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神經癥鑒別診斷治(Zhi)療第一頁,共九十頁。神經癥概念的歷史演(Yan)變18世紀著名的蘇格蘭醫(yī)生Cullen(1710-1790)在其著作《醫(yī)學實踐前沿》中,首次采用神經癥這一術語來描述一大類無發(fā)熱的全身性疾病。1992年ICD-10拋棄了神經癥這一術語,1994年DSM-Ⅳ宣告了神經癥概念(Nian)的終結,但保留了神經癥的基本內容。2001年CCMD-3保留了神經癥分類名稱。第二頁,共九十頁。神(Shen)經癥舊(Jiu)稱神經官能癥,是一組主要表現(xiàn)為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癥狀或神經衰弱癥狀的精神障礙。第三頁,共九十頁。共同(Tong)特征1.起病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2.病前多有一定(Ding)的素質與人格基礎。3.癥狀沒有相應的器質性病變?yōu)榛A。4.社會功能相對完好。5.一般沒有明顯或持續(xù)的精神病性癥狀。6.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第四頁,共九十頁。神經癥的分(Fen)類①恐懼癥;②焦慮癥;③強迫癥;④軀(Qu)體形式障礙;⑤神經衰弱;⑥其他或待分類的神經癥。第五頁,共九十頁。神經(Jing)癥的流行病學資料高發(fā)疾病。我國1982年進行的12地區(qū)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總患病率為2.2%;女高于男,以40~44歲患病率最高,但初發(fā)年齡最多為20~29歲;文化程度低、經濟狀況(Kuang)差、家庭氣氛不和睦者患病率較高。第六頁,共九十頁。我國1990年的調查結果為:神經癥總患病(Bing)率為1.5%,其中神經衰弱為0.84%,抑郁性神經癥為0.30%,癔癥為0.13%。神經癥的總患病率國外報告在5%左右。第七頁,共九十頁。神經(Jing)癥的診斷CCMD-3的診斷標準是一組主要表現(xiàn)為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癥狀、或神經衰弱癥狀的精神障礙。本障礙有一定的人格基礎,起病常受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因素影響。癥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作基礎,并與病人的現(xiàn)實處境不相稱(Cheng),但病人對存在的癥狀感到痛苦第八頁,共九十頁。和無能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遷延。各種神經癥性癥狀或其他組合可見于感染、中毒、內臟、內分泌或代謝和腦器質性疾(Ji)病,稱神經癥樣綜合征。
1.癥狀標準至少有下列1項:①恐懼;②強迫癥狀;③驚恐發(fā)作;④焦慮;⑤軀體形式癥狀;⑥軀體化癥狀;⑦疑病癥狀;⑧神經衰弱癥狀。第九頁,共九十頁。2.嚴重標準社會功能受損或無法擺脫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動求醫(yī)。
3.病程標準符合癥狀標準至少3個月,驚恐障礙另有規(guī)定。
4.排除標準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活(Huo)性物質與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各種精神病性障礙如精神分裂癥與偏執(zhí)性精神障礙、心境障礙。第十頁,共九十頁。神經癥鑒別(Bie)診斷1.器質性精神障礙各類感染、中毒、內臟疾患、內分泌或代謝障礙及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均可以出現(xiàn)神經癥的癥狀,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和恢復期。但它們有幾個特點是神經癥所不具備的:①生物源性的病因,如腦的器質性病變,軀體疾病的存在及其引起的腦功能性改變,依賴或非依賴性精神活性物質應(Ying)用等;②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的癥狀,如意識障礙(最常第十一頁,共九十頁。見為譫妄)、智能障礙、記憶障礙、人格改變等;③精神病性癥狀,如幻覺、妄想、情感淡漠等。通過詳細詢問病史、系統(tǒng)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可以鑒別。2.