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講鑒賞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知識清單)
!目錄
101知識腦圖?學科框架速建
”2考點精析?知識能力全解
I【知能解讀01】詩歌的思想情感
i【知能解讀02】詩歌的內容主旨
|【知能解讀03】詩歌的觀點態(tài)度
103攻堅指南?高頻考點突破
1【重難點突破01】分析概括思想內容國圖
1【重難點突破02】鑒賞評價觀點態(tài)度酋國
”4避坑錦囊?易混易錯診療
|【易混易錯01】找不到分析詩歌情感主旨的突破口
|【易混易錯02】脫離詩歌,拔高詩歌主旨
|05通法提煉?高頻思維拆解
!【方法技巧01】分析概括思想內容解題法
[【方法技巧02]鑒賞評價觀點杰度解題法
知識腦圖?學科框架速建
考點精折?知識能力全解
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詩人用詩化的語言所反映出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個人思想
感情、人生態(tài)度、理想志趣和政治主張。賞析與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情感態(tài)度是古詩閱讀最重要的能力
素養(yǎng),也是近幾年高考考查重點,其簡答題幾乎都在此布點。
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要求我們把握詩歌中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及詩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
現(xiàn)實意義。從近幾年高考卷的考查來看,主要是在真正讀懂詩作的基礎上,把握詩作的意蘊,分析具體問
題,賞析作品的高超技巧等,命題設置主要就詩作的關節(jié)點設題:一是在詩作中縱深挖掘,一是把詩內詩
外、己學未學、運用與遷移關聯(lián)的題,考杳深度閱讀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知惋解篌(詩歌的思想感情
古代詩歌的思想情感是詩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與抒發(fā),也是高考詩歌鑒賞的核心考點。從歷
年真題來看,而頻情感可歸納為以下幾類,同多通過意象、語言、典故等載體呈現(xiàn);
1.家國情懷:憂國憂民與報國壯志
這類情感在杜甫、陸游、辛棄疾等詩人的作品中尤為突出。杜甫的《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潦
倒新停濁酒杯”,以“繁霜鬢”“潦倒”等意象,既寫個人衰老困頓,更暗喻安史之亂后國家的殘破,
將“個人苦”與“家國痛”交織,盡顯憂國憂民的沉郁;陸游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
望氣如山”,回憶早年收復中原的壯志,后又以“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己先斑”抒發(fā)壯志未酬的
悲愴,字里行間是對國家命運的深切牽掛。
邊塞詩中,報國壯志常與戰(zhàn)爭殘酷并存。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以“穿金甲”寫戰(zhàn)爭的艱苦,“終不還”顯報國的決絕,剛健豪邁中藏著對家國的忠誠;而范仲淹《漁
家做?秋思》“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則在邊塞秋景中融注了思鄉(xiāng)與憂國的復雜
情感一一既想建功立業(yè),又念故土難歸。
2.個人境遇:懷才不遇與貶謫之嘆
古代文人常因仕途坎坷抒發(fā)憤懣與不甘。李白《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以“冰
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的阻礙,雖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的豪邁,實則暗藏懷才不遇的郁憤: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典故,借劉義隆倉促
北伐的失敗,暗諷南宋朝廷的懦弱,同時抒發(fā)自己空有壯志卻不被重用的悲嘆。
貶謫詩人的情感更添一層孤苦與豁達。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以“寒江”“獨
釣”的冷寂意象,寫被貶永州后的孤寂,卻在孤絕中藏著不愿同流合污的堅守;蘇軾《定風波》“回首向
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則在淋雨的日常中頓悟人生,將貶謫的苦楚轉化為“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的曠達,情感由壓抑轉向超脫。
3.人情羈絆:思鄉(xiāng)懷人、離別感傷與友情深摯
思鄉(xiāng)是古典詩歌的永恒主題,常借“明月”“歸雁”“家書”等意象傳遞。李白《靜夜思》“舉頭
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以最樸素的語言將“明月”與“故鄉(xiāng)”綁定,成為思鄉(xiāng)的經(jīng)典符號;王灣《次
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則以“歸雁傳書”的典故,將無法排遣的鄉(xiāng)愁寄托于自然景
物。
離別之情則多含不舍與牽掛。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勸
酒”的細節(jié),將離別時的千言萬語化為一杯酒,平淡中見深情;柳永《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
山水田園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
(1)表達對寧靜恬淡的山水田園生活的喜愛,以及因美景而產(chǎn)生的愉悅心情;
(2)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官場仕途的厭倦,透露孤寂無奈的心情,以及懷才不遇的苦悶;
(3)表達對人生哲理的感悟、禪意的寄托,折射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理;
(4)表達自己遺世獨立的高尚情懷,以及對寧靜、平和的隱逸生活的向往;
(5)歌頌悠然自得的勞動生活,以及在勞動中與農(nóng)民的深情厚誼。
詠史懷古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
(1)面對古人功業(yè)的流逝,自比自況,抒發(fā)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功業(yè)無成的
感慨;
(2)感慨國運衰微、盛衰無常,感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嘆古今朝代興亡之變;
(3)借古諷今、諷喻現(xiàn)實,批判統(tǒng)治者喬庸腐朽、驕奢淫逸,警告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
