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五年(2021-2025)高考真題分類匯編五年(2021-2025)高考真題分類匯編PAGE2PAGE1專題02文言文閱讀年份試題簡析題材考點2025《呂氏春秋?士容》實詞解釋+虛詞用法辨析+語句理解+文意推斷+分析概括2024《墨子·非命》實詞+虛詞+句子理解+理解推斷+概括探究2023顧炎武《日知錄》實詞+虛詞+句子理解+理解推斷+概括2022《漢書·賈誼傳》實詞+虛詞+句子理解+理解推斷+概括2021王充《論衡·非解》實詞+虛詞+句子理解+理解推斷+探究命題趨勢北京卷文言文試題這幾年比較穩(wěn)定,從選材看21以后均為論述類的文本,雖然22年所選為《漢書·賈誼傳》中的內(nèi)容,但其中也是論述的內(nèi)容。此題基本為實詞、虛詞、句子理解、立即推斷,概括探究,重在考查文言的基礎(chǔ)知識和文意的梳理和探究,重視語言的建構(gòu)和運用學(xué)科素養(yǎng)考查。(2025·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士容士不偏不黨,柔而堅,虛而實。其狀朗然不儇【1】,傲小物而志屬于大,似無勇而未可恐嚇,執(zhí)固勇敢而不可辱害。臨患涉難而處義不越,南面稱寡而不以侈大。今君民而欲服海外,節(jié)物甚高而細利弗賴。耳目遺俗而可與定世,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棄。德行尊理而羞用巧詐,寬裕不訾【2】而中心甚厲【3】,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國士之容也。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相者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dāng)?shù)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逼溧忚淦浜笞悖纺巳∈?。夫驥驁【4】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人亦然,誠有之則神應(yīng)乎人矣,言豈足以諭之哉?此謂不言之言也??陀幸娞锺壵?,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辭令遜敏。田駢聽之畢而辭之。客出,田駢送之以目。弟子謂田駢曰:“客士歟?”田駢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掩斂,士所述施也;士所掩斂,客所述施也??痛醴鞘恳?。”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骨節(jié)早成,孔竅空疏,身必不長。眾無謀方,乞謹(jǐn)視見,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惡予,國雖大不為王,禍災(zāi)日至,國將滅亡。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鐘山之玉,桔【5】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謹(jǐn)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侻【6】,而心甚素樸。唐尚敵年【7】為史,其故人謂唐尚愿之,以謂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為史也,羞而不為也。”其故人不信也。及魏圍邯鄲,唐尚說惠王而解之圍,趙以伯陽邑與之,其故人乃信其羞為史也。居有間,其故人為其兄請,唐尚曰:“衛(wèi)君死,吾將以汝兄代之?!逼涔嗜嗽侔荻胖?。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知人情而不能自遺,以此為君,雖有天下何益?故敗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則憨陋之人從而賀之。有國若此,不若無有。古之與賢從此生矣。非惡其子孫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實也。(取材于《呂氏春秋》)注釋:【1】儇:輕佻巧慧?!?】訾:詆毀。【3】厲:飛揚,這里是高遠的意思?!?】驥驁:駿馬。【5】桔:挺直,挺拔。【6】侻:簡易,輕忽?!?】敵年:同齡人。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臨患涉難而處義不越
處:堅守B.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棄
就:接近C.眾無謀方,乞謹(jǐn)視見
方:方向D.非徼而矜其名也
矜:夸耀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耳目遺俗而可與定世
趙以伯陽邑與之B.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
客出,田駢送之以目C.弟子謂田駢曰
其故人謂唐尚愿之D.國雖大不為王
其故人為其兄請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君民而欲服海外,節(jié)物甚高而細利弗賴現(xiàn)在君與民欲收服海外,行事高瞻遠矚而不熱衷小利B.今者客所掩斂,士所述施也現(xiàn)在客人掩飾收斂的地方,正是賢士述說施行的地方C.淳淳乎慎謹(jǐn)畏化,而不肯自足(君子)言行樸實謹(jǐn)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驕傲自滿D.自用則憨陷之人從而賀之(愚者)自以為是,憨直無知的人就會過來祝賀他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多處列舉了賢士所具有的種種品行和美德。B.文章舉出良狗取鼠的寓言,說明用人應(yīng)該靈活。C.文章使用鐘山之玉等譬喻,贊美了君子的儀范。D.文章著重推賞賢士傲視小物而志向遠大的品質(zhì)。5.請結(jié)合文章第三、四段,分析作者關(guān)于識士的見解。【答案】1.C2.B3.A4.B5.①真士內(nèi)外一致,志存高遠,識士者應(yīng)觀察內(nèi)在本質(zhì),而非外在表現(xiàn); ②識士者需透過表象洞察本質(zhì),避免以貌取人或因愚蔽目?!緦?dǎo)語】這篇《士容》出自《呂氏春秋》,通過多角度刻畫“國士”形象,展現(xiàn)了先秦時期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文章以“柔而堅,虛而實”開篇,辯證地勾勒出士人剛?cè)岵奶刭|(zhì)。文中運用寓言(良狗取鼠)、事例(田駢識人、唐尚讓賢)和比喻(鐘山之玉)等多種手法,層層深入地闡釋了士人的精神內(nèi)核。1.本題考查學(xué)生準(zhǔn)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的能力。A.句意:面對危難能堅守道義。B.句意:不追求富貴不屏棄貧賤。C.“方”指方法、謀略。句意:常人沒有謀求道義的正確方法,只是拘謹(jǐn)于外部儀表。D.句意:并不是追求和夸耀他的名聲。故選C。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與”:介詞,同/動詞,給予。句意:(士人)超脫世俗的視聽(不拘泥于常人的眼光),因而可以同他安定天下。/趙國將伯陽邑封賞給他(唐尚)。B.“以”:介詞,用,表方式。句意:(士人)難以用外物使他動搖,且絕不輕易屈服。/客人離去的時候,田駢一直用眼睛注視著他。C.“謂”:對……說/認(rèn)為。句意:弟子們對田駢說。/他的舊友以為他也希望這樣。D.“為”:動詞,成為,擔(dān)任/介詞,替,給。句意:國家再大也不能統(tǒng)一天下。/這個舊友又為自己的哥哥請求官職。故選B。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A.“君民”錯誤,這里的“君民”是動賓結(jié)構(gòu),指統(tǒng)治百姓。句意:如今您統(tǒng)治百姓又準(zhǔn)備收服海外,行事高瞻遠矚而不熱衷小利。故選A。4.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說明用人應(yīng)該靈活”錯誤。原文借助良狗“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的現(xiàn)象,強調(diào)的是人才志在遠大,若強求小事(捕鼠)需“桎之”束縛,實為批判用人者不尊重人才志向??梢娫撛⒀灾荚谡f明賢士志在遠大,不可屈才小用,非強調(diào)“用人靈活”。故選B。5.本題考查學(xué)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①第三段中,田駢通過客人“被服中法,進退中度”的矯飾行為,以及“客所掩斂,士所述施”的言行,看出其非真士,作者借此強調(diào)真士不刻意偽裝,而是內(nèi)外一致,志存高遠。由此可見,作者意在借此強調(diào)識士者應(yīng)善于觀察內(nèi)在本質(zhì),而非外在表現(xiàn)。②第四段中,作者借唐尚“羞為史”卻解邯鄲之圍,其故人起初不信,后因事實醒悟,說明愚者常輕視賢才,“可信而不信”。由此,作者在段落結(jié)尾指出“愚之患在必自用”,告誡治國者需遠離剛愎,方能識人善任。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作者意在表明識士者需透過表象洞察本質(zhì),避免以貌取人或因愚蔽目。參考譯文:真正的士人不偏私、不結(jié)黨,外表柔和而內(nèi)心堅定,虛懷若谷卻內(nèi)有實學(xué)。他們的儀態(tài)光明磊落而不輕佻,不屑瑣碎小事而志向遠大,看似不露鋒芒卻不可威嚇,內(nèi)心剛毅勇敢而不可侮辱。面對危難能堅守道義,身居高位卻不驕縱。如今治理百姓卻想威服海外,行事當(dāng)志存高遠而不貪小利。超脫世俗之見方可安定天下,不追求富貴不屏棄貧賤。德行尊崇天理而恥于巧詐,胸懷寬廣不詆毀他人而志向高遠,不為外物所動且絕不屈節(jié)。這才是國士的風(fēng)范。齊國有個擅長相狗的人,鄰居托他買捕鼠的狗。一年后才找到,相狗人說:“這是條好狗。”鄰居養(yǎng)了幾年卻不捕鼠,便去質(zhì)問。相狗人解釋:“這是條好狗。它的志向是獵取獐鹿,志向不在捕捉老鼠。若非要它捕鼠,就捆住后腿吧?!编従诱兆?,捆住狗的后腿,狗果然捕鼠。駿馬的氣概、鴻鵠的志向,若能被人心感知,在于其真性。人亦如此,真有高潔品格自會感召他人,豈需言語贅述?這便是“不言而言”的境界。有位訪客拜見田駢,服飾合于法式,進退合于禮儀,舉止嫻靜文雅,言辭恭順敏捷。田駢剛聽他說完,便謝絕了他??腿穗x去的時候,田駢一直注視著他。弟子們對田駢說:“來客是位士吧?”田駢說:“恐怕不是士?。偛艁砜脱诒问詹氐牡胤?,正是士申說施行的地方;而士掩蔽收藏的地方,也正是來客申說施行的地方。來客恐怕不是個士??!”所以說,火光只照一個角落,就有半間房屋沒有光亮。骨骼過早長成,質(zhì)地就疏松不實,身材一定長不高大。常人沒有謀求道義的正確方法,只是拘謹(jǐn)于外部儀表,就會巧詐多端。心志如果不正,就不能建立功業(yè)。喜好聚斂而不愿施舍,國家再大也不能統(tǒng)一天下,災(zāi)禍就會一天天發(fā)生,國家最終也將滅亡。所以,君子的儀容風(fēng)范,像昆侖山的玉石一樣美好,像高山上的大樹一樣挺拔。他們樸樸實實,言行謹(jǐn)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驕傲自滿;他們孜孜不倦,取舍嚴(yán)肅不茍,而心地非常淳樸。