神經將關節(jié)感受器接受到的沖動傳入到中樞神經,增加位置覺和運動覺。目前認為,關節(jié)松動可以提供下列感覺信息:關節(jié)的靜止位置和運動速度及其變化,關節(jié)運動的方向,肌肉張力及其變化。31 32臨床應用(1) 適應癥:關節(jié)松動技術主要適用于任何因力學因素(非神經性)引起的關節(jié)功能障礙,包括:a. 關節(jié)疼痛、肌肉緊張及痙攣。b. 可逆性關節(jié)活動降低。c. 進行性關節(jié)活動受限。d. 功能性關節(jié)制動。對進行性關節(jié)活動受限和功能性關節(jié)制動,關節(jié)松動技術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現有的活動范圍,延緩病情發(fā)展,預防因不活動引起的其他不良影響。(2) 禁忌

17、癥:關節(jié)松動技術的禁忌癥為關節(jié)活動已經過度、外傷或疾病引起的關節(jié)腫脹(滲出增加)、關節(jié)的炎癥、惡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骨折。32 33手法操作的程度 不論是附屬運動還是生理運動,手法操作均應達到關節(jié)活動受限處。例如:治療疼痛時,手法應達到痛點,但不超過痛點;治療僵硬時,手法應超過僵硬點。操作中,手法要平穩(wěn),有節(jié)奏,持續(xù)30秒至1分鐘。不同的松動速度產生的效應不同,小范圍、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圍、慢速度可緩解緊縮。 不同部位的關節(jié),手法操作幅度不同。一般來說,活動范圍大的關節(jié)如肩關節(jié),手法等級的幅度要明顯大于活動范圍小的關節(jié),如腕關節(jié)。因此,不能用治療肩關節(jié)的手法來治療腕關節(jié)。33 34治療反應

18、手法治療可以疼痛,輕微的疼痛為正常的治療反應,若治療后24小時疼痛仍不減輕,甚至增加,說明治療強度過大或持續(xù)時間過長,應降低治療強度或縮短治療時間。 關節(jié)松動技術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理過程,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損傷后的炎癥反應。在這些情況下,關節(jié)松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疼痛,維持現有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以及減少因力學因素引起的活動受限。34 35肩關節(jié)松動手法治療(1)前向后滑動:治療師位于患者身體一側,一手握住患者的肘部,將另一手的手掌根部放在肱骨頭的前方,治療師可以利用上肢垂直向下的力量將肱骨頭向后方推動(如圖131所示)(2)后向前滑動:治療師位于患者患側肩的床頭,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的后方,其余四指自然

19、分開放在肩關節(jié)的前方進行固定,治療師利用拇指的力量,將肱骨頭向前方前后推動(如圖130所示)。35 (3)外展向足側滑動:治療師位于患者患側肩的床頭,雙手拇指放在肩峰下肱骨頭上,其余四指自然分開固定肩部,治療師可利用自身的體重、上肢的力量及身體前傾將肱骨頭向足側方向推動(如圖132所示)。(4)外展向頭側滑動:治療師位于患者患側,雙手分別握住肱骨頭的內外側,進行治療時,內側手先將肱骨頭輕輕向外牽拉,將其分離,同時另外一手將肱骨頭向頭測方向上下滑動(如圖133所示)。(5)側方分離運動:治療師位于患者患側,一手握住患者腋窩下方,另外一手托住患者肘部上端,進行治療時,治療師將內側手向外方推肱骨頭,

20、然后放松(如圖134所示)。3636 三、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訓練 (一)定義: 肌力是指肌肉收縮時所能釋放出的最大力量,而耐力則是指有關肌肉持續(xù)進行某項特定任務(作業(yè))的能力。增強肌力和增強耐力的訓練有不少共同之處,可統稱為力量練習。力量練習常用于訓練肌肉萎縮無力的患者,包括因傷病固定肢體或長期臥床、活動少所致的肌肉廢用性萎縮和骨關節(jié)及周圍神經病損所致的肌肉軟弱或輕癱,訓練用以發(fā)展肌力和耐力,從而恢復運動功能。3737 (二)訓練的基本原理(1)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的目的: 有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像舉重那樣在短時間內把肌肉的力量全部發(fā)揮出來,也就是增強最大肌力的瞬間爆發(fā)力。另一個是像馬拉松那樣

21、訓練肌肉堅持長時間用力,即增強肌肉的耐久力。(2)肌肉收縮的形式:1)等長收縮訓練:肌肉收縮時,肌肉的起止點之間的距離無變化,其肌纖維長度基本不變,亦不發(fā)生關節(jié)運動,但肌張力明顯增高。等長收縮是增強肌力的有效方法。2)等張收縮訓練:肌肉收縮時,肌張力基本不變,但肌長度發(fā)生變化,產生關節(jié)運動。當肌肉收縮時,肌肉的起點與止點之間距離縮短,稱為向心性收縮。(3)訓練時負荷量的增加形式1)增強肌力為目的時:加重負荷量;加快運動速度;稍增加重復次數。2)增強耐力為目的時:負荷量相對較少;重復次數較多。3838 (三)訓練方法1、助力主動運動:是指在外力的輔助下通過患者主動收縮肌肉來完成的運動或動作,助力