不要重蹈前人覆轍;
(4)緬懷、追慕先賢功業(yè),表達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yè)的敬仰之情。
詠物言志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
(1)詠物抒懷,表達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堅持個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托物言志,運用象征手法,表達自己的志向與抱負,以及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
(3)以物喻人,托物言理,表現(xiàn)自己的某種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愛情閨怨詩中常表達的思想感情:
(1)夫妻間生死不渝的愛情,或表現(xiàn)夫妻別離后的真摯思念,或表現(xiàn)盼夫早歸、夫妻團聚
的渴望以及對戍邊丈夫的擔憂;
(2)孤苦幽寂的命運之悲,主要是表現(xiàn)宮內生活的單調與無聊,抒發(fā)幽居宮中的凄涼與孤
獨,以及對命運的哀痛與怨恨,對自由愛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3)獨守空閨的思親之怨,或寫思婦空閨、思親念遠的哀傷,或寫紅顏易逝、青春虛度的
惆悵,或寫因被丈夫冷落、拋棄之后的悲怨之情:
(4)陰陽兩隔的悼亡之痛,或睹故物而思亡人,觸舊景而生悲情,表達生死兩隔的愁緒哀
傷與抑郁痛苦,或追憶從前的生活情景,敘述亡妻瑣事細節(jié),寄托無限哀思與懷念,或觸景傷
情、情染于物,表達物是人非的凄楚。
【跟蹤訓練】
(2025?全國一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元珍以詩送綠石硯所謂玉堂①新樣者
王安石
玉堂新樣世爭傳,況以蠻溪②綠石鐫。
嗟我長來無異物,愧君持贈有佳篇。
久埋瘴霧看猶濕,一取春波洗更鮮。
還與故人袍色③似,論心于此亦同堅。
【注】①玉堂:宋代稱翰林院為玉堂。②蠻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顏色。百時低級官員
袍服為青綠色。
尾聯(lián)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內涵,請簡要賞析。
【答案】
①尾聯(lián)兩句以硯喻人。
②由石硯的綠色聯(lián)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
③絆.而贊美友人的節(jié)操堅貞不移,一如石硯的質地堅硬純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尾聯(lián)“還與故人袍色似,論心于此亦同堅”表面上寫硯“與故人袍色似“,實則寫友人“于此亦同堅”,
借綠石硯代指友人,借物喻人。
②上句”還與故人袍色似”將綠石硯的顏色與友人官袍顏色比較,兩者極為相似。結合注釋可知,古時低
級官員袍服為青綠色,詩人由硯臺的顏色聯(lián)想到與故人為低級宜員所穿的綠袍,可知友人雖然“有佳篇”,
有才華,卻如同綠石硯般“久埋瘴賽”,官位低級,作者不免為其遭遇感到惋惜
③下句“論心于此亦同堅”意思是,你的心意也如同這硯臺一樣堅定。盡管綠石硯出于“蠻溪”,“久埋
瘴霧”,但卻“洗更鮮”,且質地堅硬。作者以物喻人,指友人高潔的品質也如同綠石硯般堅定不移。盡
管友人身居低位,但其品性如硯臺的質地“綠石”般堅硬不屈,如硯臺的形制般坦蕩如砥。
【跟蹤訓練】
(2025?上海浦東新二模)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出山道中口占
(宋)朱盤
川原紅綠一時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云尋春。
出山
(金)元好問
松門石徑靜無關,布襪青鞋兒往還。
少日漫思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閑。
塵埃長路仍回首,升斗微官亦強顏。
休道西山不留客,數(shù)峰如畫暮云間。
兩首詩都借“出山”抒情言志,但表達情感同中有異,請結合兩詩畫線句加以分析。
【答案】
兩詩均借“出山”表達了對理想生活的追尋,對自由的向往。朱詩尾聯(lián)“拋卻''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讀書的苦悶心
情,和對美麗春光的向往,情感單一明朗;元詩尾聯(lián)在“休道不留客”的自我勸解中,借暮色山景,含蓄表達
了對山中閑適生活的留戀,流露出既向往隱逸又難掩宦途羈絆的矛盾心緒,情感深沉復雜。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朱寰的《出山道中口占》與元好問的《出山》均以“出山”為切入點,通過自然景象與人生境遇的對照抒發(fā)情
志,但兩詩的情感基調與精神追求存在明顯差異。
朱熹詩畫線句:“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北砻髟娙藚捑肓私K日埋頭書冊的枯燥生活(“無
了日”),以“拋卻”的決然態(tài)度轉向自然(“尋春”),體現(xiàn)對精神自由的主動追求。
“出山”象征:這里的“出山”是掙脫學術桎梏、擁抱自然的象征?!按骸贝砩鷻C與愉悅,與“書冊”
的沉悶形成對比,展現(xiàn)詩人暫時放卜理性思考、回歸感性體驗的灑脫。
語言風格:明快直白,以“不如”二字直接表達選擇,充滿輕快意趣。
元好問詩畫線句:“塵埃長路仍回首,升斗微官亦強顏。”表明詩人雖已“出山”(離開仕途),卻對塵
世之路“仍回首”,對微官俸祿“亦強顏”,揭示其徘徊于出世與入世間的矛盾心理。“出LI”象征:此
處的“出山”暗含對政治現(xiàn)實的失望(金末動蕩),但“伴僧閔”的理想背后,仍難掩對“為世用”的少
日期待的留戀?!吧肺⒐佟备S刺了現(xiàn)實功名的卑微與勉強。
語言風格:含蓄深沉,“仍”“亦”二字強化無奈,尾句以暮云數(shù)峰的靜謐反襯前文的掙扎,更顯蒼涼。
相同點:
兩詩都借“出山”題材,抒發(fā)內心對理想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都蘊含著對白由、閑適的向往之情。
不同點:
(1)對“出山”的態(tài)度。
朱詩尾聯(lián)“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詩人宜接吐露長久埋頭讀書的煩悶,“拋卻”二字亳無保留地
表明想要拋開書本、投身春日美景的急切心情,情感直爽,指向單一,就是渴望擺脫讀書之苦,享受自然
春光。朱詩主動逃離,將“出山”視為解脫:
元詩尾聯(lián)“休道西山不留客,數(shù)峰如畫暮云間”,表面是說不要認為西山不歡迎自己,看那幾座山峰在暮云籠
罩下如畫般美麗,實際上是詩人在自我安慰、勸解。一方面有對山中美景和閑適生活的留戀,想要歸隱;
另一方面“塵埃長路仍回首,升斗微官亦強顏”又道出他在仕途上的羈絆,放不下塵世為官之路,心中滿是矛
盾,情感深沉復雜,不似朱詩那般明朗單純。元詩是被動疏離,“出山”中隱含對世事的難以割舍。
(2)情感矛盾性。
朱熹詩單純明朗,僅有“書冊”與“尋春”的二元對立;
元好問詩復雜深沉,交織著少年壯志、中年失意與宗教慰藉的多重情緒。
(3)自然意象的作用。
朱熹筆下“川原紅綠”是純粹的審美對象,助人釋懷;
元好問的“數(shù)峰暮云”則成為精神避難所,用以平衡塵世痛苦。
兩詩均以“出山”為媒介,朱熹表達的是儒者暫離書齋、親近自然的閑適之樂,而元好問則折射出亂世文
