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第一,“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敖Y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馬克思主義從社會關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質,中華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敖Y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xiàn)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xiàn)代轉型。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并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華文明別開生面,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跨越,發(fā)展出中華文明的現(xiàn)代形態(tài)。另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xiàn)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暗诙€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摘自《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二:“文化生命體”強調了文化的連續(xù)性和內在連貫性,即文化的深層要素如同生命體的各種化學成分,它們并非無序累積或“硬湊在一起”,而是彼此緊密聯(lián)結、協(xié)調發(fā)展,形成嚴整有序的有機體,彰顯出新文化的整體性、協(xié)同性、系統(tǒng)性及開放性。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傳承的基礎上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在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需要一種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精神支撐,即所強調的“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催生了嶄新的文化生命體。通過“第二個結合”,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與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民本理念深度融合,為嶄新的文化生命體注入了深沉的人民情感。這個嶄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植于中華大地,各種文化形式和符號在人民實踐中涌現(xiàn),為文化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在這個嶄新的文化生命體中,人民的心跳與呼聲交織成智慧之光,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注入了獨特的精神力量,展示了文化傳承與人民奮斗的結合,為中華民族的未來鋪平了充滿活力的道路。在理論建構層面,為謀求民族獨立并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意識形態(tài),首要的是建構革命主體觀念,這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尤為明顯。確定革命依靠對象是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基礎,我們揚棄西方“主權在民”的片面觀點,形成了一套意識形態(tài)化的“人民”概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叭娜鉃槿嗣穹铡彼枷爰群w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內核,又摒棄了其虛偽性;既吸收了樸素民本理念的合理成分,又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強化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正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使“人民”概念和思想生成豐富的具象和樣態(tài),具有表征整體思想文化的作用。在實踐層面,發(fā)展思想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全面發(fā)展,而民本理念則突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這兩者的有機結合體現(xiàn)在政策實施、社會治理和制度建設等方面,通過促進人民全面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以及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標。這種實踐層面的有機結合不僅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發(fā)展紅利,也為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在認知層面,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使人們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框架。人們逐漸認識到發(fā)展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長,而是關乎每個人的全面進步和生活品質提升。這一認知改變了人們對發(fā)展目標和效果的理解,人們意識到經濟繁榮與人的幸福緊密相連。同時,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使得人們更加關注人類自身價值和個體尊嚴,形成了一種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因此,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不僅在實踐中為社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也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中孕育出了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種文化生命體既注重整體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和協(xié)同性,又深刻體現(xiàn)了對每個個體權益和尊嚴的尊重,為構建更加和諧、富有活力的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持。(摘編自趙潤彬《“第二個結合”何以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都不贊成人是孤立的個體,前者從社會關系角度把握人的本質,后者將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中,二者高度契合。B.新的文化生命體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成果,是中華文明在不斷更新和跨越中發(fā)展出的現(xiàn)代形態(tài)。C.基于文化的連續(xù)性和內在連貫性,文化的深層要素得以發(fā)生深刻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嚴整有序、協(xié)同開放的新文化有機體。D.確定革命依靠對象是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基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符合中國國情,強化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二個結合”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和文明發(fā)展趨勢,賦予中華文明以新的生命和現(xiàn)代力量,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B.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植于中華大地”“在人民實踐中涌現(xiàn)”,可見只要立足實踐,就能真正實現(xiàn)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C.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重視社會全面發(fā)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理解新的文化生命體,應將其放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實踐中來觀照。D.新的文化生命體在“古今中西”交匯交融中,在中華文明發(fā)展更新與現(xiàn)代轉型的歷程中生成,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第五段中提到的“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的一項是()A.某教授提出以數(shù)字化賦能傳統(tǒng)“文選學”研究,以功能日益強大的數(shù)字技術推動傳統(tǒng)文獻研究方法的革新。B.在恩格斯看來,歷史不是毫無目的的,諸多個體從主觀目的出發(fā)而形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合力決定了歷史的客觀歸宿。C.某學者指出,全球人權治理應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根植于各國具體國情的人權發(fā)展模式,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D.