唐尚的同齡人有的做了史官,他的舊友以為他也希望這樣,就把消息告訴給了唐尚。唐尚說:“我并不是沒有機會做史官,而是感到羞恥不去做?!彼呐f友并不相信。到了魏國圍困邯鄲的時候,唐尚通過勸說魏惠王解了邯鄲之圍,趙國就把伯陽邑給了唐尚。他的舊友這才相信他真的羞于做史官。過了一些日子,這個舊友又為自己的哥哥請求官職。唐尚說:“等衛(wèi)國君主死了,我讓你哥哥代替他。”他的舊友起身離席,退避再拜,竟然信以為真。這個人對可信的不相信,對不可信的反倒相信,這是蠢人的弊病。知道別人貪求私利,自己卻不能去掉這種欲望,靠這個做君主,即使據(jù)有天下,又有什么益處?所以沒有比愚蠢再能壞事的了。愚蠢的弊病,在于師心自用。師心自用,憨直無知的人就會都跑來祝賀他。像這樣據(jù)有國家,還不如沒有。古代讓賢的事情就是由此產(chǎn)生的。讓賢的人并不是憎惡自己的子孫,并不是追求和夸耀他的名聲,而是基于實際情況才這樣做的。(2024·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陨险f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故當(dāng)執(zhí)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然則明辯此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辯,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焙沃^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②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叭欢裉煜轮烤?,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說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之人也?!比粍t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曰:“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焙我灾孔幽友栽唬骸拔粽呶耐醴庥卺?,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shè)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因且罰,不暴故罰也?!源藶榫齽t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而強執(zhí)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笔枪首幽友栽唬骸敖裉煜轮烤?,中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執(zhí)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保ㄈ〔挠凇赌印し敲罚┳⑨專孩兮x:制作陶器所用的轉(zhuǎn)輪。②中:符合。6.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當(dāng)執(zhí)有命者之言
當(dāng):面對B.此世未易,民未渝
渝:改變C.說百姓之憂者
說:談?wù)揇.設(shè)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
沮:阻止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下以阻百姓之從事
是滅天下之人也B.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
而強執(zhí)此者C.或以命為有
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D.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
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如果在上者采用執(zhí)有命者之說,這就是顛覆天下大義B.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領(lǐng)土擴展到我們這里呢C.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古代圣王發(fā)布律法頒布政令D.此特兇言之所自生這樣的話暴戾言論就自然發(fā)生了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奉有命之說的人認(rèn)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變。B.墨子主張,肯定成否定某種學(xué)說必須遵從一定的準(zhǔn)則。C.文章認(rèn)為,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D.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說,會導(dǎo)致賞罰不當(dāng)、社會混亂。10.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wù)勀銓θ淼睦斫?,并概括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敬鸢浮?.C7.D8.D9.C10.理解:“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體現(xiàn):①第三段通過追溯圣王的事跡,考察先王的書籍,體現(xiàn)“三表”中的“本之”。②第四段通過文王與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受到百姓愛戴的例子,體現(xiàn)“三表”中的“原之”。第四段通過考察古之圣王所發(fā)憲令對百姓和國家的影響,體現(xiàn)“三表”中的“用之”?!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因此面對主張有命論的人的言論。B.句意:百姓也沒有改變。C.“說”同“悅”,意動用法,意為“以??為樂”。句意:以百姓的憂慮為樂的人。D.句意:以此制定賞罰的措施,用以鼓勵賢明、阻止暴行。故選C。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jié)構(gòu)助詞,譯作“的”。意義和用法不同。句意:對下阻礙百姓做事。/是毀滅天下的人。B.代詞,譯作“……的人”/語氣詞,表判斷。意義和用法不同。句意:所以主張有命論的人是不仁的。/如果固執(zhí)地主張有命之說,是……。C.動詞,譯作“認(rèn)為”/介詞,譯作“用來”。意義和用法不同。句意:有的認(rèn)為命是存在的。/用來聽理訟獄,判定罪行的,是刑法。D.兩個“而”均為連詞,表并列。意義和用法相同。句意:這就是朝廷所獎賞而百姓所稱贊的人。/希望天下太平而厭惡天下動亂的。故選D。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自生”不是“自然發(fā)生”,而是指“產(chǎn)生的根源”。句意:這只不過是暴戾言論的根源。故選D。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曲解文意。原文雖有提到桀紂等暴君亡天下,但并未分析其原因,而是以其與湯武的對比來反駁有命之說,認(rèn)為“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故選C。10.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文中觀點態(tài)度,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一問:對“三表”的理解可從原文對其的解讀入手,原文第二段說“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得出對“三表”的理解: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第二問:要概括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首先要理解概括第三,四段的內(nèi)容。第三段先考察圣王事跡,以桀紂和湯武的對比駁斥有命之說,然后考察先王之書,指出“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由此來體現(xiàn)“三表”中的“本之”這一標(biāo)準(zhǔn)。第四段先舉周文王的事例,用百姓“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的事實,來體現(xiàn)“三表”中的“原之”這一標(biāo)準(zhǔn)。然后說古代圣王“發(fā)憲出令”,使“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指出憲令要符合百姓和國家的利益,這體現(xiàn)了“三表”中的“用之”這一標(biāo)準(zhǔn)。參考譯文:墨子說:“古代的王公大人治理國家,都希望國家富足,人民眾多,政治清明。然而國家不得富反得貧,人民不增加反減少,政治不清明反混亂,這是什么緣故呢?主張有命論的人說:‘命里注定富就富,命里注定貧就貧,命里注定人多就人多,命里注定人少業(yè)人少,命里注定政治清明就政治清明,命里注定政治就政治混亂?!眠@些話向上游說王公大人,對下阻礙百姓做事,所以主張有命論的人是不仁的。因此面對主張有命論的人的言論,不能不加以明辯?!蹦敲丛趺磥砻鬓q這些言論呢?墨子說:“必須設(shè)立一個標(biāo)準(zhǔn),言論沒有標(biāo)準(zhǔn),就好比在轉(zhuǎn)輪之上設(shè)立測日影的標(biāo)桿未確定早晚時間(一樣不可能)。對于是非利害的分辯,是不能明確了解的。所以言論必須遵循三個標(biāo)準(zhǔn)?!比齻€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呢?墨子說:“對事要追根溯源,要推究它的緣由,要用之于實踐。向何處去追根溯源呢?就是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向何處去推究它的緣由呢?就是向下詳察百姓耳聞目睹的實情。在實踐中怎么運用呢?就是把它應(yīng)用到刑事與政務(wù)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國家和百姓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所說的言論必須遵循的三個標(biāo)準(zhǔn)。“然而現(xiàn)在天下的上層統(tǒng)治者,有的認(rèn)為命是存在的。讓我們試著向上觀察一下圣王的事跡,古時夏桀使國家混亂,商湯接過來將國家治理好了;商紂王使國家混亂,用武王接過來將國家治理好了。這個社會沒有改換,百姓也沒有改變,在夏桀、商紂王手中,天下就大亂,在商湯、周武王手中,天下就太平,這難道可以說是命嗎?讓我們試著向上觀察一下先王的書,那些由國家頒布、用來布告施行于百姓的,是律法;用來聽理訟獄,判定罪行的,是刑法。如果在上者采用執(zhí)有命者之說,這就是顛覆天下大義。這是百姓所憂慮的,以百姓的憂慮為樂的人,是毀滅天下的人?!