人進退維谷的生存困境。前者灑脫,后者沉郁,同題異調,各見其志。
詩歌的內容主旨是詩人通過作品想要表達的核心意義,涵蓋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對個人命運的感慨、
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等。把握主旨需結合詩歌題材、意象、典故及創(chuàng)作背景,常見類型如下:
1.反映社會現(xiàn)實:揭露黑暗與同情民生
這類詩歌多以寫實筆觸展現(xiàn)時代風貌,尤其在戰(zhàn)亂、苛政背景下,常成為“詩史”般的記錄。杜甫
《石壕吏》以“有吏夜捉人”的場景切入,通過老婦“請從吏夜歸”的自白,揭露安史之亂中官吏的
殘暴與百姓的苦難,主旨是對封建統(tǒng)治下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
憂炭賤愿天寒”,以賣炭翁“衣單盼寒”的矛盾心理,風刺宮市制度對底層百姓的掠奪,字里行間是對
社會不公的批判。
晚唐詩人杜牧的詠史詩也常借古諷今,如《阿房宮賦》(雖為文,詩風相通)“滅六國者六國也,非
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阿房宮的興衰,警示晚唐統(tǒng)治者切勿驕奢亡國,主旨是“以史為鑒”
的現(xiàn)實關懷。
2.抒發(fā)人生境遇:嘆命運坎坷與堅守人格
詩人常以自身經(jīng)歷為藍本,在作品中傾訴仕途失意或堅守初心的態(tài)度。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先寫
夢游天姥的奇幻,后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直抒胸臆,主旨是對權貴的蔑視與對
自由人格的堅守;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詩化散文)“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通過對“歸去”
的決意,表達對官場的厭棄與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核心是“順應本心”的人生選擇。
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則浸透著家國淪喪與個人不幸的雙重悲苦?!堵暵暵贰皩ひ捯挘淅淝迩?,
凄凄慘慘戚戚”,以一連串疊詞寫盡國破家亡、丈夫病逝后的孤獨凄涼,主旨是對個人命運與時代悲劇的
沉痛哀嘆。
3.詠物言志:借物象寄寓品格與追求
詠物詩的主旨往往“托物言志”,即通過對某物的描繪,寄寓詩人的品格或理想。陸游《卜算子?詠
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以梅花“零落成泥仍留香”的特質,喻指自己雖遭排擠卻堅守
氣節(jié)的品格;鄭板橋《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借竹子“堅韌抗風”的形象,抒
發(fā)剛正不阿、不屈不撓的志向。
這類詩歌的關鍵在于把握“物”與“志”的關聯(lián),如于謙《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
白在人間”,以石灰“煨燒不變質”的特性,直抒保持“清白”人格的追求,物與志渾然一體。
4.山水田園:贊自然之美與悟生活真諦
山水田園詩的主旨多為對自然的贊美、對閑適生活的熱愛,或對官場的疏離。孟浩然《里洞庭湖贈張
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先以磅礴筆觸寫洞庭湖的壯闊,后借“欲濟無舟楫”暗抒求仕之
心,主旨是“托景言志”的復雜情感;而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則純以清幽
畫面勾勒山居生活,“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感慨,盡顯對自然與隱逸生活的認同。
陶淵明的田園詩更是將“自然”與“本心”緊密結合,《飲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在“采菊見山”的閑適中,傳遞出對“順應自然”生活真諦的領悟,主旨是對世俗功利的
超越與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跟蹤訓練】
(2025?北京高考卷)循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經(jīng)過滿徑蹤,隔溪遙見夕陽舂。
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
諸葛武侯
王安石
慟哭楊顓②為一言,余風今日更誰傳。
區(qū)區(qū)席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
赤壁
胡安國
片語能令孫仲謀,氣如山涌到橫秋。
莫言諸葛成何事,萬古忠言第一流。
【注】①薛能:唐代詩人,曾在嘉州(今四川樂山)為官。②楊順:蜀臣,曾向諸葛亮諫言治國之術,他
死后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國:兩宋之際學者,向宋高宗獻《時政論》,提出保國方略。
請分別簡述三首詩對諸葛亮的評價。
【答案】
①薛能詩質疑、批判諸葛亮的政治選擇,認為其應終身隱居。
②王安石詩贊揚諸葛亮的治國智慧,肯定其虛心納諫、善用賢才,慨嘆其風范無人繼承。
③胡安國詩頌揚諸葛亮的忠義與外交才能,稱贊其是萬古第一流的典范。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①第一首詩中,薛能主要在最后兩句中集中展現(xiàn)了自己對于諸葛亮的評價態(tài)度。他指出“當時諸葛成何事”,
以反問語氣質疑諸葛痙的功業(yè),認為其最終未能真正復興漢室,隨后批判表態(tài)諸葛克“只合終身作臥龍”,
此處“臥龍”指未出山的諸葛亮,可見這里詩人直白地指出他認為諸葛亮本應繼續(xù)隱居的看法,暗含對其
政治選擇的否定。薛能是站在功業(yè)成敗的角度,認為諸葛亮雖有名聲,但實際未能改變蜀漢命運,不如不
參與政治。
②第二首詩中,王安石借助諸葛亮“慟哭楊蹶為一言”的歷史典故,展現(xiàn)其從善如流的品質,高度肯定其
“虛心納諫”的治國才能.并口,他還在詩中分析強調蜀漢弱小卻能抗衡魏吳,靠的是人才策略。從而說
出“不是虛心豈得賢”來點明核心一一正是諸葛亮的虛心納諫,才使蜀漢能聚集賢才,維持政權。王安石
是從治國之道的角度,認為諸葛亮的成功不在于軍事或權謀,而在于善于用人、虛心聽取意見。并且,在
“余風今日更誰傳”一句中,我們還可基于北宋歷史的了解,得知詩人王安石也于其中表達了對于諸葛亮
先賢風范無人繼承的慨嘆。
③第三首詩中,胡安國借助諸葛亮出使東吳,僅憑言辭說服孫權聯(lián)劉抗曹的歷史典故,充分展現(xiàn)其外交智
慈。并且,詩人還借助“氣如山涌劍橫秋”一句,以壯闊比喻形容諸葛亮的膽識與氣勢如山般雄渾,如劍
般鋒利,充分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贊賞與推崇。在詩歌最后兩句中,胡安國還直接反駁了薛能“成何事”的
質疑,強調諸葛亮的貢獻不可否定,并以“萬古忠言第一流”最終定論一一諸葛亮的忠誠與諫言是歷史上
最杰出的。胡安國從忠義品格和歷史貢獻的角度,認為諸葛亮的精神價值遠超一時成敗,其忠言與謀略永
垂不朽。
【跟蹤訓練】
