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地理新題速遞(7月)之植被_第1頁
2026年高考地理新題速遞(7月)之植被_第2頁
2026年高考地理新題速遞(7月)之植被_第3頁
2026年高考地理新題速遞(7月)之植被_第4頁
2026年高考地理新題速遞(7月)之植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0頁(共30頁)2026年高考地理新題速遞(7月)之植被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5春?臨潼區(qū)校級期末)黑楊樹具有生長快、吸水多的特點,產于我國新疆。其因良好的經濟效益被引進并大面積種植于洞庭湖地區(qū),但卻使得當地生態(tài)遭受了極大的破壞。當地引進黑楊樹,主要是為了()A.獲得木材資源 B.防治水土流失 C.調整種植結構 D.防風固沙甘南黃河上游地區(qū)分布著大面積的高寒草地、濕地和森林等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黃河重要的水源補給區(qū)。由于特殊的高寒氣候、復雜的地形條件及日益凸顯的人地矛盾,使該區(qū)的植被狀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據此完成2﹣2題。2.甘南黃河上游植被覆蓋度的峰值區(qū)在海拔3500~4000米,主要是該海拔區(qū)()A.降水充沛,水源充足 B.水熱組合最優(yōu),人類活動干擾少 C.土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 D.光照強烈,植物光合作用旺盛萬佛山位于湖南省懷化市,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塊往往呈四面陡崖,山塊之間形成被陡崖圍合的溝谷,特殊的地貌造就了特殊的小生境,使得山頂和溝谷形成了顯著的植被分異,山頂成為“干島”。如圖為萬佛山主峰萬佛峰植物群落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丁、戊處的植物群落()A.耐寒 B.耐旱 C.喜冷涼 D.喜暖濕4.與甲處相比,丙處()A.物種數量較多 B.土壤肥力較差 C.高大喬木較少 D.空氣濕度較小5.(2025春?衡水校級期末)相對濕度是描述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距離飽和程度的指標。圖1為云南哀牢山西坡觀測站森林內與森林外曠地不同季節(jié)相對濕度日變化示意圖,圖2為云南哀牢山垂直帶譜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據圖猜測,該站點森林植被的類型為()A.常綠闊葉苔蘚矮林 B.濕性常綠闊葉林 C.半濕潤常綠闊葉林 D.偏干性常綠闊葉林我國南方喀斯特山地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受特殊地質地貌的影響,山地陡坡地區(qū)保水保肥性較差。在小空間尺度范圍內,植被的生長習性具有較大的差異。下圖為我國南方喀斯特山地植被空間分布圖,甲、乙為兩種不同生長習性的植被。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陡坡處無植被、少植被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光照 B.熱量 C.降水 D.土壤土壤有機碳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重慶某巖溶山地因毀林開荒形成裸露荒地,后因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植被逐漸恢復。如圖為恢復階段不同植被類型土壤總有機碳含量(其中①代表草地)。完成7﹣8題。7.圖中②﹣④代表的植被類型分別是()A.灌叢、棄耕地、喬木 B.棄耕地、灌叢、喬木 C.棄耕地、喬木、灌叢 D.喬木、棄耕地、灌叢8.不同深度土壤總有機碳含量說法正確的是()A.草地的根系發(fā)達,有機碳主要集中在b層 B.灌叢群落最復雜,b層有機碳的占比最高 C.喬木生物量最大,a層有機碳的含量最高 D.棄耕地結構簡單,c層的有機碳含量最低菲爾德斯半島(62°09'S~62°14'S,58°41'W~59°02'W)位于南極洲喬治王島的西南端,屬無冰區(qū)。半島南部的生境分為海邊巖石、平地、山坡和山頂4種類型,受地表物質、水分、養(yǎng)分含量、風等因素影響,不同生境類型下植物群落存在較大差異(見表)。完成下面小題。生境類型豐富度(物種數)均勻度多樣性海邊巖石40.820.44平地110.680.27山坡270.510.72山頂90.640.689.保護半島南部植物群落的合理措施是()A.不同生境分散保護 B.禁止任何人進入 C.加大人為干預力度 D.建設保護區(qū)整體保護10.植被落葉有兩種情況:一是干旱或寒冷季節(jié)來臨時,植物為減少蒸騰,保持體內熱量和水分而落葉;二是樹木在新葉長出后,老葉漸次脫落,形成植被終年常綠景象。圖為我國北回歸線以北某學校地理研學小組記錄的當地兩樹種落葉數量的逐月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甲樹種的特征是()A.葉片多呈紙質,寬而薄 B.垂直結構復雜 C.樹冠渾圓,葉面多呈革質 D.藤本植物繁多大氣和土壤孔隙中的水汽轉變成的液態(tài)水,一般附著在土壤表面或者進入表層土壤中,形成土壤凝結水。如圖表示塔里木盆地中一處監(jiān)測點北京時間某日22時至次日10時土壤凝結水量的變化。據此完成11﹣13題。11.形成圖中①、②波峰土壤凝結水的水汽()A.主要源于土壤孔隙 B.主要源于大氣 C.只源于土壤孔隙 D.只源于大氣12.該日可能是()A.1月19日 B.4月12日 C.7月5日 D.10月31日13.該地凝結水對植物的影響有()①促進種子萌發(fā)②減輕病蟲害③增加生物量④利于根系深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策勒位于新疆和田地區(qū),受地形等因素影響,該地區(qū)水汽來源很少,形成了極端干旱型的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如圖示意策勒地區(qū)四種不同植被類型沙堆的不同地貌部位表層沉積物平均粒徑對比。據此完成14﹣16題。14.不同植被類型的沙堆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A.頂部均最小 B.迎風坡底檉柳最小 C.側翼均最大 D.背風坡底胡楊最大15.