社會質量理論認為,社會整體經濟發(fā)展水平提升所帶來的發(fā)展紅利需惠及每一位成員,讓社會成員更具幸福感和創(chuàng)造力。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論證思路。5.在“新的文化生命體”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的前提和結果是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答案】1.B2.B3.C4.首先提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的觀點;接著從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文明、推動其現(xiàn)代轉型,以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使其中國化時代化兩方面具體闡述;最后總結“第二個結合”形成新文化形態(tài)的意義。5.①前提: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本理念高度契合(如“人民至上”與“民為邦本”相融)。②結果:互相成就,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既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又傳承民本理念,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支撐?!窘馕觥俊緦дZ】這兩篇材料圍繞“兩個結合”展開論述,聚焦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材料一以講話為綱,從“前提契合”和“結果互成”兩個維度,闡釋了兩種思想體系的內在統(tǒng)一性;材料二則從理論建構、實踐創(chuàng)新和認知變革三個層面,深入剖析了“文化生命體”的生成機制。兩文互為補充,共同構建了“新文化生命體”的理論框架?!?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中華文明在不斷更新和跨越中發(fā)展出的現(xiàn)代形態(tài)”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第三段“‘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可知,新的文化生命體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形成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而不是“中華文明在不斷更新和跨越中發(fā)展出的現(xiàn)代形態(tài)”,選項偷換概念。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章內容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B.“只要立足實踐,就能真正實現(xiàn)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錯誤。材料二第二段提到“這個嶄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植于中華大地,各種文化形式和符號在人民實踐中涌現(xiàn),為文化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植于中華大地”“在人民實踐中涌現(xiàn)”,但立足實踐只是實現(xiàn)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有機結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只要……就……”表述過于絕對。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觀點,分析論點、論據(jù)的能力。材料二第五段中提到的“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是基于“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使得人們更加關注人類自身價值和個體尊嚴”形成的。A.選項說的是數(shù)字技術推動傳統(tǒng)文獻研究方法革新,未涉及以人為本、關注人類自身價值和個體尊嚴等內容,不符合“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B.恩格斯的觀點強調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由個體主觀目的形成的合力決定的,沒有體現(xiàn)出對人類自身價值和個體尊嚴的關注,不符合要求。C.體現(xiàn)了對不同文明和人權發(fā)展模式的尊重,關注了人類整體,符合以人為本、平等包容的特點,符合“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D.選項主要強調的是社會發(fā)展紅利要惠及每一位成員,側重于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分配,沒有突出對不同個體、不同文明等的包容,不符合觀點。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第一句“‘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直接提出了本段的觀點。接著通過“一方面……另一方面……”分別從兩個角度進行闡述,“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xiàn)代轉型”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對中華文明的作用;“另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闡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作用。最后一句“‘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總結了“第二個結合”形成新文化形態(tài)的意義。所以其論證思路是:首先提出觀點,接著從兩個方面具體闡述,最后總結意義?!?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①前提:根據(jù)材料一第二段“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可知,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本理念高度契合,這是二者結合的前提。②結果:根據(jù)材料一第三段“‘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以及材料二第二段“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催生了嶄新的文化生命體”,最后一段“這種文化生命體既注重整體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和協(xié)同性,又深刻體現(xiàn)了對每個個體權益和尊嚴的尊重,為構建更加和諧、富有活力的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持”可知,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又傳承了民本理念,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支撐。(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弒君蒙福森成濟跟趙枕兩人是至交好友,平時經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聊的都是心里話,推心置腹,無話不談。這天,兩人在一起喝酒。成濟喝多了,話特別多,聊著聊著,就提到了司馬昭跟皇帝曹髦的事情。朝野皆知,皇帝跟司馬昭不和。坊間傳聞,司馬昭早有廢帝之意,只不過在等待時機而已。成濟問:“若哪天司馬公跟皇上發(fā)生沖突,我該站在哪一邊?”趙枕沉思片刻,說:“兩邊都不要站。將軍應遠離朝廷紛爭,否則,恐怕兇多吉少,還會禍及族人和親友。請將軍務必謹言慎行!”“如何遠離?”成濟問?!罢埱笸庹{即可?!背蓾S司馬昭多年,聽了趙枕之言,不為所動:“我一生追隨司馬氏縱橫天下,唯晉公馬首是瞻!晉公父兄皆有功于朝廷,晉公本人功德巍巍,受萬民敬仰。我有晉公庇護,有何畏懼?”趙枕苦勸,可成濟怎么也不聽。趙枕低頭喝悶酒,再無一言。此后,趙枕慢慢疏遠成濟;在路上見到成濟,表現(xiàn)得像陌生人一樣,連招呼也不打一下,更別說在一起喝酒了。幾個月后,趙枕調離洛陽,到一個極其偏僻的地方任地方官。有一天,寧陵地方官報稱在一個水井中發(fā)現(xiàn)兩條黃龍,隱隱約約欲騰飛于天。群臣上表道賀,以為祥瑞之兆?;实蹍s說:“此非祥瑞之兆也。龍者君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屈于井中,是幽困之兆也?!蓖顺?,作詩一首,寫在白絹上,不料被司馬昭安插在宮里的守衛(wèi)獲得,交給司馬昭。司馬昭召集親信至府邸,怒氣沖天,扔下白絹。賈充撿起白絹,見絹上寫道:“傷哉龍受困,不能越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于田。蟠居于井底,鰍鱔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司馬昭對賈充說:“我父兄為大魏盡忠,殫精竭慮,如履薄冰,曹髦卻視我為鰍鱔。曹髦想效仿廢帝曹芳嗎?如不早圖,我司馬家族早晚必為曹髦所害!”五月初七上午,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yè),踉踉蹌蹌地跑進相府,驚慌失措:“陛下造反了!陛下造反了!”司馬昭聽不清楚:“誰?誰造反了?”“陛下——曹髦造反了!”當日。早朝時,年輕皇帝曹髦和司馬昭發(fā)生了繼位以來最嚴重的沖突,他們二人在朝堂上對峙,大眼瞪小眼,像斗雞一樣。當時,氣氛極為緊張。散朝后,血氣方剛的曹髦留下心腹大臣王沈、王經、王業(yè)三人,并對他們說:“朕不能坐以待斃,今天,朕哪怕豁出命去,也要抗爭到底!”王經苦勸無效。隨后曹髦下令宮中所有宿衛(wèi)、宦官、奴仆、雜役等一同殺出去,準備除掉司馬昭。王沈、王業(yè)眼看出大事了,趕緊溜出宮,來向司馬昭報信。一場沒有經過任何籌謀的大事變,就這樣發(fā)生了。這是史無前例的大事——皇帝造反了!霎時,洛陽城里,戰(zhàn)車隆隆,硝煙彌漫,刀光劍影,吶喊聲、馬蹄聲、金鼓之聲、呼號之聲、刀劍搏擊之聲不絕于耳,一陣陣隨風而來。司馬昭聞報,輕蔑一笑:“不知死活!”