(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
陳師道
側徑藍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久
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旦試一鳴。
【注】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舁:竹轎。③骨毛清:
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
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
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首先需要找出詩歌中體現(xiàn)“仕”與“隱”關系的詞語,然后結合全詩內容理解二者的關系,需要答出“兼
容”“不對立”“不矛盾”“不沖突”“共存”等關鍵詞。
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轉到曾鞏對“住”與“隱”的看法。頸聯(lián)說: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
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可以看出,曾鞏對隱居生活是充滿了
向往的。尾聯(lián)“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是說,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
生發(fā)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
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
樂”的范仲淹可謂異時同心。
知餓靜篌,03詩歌的觀點態(tài)度
占代詩歌不僅是情感的載體,更凝聚著詩人對社會、人生、歷史的理性思考與價值判斷。高考詩歌
鑒賞中,“觀點態(tài)度”的考查要求考生透過文字表層,把握詩人對所詠對象的褒貶、取舍或立場,其核心
在于理解“詩人為何這樣說”。從歷年真題來看,觀點態(tài)度的表達多呈現(xiàn)為以下幾種類型,且常與情感抒
發(fā)交織共生。
1.對時政的批判與反思
詩人往往以敏銳的視角洞察社會弊病,通過詩歌傳遞對時政的鮮明態(tài)度。杜甫作為“詩圣”,其作
品堪稱唐代社會的“鏡像”?!侗囆小分小斑呁チ餮珊K浠书_邊意未已”,以“流血成海水”
的慘烈場景,直指唐玄宗窮兵跋武的政策,“意未己”三字飽含對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的強烈批判;而“縣
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的質問,則將矛頭指向苛政對百姓的壓榨,字里行間是時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與
對朝政失當?shù)膰勒此肌?/p>
中唐詩人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更是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宗旨,將批
判態(tài)度直白呈現(xiàn)?!队^刈麥》中“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描繪農(nóng)民勞作的艱辛,繼而以“吏祿三百
石,歲晏有余糧”的自我對照,直白表達對統(tǒng)治階層不勞而獲的愧疚與對社會不公的憤懣,其觀點鮮明到
近乎“論說文”的力度。
2.對歷史的評判與鑒戒
詠史詩是詩人表達歷史觀的重要載體,其觀點態(tài)度多表現(xiàn)為“借古諷今”或“以史明志”。杜牧
的《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避開對赤壁之戰(zhàn)的常規(guī)贊頌,轉而假設“東風不助周
瑜”的后果,看似戲說歷史,實則暗含對“時勢造英雄”的理性思考一一英雄的成功往往依賴機遇,
而非單純的個人能力。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占》則在對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橘櫓灰飛煙滅”的追憶口,發(fā)出“人
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慨嘆。這里的“嘆”并非消極虛無,而是對歷史滄桑與人生短暫的清醒認知:
即便如周瑜般的英雄,最終也湮沒于歷史洪流,由此暗含對“建功立業(yè)”執(zhí)念的超脫,態(tài)度中透著曠達
的歷史觀。
3.對自我價值的堅守與抉擇
詩人常通過詩歌明確自身的人生立場,展現(xiàn)對價值取向的堅守或對命運的主動抉擇。李白的《將進
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以狂放的語調宣告對自我價值的絕對自信,即便仕途失意,
也堅信才華終將施展,其態(tài)度是對世俗評價體系的蔑視與對個體尊嚴的捍衛(wèi);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吶喊,則更直白地表明不愿為功名犧牲人咯的決絕,立場鮮明如金石擲地。
陶淵明的選擇則更為徹底?!稓w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開篇即點明與世俗的格
格不入,“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追悔,與“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欣喜形成對比,清晰
傳遞出對官場的厭棄與對田園生活的認同。這種“歸去”的選擇,本質上是對“順應本心”價值的堅
守,態(tài)度平和卻充滿力量。
4.對人際交往的褒貶與期許
詩歌中對友情、離別的書寫,往往暗含詩人對人際關系的態(tài)度。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
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送別場景中,“更盡一杯”的細節(jié)不僅是不舍,更暗含對真摯友情的珍視
——唯有“故人”的情誼,值得在離別時反復回味;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
若比鄰”,則突破傳統(tǒng)送別詩的傷感,以“知己”超越空間距離的信念,表達對純粹友情的高度肯定,
態(tài)度昂揚開闊。
反之,對虛偽交往的批判也偶見于詩中。李白《行路難》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的宴飲奢華,與“停杯投箸不能食”的內心痛苦形成反差,暗示宴會上的“權貴之交”皆為虛飾,實
則無人理解自己的壯志,其對這種功利性交往的鄙夷態(tài)度,藏在宴飲的熱鬧表象之下。
總結:觀點態(tài)度的“顯”與“隱”
高考詩歌中,詩人的觀點態(tài)度或直白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
百字》),或隱晦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把握時需注意:品性態(tài)度多通過