沙堆不同地貌部位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A.迎風坡從底部向頂部由粗到細 B.迎風坡從底部向頂部由細到粗 C.背風坡從頂部向底部由粗到細 D.背風坡從底部到頂部由細到粗16.推測四種植被沙堆沉積物整體平均粒徑由粗到細的順序為()A.胡楊>檉柳>花花柴>駱駝刺 B.駱駝刺>檉柳>胡楊>花花柴 C.胡楊>花花柴>駱駝刺>檉柳 D.檉柳>胡楊>駱駝刺>花花柴如圖為我國某山脈南坡農業(yè)不同植被類型空間分布統(tǒng)計。甲為一年一熟糧食作物及耐寒經濟作物田,乙為兩年三熟旱作田和落葉果樹園,丙為一年一熟短生育期耐寒作物,丁為一年兩熟糧食作物田及常綠果樹園。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7.該山脈是()A.陰山 B.祁連山 C.秦嶺 D.南嶺18.影響四種農業(yè)植被類型空間分布差異的主導氣候因素是()A.光照 B.熱量 C.降水 D.風速高山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極其敏感。在全球范圍內,高山區(qū)已出現低海拔植物上移至高海拔的生物入侵現象。尖被藜蘆是近年來新出現在長白山區(qū)高山苔原帶的一種上侵草本植物,2014年自苔原下緣林線附近侵入,至2017年擴張至苔原帶上限。尖被藜蘆的迅速擴張引起了苔原帶地理要素的迅速變化。如圖為長白山地理位置及垂直帶譜分布示意。據此完成19﹣20題。19.尖被藜蘆能夠從苔原下緣林線附近迅速擴張至苔原帶上限,主要得益于()A.高山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對入侵缺少抵抗力 B.苔原帶植被稀疏,上侵植被生存空間大 C.全球氣候變暖使高海拔地區(qū)變得適宜其生長 D.長白山地區(qū)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干擾較少20.尖被藜蘆的入侵,導致苔原帶最先發(fā)生顯著變化的地理要素是()A.溫度和濕度 B.光照和水分 C.地形和風向 D.植物和土壤二.解答題(共3小題)21.(2025?碑林區(qū)校級四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印支灰葉猴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主要分布于云南中南部。西雙版納地處云南最南端,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以保護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目標的大型綜合性自然保護區(qū)。研究人員通過長期觀測,統(tǒng)計出印支灰葉猴在西雙版納的空間分布(如圖)。“受人類活動干擾越小,印支灰葉猴一定越多”,有人對這一觀點提出疑問。試從印支灰葉猴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的角度說明理由(要求:觀點明確,論述與材料結合。邏輯清晰。表達準確)。22.(2025?煙臺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紅樹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多見于濱海灘涂和河口,其果實或種子能漂浮于海面。環(huán)南海區(qū)域紅樹物種數量多、分布廣,集中分布在馬來半島、中南半島的泰國灣、加里曼丹島北部及海南島等地,而海岸多喀斯特石山與懸崖的巴拉望島是區(qū)域紅樹物種最少的地方。第四紀盛冰期時,海平面較今天下降約120m,今天的環(huán)南海區(qū)域大部分地區(qū)在當時都露出海面連接在一起,該地各區(qū)域紅樹植物種群相對獨立。圖為環(huán)南海區(qū)域紅樹物種數量分布和夏季紅樹種子傳播路線圖。(1)指出影響紅樹林種子傳播的主要動力。(2)分析臺灣島和巴拉望島紅樹物種數量較少的主要原因。(3)推測第四紀盛冰期該地各區(qū)域紅樹植物種群相對獨立的原因。23.(2025?河北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嶺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呈東西走向。秦嶺山地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孕育了豐富的植被資源,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秦嶺還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水嶺,被喻為“中央水塔”。材料二:有效溫暖指數(EWI)是一種用于評估植被生長適宜性的生物氣候指標,它結合了溫暖指數與氣溫年較差兩個因素。材料三:近年來秦嶺陜西段植被潛在分布區(qū)格局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圖為1959﹣2020年秦嶺陜西段EWI平均值及變化趨勢分布圖,表為在其影響下秦嶺山地南北坡不同植被類型潛在分布區(qū)面積變化統(tǒng)計表。表:1959﹣2020年秦嶺山地南北坡不同植被類型潛在分布區(qū)面積變化km2植被類型南坡北坡變化前變化后變化前變化后暖溫帶落葉常綠混交林1080.14142.90.0547.6暖溫帶落葉闊葉林28311.330552.26559.57044.6溫帶針闊混交林16316.611864.74668.54135.9寒溫帶針葉林1499.3763.6953.8563.6高寒灌叢草甸帶249.9133.8293.0183.2(1)結合圖表,推測未來北坡可能會出現的新植被類型名稱,并分析隨著EWI的變化陜西段植被分布的變化趨勢。(2)分析高海拔區(qū)針葉林及灌叢帶分布面積縮減的原因。(3)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論述秦嶺植被的重要意義。

