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_第1頁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_第2頁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_第3頁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_第4頁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七年級下冊文言文閱讀技巧習題訓練一、部編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閱讀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炯住?/p>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豐,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紀昀《河中石獸》)【乙】

黔無驢,有好①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嬋淮笪镆?,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柳宗元《黔之驢》)【注】①好:喜歡。②慭慭:小心謹慎。(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①閱十余歲________②棹數小舟________③龐然大物也________④盡其肉,乃去________(2)下列劃線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然則天下之事

慭慭然,莫相知B.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龐然大物也,以為神C.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以為順流下矣D.當求之于上流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①沿河求之,不亦顛乎?②驢不勝怒,蹄之。(4)【甲】【乙】兩文講了一個相同的道理,試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敬鸢浮浚?)經過,經歷;劃(船);巨大的樣子;離開(2)D(3)①順流而下尋找它們,難道不荒唐嗎?②驢禁不住發(fā)怒,用蹄子踢老虎。(4)【甲】文說明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片面認識事物,要實事求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乙】文從老虎的角度,說明了面對突如其來的敵人不能貿然斗爭,要深入調查,掌握敵人的詳細資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勝券在握。二者聯系起來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觀臆斷,要深入調查,實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窘馕觥俊痉治觥浚?)“閱”是古今異義詞,理解為“經過,經歷”;“去”也是古今異義詞,理解為“離開”。(2)A項,然:第一個解釋為“這樣”,第二個是形容詞后綴,可解釋為“……的樣子”。B項,為:第一個是介詞,解釋為“被”;第二個是動詞,解釋為“當作,作為”。C項,以:第一個相當于“而”,連接狀語和謂語,表修飾關系;第二個是動詞,解釋為“認為”。D項,之:兩個都是代詞。故選D。(3)①句中“顛”意思是“顛倒,錯亂”;②句中的“不勝”意思是“禁不住”。(4)《河中石獸》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廟里的和尚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guī)思維順著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學者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確;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致的了解,因而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文章結尾“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一句揭示了主旨: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觀臆斷,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肚H》中寫虎的筆墨非常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后的吃驢,說明了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付,就一定能戰(zhàn)而勝之。所以兩文所講道理都有共同點,都啟示人們遇到事情不能主觀臆斷,要全面深入調查,弄清事物的本質。故答案為:⑴經過,經歷;劃(船);巨大的樣子;離開;⑵

D;⑶①順流而下尋找它們,難道不荒唐嗎?②驢禁不住發(fā)怒,用蹄子踢老虎;⑷【甲】文說明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片面認識事物,要實事求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疽摇课膹睦匣⒌慕嵌?,說明了面對突如其來的敵人不能貿然斗爭,要深入調查,掌握敵人的詳細資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勝券在握。二者聯系起來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觀臆斷,要深入調查,實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军c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⑵本題考查辨析一詞多義,答題時應注意,要確定詞語在本題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上下文的內容來考慮。在平時文言文學習中,要特別重視并這類詞;⑶文言文翻譯首先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的重點詞,如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與優(yōu)美;⑷本題考查比較閱讀。解答此題需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靖絽⒖甲g文】【甲】滄州南部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河中,門前兩只石獸一起沉入河中。過了十多年,寺僧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只石獸,到底沒能找到。寺僧們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們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里設館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是石頭的特點應該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埋沒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尋找它們,不是很荒唐嗎?”大家都很信服,認為這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之后,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上游尋找它。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沖擊力,一定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沖刷成為坑洞,越沖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里。照這樣多次沖刷,石頭又會多次向前翻轉,不停地轉動,石獸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荒唐了;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寺僧們依照老河兵的話去做,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乙】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去。驢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驢是個龐然大物,以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覺得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斗。漸漸地靠近驢子,態(tài)度越來越輕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興,心里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離開。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河中石獸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字詞的意思。①臨河干________②求石獸________③轉轉不已________④蓋石性堅重________(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①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②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3)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敘述以時間為序。先寫寺僧尋找石獸未得,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眾人信服,最后寫老河兵的分析及眾人據其推斷終得石獸。B.文章語言簡潔。如寫寺僧沿河打撈石獸,僅用“棹”“曳”“尋”等動詞領起三個斷句,簡述打撈經過,以“無跡”交代結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令人驚訝的結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據理臆斷”的深層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點。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不切實際,認識片面;講學家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老河兵綜合考慮,實事求是。(4)為什么“學者”的結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請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敬鸢浮浚?)水邊,河岸;尋找;不停止;因為(2)①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②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3)D(4)因為學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解析】【分析】(1)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干”:水邊,河岸?!吧w”:因為。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本題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棹”:劃著。“曳”:拖著?!叭粍t”:既然這樣,那么。“但”:只?!耙軘唷保褐饔^判斷?!皻e”:嗎。(3)D項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爸v學家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說法錯誤,文章第二段中關于講學家重在通過語言描寫寫出他的看法,而沒有寫到他的具體行為。(4)因為講學家是據理臆斷,根據自己的常理做出判斷,而老河兵則是根據多年的觀察。勘測而得之的經驗。學者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這也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只根據一點淺顯的道理就做出判斷,要根據實際做出勘察,調查再下結論。這也是老河兵自信的原因。故答案為:⑴水邊,河岸;尋找;不停止;因為⑵①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②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⑶D⑷因為學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點評】⑴要確定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不僅要靠平時的積累,還要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還要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現象。⑵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時,既要注意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還注意落實一些重點詞語。特別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翻譯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⑶根據題干要求,找到相關的語段、語句,進行仔細比對,特別注意一些細節(jié)。⑷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概括出選段的主要內容,再根據題干的要求進行回答。【參考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里,兩只石獸一起沉沒于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后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3.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浚?)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談笑有鴻儒(________)