精神病性障礙和心境障礙精神病性障礙中最常要鑒別的是精神分裂癥。一些精神分裂癥患者早期常表現(xiàn)為神經癥樣癥狀,鑒別的要點是,對有神經癥癥狀的患者,要仔(Zi)細尋找有無精神分裂癥的癥狀。第十二頁,共九十頁。心境障礙,尤其是抑郁發(fā)作的患者,常伴有焦慮、強迫以及其他神經癥的癥狀。此時的鑒別要點是心境障礙患者以抑郁(或躁狂)為主要臨床相,其他癥狀大多繼發(fā)于抑郁(或躁狂),而且情感癥狀程度嚴重,社會功能受損明顯;而神經癥的患者雖然也(Ye)可有抑郁情緒,但大多程度輕,持續(xù)時間較短,不是主要臨床相,多繼發(fā)于心因或其他神經癥癥狀。第十三頁,共九十頁。3.應激相關障礙神經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常常不完(Wan)全取決于精神應激的強度,而與患者的素質和人格特征有關。起病與生活事件之間不一定有明顯關聯(lián),因而其致病因素常不為患者所意識到,病程常遷延或反復發(fā)作。而應激相關障礙的致病因素常為重大的生活事件,癥狀則是個體對應激事件的直接反應,患者常能意識到癥狀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事件有關,病程多短暫,少有反復發(fā)作。第十四頁,共九十頁。4.人格障礙神經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常經歷一個疾病過程,健康與疾病兩個階段明顯不同;而人格障礙則是自幼人格發(fā)展的偏離常態(tài),沒有正常與異常的明顯分界。人格障礙不是神經癥發(fā)生的必備條件,如神經癥癥狀繼發(fā)于人格障礙的基礎上(Shang),可以下兩個診斷。第十五頁,共九十頁。神(Shen)經癥的治療藥物治療與心理(Li)治療的聯(lián)用。第十六頁,共九十頁。心(Xin)理治療心理治療可以緩解(Jie)癥狀、加快治愈過程,而且能幫助患者學會新的應付應激的策略和處理未來新問題的技巧。心理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患者的人格特征、疾病類型以及治療者對某種心理治療方法的熟練程度與經驗。第十七頁,共九十頁。
藥(Yao)物治療對癥治療,針對患者的癥狀選藥。①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物。②抗抑郁藥物。③β-腎(Shen)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制,如心得安。優(yōu)點是控制靶癥狀起效較快,尤其是早期與心理治療合用,有助于緩解癥狀,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促進心理治療的效果與患者的遵醫(yī)行為。第十八頁,共九十頁。注意:用藥前一定要向患者說明所用藥物的起效時間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副作用,使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增加治療的依從性。否則許多神經(Jing)癥患者可能因求效心切或因過于敏感、焦慮、疑病的性格特征而容易中斷、放棄治療或頻繁變更治療方案。第十九頁,共九十頁???Kong)懼癥
(phobia)是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Biao)現(xiàn)的神經癥。第二十頁,共九十頁。特(Te)點病人明知這種恐(Kong)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場合下仍反復出現(xiàn),難以控制??謶职l(fā)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病人極力回避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第二十一頁,共九十頁。流行(Xing)病學患病率0.59‰(中國,1982),城鄉(xiāng)(Xiang)患病率相近。1996年,Magee等報告,美國的終生患病率為:廣場恐懼為6.7%,社交恐懼為13.3%,特殊恐懼癥為11.3%。三種恐懼癥起病年齡中值分別為29歲、16歲和15歲,女多于男。在25-44歲人群中患病率最高。第二十二頁,共九十頁??謶职Y多數(shù)病程遷延,有慢性化發(fā)展的趨勢(Shi),病程越長預后越差。兒童期起病者、單一恐懼者預后較好,廣泛性的恐懼癥預后較差。病(Bing)程與預后第二十三頁,共九十頁。病(Bing)因與發(fā)病(Bing)機制1.遺傳因素家系調查、雙生子研究提示廣場恐懼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尤其影響到女性親屬,且與驚恐障礙存在一定聯(lián)系。