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傳統(tǒng)康復治療技術期末??键c試卷【完整版】附答案詳解_第1頁
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傳統(tǒng)康復治療技術期末常考點試卷【完整版】附答案詳解_第2頁
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傳統(tǒng)康復治療技術期末??键c試卷【完整版】附答案詳解_第3頁
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傳統(tǒng)康復治療技術期末??键c試卷【完整版】附答案詳解_第4頁
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傳統(tǒng)康復治療技術期末??键c試卷【完整版】附答案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寧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傳統(tǒng)康復治療技術期末常考點試卷考試時間:90分鐘;命題人:教研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填寫在試卷規(guī)定位置上3、答案必須寫在試卷各個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的位置,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第I卷(選擇題80分)一、單選題(20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80分)1、[單選題]將延胡索細辛、白芥子、甘遂共研末,加姜汁制成藥餅穴位敷貼,可治療A.癃閉水腫B.咳嗽氣喘C.肩周疼痛D.壓瘡腫毒E.口眼歪斜答案:B解析:延胡索、細辛、白芥子、甘遂均屬溫性藥物,具有溫肺化痰、散寒逐飲的功效。姜汁辛溫發(fā)散,常用于溫經通絡。該方劑源自《張氏醫(yī)通》記載的敷貼法,通過穴位刺激調理肺氣。其中白芥子、甘遂宣肺逐痰,細辛祛風散寒,延胡索行氣止痛,針對寒痰阻滯、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癥狀。癃閉水腫需利水滲濕,肩周疼痛多用祛風濕藥,壓瘡需解毒斂瘡,口眼歪斜常見于外風侵襲,均與此方溫肺化痰的主治方向不符。2、[單選題]足厥陰肝經穴,位于足背側,當足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的腧穴是A.鮒陽B.丘墟C.中封D.昆侖E.太溪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足厥陰肝經腧穴定位。《針灸學》中記載,中封位于足背側,足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內側凹陷處。丘墟屬足少陽膽經,位于外踝前下方;昆侖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外踝后方;太溪屬足少陰腎經,位于內踝后方。鮒陽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小腿后區(qū)。中封定位與題干描述一致。答案選C。3、[單選題]下列不屬于延緩衰老類中成藥的是A.小活絡丹B.延壽丹C.彭祖延年柏子仁丸D.瓊玉膏E.八仙長壽丸答案:A解析:延緩衰老類中成藥多見于補益方劑。延壽丹出自《世補齋醫(yī)書》,以補肝腎為主;彭祖延年柏子仁丸載于《千金翼方》,專于養(yǎng)心益智;瓊玉膏源自《洪氏集驗方》,滋陰潤肺;八仙長壽丸出自《壽世保元》,補腎益精。小活絡丹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效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屬治痹方劑,無延緩衰老記載。4、[單選題]陰陵泉屬于A.足厥陰肝經B.手少陽三焦經C.足太陽膀胱經D.手太陽小腸經E.足太陰脾經答案:E解析: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穴位,位于小腿內側?!