②閱金經(________)

③有仙則名(________)(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是前后矛盾的。B.本文以陋室為喻,將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寫得比較含蓄,這種寫法叫作“托物言志”。C.文章舉諸葛廬、子云亭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陋室”不陋的道理。D.“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從交往對象的角度來寫“陋室不陋”的?!敬鸢浮浚?)大;讀;出名、有名(2)①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②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3)A【解析】【分析】(1)本題中的“名”是名詞用如動詞,“出名”的意思;“閱”是多義詞,這里是“讀,閱讀”的意思。(2)①句中的“斯(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幾個詞是賦分點;②句中的“云(說)、何(什么)、陋(簡陋)”幾個詞是賦分點,注意句式倒裝。(3)“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無絲竹之亂耳”的“絲竹”指的是世俗的樂曲,“調素琴”彈奏自己喜歡的音樂。據此,答案為A。故答案為:⑴大;讀;出名、有名⑵①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②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⑶A【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對選項逐項審讀,仔細辨析,判斷正誤?!緟⒖甲g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龍棲留住就顯神靈。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遠揚。苔蘚爬上臺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之徒。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繁雜的音樂攪擾聽覺,沒有文牘公務勞累身心。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如西蜀揚子云的草屋??鬃诱f:“這有什么簡陋呢?4.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列小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字的意思:①山門圮于河________

②爾輩不能究物理________③閱十余歲________

④不亦顛乎________(2)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②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3)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敘述以時間為序。先寫寺僧尋找石獸未得,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眾人信服,最后寫老河兵的分析及眾人據其推斷終得石獸。B.從表達方式來看,文章以記敘為主,最后一句的議論揭示了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C.文章人物各具特點。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不切實際,認識片面;講學家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老河兵綜合考慮,實事求是。D.文章啟示我們:遇到問題,如果不從實際出發(fā),僅靠主觀判斷,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4)結合鏈接材料和原文,說說為什么楚人找不到劍,而老河兵的方法卻可以成功找到石獸?鏈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注釋】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敬鸢浮浚?)倒塌;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經過,經歷;顛倒,錯亂(2)①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②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顛倒嗎?(3)C(4)楚人找不到劍是因為水在流動,舟在行動,一切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楚人只憑主觀臆斷做事情,死守教條。這樣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據實際經驗,將石性、沙性和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地綜合起來考慮,從而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窘馕觥俊痉治觥浚?)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圮”是“倒塌”;“物理”是古今異義詞,“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的意思。(2)①句中的“是(這)、木杮(指木片)豈能(表反詰,怎么能)、為(被)、去(離開)”幾個詞是賦分點;②句中的“下流(指下游)、固(本來,固然)、顛(顛倒,錯誤)、求(尋找)”幾個詞是賦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3)從文章內容看,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顯得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是“據理臆斷”的態(tài)度;唯有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由此可見,寺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據此,選項C的理解是不準確的。故答案為C。(4)本文中的老河兵,之所以能夠找到是因為老河兵能綜合石獸的特點、沙子的特性和水流運動等因素,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才得出了符合實際的結論。而“刻舟求劍”故事中的楚人找不到劍,是因為水在流動,舟在行進,楚人只憑主觀臆斷來判斷,自然是找不到劍了。據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為:⑴倒塌;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經過,經歷;顛倒,錯亂⑵①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②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顛倒嗎?⑶C;⑷楚人找不到劍是因為水在流動,舟在行動,一切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楚人只憑主觀臆斷做事情,死守教條。這樣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據實際經驗,將石性、沙性和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地綜合起來考慮,從而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军c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忌x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對選項逐項審讀,仔細辨析,判斷正誤。⑷本題考查的是問題的探究能力??忌谡w感知文章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參考譯文】