某些特定恐懼癥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怖,先證者中約2/3的生物源親屬患有相同疾(Ji)病。這類患者對恐怖刺激所產第二十四頁,共九十頁。生的反應也與一般的恐怖癥患者不同,他們表現(xiàn)心動過緩,易于發(fā)(Fa)生暈厥。2.生化研究社交恐懼癥患者出現(xiàn)恐懼癥狀時血漿腎上腺素水平升高,提示本病可能有去甲腎上腺紊功能失調。3.心理社會因素條件反射理論認為恐怖癥狀的擴展和持續(xù)是由于癥狀反復出現(xiàn)使焦慮條件化,而回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消退。第二十五頁,共九十頁。第二十六頁,共九十頁。第二十七頁,共九十頁。恐怖癥條件反射機制(Zhi)實驗圖三第二十八頁,共九十頁??植腊Y條件反射(She)機制實驗圖四第二十九頁,共九十頁。二、臨(Lin)床表現(xiàn)1.場所恐懼癥(agoraphobia)又稱廣場恐懼癥、曠野恐懼癥等。主要表現(xiàn)為對某些特定環(huán)境的恐懼,如高處、廣場、密閉的環(huán)境和擁擠的公共場所等?;颊吆ε码x家或獨處,害怕進入商店、劇場、車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擔心在這些場所出現(xiàn)恐懼感,得不到(Dao)幫助,無法逃避,因而回避這些環(huán)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門。第三十頁,共九十頁。2.社交恐懼癥(socialphobia)主要特點是害怕被人注視,一旦發(fā)現(xiàn)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臉紅、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因而回避社交,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常見的恐懼對象(Xiang)是異性、嚴厲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親等,也可以是熟人,甚至是自己的親屬、配偶。第三十一頁,共九十頁。3.單一恐懼癥(simplephobia)指患者對某一具體的物件、動物等有一種不合理的恐懼。最常見的為對某種動物或昆蟲的恐懼,有些(Xie)害怕鮮血或尖銳鋒利的物品,還有些(Xie)對自然現(xiàn)象產生恐懼,如黑暗、風、雷電等。單一恐懼癥的癥狀較恒定多只限于某一特殊對象。第三十二頁,共九十頁。焦慮(Lv)癥(anxietyneurosis)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癥,以廣泛和持續(xù)性焦慮或反復發(fā)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經紊亂、肌肉緊張與運動性不安,臨(Lin)床分為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GAD)與驚恐障礙(panicdisorder)兩種形式。第三十三頁,共九十頁。廣泛性焦慮癥又稱慢性焦慮癥,緩慢起病,以經常或持續(xù)的焦慮為主要臨床相。驚恐障礙又稱急性焦慮障礙。發(fā)作不(Bu)可預測和突然,反應強烈,病人常體會到瀕臨災難性結局的害怕和恐懼,終止亦迅速。第三十四頁,共九十頁。流(Liu)行病學患病率(Lv)為1.48‰(中國,1982),女多于男,約為2:1。美國(1994)廣泛性焦慮癥患病率男為2%,女為4.3%;驚恐發(fā)作男1.3%,女3.2%。廣泛性焦慮癥大多起病于20~40歲,而驚恐發(fā)作多發(fā)生于青春后期或成年早期。第三十五頁,共九十頁。預(Yu)后在很大程度上與個體素質有關,如處理得當,大多數(shù)患者能在半年內好轉。一般來說,病程短、癥狀較輕、病前社會適應能力完好、病前個性缺陷不明顯者預后較好,反之預后不佳。有暈厥、激越、現(xiàn)實解體、癔癥樣表現(xiàn)及自殺觀念者,常提示預后不佳。病程與預(Yu)后第三十六頁,共九十頁。病(Bing)因與發(fā)病(Bing)機制1.遺傳因素:GAD先證者、單卵雙生子研究認為焦慮障礙有(You)明顯的遺傳傾向,其遺傳度約為30%,某些研究表明遺傳傾向主要見于驚恐障礙,而在GAD患者中并不明顯。2.生化因素乳酸鹽假說:注射乳酸鈉誘發(fā)驚恐發(fā)作。去甲腎上腺素(NE)能活動的增強。第三十七頁,共九十頁。5-羥色胺:主要影響中樞5-HT的藥物對焦慮癥狀有效,表明5-HT參與了焦慮的發(fā)生。