鹅`樞·經脈》載脾經循行“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選項A屬足厥陰肝經,肝經分布于下肢內側前緣;選項B、D屬手經,循行不經過下肢;選項C屬足太陽膀胱經,行于背部及下肢后側。陰陵泉定位與脾經循行部位一致。5、[單選題]頭維距頭正中線旁開A.3寸B.3.5寸C.4寸D.4.5寸E.5寸答案:D解析:《針灸學》中關于頭維穴的定位記載,頭維位于額角發(fā)際直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傳統(tǒng)骨度分寸法以兩前額發(fā)角間折作9寸,每側發(fā)角至正中線為4.5寸。其余選項的數值與骨度折量法及教材描述均不一致。6、[單選題]用中等力度,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左右推尋,此運指法是A.按法B.總按C.單診D.舉法E.尋法答案:E解析:該題考察中醫(yī)按診手法中的不同運指法?!吨嗅t(yī)診斷學》對按診手法有明確區(qū)分:“舉法”為輕觸皮膚,“按法”重按筋骨,“尋法”用力中等,按至肌肉,左右推移以尋找脈象或病灶。題干所述“中等力度,左右推尋”符合“尋法”特征。選項A(按法)為重力深按,B(總按)涉及脈診中三指同時切脈,C(單診)指單獨診察某一部位,D(舉法)為輕觸法,均不符合題干的力度與動作描述。選項E(尋法)完全對應題干描述的操作要領。7、[單選題]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耳針的刺激方法是A.毫針法B.刺血法C.水針法D.透刺法E.壓籽法答案:D解析:《針灸學》中記載,耳針常用手法包括毫針、刺血、水針及壓籽等。毫針法通過細針刺入耳穴,刺血法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水針法將藥液注入穴位,壓籽法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透刺法指一針貫穿兩穴或多穴,主要用于體針操作,耳部因穴位密集且分布表淺,一般不采用透刺。選項D符合題干要求。8、[單選題]臨床最常用的毫針規(guī)格為A.長40~75mm(1.5~3寸)、粗細0.32~0.38mm(28~30號B.長25~75mm(1~3寸)、粗細0.30~0.40mm(26~30號)C.長25~50mm(1~2寸)、粗細0.32~0.38mm(28~30號D.長25~75mm(1~3寸)、粗細0.32~0.38mm(28~30號)E.長25~75mm(1~3寸)、粗細0.25~0.45mm(24~32號答案:D解析:《針灸學》中關于毫針規(guī)格的描述,臨床常用長度為1~3寸(25~75毫米),粗細規(guī)格為28~30號(0.32~0.38毫米)。A選項長度范圍較臨床實際常用值偏大(1.5~3寸),排除;B選項粗細包含非常用號數(26號)且上限較寬(0.40mm),排除;C選項長度上限過短(僅2寸),不符合常規(guī)使用需求;E選項粗細覆蓋過廣(24~32號),超出常用范圍。只有D選項符合文獻中關于常用毫針尺寸的定義。9、[單選題]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艾條灸的是A.溫和灸B.隔鹽灸C.回旋灸D.溫針灸E.蒜泥灸答案:B解析:艾條灸主要包括懸起灸(如溫和灸、回旋灸)和實按灸。隔鹽灸屬于間接灸中的隔物灸,采用艾炷而非艾條作為施灸材料,常見于臍部。《針灸學》教材明確區(qū)分艾條灸與隔物灸的操作方式:隔鹽灸用鹽填平臍部,置艾炷于鹽上點燃。選項B與艾條灸定義不符,而選項A、C屬于艾條灸中的懸起灸,D為溫針法,E屬于外敷法或間接灸。10、[單選題]在足內側面,內踝下凹陷處的腧穴是A.照海B.申脈C.商丘D.中封E.太溪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足內側面腧穴定位。照海屬足少陰腎經,位于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凹陷中?!夺樉募滓医洝酚涊d:“照海,在足內踝下一寸。”其他選項中,申脈在外踝下,商丘在足內踝前下方,中封在足內踝前下方脛骨前肌腱內側,太溪在內踝后下方跟腱前凹陷。題干描述內踝下凹陷處,與照海定位一致。11、[單選題]屬督脈的腧穴是A.大迎B.承漿C.大陵D.水溝E.