滄州南部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河中,門前兩只石獸一起沉入河中。過了十多年,寺僧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只石獸,到底沒能找到。寺僧們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們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里設館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是石頭的特點應該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埋沒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尋找它們,不是很荒唐嗎?"大家都很信服,認為這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之后,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上游尋找它。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沖擊力,一定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沖刷成為坑洞,越沖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里。照這樣多次沖刷,石頭又會多次向前翻轉,不停地轉動,石獸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荒唐了;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寺僧們依照老河兵的話去做,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

鏈接材料: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涂嗎?5.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強項令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后特征為洛陽令。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驂乘。宣于夏門亭侯之,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殺之。宣叩頭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將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須捶,請得自殺?!奔匆灶^擊楹,流血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父叔為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币螂罚骸皬婍椓畛?!”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能搏擊豪強,京師莫不震粟。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曰:“稃鼓不鳴董少平。”

在縣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詔遣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敞車一乘。帝傷之,曰:“董宣廉潔,死知之。”以宣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1)下列四個選項中,加橫線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后特征為洛陽令/故其欲卿治經為博士也B.及主出行/及魯肅過潯陽C.大言數主之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D.乃駐車叩馬/蒙乃始就學(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宣

使

俯。(3)“天子不與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2)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3)“天子”與“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應不同;作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應遵守法紀。(答到大意即可給滿分)【解析】【分析】(1)A.做,擔任。B.等到。C前者結構助詞“的”;后者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取獨,不譯。D.于是。故選C。(2)此題較容易,根據文意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譯為:董宣不聽從,宦官強使董宣磕頭,董宣兩手撐地,始終不肯低頭。此題要注意把相關的幾個意思之間劃開。(3)“天子不與白衣同”:天子與一般人身份不同。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應不同。結合下文“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等句分析,作為天子,要胸懷寬廣,治理天下,更應遵守法紀,還要善待像董宣這樣堅守法紀的人。說明文中的皇帝是個明君。故答案為:⑴C⑵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⑶“天子”與“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應不同;作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應遵守法紀。(答到大意即可給滿分)【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對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系上下文,根據語境作出判斷。⑵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⑶本題考查句意的把握,通讀全文,把握“天子不與白衣同”的含義。結合具體句子分析作為天子應該具有的品行。【參考譯文】

董宣,字少平,陳留郡圉地(今河南杞縣南)人。后來特地征召董宣為洛陽令。當時湖陽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殺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這個家奴當隨從,董宣就在夏門亭等候他們。于是就攔住車馬,用刀在地上畫著,大聲數落公主的過失,呵斥那個家奴下車,就殺了那個家奴。公主立即回宮向皇帝告狀?;实酆苌鷼猓賮矶?,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頭說:“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被实壅f:“想說什么?”董宣說:“陛下圣德,使國家中興,卻放縱家奴殺良民,將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請讓我自殺?!本陀妙^撞擊房柱,血流滿面?;实勖罨鹿賿冻种?,讓他磕頭向公主謝罪,董宣不聽從?;鹿購娛苟念^,董宣兩手撐地,始終不肯低頭。公主說:“文叔做普通人的時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們不敢上門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勢竟然不能使一個洛陽令聽命嗎?”皇帝笑著說:“天子與一般人身份不同?!庇谑蔷碗贩舛麨閺婍椓?,放了他,賜給他錢三十萬。董宣把錢全部分給了下屬官員。董宣從此開始打擊豪強惡霸勢力,沒有不震驚害怕的。京師百姓稱他為臥虎,歌頌他說:“董少平做洛陽令,鳴冤之鼓不再響。

