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大陸邊緣形成機理與沉積特征_第1頁
被動大陸邊緣形成機理與沉積特征_第2頁
被動大陸邊緣形成機理與沉積特征_第3頁
被動大陸邊緣形成機理與沉積特征_第4頁
被動大陸邊緣形成機理與沉積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被動大陸邊緣形成機理與沉積特征 摘要大陸邊緣作為地球上沉積物堆積的主要區(qū)域,其沉積層保存著全球海平面變化、氣候變化、巖石圈變形、大洋環(huán)流、地球化學循環(huán)、有機生產(chǎn)力和沉積物補給等重要信息。被動大陸邊緣是板塊運動旋回中拉張階段形成的,主要分為三類:非火山型(或沉積型)、火山型和張裂-轉換型(或剪切型)。不同類型的被動大陸邊緣的形成機制不同?;鹕叫捅粍哟箨戇吘壴从谥鲃恿压?,非火山型由于源于被動裂谷模型,剪切型形成演化機制有三個階段。被動大陸邊緣由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麓組成,其沉積特征也存在差異。陸架上接受陸源沉積(三角洲)或碳酸鹽沉積,陸坡上接受濁流沉積和滑塌沉積,陸麓接受濁流、滑塌以及等深流沉積。

2、 關鍵詞被動大陸邊緣 形成機理 沉積特征 中圖分類號 P736.1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6-73-1 0前言 被動大陸邊緣(即大西洋型大陸邊緣或張裂邊緣)是在大陸張裂、破裂以及洋中脊形成的背景下發(fā)育起來的,其拉張作用被認為代表了從大陸張裂到海底擴張作用的中間階段,包含著大陸張裂繼之洋殼形成(海底擴張)的重要信息。 目前全球被動大陸邊緣總長度大約105000km,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周邊,包括北冰洋、挪威海、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邊緣,此外還包括印度洋(除巽他弧外)、圍繞南極的大洋(除斯科舍弧外)以及太平洋的一部分邊緣盆地。最新形成的被動大陸邊緣是紅海,大約形成于5

3、Ma,形成時間最老的被動大陸邊緣是非洲東部海岸的莫桑比克部分約180Ma,現(xiàn)代被動大陸邊緣平均年齡在104Ma。 被動大陸邊緣位于板塊內部,被動地隨著板塊移動,缺乏海溝俯沖帶,故無強烈的地震、火山活動和造山運動,但是曾遭受顯著的沉陷和張裂活動,發(fā)育有巨厚的沉積物。它基本上是由水深不斷增加的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ɑ蚍Q大陸裾)組成。被動大陸邊緣主要分為三種類型:非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或沉積型)、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和張裂轉換型邊緣(或剪切型)。 1形成機理 1.1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 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一般比較狹窄,地殼拉伸變薄所起的作用有限,巖漿活動占據(jù)主導地位,在大陸地殼與正常洋殼之間有巨厚的

4、向海傾斜的火成巖地殼。挪威岸外的沃林海臺、西羅卡爾灘和東格陵蘭邊緣是火山型邊緣的典型例子1。相對于非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本身較窄,而且在大陸破裂期間發(fā)育一套較厚的巖漿巖地殼4。 不同類型的被動大陸邊緣的形成機制不同?;鹕叫捅粍哟箨戇吘壴从谥鲃恿压?,根據(jù)主動裂谷模型,一個比正常地幔熱的地幔(例如地幔柱)會通過熱作用來減薄巖石圈的底部。由于巖石圈減薄時地幔壓力會持續(xù)減小,且其速率會隨時間而增加,因而會發(fā)生絕熱的地幔熔融。這兩個階段可能是分開的:(1)溢流玄武巖階段,同期發(fā)生很小的地殼拉張,(2)分裂階段,與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的形成有關。分裂相對于和巖石圈變薄有關的拉張力來說是連續(xù)