人迎答案:D解析: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腧穴分布于后正中線及頭面部。《針灸甲乙經》載水溝(人中)為督脈腧穴,位于鼻下人中溝中點。大迎(足陽明胃經)、承漿(任脈)、大陵(手厥陰心包經)、人迎(足陽明胃經)均非督脈腧穴。12、[單選題]下列不屬于臍療治療作用的是A.回陽蘇厥,息風固脫B.健脾和胃,升清降濁C.通調三焦,利水消腫D.清毒殺菌.祛腐生肌E.扶正祛邪,養(yǎng)生延年答案:D解析:臍療作為中醫(yī)外治法,借助神闕穴與臟腑經絡的聯(lián)系,發(fā)揮整體調節(jié)作用。相關文獻如《針灸大成》提及神闕穴主治虛脫、腹痛等癥?!独礤壩摹份d臍療可調理三焦,治療水腫。選項D“清毒殺菌,祛腐生肌”側重于局部處理感染創(chuàng)面,與臍療通過穴位刺激、藥物吸收調節(jié)內在臟腑功能的機制不符。A、B、C、E均體現臍療對全身氣血、臟腑的調整作用。13、[單選題]下列屬于鎮(zhèn)靜類手法的是A.拍法B.捏法C.撥法D.推法E.理法答案:E解析:《中醫(yī)推拿學》中將手法按作用分為鎮(zhèn)靜與興奮兩類。理法動作柔和、力度平穩(wěn),能疏導經絡、緩解痙攣,具有鎮(zhèn)靜安神效果。拍法刺激較強,屬興奮類;捏法、撥法多用于松解或刺激組織;推法需視具體操作而定,但題干中E選項理法明確歸屬鎮(zhèn)靜手法。14、[單選題]被后世譽為膏藥之始的專著是A.《五十二病方》B.《劉涓子鬼遺方》C.《黃帝內經》D.《理渝駢文》E.《串雅內外編》答案:C解析:《黃帝內經》記載了早期膏藥的應用,如《靈樞·經筋》提及的馬膏療法。該書記錄了多種外治方法,膏劑為其中之一。《五十二病方》雖載有藥膏方,但《黃帝內經》系統(tǒng)性記載早于其。其他選項所涉典籍成書年代或內容重點均晚于或不及此書。15、[單選題]“汗法”的主要作用是A.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生津等作用B.通過發(fā)散,祛除外感六淫之邪C.具有引導、促使嘔吐之功D.具有疏泄調和作用E.具有溫中祛寒、溫經散寒、回陽救逆等作用答案:B解析:中醫(yī)治療八法之一。汗法是通過發(fā)汗以祛除外感六淫之邪的治法,適用于外感表證及癰腫瘡瘍初期?!饵S帝內經》已有“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的記載?!夺t(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汗者,散也……風寒初客于人也,頭痛發(fā)熱而惡寒,鼻塞身重而體痛,此皮腠閉塞……用發(fā)散汗之邪從汗解?!边x項A屬清法,C屬吐法,D屬和法,E屬溫法。16、[單選題]關于穴位注射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選穴宜少而精,以1~2個腧穴為宜B.一般選取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進行穴位注射C.治療神經系統(tǒng)疾病,應直接注射在神經干上D.注射劑量要根據不同的疾病、部位而定E.適用范圍廣泛,多用于治療痿證、痹癥、腰腿痛等答案:C解析:題目考查穴位注射的操作規(guī)范,出自《針灸學》及相關臨床操作指南。選項A符合選穴原則,B提及注射部位選擇正確,D強調劑量靈活性,E正確描述適應癥。選項C錯誤在于直接注射神經干可能引發(fā)神經損傷,實際應避免直接接觸神經干。17、[單選題]下列腧穴中,不屬于膀胱經的是A.攢竹B.承扶C.附陽D.昆侖E.環(huán)跳答案:E解析:膀胱經起于目內眥,沿頭、背、下肢后側循行,止于小趾外側端。《靈樞·經脈》載其循行。攢竹位于眉頭,屬膀胱經起始穴;承扶位于臀橫紋中點,附陽、昆侖分別位于小腿后及外踝后,均屬膀胱經。環(huán)跳位于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外1/3處,屬足少陽膽經穴位。18、[單選題]足厥陰肝經穴,位于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jié)內側面橫紋內側端,股骨內側課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的腧穴是A.曲泉B.中封C.足三里D.委中E.委陽答案:A解析:足厥陰肝經腧穴定位,《靈樞·經脈》《針灸甲乙經》記載曲泉位于膝內側,屈膝時膝關節(jié)內側橫紋端凹陷處,股骨內側髁后緣,半腱肌、半膜肌前緣。