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物理力學復習提綱_第1頁
八年級下冊物理力學復習提綱_第2頁
八年級下冊物理力學復習提綱_第3頁
八年級下冊物理力學復習提綱_第4頁
八年級下冊物理力學復習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年級下冊物理力學復習提綱一、前言力學是八年級下冊物理的核心模塊,涵蓋力的基本概念、力與運動的關系、壓強、浮力等內(nèi)容,是后續(xù)學習功與能、機械效率的基礎。本提綱以教材邏輯為線索,梳理核心知識點、實驗要點及易錯誤區(qū),助力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力學知識體系,提升應用能力。二、第一章力的基本概念1.1力的定義與作用效果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需明確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如“推桌子”中,手是施力物體,桌子是受力物體)。作用效果: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如剎車時汽車減速);②改變物體的形狀(如壓縮彈簧)。1.2力的三要素與示意圖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均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如推門時,推把手比推門板更省力)。力的示意圖:用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規(guī)則如下:①線段起點/終點表示作用點(通常畫在物體重心);②箭頭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線段長度表示力的大?。ㄐ铇俗⒘Φ姆柵c數(shù)值,如`F=5N`)。1.3力的相互性內(nèi)容: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如拍桌子時手會疼)。特點: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但作用在兩個不同物體上(與二力平衡的核心區(qū)別)。第二章常見的力2.1彈力彈性形變:物體受力時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能恢復原狀(如彈簧);塑性形變:物體受力時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無法恢復原狀(如橡皮泥)。彈力產(chǎn)生條件:①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②物體間相互接觸(如放在桌面上的物體,桌面的支持力是彈力)。彈簧測力計:①原理: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②使用規(guī)則:調(diào)零(指針指向零刻度線)、選量程(不超過最大測量值)、讀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力)、拉力方向與彈簧軸線一致(避免摩擦)。2.2重力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施力物體是地球)。大?。篳G=mg`(`g=9.8N/kg`,表示1kg物體受重力9.8N;`m`為物體質(zhì)量)。方向:豎直向下(指向地心,可通過重垂線檢查墻面是否豎直)。重心: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形狀規(guī)則、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在幾何中心,如圓環(huán)重心在圓心;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2.3摩擦力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發(fā)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接觸面產(chǎn)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分類:①滑動摩擦力(物體間發(fā)生相對滑動,如擦黑板時的摩擦力);②靜摩擦力(有相對運動趨勢但未滑動,如推靜止桌子時的摩擦力);③滾動摩擦力(物體間發(fā)生相對滾動,如軸承中的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瑒幽Σ亮Φ挠绊懸蛩兀刂谱兞糠ㄌ骄浚孩賶毫Υ笮。▔毫υ酱?,滑動摩擦力越大,如重載貨車剎車更難);②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如鞋底花紋增大摩擦)。注意:與物體運動速度、接觸面積無關。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體產(chǎn)生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如推靜止桌子未推動時,靜摩擦力=推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如走路時,腳向后蹬,摩擦力向前,與運動方向一致)。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有益摩擦:增大壓力(剎車時用力踩踏板)、增大接觸面粗糙程度(輪胎刻花紋);②減小有害摩擦: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給機器加潤滑油)、用滾動代替滑動(軸承用滾珠)、使接觸面分離(氣墊船)。第三章力與運動3.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伽利略理想實驗:讓小球從斜面頂端滾下,斜面越光滑,小球滾得越遠,推理得出:若沒有摩擦力,小球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定律內(nèi)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理想情況,現(xiàn)實中可通過“阻力越小,運動越遠”推理)。慣性:①定義: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②大?。褐慌c質(zhì)量有關(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如貨車比轎車難剎車);③應用與防止:利用慣性(跳遠助跑、拍打衣服除塵)、防止慣性危害(安全帶、限速行駛)。3.2二力平衡平衡狀態(tài):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合力為零)。二力平衡條件(缺一不可):①同體(兩個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②等大(兩個力大小相等);③反向(兩個力方向相反);④共線(兩個力在同一直線上)。