2026年高考地理新題速遞(7月)之植被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ABDABDBCDCB題號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DAACBCD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5春?臨潼區(qū)校級期末)黑楊樹具有生長快、吸水多的特點,產于我國新疆。其因良好的經濟效益被引進并大面積種植于洞庭湖地區(qū),但卻使得當地生態(tài)遭受了極大的破壞。當地引進黑楊樹,主要是為了()A.獲得木材資源 B.防治水土流失 C.調整種植結構 D.防風固沙【分析】植被具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凈化空氣、制造氧氣、調節(jié)氣候、增加大氣濕度、吸煙滯塵、美化環(huán)境、減弱噪音等作用,但環(huán)境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窘獯稹拷猓阂蛄己玫慕洕б?,黑楊樹被引進并大面積種植于洞庭湖地區(qū),森林提供木材是其經濟價值,A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洞庭湖地區(qū)地處我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風沙活動不嚴重,D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洞庭湖地區(qū)為平原,水土流失較輕,B錯誤。調整種植結構主要是針對農作物種植,引進黑楊樹主要是為了獲得木材從而獲得經濟效益,C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甘南黃河上游地區(qū)分布著大面積的高寒草地、濕地和森林等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黃河重要的水源補給區(qū)。由于特殊的高寒氣候、復雜的地形條件及日益凸顯的人地矛盾,使該區(qū)的植被狀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據此完成2﹣2題。2.甘南黃河上游植被覆蓋度的峰值區(qū)在海拔3500~4000米,主要是該海拔區(qū)()A.降水充沛,水源充足 B.水熱組合最優(yōu),人類活動干擾少 C.土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 D.光照強烈,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分析】影響植被生長的因素主要有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類活動等。【解答】解:水熱條件是影響植被的主要因素,且根據“由于特殊的高寒氣候、復雜的地形條件及日益凸顯的人地矛盾,使該區(qū)的植被狀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可知,水源不是影響該區(qū)域植被覆蓋度的唯一因素,A錯誤。海拔3500~4000米區(qū)域溫度適中,降水與蒸發(fā)平衡較好,且遠離人類聚居區(qū),受人類活動干擾少,植被覆蓋率最高,B正確。在高海拔地區(qū)土壤通常較薄且貧瘠,有機質含量較低,C錯誤。高海拔地區(qū)光照較強,水分蒸發(fā)過快,對植被生長不利,故光照強烈并不能保證植被覆蓋度高,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影響植被生長的因素,屬于基礎題,理解即可。萬佛山位于湖南省懷化市,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塊往往呈四面陡崖,山塊之間形成被陡崖圍合的溝谷,特殊的地貌造就了特殊的小生境,使得山頂和溝谷形成了顯著的植被分異,山頂成為“干島”。如圖為萬佛山主峰萬佛峰植物群落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丁、戊處的植物群落()A.耐寒 B.耐旱 C.喜冷涼 D.喜暖濕【分析】植被與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干旱地區(qū)的植被,葉小、有蠟質、根系深;寒冷地區(qū)的植被油脂大、根系深、樹枝呈塔形等?!窘獯稹拷猓航Y合材料分析,丁、戊位于山塊之間被陡崖合圍的溝谷,受地形影響,熱量不易散失,且溝谷是集水區(qū)域,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因此,生長在丁、戊處的植物群落具有喜暖濕的特征,D正確,ABC錯誤。故選:D?!军c評】本題考查植被的特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難度一般,要從圖文中獲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分析解答問題。4.與甲處相比,丙處()A.物種數量較多 B.土壤肥力較差 C.高大喬木較少 D.空氣濕度較小【分析】影響植被生長的因素有土壤、水熱、風力、坡度等?!窘獯稹拷猓杭孜挥谏巾?,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但風力較大,蒸發(fā)旺盛,成為“干島”,空氣濕度小,土壤肥力低,高大喬木少,物種數量較少;丙位于山麓地區(qū),水熱條件較好,空氣濕度較大,土壤肥力較高,高大喬木較多,物種數量多,A對,BCD錯。故選:A?!军c評】本題以萬佛山主峰萬佛峰植物群落分布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區(qū)域的自然特征,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問題。5.(2025春?衡水校級期末)相對濕度是描述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距離飽和程度的指標。圖1為云南哀牢山西坡觀測站森林內與森林外曠地不同季節(jié)相對濕度日變化示意圖,圖2為云南哀牢山垂直帶譜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據圖猜測,該站點森林植被的類型為()A.常綠闊葉苔蘚矮林 B.濕性常綠闊葉林 C.半濕潤常綠闊葉林 D.偏干性常綠闊葉林【分析】植被生長過程中,改造其生長的土壤、水分等環(huán)境條件。環(huán)境(包括熱量、光照、水分等)影響植物的種類、形態(tài)以及分布。在穩(wěn)定的植被中形成分層明顯的垂直結構;天然植被一般按類型有規(guī)律的分布在適宜其生長的地方,并具有適應當地環(huán)境的特征?!窘獯稹拷猓鹤x圖可知,該觀測站位于哀牢山西坡,觀測站所在自然帶以上為苔蘚矮林,觀測站海拔更低,可以分布更高大的森林,A錯誤。讀垂直帶譜圖可知,與該站點相同海拔的東坡,分布有云南鐵杉和濕性常綠闊葉林,根據所學氣候知識,哀牢山西坡是夏季風(西南季風)迎風坡,水分條件優(yōu)于東坡,故該站點的森林植被類型最可能是濕性常綠闊葉林,B正確。