中封在足內踝前下方,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于膝下三寸,委中、委陽位于腘橫紋中點及外側,屬膀胱經。題干描述符合曲泉穴解剖位置。19、[單選題]額中線的定位是,在額部正中發(fā)際內A.自上星穴起,向下刺一寸B.自上星穴起,向上刺一寸C.自神庭穴起,向下刺一-寸D.自神庭穴起,向上刺一寸E.自眉沖穴起,向下刺一寸答案:C解析:額中線屬頭針標準線,根據《頭皮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額中線定位為神庭穴向下刺。選項A、B中“上星”位置位于神庭上0.5寸,與題干“正中發(fā)際內”不符。選項D方向錯誤(向上刺)。選項E“眉沖”屬膀胱經,偏離正中線。選項C符合定位要求。20、[單選題]治療腰背疼痛宜取的腧穴是A.解溪B.足臨泣C.委中D.膝陽關E.飛揚答案:C解析:《四總穴歌》載"腰背委中求",明確委中穴主治腰背病癥。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于腰背部,委中為該經合穴,具有通經活絡作用。解溪屬足陽明胃經,主治踝關節(jié)痛;足臨泣屬足少陽膽經,主頭面五官病癥;膝陽關主治膝髕腫痛;飛揚屬足太陽膀胱經絡穴,主頭痛目眩、腿痛。第Ⅱ卷(非選擇題20分)二、判斷題(5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20分)1、[多選題]以下腧穴可以治療吞咽障礙的有A.建里B.中脫C.上脫D.巨順E.天突答案:ABCDE解析:解析:吞咽障礙多與任脈及胃、咽喉相關。建里(臍上3寸):《針灸大成》載其“主腹脹,反胃”,能調理胃氣,改善胃逆致噎。中脘(臍上4寸):胃募穴,《甲乙經》稱其主治“飲食不下”,調和中焦以降逆。上脘(臍上5寸):《銅人》謂“主飲食不化”,可緩解食道氣滯。巨闕(臍上6寸):心之募穴,《甲乙經》載“胸滿噫鬲”,通利胸膈以利咽。天突(胸骨上窩):《靈樞》言“主咳逆上氣,暴喘咽腫”,直接利咽通竅。出處:上述主治參考《針灸甲乙經》《靈樞》《針灸大成》等古籍。2、[多選題]頂顳后斜線可主治A.疼痛B.麻木C.瘙癢D.四肢發(fā)涼E.流涎答案:ABCD解析:頂顳后斜線位于頭側部,屬頭針標準治療線之一,主要用于對側肢體感覺功能障礙的病癥。其定位在頭部顳側,沿顳肌后緣斜行分布。疼痛、麻木、瘙癢均為感覺異常的表現,屬于該線的主治范疇。四肢發(fā)涼屬末梢循環(huán)或感覺障礙,與該線調節(jié)感覺功能的作用相關?!额^針療法》及《頭皮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明確頂顳后斜線以治療感覺異常為特點。選項E流涎多與運動功能障礙相關,對應頂顳前斜線(運動區(qū))的主治內容,故不選。3、[多選題]坐骨神經痛的患者,用電針治療時,可選擇的最佳穴位為A.腰2~3夾脊B.環(huán)跳C.殷門D.白環(huán)俞E.風市答案:BC解析:《針灸學》中,坐骨神經痛多取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穴位。環(huán)跳(GB30)位于臀部,屬足少陽膽經,是坐骨神經體表投影區(qū)關鍵穴位。殷門(BL37)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大腿后側,刺激可緩解坐骨神經痛。風市(GB31)雖屬膽經,但主治偏于下肢外側麻木。白環(huán)俞(BL30)偏于局部骶髂病癥,腰夾脊多用于脊柱相關病。此二穴在此處不屬主選。4、[多選題]影響得氣的因素包括A.取穴不準B.淺深失宜C.手法失熟D.用心失專E.辨證失當答案:ABCDE解析:《黃帝內經·靈樞》提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確立了得氣在針刺治療中的核心地位?!鹅`樞·九針十二原》指出"粗守形,上守神",強調取穴須達腧穴本質而非僅體表定位。針刺深淺方面,《針灸大成》載"深淺在志,遠近如一",要求因人而異調整刺入層次。手法操作需遵循《金針賦》所言之"循機捫而可法",強調精準與靈活的結合。心志專一取法于《標幽賦》"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專注是催氣前提。辨證準確性源于《針灸甲乙經》"必先診脈,而后調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