此外,有關多巴胺、r-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受體等與焦慮的關系的研究眾多,不過尚難有一致性(Xing)的結論。第三十八頁,共九十頁。第三十九頁,共九十頁。3.心理因素:行為主義理論認為,焦慮是對某些環(huán)境刺激的恐懼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焦慮源于內在的心理沖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壓抑在潛意(Yi)識中的沖突在成年后被激活,從而形成焦慮。第四十頁,共九十頁。廣泛(Fan)性焦慮癥臨床表現(xiàn)1.精神焦慮過度擔心是焦慮癥狀的核心。表現(xiàn)為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難以預料的某種危險或不幸事件的經常擔心。自由浮動性焦慮:不能明確意識到他擔心的對象或內容,而只是一種提心吊膽、惶恐不安的強(Qiang)烈的內心體驗。第四十一頁,共九十頁。預期焦慮:擔心的也許是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但其擔心、焦慮和煩惱的程度與現(xiàn)實很不相稱。2.軀體焦慮:主要為運動不安和軀體癥狀。運動不安:可表現(xiàn)搓手頓足,不能靜坐,不停地來回走動,無目的的小動作增多。有的病人表現(xiàn)舌、唇、指肌的震顫或肢體震顫。軀體癥狀:胸骨后的壓(Ya)縮感是焦慮的一個常見表現(xiàn),常伴有氣短。第四十二頁,共九十頁。肌肉緊張:表現(xiàn)為主觀上的一組或多組肌肉不舒服的緊張感,嚴重時(Shi)有肌肉酸痛,多見于胸部、頸部及肩背部肌肉,緊張性頭痛也很常見。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心動過速、皮膚潮紅或蒼白,口干,便秘或腹瀉,出汗,尿意頻繁等癥狀。有的患者可出現(xiàn)早泄、陽痿、月經紊亂等癥狀。第四十三頁,共九十頁。3.覺醒度提高過分的警覺,對外界刺激敏感,易于出現(xiàn)驚跳反應;注意力難于集中,易受干擾;難以入睡、睡中易驚醒;情緒易激惹;感覺過敏,有的病人能體會到自身肌肉的跳動、血管的搏動、胃腸道的蠕(Ru)動等。第四十四頁,共九十頁。4.其他癥狀常合并疲勞、抑郁(Yu)、強迫、恐懼、驚恐發(fā)作及人格解體等癥狀,但這些癥狀常不是疾病的主要臨床相。第四十五頁,共九十頁。驚(Jing)恐障礙臨床表現(xiàn)常在無特殊的恐懼性處境時,突然感到一種突如其(Qi)來的驚恐體驗,伴瀕死感或失控感以及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驚恐發(fā)作通常起病急驟,終止也迅速,一般歷時5~20分鐘,很少超過1個小時,但不久又可突然再發(fā)。第四十六頁,共九十頁。發(fā)作期間始終意識清晰,高度警覺,發(fā)作后仍心有余悸,擔心再發(fā),不過此時焦慮的體驗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虛弱無力,需數(shù)小時到數(shù)天才能(Neng)恢復。60%的患者由于擔心發(fā)病時得不到幫助而產生回避行為,如不敢單獨出門,不敢到人多熱鬧的場所,發(fā)展為場所恐懼癥。第四十七頁,共九十頁。強(Qiang)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以(Yi)強迫癥狀為主要臨床相的一類神經癥。第四十八頁,共九十頁。特(Te)點有意識的自我強(Qiang)迫和反強(Qiang)迫并存,兩者強(Qiang)烈沖突使病人感到焦慮和痛苦;體驗到觀念和沖動系來源于自我,但違反自己的意愿,需極力抵抗,但無法控制;病人也意識到強迫癥狀的異常性,但無法擺脫。病程遷延者可表現(xiàn)儀式動作為主而精神痛苦減輕,但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第四十九頁,共九十頁。流行(Xing)病學患病率:0.30‰。發(fā)病年齡多在18~30歲。性別間無差異(Yi)。腦力勞動者多。第五十頁,共九十頁。病(Bing)程與預后部分患者在一年緩解。病情超過一年者通常是持續(xù)波動的病程,可達數(shù)年。強迫癥狀嚴重或伴有強迫人(Ren)格特征及持續(xù)遭遇較多生活事件的患者預后較差。多數(shù)緩慢起病。第五十一頁,共九十頁。病(Bing)因與發(fā)病(Bing)機制1.遺傳研究不多,結論也缺乏說服力。2.生化:5-HT功能異常,多巴胺和膽堿能系統(tǒng)可能參與了部分強迫癥病人的發(fā)(Fa)病。3.腦病理學現(xiàn)代腦影像學研究發(fā)現(xiàn),強迫癥患者可能存在涉及額葉和基底節(jié)的神經回路的異常。第五十二頁,共九十頁。