隨后他命令賈充立刻出擊。賈充和成濟等人披上戰(zhàn)甲,率領虎賁軍迎戰(zhàn)。很快,人們看見全副武裝的曹髦從遠處殺來,像打了雞血一樣,他率領幾百宿衛(wèi)、奴仆、雜役和宦官,駕著戰(zhàn)車,橫沖直撞。曹髦頭發(fā)散開,血染衣裳,手執(zhí)長刃,幾近瘋狂,勢不可當?;①S軍嚇得紛紛后退。很快,曹髦的戰(zhàn)車沖過來了。成濟看見曹髦不顧性命地沖殺,眾人紛紛退讓,也呆住了,不知所措。他轉頭問賈充:“事急矣,怎么辦?”賈充說:“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司馬公豢養(yǎng)你們,就是為了此刻。你們現(xiàn)在還不出手,更待何時?”成濟再問:“當殺耶?當縛耶?”賈充厲聲說:“司馬公要的是曹髦的尸首!”殺手無縛雞之力的皇帝,對成濟來說,如宰只雞一樣。聞言,成濟手執(zhí)長矛,猛刺過去,一矛刺中曹髦的胸口,霎時,年輕的皇帝曹髦血染街頭。隨即,司馬昭趕到了現(xiàn)場。司馬昭的叔叔——司馬孚也趕來了。見曹髦倒在血泊中,遠遠地,司馬昭就跳下車,飛一般地撲過來,“撲通”一下跪倒在地,抱起曹髦,把他的頭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用手捂著曹髦滲血的胸口,而曹髦漸漸地沒了氣息。“陛下罹難,臣之罪也!”司馬昭放聲大哭,以頭撞地,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來。司馬孚厲聲斥責成濟:“弒君之罪,罪大惡極,當誅三族!”成濟呆住了。他囁嚅著說了一句:“末將奉賈大人之命……”話未說完,就被虎賁軍按住,用麻布堵住了嘴。大街上,圍觀的百姓議論紛紛:“坊間傳言,司馬氏父子專權,把持朝政,欺凌天子,早晚必將篡位?;噬险f過‘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磥?,此言未必是真?!彼抉R昭改立曹奐為新帝,改年號為景元。成濟因弒君之罪,被凌遲處死,夷三族。成濟被殺前,滿嘴血污,“嗚嗚”地叫著,掙扎著,卻發(fā)不出聲音——他不過是司馬昭的一枚棋子而已,司馬昭以弒君之罪,割掉了他的舌頭。成濟臨死之際,不知是否會想起那天趙枕說的話??上?,一切都回不去了。(摘編自《微型小說選刊》2024年第20期,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司馬昭父兄有功于朝廷,司馬昭功德巍巍,受萬民敬仰;成濟想成就一番功業(yè),一生追隨司馬氏縱橫天下,唯司馬昭馬首是瞻。B.司馬昭看了曹髦寫的詩后,認為詩中的“鰍鱔”是指自己,擔心司馬家族早晚為曹髦所害,因此才產生了謀反之心。C.皇帝曹髦年輕氣盛,缺乏政治斗爭經驗,辦事急躁不穩(wěn)重,在朝堂上與司馬昭正面發(fā)生嚴重的沖突,以致丟了性命。D.曹髦欲討伐司馬昭,卻因王沈、王業(yè)向司馬昭告密而計劃泄露。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指使成濟殺了曹髦,成濟成替罪羊被滅三族。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趙枕視成濟為摯友,對成濟推心置腹;成濟不聽勸告而視趙枕為路人,成濟的無情反襯出趙枕待人真誠。B.王沈和王業(yè)跑進相府報信說“陛下造反了!陛下造反了!”,作者借臣子之口說皇帝造反,極具諷刺意味。C.作者在描寫年輕皇帝曹髦和司馬昭發(fā)生的繼位以來最嚴重的沖突時,使用了神態(tài)描寫、場景描寫等手法。D.“殺手無縛雞之力的皇帝,對成濟來說,如宰只雞一樣”,運用比喻手法從側面道出了曹髦處境的險惡。8.文中描寫寧陵發(fā)現(xiàn)“井中黃龍”的情節(jié)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文中寫到曹髦罹難后司馬昭抱起他哭得死去活來的舉動,請結合文本分析司馬昭此舉的用心和對此舉描寫的表達效果。【答案】6.D7.A8.①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黃龍出井被曹髦解讀為“幽困之兆”,激化其與司馬昭的矛盾,為后續(xù)“弒君”事件埋下伏筆;②象征意義:黃龍象征君主,“困于井中”暗示曹髦受制于司馬昭的處境,強化悲劇氛圍。9.用心:①偽裝悲痛,掩蓋弒君真相,推卸責任;②籠絡人心,塑造“忠君”形象,鞏固權力。表達效果:通過強烈的言行反差,凸顯司馬昭的虛偽狡詐,增強諷刺意味,深化對權力斗爭殘酷性的批判?!窘馕觥俊緦дZ】《弒君》以權力博弈為骨,寫盡人性詭譎。成濟不聽趙枕良言,淪為賈充棋子;司馬昭殺帝后痛哭作秀,虛偽刺骨?!熬悬S龍”喻君主困厄,“陛下造反”顯世事顛倒。末成濟滅族,留權力碾壓下的悲涼。以細節(jié)見權謀,以反差顯諷刺,余味沉重?!?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A.“司馬昭功德巍巍,受萬民敬仰”錯誤。由原文“成濟跟隨司馬昭多年……晉公本人功德巍巍,受萬民敬仰”可知,這是成濟個人的看法,并非客觀事實,且后文司馬昭弒君等行為印證其并非“受萬民敬仰”。B.“因此才產生了謀反之心”錯誤。由原文“坊間傳聞,司馬昭早有廢帝之意,只不過在等待時機而已”可知,司馬昭早有廢帝之心,并非因曹髦的詩才產生謀反之心。C.“以致丟了性命”錯誤。由原文“曹髦下令宮中所有宿衛(wèi)……準備除掉司馬昭”“成濟手執(zhí)長矛,猛刺過去……年輕的皇帝曹髦血染街頭”可知,曹髦丟性命是因討伐司馬昭被成濟所殺,并非僅因朝堂沖突。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成濟不聽勸告而視趙枕為路人,成濟的無情反襯出趙枕待人真誠”錯誤。由原文“此后,趙枕慢慢疏遠成濟;在路上見到成濟,表現(xiàn)得像陌生人一樣”可知,是趙枕主動疏遠成濟,并非“成濟視趙枕為路人”,也沒有反襯作用。故選A。【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jié)的作用的能力。①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原文寫“寧陵地方官報稱在一個水井中發(fā)現(xiàn)兩條黃龍”,曹髦解讀為“龍者君象……是幽困之兆也”,并作詩明志,此詩被司馬昭獲得后“怒氣沖天”,激化了二人的矛盾。這一情節(jié)直接為后續(xù)曹髦討伐司馬昭、成濟弒君等事件埋下伏筆,推動情節(jié)從“矛盾潛伏”走向“爆發(fā)”。②象征意義:原文中曹髦認為“龍者君象”,而黃龍“屈于井中”,象征作為君主的曹髦受制于司馬昭、毫無實權的困境。這一象征強化了曹髦的悲劇性,也為后文他“血染街頭”的結局鋪墊了悲涼氛圍?!?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用心:①原文中曹髦實為成濟受賈充指使所殺,而司馬昭“抱起曹髦,把他的頭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放聲大哭”,是為了偽裝對君主的悲痛,掩蓋“弒君”的真相,將責任推給成濟。②司馬昭以“臣之罪也”的哭喊塑造“忠君”形象,試圖贏得朝野同情,籠絡人心,從而在弒君后穩(wěn)定局勢,鞏固自己的權力。表達效果:原文中司馬昭“輕蔑一笑:‘不知死活!’”(下令出擊時)與“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來”(見曹髦尸體時)形成強烈言行反差,直觀暴露其虛偽狡詐,增強了對其人物形象的諷刺,通過描寫這一虛偽舉動,揭示了權力斗爭中“弒君者裝忠君”的殘酷現(xiàn)實,深化了對封建權力斗爭虛偽性、殘酷性的批判。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夫本者,倡始①也;末者,應和也。倡始者,天地也;應和者,萬物也。萬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人不成。故人君舉措應天,若北辰為之主,臺輔②為之臣佐,列宿③為之官屬,眾星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變改臺輔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錯繆此天之象也。故立臺榭以觀天文,郊祀、逆氣以配神靈,所以務天之本也;耕農、社稷、山林、川澤,祀祠祈福,所以務地之本也;庠序之禮,八佾④之樂,明堂辟雍⑤,高墻宗廟,所以務人之本也。故本者,經常之法,規(guī)矩之要。圓鑿不可以方枘,鉛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則有逆氣;地失其常,則有枯?。蝗耸涑#瑒t有患害?!缎⒔洝吩唬骸胺窍韧踔ǚ薏桓曳??!贝酥^也。(節(jié)選自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國》)材料二: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对姟吩疲骸豁┎煌视膳f章?!裣韧踔ǘ^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保ü?jié)選自《孟子·離婁上》)〖備注〗①倡始:開始、開端。②臺輔:起輔助作用的星,此處指三臺和玉衡。③列宿:眾星宿。④八佾(yì):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⑤明堂辟雍: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辟(bì)雍,本為西周天子所設太學,東漢以后轉為祭祀之所。⑥法服:古代按禮法規(guī)定的服飾。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是以北辰A不可B變改C臺輔D不可失度E列宿F不可錯繆G此天之H象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屬”文中指屬吏,與《鴻門宴》“若屬皆且為所虜”中的“屬”意思不同。B.庠序,泛指學校,《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中的“庠序”一詞也是此意。C.以為,憑此制作出,與《答司馬諫議書》“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中的“以為”意思相同。D.勝,盡,與《諫太宗十思疏》“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中“勝”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葛亮認為,治國如同治家,務必確立根本,遵循了天、地、人這三個根本,其他細節(jié)才能理順。B.治國首先要遵循符合地道的根本舉措:郊祀、迎氣、耕農、祭祀,管理山林和川澤,建立祠廟以祈求福祚。C.圓形卯眼不能匹配方形榫頭,鉛制刀具不可用于砍伐;而人不可背離常態(tài),否則就會有禍患發(fā)生。D.孟子開門見山,從成“方圓”的“規(guī)矩”、正“五音”的“六律”,引申出治理國家也需要有規(guī)可循。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故天失其常,則有逆氣;地失其常,則有枯敗。