議論句(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直接呈現(xiàn);隱性態(tài)度則需結合意象象征(如“柳”多
喻離別,“梅”常表高潔)、典故暗示(如用“廉頗老矣”表壯志未酬)及創(chuàng)作背景綜合推斷。
理解觀點態(tài)度,本質上是與詩人進行跨時空的對話一一既要看到他們對時代的回應,更要體會其
背后永恒的人性思考,這正是占貝詩歌穿越千年仍具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跟蹤訓練】
(2023?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jīng)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
號鶴山。
詩的尾聯(lián)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
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
①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也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jīng)不再。
②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安挥谫u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是說
在樹頭枝底觀賞桃李才能體會到其活潑潑的精神狀態(tài)。接著把握本詩尾聯(lián)的內容并結合詩歌的主題來談自
己的理解。“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是說大家在肩挑的擔子上觀看鮮花,在喧鬧的酒樓上欣
賞音樂,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綻放的盛況,也不可能體會到絲竹管弦的精妙。結合詩歌的標題“答友人論學”
可知,此處用“看桃李”來喻指做學問,以“樹頭枝底”來喻指學問的本源,詩人以此說明要想獲得學問
的真諦需要I可歸木源,這就如同觀賞桃李,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美,但離開“樹頭枝底”,沒有了活力,唯
有到樹頭枝底才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狀態(tài)。
麒矗南?高頻重難點突破
鑒賞評價詩歌思想內容與觀點態(tài)度,主要包括思想情感、內容主旨與觀點態(tài)度三個方面,其中思想情
感和內容主旨統(tǒng)稱為思想內容,思想內容側重于理解分析詩中的情感,觀點態(tài)度側重于理解詩中的道理。
鑒賞評價主要指:歸納概括、理解分析、評價賞析,。
W牽點實被?分析概括思想內容
分析理解概括思想內容主要呈現(xiàn)為兩種題型:
(一)考查整詩思想感情
高考要求對古代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復雜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評價。整體情感
類題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蓋面廣,綜合性強。要求理解詩歌所表現(xiàn)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
析其社會意義,評價其深層內涵。需要整體把握,結合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綜合分析。
具體的思想情感可參考復習任務二“鑒賞詩歌的形象”突破二“鑒賞人物形象”部分。
【技法點撥】
1.整體情感題。
(1)整體感知:關注詩歌中的意象,確定詩歌題材。
(2)分析詩句:具體分析所涉及詩句分別寫了什么,概述內容。
(3)概括情感:川簡潔的語言概括詩歌表達的主旨或情感。
2.情感變化題。
(1)在整體把握詩歌內容的基礎I?.合理劃分詩歌的層次。
(2)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內容,體會每一層次(具體到每一句)中詩人微妙的情感。
(3)將這些微妙的情感貫串起來,大致可以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情況,體會出詩人的情感變化。
(二)概括提煉主旨或哲理
古代詩人以詩言志,詩歌中所表達的理想志向,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所蘊含的美好情操,或對社會、
對人生、對歷史進行的總結等就是我們要揣摩的詩歌的主旨。有的詩歌主旨表達得含蓄隱晦,有的詩歌則
表達得直白張揚,掌握一定的概括詩歌主旨的方法至關重要,這些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更全面
地切入詩歌,把握主旨,完成鑒賞評價的目的。
【技法點撥】
(一)提煉哲理
1.要注意形與神。
哲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
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們應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
2.要注意情與理。
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
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3.要善于化實為虛。
要從詩中所描寫的具體形象和過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來。展現(xiàn)統(tǒng)一對立的普遍性,展現(xiàn)量變
引起質變的規(guī)律,揭示新事物終將代替舊事物的歷史趨勢。
4.要化形象為抽象。
表達具有普遍性或者規(guī)律性的道理,揭示事物之間普遍的聯(lián)系與原則,告誡后人看問題要全面,展示
出矛盾對立的兩者會在某一特定條件下進行轉化的道理,表現(xiàn)事物的發(fā)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曲折前進
的。
(二)概括情感主旨
1.借助詩歌題FI,理解主旨。
詩的題目往往是這首詩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內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調,或表明其文體特點,可幫助
我們理解詩的主題及作者情感。
2.關注小序注釋,體會主旨。
一般序在詩前,注在詩后,有時會巧妙地安排在題干中。它們有的交代創(chuàng)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創(chuàng)作的
緣由,有的交代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有的交代創(chuàng)作的背景、詩人的遭遇,有的乂為整個作品奠定情感基調,幫助
理解作品思想內容。
3.借助關鍵詞句,揭示主旨。