Rapoport等(1988)指出:基底節(jié)存在一個對初始刺激認知和行為釋放機制。感覺刺激從感覺器官到皮質,然后到紋狀體,如果感覺刺激與紋狀體中儲存的信息(Xi)內容相一致,那么就發(fā)生正常反應,然而,如果感覺輸入信息(Xi)起源于前扣帶皮質,這部分皮質能在沒有適當感覺刺激的情況下引起行為反應,就發(fā)生強迫行為。第五十三頁,共九十頁。4.心理學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強迫癥是一種對特定情(Qing)境的習慣性反應。強迫行為和強迫性儀式動作被認為是減輕焦慮的手,由于這種動作僅能暫時的減輕焦慮,從而導致了重復的儀式行為的發(fā)生。此外,生活事件和個體的人格特征(強迫型人格)在疾病的發(fā)生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五十四頁,共九十頁。臨床表(Biao)現(xiàn)(一)強迫觀念1.強迫思想患者腦中常反復地想一些詞或短句,而(Er)這些詞或句子常是病人所厭惡的。2.強迫性窮思竭慮3.強迫懷疑第五十五頁,共九十頁。4.強迫聯(lián)想病人腦子里出現(xiàn)一個觀念或看到一句話,便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另一個觀念或詞句,而大多是對立性質的,此時(Shi)叫強迫性對立思維。5.強迫回憶6.強迫意向病人體會到一種強烈的內在沖動要去做某種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一般不會轉變?yōu)樾袆?,因患者知道這種沖動是非理性的、荒謬的,故努力克制,但內心沖動無法擺脫。第五十六頁,共九十頁。(二)強迫動作和行為:多為減輕強迫觀念引起(Qi)的焦慮而采取的措施。1.強迫檢查2.強迫洗滌3.強迫性儀式動作4.強迫詢問5.強迫緩慢緩慢的動機是努力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完美。第五十七頁,共九十頁。軀體形式(Shi)障礙(somatoformdisorders)
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yōu)勢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病人因這些癥狀反復就醫(yī),各種醫(yī)學檢查陰(Yin)性和醫(y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有時患者確實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但不能解釋癥狀的性質、程度或病人的痛苦與先占觀念。第五十八頁,共九十頁。這些軀體癥狀被(Bei)認為是心理沖突和個性傾向所致,但對病人來說,即使癥狀與應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沖突密切相關,他們也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颊叱0橛薪箲]或抑郁情緒。第五十九頁,共九十頁。軀體形式障礙主要(Yao)類型軀體化障礙未分化軀體形(Xing)式障礙疑病障礙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軀體形式疼痛障礙{第六十頁,共九十頁。流行病學與病程、預(Yu)后本病(Bing)女性多見。起病年齡多在30歲以前。由于各國診斷標準的不同,缺乏可比較的流行病學資料。一般認為,有明顯精神誘發(fā)因素、急性起病者預后良好。若起病緩慢、病程持續(xù)2年以上者,預后較差。第六十一頁,共九十頁。病(Bing)因與發(fā)病(Bing)機制1.遺傳寄養(yǎng)子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可能與功能性軀體癥狀的發(fā)病有關。2.個性特征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執(zhí)、對健康過度關心的神經質個性特征。他們更多地把注(Zhu)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軀體不適及其相關事件上,導致感覺閾值降低,增加了對軀體感覺的敏感性,易于產生各種軀體不適和疼痛。第六十二頁,共九十頁。3.神經生理存在腦干網(wǎng)狀結(Jie)構濾過功能障礙。個體一般不能感受人體內臟器官的正常活動;因為它們在網(wǎng)狀結(Jie)構或邊緣系統(tǒng)等整合機構中被濾掉了,以保證個體將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為體內各種生理活動所紛擾。