22、可以由治療師、患者自身或外界手段來完成。 適應癥:適用于肌力較弱尚不能獨自主動完成運動的部位,也就是當肌力恢復到2級時,應該開始進行此類的活動,以逐步增強肌力。在訓練時要隨肌力的恢復不斷地改變復制的方法和輔助的力量。3939 方法:1)徒手助力主動運動:利用治療師的手法,不需要任何器械的幫助,肌力為1級或2級時,治療師幫助患者進行主動運動。2)懸吊助力主動運動:利用繩索、掛鉤、滑輪燈簡單裝置,將運動的肢體懸吊起來,以減輕肢體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進行訓練。(如圖136所示)4040 3)滑面上助力主動運動:在光滑的板面上利用滑石粉、墊毛巾、固定小滑車等方法降低摩擦力,在板上進行滑動運動。4

23、)滑車重錘的主動運動:以上3種方法都是在水平面上進行的,而利用滑車和重錘訓練是在垂直面上進行的(如圖137所示)。5)浮力助力主動運動:水中運動訓練時可以利用水對肢體的浮力,或是加上漂浮物來減輕患者自身的重量,進行訓練主動運動(如圖138所示)。4141 2、主動運動:定義:指患者主動以肌肉收縮形式完成的運動,運動時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來的阻力。方法:訓練中應采用正確的體位和姿勢,將肢體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償運動。適應癥:適用于肌力3級及以上的患者,運動的速度、次數、間歇等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4242 3、抗阻力主動運動:定義:指在肌力收縮過程中,需要克服外來的阻力才能完

24、成的運動。適應癥:適用于肌力達到4級或5級的,能夠克服重力和外來的阻力完成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患者。4343 1)徒手抗阻力主動運動:固定位置與助力主動運動形式相同,固定關節(jié)近端,阻力的方向與運動的肢體成直角,阻力部位與姿勢應該適當的變換。2)重物抗阻力主動運動:直接用手拿重物或把重的東西系在身體某部位進行訓練(如圖139手持杠鈴的訓練所示)。3)重錘抗阻力主動運動:用重錘作為阻力進行主動訓練。4)彈簧抗阻力主動運動:用彈簧作為阻力進行訓練(如圖140所示)。5)摩擦力抗阻力主動運動:摩擦力不好控制,此方法不常用。6)水中抗阻力主動運動:對抗浮力,向下運動。4444 4、等長運動:定義:肌肉收縮時,

25、沒有可見的肌肉縮短或關節(jié)運動,雖然肌肉沒有做功,但是肌肉能夠產生相當大的張力,因此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適應癥:根據肌力恢復的程度,從1級到5級都可以進行等長收縮訓練。方法:(1)徒手等長運動:患側肢體不承擔任何負荷而保持肌肉的等長收縮活動。(2)肌肉固定練習:適用于肢體在石膏固定中,要求肌肉收縮時不能引起任何關節(jié)的運動,如股四頭肌在伸展位石膏固定的情況下進行等長收縮練習。(3)利用器具:可利用墻壁、地板、肋木和床等各種固定不動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肢體肌肉等長收縮。4545 訓練時注意事項1、選擇適當的訓練方法;2、選擇適合的訓練場所;3、及時調整訓練方案;4、運動量、固定、姿勢及體位;5、與患者

26、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溝通;6、注意預防代償運動(如圖141,142);7、做好訓練記錄;8、注意心血管反應。4646 具體應用1、漸進抗阻力訓練:采用逐漸增加阻力的訓練方法,肌肉的能力增強時負荷量也隨之增加。2、短促等長訓練:采用抗阻等長收縮來增強肌力的訓練方法,讓受訓練的肌群在承受能耐受最大負荷下做等長收縮。3、短促最大負荷訓練:等張與等長相結合的訓練方法,在最大負荷下以等張收縮完成關節(jié)運動,并在完成時接著做等長收縮510s,然后放松,重復5次,每次增加負荷0.5kg,等長收縮不能維持的患者,不能增加負荷。4、等速訓練:5、利用器械進行增強肌力訓練:(1)墊上增強肌力訓練(如圖143)(2)輪椅

27、上增強肌力訓練(如圖144)(3)平衡杠內增強肌力訓練(如圖145)4747 四、平衡功能訓練定義: 平衡功能訓練是指采用各種措施訓練患者,提高患者的身體平衡的功能,通過這些訓練能夠激發(fā)患者的姿勢反射,加強前庭器官的穩(wěn)定性,從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平衡功能障礙的原因:(1)肌力低下(2)疼痛、痙攣(3)脊髓損失(4)小腦損失(5)腦干、基底節(jié)損失4848 訓練原則平衡訓練的基本原則 主要是從最穩(wěn)定的體位通過訓練逐漸進展至最不穩(wěn)定的體位,從靜態(tài)平衡進展至動態(tài)平衡,以逐步加大平衡難度??蛇M行破壞站立平衡訓練和平衡板上訓練,誘發(fā)患者平衡反應。訓練方法要領包括:逐步縮減人體支撐面積和提高身體重心;在保