該站點空氣濕度大,尤其濕季的7月,相對濕地接近100%,其植被應是濕潤性植被,C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植被的特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難度中等,關鍵是從圖文中獲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分析解答問題。我國南方喀斯特山地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受特殊地質地貌的影響,山地陡坡地區(qū)保水保肥性較差。在小空間尺度范圍內,植被的生長習性具有較大的差異。下圖為我國南方喀斯特山地植被空間分布圖,甲、乙為兩種不同生長習性的植被。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陡坡處無植被、少植被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光照 B.熱量 C.降水 D.土壤【分析】植被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密切,主要受氣候(光照、熱量、水分、盛行風向)、地形(海拔的影響、坡向的影響、坡度的影響)、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熱量等)等因素的影響?!窘獯稹拷猓菏芸λ固氐孛驳挠绊?,山地陡坡地區(qū)保水保肥性較差,山地無植被、少植被區(qū)位于陡崖或陡坡,由于坡度大,流水侵蝕作用強,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巖石裸露、土層淺薄,不利于植被扎根;由于坡度陡,水分和養(yǎng)分易流失,保水保肥能力弱,水肥條件差,因此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層薄,土壤貧瘠,D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光照、熱量和降水都是大空間尺度范圍內的因素,不是導致小空間尺度范圍內植被分布的差異的因素,ABC錯誤。故選:D?!军c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土壤有機碳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重慶某巖溶山地因毀林開荒形成裸露荒地,后因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植被逐漸恢復。如圖為恢復階段不同植被類型土壤總有機碳含量(其中①代表草地)。完成7﹣8題。7.圖中②﹣④代表的植被類型分別是()A.灌叢、棄耕地、喬木 B.棄耕地、灌叢、喬木 C.棄耕地、喬木、灌叢 D.喬木、棄耕地、灌叢【分析】影響植被生長的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窘獯稹拷猓阂话阍谥脖换謴瓦^程中,棄耕地是毀林開荒種植一段時間后棄耕的狀態(tài),其土壤有機碳含量相對較低。隨著植被逐漸恢復,灌叢的植被覆蓋度和生物量會高于棄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會有所增加。喬木階段是植被恢復較為成熟的階段,喬木的生物量大,其根系及枯枝落葉等對土壤有機碳的積累貢獻較大,土壤有機碳含量相對更高。讀圖聯(lián)系材料可知,①代表草地,②土壤總有機碳含量低于①,②應為棄耕地;④土壤總有機碳含量明顯高于②和③,④應為喬木,③為灌叢。綜上,②﹣④代表的植被類型分別是棄耕地、灌叢、喬木,B正確,AC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常見的植被類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8.不同深度土壤總有機碳含量說法正確的是()A.草地的根系發(fā)達,有機碳主要集中在b層 B.灌叢群落最復雜,b層有機碳的占比最高 C.喬木生物量最大,a層有機碳的含量最高 D.棄耕地結構簡單,c層的有機碳含量最低【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yǎng)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qū)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冷濕環(huán)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地形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窘獯稹拷猓鹤x圖,①草地植被相對矮小,根系一般較淺,有機碳主要集中在a層,A錯誤。③灌叢群落復雜程度低于④喬木群落,與③灌叢相比,①草地b層有機碳略少,但由于土壤總有機碳更少,其b層有機碳占比高于灌叢,B錯誤。④喬木生物量最大,其枯枝落葉等有機物輸入多,且a層為土壤表層,更容易積累有機碳,所以a層有機碳的含量最高,C正確。從圖中可以看出,與②棄耕地相比,①草地和④喬木c層有機碳含量更低,D錯誤。故選:C?!军c評】本題考查土壤形成因素與過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菲爾德斯半島(62°09'S~62°14'S,58°41'W~59°02'W)位于南極洲喬治王島的西南端,屬無冰區(qū)。半島南部的生境分為海邊巖石、平地、山坡和山頂4種類型,受地表物質、水分、養(yǎng)分含量、風等因素影響,不同生境類型下植物群落存在較大差異(見表)。完成下面小題。生境類型豐富度(物種數)均勻度多樣性海邊巖石40.820.44平地110.680.27山坡270.510.72山頂90.640.689.保護半島南部植物群落的合理措施是()A.不同生境分散保護 B.禁止任何人進入 C.加大人為干預力度 D.建設保護區(qū)整體保護【分析】保護半島南部植物群落的合理措施主要從保護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不同生境分散保護,不利于保護半島南部植物群落,A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禁止任何人進入,不實際,B錯誤。加大人為干預力度,不利于保護半島南部植物群落,C錯誤。建設保護區(qū)整體保護,有利于保護半島南部植物群落,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保護半島南部植物群落的合理措施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10.