關鍵字詞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最能體現(xiàn)作品意境,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抓住了他們,就抓住了全篇。
關鍵性句子有時出現(xiàn)在詩詞的中間,多出現(xiàn)在詩末,直接或間接點題。詞眼多為議論、直接抒情句。
4.品評詩歌意象,領會主旨。
通過品評“意象”寓意,感知詩人情感。古詩中常見意象所蘊含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讀者只有在領
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5結合詩人經(jīng)歷,知人論世。
分析詩歌的內容、主旨時,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chuàng)作的主要風格來分析。
6.梳理結構層次,抓住關鍵。
古詩多卒章顯志,要多抓尾句、尾聯(lián)等關鍵句子,以此準確把握主旨。
【跟蹤訓I練】
(2025■全國二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詠省壁①畫鶴
宋之間
粉壁圖仙鶴,昂藏典三方。
蹇飛②竟不去,當是戀恩波③。
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
陳子昂
古壁仙人畫,丹青尚有文。
獨舞紛如雪,孤飛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
江海聯(lián)翩翼,長鳴誰復聞。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墻壁。②籍飛:飛騰。③恩波:帝王的恩澤。
兩首詩各自展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思想境界?請簡要分析。
【答案】
①宋之問詩:詩人借畫鶴表達了自己對皇帝的感恩和忠誠,同時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寵的心理。
側重政治隱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頌恩為主,帶有封建官僚的價值取向。
②陳子昂詩:詩中處處以鶴自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對鶴的抻寫中,反映出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
悲憤,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jié)。詩歌側重人性批判與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與超脫世
俗的色彩。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宋之問《詠省壁畫鶴》思想境界分析:詩中“仙鶴”被賦予“昂藏真氣多”的形象,既描繪其姿態(tài)昂揚、
氣質超凡,又暗喻賢才的品格。然而,關鍵在于“意飛竟不去,當是戀恩波”,仙鶴本應展翅高飛,卻“不
去”,詩人認為是因留戀“恩波”一一帝王恩澤。詩人以畫鶴隱喻自身,將對皇權的感恩與忠誠直接融入
筆下。表面寫鶴“戀恩”,實則表達臣子對君主的依附與效忠,甚至隱含渴望持續(xù)獲得恩寵的心理。這種
以“忠君頌恩”為核心的表達,體現(xiàn)了封建官僚對皇權的高度認同,思想境界局限于傳統(tǒng)政治倫理,帶有
明顯的時代局限性與功利性。
②陳子昂《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思想境界:“獨舞紛如雪,孤飛暖似云”以鶴政孤獨起舞、
孤飛云端,暗喻自身才華出眾卻無人賞識的寂寞?!弊择娌噬亍笨坍嬃塌Q對自身美麗色彩的一種自我欣
賞和驕傲,而“寧憶故池群”則表明它寧愿不回憶過去在故池中的同伴;這里的鶴其實是有隱喻意義的,
結合詩人自身經(jīng)歷,可看作是詩人以鶴自比,暗示自己有著高尚的品格和出眾的才華,不屑與世俗之人同
流合污,體現(xiàn)了一種孤高的氣節(jié)。結尾“江海聯(lián)翩翼,長鳴誰復聞”以鶴渴望振翅江海、長鳴天際卻無人
傾聽,直抒胸臆,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悲憤與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詩以鶴自比,將個人情感與對人性、世態(tài)
的批判結合。詩人既通過鶴的“獨舞”“孤飛”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氣節(jié),乂借鶴的困境揭露社會對
賢才的壓抑,思想境界超越個人得失,上升到對人性異化、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的哲思,具有超脫世俗的精神
高度與深沉的批判意識。
:02鑒賞評價觀點態(tài)度
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指詩人通過詩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
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就是分析作者對事件、現(xiàn)象、人物或褒或貶的態(tài)度;分析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或肯定
或否定,或贊美或嘲諷:分析作者對人生的感悟等。
所謂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就是對作者詩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態(tài)度進行評價,也包括對作者在
詩中所表現(xiàn)的觀點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進行評價。
另外,還需要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分析比較,做出正確的判斷。
(一)常見說理方式:
觀點態(tài)度,即詩中充滿智慧能給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也即詩歌表達出的在自然、社會、人生、理想、
愛情、藝術等方面感悟。常見的詩詞說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說理方式詩句闡釋道理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
直接說理實踐出真知
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借景說理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站得高,看得遠
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入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
托物說理物各有長
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
巴U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