(2)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14.兩則材料都談到了治國之策,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答案】10.CEG11.C12.B13.(1)所以上天失去常規(guī),就會有反常的氣候;大地失去常規(guī),就會有草木枯萎衰敗。(2)即使有離婁那樣的視力,公輸班那樣的技巧,不借助圓規(guī)和直尺,也不能畫出方形和圓形。14.材料一強調治國要確立天、地、人“三本”,遵循常規(guī)法度;材料二側重治國需行“仁政”,遵循先王之道。【解析】【導語】這篇文言文閱讀選段展現(xiàn)了古代中國政治智慧的兩種典型視角。諸葛亮《治國》篇以天人感應為框架,強調“務本”思想,將治國比作治家,提出天、地、人三才的和諧統(tǒng)一是政治根本,其論述充滿宇宙秩序與人文禮制相貫通的系統(tǒng)思維。孟子選段則突出“規(guī)矩”意識,通過工藝類比強調制度規(guī)范的重要性,體現(xiàn)儒家“法先王”的保守主義政治觀。兩文都注重治國方略的形而上依據(jù),但諸葛亮側重整體性宇宙觀建構,孟子更強調具體制度傳承,共同反映了古代政治哲學中“循道而治”的核心命題?!?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北極星的位置不能變動,臺輔星的運行不能沒有法度,其他眾星宿的排列不能雜亂無章,這就是天象?!氨背讲豢勺兏摹薄芭_輔不可失度”與“列宿不可錯繆”結構相似,“臺輔不可失度”與“列宿不可錯繆”應單獨成句,前后CEG處斷開。故選CEG?!?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指屬吏/指一類人。句意:其他眾多星宿就像主要官員的屬吏。/你們都將被他俘虜。B.正確。句意:重視學校的禮儀。/重視學校教育。C.錯誤。憑……制作出/認為。句意:憑此制作出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我私下認為跟您往來交好的日子很久。D.正確。盡/控制。句意: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故選C?!?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遵循符合地道的根本舉措:郊祀、迎氣、耕農、祭祀,管理山林和川澤,建立祠廟以祈求福祚”錯誤,將“郊祀、逆氣”(屬“天”)與“耕農、社稷”(屬“地”)混為一談,且遺漏了“務人之本”的內容,因此表述不準確。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所以;“逆氣”,反常的氣候;“枯敗”,草木枯萎衰敗。(2)“明”,視力;“規(guī)矩”,圓規(guī)和直尺;“方圓”,方形和圓形?!?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材料一以“治家”類比“治國”,核心圍繞“立本”展開。明確“本”是治國根基,具體分為“天之本”(觀天文、配神靈)、“地之本”(重農耕、祀山川)、“人之本”(興禮樂、建教化場所),強調三者不可或缺,且需遵循“經常之法”,如同“圓鑿不方枘”,突出規(guī)矩法度對治國的重要性。材料二則從“規(guī)矩”切入,以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需依規(guī)矩,類比治國需“仁政”與“先王之道”。指出“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自行”,強調光有善心或法度不夠,必須踐行先王的仁政之道,認為“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且突出“仁者宜在高位”,核心側重“仁政”與遵循先王傳統(tǒng)對治國的關鍵作用。參考譯文:材料一:治國,就如同治家。治家,務必確立根本,根本立住了則末節(jié)自會端正。所謂本,是事物的源頭;所謂末,是(對源頭的)呼應附和。事物的源頭,就是天地;呼應附和,就是萬物。萬物的發(fā)展,沒有天就不會產生,沒有地就不會生長,沒有人就不會成功。因此君主的行為應當順應天命,就像天空以北極星為中心,臺輔星(位于北極星旁)就像臣僚官佐,其他眾多星宿就像主要官員的屬吏,繁星就像百姓。所以北極星的位置不能變動,臺輔星的運行不能沒有法度,其他眾星宿的排列不能雜亂無章,這就是天象。因此建造高臺來觀測天象,在郊外祭祀、避免不祥氣象來配享神靈,這就是致力于天的根本;耕田種地、祭祀土神和谷神、在山林和川澤建立祠廟,祈求福祚,這就是致力于地的根本;重視學校的禮儀,建立八佾樂舞,設立明堂辟雍,修造高墻宗廟,這就是致力于人的根本。所以所謂本,就是常用的法度,規(guī)矩中最關鍵的。圓的卵眼不能用方的榫頭相配,鉛做的刀不能用來砍伐樹木,這是說不使用恰當?shù)姆椒ň筒荒艹删凸I(yè),不使用恰當?shù)墓ぞ呔筒荒艹删途?。所以上天失去常?guī),就會有反常的氣候;大地失去常規(guī),就會有草木枯萎衰敗,就會出現(xiàn)禍害?!督洝氛f:“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材料二:孟子曰:“即使有離婁那樣的視力,公輸班那樣的技巧,不借助圓規(guī)和直尺,也不能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高超的辨音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那樣崇高的道德,如果不實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F(xiàn)今有些諸侯,雖有仁愛的心腸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們的恩澤,他的政治也不能成為后世的模范,就是不實行前代圣王之道的緣故。所以說,光有好心不足以治理好政治,光有良法自己也實施不起來(好心與良法必須配合而行)。《詩經》說過:‘不要偏差,不要遺忘,一切都依循傳統(tǒng)的規(guī)章。’依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圣人既已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guī)、曲尺、水準器、繩墨,憑此制作出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圣人既已用盡了耳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了;圣人既已用盡了腦力,又實行仁政,那么,仁德便遍蓋于天下了。所以說,筑高臺一定要依托山陵,挖深池一定要依托沼澤。如果管理政事不依靠前代圣王之道,能說是聰明嗎?因此,只有仁德之人才適合居于高位,若是不仁之人占據(jù)高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民眾?!保ǘ┕糯姼栝喿x(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初到江州白居易潯陽欲到思無窮,庾亮樓南湓口東。樹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濕水煙中。菰蔣喂馬行無力,蘆荻編房臥有風。遙見朱輪①來出郭,相迎勞動使君公?!紓渥ⅰ舰僦燧啠汗糯吖儋F族乘坐的車子,因用朱紅漆輪,故名。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思無窮”三個字蘊含著詩人復雜而深沉的思緒,為全詩定下了情感基調。B.次句點明具體方位,詩人初到江州時所站立之地為庾亮樓的南邊、湓口的東邊。C.中間兩聯(lián)從視覺的角度分別描寫江州的自然、社會景象,烘托被貶的落寞之情。D.尾聯(lián)敘寫詩人遙見江州刺史乘坐華麗馬車出城迎接自己,旨在表現(xiàn)使君的熱情。16.本詩與《琵琶行并序》中都有對江州環(huán)境的描寫,請結合這兩首詩的內容簡要概括白居易眼中江州環(huán)境的特點。【答案】15.D16.①自然環(huán)境:樹木凋疏,雨后蕭瑟;②居住環(huán)境:地勢低洼潮濕,房屋簡陋;③整體氛圍:偏遠荒涼,透著凄涼?!窘馕觥俊緦дZ】《初到江州》以“思無窮”起筆,融景與情。山雨后凋疏的樹木、水煙中低濕的人家,勾勒江州蕭瑟;菰蔣喂馬、蘆荻編房,寫盡居所簡陋。末句朱輪相迎,難掩貶謫落寞。全詩以景襯情,平淡中見深沉?!?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旨在表現(xiàn)使君熱情”錯誤。由全詩“樹木凋疏”“人家低濕”“蘆荻編房”的落寞氛圍及白居易被貶江州的背景可知,“朱輪來出郭”更多是官場禮節(jié),并非“旨在表現(xiàn)使君的熱情”,而是暗含詩人被貶后的復雜心緒。故選D?!?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①自然環(huán)境:《初到江州》中“樹木凋疏山雨后”直接描寫江州山雨后樹木稀疏零落的景象,“凋疏”一詞體現(xiàn)出自然景象的蕭瑟;《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以“楓葉”“荻花”在秋日里“瑟瑟”(蕭瑟發(fā)抖)的狀態(tài),勾勒出江州秋日江邊自然環(huán)境的荒涼,兩首詩均以自然景物的衰敗感體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的蕭瑟。②居住環(huán)境:《初到江州》中“人家低濕水煙中”明確點出江州人家居住在低洼潮濕之地,“水煙中”更顯環(huán)境的濕冷;“蘆荻編房臥有風”則直接描寫當?shù)厝擞锰J荻編扎房屋,簡陋到睡覺時能感受到穿堂風,體現(xiàn)居住條件的簡陋?!杜眯小分小白〗越氐蜐?,黃蘆苦竹繞宅生”進一步印證江州“地低濕”的特點,且以“黃蘆苦竹”這種低賤、叢生的植物環(huán)繞住宅,側面烘托居住環(huán)境的簡陋,兩首詩共同指向居住環(huán)境的低濕與簡陋。③整體氛圍:《初到江州》中“庾亮樓南湓口東”雖點明方位,但“樓南”“口東”的邊緣位置暗示江州并非繁華之地;“菰蔣喂馬行無力”以“菰蔣”(一種水生植物)作為喂馬的飼料,可見當?shù)匚镔Y匱乏,間接體現(xiàn)地域偏遠。《琵琶行》中“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直接點出江州地處偏僻,“地僻”二字明確其偏遠;“黃蘆苦竹繞宅生”的“苦竹”自帶“苦”意,與《初到江州》中“水煙中”的朦朧濕冷感相呼應,共同營造出凄涼的整體氛圍。(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借秦的滅亡警醒當朝統(tǒng)治者不吸取教訓就會重蹈覆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老師點名讓曾皙回答時,他正在鼓瑟,他先是完成了“_________”這一動作,然后以“_________”來鋪墊自己的回答。