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初中:九年級下:孟子《魚我所欲也》文言梳理及賞析_第1頁
部編初中:九年級下:孟子《魚我所欲也》文言梳理及賞析_第2頁
部編初中:九年級下:孟子《魚我所欲也》文言梳理及賞析_第3頁
部編初中:九年級下:孟子《魚我所欲也》文言梳理及賞析_第4頁
部編初中:九年級下:孟子《魚我所欲也》文言梳理及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初中:九年級下:孟子《魚我所欲也》文言梳理及賞析《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yǎng)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原文呈現(xiàn)魚我所欲也【作者】孟子【朝代】先秦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作者簡介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漢族,東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創(chuàng)作背景《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戰(zhàn)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睹献印繁荒纤沃祆淞袨椤八臅保硗馊緸椤洞髮W》《中庸》《論語》)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jīng)”。本文選自《孟子》。白話譯文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呛沁持o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文言知識一、重點字解釋1、魚,我所欲也欲:喜愛的,想要的2、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時3、生亦我所欲也生:生命4、所欲者有甚于生者甚:超過5、故不為茍得也茍得:茍且偷生6、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禍患、災難辟:通“避”,躲避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使8、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這種9、賢者能勿喪耳勿:不喪:丟掉、喪失10、呼爾而與之呼:吆喝、呵斥與:給11、蹴爾而與之蹴:用腳踩踏12、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13、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鐘:高位厚祿辯:通“辨”,辨別14、萬鐘于我何加也加:有益15、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美:華麗奉:侍奉16、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感激;與:通“歟”,語氣詞,嗎。17、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從前受:接受18、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這種做法已:停止19、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羞惡廉恥之心)二、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同“德“,感激,感謝。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辯”,通“辨”,辨別。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先前,從前。三、一詞多義而:⑴呼爾而與之?(而,表修飾?)⑵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轉折于:⑴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⑵萬鐘于我何加焉(于:對)為⑴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為:介詞,表示原因,為了)⑵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前為,介詞,為了??后為,動詞,做、接受)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為:動詞,做)得: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獲得,動詞)⑵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感激,動詞?)四、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動詞作名詞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五、古今異義1、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古義:能夠用來今義:能夠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古義:這,指示代詞今義:判斷動詞3、一豆羹(豆)古義: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義:豆子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鐘)古義:古代的量器今義:計時器具5、萬鐘于我何加焉(加)古義:益處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shù)目合在一起六、特殊句式1、魚,我所欲也(判斷句)“也”,判斷標志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為”后省略介詞的賓語“禮義”,“受”后省略賓語“施舍”,全語省略了主語“有的人”文本賞析1.主題及內(nèi)容介紹《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極具思辨色彩的議論文,聚焦倫理哲學題材,探討“義”與“生”的價值抉擇。文章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為喻,自然引出“義重于生,當二者不可兩全時應舍生取義”的核心論點,并從正反兩面展開論述:正面強調“義”是高于生命的道德準則,反面批判無“義”之人的茍且行為,同時以“簞食豆羹”的事例和“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現(xiàn)象作對比,論證人人皆有“本心”,賢者能堅守道義。在文學表現(xiàn)上,文章善用比喻,以排比增強氣勢,通過大量對比凸顯觀點,充分展現(xiàn)出孟子大義凜然的人格魅力與雄辯善思的論辯才華,其“舍生取義”的價值觀對后世道德倫理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2.寫作手法比喻:開篇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設喻,將抽象的“生”與“義”分別比作“魚”和“熊掌”,生動形象地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使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對比:多處運用正反對比強化觀點。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從正面闡述義重于生,應舍生取義;“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從反面假設,如果人們只看重生命,就會不擇手段,通過正反對照,突出義比生命更珍貴。此外,還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等進行對比,批判見利忘義的行為。排比: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如“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論述更具節(jié)奏感和感染力,突出了不同人在面對“義“與“利”時的不同選擇。3.分段賞析第一段:以喻引論,點明主旨“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遍_篇以日常生活中“魚”與“熊掌”的選擇設喻,將抽象的“生”與“義”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魚雖為美食,但相較于稀有珍貴的熊掌,人們往往會選擇后者。通過類比,自然地引出“舍生取義”的核心論點,使深奧的哲學命題變得通俗易懂,易于讀者接受。這種比喻論證的手法,既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又巧妙地為下文論述做鋪墊。第二段:正反論證,闡釋觀點“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此句從正面闡述,直接表明生命雖為人們所珍視,但存在比生命更重要的“義”,因此人們不應為了求生而不擇手段;死亡雖令人厭惡,但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不義”,所以面對禍患,若堅守“義”需要赴死,也不應逃避。通過這種正面論述,明確了“義”在價值排序中高于“生”的地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緊接著從反面假設,如果人們將生命視為最珍貴的事物,那么為了生存,任何手段都會被采用;若將死亡看作最可怕的事,那么為了避禍,任何行為都可能出現(xiàn)。而這樣的結果必然是道德淪喪、行為卑劣。正反對比論證,使“義比生更珍貴,當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舍生取義”的觀點更加鮮明有力,引發(fā)讀者對生命與道義關系的深入思考。第三段:事實論證,深化論點“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边@一段從客觀事實出發(fā),指出現(xiàn)實中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有些人即便知道某些不正當手段能保全生命、躲避禍患,卻依然選擇不做。這就說明,在人們心中,確實存在比生命更值得珍視的“義”,以及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不義”。同時強調,這種重義之心并非賢者獨有,而是人人皆具,只是賢者能夠始終保持,不喪失本心。通過列舉事實,進一步論證了“舍生取義”并非空談,而是具有現(xiàn)實基礎,使論點更具說服力。第四段:事例佐證,批判現(xiàn)實“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币浴耙缓勈?,一豆羹”這一關乎生死的具體事例,展現(xiàn)即使是最普通的路人、貧困的乞丐,在面對帶有侮辱性的施舍時,也會為了尊嚴和道義選擇拒絕。這充分說明,在基本生存需求與“義”的抉擇中,人們普遍會堅守“義”,進一步論證了“義”的重要性?!叭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