奔热贿@樣,那么人們說希望有義之人居于上位,是為什么呢?回答說:“有義之人居于上位,天下一定安定清明,百姓將得到大利?!比绾沃朗沁@樣的呢?墨子說:“從前周文王在岐周受封,和他的百姓相親相愛、互相得利,所以近處的人因他的統(tǒng)治而安定,遠方的人因他的仁德而歸順。凡是聽說周文王的仁德的人,都起來投靠他,說:‘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領(lǐng)土擴展到我們這里呢?(那樣的話,)我們不也是文王的臣民了嗎?’我由此知道了這個道理。古代圣王發(fā)布律法頒布政令,以此制定賞罰的措施,用以鼓勵賢明、阻止暴行,所以人們在家對父母兄弟孝敬慈愛,出外與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相互友愛。因此讓他們?nèi)ス芾砉俑筒粫当I私取,讓他們?nèi)ナ爻蔷筒粫⑸⒎磁?。這就是朝廷所獎賞而百姓所稱贊的人。主張有命論的人說:‘朝廷獎賞他,是他命中注定值得賞,不是因為他賢明而得賞。朝廷懲罰他,是他命中注定該受罰,不是因為他暴虐才受罰?!勒者@個標(biāo)準(zhǔn)做君主就會不仁義,做臣子就會不忠誠,做父親就會不慈愛,做孩子就會不孝順,如果固執(zhí)地主張有命之說,這只不過是暴戾言論的根源,兇惡之人的道理罷了?!彼阅诱f:“當(dāng)今天下的上層統(tǒng)治者,心中確實是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天下貧窮的,希望天下太平而厭惡天下動亂的,那么對于主張有命論的人所說的話,我不能不加以反對,因為這些言論是天下的大禍害?!保?023·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貴廉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言:“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為吏。賞善罰惡,不阿親戚,罪白者伏其誅,疑者以與民,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內(nèi)大化,天下斷獄僅四百,與刑措亡異。“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廣境數(shù)千里。自見功大威行,遂從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制湔D,則擇便巧史書①、習(xí)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宄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何以謹(jǐn)慎為?勇猛而臨官?!树糌娑浙Q者,猶復(fù)攘臂為政于世,行雖犬彘,家富勢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杰,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dāng)?,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②崇財利而誅不行之所致也?!敖裼d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輒行其誅,亡但免官,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天下治矣?!眴韬簦袢罩?,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來,黷貨之風(fēng)日甚一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壞,數(shù)十年于此矣?!稌吩唬骸安患绾秘?,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雹鼙厝缡嵌罂梢粤⑻街?。貢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爵,不得仕宦?!贝俗h今亦可行。自萬歷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場渡市集,無不屬之豪紳,相沿以為常事矣。(取材于顧炎武⑤《日知錄》)〖備注〗①便巧史書: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諸侯國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號萬歷。④“不肩好貨”句:大意是不任用貪財?shù)娜?,而舉用懂得養(yǎng)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1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辟地廣境數(shù)千里
廣:寬廣B.遂從嗜欲
從;放縱C.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脅迫D.黷貨之風(fēng)日甚一日
黷:貪求1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無不屬之豪紳
行一切之變B.是以天下奢侈
相沿以為常事矣C.則擇便巧史書……者
則爭盡力為善D.?dāng)?shù)十年于此矣
今日之變,有甚于此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刑措亡異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B.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違反正道又兇猛的人比官員的地位還高C.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相守中選拔推舉官吏不按實情的以及收受賄賂的人D.國維不張國家綱紀(jì)制度形同虛設(shè)1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顧炎武引用貢禹的上書,旨在以史為鑒,說明廉之可貴。B.漢孝文帝時,崇尚廉潔,官場清約,賞罰分明,風(fēng)氣純正。C.武帝后期,世風(fēng)敗壞到極點,父兄規(guī)勸子弟要潔身自好。D.顧炎武認(rèn)為,任用廉潔愛民的人為官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15.根據(jù)第二段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贖罪之法”滋生了哪幾方面弊端。【答案】11.A12.C13.B14.C15.天下奢侈之風(fēng)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盜賊蜂起,亡命之徒眾多?!窘馕觥?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廣:使……廣,開拓。句意:開拓疆域數(shù)千里。故選A。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代詞,代指“天下水利碾硙,場渡市集”;結(jié)構(gòu)助詞,的。句意:全部都歸豪紳所有。/就變更各種舊有規(guī)制。B.介詞,因為;介詞,把。句意:因此,天下奢侈之風(fēng)盛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舉國都習(xí)以為常。C.都是連詞,就。句意:就選擇精通掌故、長于為文。/就會人人爭相盡力為善。D.介詞,到;介詞,比。句意: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數(shù)十年了。/當(dāng)今的社會形勢比漢無帝時期事要嚴(yán)峻。故選C。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貴于官”,比一般官員高貴,意思是讓他們身居要職。句意:逆亂狂妄而兇狠無畏者位居高職。故選B。1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父兄規(guī)勸子弟要潔身自好”錯,原文“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dāng)模酥劣谑?!”,是說哥哥勸勉弟弟,父親鼓勵兒子都爭著做“居官而置富者”“處奸而得利者”,因此社會風(fēng)氣敗壞到了極點。故選C。15.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可得出:天下奢侈之風(fēng)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盜賊蜂起,亡命之徒眾多。參考譯文: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說:“孝文皇帝時,崇尚廉潔,鄙視貪污,商買之人,入螯之婿,以及官吏中有貪污,受賄行為者,都禁錮終身不得為官。獎賞善行,懲罰惡人,不偏袒親戚,罪證確鑿者按律誅殺,罪證不能肯定者,從輕發(fā)落,沒有贖罪的規(guī)定,因此,令行禁止,天下大治,全國共審理和判決案件四百起,和無人犯法,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漢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賢才,任用士人,開拓疆域數(shù)千里,他認(rèn)為自己功績盛大,威望很高,于是開始奢侈縱欲,費用不足,就變更各種舊有規(guī)制,使犯法者可以用錢物來贖罪,交納一定的谷物就可以補為官吏。因此,天下奢侈之風(fēng)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盜賊蜂起,亡命之徒眾多。各郡國害怕禍殃及身,就選擇精通掌故、長于為文、熟悉賦稅簿籍、善于巧言蒙騙上級官府的人為高官;奸邪之事層出不窮,便舉用兇狠而能控制百姓者,能以苛刻暴虐手段脅迫人屈服者,讓他們身居要職。因此無義而有財者顯赫于世間,欺詐而善書者尊貴于朝廷,逆亂狂妄而兇狠無畏者位居高職。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要孝悌何用?錢財多就光榮。要禮義何用?善于為文就能顯貴,要謹(jǐn)慎何用?兇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過黥、劓、髡、鉗等各種刑罰的人也在世間奮起參政,行為雖如同豬狗,卻家境富有,勢力強大,頤指氣使,這就是所謂賢能之人。于是,做官而致富者被視為英雄豪杰,奸詐而得利者被稱為壯勇之士,哥哥勸勉弟弟,父親鼓勵兒子,爭蹈其途,社會風(fēng)氣的敗壞,已到了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由于犯法允許贖罪,求士得不到真正的賢能,郡國長官貪圖錢財和私利,誅罰措施實行不力的緣故?!艾F(xiàn)今要想振興社會,達到大治,使天下太平,就應(yīng)當(dāng)廢除贖罪的法律。諸侯國相和郡守選拔舉薦人才情況不屬實,以及有貪贓行為的,要堅決誅殺,不能僅僅免官而已,這樣一來,就會人人爭相盡力為善,推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唾棄商賈貨利之人,進薦舉用真正賢能而廉潔的人,天下就會得到大治。”唉!當(dāng)今的社會形勢比漢無帝時期事要嚴(yán)峻。