(3)同樣描寫水的闊大澄亮,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寫到“_________”,而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則說“_________”?!敬鸢浮浚?)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2)舍瑟而作異乎三子者之撰(3)千里澄江似練玉鑒瓊田三萬頃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北平是寬大的。他包容著新舊兩派,但他本身并不稍為之動搖。在高聳的北京飯店后面,一條小路上的人過著一千年來未變的生活,誰去理那回事?離協(xié)和醫(yī)院一箭之地,有些舊式的古玩鋪,古玩商人抽著水煙袋,仍然沿用舊法去營業(yè),誰去理那回事?穿衣盡可隨便,吃飯任擇餐館,隨意樂其所好,暢情欣賞美善——誰來理你?一個人總覺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經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會在小路上發(fā)現(xiàn)一個一言不發(fā)卻樂善好施的駝背老人,后悔沒有早日遇見他;或是一個可愛的老畫家,露著大肚子坐在槐樹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搖風乘涼夢想他過去的日子……一個人怎敢說他了解北平呢?北平是清靜的,他是一個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個院落,每院都有一個金魚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樹;那里的果蔬新鮮,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個理想的城市,每個人都有呼吸之地;農村幽靜與城市舒適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當,清晨在花園中拔白菜的時候,抬頭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離一家大百貨商店,只有一箭之地。18.在第一段畫橫線的三個句子中,第三句并不是前兩句的簡單重復,而是有所變化。這樣排有什么好處?19.下列各句中的“都”與文中加點的“都”,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小王一家都是搞文藝工作的。B.都是你太磨蹭,要不我也不會遲到。C.你待我,比我親姐姐待我都好。D.飯菜都涼了,大家快吃吧。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與上文中第三段中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fā)現(xiàn)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B.魯大海,你現(xiàn)在沒有資格跟我說話——礦上已經把你開除了。C.“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fā)光了。D.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答案】18.①前兩句側重“北平包容新舊”,第三句轉向“北平對個體自由的包容”,豐富內容;②層層遞進,從“事”到“人”,深化“北平寬大”的特點。19.A20.A【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①內容側重點的深化:前兩句北京飯店后小路上“一千年來未變的生活”,協(xié)和醫(yī)院旁“舊式的古玩鋪”“仍然沿用舊法去營業(yè)”,聚焦北平對新舊事物的包容,強調城市在時代變遷中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存的接納。第三句“穿衣盡可隨便,吃飯任擇餐館,隨意樂其所好,暢情欣賞美善”,轉向對個體生活方式的包容,讓“寬大”的內涵更豐富,不僅包容宏觀的新舊文化,更包容微觀的個體選擇。②邏輯層次的遞進:從社會層面的新舊共存到個體層面的自由無拘,從“事”(社會現(xiàn)象)到“人”(個體自由),由群體現(xiàn)象到個人體驗,層層深入,凸顯北平“寬大”的本質——既包容時代的多元,也尊重每個個體的自主,使“寬大”的特點更立體、更深刻?!?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語境義的能力。文中加點的“都”表示總括全部,強調范圍內的所有個體無一例外。A.“都”總括“小王一家”的全部成員,與文中意義和用法一致。B.跟“是”字合用,說明理由。C.表示遞進,相當于“甚至”“還要”。D.表示已然,相當于“已經”,句末常用“了”。故選A?!?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標點符號用法的能力。文中破折號表示轉折。A.表轉折,與文中破折號作用一致。B.表示解釋說明。C.表示話未說完。D.表示聲音的延長。故選A。(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4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魯迅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边@里且不談《紅樓夢》在思想內容上徹底打破了封建文學的傳統(tǒng),只談談在語言上獨特的創(chuàng)造和革新?!都t樓夢》的人物語言完全摒除了“千部一腔”的陳詞濫調,在形象塑造上徹底否定了“(①)”的模式造型。《紅樓夢》的語言,可以說是集我國白話文學語言之大成。曹雪芹的三寸柔毫,縱橫捭闔,寫盡了人間冷暖、(②),觸及了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階級和階級關系。文學語言的重要任務是塑造典型形象,《紅樓夢》的語言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它用生動明快、獨具個性的語言,塑造了一系列豐滿、深刻的典型:有陰險狠毒、嘴甜心苦的封建貴族階級的典型(A);有欺世盜名的封建假道學家的典型(B);有鉆營無恥的官僚政客的典型(C);有封建階級叛逆者的典型賈寶玉;有“意識到自己奴仆地位而與之作斗爭的丫環(huán)”的典型(D);也有“津津樂道地贊賞美妙的奴仆生活并對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盡”的奴才的典型(E)……從他們身上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和“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展示了封建社會的廣闊畫卷和本質。而這一切,不能不歸功于作者的匠心和卓越的文學語言。塑造個性鮮明的典型,離不開個性化的文學語言。讓我們看看“林黛玉進賈府”中對王熙鳳的描寫,你看,人人都斂聲屏氣,獨她放誕不拘。臉上的笑紋剛消失,馬上又用帕拭淚;賈母風向一變,又忙轉悲為喜。話像蜜釀的一樣,句句討賈母和黛玉的歡心。一面不斷叫黛玉“只管告訴我”,一面又向奴仆問話派差。這口氣和派頭,不用介紹,讀者就會知道她在賈府的地位和權勢。文學語言還必須準確、精煉、生動、形象。不要說巨大的場面和紛繁的情節(jié),即使是細節(jié)描寫也是(③)的。讓我們看一看在一次大觀園的酒宴中眾人大笑的情態(tài)——……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湘云撐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了,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噯喲!”寶玉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的接著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里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座位,拉著他奶母,叫“揉揉腸子”。地下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姐妹換衣裳的……文字并不長,卻把湘云、黛玉、寶玉、賈母、王夫人、薛姨媽、探春、惜春、仆婦丫環(huán)等人的笑貌、聲音、情狀逼真地再現(xiàn)出來了。這種形象化的描摹,:我們看到了笑的各種神態(tài)——笑的噴出了茶,笑的岔了氣,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也聽到了笑的各種聲音——有叫“噯喲”的,有叫“心肝”的,有叫“揉揉腸子的”。這其中的每個動詞是用得非常準確的,也很符合她們的身份。21.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不超過15個字。23.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兩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愿意。24.請根據(jù)《紅樓夢》中人物的形象特點,選出與ABCDE處人物對應正確的一項()①王熙鳳②賈赦③賈政④香菱⑤晴雯⑥賈雨村⑦賈母⑧襲人A.⑦②⑥⑤⑧ B.①③⑥⑤⑧ C.①③⑥⑧⑤ D.①②③④⑧【答案】21.①千篇一律②世態(tài)炎涼③恰到好處22.堪稱文學語言的典范23.①應改為“他們身上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和‘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應改為“展示了封建社會的廣闊畫卷,揭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24.B【解析】【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提到《紅樓夢》的人物語言“摒除了‘千部一腔’的陳詞濫調”,“千部一腔”指眾多作品風格單一,而括號處對應“形象塑造”的模式化問題,需填入體現(xiàn)“形象造型重復、無個性”的成語,可用“千篇一律”。千篇一律:事物形式陳舊呆板、毫無變化。第二空:前文說《紅樓夢》語言“寫盡了人間冷暖”,“人間冷暖”指社會中人情的厚薄變化,括號處需填入與之表意相近、能體現(xiàn)社會人情狀態(tài)的成語,可用“世態(tài)炎涼”。世態(tài)炎涼:社會上人情隨境遇變化而冷暖無常。第三空:前文強調《紅樓夢》的語言“準確、精煉、生動、形象”,后文以大觀園酒宴眾人笑態(tài)為例,短短一段文字精準描摹出不同人物的神態(tài),沒有多余筆墨卻生動傳神。括號處需描述其“細節(jié)描寫”的特點,體現(xiàn)細節(jié)刻畫的精準度,可用“恰到好處”。恰到好處:說話做事正好達到最合適的程度?!?