植被落葉有兩種情況:一是干旱或寒冷季節(jié)來臨時,植物為減少蒸騰,保持體內熱量和水分而落葉;二是樹木在新葉長出后,老葉漸次脫落,形成植被終年常綠景象。圖為我國北回歸線以北某學校地理研學小組記錄的當地兩樹種落葉數量的逐月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甲樹種的特征是()A.葉片多呈紙質,寬而薄 B.垂直結構復雜 C.樹冠渾圓,葉面多呈革質 D.藤本植物繁多【分析】植被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密切,主要受氣候(光照、熱量、水分、盛行風向)、地形(海拔的影響、坡向的影響、坡度的影響)、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熱量等)等因素的影響。【解答】解: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甲樹種全年落葉,2﹣3月份落葉數量增多。結合材料,春季氣溫回升,蒸發(fā)增強,新葉長出后,老葉缺乏水分脫落現象明顯,形成了植被終年常綠景象,屬于常綠闊葉林植被的特征。圖為我國北回歸線以北某學校地理研學小組記錄的當地兩樹種落葉數量的逐月變化示意圖,我國北回歸線以北沒有熱帶雨林,因此該常綠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葉片多呈紙質,寬而薄是溫帶落葉落葉的特征,A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垂直結構復雜、藤本植物繁多是熱帶雨林的特征,BD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冠渾圓,葉面多呈革質,C正確。故選:C?!军c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大氣和土壤孔隙中的水汽轉變成的液態(tài)水,一般附著在土壤表面或者進入表層土壤中,形成土壤凝結水。如圖表示塔里木盆地中一處監(jiān)測點北京時間某日22時至次日10時土壤凝結水量的變化。據此完成11﹣13題。11.形成圖中①、②波峰土壤凝結水的水汽()A.主要源于土壤孔隙 B.主要源于大氣 C.只源于土壤孔隙 D.只源于大氣【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成土母質是土壤發(fā)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yǎng)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是影響土壤發(fā)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氣候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窘獯稹拷猓焊鶕鶎W知識可知,夜間由于缺少太陽輻射,地面溫度逐漸下降,地面輻射越來越少,氣溫逐漸下降,地表或土壤溫度低于水汽凝結的溫度時形成,所以土壤凝結水現象主要發(fā)生在夜間;進入夜間后,地面降溫較快,表層土壤溫度降低,而深層土壤和大氣溫度相對地面較高,深層土壤和大氣中的溫暖水汽遇到低溫表層土壤時,會凝結成水;但是,塔里木盆地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fā)旺盛,經過白天強烈的蒸發(fā)影響,土壤中的水分絕大部分以水汽形式進入空氣,所以夜間土壤凝結水來自大氣的水汽較多,而來自土壤孔隙中的水汽相對較少,故主要來自大氣,B正確,AC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12.該日可能是()A.1月19日 B.4月12日 C.7月5日 D.10月31日【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成土母質是土壤發(fā)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yǎng)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是影響土壤發(fā)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氣候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解答】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進入夜晚后,由于缺少太陽輻射,地面和大氣溫度持續(xù)下降,直到日出地面重新獲得太陽輻射后,溫度才開始上升,所以,一天中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即該地出現在北京時間8:00左右,為該地日出時間,22:00左右氣溫開始下降,說明22時左右進入夜晚,所以夜長約為10個小時,晝長夜短,同時,最低溫接近20度,故為夏季,即7月份前后,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军c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13.該地凝結水對植物的影響有()①促進種子萌發(fā)②減輕病蟲害③增加生物量④利于根系深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植被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密切,主要受氣候(光照、熱量、水分、盛行風向)、地形(海拔的影響、坡向的影響、坡度的影響)、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熱量等)等因素的影響?!窘獯稹拷猓焊鶕鶎W知識可知,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土壤水分缺乏,所以凝結水可以增加土壤表層水分含量,有利于植物在表層土壤中獲得水分,促進植物的生長,而且植物根系會相對比較淺,故①③正確,④錯誤。土壤水分增多對于喜濕病蟲害有利,但對于喜干病蟲害卻不利,故②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植被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策勒位于新疆和田地區(qū),受地形等因素影響,該地區(qū)水汽來源很少,形成了極端干旱型的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如圖示意策勒地區(qū)四種不同植被類型沙堆的不同地貌部位表層沉積物平均粒徑對比。