從明神宗皇帝以來,社會上貪財好利的風(fēng)氣越來越嚴(yán)重,國家綱紀(jì)制度形同虛設(shè),社會風(fēng)氣徹底變壞,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數(shù)十年了?!渡袝けP庚》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要追逐珍寶、錢財和利欲,而要關(guān)注社會民生。對于那些愛護民眾的人,就要給予重用。”只有按照這樣的準(zhǔn)則去做事,才能使天下太平。貢禹又說:“應(yīng)該讓近臣以及那些官府中侍中以上的,家中不能夠私自販賣,跟百姓爭。觸犯這條法律的就免去官職,削掉爵位,不能做官?!边@個建議如今也可以實行。自從萬歷以后,天下的水利、碾硙、渡口、市集全部都歸豪紳所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舉國都習(xí)以為常。【『點石成金』】(2022·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夏為天子,十有余世。殷為天子,二十余世。周為天子,三十余世。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zé)o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wù)?,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jù)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鬃釉唬骸奥犜A,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nèi),而安危之萌應(yīng)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虻乐缘陆蹋蝌?qū)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qū)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fēng)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yīng)也。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苯窕蜓远Y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取材于《漢書·賈誼傳》)1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zé)o道之暴也
暴:短促 B.所上者告訐也
訐:揭發(fā)C.道之以德教
道:引導(dǎo) D.禍幾及身
幾:大多1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B.是故法之所用易見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C.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1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豈顧不用哉
難道反而不用(賞善罰惡)嗎B.皆以積漸然
都憑借積累漸變使社會達到這種狀態(tài)C.湯武之定取舍審
商湯和周武王審查并制定治國的方略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人主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實來考察上述言論呢1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從小做起,應(yīng)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能預(yù)見將會發(fā)生的事情。C.君主面對各種不同的言論,必須有正確的辨別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實驗證。D.君主的治國方略不一定會應(yīng)驗于國之安危,百姓哀樂才是國之安危的根本。20.請歸納文章第三段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禮義的作用?!敬鸢浮?6.D17.C18.C19.D20.①防患于未然,絕惡于未萌。②潛移默化,起教于微眇。③堅持禮義教化,則禮義積而民和親?!窘馕觥?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幾:大多”錯誤?!皫住保瑤缀?。句意:幾乎禍及自身。故選D。1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亡:滅亡/通“無”,沒有。句意:秦王朝的天子只傳了兩代就被推翻了/治理國家的道理與放置器物沒有什么不同。B.之:助詞,的/助詞,取獨。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顯/秦始皇想尊奉宗廟安定子孫后代。C.而:都是連詞,轉(zhuǎn)折。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溫順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來使百姓善良溫順的方法不同。D.或:或許/有的人。只是用來使百姓善良溫順的方法不同/現(xiàn)在,假如有人說,治理國家,禮義的作用不如法令。故選C。1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句意:因為商湯王、周武王決定取舍很慎重?!岸ㄈ∩帷?,決定取舍;“審”,慎重。故選C。1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君主的治國方略不一定會應(yīng)驗于國之安危,百姓哀樂才是國之安危的根本”錯誤,由原文“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qū)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fēng)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yīng)也”可知,君主的治國方略不同,百姓哀樂就不同,哀樂的感受,便是應(yīng)驗禍福的東西。所以,君主的治國方略應(yīng)驗于國之安危,是國之安危的根本。故選D。20.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結(jié)合“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絕惡于未萌。結(jié)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潛移默化,起教于微眇。結(jié)合“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可知,堅持禮義教化,則禮義積而民和親。參考譯文:夏朝的天子傳了十幾代,然后由殷商繼承。殷商的天子傳了二十幾代,然后由周繼承。周朝的天子傳了三十幾代,然后由秦繼承。秦王朝的天子只傳了兩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維持了長期的統(tǒng)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無道國運短暫呢?這個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誕生時,就舉行禮儀,所以,太子從嬰兒的時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禮義。所以,太子從誕生之時開始,所見到的都是正經(jīng)的事,所聽到的都是正派的語言,所實行的都是正確的原則,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與正直的人相處,他的思想和行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長在齊國的人不能不說齊國話一樣;經(jīng)常與不正直的人相處,就會變成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說楚國話一樣。到秦朝卻不是這樣。秦朝的風(fēng)俗本來就不崇尚謙讓,它崇尚的是奸詐;本來就不崇尚禮義,它崇尚的是刑罰。人的智力,能認(rèn)識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不能認(rèn)識將要發(fā)生的事。禮的作用在于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fā)生之前,法律則是對已發(fā)生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法律的作用明顯,而禮的作用卻難以覺察。用慶賞來獎勵善行,用刑罰來懲治罪惡,先王推行這樣的政治,堅定不移,實施這樣的政令,準(zhǔn)確無誤。根據(jù)這一公正的原則,政治才能像地載天覆一樣無偏無私,怎么能說先王不使用慶賞和刑罰呢?然而,人們一再稱贊的禮,最可貴之處在于能將罪惡斷絕于未形成之前,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到??鬃诱f:“讓我斷案,我與別人沒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訟案不再發(fā)生。”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如首先確定選擇什么拋棄什么,取舍標(biāo)準(zhǔn)一旦在心中確定,相應(yīng)的安危后果就會表現(xiàn)出來。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實現(xiàn)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積月累漸漸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觀察它的積累過程。君主所積聚的治國方法,在于他選擇什么,拋棄什么。選擇禮義方法治國的君主便積聚禮義,選擇刑罰治國的君主便積聚刑罰。刑罰積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會埋怨而背叛君主,禮義積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會和睦而親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溫順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來使百姓善良溫順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進行引導(dǎo),有的用法令進行懲罰。用道德和教化進行開導(dǎo)的,隨著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風(fēng)就會和樂;用法令進行懲罰的,法令使用到極點,民風(fēng)就會令人悲哀。