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根據(jù)本空后面的冒號,本空應是對下文內容的總結,結合下文“我們看到了笑的各種神態(tài)……這其中的每個動詞是用得非常準確的”,以大觀園酒宴眾人笑態(tài)的描寫為例,詳細闡述了《紅樓夢》的文學語言“準確、精煉、生動、形象”,動詞使用貼合身份,細節(jié)描摹生動傳神。這些特點正是“文學語言典范”的核心體現(xiàn),補寫語句應對前文例證的語言價值做了精準總結,可填入“堪稱文學語言的典范”?!?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殘缺,“從……身上”是介詞結構,導致句子缺少主語。去掉介詞“從”,使“他們身上”成為句子主語。②搭配不當,“展示……本質”不能搭配,應改為“展示了封建社會的廣闊畫卷,揭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2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A.(陰險狠毒、嘴甜心苦的封建貴族階級典型):王熙鳳。她“機關算盡太聰明”,表面熱情周到,實則心狠手辣(如弄權鐵檻寺、逼死尤二姐等),對應①。B.(欺世盜名的封建假道學家典型):賈政。他表面標榜“忠孝節(jié)義”,實則迂腐僵化,對寶玉的叛逆行為嚴厲打壓,卻掩蓋了封建家長的虛偽,對應③。C.(鉆營無恥的官僚政客典型):賈雨村。他靠依附權貴步步高升,忘恩負義(如亂判葫蘆案),是官場鉆營者的代表,對應⑥。D.(意識到奴仆地位并斗爭的丫環(huán)典型):晴雯。她敢于反抗壓迫(如怒撕扇子、拒絕抄檢),從不卑躬屈膝,對應⑤。E.(贊賞奴仆生活、感激主人的奴才典型):襲人。她安于奴仆身份,對賈母、王夫人忠心耿耿,甚至主動維護封建秩序,對應⑧。綜上,正確答案是①③⑥⑤⑧。故選B。四、寫作(60分)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天下事業(yè)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簡⒊簡⒊壬脑捯l(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敬鸢浮柯浴窘馕觥窟@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梁啟超先生這句話的核心在于打破對“事業(yè)大小”的固有偏見,強調“責任內盡己力”的價值平等性。士大夫救濟天下與農夫善治十畝田,看似社會角色、影響范圍天差地別,但在“盡責盡力”的維度上,二者的精神內核與成就分量是一致的。?從關鍵詞來看,“無所謂大小”否定了以社會地位、成果規(guī)模衡量價值的單一標準;“責任內”劃定了行動的邊界,強調對分內之事的專注;“盡自己力量”突出了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即不依賴外部條件,而是全力以赴;“第一等人物”則明確了這種行為的價值定位——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只要做到上述幾點,就是卓越的。?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它為當代社會提供了一種多元的價值評判體系。在功利主義容易盛行的當下,人們常以職位高低、財富多少、名氣大小來定義成功,而梁啟超的觀點則提醒我們:教師深耕課堂培育學子,工匠鉆研技藝打磨精品,環(huán)衛(wèi)工人堅守崗位維護整潔,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業(yè)”,只要從業(yè)者傾注心力、擔當責任,就與那些推動時代變革的“大事業(yè)”一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提醒我們:消防員沖進火場救一人與科學家攻克重大難題,教師培育一個學生與企業(yè)家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本質上都是對“責任”的忠誠履行,都應被視為“第一等人物”的實踐。綜上,考生可以有以下角度構思:角度一:以責任為尺,量度生命價值??蓮摹柏熑蔚南鄬π浴鼻腥耄撟C不同社會角色承擔的責任維度雖有差異,但“盡力踐行”的內核一致。?角度二:微小的堅守,亦是偉大的序章。聚焦“平凡中的卓越”,闡釋普通人在日常責任中積累的價值。以大國工匠為例,如故宮文物修復師用畢生修復一件文物,鄉(xiāng)村教師數(shù)十年堅守講臺,他們的事業(yè)看似微小,卻在持續(xù)的“盡力”中成就了不朽。角度三:破除價值焦慮,重構評價體系。針對當代社會的成功學迷思,提出以“盡責程度”為核心的新評價標準。分析“內卷”“躺平”等社會心態(tài)的根源,即過度追求“大事業(yè)”而忽視自身責任,導致價值認知錯位,強調“認清責任邊界”的重要性。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簡單引述材料,提出觀點,堅守分內之責,傾盡己力即為卓越。接著可列舉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例子,如古代庖丁解牛因專注技藝成為“解牛大師”,當代航天團隊中每個崗位的工程師都為發(fā)射任務傾盡心力。說明不同領域的責任雖有差異,但“盡己力”的精神價值同等重要,不應被“事業(yè)大小”的標簽所束縛。然后分析“責任內”的重要性,即不越位、不缺位,專注于自己應做的事。比如,醫(yī)生專注于救死扶傷,不浮躁于追求名利;科研人員潛心實驗室,不急于求成。這種對分內之事的堅守,是“盡己力”的前提,也是成就價值的基礎。最后結合普通人的事例,如鄉(xiāng)村教師支月英幾十年堅守大山教書育人,快遞員汪勇在疫情期間自發(fā)組織運力支援醫(yī)護人員。他們的事業(yè)看似平凡,但憑借“盡己力”的堅持,創(chuàng)造了不平凡的價值,印證了“第一等人物”的內涵。最后,聯(lián)系當代青年的使命,強調在各自崗位上盡責盡力的現(xiàn)實意義,呼應開篇,升華主題。立意:(1)盡己力者,皆為一等。(2)責任無界,盡力即巔峰。(3)方寸責任里的“第一等”人生。(4)“盡力”二字,重過泰山。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第一,“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敖Y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馬克思主義從社會關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質,中華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敖Y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xiàn)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xiàn)代轉型。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并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華文明別開生面,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跨越,發(fā)展出中華文明的現(xiàn)代形態(tài)。另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xiàn)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暗诙€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摘自《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二:“文化生命體”強調了文化的連續(xù)性和內在連貫性,即文化的深層要素如同生命體的各種化學成分,它們并非無序累積或“硬湊在一起”,而是彼此緊密聯(lián)結、協(xié)調發(fā)展,形成嚴整有序的有機體,彰顯出新文化的整體性、協(xié)同性、系統(tǒng)性及開放性。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傳承的基礎上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在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需要一種新的文化生命體作為精神支撐,即所強調的“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催生了嶄新的文化生命體。通過“第二個結合”,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與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民本理念深度融合,為嶄新的文化生命體注入了深沉的人民情感。這個嶄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植于中華大地,各種文化形式和符號在人民實踐中涌現(xiàn),為文化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在這個嶄新的文化生命體中,人民的心跳與呼聲交織成智慧之光,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注入了獨特的精神力量,展示了文化傳承與人民奮斗的結合,為中華民族的未來鋪平了充滿活力的道路。在理論建構層面,為謀求民族獨立并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意識形態(tài),首要的是建構革命主體觀念,這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尤為明顯。確定革命依靠對象是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基礎,我們揚棄西方“主權在民”的片面觀點,形成了一套意識形態(tài)化的“人民”概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叭娜鉃槿嗣穹铡彼枷爰群w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內核,又摒棄了其虛偽性;既吸收了樸素民本理念的合理成分,又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強化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正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使“人民”概念和思想生成豐富的具象和樣態(tài),具有表征整體思想文化的作用。