據此完成14﹣16題。14.不同植被類型的沙堆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A.頂部均最小 B.迎風坡底檉柳最小 C.側翼均最大 D.背風坡底胡楊最大【分析】不同植被類型的沙堆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大小可以直接讀圖分析歸納。【解答】解:讀圖可知,在沙堆頂部不同植被類型的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應該是除駱駝刺外均最小,A錯誤。讀圖可知,沙堆的迎風坡底駱駝刺平均粒徑最小,迎風坡底的平均粒徑大于其他部位,B錯誤,C錯誤。讀圖可知,背風坡底胡楊的平均粒徑最大,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沙堆沉積物的粒徑大小,難度中等,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15.沙堆不同地貌部位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A.迎風坡從底部向頂部由粗到細 B.迎風坡從底部向頂部由細到粗 C.背風坡從頂部向底部由粗到細 D.背風坡從底部到頂部由細到粗【分析】沙堆不同地貌部位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的變化可以直接讀圖分析歸納?!窘獯稹拷猓鹤x圖可知,背風坡從頂部向底部由細到粗,C、D錯誤。沙堆不同地貌部位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迎風坡從底部向頂部由粗到細,A正確,B錯誤。故選:A?!军c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了沙堆沉積物的粒徑變化,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16.推測四種植被沙堆沉積物整體平均粒徑由粗到細的順序為()A.胡楊>檉柳>花花柴>駱駝刺 B.駱駝刺>檉柳>胡楊>花花柴 C.胡楊>花花柴>駱駝刺>檉柳 D.檉柳>胡楊>駱駝刺>花花柴【分析】沙堆表層沉積物的平均粒徑整體變化趨勢一致,最細值出現在沙堆頂部,自沙堆頂部向兩坡腳粒徑逐漸變粗。【解答】解:讀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迎風坡各個部位(迎風坡底、迎風坡中、頂部、背風坡中、背風坡底、側翼等),胡楊的平均粒徑相對其他三種植被在多數情況下是較大的;檉柳次之;花花柴再次之;駱駝刺的平均粒徑相對較小,所以四種植被沙堆沉積物整體平均粒徑由粗到細的順序為胡楊>檉柳>花花柴>駱駝刺,A正確,BCD錯誤。故選:A?!军c評】本題考查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如圖為我國某山脈南坡農業(yè)不同植被類型空間分布統(tǒng)計。甲為一年一熟糧食作物及耐寒經濟作物田,乙為兩年三熟旱作田和落葉果樹園,丙為一年一熟短生育期耐寒作物,丁為一年兩熟糧食作物田及常綠果樹園。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7.該山脈是()A.陰山 B.祁連山 C.秦嶺 D.南嶺【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由山麓向山頂,隨著水分和熱量的變化,自然帶水平延伸,垂直更替。山麓的自然帶與當地的自然帶相一致,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的變化類似于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窘獯稹拷猓鹤x圖可知,圖示該山脈南坡基帶乙農業(yè)植被類型是兩年三熟旱作田和落葉果樹園,丁農業(yè)植被類型是一年兩熟糧食作物田及常綠果樹園,說明該山脈應處于我國常綠植被和落葉植被的過渡地帶,則該山脈最可能是秦嶺,C正確。陰山和祁連山緯度較高,農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低海拔植被植被以落葉植被為主,AB錯誤。南嶺緯度低,農作物一般一年兩熟至三熟,低海拔植被以常綠為主,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山脈的判斷,屬于基礎題,掌握判斷方法即可解答。18.影響四種農業(yè)植被類型空間分布差異的主導氣候因素是()A.光照 B.熱量 C.降水 D.風速【分析】影響農業(yè)的氣候因素主要有氣溫、降水、光照、熱量、溫差等?!窘獯稹拷猓焊鶕n本內容可知,作物熟制主要由熱量條件決定的,該山脈較低海拔地帶以農作物熟制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占比高,較高海拔地帶以農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農作物為耐寒作物占比高,由于海拔不同導致熱量差異大,說明影響當地農業(yè)植被類型空間分布差異的主導氣候因素是熱量,故B正確。沒有信息表明光照、降水和風速是導致當地農業(yè)植被空間分布差異的主導因素,AC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影響農業(yè)植被類型空間分布差異的主導氣候因素,屬于基礎題,讀圖結合題干分析解答。高山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極其敏感。在全球范圍內,高山區(qū)已出現低海拔植物上移至高海拔的生物入侵現象。尖被藜蘆是近年來新出現在長白山區(qū)高山苔原帶的一種上侵草本植物,2014年自苔原下緣林線附近侵入,至2017年擴張至苔原帶上限。尖被藜蘆的迅速擴張引起了苔原帶地理要素的迅速變化。如圖為長白山地理位置及垂直帶譜分布示意。據此完成19﹣20題。19.尖被藜蘆能夠從苔原下緣林線附近迅速擴張至苔原帶上限,主要得益于()A.高山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對入侵缺少抵抗力 B.苔原帶植被稀疏,上侵植被生存空間大 C.全球氣候變暖使高海拔地區(qū)變得適宜其生長 D.長白山地區(qū)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干擾較少【分析】影響林線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氣溫和降水,熱量和水分條件好,林線就高,熱量和水分條件差,林線就低?!