哀樂的感受,便是應(yīng)驗禍福的東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廟安定子孫后代,這與商湯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湯王、周武王廣泛推行德政,他們建立的國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統(tǒng)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這里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商湯王、周武王決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決定取舍不慎重。國家政權(quán)好比一個大器物,現(xiàn)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險的地方就危險。治理國家的道理與放置器物沒有什么不同,關(guān)鍵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湯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義、禮、樂之上,因而恩德滋潤天下,禽獸蔓延,草木富饒,四方蠻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傳子孫數(shù)十代,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國家安置于法令、刑罰之上,德和恩沒有一樣,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惡他如同對待仇敵一樣,幾乎禍及自身,子孫被滅絕,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這不是充分證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顯不同嗎?有人說:“要判斷某人說的話是否正確,一定要觀察他所說的事實,那樣,說話的人就不敢胡言亂語了?!爆F(xiàn)在,假如有人說,治理國家,禮義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罰,君主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興亡的事實給他看呢?(2021·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夫儒生,禮義也;耕戰(zhàn),飲食也。貴耕戰(zhàn)而賤儒生,是棄禮義求飲食也。使禮義廢,綱紀(jì)敗,上下亂而陰陽謬,水旱失時,五谷不登,萬民饑死,農(nóng)不得耕,士不得戰(zhàn)也。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zāi);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必有亂患。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有之無益,無之有損。夫禮義,無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須[1]禮義而成。猶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動者待不動者。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或無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戰(zhàn)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xué)而偽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夫志潔行顯,不徇爵祿,去卿相之位若脫躧者,居位治職,功雖不立,此禮義為業(yè)者也。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率無禮義士,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聞伯夷風(fēng)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風(fēng)者,薄夫敦,鄙夫?qū)挕4松匣?,非人所見。段干木?】闔門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閭,秦軍聞之,卒不攻魏。使魏無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強國也,兵無不勝,兵加于魏,魏國必破,三軍兵頓,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闔門之士,卻強秦之兵,全魏國之境,濟三軍之眾,功莫大焉,賞莫先焉。齊有高節(jié)之士,曰狂譎、華士,二人昆弟也,義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齊,以此二子解沮【4】齊眾,開不為上用之路,同時誅之。韓子善之,以為二子無益而有損也。夫狂譎、華士,段干木之類也,太公誅之,無所卻到;魏文侯式之,卻強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譎、華士之操,干木之節(jié)也,使韓子善干木闔門之節(jié)、高魏文之式是也,則善太公之誅非也。使韓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則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為有功;是韓子不賞功、尊有益也。(取材于王充《論衡·非韓》)注釋:【1】須:等待,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戰(zhàn)國時魏國隱士。【3】魏文:魏文候,戰(zhàn)國初魏國君主?!?】解沮:瓦解、渙散。2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貴耕戰(zhàn)而賤儒生
賤:輕視B.使禮義廢,綱紀(jì)敗
使:假如C.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
防:防備D.薄夫敦,鄙夫?qū)?/p>
敦:敦厚2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上下亂而陰陽謬
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B.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齊眾C.此禮義為業(yè)者也
國之所以存者D.人民為善
開不為上用之路2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儒名而俗行
名義上是儒生,行動卻跟一般人一樣B.不徇爵祿
不為了爵位和俸祿而犧牲自己的生命C.此上化也,非人所見
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責(zé)干木的操行、貶低魏文扶軾致敬2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認(rèn)為儒生沒有用處只有害處,本文認(rèn)為儒生很有用處,不應(yīng)拋棄。B.本文贊賞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軾致敬的做法,認(rèn)為功勞很大,無法超越。C.韓非認(rèn)為留著狂譎、華士沒有好處只有壞處,因而贊賞太公殺了他們。D.本文認(rèn)為狂譎、華士與段干木是同一類人,對保全國家沒有什么用處。25.本文第一段體現(xiàn)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對立的事物之間也有相互依賴、相互促成的一面。請結(jié)合本段相關(guān)語句,用自己的話談?wù)勛髡呤侨绾侮U明這一思想的?!敬鸢浮?1.C22.B23.B24.D25.①本文第一段通過幾個例子來體現(xiàn)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時,腳踩著的路要靠沒有踩著的地方才能成為路。人的身體要靠手足才能活動,但能動的手足要靠不動的身軀才能活動。②由此得出結(jié)論,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用處,但是有用處的事情卻要依靠它;禮義表面上對人沒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禮義才能完成?!枷榻狻?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C.“防:防備”錯誤。本句意為:原以為舊堤防是沒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災(zāi)。防:名詞,堤防。故選C。2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辨析文言虛詞含義及作用的能力。A.連詞,表并列;連詞,表轉(zhuǎn)折。B.兩個“以”均為動詞,認(rèn)為。C.代詞,……的人;助詞,表句中停頓。D.動詞,變得;副詞,被。故選B。2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B.“不為了爵位和俸祿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錯誤。本句意為:不追求爵位、俸祿。徇:追求。故選B。2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推斷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對保全國家沒有什么用處”錯誤,根據(jù)“太公封于齊,以此二子解沮齊眾,開不為上用之路,同時誅之。韓子善之,以為二子無益而有損也”可見,認(rèn)為他們對保全國家沒用處的是韓非子,而作者認(rèn)為“夫狂譎、華士,段干木之類也,太公誅之,無所卻到;魏文侯式之,卻強秦而全魏,功孰大者”,魏文侯能夠通過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國家,顯然他們對國家是有功的,而且批評韓非子“不賞功、尊有益”。故選D。25.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作者寫作思路的能力。第一段的“相反相成”思想,主要通過舉例論證來體現(xiàn)。如“舊防”看似平時無益,去掉卻不能防范誰在;“猶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動者待不動者”,就像腳踩著路行走,踩著的路,要靠沒有被腳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體要靠手腳才能行動,然而行動要靠不動的身軀才能活動??此葡喾吹氖挛飳崉t相互補充、依賴。