28、持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增加頭頸和軀干運動;從睜眼狀態(tài)下訓練逐步過渡到閉眼狀態(tài)下訓練。49平衡訓練的順序(1)系統地有順序進行:坐位平衡爬行位平衡雙膝跪位平衡立位平衡。(2)從容易做的動作開始:最穩(wěn)定位置最不穩(wěn)定體位;人體支撐面積由大小;身體重心由低高;靜態(tài)平衡訓練動態(tài)平衡訓練。49 訓練方法保持坐位的平衡訓練 早期的偏癱患者,若去掉靠背,因不能保持軀干的直立位而倒下去。對截癱患者,可根據脊髓損傷部位的高度,有時因軀干肌癱瘓而不能保持軀干直立位,因此要進行保持坐位平衡的訓練。(1)長坐位的平衡訓練:大部分患者,根據自身殘疾情況,能夠選擇最舒適的坐姿,臨床中截癱患者多采用長坐位,按下述訓練順序進行坐位平

29、衡訓練(圖146)。(2)端坐位的平衡訓練:偏癱患者多采用椅坐位平衡訓練?;颊呤欠衲鼙3肿黄胶?,是將來能否步行的判斷標準。當從前后左右推動患者時(圖147),患者也能維持體位,則可認為患者已經完成了保持平衡的動作。偏癱患者可做一些軀干左右側屈運動、軀干前屈運動和左右旋轉運動的練習,并不斷強化動態(tài)平衡(圖148)。5050 保持手膝位的平衡訓練 此訓練可作為立位平衡訓練和地板上短距離移動動作前的準備訓練,適用于運動失調癥、帕金森綜合征等協調功能障礙的患者,偏癱患者一般不用這種訓練,而截癱患者可作為上肢和肩部的強化及持拐步行之前的準備訓練?;颊呦ナ治唬▓D149),在能控制靜止姿勢的情況下,進行身

30、體前后的移動動作。當能較好地控制體位后,讓患者將一側上肢和另一側下肢抬起(圖150),保持姿勢穩(wěn)定。5151 跪位平衡訓練 跪位平衡的難度要比坐位平衡的難度相應加大了,這是由于身體的支撐面積減少了,身體重心與支撐面的距離也相應提高,所以,平衡維持的難度也增加了。跪位平衡與手膝位訓練的目的和適應癥相同。此訓練除了具有頭與軀干的控制能力以外,還增加了軀干與骨盆的控制能力。患者呈雙膝位(圖151A、B),治療師可訓練患者維持此體位的平衡,當掌握平衡后,可進行身體重心的前后移動動作(圖152);再訓練患者單膝跪位平衡的保持,當患者單膝靜態(tài)平衡穩(wěn)定后,可進行單膝的動態(tài)平衡訓練(圖153),如讓患者把一側

31、下肢抬起的動作;再從單膝立位進展到立位(圖154)。5252 保持立位的平衡訓練 當患者坐位平衡、跪位平衡及耐力改善后,就應立即開始立位平衡訓練,立位平衡的原理與坐位平衡一樣,用于平衡與身體的支撐面積成正比,所以立位平衡訓練要稍難一些。訓練時,患者需要面對姿勢鏡,這可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姿勢,并且引導自我矯正及保持正確姿勢。截癱患者可配戴雙下肢支具,首先應在平行杠內進行站立訓練,再逐漸過渡到平行杠外持拐的站立平衡訓練。對于偏癱患者,在訓練靜態(tài)平衡后,再訓練其動態(tài)平衡,還可從肢體的角度方面進行雙足和單足的平衡訓練,可讓患者立于平衡板上(圖155A、B),訓練其身體前后、左右的重心轉移動作,為單足立

32、位平衡和步行做好準備。5353 適應癥和禁忌癥1。適應癥 :主要適用于因神經系統和前庭器官病變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礙的患者。2。禁忌癥 :中樞性癱瘓伴有重度痙攣者;精神緊張導致痙攣加重者;對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要在治療師的監(jiān)督下進行。5454 具體應用1、訓練患者時的注意事項1)訓練時通過鏡子進行姿勢的糾正;2)患者稍一傾斜時,治療師應用口令,如“向左、向右”等聲音刺激來指導糾正;3)患者稍一傾斜時,治療師不要立即扶他,應輕輕地向傾斜方向推他,誘發(fā)患者的姿勢發(fā)身而使患者直立;4)訓練坐位平衡時,偏癱患者軀干不能直立,頭漸漸低垂、前屈,這時治療師應推其兩肩或使頭部向下,給予抵抗,給予抵抗,與此相