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哪怕身處逆境,也要保
即事說理
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持樂觀心態(tài)
贈》)
觀點態(tài)度考題,即提煉出詩中道理并作出評價。根據(jù)上述說理方式,答題時應從上述角度進行歸納概
括,并結合實際分析。
(二)技法點撥
1.答題要求
(1)明確自己的觀點。提煉觀點,一定要通過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外在形式,結合標題、注釋、
意象等暗示信息。
(2)結合詩句進行細致分析。找到詩(詞)中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地方來闡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評價時注意點面結合。既要有面上的整體把握,也要有點上的具體剖析。
2.解題步驟
(1)觀點:旗幟鮮明表態(tài),不能模棱兩可。
(2)分析:抓住詩句具體分析。
(3)總結:扣住評價要點歸納總結。
【跟蹤訓練】
(2022?新高考I卷)瀾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㈤
魏了翁
無邊春色,人情若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nóng)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舊俗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
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
①人應當執(zhí)著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②“人”的實踐和追求對于生活幸福至關重要,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③要懂得長幼之序,懂得天理人倫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詞的末三句“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發(fā)的感想,是此詞的哲
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感悟到人應當執(zhí)著地追求幸福和美好?!盁o邊春色,人情苦
向南山覓”是說處處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詞中的“南山”,大約指的是春光優(yōu)美之處。這里
可以象征為幸福、美好?!翱唷弊直磉_出了人們這種尋覓春色的執(zhí)著??梢钥醋鋈藗儗π腋I畹膱?zhí)著追
求。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們在人日這一天的祈求豐收、追求幸福的實踐活動,提醒人們,“人”的實踐和追求對于
生活幸福至關重要,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按宕濉比?,以及下片“翁前”兩句,寫的是農(nóng)村“人
日”這一天的熱鬧景象,是作者“覓”春所見?!捌睇溒硇Q”,就是祈求農(nóng)事豐收,點出“村村簫鼓家家
笛”這項活動的目的。他們要用這盡情的簫鼓和笛聲表達他們心中的祈求?!吧绦匈Z坐農(nóng)耕織”,這一組
活動,由商、賈、農(nóng)三種行當?shù)娜宋锝M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織”三個詞,點明了三種行當
人物的特征,語言簡練。在古代,商人們分為行商和坐商兩種?!案棥眲t為“農(nóng)”的本業(yè)。當然,這里
不一定實寫“人日”所見,而是作者由人們的祈求而聯(lián)想到的各種自食其力的人所從事的爭取豐收、幸福
的實踐活動。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孫扶掖",告訴我們要懂得長幼之序。“翁前子后孫扶掖”正是“來趁元正七”
的老老少少,子子孫孫。從“翁”、“子”、“孫”的排列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到魏了翁對長幼之序極為重
視。
避抗錦囊:易混易錯診療
詩歌情感主旨即詩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它是詩人用詩化的語言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
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態(tài)度、個人理想和政治傾向等。
分析詩歌情感主旨主要包括:分析詩歌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把握其情感基調,賞析作者的生活情趣、
審美情趣:分析作品的政治意義、思想意義(積極意義或局限性)、人生意義,評判其社會價值。
鑒費評價詩歌情感和觀點態(tài)度類考題的易錯點在下面幾方面。
易海易精(找不到分析詩歌情感主旨的突破口
(一)問題表現(xiàn)
1.不會從標題、作者、意象、典故等方面分析詩歌的情感主旨。
2.不會從關鍵詞句及題材等方面分析詩歌的主旨情感。
(二)應對策略
分析探究詩歌的情感主旨,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1.從標題角度,把握情感主旨。
題目蘊含著諸多信息,詩人的心情及情感有時在標題上會有體現(xiàn)。抓住標題這個切入點,有助于我們
理解詩歌的內涵。
2.從作者角度,解讀情感主旨。
鑒賞詩歌要知人論世,“知人”就是明確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風格。要熟悉李白、杜甫、王維、蘇軾、
王安石等著名詩人的主流思想及其作品的主體風格。李白詩熾烈奔放,懷才不遇;杜甫詩沉郁凝重,憂國
憂民;王維詩含蓄生動,閑適空寂;杜牧詩含蓄綽約,借古諷今;蘇軾詞雄健豪放,曠達樂觀;秦觀詞情
真意切,傷春離愁;李清照詞婉轉凄切,憂國傷時;辛棄疾詞氣勢雄壯,報國無門?!罢撌馈本褪桥遄?/p>
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試題一般在詩下注釋中交代陌生詩人所處時代或當時處境,注釋內容恰是解題所需的
關鍵信息。
3.從關鍵詞角度,體悟情感主旨。
詩歌的“關鍵詞”,即精練、生動的一個字,或活用的字,或運用了修辭手法的一個字,或表達作者
感情的詞語,尤其是有點石成金之效的動詞。關鍵詞有顯性與隱性之說。每一首詩歌都有關鍵詞句,這些
詞句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觀點態(tài)度等,讀懂了這些詞句也就比較容易理解詩歌的主旨。如《琵
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淪落大,相逢何必曾相識”就表達了詩人的淪落天涯之恨。
是指可以明顯看出詩歌情感類型的詞語,如包含“愁”“怨”“憤”“恨”“憂”“凄”
“喜”“樂”“思”“憐”“淚”“閑”“愴”“悵”等字眼的詞語,這些詞語多為
動詞或形容詞,表意功能明顯,大多數(shù)情況下決定了詩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調,這種語