窘獯稹拷猓焊鶕牧闲畔⒓八鶎W知識可知,高山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雖然相對脆弱,但并不意味著對所有入侵都缺少抵抗力。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經過長期的演化,形成了自身的生態(tài)平衡和適應機制,對于外來物種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尖被藜蘆能夠迅速擴張主要不是因為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缺少抵抗力,而是有其他更直接的原因,A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苔原帶植被稀疏,確實為上侵植被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但這只是一個基礎條件,并非尖被藜蘆能夠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變化,僅僅有生存空間并不能促使其如此快速地擴張,B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氣候變暖,高海拔地區(qū)的氣溫升高,熱量條件得到改善,變得更適宜尖被藜蘆的生長。其原本生長在苔原下緣林線附近,隨著氣候變暖,其適宜生長的范圍向高海拔的苔原帶上限擴展,使得它能夠迅速擴張到新的區(qū)域,C正確。長白山地區(qū)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干擾較少,這有利于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但不是尖被藜蘆從苔原下緣迅速擴張至苔原帶上限的主要推動因素。即使人類活動干擾少,如果沒有氣候等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尖被藜蘆也不會輕易改變其分布范圍,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植被等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綜合考查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素養(yǎng)。20.尖被藜蘆的入侵,導致苔原帶最先發(fā)生顯著變化的地理要素是()A.溫度和濕度 B.光照和水分 C.地形和風向 D.植物和土壤【分析】植被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密切,主要受氣候(光照、熱量、水分、盛行風向)、地形(海拔的影響、坡向的影響、坡度的影響)、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熱量等)等因素的影響?!窘獯稹拷猓簻囟群蜐穸戎饕軞夂?、海拔等大環(huán)境影響,尖被藜蘆入侵是生物因素,短時間內對大范圍溫度和濕度的顯著改變作用小,A錯誤。光照和水分雖會因植被變化受影響,但尖被藜蘆入侵首先直接作用于植被群落,不是最先顯著改變光照和水分,B錯誤。地形和風向是相對穩(wěn)定的自然要素,尖被藜蘆入侵難以使其發(fā)生顯著變化,C錯誤。尖被藜蘆作為入侵植物,會直接擠占原有苔蘚等植物的生存空間,改變植被組成;同時,植物殘體、根系等變化會影響土壤結構和養(yǎng)分,是最先發(fā)生顯著變化的地理要素,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植被等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綜合考查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素養(yǎng)。二.解答題(共3小題)21.(2025?碑林區(qū)校級四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印支灰葉猴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主要分布于云南中南部。西雙版納地處云南最南端,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以保護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目標的大型綜合性自然保護區(qū)。研究人員通過長期觀測,統(tǒng)計出印支灰葉猴在西雙版納的空間分布(如圖)?!笆苋祟惢顒痈蓴_越小,印支灰葉猴一定越多”,有人對這一觀點提出疑問。試從印支灰葉猴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的角度說明理由(要求:觀點明確,論述與材料結合。邏輯清晰。表達準確)?!痉治觥款}目要求質疑“受人類活動干擾越小,印支灰葉猴一定越多”這一說法,所以應指出人類干擾只是影響因素之一,并非決定性因素,印支灰葉猴分布還受其他因素影響?!窘獯稹拷猓喝祟惛蓴_與印支灰葉猴分布的關聯(lián):從圖和材料可知,印支灰葉猴主要棲息空間多在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區(qū),這里禁止大部分人類活動,干擾少;且保護區(qū)中部人類活動少,印支灰葉猴集中分布,說明人類干擾強度確實會影響印支灰葉猴分布,使其趨向干擾少的區(qū)域;保護區(qū)西南部人類活動也少,但印支灰葉猴分布不多;而南部人類活動較多處印支灰葉猴分布卻較多,這表明除人類干擾外,還有諸如食物資源分布、地形地貌、植被類型等自然因素,對印支灰葉猴的分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綜合上述分析,人類干擾不能完全決定印支灰葉猴的分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產生影響。故答案為:人類干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印支灰葉猴的棲息,導致印支灰葉猴的活動空間避開人類,但印支灰葉猴分布也受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印支灰葉猴的主要棲息空間大部分位于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核心區(qū)禁止大部分人類活動,人類干擾少,且保護區(qū)中部印支灰葉猴集中分布的位置人類活動少,說明印支灰葉猴趨向在人類干擾較少處活動。