33、對應,患者的軀干則伸展;5)當偏癱患者進行坐位訓練時,若向后方或側方傾斜不能保持平衡時,可在患側部墊上一個小枕;(如圖156)6)對截癱患者進行訓練時,易倒向后方,這是由于屈髖運動受限或腘繩肌縮短所致,應首先進行髖、膝關節(jié)伸展訓練,然后再訓練患者的長坐位平衡。5555 2、臨床中常用的平衡訓練實例1)偏癱患者的坐位平衡訓練(如圖157所示);2)平衡杠內的平衡訓練(如圖158,159所示);5656 3)平衡杠外的平衡訓練(如圖159,160所示)。5757 五、身體擺放及身體移動訓練1、日常生活動作(ADL):指人為了獨立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每天進行的一系列身體動作。2、ADL訓練的原則:在患

34、者不能活動時,采取全輔助的方法,隨著患者活動能力的提高逐漸減少輔助量,最終大道完全自理的目標。5858 體位擺放及坐位運動功能訓練1、癱瘓肢體的擺放:1)截癱患者的體位擺放(偏癱體位擺放如前所述)仰臥位:頭下放置薄枕,將頭兩側固定,肩胛、上肢、膝、踝下墊枕,用毛巾卷將腕關節(jié)保持在40度背伸位。側臥位:上側的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屈曲位,肢體下均墊長枕,背后用長枕等靠住,以保持側臥位。(如圖161所示)5959 2、翻身訓練:患者可以利用殘存肢體的能力帶動癱瘓肢體,在輔助下或獨立地進行翻身。3、坐起訓練:1)截癱患者的坐起(如圖171所示)2)偏癱患者的坐起(如圖172所示)6060 4、坐位平衡

35、訓練6161 5、坐位移動訓練1)截癱患者前后移動、側方移動(如圖179)2)偏癱患者的移動(如圖180)6262 6、坐位坐起訓練:1)截癱患者的坐起訓練2)偏癱患者的坐起訓練6363 移乘訓練1、前方移乘2、側方移乘3、斜向移乘4、輪椅與地面間移乘6464 輪椅操作訓練6565 拐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及恢復步行能力的訓練6666 6767 6868 6969 六、增強和改善肺功能的訓練(一)主動性肺功能康復訓練1、腹式呼吸訓練方法:患者坐臥于床上,腹肌充分放松,一手或雙手放于胸骨下角,頭、雙肩充分放松,用鼻吸氣,用口放氣。注意:吸氣時,雙手應隨著腹部膨脹而上升,呼氣時,雙手隨著腹部縮小而降低。

36、(如圖1108)7070 2、胸廓擴張訓練:治療師的手或病人的手擺放于所需訓練肺葉的體表位置,例如:肺尖的擴張訓練,手應放在同側鎖骨下方;外側肺底部的擴張訓練,手應沿著該側腋部縱軸,放置于第7、8和9肋骨外側(如圖1109所示);后方肺部擴張訓練時,應借助于一寬幅彈力繃帶,一頭由外向內放置于大腿下部予以固定,另一頭從身體的前方沿著劍突的水平,由前向后繞過軀干,用對側手握?。ㄈ鐖D1110所示)。當手的位置擺放好以后,均勻的阻力應該從呼氣末端開始施加,直到吸氣停止,在吸氣末端阻力突然消失,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呼吸胸廓擴張訓練。7171 3、體位排痰訓練方法: 如圖1111所示為雙側肺上葉部排痰的體位;

37、如圖1112所示為肺的中葉部排痰的體位:患者身體的右側呈45角抬起,下方擺放一枕頭支撐,床由地面抬起約35cm;圖1113所示為雙側肺下葉部排痰的體位:患者呈右側臥位,骨盆處放一枕頭,床由地面抬起約46cm。7272 (二)常用的肺功能康復訓練手法1、扣打法(如圖1114所示)2、震顫法(如圖1115所示) 以上兩種方法可加速黏液物質由支氣管壁分離出來,再加上體位排痰或誘導患者咳嗽,那么,淤積于肺內的痰,就可排出體外了。7373 七、牽引療法概述: 牽引療法是將外力施加于患者身體一定部位,通過牽拉作用已達到治療目的的治療方法。牽引療法可用于肢體和脊柱,其中不同關節(jié)的牽引需按不同關節(jié)的結構和生理

38、需要分別設計和實施,借助牽伸軟組織來治療關節(jié)障礙和攣縮畸形;脊柱牽引包括用于治療頸椎病的頸椎牽引和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腰椎牽引,是康復科室常用的治療方法。7474 牽引的作用機制 (1)減輕椎間盤壓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地回納 (2)促使炎癥消退 (3)解除肌肉痙攣 (4)解除脊柱小關節(jié)負載7575 脊柱牽引分類(1)根據治療部位可分為:頸椎牽引、腰椎(骨盆)牽引。(2)根據牽引時患者的體位可分為:仰臥位牽引、俯臥位牽引、坐位牽引。(3)根據牽引時患者身體的方向可分為:水平位牽引、斜位牽引、垂直位牽引。(4)根據牽引力的來源可分為:自身體重牽引、手法牽引、重錘牽引、動力牽引。(5)根據牽引的時間長