記憶口訣:同體、等大、反向、共線。二力平衡與相互作用力的區(qū)別:對比項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作用物體|同一物體|兩個不同物體|力的性質(zhì)|可相同也可不同|性質(zhì)相同(如均為彈力)|依賴關系|一個力消失,另一個力仍可存在|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第四章壓強4.1固體壓強壓力:①定義: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如斜面上的物體,壓力小于重力;水平面上的物體,壓力=重力);②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壓強:①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②公式:`p=F/S`(`F`為壓力,`S`為受力面積,即物體與接觸面接觸的面積);③單位:帕斯卡(`Pa`),`1Pa=1N/m2`(如一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約0.5Pa)。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①增大壓強:增大壓力(釘釘子用力)、減小受力面積(菜刀刃很薄);②減小壓強:減小壓力、增大受力面積(書包帶做寬)。4.2液體壓強產(chǎn)生原因:液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動性(向各個方向產(chǎn)生壓強)。液體壓強特點(U形管壓強計探究):①液體內(nèi)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②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如潛水員下潛越深,壓力越大);③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④不同液體的壓強與密度有關(密度越大,壓強越大,如海水比淡水壓強大)。液體壓強公式:`p=ρgh`(`ρ`為液體密度,`g=9.8N/kg`,`h`為深度——從液面到該點的垂直距離)。應用:液壓機(帕斯卡原理:密閉液體上的壓強,大小不變地向各個方向傳遞)。4.3大氣壓強存在證明:馬德堡半球實驗(1654年,證明大氣壓很大,需16匹馬才能拉開兩個抽成真空的半球)。測量:托里拆利實驗(1643年):①方法:將長1m的玻璃管裝滿水銀,倒插入水銀槽,水銀柱下降至760mm停止;②結論:1標準大氣壓=760mm汞柱=1.01×10?Pa(約等于10m水柱產(chǎn)生的壓強)。變化規(guī)律: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海拔越高,大氣壓越小,如高原地區(qū)水沸點低于100℃);隨天氣變化(晴天比陰天高,冬天比夏天高)。應用:抽水機(利用大氣壓將水從低處抽到高處)、鋼筆吸墨水(大氣壓將墨水壓入鋼筆)。4.4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流體:液體與氣體的統(tǒng)稱。關系:流體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如吹兩張紙之間的空氣,紙會靠攏;火車進站時,人需站在安全線外,防止被“吸”向火車)。應用:①飛機機翼:機翼上方流速大、壓強小,下方流速小、壓強大,產(chǎn)生升力;②汽車尾翼:防止高速行駛時“發(fā)飄”(下凸上平,增大下表面壓強)。第四章浮力4.1浮力的產(chǎn)生與方向定義:浸在液體/氣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向上的力(如浮在水面的木塊受浮力)。產(chǎn)生原因: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F浮=F向上-F向下`,若物體下表面無液體,則不受浮力,如陷入泥中的石頭)。方向:豎直向上(與重力方向相反)。4.2阿基米德原理內(nèi)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適用于液體與氣體)。公式:`F浮=G排=ρ液gV排`(`ρ液`為液體密度,`g=9.8N/kg`,`V排`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實驗探究(溢水杯法):①步驟:測物體重力`G`→測空桶重力`G桶`→將物體浸沒在溢水杯中,讀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拉`→測桶與排開液體總重力`G總`;②結論:`F浮=G-F拉=G總-G桶`(驗證阿基米德原理)。4.3物體的浮沉條件(浸沒時`V排=V物`)浮力與重力關系密度關系(`ρ物`/`ρ液`)狀態(tài)最終結果`F浮>G物``ρ物<ρ液`上浮漂浮(`F浮=G物`)`F浮=G物``ρ物=ρ液`懸浮任意深度靜止`F浮<G物``ρ物>ρ液`下沉沉底(`F浮+支持力=G物`)4.4浮力的應用輪船:①原理:利用漂浮條件(`F浮=G物`),通過空心結構增大`V排`(排水量=排開液體的質(zhì)量);②示例:萬噸巨輪浮在水面,因排開海水的重力等于自身重力。潛水艇:①原理:通過改變自身重力實現(xiàn)浮沉(吸水時重力增大,下沉;排水時重力減小,上?。虎谔攸c:`V排`不變(浮力不變),重力變化決定浮沉。氣球/飛艇:①原理:利用空氣浮力(`F浮=ρ空氣gV排`),充入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如氦氣);②示例:熱氣球通過加熱空氣,減小內(nèi)部空氣密度,增大浮力。4.5浮力的計算方法稱重法:`F浮=G-F拉`(用彈簧測力計測物體在空氣中與液體中的拉力差);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根據(jù)浮力產(chǎn)生原因計算);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最常用,需知液體密度與排開體積);平衡法:`F浮=G物`(漂浮或懸浮時,浮力等于重力)。第五章復習建議1.構建知識網(wǎng)絡:將力、運動、壓強、浮力等知識點串聯(lián),如“力→改變運動狀態(tài)→牛頓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壓強→浮力”,形成邏輯鏈條。2.重點突破實驗:掌握實驗設計(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操作要點(如探究滑動摩擦力時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結論分析(如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3.易錯點辨析:慣性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應說“由于慣性”);壓強公式中`S`是受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