然而,保護區(qū)西南部人類活動也較少,但印支灰葉猴分布也少,而保護區(qū)南部人類活動較多處印支灰葉猴分布也較多,說明有其他自然因素影響印支灰葉猴的分布??偠灾?,人類干擾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印支灰葉猴的分布。【點評】本題以紅外相機觀測下繪出的麻陽河自然保護區(qū)印支灰葉猴的分布及人類活動分布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人類干擾的強度決定了該地印支灰葉猴的分布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22.(2025?煙臺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紅樹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多見于濱海灘涂和河口,其果實或種子能漂浮于海面。環(huán)南海區(qū)域紅樹物種數量多、分布廣,集中分布在馬來半島、中南半島的泰國灣、加里曼丹島北部及海南島等地,而海岸多喀斯特石山與懸崖的巴拉望島是區(qū)域紅樹物種最少的地方。第四紀盛冰期時,海平面較今天下降約120m,今天的環(huán)南海區(qū)域大部分地區(qū)在當時都露出海面連接在一起,該地各區(qū)域紅樹植物種群相對獨立。圖為環(huán)南海區(qū)域紅樹物種數量分布和夏季紅樹種子傳播路線圖。(1)指出影響紅樹林種子傳播的主要動力。(2)分析臺灣島和巴拉望島紅樹物種數量較少的主要原因。(3)推測第四紀盛冰期該地各區(qū)域紅樹植物種群相對獨立的原因?!痉治觥浚?)種子傳播的主要動力有風、洋流、人類活動、流水、鳥類等。(2)影響植被生長的因素主要有氣候、地形、土壤、水源。(3)第四紀盛冰期該地各區(qū)域紅樹植物種群相對獨立與環(huán)境改變、溫度、洋流等有關?!窘獯稹拷猓海?)材料明確指出紅樹植物的果實或種子“能漂浮于海面”,且圖中展示的“夏季紅樹種子傳播路線”與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風方向高度吻合,且該海域洋流大致自南向北流動,故傳播路線與盛行風、洋流的方向大體一致,說明主要動力為盛行風和洋流。(2)材料明確指出紅樹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臺灣島雖然位于亞熱帶,但其緯度相對環(huán)南海核心區(qū)域較高,這意味著臺灣島冬季會受到更強的冷空氣影響,出現較低的氣溫,冬季的低溫環(huán)境超出了其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成為限制其種類和數量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材料指出紅樹植物生長于“濱海灘涂和河口”環(huán)境,這些地區(qū)為平緩、泥質或沙質的潮間帶,巴拉望島陡峭的喀斯特石質海岸和懸崖缺乏這種平緩的灘涂和河口,使得紅樹種子即使傳播到附近,也無處扎根和生長;同時,結合圖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島嶼形狀狹長,狹長的小島本身面積有限,喀斯特地貌導致地表水滲漏嚴重,河流稀少且短小,難以形成紅樹植物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河口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3)紅樹植物作為典型的熱帶、亞熱帶物種,其生長和分布對溫度有較高要求。盛冰期全球氣候顯著變冷,寒冷的氣候會導致適宜紅樹生長的區(qū)域大幅縮減,迫使紅樹植物群落向更溫暖的低緯度或更避寒的區(qū)域退縮和集中。同時,盛冰期“海平面較今天下降約120m”,大面積淺海陸架出露成為陸地,意味著原本被海水覆蓋、適合紅樹生長的濱海灘涂和河口環(huán)境大面積消失,紅樹只能退縮到殘存的、靠近現代海岸線的低洼地帶或河流下游區(qū)域;雖然出露的陸地連接了今天被海水分隔的島嶼和大陸,但這片新形成的廣袤陸地本身并不適合紅樹生長(缺乏海水淹沒的灘涂),將退縮到不同海岸線附近的紅樹種群物理隔離開來,使其棲息地呈現碎片化分布。紅樹種子的傳播高度依賴“漂浮于海面”并通過洋流進行長距離擴散,海平面大幅下降,海洋面積顯著縮小,水深變淺,特別是封閉或半封閉海域的洋流系統(tǒng)規(guī)模和強度會大大減弱甚至改變,同時,新出露的大片陸地也阻斷了原有的海洋通道,使得盛冰期依靠洋流進行紅樹種子跨區(qū)域傳播變得極其困難甚至不可能,區(qū)域間的基因交流被嚴重阻礙,進一步加劇了不同碎片化種群之間的孤立性。故答案為:(1)盛行風、洋流。(2)臺灣島緯度較高,冬季低溫,不適宜大多數紅樹植物的生長。巴拉望島面積小,島嶼形狀狹長,河流少;海岸地形陡峭,缺乏紅樹植物適宜生長的河口和灘涂,因此紅樹植物較少。(3)盛冰期氣候寒冷,生境改變,紅樹植物群落萎縮;海平面下降,環(huán)南海區(qū)域大部分地區(qū)出露成為陸地,群落棲息地退縮,形成碎片化分布;海平面下降,區(qū)內洋流規(guī)??s小,區(qū)域間紅樹植物擴散(交流)受阻?!军c評】本大題以紅樹植物生長習性和環(huán)南海區(qū)域紅樹物種數量分布和夏季紅樹種子傳播為材料,設置3個小題,涉及影響植物的因素、要素的相互影響、氣候變化的影響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23.(2025?河北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嶺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呈東西走向。秦嶺山地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孕育了豐富的植被資源,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秦嶺還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水嶺,被喻為“中央水塔”。材料二:有效溫暖指數(EWI)是一種用于評估植被生長適宜性的生物氣候指標,它結合了溫暖指數與氣溫年較差兩個因素。材料三:近年來秦嶺陜西段植被潛在分布區(qū)格局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圖為1959﹣2020年秦嶺陜西段EWI平均值及變化趨勢分布圖,表為在其影響下秦嶺山地南北坡不同植被類型潛在分布區(qū)面積變化統(tǒng)計表。表:1959﹣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