39、短可分為:長時間牽引、短時間牽引。(6)根據牽引的連續(xù)性可分為:持續(xù)牽引、間歇牽引。 以上因素可互相組配而形成多種牽引方式,醫(yī)生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和治療室的條件來選擇。7676 頸椎牽引1、頸椎牽引的目的和作用 頸椎病的治療目的首先是消除癥狀,其次是恢復功能和防止復發(fā)。頸椎牽引的目的和作用是:(1)增大椎間隙,緩解椎間盤組織向周緣的外突壓力,同時使后縱韌帶緊張,有利于外突組織不同程度的減壓。(2)開大椎間孔,使椎間孔中的神經根和動、靜脈所受壓迫、刺激得以緩解,甚至神經根袖和關節(jié)囊之間的粘連也有可能得以松解。(3)牽開嵌頓的小關節(jié)囊,調整錯位關節(jié)和椎體的滑脫及曲度異常。(4)使椎動脈伸展,變通

40、暢。(5)放松處于痙攣狀態(tài)的肌肉,減少頸椎壓力。(6)固定、制動,使頸椎骨折、脫位固定和整復。(7)使病人逐漸養(yǎng)成正確的坐姿和頸姿,促使功能恢復,防止復發(fā)。7777 2、頸椎牽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1)適應癥:頸椎牽引常作為首選療法廣泛應用于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型的頸椎病,但對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應慎用;還可用于頸椎關節(jié)扭傷及功能紊亂,頸椎側彎、后突畸形,頸椎滑移、脫位及頸椎骨折的固定。(2)禁忌癥:頸椎結核、腫瘤、嚴重骨質疏松,椎動脈硬化、畸形,心急梗死,腦動脈硬化,陳舊性頸椎外傷等。7878 4、頸椎牽引方法 頸椎牽引需要通過枕頜牽引帶(如圖1117)進行?;颊邔⒁骂I解開,頸部肌肉

41、自然放松,將枕頜牽引帶的長帶托于枕部,短帶托于枕部,調整好牽引帶的松緊度并固定穩(wěn)妥,將牽引帶上方的吊帶通過繩索、滑輪與重錘或電機相連以牽拉患者的頸椎。79(1)床上斜面自重牽引(2)床上重錘持續(xù)牽引(3)坐位重錘牽引(4)動力牽引79 5、頸椎牽引參數的選擇 頸椎牽引參數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強弱、病變椎體和病情輕重以及治療中的反應等具體情況來進行選擇。(1)牽引角度:一般認為采用頸椎前屈1030可使頸椎間隙顯著擴大。(2)牽引重量:一般初次治療從35kg開始,如患者無不適反應則每天增加12kg。一般頸肌弱者1418kg,頸肌強者1824kg。(3)牽引時間:實驗顯示牽引30min和60

42、min對頸椎間距的影響沒有顯著性差異,故一般牽引2030min。(4)牽引頻度及療程:一般牽引每日只做1次,短時間牽引可每日上、下午各做1次。牽引療程一般為1520次。8080 (三)腰椎牽引腰椎牽引的目的和作用(1)增加椎體間距,降低椎間盤內壓:沿腰椎軸向牽引可使椎間隙加寬,使椎間盤內壓減小,甚至產生負壓,利于向外周膨隆的椎間盤回縮,雖不能使椎間盤完全還納,但可以減輕其對周圍神經組織的壓迫和刺激。(2)增加后縱韌帶張力,促進椎間盤還納:軸向牽引力可使后縱韌帶張力明顯加大,使突出物,特別是中央型突出物受到向腹側的壓力,有利于其還納。(3)增加椎管容積:牽引可使與突出椎間盤相應水平的椎管橫截面積

43、增加,從而使椎管容積增加,減輕對椎管內神經的壓力。8181 (4)增加側隱窩的面積:牽引可伸張黃韌帶,改善黃韌帶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椎間盤與黃韌帶之間的間隙及側隱窩的容積,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5)糾正腰椎小關節(jié)的紊亂:椎間盤突出后多繼發(fā)小關節(jié)傾斜、不穩(wěn),使脊柱的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沿脊柱軸向的水平牽引可使關節(jié)突上下滑動,關節(jié)間隙加寬,屈曲旋轉牽引時,旋轉側小關節(jié)做切面旋轉滑動,對側小關節(jié)間隙加大,有利于小關節(jié)復位。(6)預防、松解神經根粘連: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牽引可防止神經根與突出物長期擠壓在一起形成粘連,慢性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松解已形成的粘連,從而改善感覺與運動功能。(7)緩解肌肉痙攣,糾正前屈、