從而得出結(jié)論“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或無效,而效者待之”,即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好處而好事卻要靠它,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體效果的事卻要依靠它,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禮義,無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須禮義而成”,禮義表面上對人沒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禮義才能完成。參考譯文:儒生講的是禮義,耕戰(zhàn)講的是飲食。重視耕戰(zhàn)而輕視儒生,是拋棄禮義找飯吃。假使禮義被廢掉,維持統(tǒng)治秩序的禮法就會被破壞,上下關(guān)系一片混亂,陰陽二氣也會錯亂,天晴下雨違背時節(jié),五谷沒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餓死,農(nóng)民無法耕種,士兵也無法打仗。原以為舊堤防是沒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災(zāi);認(rèn)為原有的禮義沒幫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災(zāi)禍。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維護禮義的原有堤防,有他們看來沒有好處,但要沒有他們就會帶來損害。禮義對于人不產(chǎn)生直接的具體效果,但有具體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禮義來完成。就像腳踩著路行走,踩著的路,要靠沒有被腳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體要靠手腳才能行動,然而行動要靠不動的身軀才能活動。所以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好處而好事卻要靠它,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體效果的事卻要依靠它。儒生,耕戰(zhàn)必須依靠他們,要是拋棄而使他們不存在,那怎么行呢?韓非指責(zé)儒生,認(rèn)為他們有害無益。大概是說一般儒生操行不好,舉止不重禮義,名義上是儒,行動卻和一般人一樣,用真才實學(xué)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張,一心想做官發(fā)達,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純潔,行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祿,拋棄卿相官位就像脫鞋一樣的人,才會居于官位處理政事,即使他們沒有建立功績,但卻是以推行禮義為事業(yè)的人。國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禮義。老百姓不懂禮義,國家就要滅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禮愛義的,他們引導(dǎo)不懂禮的人,激勵沒有義的人,使人民變得善良,喜愛自己的國君,這也是很有好處的。聽說伯夷的作風(fēng),會使貪婪的人變得廉潔,軟弱的人樹立志向;聽說柳下惠的作風(fēng),會使輕薄的人變得敦厚,心胸狹隘的人變得寬宏大量。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段干木閉門隱居不肯出來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車經(jīng)過他居住的里巷時也要扶軾俯身表示敬意,秦軍聽到這事,終于不敢攻打魏國。假使魏國沒有段干木,秦兵一進入國境,國家就有被滅亡的危險。秦是強國,打仗沒有不勝的。把戰(zhàn)爭強加給魏國,魏國必敗,三軍即使苦戰(zhàn),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閉門隱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強大的秦國軍隊退卻,保全了魏國的領(lǐng)土,拯救了三軍士兵的生命,論功沒有比他更大的,論賞沒有能超過他的。齊國有節(jié)操高尚的人,叫狂譎和華士。二人是兄弟,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肯屈從別人的意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呂尚被封在齊,認(rèn)為這兩個人使齊國人士氣瓦解人心渙散,開了不為君主效勞的先例,就同時把他倆殺了。韓非贊賞這種做法,認(rèn)為他倆留著沒有好處只有壞處。其實,狂譎、華士、段干木這類人,姜太公殺了他們,并沒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軾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強大的秦軍而保全了魏國,功勞誰的大呢?假使韓非贊賞段干木閉門隱居的高尚節(jié)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對的;狂譎、華士的節(jié)操與段干木的節(jié)操一樣,韓非稱贊姜太公殺了他們,那就錯了。即使韓非指責(zé)段干木的操行,貶低魏文侯對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這樣的操行而使國家得到好處,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辦法而收到了功效,這可見韓非不獎賞功勞,不尊敬有益的人。(2025·北京東城·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宋有雀生??〖備注〗于城之陬。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喜,起兵滅滕,伐薛,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與齊、魏為敵國,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斬社稷而焚滅之,以示威服鬼神。為長夜之飲于室中,國中無敢不呼萬歲者。天下之人謂之“桀宋”。齊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溫。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并二周,為天子。狐咺正議,斫之檀衢。燕昭王撫循其人,益為富實,乃與樂毅謀伐齊。樂毅曰:“齊,霸國之余業(yè)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約趙及楚、魏?!庇谑鞘箻芬慵s趙,別使使者連楚、魏,且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燕王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尉斯離帥師與三晉之師會之。樂毅并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齊湣王悉國中之眾以拒之,大敗。樂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qū)逐北。劇辛曰:“齊大而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今過而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于齊,無益于燕而結(jié)深怨,后必悔之?!睒芬阍唬骸褒R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政令戾虐,百姓怨懟。今軍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禍亂內(nèi)作,則齊可圖也。”遂進軍深入。齊人果大亂失度,湣王出走。荀子論之曰: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quán)謀立而亡。挈國以呼功利,不務(wù)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內(nèi)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內(nèi)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quán)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齊湣是也。故用強齊,非以修禮義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綿綿常以結(jié)引馳外為務(wù)。故強,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詘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舉宋。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后世言惡則必稽焉。是無他故焉,唯其不由禮義而由權(quán)謀也。(取材于《資治通鑒》)〖備注〗??:鷂類猛禽。2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齊、魏為敵國
敵:敵對B.且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
啖:利誘C.后世言惡則必稽焉
稽:考查D.唯其不由禮義而由權(quán)謀也
由:施行2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欲霸之亟成
唯利之求B.為長夜之飲于室中
為天下大僇C.與三晉之師會之
與國疑之D.分魏師以略宋地