董宣當了五年洛陽令,七十四歲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問,只見粗布被褥覆蓋遺體,妻子兒女相對而哭。家里只有幾斛大麥,一輛破車。光武帝傷心地說:“董宣清正廉潔,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銜艾綬,按大夫的禮節(jié)安葬他。6.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2)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詞。①談笑有鴻儒(________)②可以調素琴(________)(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文中“龍”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本文從居室環(huán)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來形容陋室之陋。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反映了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D.文中作者以諸葛、楊雄自比,含蓄表達了自己甘于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答案】(1)唐;劉禹錫(2)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裝飾(3)沒有嘈雜的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勞累。(4)B【解析】【分析】(1)《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2)“談笑有鴻儒”翻譯為“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鴻儒”意思是“博學多識的人”?!翱梢哉{素琴”翻譯為“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素”意思是“不加裝飾的”。(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句中“亂”意思是“擾亂”?!鞍笭敝腹俑墓?,“勞”意思是“使……勞累”。語序正常,據此翻譯。(4)B.“陋室之陋”表述有誤,應該是“陋室不陋”。故選B。故答案為:⑴唐;劉禹錫⑵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裝飾⑶沒有嘈雜的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勞累。⑷B【點評】⑴本題考查的是文學常識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課內篇目的出處、作家作品等有關的內容。解答此題關鍵以課本的注釋為主,注意平時的積累。⑵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⑶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⑷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忌x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對選項逐項審讀,仔細辨析,判斷正誤。【參考譯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龍棲留住就顯神靈。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遠揚。苔蘚爬上臺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之徒。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繁雜的音樂攪擾聽覺,沒有文牘公務勞累身心。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如西蜀揚子云的草屋??鬃诱f:“這有什么簡陋呢?”7.閱讀選文,完成下列小題。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ΑVT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釋加下劃線字。嘗:________

唯:________(2)對“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狈g正確的一項是(

)A.樹長在馬路邊卻有這么多小孩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B.樹長在馬路邊卻結了這么多果子,這一定是受了李家的苦。C.樹在說邊上有很多兒子,這一定是李子很苦。D.樹長在路邊卻結了這么果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3)有人說這個七歲小兒王戎真是個氣度非凡、淡定又聰慧的孩子,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答案】(1)曾經;只有(2)D(3)是的,首先他很淡定,別的孩子爭著摘果子他不去,其次他也很聰明,能從路邊果子沒人摘,得出果子不好吃的結論.【解析】【分析】(1)“嘗”,古今異義,今義為“品嘗”,古義為“曾經”;“唯”,本義即為“只有”。做題時要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2)本題重點詞語有:“道”的意思馬路;“子”的意思是果實,果子,李子;“苦”的意思是苦澀;“李”的意思是李子。故選D。(3)本題答題時,抓住關鍵句子分析即可。“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寫出王戎的氣度非凡、淡定;“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寫出王戎的聰慧。回答時,先表明觀點,再結合文章寫出理由。故答案為:⑴曾經;只有;⑵B⑶是的,首先他很淡定,別的孩子爭著摘果子他不去,其次他也很聰明,能從路邊果子沒人摘,得出果子不好吃的結論.【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題要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要正確理解。對選項進行逐項的辨析,判斷正誤。⑶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考生要結合文章的內容,抓住關鍵句子進行分析,闡述時要表明觀點,要說理由?!緟⒖甲g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和朋友們一起玩耍,看見路邊有一株李子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跑去摘。卻唯獨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路旁,卻有這么多的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保▏^的人們)一嘗,果然是這樣。8.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馬價十倍

人有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而視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②而馬價十倍。(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注】①比:副詞,接連地。②一旦:一天。(1)下列對文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沒有,不”。B.“愿子還而視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C.“一旦而馬價十倍”一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這匹馬的價錢一天就漲了十倍”。D.“伯樂乃還而視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順承的連詞。(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還而視之,去而顧之”這一動作神態(tài)隱含的意思是伯樂看馬時的仔細。B.賣駿馬者是一個機智聰明、善于解決問題的人。C.這則寓言說明,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fā)現和舉薦。D.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能盲目迷信“專家”,不加分析地崇拜。【答案】(1)B(2)A【解析】【分析】(1)B項,“愿子還而視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故B錯誤,選B。(2)“還而視之,去而顧之”這一動作神態(tài)隱含的意思是伯樂對馬的不舍,反復的看,從“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②而馬價十倍。”看出伯樂的動作神態(tài)目的是為了表現對馬的喜愛重視,以此來抬高馬的身價。故A錯誤,選A。故答案為:⑴B;⑵A【點評】⑴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要確定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不僅要靠平時的積累,還要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學習時一要熟讀強記,二要用心關注古文中詞語在用法上的變化,比如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B項,“愿子還而視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意”。⑵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答題時務必注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善于從細微處著眼,篩選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要點,同時要推敲答案用語的準確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煩,不偏不倚,切中要旨?!斑€而視之,去而顧之”從這一動作神態(tài)看出伯樂目的是為了表現對馬的喜愛重視,以此來抬高馬的身價?!靖絽⒖甲g文】