44、側彎等繼發(fā)性腰椎畸形:持續(xù)牽引在這方面作用更明顯。8282 適應癥和禁忌癥(1)適應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退行性變、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腰椎小關節(jié)滑膜嵌頓、腰椎滑脫、早期強直性脊柱炎、無合并癥的腰椎壓縮性骨折等。(2)禁忌癥:脊髓疾病、腰椎結核、腫瘤、有馬尾神經綜合征表現的腰椎管狹窄癥、椎弓斷裂、重度骨質疏松、嚴重高血壓、心臟病、出血傾向等。8383 腰椎牽引方法(1)自重牽引:自重牽引就是利用患者自身腰部以下的體重進行牽引,其方法簡便,易于掌握。牽引可選擇不同體位進行。1)斜位自重牽引:患者在床上仰臥,胸部用牽引帶固定于床頭,腰部及下肢游離。將床板以頭高腳低方向傾斜。初次牽引床面與水平面夾角3

45、0,以后每天增加5,一般810天傾角可達7090。牽引時間每天4h。2)坐位自體牽引:支撐部位為腰部,患者坐在支撐架之間的彈性懸吊帶上進行牽引。8484 (2)骨盆重錘牽引1)床上重錘牽引2)牽引臺重錘牽引患者以屈髖、屈膝位仰臥于牽引臺上,胸腰部牽引帶固定好后連結于頭端支架,骨盆牽引帶斜向上通過滑輪后懸掛重錘進行牽引。(3)動力骨盆牽引:動力骨盆牽引是以電動牽引力代替重錘 進行的腰椎牽引方式,牽引體位同重錘牽引??勺龀掷m(xù)牽引或間歇牽引。持續(xù)牽引的牽引重量和時間設定同牽引臺重錘牽引,間歇牽引重量可從2030kg開始逐漸增加至適當重量,一般以不超過體重為原則。牽引時間1520min,間歇時間可在3

46、0s以內間歇調節(jié),例如牽引1min,間歇10s。8585 (4)屈曲旋轉快速牽引:此方法的特點是患者俯臥,腰椎前屈,牽引時除水平外增加旋轉斜搬作用力,牽引在瞬間完成。俯臥位腰椎前屈一方面可減小椎體的生理彎曲,使牽引力與脊柱軸線趨于一致和相對集中;另一方面可使椎管容積增大,椎體后韌帶緊張,張應力明顯加大,對突出物產生壓力,同時牽引使椎間盤內壓明顯減小,此二力共同作用利于突出物還納。旋轉斜搬可對脊柱產生一個外加的旋轉應力,操作者以手法固定患者患部的上一棘突,使作用力點集中。8686 注意事項(1)牽引前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囑咐其牽引時不要屏氣或用力對抗。對進行屈曲旋轉快速牽引者,

47、需詳細了解患者病情,最好與骨科醫(yī)生共同制定治療方案,以免造成損傷。(2)牽引時患者應取屈髖、屈膝臥位,以減少腰椎前突(圖1118),使腰部肌肉放松,腰椎管截面擴大,利于癥狀的緩解。(3)最好在牽引前或牽引同時進行腰部熱療,以放松腰部肌肉,避免拉傷。(4)胸背固定帶和骨盆固定帶要扎緊,但胸部固定帶不應妨礙患者正常呼吸,同時注意不應卡在腋窩,以免引起臂叢神經損傷。兩側牽引繩應對稱,拉緊度一致。(5)高齡或體質虛弱者以輕度牽引為限。(6)牽引后應囑患者繼續(xù)平臥數分鐘后再起身。牽引治療期間需適當增加臥床休息時間。(7)除熱療外,腰椎牽引還可與其他物理治療結合,以增加療效。8787 (四)關節(jié)功能牽引關

48、節(jié)活動度障礙:關節(jié)活動度障礙多由制動引起。制動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制動是一種骨科疾患的重要治療措施,尤其對于骨折與脫位,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治療的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其二,當患者長期昏迷或肌肉無力,而護理措施又不夠全面,護理人員未對其進行關節(jié)被動運動,或患者為避免疼痛而自發(fā)限制關節(jié)運動都屬于不適當的制動。制動科通過以下途徑損害關節(jié)的活動度。8888 (1)制動對韌、關節(jié)囊和肌腱的影響:韌帶、關節(jié)囊和肌腱都屬于纖維結締組織。制動使韌帶等纖維組織基質中水分減少,黏彈性減弱,纖維之間潤滑作用降低,同時纖維與纖維之間的距離縮小,互相接觸的機會增多,接觸時間延長,致使化學橫鍵形成,造成纖維之間的粘連,

49、限制其相對滑動。以上內部變化使制動時處于松弛狀態(tài)的韌帶漸固定于短縮為,造成關節(jié)攣縮。此時韌帶失去光澤而成木質感,強度及剛度減弱。8989 (2)制動對關節(jié)軟骨及關節(jié)腔的影響:制動使關節(jié)軟骨在正常運動狀態(tài)下應有的交替受壓減壓停止,滑液分泌、流動減少,導致關節(jié)軟骨營養(yǎng)障礙,逐漸萎縮、壞死、纖維化,關節(jié)腔狹窄,滑液囊干涸、粘連、消失,從而形成關節(jié)粘連。觀察發(fā)現,關節(jié)固定4天在組織學上就可見攣縮現象,正常關節(jié)固定4周可導致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或喪失。損傷的關節(jié)固定2周后關節(jié)活動度開始降低。固定3周以內的活動度障礙多可自行恢復,固定40天以上恢復緩慢,固定60天以上則可能難以自行恢復。恢復關節(jié)活動度是患者功能