5、的。 1.2非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 非火山型被動邊緣以破裂過程中巖漿量稀少為特點。通過地幔去頂作用,地殼和巖石圈在數(shù)十至上百公里范圍內發(fā)生強烈的拉張減薄作用。洋陸過渡帶中廣泛出現(xiàn)蛇紋巖化地幔橄欖巖。廣闊的邊緣常出現(xiàn)脆性斷裂和斷塊作用,以及下地殼上地幔的塑性拉伸變形。紅海、伊比利亞半島西緣、北比斯開灣邊緣等為沉積層較薄的貧瘠型非火山邊緣;美國東部沿喬治灘邊緣則為沉積層較厚的豐腴型非火山邊緣。 板塊構造應力在被動裂谷模型中驅動巖石圈擴張,減薄區(qū)之下有浮力的巖石圈地幔被動地上升。沉降及沉積作用既發(fā)生于同裂谷期,也發(fā)生于后裂谷期。當被動伸展發(fā)生的時候,地幔熔融是巖石圈動力拉伸的后期結果。 1.3張裂轉換

6、型邊緣(或剪切型) 張裂轉換型邊緣,以張裂形變中伴有頗大的走滑剪切分量為特征,且陸坡比較陡峭,陸隆發(fā)育較差,其上缺乏巨厚的沉積楔形體,整個大陸邊緣的寬度也較小。ODP159航次對西非象牙海岸加納的轉換型邊緣的鉆探,確定它是從陸內剪切錯動(如圣安德烈斯斷層系)至大洋轉換斷層帶(如加利福尼亞灣)的演化過程中發(fā)育而來。 剪切(轉換)型被動大陸邊緣與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相比,其形成演化機制差異較大。Kodjopaetal將剪切型被動大陸邊緣演化分為三個階段。在陸內剪切階段,分開的盆地可能是沿巖石圈尺度的走滑斷層位移導致的結果,因為這個階段伴隨著裂谷作用和減薄作用,伸展的大陸巖石圈沿初期的陸內轉

7、換與正常厚度的巖石圈并列存在。第二個階段開始于新的洋殼巖石圈沿一個擴張中心形成并產(chǎn)生一個活躍的洋陸轉換帶時。新形成的、熱的大洋巖石圈和老的、冷的大陸巖石圈之間的明顯接觸導致了一些現(xiàn)象,如熱交換被預測會導致陸殼的加熱和隆升,尤其是在靠近洋陸邊界處。第三個階段是被動邊緣階段,開始時間是洋脊越過未伸展的西非大陸巖石圈時轉換運動停止時,預測這個階段以被動邊緣的緩慢熱沉降為特征。 2沉積特征 2.1一般特征 穩(wěn)定的大陸邊緣,缺失海溝俯沖帶??沙惺軓娏业某料莺蛷埩鸦顒?,接受巨量沉積物,是現(xiàn)代地槽區(qū)。基底常見裂谷式沉積,有時有陸相紅層、鹽類和火山活動等沉積物,向上逐漸出現(xiàn)海相層,并形成海侵序列。在大規(guī)模海相

8、沉積之前,常由裂谷發(fā)育(胚胎期)逐步過渡到紅海階段(初始期)。 2.2沉積作用 被動大陸邊緣由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麓組成。 陸架上:接受陸源沉積(三角洲)或碳酸鹽沉積,后者主要是生物碎屑沉積。大量底棲生物。生物碳酸鹽沉積主要見于熱帶和溫帶;寒帶不利于碳酸鹽的沉積,而是硅藻土較為常見。 陸坡上:濁流沉積,沿海底峽谷被帶過大陸坡,輸往大陸麓,有些濁流沉積在陸坡上?;练e,與斜坡過陡或沉積物堆積過快有關,也可受到風暴、地震(海嘯)、火山等觸發(fā)而引起。 陸麓上:除濁流和滑塌帶來的大量沉積物外,等深流也相當活躍。等深流具連續(xù)作用性質,常沿大陸麓活動。等深流搬運和沉積粘土、粉砂、細砂。所以,陸麓上有濁流沉積(濁積巖)、滑塌沉積(滑塌角礫巖)、等深流沉積(等深積巖)。向大洋一側,逐漸過渡為深海平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