有個要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待在集市上,沒有人理睬。這人就去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好馬要賣掉它,我接連三天呆在集市上,沒有人來過問,希望你幫幫忙,去看看我的馬,繞著我的馬轉幾個圈兒,臨走時再回過頭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給你一天的花費?!辈畼方邮芰诉@個請求,于是就去繞著馬兒轉幾圈,看了一看,臨走時又回過頭去再看了一眼,這匹馬的價錢立刻漲了十倍。9.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①,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②,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③之肆④,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鬃釉唬骸盁o友不如己者。”顏、閔⑤之徒,何可世得,但優(yōu)於我,便足貴之。(選自《顏氏家訓》)【注】①款狎:親近、親密。②操履藝能:品性本領。③鮑魚:咸魚,氣味腥臭。④肆:店鋪。⑤顏、閩:顏回、閔筍都是孔子的弟子。(1)如下四項為《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徒”的一些釋義?!邦?、閔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

)A.同類或同一派別的人B.門徒,弟子C.步行D.只,僅僅(2)青少年要健康成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在成長的路上少走彎路。因此,我們應踐行上文中所倡導的(

)A.學習時與朋友切磋B.擇良友而交C.交友要善始善終D.擇友要志同道合【答案】(1)A(2)B【解析】【分析】(1)“顏、閔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同類或同一派別的人”。故選A。(2)根據“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③之肆④,久而自臭也”可知,文段主要談的是“擇良友而交”。故選B。故答案為:⑴A;⑵B【點評】⑴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一詞多義這一考點的掌握情況。文言文中有一些詞是一詞多義,要確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上下文的內容來考慮。⑵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對文言文的字詞理解、詞句賞析、詞語作用、主要內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輕松做出選擇?!靖絽⒖甲g文】

人在少年時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與他親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談舉止,即使并不是有意向對方學習,也會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相似起來,何況操行技能等明顯容易學習的方面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好像進入種滿芝和蘭等香草的屋子,時間長了自己就會變得芳香起來;和壞人在一起,就像進入出售咸魚的店鋪,時間長了自己也會發(fā)出腥臭。墨子曾對被染上顏色的素絲發(fā)出感嘆,說的是就是這個道理啊。德才兼?zhèn)涞娜藢τ诮Y交朋友必定很謹慎??!孔子說:“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毕耦伝?、閔損那樣的賢人,一輩子都難得遇上。只要比我強,也就足以讓我看重他了。10.文言文閱讀天石硯銘(并序)(宋)蘇軾