50、全面康復分基礎,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手法松解和手術。其中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包括主動運動、被動運動、助力運動和關節(jié)功能牽引。因其不良反應少,較為安全、有效,而被人為是說選治療方法。9090 關節(jié)功能牽引的實驗研究結果塑性延長的程度取決于下列因素:(1)在一定范圍內的牽引力越大,塑性延長量越大。(2)牽引時間適當延長可使塑性變形增加。臨床觀察顯示:牽引開始后68min內關節(jié)活動度增加較快,以后變得緩慢,1618min趨于穩(wěn)定。(3)持續(xù)牽伸較反復短暫牽伸更利于塑性變形量的增加。(4)組織溫度升高時塑性延長率增加。9191 關節(jié)功能牽引的基本方法關節(jié)功能牽引的基本方法是將攣縮關節(jié)的近端肢體

51、用支架或特制的牽引器固定于適當位置,然后在其遠端肢體上按需要方向用沙袋做重力牽引。牽引時盡量采取穩(wěn)定舒適的體位,充分放松局部肌肉。沙袋重量以引起一定的緊張感或輕度疼痛感覺但可以從容忍受,不引起放射性肌肉痙攣為度。牽引的目的時逐漸牽伸攣縮粘連組織,一次牽引持續(xù)1020min,至少每日進行12次,有條件還可以增加次數。不同關節(jié)及同一關節(jié)不同方向牽引可依次進行。牽引器械及使用法見圖1119。9292 9393 八、神經促通技術神經促通技術又叫神經促進技術,促通技術,易化技術(facilition technique),是指為促進中樞性癱瘓患者正常運動模式、姿勢、控制力及平衡反應的形成,抑制和避免異常

52、運動模式而采用的一系列訓練方法,其基本要素包括兩方面: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姿勢反射、平衡控制能力形成;抑制原始、異常的運動形式。適應癥: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引起的中樞性癱瘓(上運動神經元性)。9494 機理:形成新的神經通路。(1) 中樞性癱瘓恢復的形態(tài)學基礎。 皮層切除實驗證明大腦皮層存在一定同側支配。 古、舊皮層具有雙側支配性,一年較粗糙的功能可由古舊皮層在完成。 突觸發(fā)芽可能重新建立受累神經細胞功能的突觸聯系。(2) 中樞性癱瘓恢復的神經生理學依據 功能轉移或重新組織,促通訓練可使正常不承擔某種功能的胞細胞承擔起這種功能。 次要通路的開通式脫抑制。 腦細胞的可塑性(抑制性或激活性),決定了

53、偏癱康復的程度。 條件反射。9595 Bobath技術概述通過利用關鍵點得控制及其設計得反射抑制模式和良肢位擺放來抑制痙攣,待痙攣緩解之后,通過利用發(fā)射、體位平衡誘發(fā)其平衡反應,再讓患者進行主動的、小范圍的、不引起聯合反應和異常運動模式的關節(jié)運動,然后再進行各種運動控制訓練,逐步過渡到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而取得康復效果。9696 治療原則1)讓患者學習運動的感覺; 2)學習基本姿勢與基本運動模式;3)每一種技能活動均是以姿勢控制、翻正反應、平衡反應及其保護性、抓握與放松等基本模式為基礎而發(fā)生的。 依據人體發(fā)育過程,抑制異常的動作模式,同時通過關鍵點的控制誘導患者逐步學會正常的運動模式,誘發(fā)出高級

54、神經系統反應,如翻正反應、平衡反應及其保護性,使患者克服異常動作和姿勢,逐漸體驗和實現正常的運動感覺和活動。9797 常用的治療技術1、關鍵點的控制2、反射抑制抗痙攣模式1)軀干抗痙攣模式(如圖1120所示)2)上下肢的抗痙攣模式(如圖1121所示)3)肩的抗痙攣模式4)手的抗痙攣模式(如圖1122所示)5)利用反射性機制改善異常的肌張力(非對稱性反射,對稱性反射,緊張性迷路反射等)9898 3、平衡反應及保護性反應:牽拉肌肉、輕輕拍打肌腹可促進弛緩肌的收縮,通過訓練患者的坐位、立位、跪位平衡等引導患者的頭頸和肢體運動,誘發(fā)平衡反應。4、感覺刺激方法:關節(jié)加壓、毛刷、冰塊等刺激皮膚感覺,促進肌