攻取其邊城以自益2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昭王撫循其人,益為富實燕昭王安撫宋國百姓,使他們更加富足B.身率燕師,長驅(qū)逐北(樂毅)親率燕軍,長驅(qū)直入追擊潰敗的齊軍C.齊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齊王夸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不與臣子商議D.綿綿常以結(jié)引馳外為務(wù)長期將結(jié)交外邦、對外擴張當(dāng)作要務(wù)2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盡管齊湣王攻滅了宋國,卻并沒有從宋康王的失敗中汲取教訓(xùn)。B.樂毅對齊國認(rèn)識深刻,既看到其實力雄厚,又看到其民心動搖。C.劇辛反對樂毅孤軍深入,是因為他滿足于既定戰(zhàn)果,缺少遠見。D.荀子認(rèn)為以提倡禮義或樹立信譽來治理國家,可以使國家強大。30.齊湣王,又稱“齊愍王”?!兑葜軙?謚法解》曰“在國逢難曰愍”,孔晁注“逢難”云“逢兵寇之事也”。請你結(jié)合選文,分析齊湣王獲此謚號的原因以及齊國戰(zhàn)亂的根源?!敬鸢浮?6.A27.D28.A29.D30.①齊湣王獲此謚號原因是其滅宋后驕橫,四處征戰(zhàn),引發(fā)諸侯合謀伐齊,使齊國遭遇兵禍;②齊國戰(zhàn)亂根源在于齊湣王不施仁義、施行權(quán)謀致國內(nèi)民心不穩(wěn),且對外樹敵過多?!緦?dǎo)語】《資治通鑒》記載,宋康王因“吉兆”而膨脹,四處征戰(zhàn),行事暴虐,終致國亡。齊湣王滅宋后同樣驕橫,妄圖稱帝,引得諸侯不滿。燕昭王則聯(lián)合各國伐齊,樂毅深入敵境,大破齊軍。荀子就此評論,治國應(yīng)靠禮義、信譽,而非權(quán)謀。這段歷史展現(xiàn)了各國興衰,蘊含深刻的治國道理。2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皵场?,對等、相當(dāng)。句意:和齊、魏成為勢均力敵的國家。B.正確。句意:并且讓趙國用討伐齊國的好處去引誘秦國。C.正確。句意:后世說到惡人就一定以他作考查的例證。D.正確。句意:只是因為他不施行禮義而施行權(quán)謀。故選A。2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句意:想要急切地成就霸業(yè)。/只追求利益。B.不同。動詞,舉行/介詞,表被動,被。句意:在宮中舉行通宵達旦的宴飲。/被天下人所羞辱。C.不同。介詞,和、同/形容詞,交好的。句意:和韓、趙、魏三國的軍隊會合。/盟國對他產(chǎn)生懷疑。D.相同。連詞,表目的,來。句意:分派魏國的軍隊去奪取宋國的土地。/攻占齊國的邊境城邑來使自己得到好處。故選D。2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燕昭王撫循其人,益為富實”,“其人”指燕國百姓,不是宋國百姓。正確理解應(yīng)為:燕昭王安撫燕國百姓,使他們更加富足。故選A。2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提倡禮義或樹立信譽來治理國家,可以使國家強大”錯。荀子說“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王”是稱王天下,“霸”是稱霸諸侯,并非提倡禮儀和數(shù)以信譽使國家強大。故選D。30.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齊湣王獲此謚號的原因:結(jié)合原文“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并二周,為天子。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可知齊湣王滅宋后驕傲自大,四處征戰(zhàn),南侵楚,西侵三晉,還想吞并二周,自稱為天子,引發(fā)諸侯不滿,最終導(dǎo)致燕國聯(lián)合其他諸侯國伐齊,齊國遭遇兵禍,符合“在國逢難”。齊國戰(zhàn)亂的根源:①齊湣王施行權(quán)謀,不施仁義。原文“齊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政令戾虐,百姓怨懟”,寫他“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政令戾虐”,致使百姓怨懟,國內(nèi)民心不穩(wěn);②對外樹敵過多。原文“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并二周,為天子。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可看出他對外樹敵過多,四處征戰(zhàn),引起諸侯恐懼,聯(lián)合起來攻打齊國。參考譯文:宋國有只麻雀在城角孵化出一只鷂鷹。史官占卜后說:“這是吉兆。小的生出大的,宋國必定能稱霸天下。”宋康王大喜,于是起兵滅掉滕國,攻打薛國,向東擊敗齊國,奪取五座城池,向南打敗楚國,占領(lǐng)三百里土地,向西打敗魏軍,和齊、魏成為勢均力敵的國家,他就越發(fā)堅信自己能夠稱霸。他想盡快成就霸業(yè),便用箭射天、鞭打大地,砍倒土神和谷神的神位并焚燒它們,以此來表示自己能夠威懾制服鬼神。他在宮中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國內(nèi)沒有人敢不高呼萬歲。天下人都稱他為“桀宋”。齊湣王起兵討伐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都城守不住,宋康王逃到魏國,死在溫地。齊湣王滅掉宋國后變得驕傲自大,于是向南侵犯楚國,向西侵犯韓、趙、魏三國,還想吞并東、西二周,自立為天子。狐咺直言進諫,卻被齊湣王在檀衢斬首。燕昭王安撫燕國百姓,使國家更加富足殷實,于是和樂毅謀劃攻打齊國。樂毅說:“齊國,有著稱霸國家的遺業(yè)。土地廣闊,人口眾多,不容易單獨進攻它。大王如果一定要討伐它,不如聯(lián)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庇谑茄嗾淹跖蓸芬闳ヂ?lián)合趙國,另外派使者去聯(lián)合楚國、魏國,并且讓趙國用討伐齊國的好處去引誘秦國。各國諸侯都厭惡齊湣王的驕橫殘暴,紛紛爭著聯(lián)合起來與燕國一同攻打齊國。燕昭王征發(fā)全國的兵力,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秦國的尉斯離率領(lǐng)軍隊與韓、趙、魏三國的軍隊會合。樂毅統(tǒng)一指揮秦、魏、韓、趙四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齊湣王征發(fā)全國的兵力來抵御,結(jié)果被打得大敗。樂毅讓秦國、韓國的軍隊回國,分派魏國的軍隊去奪取宋國的土地,部署趙國的軍隊去收復(fù)河間,自己則親率燕國軍隊,長驅(qū)直入,追擊潰敗的齊軍。劇辛說:“齊國強大,燕國弱小,依靠各國諸侯的幫助才打敗齊軍,應(yīng)當(dāng)及時攻占它的邊境城邑來使自己得到好處,這才是長久的利益。現(xiàn)在放過這些城邑不攻打,卻以深入敵境為名,對齊國沒有什么損害,對燕國也沒有什么益處,還會結(jié)下深仇大恨,以后一定會后悔的?!睒芬阏f:“齊王夸耀功勞,自恃才能,不與臣下商議謀略,廢黜賢良之人,政令殘暴,百姓怨恨。如今他的軍隊都已潰敗逃亡,如果趁此機會進攻,齊國百姓一定會反叛,國內(nèi)就會發(fā)生禍亂,這樣就可以謀取齊國了?!庇谑抢^續(xù)進軍深入齊國。齊國人果然大亂,失去常態(tài),齊湣王出逃。荀子評論說:治理國家的人,確立禮義就能稱王天下,樹立信譽就能稱霸諸侯,玩弄權(quán)謀就會滅亡。帶領(lǐng)國家追求功利,不致力于發(fā)揚禮義,樹立信譽,只知道追求利益;在國內(nèi),不怕欺詐百姓來謀取小利,在國外,不怕欺詐盟國來謀取大利。不整治自己已有的東西,卻總是想得到別人的東西,像這樣,那么臣下百姓就沒有不用欺詐之心來對待君主的了。君主欺詐臣下,臣下欺詐君主,這就是上下離心離德。像這樣,那么敵國就會輕視他,盟國就會懷疑他,權(quán)謀之術(shù)一天天施行,國家就難免會危險削弱,發(fā)展到極點就會滅亡,齊湣王就是這樣。所以齊國憑借強大的國力,卻不是用來推行禮義,不是把推行政治教化作為根本,不是為了統(tǒng)一天下,而是長期把結(jié)交外國、對外擴張當(dāng)作首要事務(wù)。所以齊國強大的時候,向南足以打敗楚國,向西足以使秦國屈服,向北足以打敗燕國,在中原足以滅掉宋國。等到燕國、趙國起兵攻打它的時候,就像搖落枯樹枝一樣容易,結(jié)果齊湣王身死國滅,被天下人羞辱,后世說起惡人就一定以他作考查的例證。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他不施行禮義而施行權(quán)謀。(2025·北京海淀·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上立膠東王【1】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久之,遷為御史大夫。五歲,代桃侯舍【2】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為丞相三歲,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職”,免之。(取材于司馬遷《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注:【1】膠東王:漢景帝之子劉徹,即后文的“武帝”?!?】桃侯舍:即劉舍,曾任丞相。材料二:景帝居禁中,召條侯【1】,賜食。獨置大胾【2】,無切肉,又不置箸。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3】取箸。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保ㄈ〔挠谒抉R遷《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注:【1】條侯:即周亞夫。【2】胾:大塊的肉。【3】尚席:掌管宴席的官。材料三:景帝稱竇嬰“沾沾自喜,多易,不足以任宰相”,因持重而相衛(wèi)綰。夫自喜,多易,固不足以持重是也,而求持重者必如衛(wèi)綰,則已甚矣。古之知人者,不觀其形而察其情,得其妙而遺其似。夫天下之善惡,其似者固未必是,而其真者或不可以形求也。綰,車戲之賤士也。其椎魯庸鈍,偶似夫敦厚長者之形耳。夫敦厚之士,其用之也,必有蒙其利者矣,豈謂其無是非可否,如偶人而已者也。茍以是為長者而用之,則世之可謂持重者多矣。夫惡馬之奔馳不可也,求其無奔馳可矣,得偶馬而愛之,可乎?景帝之相綰也,是愛偶馬之類也。帝之惡周亞夫也,曰:“此怏怏,非少主之臣也。”卒殺之。夫天下之情,其未見夫利害之際者,舉不可知而要之。易劫以勢者易動以利,不輕許人之私者不輕行其私。亞夫之不納文帝于細柳,與夫不肯侯王信。可謂不可以勢劫而無私意矣。伏節(jié)死義與夫見利而心不動,非輕勢而滅私者莫能??梢韵嗌僦?、共危難者,意非亞夫不可,而帝乃反之,是徒以其剛勁不茍,其形若難制而嫚上者。故殺之而不疑。嗚呼!景帝者,求人于形似而失之者也。蓋昔者高祖求傳如意【1】者而不可得,得一周昌能強項面折,而高祖遂以趙主委之。夫昌之不能脫如意于死,其勢蓋有所迫,而所以任昌者,固相危弱之道也。嗟夫!周昌以此見取,而亞夫乃用是不免,則景帝之與高祖,其觀人亦異矣。(取材于張耒《漢景帝論》)注:【1】如意:高祖劉邦之子,被封為趙王。3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可相少主
因持重而相衛(wèi)綰B.沾沾自喜,多易易劫以勢者易動以利C.而求持重者必如衛(wèi)綰
求人于形似而失之者也D.夫天下之善惡
帝之惡周亞夫也3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而其真者或不可以形求也
而高祖遂以趙主委之B.車戲之賤士也
景帝之相綰也C.茍以是為長者而用之
節(jié)死義與夫見利而心不動D.而帝乃反之