軾年十二時,于所居紗縠行①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里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fā)墨②,顧無貯水處。先君③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币蛞再n軾,曰:“是文字之祥④也?!陛Y寶而用之,且為銘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涂⑥,發(fā)書篋,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⑦。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選自《蘇軾文集》第二冊)【注釋】①紗縠行:蘇軾故里,在四川眉山。②發(fā)墨:指硯臺磨墨易濃。③先君:這里指蘇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為主,著重于。⑥當涂:地名。⑦迨、過:蘇迨、蘇過,蘇軾的兒子。(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①得異石(________)②明年至黃州(________)③求硯不復得(________)(2)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文中“賜”“付”都是父親將硯交給兒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異同?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鄙跸?,以付迨、過。(4)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碧K軾在硯銘中說:“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認為蘇軾對“德”與“形”的看法與劉禹錫是否相同?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理由?!敬鸢浮浚?)奇異;第二年;尋找(2)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賜”是賜予的意思,體現了蘇軾對父親的敬重與感恩;“付”是交給的意思,表現了蘇軾把天石硯交給兒子時的鄭重與期待,這兩個詞都寄寓了蘇軾對天石硯的珍愛之情。(4)示例一:相同。天石硯無貯水處,從“形”來說,不免有些遺憾,但它色澤溫潤、質地細膩、發(fā)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硯,這才是硯“德”之所在。蘇軾以硯之德喻人之德,這和劉禹錫《陋室銘》中表達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示例二:不相同。天石硯“形”的缺陷令蘇軾遺憾,但他認為事物的“德”與“形”皆有可取之處,就看如何取舍;而劉禹錫以“德”為重,“形”之陋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解析】【分析】(1)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明年”:第二年。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此題較容易,根據文意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譯為:這是一方天硯啊!具有硯的品質,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此題要注意把相關的幾個意思之間劃開。注意標志性的虛詞“也”。(3)作答時,需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其表情達意上的效果?!百n”是“賜予”的意思,一般用于長輩給晚輩或上級給下級某物,這個詞語體現了蘇軾對父親的敬重。而“付”是“交給”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現了作者的鄭重,這兩個詞語都表現了作者對這方硯的珍視。(4)根據“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一句可知作者認為德相對于形來說是最重要的。這與《陋室銘》中“惟吾德馨”的觀點是一致的。當然,也可答不相同。理由可從蘇軾認為“德”與“形”皆有可取之處,而劉禹錫是以“德”為重的角度作答。故答案為:⑴奇異;第二年;尋找;⑵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⑶“賜”是賜予的意思,體現了蘇軾對父親的敬重與感恩;“付”是交給的意思,表現了蘇軾把天石硯交給兒子時的鄭重與期待,這兩個詞都寄寓了蘇軾對天石硯的珍愛之情;⑷示例一:相同。天石硯無貯水處,從“形”來說,不免有些遺憾,但它色澤溫潤、質地細膩、發(fā)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硯,這才是硯“德”之所在。蘇軾以硯之德喻人之德,這和劉禹錫《陋室銘》中表達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示例二:不相同。天石硯“形”的缺陷令蘇軾遺憾,但他認為事物的“德”與“形”皆有可取之處,就看如何取舍;而劉禹錫以“德”為重,“形”之陋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军c評】⑴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文言詞語的學習和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和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而且還要注意詞語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這就要求學生能活學活用;⑵本題考查句子的斷句能力。本題考查斷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⑶本題考查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掌握。作答時,需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其表情達意上的效果;⑷本題考查比較閱讀的能力。細讀文本,然后正確翻譯后可分析作答。【翻譯】

蘇軾十二歲的時候,在所住的紗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戲。得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形狀像魚,外表色溫潤晶瑩,呈現淺綠色,里外都點綴著細小的銀星,擊打它就發(fā)出鏗鏘的聲音。試著拿它當硯使,很容易發(fā)墨,只是沒有儲水的地方。先父說:“這是一方天硯啊!具有硯的品質,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庇谑前阉€給我,說:“這是你文章發(fā)達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愛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銘文說:“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遠不再改變初衷?;蛞云返聻楦?,或要保全形體。如果兩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腳下嗎?這樣的人世間有很多。”

元豐二年秋七月,我獲罪入獄,全家人流離失所,書籍也丟失散亂。第二年來到黃州,尋找我那方硯臺,卻怎么也找不到,我以為把它丟失了。元豐七年七月,乘船到到當涂,翻開書箱,忽然又看見了它,非常高興。于是把它交給兒子蘇迨和蘇過。裝硯的匣子雖然不十分精致,卻是先父親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硯的形狀做的,不能更換。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題。河中石獸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1)解釋下列劃線字的意思。①山門圮于河________②閱十余歲________③爾輩不能究物理________④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2)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②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3)下列對本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一句中可以看出和尚毅力堅定,從尋找石獸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和尚經驗不足。B.講學家的“笑”,是善意的笑,說明講學家樂于助人,一心想幫和尚找回石獸。C.老河兵經驗豐富,是一個真正“究物理”的人。D.“眾服為確論”說明眾人盲從“權威”,輕信講學家的說法?!敬鸢浮浚?)倒塌;經過;事物的道理;逆流(2)①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②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3)B【解析】【分析】(1)解答時要聯系上下文,根據語境做出判斷?!佰堋?,倒塌;“物理”,古今異義詞,此處是“事物的道理”;“溯流”,逆流。(2)本題翻譯重點字詞:“是非”,這不是;“豈”,怎么;“攜”,帶著;“然則”,既然這樣;“臆斷”,主觀判斷。(3)B項錯誤。講學家的“笑”是嘲笑順流而下尋找石獸的做法,說明講學家自以為是。故答案為:⑴倒塌;經過;事物的道理;逆流;⑵①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②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⑶B?!军c評】⑴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學生一要注重平時的積累,結合所學課文語境積累常用的實詞的意思和所運用的具體語境以及所屬詞性或語法功能;二要關注所做試題選文的語境,以及所給比較選項的語境,在具體語境下理解比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翻譯一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落實重點字詞,不能遺漏,句意要通順們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⑶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注意,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出選擇?!靖絽⒖甲g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里,兩只石獸一起沉沒于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后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