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掛運動控制系統(E題)_第1頁
懸掛運動控制系統(E題)_第2頁
懸掛運動控制系統(E題)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懸掛運動控制系統(2005年E題)歐陽引擎(2021.01.01)任務設計一電機控制系統,控制物體在傾斜(仰角100度)的 板上運動。在一白色底板上固定兩個滑輪,兩只電機(固定在板上)通 過穿過滑輪的吊繩控制一物體在板上運動,運動范圍為 80cmxl00cmo物體的形狀不限,質量大于100克。物體上固定 有淺色畫筆,以便運動時能在板上畫出運動軌跡。板上標有間距為lcm的淺色坐標線(不同于畫筆顏色),左下角為直角坐基本要求:(1) 控制系統能夠通過鍵盤或其他方式任意設定坐標點參數;(2) 控制物體在80cmx 100cm的范圍內作自行設定的運動,運動 軌跡長度不小于100cm,物體在運動時能夠在

2、板上畫出運動 軌跡,限300秒內完成;(3) 控制物體作圓心可任意設定、直徑為50cm的圓周運動,限 300秒內完成;(4) 物體從左下角坐標原點出發(fā),在150秒內到達設定的一個坐 標點(兩點間直線距離不小于40cm)o2. 發(fā)揮部分(1) 能夠顯示物體中畫筆所在位置的坐標;(2) 控制物體沿板上標出的任意曲線運動(見示意圖),曲線在測試 時現場標出,線寬1.5cml&m,總長度約50cm,顏色為黑 色;曲線的前一部分是連續(xù)的,長約30cm;后一部分是兩段 總長約20cm的間斷線段,間斷距離不大于lcm;沿連續(xù)曲線 運動限定在200秒內完成,沿間斷曲線運動限定在300秒內完 成;(3)

3、 其他。三、評分標準項目滿分基本要求設計與總結報告:方案比較、設計與論證,理論分析與計算,電 路圖及有關設計文件,測試方法與儀器,測試數據及測試結果分 析。50實際制作完成情況50發(fā)揮部分完成第(1)項10完成第(2)項中連續(xù)線段運動14完成第(2)項中斷續(xù)線段運動16其他10四、說明K物體的運動軌跡以畫筆畫出的痕跡為準,應盡量使物體運動 軌跡與預期軌跡吻合,同時盡量縮短運動時間;2、若在某項測試中運動超過限定的時間,該項目不得分;3、運動軌跡與預期軌跡之間的偏差超過4cm時,該項目不得 分;4、在基本要求(3). (4)和發(fā)揮部分(2)中,物體開始運動前,允許 手動將物體定位;開始運動后,不

4、能再人為干預物體運動;5、競賽結束時,控制系統封存上交賽區(qū)組委會,測試用板(板上 含空白坐標紙)測試時自帶。電動車蹺蹺板(F題)【本科組】任務設計并制作一個電動車蹺蹺板,在蹺蹺板起始端A 側裝有 可移動的配重。配重的位置可以在從始端開始的200mm_ 600mm范圍內調整,調整步長不大于50mm;配重可拆卸。電 動車從起始端A出發(fā),可以自動在蹺蹺板上行駛。電動車蹺蹺 板起始狀態(tài)和平衡狀態(tài)示意圖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囹2平衡狀態(tài)示意囹二要求1 基本要求在不加配重的情況下,電動車完成以下運動:(1) 電動車從起始端A出發(fā),在30秒鐘內行駛到中心點C 附近;(2) 60秒鐘之內,電動車在中心點C附近

5、使蹺蹺板處于平衡狀 態(tài),保持平衡5秒鐘,并給出明顯的平衡指示;(3) 電動車從(2)中的平衡點出發(fā),30秒鐘內行駛到蹺蹺板末端B處(車頭距蹺蹺板末端B不大于50mm);(4) 電動車在B點停止5秒后,1分鐘內倒退回起始端A, 完成整個行程;(5) 在整個行駛過程中,電動車始終在蹺蹺板上,并分階段實時顯示電動車行駛所用的時間。 歐陽引擎創(chuàng)編2 發(fā)揮部分將配重固定在可調整范圍內任一指定位置,電動車完成以下運動:團3自動駛上蹺蹺板示意圖(1) 將電動車放置在地面距離蹺蹺板起始端A點300mm以外、90°扇形區(qū)域內某一指定位置(車頭朝向蹺蹺板),電動車 能夠自動駛上蹺蹺板,如圖3所示:(2)