顯性關
言叫‘‘情語",是需要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注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情語”有時藏
鍵詞
在“景語”等其他語言之中。如“細草微風岸,危橘獨夜舟”中的“獨”就是情語,
它揭示出詩人的孤獨感;如“獨行穿落葉,閑坐數(shù)流螢”中的“獨”“閑”也足情語,
揭示出詩人的孤獨、無聊之感
這類詞在傳達情感、意圖時較為含蓄、間接,但也至關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
隱性關要素的詞語一般是隱性關鍵詞,它們雖然不是詩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
鍵詞詞語叫景物語。還有一些典故語,需要通過挖掘典故的本義來探尋作者的用意;含有
表達技巧的語言(如擬人、比喻、雙關、反語、借代等),需要還原其本義。另外還有
一些表情態(tài)、語氣的虛詞,如“但”“惟”“空”“又”等,也是應該引起注意的隱
性關鍵詞。明確上述隱性詞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如同撥開疑云迷霧,能讓真相充分
顯露
5.從意象角度,捕捉情感主旨。
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寄托和載體,詩人描寫的意象發(fā)生了變化,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要隨之變化。要找出
詩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點、含義,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例如孤篷、浮云、長亭、囪浦等表達離
愁別緒,明月、楊柳、芳草、鴻雁、杜鵑等表達思鄉(xiāng)懷人,落花、流水、夕陽等表達時光流逝、美人遲暮,
利用這些情感載體可管中窺豹,見微知著。
6.從典故角度,探究情感主旨。
典故,指詩歌中運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來歷出處的詞語。運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
比和類比。讀懂典故,重要的是要將典故所組含的思想內容與詩歌要表達的主旨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這樣才能
體會出用典的妙處。(典故大多會在注釋中說明,以便考生理解
7.從題材角度,推斷情感主旨。
常見題材大致有送別惜別詩、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zhàn)詩、I」水田園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愛
情閨怨詩等。相同題材的詩歌在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處。學習詩歌,要“讀
一首詩,知一類詩”。
【跟蹤訓練】
(2024?新課標I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后為山亭獨臥
葉夢得①
過雨虛檐氣稍清,臥聞刁斗起連營。
幾看薄月當軒過,驚見陰蟲繞砌鳴②。
洶洶南江浮岸夜,寥寥北斗掛高城。
白頭心事今如許,慚愧兒童話請纓。
[注]①葉夢得:南宋文學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②陰蟲:秋蟲,如蟋蟀之類。
如何理解詩人的“白頭心事”?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
①首聯(lián)寫詩人獨臥為山亭,似乎聽到連營中的刁斗聲,表達了他渴望像年輕時一樣充滿豪情壯志、為國征
戰(zhàn)效力;
②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詩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過軒、高掛城頭、南江夜靜,聽陰蟲鳴砌。詩人已白發(fā)蒼蒼,
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難建功立業(yè),詩人心中充滿無奈、憤懣。
③尾聯(lián)運用終軍請纓的典故,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扶余市博物館公開選調解說員(4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名師系列)
- 2025年上半年甘肅隴南文縣教師資證認定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必刷)
- 2025年樂山事業(yè)單位真題
- “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佛山市高明區(qū)公開招聘中小學教師(第四場)模擬試卷附答案詳解(典型題)
- 2025年甘肅慶陽華池縣事業(yè)單位選調工作人員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1套完整答案詳解
- 2025廣東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第一次招聘163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含答案詳解
- 2025年淡水養(yǎng)殖產(chǎn)品種苗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高郵市市級機關公開遴選考試真題
- 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體育局所屬事業(yè)單位廈門市體育運動學校公開招聘4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附答案詳解
- 2025貴州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第十三屆貴州人才博覽會引才招聘13人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有一套)
- 文學名著紅樓夢故事解讀
- 乒乓球比賽裁判員學習用(教學)
- 非口服藥物的吸收(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課件)
- 《中外美術史》課件
- 七年級語文上冊課外閱讀之《朝花夕拾》讀書分享課件
- 節(jié)目組勞務合同模板
- 鍋爐培訓課件
- 青島 二年級 數(shù)學 上冊 第4單元《8的乘法口訣》教學課件
- 廣東省東莞市五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數(shù)學試題(無答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設計施工總承包招標文件(2012年版)
- PVC-地面中水泥基自流平找平層的施工作業(yè)指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