一旦濾過功能失調,患者的內激感增強,各種生理變化信息不斷被感受,久而久之這些生理變化就可能被患者體會為軀體癥狀。第六十三頁,共九十頁。4.心理社會因(Yin)素父母對疾病的態(tài)度、早年與慢性疾病患者生活在一起是發(fā)生軀體化障礙的易患因素。軀體化障礙和疑病癥成人患者的癥狀常常是他們兒童期所看到的患慢性疾病家屬的癥狀模式。兒童早期的疾病、童年期受到父母過度的照顧和保護或缺乏照顧都有助于成年后軀體化障礙的形成。第六十四頁,共九十頁。文(Wen)化因素對軀體化癥狀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首先是語言的影響,如尼日利亞的約魯巴語就沒有抑郁一詞;其次某些文(Wen)化取向不太接受個體公開的表達情緒.關懷和照顧常給予那些有軀體癥狀的人;此外,多數(shù)國家對精神病人持有偏見和歧視,這潛在地鼓勵人們表現(xiàn)軀體癥狀而不是心理癥狀。第六十五頁,共九十頁。精(Jing)神分析的觀點認為,軀體癥狀是個體對自身內部或外部環(huán)境害怕的替代,是一種變相的情緒發(fā)泄。Parsons(1951)提出了病人角色的概念,強調社會對病人角色的特權、補償?shù)葟娀?,即通過患病,可以回避不愿承擔的責任并取得關心和照顧.又稱繼發(fā)獲益。第六十六頁,共九十頁。認知作用:由于病人具有敏感、多疑,過于關注自身的人格特點,很多病人會產生這樣一種觀點:認為自己患有某種尚未診斷出來的疾病。接著是焦慮的增加和頻繁地看醫(yī)生,這種增加的焦慮導致患者對軀體狀況的感知選擇性增強,患者能感受到他們心跳、胃腸蠕動。這可能導致一種惡(E)性循環(huán),即選擇性感知增強導致患者反復求醫(yī)、自我監(jiān)測血壓、脈搏、大小便等,一有異常又引發(fā)更多的焦慮,而焦慮又可能導致更多的軀體不適。第六十七頁,共九十頁。二、臨(Lin)床表現(xiàn)(一)軀體化障礙:又稱Briquet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為多種(Zhong)、反復出現(xiàn)、經常變化的軀體不適癥狀為主的神經癥。癥狀可涉及身體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種醫(yī)學檢查不能證實有任何器質性病變足以解釋其軀體癥狀,常導致患者反復就醫(yī)和明顯的社會功能障礙,常伴有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第六十八頁,共九十頁。多在30歲以前起病,女性多見,病程至少2年以上。常見癥狀可歸納為以下幾類:1.疼痛部位涉及廣泛,不固定,不很強烈,與情緒狀況有關,情緒好時(Shi)可能不痛或減輕。2.胃腸道癥狀3.泌尿生殖系統(tǒng)癥狀尿頻、排尿困難;生殖器或其周圍不適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礙;月經紊亂、經血過多;陰道分泌物異常等。第六十九頁,共九十頁。4.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氣短、胸悶、心悸(Ji)等。5.假性神經系統(tǒng)癥狀常見的有共濟失調、肢體癱瘓或無力、吞咽困難或咽部梗阻感、失明、失聰、皮膚感覺缺失、抽搐等。(二)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常訴述一種或多種軀體癥狀,癥狀具有多變性,其臨床表現(xiàn)類似軀體化障礙,但構成軀體化障礙的典型性不夠,涉及的部位不如軀體化障礙廣泛.也不那么豐富。病程在半年以上,但不足2年。第七十頁,共九十頁。(三)疑病癥主要(Yao)臨床表現(xiàn)是擔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種嚴重的軀體疾病,其關注程度與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病人因為這種癥狀而反復就醫(yī),各種醫(yī)學檢查陰性的結論和醫(yī)生的解釋不能消除患者的顧慮。有的病人確實存在某些軀體疾病,但不能解釋患者所述癥狀的性質、程度或病人的痛苦與優(yōu)勢觀念。第七十一頁,共九十頁。多數(shù)患者伴有焦慮與抑郁情緒。對身體畸形(雖然根據(jù)不足甚至毫無根據(jù))的疑慮或先占觀念(又稱軀體變形障礙)也(Ye)屬于本癥。有的主要表現(xiàn)為疑病性不適感,常伴有明顯焦慮抑郁情緒。有的疑病觀念突出,而軀體不適或心境變化不顯著。第七十二頁,共九十頁。有的懷疑的疾病較模糊(Hu)或較廣泛,有的則較單一或具體。不管何種情況患者的疑病觀念從未達到荒謬、妄想的程度?;颊叽蠖嘀雷约夯疾〉淖C據(jù)不充分,因而希望通過反復的檢查以明確診斷,并要求治療。第七十三頁,共九十頁。(四)軀體形式的疼痛障礙是一種不能用生理過程或軀體障礙予以合理解釋的、持續(xù)而嚴重的疼痛,患者常感到(Dao)痛苦,社會功能受損。情緒沖突或心理社會問題直接導致了疼痛的發(fā)生,醫(yī)學檢查不能發(fā)現(xiàn)疼痛部位有相應的器質性變化。病程常遷延,持續(xù)6個月以上。第七十四頁,共九十頁。常見的疼痛部位是頭痛、非典型面部痛、腰背痛和慢性盆腔痛,疼痛可位于體表、深部組織或內臟器官,性質可為鈍痛、脹痛、酸痛或銳痛。發(fā)病高峰年齡(Ling)為30歲~50歲,女性多見。患者常以疼痛為主訴反復就醫(yī),服用多種藥物,有的甚至導致鎮(zhèn)靜止痛藥物依賴,并伴有焦慮、抑郁和失眠。第七十五頁,共九十頁。