6、 電動車在蹺蹺板上取得平衡,給出明顯的平衡指示,保持平衡5秒鐘以上;(3) 將另一塊質量為電動車質量10%20%的塊狀配重放置在A至C間指定的位置,電動車能夠重新取得平衡,給出明顯的平衡指示,保持平衡5秒鐘以上;(4) 電動車在3分鐘之內完成(1) (3)全過程。(5) 其他。三.說明(1) 蹺蹺板長1600mm、寬300mm,為便于攜帶也可將蹺蹺板制成折疊形式。(2) 蹺蹺板中心固定在直徑不大于50mm的半圓軸上,軸兩端支 撐在支架上,并保證與支架圓滑接觸,能靈活轉動。(3) 測試中,使用參賽隊自制的蹺蹺板裝置。(4) 允許在蹺蹺板和地面上采取引導措施,但不得影響蹺 蹺板面和地平整。(5)

7、電動車(含加在車體上的其它裝置)外形尺寸規(guī)定為:長 <300mm,寬<200mmo(6) 平衡的定義為A、B兩端與地的距離差d= | dA-dB | 不大于40mmo(7) 整個行程約為1600mm減去車長。(8) 測試過程中不允許人為控制電動車運動。(9) 基本要求(2)不能完成時,可以跳過,但不能得分;發(fā)揮 部分(1)不能完成時,可以直接從(2)項開始,但是(1) 項不得分。四、評分標準設計 報告項目主要內容分數系統方案實現方法 方案論證 系統設計 結構框圖12理論分析與計算測量與控制方法 理論計算13電路與程序設計檢測與驅動電路設計 總體電路圖 軟件設計與工作流程圖12結果分

8、析創(chuàng)新發(fā)揮結果分析8設計報告結構 及規(guī)范性摘要設計報告結構 圖表的規(guī)范性5總分50基本要求實際制作完成情況50發(fā)揮 部分完成第(1)項10完成第(2)項15完成第(3)項10完成第(4)項5其他10總分50音導引系統(B題)【本科組】_、任務設計并制作一聲音導引系統,示意圖如圖1所示。圖中,AB與AC垂直,Ox是AB的中垂線,CTy是AC的中垂線,W是Ox和Oy的交點。聲音導引系統有一個可移動聲源S,三個聲音接收器A、B和C,聲音接收器之間可以有線連接。聲音接收器 能利用可移動聲源和接收器之間的不同距離,產生一個 可移動聲源離Ox線(或Oy線)的誤差信號,并用無線 方式將此誤差信號傳輸至可移動

9、聲源,引導其運動??梢苿勇曉催\動的起始點必須在Ox線右側,位置可 以任意指定。二、要求1. 基本要求(1) 制作可移動的聲源??梢苿勇曉串a生的信號為周期性音頻 脈沖信號,如圖2所示,聲音信號頻率不限,脈沖周期不 限。(2) 可移動聲源發(fā)出聲音后開始運動,到達Ox線并停止,這 段運動時間為響應時間,測量響應時間,用下列公式計算 出響應的平均速度,要求平均速度大于5cm/so(3) 可移動聲源停止后的位置與Ox線之間的距離為定位 誤差,定位誤差小于3cm。(4) 可移動聲源在運動過程中任意時刻超過Ox線左側的 距離小于5cmo(5) 可移動聲源到達Ox線后,必須有明顯的光和聲指ZJo(6) 功耗低

10、,性價比高。2發(fā)揮部分(1) 將可移動聲源轉向180度(可手動調整發(fā)聲器件方 向),能夠重復基本要求。(2) 平均速度大于10cm/so(3) 定位誤差小于1cm。(4) 可移動聲源在運動過程中任意時刻超過Ox線左側距 離小于2cm。(5) 在完成基本要求部分移動到Ox線上后,可移動聲源在 原地停止5s10s,然后利用接收器A和C,使可移動聲 源運動到W點,到達W點以后,必須有明顯的光和聲指 示并停止,此時聲源距離w的直線距離小于lcmo整個 運動過程的平均速度大于10cm/So,,士.可移動聲源在5線上重新啟動位置到移動停止點的直線距離平均速度=再次運動時間(6) 其他。三、說明1. 本題必須采用組委合提供的電機控制ASSP芯片(型號 MMC-1)實現可移動聲源的運動。2. 在可移動聲源兩側必須有明顯的定位標志線,標志線寬度0.3cm且垂直于地。3. 誤差信號傳輸采用的無線方式、頻率不限。4. 可移動聲源的平臺形式不限。5. 可移動聲源幵女臺運行的方向應和Ox線保持垂直。6. 不得依靠其他非聲音導航方式。7. 移動過程中不得人為對系統施加影響。8. 接收器和聲源之間不得使用有線連接。四、評分標準項目主要內容分數設計報告系統方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