在實踐層面,發(fā)展思想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全面發(fā)展,而民本理念則突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這兩者的有機結合體現(xiàn)在政策實施、社會治理和制度建設等方面,通過促進人民全面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以及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標。這種實踐層面的有機結合不僅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發(fā)展紅利,也為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在認知層面,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使人們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框架。人們逐漸認識到發(fā)展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長,而是關乎每個人的全面進步和生活品質提升。這一認知改變了人們對發(fā)展目標和效果的理解,人們意識到經濟繁榮與人的幸福緊密相連。同時,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使得人們更加關注人類自身價值和個體尊嚴,形成了一種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因此,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不僅在實踐中為社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也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中孕育出了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種文化生命體既注重整體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和協(xié)同性,又深刻體現(xiàn)了對每個個體權益和尊嚴的尊重,為構建更加和諧、富有活力的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持。(摘編自趙潤彬《“第二個結合”何以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都不贊成人是孤立的個體,前者從社會關系角度把握人的本質,后者將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中,二者高度契合。B.新的文化生命體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成果,是中華文明在不斷更新和跨越中發(fā)展出的現(xiàn)代形態(tài)。C.基于文化的連續(xù)性和內在連貫性,文化的深層要素得以發(fā)生深刻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嚴整有序、協(xié)同開放的新文化有機體。D.確定革命依靠對象是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基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符合中國國情,強化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二個結合”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和文明發(fā)展趨勢,賦予中華文明以新的生命和現(xiàn)代力量,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B.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植于中華大地”“在人民實踐中涌現(xiàn)”,可見只要立足實踐,就能真正實現(xiàn)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C.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重視社會全面發(fā)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理解新的文化生命體,應將其放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實踐中來觀照。D.新的文化生命體在“古今中西”交匯交融中,在中華文明發(fā)展更新與現(xiàn)代轉型的歷程中生成,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第五段中提到的“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的一項是()A.某教授提出以數(shù)字化賦能傳統(tǒng)“文選學”研究,以功能日益強大的數(shù)字技術推動傳統(tǒng)文獻研究方法的革新。B.在恩格斯看來,歷史不是毫無目的的,諸多個體從主觀目的出發(fā)而形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合力決定了歷史的客觀歸宿。C.某學者指出,全球人權治理應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根植于各國具體國情的人權發(fā)展模式,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D.社會質量理論認為,社會整體經濟發(fā)展水平提升所帶來的發(fā)展紅利需惠及每一位成員,讓社會成員更具幸福感和創(chuàng)造力。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論證思路。5.在“新的文化生命體”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的前提和結果是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敬鸢浮?.B2.B3.C4.首先提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的觀點;接著從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文明、推動其現(xiàn)代轉型,以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使其中國化時代化兩方面具體闡述;最后總結“第二個結合”形成新文化形態(tài)的意義。5.①前提: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本理念高度契合(如“人民至上”與“民為邦本”相融)。②結果:互相成就,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既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又傳承民本理念,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支撐。【解析】【導語】這兩篇材料圍繞“兩個結合”展開論述,聚焦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材料一以講話為綱,從“前提契合”和“結果互成”兩個維度,闡釋了兩種思想體系的內在統(tǒng)一性;材料二則從理論建構、實踐創(chuàng)新和認知變革三個層面,深入剖析了“文化生命體”的生成機制。兩文互為補充,共同構建了“新文化生命體”的理論框架。【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中華文明在不斷更新和跨越中發(fā)展出的現(xiàn)代形態(tài)”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第三段“‘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可知,新的文化生命體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形成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而不是“中華文明在不斷更新和跨越中發(fā)展出的現(xiàn)代形態(tài)”,選項偷換概念。故選B。【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章內容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B.“只要立足實踐,就能真正實現(xiàn)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錯誤。材料二第二段提到“這個嶄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植于中華大地,各種文化形式和符號在人民實踐中涌現(xiàn),為文化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植于中華大地”“在人民實踐中涌現(xiàn)”,但立足實踐只是實現(xiàn)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有機結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只要……就……”表述過于絕對。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觀點,分析論點、論據(jù)的能力。材料二第五段中提到的“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是基于“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使得人們更加關注人類自身價值和個體尊嚴”形成的。A.選項說的是數(shù)字技術推動傳統(tǒng)文獻研究方法革新,未涉及以人為本、關注人類自身價值和個體尊嚴等內容,不符合“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B.恩格斯的觀點強調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由個體主觀目的形成的合力決定的,沒有體現(xiàn)出對人類自身價值和個體尊嚴的關注,不符合要求。C.