而亞夫乃用是不免3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不足君所乎這還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B.其似者固未必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善或惡的人實際上未必如此C.不輕許人之私者不輕行其私不輕易允許別人徇私的人,自己也不輕易徇私D.得一周昌能強項面折發(fā)現(xiàn)一個不肯低頭的周昌,便當(dāng)面折辱他3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景帝給周亞夫未切的肉且不給筷子,周亞夫認(rèn)為這輕慢了自己。B.景帝認(rèn)為竇嬰沾沾自喜,難當(dāng)重任,因此不愿意任命他做丞相。C.張耒認(rèn)為敦厚持重的官員大多像“偶人”“偶馬”一樣沒有主見。D.周昌和周亞夫都不為勢所屈,而結(jié)局不同,張耒為之感嘆不已。35.張耒在材料三中對景帝用人作出了怎樣的評價?材料一、二中的哪些內(nèi)容可以證明其評價?請用自己的話簡要說明?!敬鸢浮?1.C32.D33.D34.C35.評價:張耒認(rèn)為景帝通過外在表現(xiàn)選人用人,因此錯失人才。證明:①衛(wèi)綰從做官以來一直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政績,景帝卻認(rèn)為他敦厚,可以輔佐少主,對他恩寵有加。景帝因衛(wèi)綰表面敦厚就重用他,證明了張耒的評價。②周亞夫面對景帝的慢待而憤然離席,景帝因此便認(rèn)為他心懷不滿不能輔佐少主。景帝只因周亞夫表面看起來難以駕馭便疏遠他,證明了張耒的評價。【導(dǎo)語】這篇文言文閱讀以漢景帝用人得失為核心,通過三則材料形成對比論證:材料一展現(xiàn)衛(wèi)綰“敦厚無主見”卻受重用;材料二通過“賜肉無箸”事件凸顯周亞夫剛直招忌;材料三借張耒史論,犀利指出景帝“以形取人”的謬誤——將庸才當(dāng)持重,反誅殺真正可托孤的剛烈之臣。三則材料層層遞進,揭示出封建帝王用人的表象化思維與權(quán)力焦慮,對“形似敦厚實為木偶”的用人標(biāo)準(zhǔn)進行了深刻批判。3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輔佐/任命……為丞相。句意:可以輔佐年少的君主。/于是因為衛(wèi)綰為人持重而任命他為丞相。B.不同,改變/容易。句意:沾沾自喜,常常改變主意。/容易被權(quán)勢所脅迫的人也容易被利益所打動。C.相同,都是“尋求、尋找”。句意:然而尋求持重的人一定要像衛(wèi)綰那樣。/是從人的外在表現(xiàn)去尋求人才而失去人才的人。D.不同,形容詞,險惡/動詞,厭惡。句意:天下的善良與險惡。/景帝厭惡周亞夫。故選C。3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介詞,用/介詞,把。句意:而真正的情況有時不可以用外在表象去求取。/于是高祖就把趙王托付給他。B.不同,結(jié)構(gòu)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不過是個玩車戲的地位低下的人。/景帝任命衛(wèi)綰為丞相。C.不同,連詞,表承接/表轉(zhuǎn)折。句意:如果因為這種人看起來能承擔(dān)重任就任用他們。/能夠堅守節(jié)操、為正義而死,以及看見利益卻不動心。D.相同,都是“卻”。句意:然而景帝卻與此相反。/而周亞夫卻因為這個原因不能免于災(zāi)禍。故選D。3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發(fā)現(xiàn)一個不肯低頭的周昌,便當(dāng)面折辱他”錯誤,“強項”是“堅持己見”,“面折”是“當(dāng)面反駁”,而不是“當(dāng)面折辱他”。句意:得到一個能夠堅持己見的周昌,敢于當(dāng)面反駁。故選D。3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張耒認(rèn)為敦厚持重的官員大多像‘偶人’‘偶馬’一樣沒有主見”錯誤,原文說“夫敦厚之士,其用之也,必有蒙其利者矣,豈謂其無是非可否,如偶人而已者也”,意思是敦厚的人,任用他們,一定有人能蒙受他們的好處,怎么能說他們沒有是非、沒有主見,像木偶人一樣呢,所以張耒并不認(rèn)為敦厚持重的官員大多像“偶人”“偶馬”一樣沒有主見。故選C。3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分析文中作者思想觀點的能力。評價:從“夫天下之善惡,其似者固未必是,而其真者或不可以形求也”“景帝之相綰也,是愛偶馬之類也”“帝之惡周亞夫也……是徒以其剛勁不茍,其形若難制而嫚上者”可知,張耒認(rèn)為景帝通過外在表現(xiàn)選人用人,因此錯失人才。證明:①材料一中“綰,車戲之賤士也。其椎魯庸鈍,偶似夫敦厚長者之形耳”“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衛(wèi)綰從做官以來一直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政績,景帝卻認(rèn)為他敦厚,可以輔佐少主,對他恩寵有加。景帝因衛(wèi)綰表面敦厚就重用他,證明了張耒的評價。②材料二中“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周亞夫面對景帝的慢待而憤然離席,景帝因此便認(rèn)為他心懷不滿不能輔佐少主。景帝只因周亞夫表面看起來難以駕馭便疏遠他,證明了張耒的評價。參考譯文:
材料一:
皇上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征召衛(wèi)綰,任命他做太子太傅。過了很久,升遷為御史大夫。過了五年,代替桃侯劉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舉職分內(nèi)的事上奏。然而從開始做官直到位居丞相,始終沒有什么可稱道或指責(zé)之處。天子認(rèn)為他敦厚老實,可以輔佐年少的君主,對他很尊重和寵愛,賞賜很多。他做了三年丞相,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建元年間,丞相衛(wèi)綰以“景帝臥病時,各官署的囚犯多有受到冤屈被無辜判罪的,而他沒有盡到責(zé)任”的罪名,被免去丞相之職。
材料二:
景帝在皇宮中召見條侯周亞夫,賞賜食物給他。只放了一大塊肉,沒有切好的肉,又不放置筷子。條侯心中不平,回頭叫掌管宴席的官取筷子。景帝看著他笑著說:“這些難道不能滿足您的需求嗎?”條侯脫帽謝罪?;噬掀鹕恚瑮l侯便快步走了出去。景帝看著他的背影,說:“這個心懷不滿的人不能做少主的臣子啊?!?/p>
材料三:
景帝說竇嬰“沾沾自喜,常常改變主意,不能夠勝任宰相之職”,于是因為衛(wèi)綰為人持重而任命他為丞相。那種沾沾自喜,常常改變主意的人,本來確實不足以做到持重,然而要求持重的人一定要像衛(wèi)綰那樣,那也太過分了。古代善于了解人的人,不看人的外表而洞察人的內(nèi)心,得到人的精髓而舍棄人的表象。天下的善良與險惡惡,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是或不是的,實際上未必如此,而真正的情況有時不可以用外在表象去求取。衛(wèi)綰,不過是個玩車戲的地位低下的人。他愚鈍平庸,偶然間有敦厚長者的外形罷了。那些敦厚的人,任用他們,一定有人能蒙受他們的好處,怎么能說他們沒有是非、沒有主見,像木偶人一樣呢?如果把像這樣的人當(dāng)作敦厚長者而任用他,那么世上可以稱為持重的人就太多了。不喜歡馬的奔馳是不行的,要求馬不奔馳是可以的,得到一匹像木偶一樣的馬就喜愛它,可以嗎?景帝任命衛(wèi)綰為丞相,這就像喜愛像木偶一樣的馬這類情況。
景帝厭惡周亞夫,說:“這個人心懷不滿,不是輔佐年少君主的臣子?!弊罱K殺了他。天下人的情感,那些沒有看到利害關(guān)系的,大概是不可知的但可以概括。容易被權(quán)勢所脅迫的人也容易被利益所打動,不輕易允許別人徇私的人自己也不輕易徇私。周亞夫在細柳不接納文帝,和他不肯封王信為侯??梢哉f是不被權(quán)勢所脅迫而且沒有私心的人。能夠堅守節(jié)操、為正義而死,以及看見利益卻不動心,不是輕視權(quán)勢而消除私心的人是做不到的??梢暂o佐年少君主、共同應(yīng)對危難的人,想來非周亞夫不可,然而景帝卻與此相反,這只是因為周亞夫剛勁不茍,他的樣子好像難以控制而且對皇上傲慢。所以毫不遲疑地殺了他。
唉!景帝,是從人的外在表現(xiàn)去尋求人才而失去人才的人。從前高祖尋求能輔佐如意的人卻沒有找到,得到一個能夠堅持己見的周昌,敢于當(dāng)面反駁,于是高祖就把趙王托付給他。周昌不能使如意擺脫死亡的命運,大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化妝品級蘆薈提取液行業(yè)市場分析及投資價值評估前景預(yù)測報告
- 2025內(nèi)蒙古第二批次阿拉善盟直事業(yè)單位“綠色通道”引進人才需求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名師系列)
- 2025甘肅蘭州宏安鐵路安檢有限公司招聘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附答案詳解(黃金題型)
- 2025海南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考核招聘高層次人才40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奪冠系列)
- 2025福建南平市山點水園林有限公司招聘及擬進入模擬試卷及1套完整答案詳解
- 2025湖南永州市零陵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公開選調(diào)工作人員4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帶答案詳解
- 2025江蘇鹽城市濱海城發(f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擬聘用人員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完整答案詳解一套
- 2025貴州省黔晟國有資產(chǎn)經(jīng)營有限責(zé)任公司選聘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名校卷)
- 2025年濟寧市兗州區(qū)事業(yè)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教育類)(9人)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名校卷)
- 2025年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選聘工作人員50名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附答案詳解(模擬題)
- Unit 5 The colourful world單元整體說課稿表格式-2024-2025學(xué)年人教PEP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核心素養(yǎng)目標(biāo)】《燕歌行并序》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xué)設(shè)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
- 2025年防城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港口大隊招考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版學(xué)??照{(diào)設(shè)備維保與綠色校園建設(shè)合同范本3篇
- 小學(xué)五年級語文閱讀理解考場答題技巧方法公式步驟復(fù)習(xí)課件
-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xué)2024-2025學(xué)年九年級上學(xué)期10月月考科學(xué)試題
- 食材采購協(xié)議書
- 社區(qū)網(wǎng)格員筆試考試題庫及答案
- DL T 5745-2016 電力建設(shè)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guī)范
- 放射治療放射防護要求
- 弘揚抗洪精神抗洪救災(zāi)主題班會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