55、肉收縮,適用于肌肉弛緩的偏癱患者。5、運動控制訓練方法:肢體的負重訓練;肢體的控制訓練;定點放置訓練。6、矯正異常步態(tài)9999 Brunnstrom技術Signe Brunnstrom是瑞典物理治療師,他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創(chuàng)立了一套腦損傷后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并提出了“恢復六階段”理論。即肌張力由低逐漸增高,聯合反應、共同運動、痙攣模式逐漸顯著,隨著共同運動的完成,出現分離運動、精細運動等,直至完全恢復正常。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即失去了正常運動的控制能力,出現了發(fā)育初期才具備的運動模式,Brunnstrom技術的基本要點就是利用這些運動模式來控制肢體的共同運動。100100 (1)基礎知識1)共

56、同運動:偏癱患者的肢體在做隨意運動時不能做單關節(jié)的分離運動,只能做多關節(jié)的同時運動,形成了特有的運動模式,此鐘運動模式稱為共同運動。共同運動分為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101101 上肢下肢屈曲模式:肩胛帶:回縮、上提髖關節(jié):前屈、外展、外旋肩關節(jié):后伸、外展、外旋膝關節(jié):屈曲肘關節(jié):屈曲踝關節(jié):背伸、外翻前臂:旋后伸展模式:肩胛帶:前伸髖關節(jié):后伸、內收、內旋肩關節(jié):前屈、內收、內旋膝關節(jié):伸直肘關節(jié):伸展踝關節(jié):跖屈、內翻前臂:選前102102 2)異常的姿勢反射: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頭前屈時上肢屈曲肌張力升高,下肢伸肌張力上升;頭后仰時,兩上肢伸肌張力升高,兩下肢屈肌張力升高。非對稱性緊張性

57、頸反射:頭部轉向的一側伸肌張力升高,另一側的屈肌張力升高,肢體易屈曲,又稱拉弓反射。緊張性迷路反射:由于頭部在空間的位置所引起。表現為:仰臥時伸肌張力升高,四肢易伸展;俯臥位時屈肌張力升高,四肢易屈曲。緊張性腰反射:是利用改變上部軀體對骨盆的位置來影響肢體的張力,如上部軀體向一側旋轉可增高同側上肢的屈肌張力和下肢的伸肌張力,在旋轉的另一側則為上肢伸肌張力和下肢的屈肌張力升高。103103 3)聯合反應:是指偏癱患者健側上下肢緊張性隨意收縮時,患側上下肢也發(fā)生肌肉緊張引起的關節(jié)活動。(2)治療原則:Brunnstrom的治療方法主要強調在運動功能的恢復早期,首先要利用和控制這些異常的運動模式、異

58、常的姿勢反射和共同運動,隨著運動功能恢復階段的遞增,待共同運動隨意進行后,再訓練患者擺脫共同運動模式,向分離運動逐步過渡。104104 (3)具體操作方法 Brunnstrom技術的基本治療方法是根據肢體的恢復階段,利用各種運動模式,引出肢體的運動反應,再從異常的運動模式中分離出正常的運動成分。具體的操作方法為:(1)軟癱期(階段)主要目的:通過對健側肢體施加阻力引出患側肢體的聯合反應或共同運動。常用方法:利用健側上肢的屈曲,誘發(fā)患側上肢的屈肌收縮。利用健側下肢的屈曲,誘發(fā)患側下肢的伸肌收縮。(2)痙攣期(階段)主要目的:利用共同運動、聯合反應和反射活動促進恢復過程的進程,使運動模式成為功能性

59、運動。常用方法:利用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面部轉向患側,克服上肢屈肌痙攣,促進伸肘活動。利用本體感受性刺激和局部皮膚刺激,如拍打肌腹,促進較弱肌肉的收縮。(3)恢復期(階段)主要目的:抑制共同運動,加強隨意運動。常用方法:患者屈肘90、肘部保持在體側,訓練前臂的旋前/旋后動作?;颊呒缜扒?090,肘伸展位旋前/旋后訓練。患肢外展訓練。軀干平衡能力訓練,獲得軀干運動控制。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推動患者,提高軀干控制能力。促進手的抓握及放松,尤其手指隨意伸展較難訓練,可將患肢前臂旋后并將拇指外展離開手掌,促使手指放松伸開。105105 (三)神經肌肉本體促進技術概念 :神經肌肉本體促進技術又叫PN

60、F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 簡稱PNF)。PNF是一種利用運動覺、姿勢感覺等刺激,增強有關神經肌肉反應,促進相應肌肉的訓練方法。PNF除了依據人體正常運動發(fā)育規(guī)律訓練患者以外,著重強調在這一運動模式中,身體各個關節(jié)功能的發(fā)揮,即關節(jié)的運動性、穩(wěn)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個復合動作的技巧。PNF技術以正常的運動模式和運動發(fā)展為基礎。它的治療原則是按照正常的運動發(fā)育順序,運用適當的感覺信息刺激本體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運動模式中的肌群發(fā)生收縮,從而促進功能性運動的產生。106106 基本原則(1)人類所有個體都有尚未開發(fā)的潛能: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