體現(xiàn)了對不同文明和人權發(fā)展模式的尊重,關注了人類整體,符合以人為本、平等包容的特點,符合“更為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認知”。D.選項主要強調的是社會發(fā)展紅利要惠及每一位成員,側重于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分配,沒有突出對不同個體、不同文明等的包容,不符合觀點。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第一句“‘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直接提出了本段的觀點。接著通過“一方面……另一方面……”分別從兩個角度進行闡述,“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xiàn)代轉型”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對中華文明的作用;“另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闡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作用。最后一句“‘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總結了“第二個結合”形成新文化形態(tài)的意義。所以其論證思路是:首先提出觀點,接著從兩個方面具體闡述,最后總結意義?!?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①前提:根據(jù)材料一第二段“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可知,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本理念高度契合,這是二者結合的前提。②結果:根據(jù)材料一第三段“‘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以及材料二第二段“發(fā)展思想與民本理念的有機結合,催生了嶄新的文化生命體”,最后一段“這種文化生命體既注重整體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和協(xié)同性,又深刻體現(xiàn)了對每個個體權益和尊嚴的尊重,為構建更加和諧、富有活力的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持”可知,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又傳承了民本理念,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支撐。(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弒君蒙福森成濟跟趙枕兩人是至交好友,平時經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聊的都是心里話,推心置腹,無話不談。這天,兩人在一起喝酒。成濟喝多了,話特別多,聊著聊著,就提到了司馬昭跟皇帝曹髦的事情。朝野皆知,皇帝跟司馬昭不和。坊間傳聞,司馬昭早有廢帝之意,只不過在等待時機而已。成濟問:“若哪天司馬公跟皇上發(fā)生沖突,我該站在哪一邊?”趙枕沉思片刻,說:“兩邊都不要站。將軍應遠離朝廷紛爭,否則,恐怕兇多吉少,還會禍及族人和親友。請將軍務必謹言慎行!”“如何遠離?”成濟問。“請求外調即可?!背蓾S司馬昭多年,聽了趙枕之言,不為所動:“我一生追隨司馬氏縱橫天下,唯晉公馬首是瞻!晉公父兄皆有功于朝廷,晉公本人功德巍巍,受萬民敬仰。我有晉公庇護,有何畏懼?”趙枕苦勸,可成濟怎么也不聽。趙枕低頭喝悶酒,再無一言。此后,趙枕慢慢疏遠成濟;在路上見到成濟,表現(xiàn)得像陌生人一樣,連招呼也不打一下,更別說在一起喝酒了。幾個月后,趙枕調離洛陽,到一個極其偏僻的地方任地方官。有一天,寧陵地方官報稱在一個水井中發(fā)現(xiàn)兩條黃龍,隱隱約約欲騰飛于天。群臣上表道賀,以為祥瑞之兆?;实蹍s說:“此非祥瑞之兆也。龍者君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屈于井中,是幽困之兆也?!蓖顺?,作詩一首,寫在白絹上,不料被司馬昭安插在宮里的守衛(wèi)獲得,交給司馬昭。司馬昭召集親信至府邸,怒氣沖天,扔下白絹。賈充撿起白絹,見絹上寫道:“傷哉龍受困,不能越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于田。蟠居于井底,鰍鱔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司馬昭對賈充說:“我父兄為大魏盡忠,殫精竭慮,如履薄冰,曹髦卻視我為鰍鱔。曹髦想效仿廢帝曹芳嗎?如不早圖,我司馬家族早晚必為曹髦所害!”五月初七上午,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yè),踉踉蹌蹌地跑進相府,驚慌失措:“陛下造反了!陛下造反了!”司馬昭聽不清楚:“誰?誰造反了?”“陛下——曹髦造反了!”當日。早朝時,年輕皇帝曹髦和司馬昭發(fā)生了繼位以來最嚴重的沖突,他們二人在朝堂上對峙,大眼瞪小眼,像斗雞一樣。當時,氣氛極為緊張。散朝后,血氣方剛的曹髦留下心腹大臣王沈、王經、王業(yè)三人,并對他們說:“朕不能坐以待斃,今天,朕哪怕豁出命去,也要抗爭到底!”王經苦勸無效。隨后曹髦下令宮中所有宿衛(wèi)、宦官、奴仆、雜役等一同殺出去,準備除掉司馬昭。王沈、王業(yè)眼看出大事了,趕緊溜出宮,來向司馬昭報信。一場沒有經過任何籌謀的大事變,就這樣發(fā)生了。這是史無前例的大事——皇帝造反了!霎時,洛陽城里,戰(zhàn)車隆隆,硝煙彌漫,刀光劍影,吶喊聲、馬蹄聲、金鼓之聲、呼號之聲、刀劍搏擊之聲不絕于耳,一陣陣隨風而來。司馬昭聞報,輕蔑一笑:“不知死活!”隨后他命令賈充立刻出擊。賈充和成濟等人披上戰(zhàn)甲,率領虎賁軍迎戰(zhàn)。很快,人們看見全副武裝的曹髦從遠處殺來,像打了雞血一樣,他率領幾百宿衛(wèi)、奴仆、雜役和宦官,駕著戰(zhàn)車,橫沖直撞。曹髦頭發(fā)散開,血染衣裳,手執(zhí)長刃,幾近瘋狂,勢不可當?;①S軍嚇得紛紛后退。很快,曹髦的戰(zhàn)車沖過來了。成濟看見曹髦不顧性命地沖殺,眾人紛紛退讓,也呆住了,不知所措。他轉頭問賈充:“事急矣,怎么辦?”賈充說:“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司馬公豢養(yǎng)你們,就是為了此刻。你們現(xiàn)在還不出手,更待何時?”成濟再問:“當殺耶?當縛耶?”賈充厲聲說:“司馬公要的是曹髦的尸首!”殺手無縛雞之力的皇帝,對成濟來說,如宰只雞一樣。聞言,成濟手執(zhí)長矛,猛刺過去,一矛刺中曹髦的胸口,霎時,年輕的皇帝曹髦血染街頭。隨即,司馬昭趕到了現(xiàn)場。司馬昭的叔叔——司馬孚也趕來了。見曹髦倒在血泊中,遠遠地,司馬昭就跳下車,飛一般地撲過來,“撲通”一下跪倒在地,抱起曹髦,把他的頭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用手捂著曹髦滲血的胸口,而曹髦漸漸地沒了氣息?!氨菹骂倦y,臣之罪也!”司馬昭放聲大哭,以頭撞地,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來。司馬孚厲聲斥責成濟:“弒君之罪,罪大惡極,當誅三族!”成濟呆住了。他囁嚅著說了一句:“末將奉賈大人之命……”話未說完,就被虎賁軍按住,用麻布堵住了嘴。大街上,圍觀的百姓議論紛紛:“坊間傳言,司馬氏父子專權,把持朝政,欺凌天子,早晚必將篡位?;噬险f過‘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磥恚搜晕幢厥钦?。”司馬昭改立曹奐為新帝,改年號為景元。成濟因弒君之罪,被凌遲處死,夷三族。成濟被殺前,滿嘴血污,“嗚嗚”地叫著,掙扎著,卻發(fā)不出聲音——他不過是司馬昭的一枚棋子而已,司馬昭以弒君之罪,割掉了他的舌頭。成濟臨死之際,不知是否會想起那天趙枕說的話??上?,一切都回不去了。(摘編自《微型小說選刊》2024年第20期,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司馬昭父兄有功于朝廷,司馬昭功德巍巍,受萬民敬仰;成濟想成就一番功業(yè),一生追隨司馬氏縱橫天下,唯司馬昭馬首是瞻。B.司馬昭看了曹髦寫的詩后,認為詩中的“鰍鱔”是指自己,擔心司馬家族早晚為曹髦所害,因此才產生了謀反之心。C.皇帝曹髦年輕氣盛,缺乏政治斗爭經驗,辦事急躁不穩(wěn)重,在朝堂上與司馬昭正面發(fā)生嚴重的沖突,以致丟了性命。D.曹髦欲討伐司馬昭,卻因王沈、王業(yè)向司馬昭告密而計劃泄露。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指使成濟殺了曹髦,成濟成替罪羊被滅三族。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趙枕視成濟為摯友,對成濟推心置腹;成濟不聽勸告而視趙枕為路人,成濟的無情反襯出趙枕待人真誠。B.王沈和王業(yè)跑進相府報信說“陛下造反了!陛下造反了!”,作者借臣子之口說皇帝造反,極具諷刺意味。C.作者在描寫年輕皇帝曹髦和司馬昭發(fā)生的繼位以來最嚴重的沖突時,使用了神態(tài)描寫、場景描寫等手法。D.“殺手無縛雞之力的皇帝,對成濟來說,如宰只雞一樣”,運用比喻手法從側面道出了曹髦處境的險惡。8.文中描寫寧陵發(fā)現(xiàn)“井中黃龍”的情節(jié)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文中寫到曹髦罹難后司馬昭抱起他哭得死去活來的舉動,請結合文本分析司馬昭此舉的用心和對此舉描寫的表達效果?!敬鸢浮?.D7.A8.①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黃龍出井被曹髦解讀為“幽困之兆”,激化其與司馬昭的矛盾,為后續(xù)“弒君”事件埋下伏筆;②象征意義:黃龍象征君主,“困于井中”暗示曹髦受制于司馬昭的處境,強化悲劇氛圍。9.用心:①偽裝悲痛,掩蓋弒君真相,推卸責任;②籠絡人心,塑造“忠君”形象,鞏固權力。表達效果:通過強烈的言行反差,凸顯司馬昭的虛偽狡詐,增強諷刺意味,深化對權力斗爭殘酷性的批判?!窘馕觥俊緦дZ】《弒君》以權力博弈為骨,寫盡人性詭譎。成濟不聽趙枕良言,淪為賈充棋子;司馬昭殺帝后痛哭作秀,虛偽刺骨。“井中黃龍”喻君主困厄,“陛下造反”顯世事顛倒。末成濟滅族,留權力碾壓下的悲涼。以細節(jié)見權謀,以反差顯諷刺,余味沉重?!?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A.“司馬昭功德巍巍,受萬民敬仰”錯誤。由原文“成濟跟隨司馬昭多年……晉公本人功德巍巍,受萬民敬仰”可知,這是成濟個人的看法,并非客觀事實,且后文司馬昭弒君等行為印證其并非“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