神經(Jing)衰弱(neurasthenia)是一種以腦和軀體功能衰弱為主的神經(Jing)癥。第七十六頁,共九十頁。
特(Te)點以精神易興奮卻(Que)又易疲勞為特征,常伴有緊張、煩惱、易激惹等情緒癥狀及肌肉緊張性疼痛、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紊亂癥狀。這些癥狀不能歸因于腦、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常緩慢起病,病程遷延波動。病前多有持久的情緒緊張和精神壓力。第七十七頁,共九十頁。流行病學與(Yu)預后15~59歲,患病率為1.3%(我國,1982)。腦力勞動者患病率最高。多數(shù)病人緩慢起病,病程波動。如及(Ji)時消除病因并給予適當治療,大多可在半年~2年內緩解。起病較急,誘因明顯、病程較短、治療適當、無異常人格素質特征者預后較好。第七十八頁,共九十頁。病(Bing)因素質、軀體、心理、社會和(He)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是引起這一疾病的原因。腦力活動時間過長,工作、學習任務過重,工作要求嚴格,注意力要求高度集中的人群,由于長期的精神緊張,更易于導致神經衰弱的產生。第七十九頁,共九十頁。生活事件引起的長期心理沖突和精神創(chuàng)傷也是導致該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常(Chang)見的生活事件包括學習工作不適應,家庭、婚姻、戀愛問題處理不當,人際關系緊張,突發(fā)的應激事件等。這些事件也許性質并不很強烈,但持續(xù)的時間長,令人牽腸掛肚,而導致患者的神經、精神疲勞。第八十頁,共九十頁。紊亂無序的生活狀態(tài)和作息時間;感染、中毒、腦外傷及慢性軀體疾病對神經(Jing)系統(tǒng)功能的削弱;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11.1 探問人生目標 說課稿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
- SVP3a-b基因調控大豆開花的分子機制研究
- 公共交通優(yōu)先道建設與管理方案
- 難點解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聲現(xiàn)象《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定向測評練習題(含答案解析)
- 羽毛球女單比賽中三維重心對網(wǎng)前擊球效果的影響
- 本單元復習與測試教學設計-2025-2026學年初中信息技術(信息科技)八年級下冊甘教版
- 多功能液態(tài)金屬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在柔性電子器件中的應用
- 第二節(jié) 水資源與國家安全說課稿-2025-2026學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湘教版2019
- 異形深基坑樁錨支護結構坑角效應研究及優(yōu)化
- 難點解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tài)變化《溫度》綜合練習試題(含答案解析版)
- 公文格式錯誤專項糾正案例集
- 2025年電大考試及答案
- 2025華能四川水電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倉庫消防噴淋系統(tǒng)安裝方案
- 科技型企業(yè)展廳設計方案
- 嗆奶窒息培訓課件
- 2024年西北工業(yè)大學公開招聘輔導員筆試題含答案
- 安全監(jiān)督員培訓重點課件
- (正式版)DB61∕T 1511-2021 《托幼機構消毒衛(wèi)生規(guī)范》
- 兒童鼻出血安全處理培訓課件
- 小學紅色詩詞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